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合肥市环境污染效应的研究.docx

    • 资源ID:1904992       资源大小:1.97M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合肥市环境污染效应的研究.docx

    学校代码:11059 学 号:0714021039Hefei University本科毕业论文BACHELOR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 合肥市生态环境污染效应的研究 学位类别: 理学学士 学科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作者姓名: 邵 余 导师姓名: 刘 庆 广 完成时间: 2010年5月15日 合肥市生态环境污染效应研究中 文 摘 要合肥市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污染的城市环境不但进一步加剧了像热岛、干岛、逆温、城市风等城市气候现象,而且还对城市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此外,城市环境污染还对合肥市民的日常生活、生理心理、工作学习、休闲娱乐、居住工作地的选择、子女的去留和合肥外来高新企业数量和效益及其城市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等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合肥市城市环境治理已刻不容缓。本文从环境污染对合肥造成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合肥市环境的调查和分析,在得出数据后结合实际情况,得出合肥市环境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治理的不足。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结合相关理论,从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环境效应的分析,得出结论。并针对合肥市环境治理方面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能给相关部门在治理合肥市的污染方面有所帮助和启发。关键词:合肥市;城市化;环境污染;环境效应The Research of Eco-environment Pollution Effect in Hefei CityABSTRACTHefei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apid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more serious. Pollution city environment not only further intensifies the like heat island, dry island, inversion, urban wind and other cities, but also climate phenomena of urban economy caused great loss. In addition, the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Hefei people daily lif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work study, entertainment, live where choice, children's future and Hefei foreign hi-tech enterprise quantity and benefits and its urban enterprise norm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ctivities produced a series of negative influence.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Hefei city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lready is urgently needed.This article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natural, of Hefei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of three aspect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 Hefei, obtained after the practical data obtained what problems exist in Hefei,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deficienc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irst-hand information, unifies the related theory, from na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three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effect analysis, draw the conclusion.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Hefei, has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he hope can give related departments in Hefei pollution control help and inspiration. KEY WORD: Hefei;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effect第一章 引言1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2国内外研究动态21.3研究方法3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42.1自然地理概况42.2社会经济条件5第三章 城市化水平分析83.1城镇人口的变化83.2 产业结构的变化83.3经济水平的分析93.4城市空间用地分析9第四章 合肥市生态环境质量分析114.1大气环境质量114.2 水环境质量134.3 固体废弃物环境质量164.4声学环境质量17第五章 合肥市生态环境污染效应分析195.1合肥市区环境污染的自然效应195.2合肥市区环境污染的经济效应225.3 合肥市区环境污染的社会效应23第六章 合肥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与措施246.1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46.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减少污染造成的负面影响256.3改善环境的建议与对策26第七章 结语28致 谢32第一章 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随着合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的建设。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合肥市区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城市的环境污染不仅进一步的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逆温,城市风等城市气候现象,而且还对城市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环境污染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占合肥市GDP的比重比较高1。此外,城市环境污染对合肥市市民的正常生活,外来高新企业的数量和效益及其城市企业的日常经营生产活动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合肥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城市环境污染效应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由于受到污染而对城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2。合肥市是位于中国中部,是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近些年合肥市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城市人口也迅速增长,工业迅速发展。这也给合肥市本身就比较脆弱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3。近些年合肥市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合肥市民正常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所以加强对合肥市污染效应理论上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1.1.2研究意义加强对合肥市环境污染效应的研究对合肥市环境污染本身的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在合肥市环境污染的治理中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可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效率,少走弯路,节约成本。从自然的角度来讲,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合肥市有关部门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提供借鉴,改善合肥市的自然环境。合肥市环境污染效应的研究对合肥市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三点:第一,研究的结论可以帮助预防环境污染所产生的效应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二,研究可以帮助提前预防不必要的污染,以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三,可以帮助合肥市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环境污染效应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合肥市社会的发展。加强环境污染效应的研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市民对环境生活的满意度,同事也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合肥市社会文明的建设。1.2国内外研究动态1.2.1国外研究动态对于环境效应的研究早在全球范围内就开展起来了。最典型的就是近些年来对全球性的问题“温室效应”研究4。近年来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是当今国际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5,到现今国内外学者基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解读,使得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倍受关注国外关于硝基苯环境效应的研究6,介绍了其基本理化性质、用途、环境基准和标准值、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7。研究认为环境中的硝基苯属于低毒污染物8,但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难以降解,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的持续时间长,且能够在生物体内积累,产生生物放大效应9,因此,高浓度的硝基苯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较大的生态风险10;不过,阳光中的近紫外线、射线、声波振荡以及生物分解等作用可自然环境中硝基苯有降解作用9,而生物和物理吸附能降低其浓度,从而降解其毒性11。1.2.2国内研究动态国内很多学者对城市环境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杨永春学者对兰州市环境污染效应的研究比较系统,是全国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中研究的代表,文中提出了环境污染效应的概念以及解决消除环境污染效应的对策。张国平教授研究了啤酒大麦蛋白质含量与粒重的品种和环境效应12。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地区之间,蛋白质含量和千粒重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且粒重在地区间的要大于蛋白质含量13。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大于20的积温和平均日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平均降雨量无显著相关14。根据蛋白质含量和粒重确定了最佳的啤用大麦品种。杨勤科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研究15。以黄土高原为重点,对植被变化及其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对植被研究态势,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生态过程、土壤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影响做了简要的述评,对该领域的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关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张福锁关于基于LCA评价方法的中国沼气工程环境效应现状及前景分析。研究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16(LCA),分析中国沼气工程从“原料处理-沼气燃烧-沼渣沼液利用”的全过程的环境效应17。1.3研究方法1.3.1系统分析法环境污染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不同层次、不等级的子系统所组成。基于系统论的基本思想,采用对复合系统进行分解一解一综合的系统分析法的辨证思路,以揭示土地利用系统的内在联系与运动规律。1.3.2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图书资料数据库及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资料,以土利用变化、土地利用效益等为主题,全面检索了国内外有关地学、农学、环境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数据库,这些都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在收集研究区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到研究区域实地调研,力求做到因地制宜,近区域实际。1.3.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定性方法对上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策及措施做出描述性说明,采用定量方法对环境污染效应求出量化结果,并找到影响合肥市环境的因素;通过对研究区域的环境污染造成的效应分析,找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图1 合肥市区位图2.1自然地理概况从图1可以看出,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分水岭南侧面,巢湖北岸。大致介于纬31°3132°37、东经116°40117°52。总面积726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包括郊区,下同)面积45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4平方公里。表1 合肥市各个季节气候数据月份季节气温平均降水量3.265.20春季1022156.6毫米5.219.20夏季>22436.6毫米9.2111.15秋季2210196.7毫米11.163.26冬季<10110.4毫米合肥市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变化的特点是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带气候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综观而论,合肥市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既适宜于麦类、油菜、午季豆料等喜凉作物的生长,又有利于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种植,对经营十分有利。气候对发展我市农、林、牧、渔都是有利的。当然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冷暖气团交锋较为频繁,天气多变,降水变化大,常有旱、涝、风、冻、霜、雹等自然灾害出现,对农业生产又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地质构造上,合肥地区属于下扬子海槽和淮阳古陆边缘地带。震旦纪前,该地为烟波浩淼的海浸区,吕梁造山运动,产生了淮阳高地与古大别山。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江淮间出现皱褶,形成了江淮丘陵。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升降、断裂、波折,出现西东走向的江淮分水岭,形成江淮分水格局。合肥市地区地层,除局部地区为太古界、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外,大部分为中生界地层。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境内具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河湖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最大地貌单元。其中江淮丘陵岗地面积6303.77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87.2%。地表绝大部分为耕作田,作物以水稻为主。合肥地区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两类为主要土壤,约占全部土壤的85%。其余为石灰(岩)土、紫色土和砂黑土。土壤计为5个土类,12个亚类,103个土种。黄棕土壤遍及全境,成土母系下蜀黄土。该土壤土层较厚,质地粘重,阻水、阻气,在30厘米深以上形成滞水层,水分难以向下渗透。全市境域内土壤酸碱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合肥市境内土地,大面积已开垦为农田,植被覆盖主要是农作物,林木甚少。建国前,山峦多为荒山秃岭,自然景观极差,水土流失严重;波状丘陵地带无成片林,只是村屯宅旁有少量林木。灰色和黄褐色,是旧合肥城乡的两大主色块。建国后,经过30多年的人工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逐步在扩大。现全市陆地垦植指数为52.3%,其中农作物覆盖占垦植数92.9%,森林占垦植数7.1%。2.2社会经济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连续20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经初步核算,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53.57亿元,增长16.9%;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5.27亿元,比上年增长36.4%;财政收入达到130.88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57.64亿元,增长28.3%;全年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4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出口27.94亿美元,增长2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4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3207元,增长11%。2006年底,合肥GDP突破1000亿,2007年底GDP突达到1334亿。预计2010年底,GDP总量突破2250亿,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18。在2001-2005年GDP五年增长世界前20名中。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调查显示,合肥市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近年来得到不断的,快速的提升,2010年更是突破了20000元大关,达到了21125元15。市民的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得巨大的成绩。下表为合肥市近5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表2 合肥市近几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01313426155901715821125近些年合肥市的经济不仅是快速的发展,合肥市的经济结构也是在不断的改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现代化。近年来来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的增加,而第一产业则在不断的减小。可见合肥市的经济结构正在由传统转向现代化。从表3中可以看出,1998年到2001年合肥市城区人后增长十分缓慢,每年只增长3-4万人。2002年城区人口大幅增长了8万多人,主要是通过改变区划,撤销郊区,把郊区农业人口变成非农业人口完成的。2003年增长了9万多主要是放松户籍制度的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合肥市“千亿规划”的宏伟蓝图目标是2010年城区人口达到300万。在2002年以后合肥市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城区人口的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表3 合肥市城市人口变化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城区年末总人口(万人)127.94130.28134.47137.95146.52155.87年增长人口(万人)2.344.193.488.579.35全市年末总人口(万人)425.98429.95438.18442.16448.08456.60资料来源:合肥市统计年鉴19(2004年)随着大都市的建设,合肥市的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从下表可以看出合肥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表4 合肥市主要年份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种类单位199019952000200520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5646576389968415591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元134240945040739811752食品支出元800205421673384465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59.6150.24345.739.63职工平均工资元1959535275561779430603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9.19.714.618.3919.3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18.0978.45183.95516.16852.83市区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标台3.448.810.114.0312.68每万人拥有公用电话部1.258.835.3290.7361.16从上文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合肥市制定“千亿规划”20的宏伟蓝图后合肥市的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论是GDP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质的改变。合肥是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中部崛起的重要城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以加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全国铁路、公路、航空兼具的综合性交通枢纽。第三章 城市化水平分析3.1城镇人口的变化2000年以来,围绕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合肥市进行了两次区划调整,市区面积由2000年的458平方公里增加到838.52平方公里,到2010合肥市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常住总人口)达64.5%。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合肥市常住总人口为501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73万人;户籍总人口为492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54万人。常住人口净增数比同期户籍人口多增19万人,合肥市外来人口较多。20002010年,合肥市城镇人口由188万人增加到360万人,净增172万人,年均增长6.7%,比总人口增长率高4.7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和全省城镇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3.8%和4.9%,比合肥市分别低2.9和1.8个百分点。3.2 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的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先的“一、二、三”成功转为“二、三、一”下面是合肥市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些数据:表5 合肥市近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年 份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20065.847.546.72007648.845.220085.95044.120095.252.642.220104.953.941.2图2 合肥市近年产业结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合肥市近年来来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的增加,而第一产业则在不断的减小。可见合肥市的经济结构正在由传统转向现代化。从中反映出合肥市近些年来城市化水平的加快。20002010年,合肥市城镇化率由44%提高到67.1%,年均提升2.3个百分点,比全国和全省分别高1和0.7个百分点;由2000年高于全国和全省8和16.2个百分点扩大到高出15.3和21.5个百分点,合肥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3.3经济水平的分析目前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连续20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经初步核算,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53.57亿元,增长16.9%;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5.27亿元,比上年增长36.4%;财政收入达到130.88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57.64亿元,增长28.3%;全年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4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出口27.94亿美元,增长2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4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3207元,增长11%。3.4城市空间用地分析3.4.1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合肥市土地总面积为749765.9公顷(含巢湖水面23295.0公顷),居全省第10位;人均0.18公顷,低于全省平均值(全省为0.23公顷/人)。农用地面积57257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4%,建设用地面积125847.8公顷,占16.8%。未利用地面积51345.6公顷,占6.8%。表6 各类用地结构与分布 单位:公顷,%类型面积比例类型面积比例农用地572572.576.4耕地42455874.1园地2245.80.4林地13975.42.4牧草地25.20.1水面131767.823建设用地125847.816.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9761.471.3交通用地15464.612.3水利设施用地20621.816.4未利用地51345.66.8总计749765.91003.4.2合肥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合肥要实现社会经济更快的增长,城市空间格局必须进一步拓展。理想的合肥城市空间结构应该是:“以主城为核心,做强做美中心城市,拓展合肥两翼,加快肥东、肥西新区以及科学城(包括大学城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一体两片、间隔分布、多层次、开敞组团式的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空间拓展与重构按“大合肥、都市区、新城区”三个层次展开。大合肥,合肥市未来做大规模,存在着可能,也面临着诸多限制,特别是市域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合肥市作为安徽省域惟一的一座特大城市,不仅与周边地区中心城市,如南京市、徐州市等相比市域面积和人口明显偏小,而且即使在安徽省17个地级城市中,城市首位度也不高。市域空间的范围狭小和人口数量的相对不足,使合肥在运筹空间和资源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区域城市竞争中也处于劣势,这将制约合肥城市的进一步做大、做强。根据现有土地和环境容量,本次规划按照前述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二设想,进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构思。都市区随着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压力,市区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其城市空间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必将加大城区密度,蚕食生态空间,恶化城市环境,并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失调失控。滨湖城合肥市从小城镇发展成为特大城市,一直都是采用以轴状发展为主导,外向式发展,轴间充填方式等为辅的空间拓展方式。这种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直接奠定了现在合肥 “风扇”形的城市形态,既符合合肥市的自然环境、区域城镇格局、道路交通网络等状况,又有利于形成开敞式的城市结构形态,创造良好的城市气候、环境与景观,具有诸多优势和长期的适应性。随着合肥特大城市演化为都市区,不仅中心城区空间急剧增长,外围新城区和卫星城镇也会快速发展,并可能发展成为城市外围的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心城区向外拓展的“飞地”。因此,以“飞地”形成开发据点,最终拓展为带型组团空间结构。第四章 合肥市生态环境质量分析4.1大气环境质量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每日大气监测数据,2008年合肥市全年大气环境质量检测结果,制成表格(如表1所示)。由表可见,合肥市全年空气质量等于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气仅为255天,而轻微污染为91天,轻度污染为11天,中度污染为4天,重度污染为1天21。根据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般城市属二类地区,应当执行二级标准。据此也就是说合肥市2008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空气质量不达标,达标率仅为70%左右。其中主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没有二氧化硫指标。对比太原市,是著名的产煤大省的省会,想象当中大气污染应当很严重,但其实不然。2008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检测结果统计见表2。由表可见,太原市全年空气质量等于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气为302天,而轻微污染为58天,轻度污染为3天,中度污染为2天,没有出现重度污染。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率82%。其中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如果不是太原地处煤都,老百姓冬季不烧煤采暖,空气质量会更好。再比较与我们临近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其2008年大气环境质量检测结果统计见表3。由表可见,南昌市全年空气质量等于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气为343天,全年仅出现轻微污染22天,没有出现轻度污染、中度污染等天气。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率94%。表7 2008年合肥大气质量统计表状况月份优良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污染181462221791311910421512152158131641952722983252932151102131411120101219103总计29226911141表8 2008年太原市大气质量统计表状况月份优良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污染1532213643546789110511151218总计5832表9 2008年南昌市大气质量统计表状况月份优良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污染1721314567839310211125总计22原因分析:合肥、太原、南昌三个城市同为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可比性。由三个城市的环境监测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合肥市的大气环境状况令人堪忧。分析2008年合肥市大气质量统计表,可以看出其中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也就是浮尘,而没有二氧化硫之类的化学污染。说明合肥极少有工业燃煤和采暖燃煤造成的污染。那么,这些可吸入颗粒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合肥整个城市俨然是一个大工地,拆房、造房、修路等等,铺天盖地,热火朝天。点多面广,到处都是产生扬尘的源头。扬尘产生的几种形式:一是房屋拆除,几乎没有任何措施控制扬尘;二是建筑工地堆放的砂石、建筑垃圾、裸露地皮;三是运送沙土的工程车辆没有密封措施,任其风吹或洒落;四是建构筑物拆除后原场地久置不用,也不做任何防尘措施。4.2 水环境质量安徽省合肥市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72亿m3,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不重复量计算0.429亿m3。2000年地表水总供水量15.08亿m3,扣除淮河流域淠河灌区调入水量2.94亿m3,当地径流供水量为12.14亿m3,全市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67.6%。若扣除从三湖(巢湖、瓦埠湖、高塘湖)提水3.23亿m3,则当地径流实际供水量为8.91亿m3,全市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49.6%。4.2.1主要入河排污口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概况经调查,2000年合肥市共有较大入河排污口66个,主要集中在南淝河区。废污水入河量共 2.76亿m3,其中混合废污水入河量2.05亿m3/a,占总量的74.2%;一般工业废水入河量0.51亿m3/a,占总量的18.3%;城镇生活污水入河量0.21亿m3/a,占总量的 7.5%。4.2.2地表水水质地表水天然水化学特征分区规律合肥市地表水总硬度含量在150mg/(l以CaCO3计)以内,北部含量略高,由北向南递减;地表水矿化度含量较低,绝大部分区域含量在250mg/l以下,北高南低,带状分布较明显。合肥市地表水主要以重碳酸钙型(CCa)水为主。4.2.2.1地表水现状水质评价根据2003年安徽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的水质监测数据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指标评价法,在590km评价河长中,南淝河、店埠河、十五里河水质污染较重,干渠水质较好,主要污染物质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以全年均值评价:无类水,类水河长192.5km,占32.6%,类水河长96.5km,占16.4%,类水河长215.2km,占36.5%;无类水;劣类水河长85.8km,占14.5%,劣于类水河长301km,占51%。合肥市境内3个主要湖泊总面414.8km2,境内巢湖水质污染比较严重,高塘湖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瓦埠湖水质较好。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其次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BOD5等,汛期水质略好于非汛期。以全年均值评价:无类水、类水,类水湖泊面112.2,占27%类湖泊面积197.7km2,占47.7%;无类水,劣类水湖泊面积105 km2,占25.3%;劣于类水湖泊面积302.7 km2,占73%。3座水库总库容2.03亿m3,大房郢水库2003年才开始蓄水,水质较差,董铺水库、众兴水库水质较好,一般为-类。全年各时段水质变化不大,类水库容1.39亿m3,占68.5%。4.2.2.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分析在5个水功能一级区(扣除11个开发利用区)中,全年达标2个,达标率28.6%;汛期达标3个,达标率49.2%;非汛期达标2个,达标率28.6%。全市16个水功能二级区中,全年各时段水质符合水功能区划目标水质的功能区有5个,达标率31.2%。4.2.2.3水质变化原因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合肥市不断加大地表水污染治理力度,关停并转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部分企业污废水得到治理,城市污水得到处理,地表水水质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这是合肥市地表水水质总体没有恶化的主要原因。相当一部分支流水质变化不大,水质污染仍相当严重。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 城市经济加速发展, 城市工业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处理, 城区排放的污水量不断增加, 造成部分流经城区的河段水质污染加重,污染治理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4.2.3浅层地下水水质4.2.3.1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合肥市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带,80%左右为低矮的丘陵,平原地带约占20%。区域内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浓度均小于1.0g/l,pH值在6.5-8.5之间,北部略低,南部略高,总硬度含量绝大部分在 500mg/l(以CaCO3计)以内,由北向南递减。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划分水化学类型对合肥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进行分析评价,辖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以1-A型(HCO3-Ca型)、4-A型(HCO3-Ca、Na型)地下水为主,阴离子全部为碳酸盐。合肥市东北部浅层地下水多为4-A型(HCO3-Ca、Na型)地下水,西南部浅层地下水多为1-A型(HCO3-Ca型)。4.2.3.2地下水现状水质评价合肥市浅层地下水水质整体尚可,无类水、类水;类水5040km2,占评价面积的74.1%;类水1300 km2,占评价面积的19.1%;类水458 km2,占评价面积的6.7%。无污染区面积5040 km2,占评价面积的74.1%,污染区面积758km2,占评价面积的25.9%。浅层地下水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硝酸盐氮,个别井点总硬度超标。4.2.4地下水污染分析人为污染源分为点污染和面污染。点污染主要是由厂矿企业排放的污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渗入地下造成的;面污染主要指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通过灌溉、降水淋洗等作用渗入地下并累年聚集、不断蒸发浓缩而造成浅层地下水次生污染。合肥市地下水被污染的途径很复杂 ,不同区域及不同时段时情况各不相同:一是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途径主要为连续入渗型,已污染的地表水体和排污沟污水中的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污染物排入地表水体后得不到稀释,水体自净能力差,地表水中污染物质浓度经常保持在高浓度状态下,下渗及扩散能力较强,造成了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二是浅层地下水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为间歇入渗型,污染物通过大气降水、农业灌溉用水的淋滤,农田中施用的化肥、农药以及企业堆放的固体污染物等污染成分周期性地进入地下含水层;三是局部区域地下水过量开采也是引起浅层地下水水质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4.3 固体废弃物环境质量合肥市市区2010年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为232.09万吨,其中工业固体

    注意事项

    本文(合肥市环境污染效应的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