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国内外城市人力升级的思路和对策措施.docx

    • 资源ID:1905661       资源大小:100.35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内外城市人力升级的思路和对策措施.docx

    国内外城市人力升级的思路和对策措施目录国内城市人力升级的思路和对策措施1广东省广州市:开发区吸引高端产业高素质人才引领产业升级(南方日报 2012-05-24)1广东省中山市:人才素质的提升始终是重大命题(南方日报 2012-03-28)3广东省东莞市:人力资本升级的探索(羊城晚报 2011-01-25)6上海市:国际经济中心人才高地建设(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 2010年第5期)10浙江省杭州市:高新区(滨江)集聚高端人才引领创新发展(杭州日报 2012-02-一五)一八江苏省南京市:人才成为经济转型升级“引擎”(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1-06-20)21江苏省苏州市: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华人时刊 2011年第3期)22山东省青岛市:四措并举加速人力资源转型升级(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2-02-24)24山东省济南市:十大措施助推齐鲁人才特区建设(中国济南人才网 2011-09-02)26国际人力升级的思路和对策措施29台湾:加快产业人才开发的经验(福建省公务员局 2011-11-22)29新加坡:打造引领产业升级的国际化人才特区(广西经济 2011-10-27)31韩国:在全球范围争夺自己需要的人才(羊城晚报 2010-08-一三)32日本:多措并举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经济参考报 2010-08-03)33爱尔兰: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国际人才交流 2012-02-22)34德国:实施“高技术战略”全球揽人才(国际人才交流 2011年10期)35美国:网罗全球精英为我所用(经济参考报 2010-08-03)37国内城市人力升级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广东省广州市:开发区吸引高端产业高素质人才引领产业升级(南方日报 2012-05-24)来源:南方日报 2012-05-245月22日,在朱小丹、徐少华、万庆良、招玉芳等省领导的见证下,广州LG Display第8.5代液晶面板项目在广州科学城举行奠基典礼。据估算,这个项目将带动广州开发区平板显示产业年产值超1000亿元,超过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地级市的年产值。这仅仅是广州开发区大力进行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这片从业人员仅有36.6万人的土地经济效益屡创新高,2011年该区从业人员平均GDP高达51万元;按已出让土地计算,该区每平方米土地创造GDP达4421元。记者在广州开发区走访时发现,该区通过大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培养各层次高素质人才等方式,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高端环境吸引高端产业到广州国际生物岛骑自行车,体验“羊城最美绿道”,这样的休闲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广州市民所接受。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生物岛游人如鲫,早上10时后,驿站内大量自行车就被抢租一空。骑行于青砖石瓦的驿站,歇步于木栈道串联起的水中凉亭,流连于花开满地的绿地,清风从水面扑来,彩色沥青路从车轮下碾过,一种“慢生活”独有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广州国际生物岛这一旨在吸引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的小岛意外地成为了广州又一处休闲旅游胜地。产业园生态环境强过公园,这在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并非孤例。该区近年来重点打造的“两城一岛”(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既是该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又是生态环境的领跑者。产业园不专心吸引优秀企业,却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这岂非“不务正业”?广州开发区、萝岗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是他们吸引高端产业的一大法宝。“好多优质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选择在这里落户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生态环境好。”该负责人说,绿地环境人气产业,这一链条已被无数成功的实践所证明。目前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已经率先提出了“健康萝岗”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以形成“山水田城林人”和谐共融的健康体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花大力气进行生态保护,展现和谐共生的自然之美,建设“绿色”生态环境,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高素质人才引领产业升级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萝岗区委书记凌伟宪一再强调,一个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人的转型升级!正是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萝岗提出了汇聚高端产业、聚集高端人才、提供高端服务、创造高端环境、引领高端生活的发展理念,将人才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核心。赵女士是一名来自北方农村的普通女工,七八年前来到萝岗,辗转于几家电子厂,但工资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在政府组织下,工厂老板送她去进行管理培训,之后她的工资一下子涨到了8000多元。“我原以为自己会一辈子都是普通工人,没想到竟然能够转型成为白领。”赵女士说起这段经历激动得泪流满面。赵女士只是萝岗区以人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和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广州开发区、萝岗区负责人表示,一个地方产业升级,如果仅仅靠自主创新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大量各种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该区计划通过大量培训,促进本地工人就地升级。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高素质技工人才靠培训,高层次科技人才靠引进。该区还启动了“百千万人才金字塔计划”,计划到20一五年,引进100名领军人才、1000名科技。骨干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1万名高技能人才,对这些人才给予大力资金支持。节约用地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一个城市发展得越好,土地资源就显得越珍贵。在寸土寸金的广州开发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了该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今年4月份,萝岗永和街禾丰村居民杨锐芳高兴地搬进了村里面统一新建的联排洋房。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带苏说,很早之前,村里的房子非常分散,浪费了大量土地。现在他们按照区里面的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洋房,将所有的村民都统一住进了新家。不仅农村生活大大改善,还节约了大量的土地。广州开发区、萝岗区负责人说,到目前为止,像禾丰村一样已整体搬迁改造的自然村共有7个,仅此一项,萝岗便节约土地40多公顷。一方面是集约利用土地,另一方面,广州开发区、萝岗区还敢于淘汰低端产业,通过种种方式,为高端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的发展空间。广州开发区、萝岗区负责人介绍,通过各种手段,今年来该区产业结构转型得到了明显优化。据统计目前该区已聚集了1607家科技企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58家。“广州有上市企业25家,其中1/3在我们这里;广东省自主创新100强项目中有11个是我们区的;我们这聚集了各类研发机构386家,其中国家、省、市级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占广州市1/4以上。”广东省中山市:人才素质的提升始终是重大命题(南方日报 2012-03-28)来源:南方日报 2012-03-28新闻提要: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目前中山正按汪洋书记的指示,探索一条与珠三角东岸不一样的发展道路。产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创新,最终回归到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提升始终是一个关乎企业、产业乃至城市发展的重大命题。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目前中山正按汪洋书记的指示,探索一条与珠三角东岸不一样的发展道路。产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创新,最终回归到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提升始终是一个关乎企业、产业乃至城市发展的重大命题。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曾指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如今,中山的百年大计正定在“树人”上。在加快转型升级、探路幸福广东的路上,中山自此大力谋求全新的人才战略。“十二五”期间,中山明确了要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初现。这为中山人才战略提供了良好契机,在大力引才的同时,中山也将借助产业优势培育人才,为人才提供宽广的事业平台。建创新创业和服务管理平台,打造引才“磁场”有观点认为,在21世纪,无论怎样渲染甚至夸大人才的重要性都不为过。的确,在日益激烈的市场、区域竞争中,人才已经成为城市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当前,中山将“人才强市”战略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大力引进人才的旗帜下,中山同时将培育人才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山清醒地看到,人才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人才总量偏少;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偏少且竞争力不强,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匮乏;高级技能型人才还比较短缺;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发展滞后,高端科研院所缺乏;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相对不足等。中山近年来连续推出的人才政策,无疑正力求弥补这方面的不足。2010年9月,中山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完善吸引培养紧缺适用人才服务。于此同时,意见中也针对“培养”做出相关规定,提出“坚持培养引进并重原则,实行两手抓,一手抓现有人才的培养,一手抓对外招才引智工作”。近年来,中山为引进市外、境外人才大开方便之门。但对于中山来说,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放眼长远,与引进人才同等重要的是自己培养人才。尽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从人才流动和使用规律看,抓好现有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其层次,对外来高层次人才本身就具有一种吸引力,有助于形成人才集聚的洼地效应。在培养人才上,中山正大力推进两类平台建设,即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和人才服务管理平台,并加快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基地)、留学生创业园、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借此打造吸引人才的“磁场”和培养人才的“摇篮”。中山在中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了未来10年的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把人才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战略要求,通过510年的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把中山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西岸的产业高地、人才福地。六大工程“育才”,培养行业“领军人”中山市委组织部部长雷彪曾指出,当前中山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尤其是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进入前所未有的膨胀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山加快了人才培养的步伐:以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博士后培养工程、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优秀文化人才扶持工程为重点,盘活现有的人才资源。中山强调,进一步加大市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以领军人才计划为例,中山提出有计划地在全市重点产业、行业和部门中,选拔3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高层次人才纳入培养工程,每3年为一个选拔培养周期,着力培养一批代表国内先进水平并有一定声望的领军人才。对纳入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的人才,将由市财政按每人每年5万元的标准给予资助,用于组织其开展学术交流、培训研修、体检疗养等活动。在该政策的指引下,中山无疑将有望培养起一批各行业的“领军人物”,解决中山行业缺少“领军人”的状况。在博士后培养工程中,中山提出,力争到2020年建立20个博士后工作站和科研基地。市财政将为每个新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基地分别提供20万元、10万元专项资助,为在站(基地)工作博士后每人每年提供5万元研发费和1.2万元工资外生活补贴。在城市转型升级中,中山需要一批优秀企业,也需要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在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中,中山将每年选派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参加高端培训,每5年轮训一遍,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开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倡导和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在职学习,加大MBA、EMBA等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此类的举措,中山将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理念、战略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掌握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优秀企业家。与此类似,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优秀文化人才等方面,中山都不惜投入巨资加快培养力度。一个博士后或许便能带来某项科研成果,一个优秀企业家或许便能创造一个龙头企业,一个高技能人才或许便能带来某项技术的革新可以预见,这些本土成长起来的人才,无疑将对中山当地的产业发展格局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更能针对中山的城市及产业特点出点子、出技术,从而有望从根本上扭转中山产业层次低的局面,为中山转型升级实现真正助力。以人才促产业以产业聚人才当然,人才的培养需要土壤。如果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稀缺人才的引进、培养很容易流为空谈。而中山提出,走出一条以人才促产业、以产业聚人才,人才与产业同步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在中山,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的同时,新兴产业的兴起也将成为中山吸纳人才、集聚人才、培育人才的重要载体。去年以来,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中海油、中国船舶、中国中铁等一批企业实现投资或增资,中山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飞跃。而针对“十二五”期间的产业转型升级,中山提出“三个一百”战略:推进一百家外商投资企业及来料加工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支持一百家内资企业做强做大、引进一百家优质企业或项目。通过“总部经济、产业引进、园区创业”三种人才模式的发展,中山形成引智育才的良好格局。中山提出,推进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大力培养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可以看见的是,近年来,央企、世界500强、民企500强等国内外大企业纷纷落地中山,在对中山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层次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而这些高端平台也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广东明阳风电集团为例,其打造一个上千亿产值的“风电装备基地”,而在此基础上,一个创新研发团队也在数年间逐渐成熟,成为行业中的顶尖人才。根据中山市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中山市将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力推动各类人才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聚,不断推动“三个一百”产业战略向纵深发展。结合中山市建设沿海产业带先进制造业基地、珠江口西岸重要服务业基地的需要,在不远的将来,在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一批高层次人才无疑将在中山成长、成熟。榜样“双导师制”、“接班人计划”,华帝燃具人力资源总监汪全兵:人才发展要优于企业发展“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人才的培养。”谈起人才,中山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汪全兵告诉记者,在华帝,每个部门主管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培养人才,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公司文化。在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汪全兵眼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部门。走进华帝的应届生会发现,在走出象牙塔后,他们还将进入另一个“校园”华帝学院。在此,他们将再次接受军训、再次坐进课堂上课。汪全兵告诉记者,在华帝,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将从“入职培训”开始。新员工将脱产在华帝学院接受为期两个月左右的入职培训,了解企业文化、公司规章,并进行岗位知识技能培训等。入职培训结束后,员工还将在岗位上继续接受在岗培训。汪全兵指出,在岗培训执行的是“双导师制”:专业导师教新员工怎么做事,思想导师将教员工怎么做人。如果说上述培训是为了将一个不合格的员工变成一个合格的员工,那么,让一个合格的员工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同样重要。“接班人计划”正是属于后者。今年2月份,华帝对旗下员工进行严格的评估,随后选出50多位综合能力较强的员工参加“接班人计划”。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这50多位员工将在此接受管理等课程的培训,据介绍,高校教授、企业高管等将为这些“接班人”授课。在课程结束后,企业将再次进行筛选,从中选出一半左右的员工进行“再培训”,最后10多位表现优异的人才将真正成为公司的“后备经理”。汪全兵告诉记者,选拔培养管理人员的计划将每年进行。此外,在技术人才方面,华帝也有人才培养工程。“企业形成了一种思维,那就是人才的发展一定要优于企业的发展。打个比方,假如现在公司规模为产值30亿元,那么企业现有人才一定要足以支撑产值为50亿乃至100亿的发展。”在采访中,汪全兵强调,人是企业最主要的因素。而在他看来,华帝这些年的稳定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员工。而对于汪全兵来说,即使是公司引进的人才,在华帝提供的平台上也能进一步成长。“一般企业有两种员工:知识员工和一线员工。一线员工更关注的是收入,而知识员工则更希望有一个发展的平台,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汪全兵说道。“现在华帝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做法,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带进来的。”汪全兵颇为自豪地表示。作为一个管理人才,曾经在广州一家外企工作的汪全兵之所以走进华帝,正是相中了企业的发展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汪全兵有机会实践自己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诸多想法,在完善企业人才管理的同时也完善自身,让自己“从优秀走向更优秀”。对于进入华帝的人才来说,正是因为企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才让他们得以更快地成长、成熟。样本剖析留创园:助“海归”成就“创业梦”去年12月27日,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省级创业园广东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揭牌。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欧真志指出,留创园是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的良好平台。如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山留创园已经成为海归创业、企业壮大、人才成长的“摇篮”。据了解,为吸引海外高端技术、人才和资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火炬区管委会创办留学人员创业园,2007年经市政府批准升级为市留学人员创业园。2011年,该留创园获准升格为省市共建留创园。升级为省市共建园后,留创园规划面积扩大至760亩,总投资额约20亿元,创业孵化场地面积将近10万平方米,可容纳近500家企业。截至去年,留创园已聚集了20多家留学人员科技创业企业,拥有1个综合孵化器和5个专业孵化器。与此同时,科技中介服务区、创业人才生活区、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区、高新技术产品交易区等四大人才创业配套服务功能区也已基本成形,将为留学人员提供广阔的创业平台和优质的生活环境。目前,升格后的中山留创园将创业孵化平台提至省级水平,现建有医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现代光学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并成立了中山火炬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建立了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技术转移中心。正是这些平台的支持,使中山留创园成为广大留学人员创业创新的乐土,在此,一批海归人员成功地成为“企业家”或“专家”。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到中山,落户留创园。以首家落户留创园的企业新诺科技为例,在留创园中,该企业人才不断成熟,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其“大面积高速激光动态无掩模”技术即将实现产业化,预计将可实现年产值一五亿-20亿元。可以说,中山留创园已经成为一批海归成长的“摇篮”,他们在园中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并成长,进而孵化出一批含金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新鲜范本。据了解,广东中山留创园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拓和发展,力争申报国家级留创园。广东省东莞市:人力资本升级的探索(羊城晚报 2011-01-25)来源:羊城晚报 2011-01-25样本启示转型升级,人力资本升级比产业项目升级更关键。“全国各地涌到“世界工厂”的廉价劳动力,一度是取之不尽,但从2004年起,每年初春时节,东莞都要例牌式地闹“民工荒”,金融危机后愈演愈烈。东莞市副市长江陵曾说,东莞单纯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来保持产业活力、维持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么东莞经济未来如何保持活力呢?关键还是“人”。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在东莞调查时发现,金融危机后,从东莞政府到企业已越来越明确,企业转型升级亟须把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人力资本升级比产业项目升级更关键,“人力资本驱动模式,比唯利是图的经济驱动模式更长远、更可续、更可观”。走在转型升级路上的东莞,正在大力度谋划做“人”的文章,探索提升人力资本。探索1:升级新莞人企业转型要求更高政府贴钱培训工人东莞有1000万人口,户籍人口与新莞人的比例为1:4。这些占人口绝对优势的新莞人,绝大多数是在企业、工厂内工作。可以说,东莞的产业要转型升级离开了这群人将是无米之炊。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李华芳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东莞提升人力资本的突破口就是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厂子转型升级,工人也得升级才行。”东莞育才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潘庆修从上世纪80年代就在东莞开办培训学校,他观察到:“金融危机后,技术需求越来越旺,而且对技工门槛要求更高,培训时间更长。”陈钱龙以自己所在的家具雕刻业为例,金融危机后东莞不少雕刻厂都开始用电脑刻花代替手工,但一些关键工序仍要人工来完成,对工人要求更高了,“得自我充电,否则跟不上产业发展”。“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部分企业倒闭,造成东莞务工人群流失,学校生源有所下降,但优势工种如模具,人力资源和会计等项目依然上升。”东莞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张本昌也表示,相当一部分学员因为厂子转型升级后,为了提升自己技能来参加培训。需求增多,也带旺东莞培训市场,一度减少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2010年又增至4一三所。东莞人力资源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东莞2010年培训量达67万多人次,年职业技能鉴定量达10.5万多人次。张本昌说:“随着企业的用工需求变化,还开设了一些新的行业,如物流、营销师等。”实际上,早于2007年4月,东莞市就已正式启动新莞人培训工程,按照政府补贴费用、社会承办培训、部门监督实施的方式运作,专项职业能力、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每人分别补贴200-500元不等,不足部分由个人和用人单位三七开。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到2010年12月为止,东莞市共组织新莞人参加培训共41.1万人,累计核拨补贴53一八.1万元。“现在各个镇都在办针对新莞人的培训。”在潘庆修看来,目前政府主导的新莞人培训项目还较低端。不过,中山大学教授刘林平负责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珠三角外来工参与正规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近四年一直在20%-30%波动,2010年是历年来最高,达28.84%,但仍比长三角低近八个百分点。可见,外来工培训力度还得继续加大。东莞民间评论人士肖功俊则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政府启动新莞人培训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定要及时评估企业需要何种人才,东莞需要何种人才,否则会好心办错事,效果打折扣。探索2:本地人再造“地主”走进“村民车间”缺工问题就地解决在很多人的眼中,提到东莞人力,本地人常常被忽略。但事实上,东莞有超过一八0万的本地人口调动得好,这显然也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不过,在人们的印象中,东莞本地居民很大部分都不愿出来工作,只呆在家里“做地主”收租、等着分红,而年轻人则多进入事业单位,不愿进工厂。一场金融危机,惊醒了当地居民的危机意识,观念也在悄然改变,村民开始自我再造。1月11日,在樟洋社区居委会招商办主任赖俊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南大时装针织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一进去,赖俊强就与坐在灯下剪着线头的一排女工亲切地打着招呼,拉起了家常。该车间是东莞从2009年开始大力推广的一种就业形式“村民车间”。这个车间成立已有1年多,一开始并没有引起本地居民的兴趣,只有5个人报名参加,而现在已经增加到了近60人。车间组长侯永霞说,自己结婚后已有七八年没有出来工作,但呆在家里无聊,出来过得更充实了。厂长张王胜说,他们更稳定,流动性没那么大,解决了缺工问题,“如果还有村民要进来,肯定欢迎”。据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提供的材料显示,目前全市组建了“村民车间”459个,安置了属地劳动力1.7万人。“关键是改变了当地人的观念,大家愿意到工厂工作了。”赖俊强说,以前这些妇女多是在家打麻将,现在出来工作,过得更充实,赌博风气也少了很多。据东莞当地媒体报道,樟木头在开设村民车间后的1年多时间里,户籍人口赌博减少了48%。为了改变本地人才每年大量涌向行政事业单位,而较少流向企业单位工作的局面,东莞启动了户籍青年就业培训计划,个人只需要负担技能培训费用的十分之一,政府补贴十分之九。张本昌说,作为参与的培训机构之一,2010年已经进行了5期,500名东莞青年来培养,“受到本地青年人的青睐”。十一五期间,东莞市共组织8.9万人次户籍劳动力参加了资助性技能培训,其中2010年1.47万人次,市财政核拨技能培训补贴1.一八亿元。一位在政府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员告诉记者,政府部门岗位就那么多,而每年毕业的东莞大学生则越来越多,大家都想挤进来,这肯定是不现实。他身边一位同事原来在镇里工作,后来主动去到工厂的“青年车间”,现在已经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收入涨到1万多,“工厂发展前景更好。”探索3:提升软环境企业引才搬到“湖边”环境好了留住人心对东莞产业升级来说,更宏大的目标是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这背后,则暗含着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整个城市或社区的吸引力而不仅仅是此前常被挂在嘴上的企业吸引力。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李荣山2009年毕业求职时去了一趟东莞寮步镇,迄今记忆犹新:“就像一个大工厂,很有钱,但是不修边幅。在这种地方,挣点钱还行,但要搞研究,条件不够好,几条街都找不到一家书店。”今年刚毕业的小黄被单位派到东莞,他的第一印象是环境不好、又没文化。近年来,东莞已经开始着力提升城市形象,提升“软环境”来吸引人才。以规划72平方公里土地的松山湖来说,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提出“环境就是生产力”、“科技共山水一色”。松山湖的横空出世,印证了更优质的城市环境才能吸引来更优质的人才。2010年,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把公司研发部门搬到松山湖科技园区,而把工厂依旧放在高埗镇。该公司技术总监梅领亮说:“搬到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发现在高埗镇越来越难招到人了,尤其是中高级人才。”梅领亮说,在松山湖推开窗,满眼绿色,跟东莞其他镇街景致完全是两个模样,搬到松山湖之后,发出招聘启事,收到的求职简历明显多了。“很多应聘者来到这儿一看,与印象中的东莞完全不一样,选择留下来的人多了。”李航说不仅要招得来人才,更要留得住人才。在李航看来,高科技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已经成为行业最宝贵的资源。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主动先谈起松山湖的人才问题。“优质的软环境,才能吸引优质的人才。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软环境,建设好住房、出行、教育和医疗等生活配套,提升松山湖的人文环境,从而聚集人气。”毕业于浙江大学的梅领亮说公司搬到松山湖后,最令他满意的一点就是松山湖每个月都会组织一些研讨会、报告会,增加了科技氛围,“以前在镇上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梅领亮说,“这边的环境好了很多,公司原来很多员工都不想入户东莞,现在则想入户了。”专家建言:人才政策多些柔性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提出“海纳百川,以招商引资的气魄招才引智”。东莞市近年来先后出台各类人才政策19份,准备投入2-3亿元用3-5年时间面向海内外引进50名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五-20个科技创新团队、50-100名科技领军人才和200名科技领军后备人才。不过,在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东莞在引进人才方面还过于拘泥于条条框框,“有点唯指标论,过于强调一些硬性指标,如学历、职称之类,人才应用的形式也较呆板,其实政府出台的人才政策应该更灵活、更柔性。”肖功俊举了一个例子,东莞文化部门制定了一个引进文艺人才的措施,“门槛之高,试问他们自己有几个人能达到那个要求”,他认为东莞一定要先摸清自己的人才家底,然后再制定自己的政策。李华芳说,要把选人的权交给企业,企业说这个人才我要引进的,那么他就是人才,而不是政府来选。记者观察:人的升级更为关键在新形势下,东莞祭出产业转型升级这一药方来保持经济活力。问题在于,转型升级后的产业还是需要人来推动发展,而且人的素质要求只会更高。否则,即便产业项目升级了,没有匹配的劳动力,起步都难,何谈永续发展?更谈不上整个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早在2007年,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李华芳就提出东莞转型应从提升人力资本开始,他迄今仍这么认为:“人的转型时间可能稍微长久一点,但一旦人力资本提升,也就是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将会有助于广泛的创新和变革。”在他看来,人力资本提升后,企业家才能发挥自下而上推动的自发转型,这与政府主导的产业转型极其不同,此时政府无须制定规划,只需要做好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即可。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在前不久的一次会议上坦言,东莞的最大动力和阻力都来自于人,如果不能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也将缺乏有效支撑。诚哉斯言!可以说,劳动力不升级,东莞永远只有低端产业,东莞永远也只是农村。背景:金融危机后,缺工更缺才“媒体每年都会报道东莞的民工荒,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不过金融危机后,企业招工确实越来越难。”东莞本土最大的人才市场智通人才公共关系部高级经理蔡小梅说,东莞企业为了招工,不得不加薪。“现在不缺订单,缺工,工厂不敢接单”。意大利一家采购企业驻东莞代表陈嘉雯观察到,不少供应商不愿意接单,因为工厂招不到人。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说:“金融危机发生后,一大批农民工返乡,之后没全回来,而新进来的人越来越少,东莞结构性缺工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企业喊缺工,但更缺技工和中高级人才。在东莞创业的江西人陈钱龙凭着自己一手好的木雕技术,成了香饽饽,半年已经换了3份工作,“厂子缺技工,有技术的话很好找工作”。除了技工,东莞也面临经营性人才的缺乏。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航每次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都心生感慨,“上海一年高校毕业生就有五六十万人,这都是人才,东莞没有这样的先天优势。”高端、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东莞新兴产业的发展。以东莞发展动漫产业为例,记者采访的数家动漫企业都反映,东莞动漫人才完全是空白,缺人是他们遇到的头号难题。一家动漫企业在松山湖注册,但办公的地方仍留在广州,因为广州有更多动漫人才,也更好招人。东莞当地一家主流媒体跑东莞人才市场多年的记者说,东莞发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新兴产业,人才缺口都很大。上海市:国际经济中心人才高地建设(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 2010年第5期)来源: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 2010年第5期内容提要: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需要形成与中心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通过对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形成、演变和主要特征的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上海国际经济中心人才高地建设的基本目标,而在人才开发和产业发展的互动中,确立上海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以体现中心城市积聚和辐射能力的人才开发功能指标为核心,以人才开发的总体指标和人才环境指标为支撑,进一步设立国际经济中心人才高地建设指标体系,并提出上海国际经济中心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本文为课题节选。一、上海国际经济中心人才高地基本内涵分析(一)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与演变在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一些城市在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通过与全球经济体系广泛和深入的联系,实现了城市综合功能的提升,形成对全球经济的重要影响力和控制力,比如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等,这些城市被称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1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在一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体系和组织形式的出现,引起人口和资本的大规模集中,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正是城市经济功能的提升和拓展。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基于区域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城市群,是世界经济增长极在空间形式上的集中表现。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城市通过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集聚,形成对城市群以致国际范围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形成在城市群分工和专业化中居于支配地位国际经济中心城市。2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演变构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核心特征的积聚和辐射能力,是在城市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和升级中实现。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特别是产业分工体系的变化,使得不同时期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体系,及其所决定的城市功能特征。工业化发展前期到中期的经济中心城市主要是生产制造中心在这一时期,国际产业分工主要是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经济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不同产业间和产业内不同产品间。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通过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和产品的集聚发展,对其他产业以致整个制造业体系形成影响和控制力,经济中心城市是产品的生产制造中心,具有以技术密集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特征,以其较强的生产制造功能发挥国际范围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工业化发展后期的经济中心城市主要是管理控制中心工业化发展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逐步向不同于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的产品内分工体系转变。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产品价值链可以分为不同的环节,即从总部、R&D、产品设计、原料采购、零部件生产、装配、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到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地区进行投资。在这种分工体系下,企业的金融、信息、会计、法律、技术开发、产品营销等,逐渐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性机构,并在中心城市集中,在为城市以外的工商业服务的过程中,形成对区域外部经济活动的控制力。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主要是管理控制中心。主要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演变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些主要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都通过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成功实现了城市功能的转变。比如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美国纽约,其中心城市功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通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的,早期是生产制造中心,20世纪中期以后,制造业的主导地位逐步减弱,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中心城市。日本东京原来是日本最重要的制造业城市,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造业地位不断下降,与制造业相关的以研发设计等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逐步形成。目前,纽约、东京和伦敦是3个最大的全球管理控制中心,也是重要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世界其他的主要综合性国际大都市,如巴黎、芝加哥、旧金山、大阪、香港、新加坡等,也大都是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集聚地。3现代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导,具有管理控制中心功能的现代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是:(1)较强的生产要素集聚能力。通过资金、信息、人力资源等决定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的高度积聚,对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选址形成强大的吸引力。(2)在总部积聚中形成的管理控制能力。由于高层行政管理、财政、法律、广告以及研究与开发等职能主要集中在公司总部,总部相对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自然就发展成为区域、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管理控制中心。(3)产品链高端环节积聚形成的产业结构特征。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以产品链高端环节,也就是前端的研发设计环节和后端的营销服务环节的积聚,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4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的提出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目标的提出,既是自身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历史责任。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开始了从封闭的自然经济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市场经济,成为全国和远东地区的制造中心,以及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建国后,上海第二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初期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在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基础上,服务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强化,从目前看,上海已经过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发展阶段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转变的过程中,需要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创新确立上海的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这些目标都需要在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实现。从全国发展大的格局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将使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世界范围新的重要

    注意事项

    本文(国内外城市人力升级的思路和对策措施.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