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和价值ppt课件.ppt
第二章,1,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第二节 价值量第三节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阅读参考书目复习思考题,第二章,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关于商品、商品价值的有关经济范畴,深刻领会和把握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增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重点:商品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第二章,3,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经济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四、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第二章,4,一、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3、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4、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第二章,5,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生产力,生产关系,第二章,6,一、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面,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 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含义,第二章,7,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前身,与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自给自足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一、商品经济,第二章,8,一、商品经济,社会分工 分工是指工序的划分,每一工序的劳动由不同的人来完成。 社会分工是指不同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行业的划分。 部门的分工,如工业、农业的分工。部门内部行业的划分。如工业内部原材料工业与加工业的分工,农业内部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分工。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生产者存在着独立的经济利益) 社会分工决定了生产者之间的互相依赖;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有着独立利益的生产者彼此交往时要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存在条件,第二章,9,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商人的出现,第二章,10,社会分工和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条件,根本条件,社会化生产物质基础,第二章,11,一、商品经济,有人说,商品交换的根本原因不是“你有我无”而是为了“节约劳动”,你怎么看?,讨论,第二章,12,一、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阶段: 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 以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劳动为技术特征。它从来没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只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缝隙之中。,两个阶段,第二章,13,一、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 生产资料所有者、直接生产者和商品所有者三者相统一; 商品交换以调剂余缺为主要目的;商品交换的内容以实物型消费品为主; 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狭小。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简单商品经济存在、发展的阶段。 这种经济形式的生产规模较小。 因此,它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的支配形式,而总是伴随着和附属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而存在。,两个阶段,基本特征,第二章,14,一、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阶段:社会化商品经济,发达的商品经济。 价值规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市场机制成为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 市场经济只是商品经济发展较高级的一个阶段。 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但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当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时,商品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两个阶段,基本特征,第二章,15,一、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两个阶段,区别,发展的阶段、程度不同。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商品经济强调的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通过“交换产品”进行劳动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它与自然经济的形式相对应。 市场经济强调是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有商品经济和有市场,不一定有市场经济,只有当市场机制在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它与计划配置的形式相对应。,联系,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第二章,16,一、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存在,由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商品经济是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是其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第二章,17,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第二章,18,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财富的最普遍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经济关系。2、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3、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为什么研究资本主义要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第二章,19,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种交换的基本原则是: 等价交换 商品就是价值与使用价值这两要素的统一。,要素之一:劳动产品。如是非劳动的产品,即使再有用,也不是商品,如阳光、空气。 要素之二:用于交换。劳动产品是通过交换来供他人使用的,不是用于自我消费,不是用于馈赠。,“ 劳动产品”这一要素,使商品具有价值; “交换”这一要素,使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第二章,20,具有使用价值 是劳动产品 是用来交换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第二章,21,商品,使用价值,价 值,交换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第二章,22,充饥,阅览,拍照,观看,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第二章,23,交换价值 -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第二章,24,劳动产品,交 换,体力脑力耗费,共同的质,凝结着人类劳动,价 值,第二章,25,商品,使用价值,价 值,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章,26,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 指物品和服务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不同物品(或服务)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物品(或服务)有多种使用价值。 (与一般使用价值相比) 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是为他人所用的; 是通过交换给他人才进入消费的,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概念,特点,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第二章,27,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 指能通过买卖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1斗小麦交换15尺布, 或1斗小麦=15尺布 交换价值的现代形式: X量商品A=Y单位货币,概念,举例,这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的东西,使它们能相互比较度量?,“1斗小麦=15尺布”等式的基础: 等式两端相等在于两种商品中包含有共同的内容。这种共同的内容不是它们的使用价值,也不是它们的效用,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或效用无法进行一般的比较。,第二章,28,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只有通过交换价值才能表现出来。,特点,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概念,第二章,29,小资料:谷书堂、钱伯海、吴易风的价值见解:,谷:认为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共同创造价值,而工资、利息、地租不过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作贡献给予这些贡献者的报酬,钱:认为生产诸要素(科技、先进设备)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吴:他们与斯密和李嘉图弟子犯的是同样的错误。 斯密虽然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由于资本积累和私有产权出现后,资本、土地及其收入这些市场经济的现象严重困饶了他,使得他乱了思路,不得不认为,劳动价值论只适应简单商品经济而不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中工资、利润、土地是一切收入的源泉。 可见,谷、钱的价值新见解不是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是斯密和萨伊的理论的翻版,第二章,30,北大方正又叫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成立于1986年。当时,北大从教学科研经费中挤出40万元作为发展基金,两间办公室,开始创业。这点钱在企业行为中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198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北京玉潭乡给方正注入了420万元的资金,靠这420万元和北大作担保,方正从银行贷出1000万元。这样,有了这1400多万元,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服务,方正很快进入良性循环发展阶段,并组建成为企业集团,今年,他们可望创产值8亿元。到目前为止,北大方正已向学校上缴了2500万元,是当时投资的625倍,他们上缴投入开发的费用,等于国家10个实验室的总投资。 方正集团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也遇到了不少股份制改造企业所遇到的难题,即国家股的问题。是资本投入创造价值,还是劳动创造价值?有人提出,方正是学校投资40万起步的,不管现在是4个亿,还是8个亿,都是原先的40万投资创造的。方正总裁在同记者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如果说资本创造价值,那方正近千名职工都干什么啦,我们就不创造价值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就一直扯不清?”,案例,第二章,31,劳动价值论是说生产性的活劳动创造商品的新价值,这与商品价值的分配或企业资产的界定和归属是两回事。北大方正的新资产价值肯定是该企业的劳动者(含管理者)创造的,这毫无疑问。可是,依照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原则,作为国家所有制的北京大学出资,并相应地因此而享受减交企业所得税的特殊待遇,并且,企业员工按当时国有制的分配体制,已取得属于个人的劳动报酬,因而在重新界定企业资产的过程中是一个兼顾国家、企业与个人利益的问题,与价值创造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以“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为理由,试图将企业绝大部分新资产都界定给个人,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这对未进行量化到个人的国有企业员工来说,也是极不公平的。,案例分析,第二章,32,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缺一不成为商品。 二者又是对立的,人们只可得其一,不可同时得其二。,第二章,33,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第二章,34,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讨论,有人说,商品交换的实际比例取决于对异种劳动的估价和对商品的需求迫切程度等主观因素,你怎么看?,第二章,35,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有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2、抽象劳动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第二章,36,蔬菜 服装 汽车,使用价值,价值,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37,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劳动二重性,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同质使用价值,相同质价值,特定具体形式,无差别人类劳动,商品,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第二章,38,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特点,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特点:,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历史范畴。,第二章,39,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2.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3.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二章,40,四、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性质。 1、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含义、原因 2、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 3、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章,41,四、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个别劳动,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生产者都是独立地进行生产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产品如何处理,完全是所有者自己的事情。从这一角度看,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个别劳动的性质(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就是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工,生产者的劳动只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生产者的产品要通过出售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他们的劳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从这一角度看,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社会劳动,个别劳动的性质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就体现出来的,社会劳动的性质则是在生产过程后的交换过程中才体现出来的。,第二章,42,四、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交换,生产者产品全部都交换出去,其个别劳动就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说全部得到社会承认; 部分交换出去,就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部分得到社会承认; 全部都不能交换出去,生产者的个别劳动就全部都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全部都得不到社会承认。,第二章,43,四、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2)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第二章,44,矛盾产生的基础,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私有制,甲部门,乙部门,丙部门,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四、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章,45,四、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从现象上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但从本质上看,每个商品生产者又是彼此存在着联系,是社会劳动。因此,生产者的劳动必须表现为社会劳动。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却妨碍着私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在私有制条件下,私人劳动只能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社会劳动的性质。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包括: 1、从具体形态上,劳动对社会有用;2、从抽象形态上与其它社会劳动等同。私有制使这种社会性表现为: 1、商品必须对社会有用;2、商品具有价值。 只有生产者证明了自己的商品具有这两种性质,才证明了自己以私人形式进行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部分。,第二章,46,四、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对商品生产者及商品社会发展的影响 1、由于劳动以私人形式进行,所以,劳动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能否实现价值成为不确定的事情。如果商品价值不能实现,生产者的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因而他的商品也不能换取他人的商品。这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使商品生产者力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克服这一矛盾对自己的不利影响。商品生产者努力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使自己的劳动更多地表现为社会劳动;另一方面,也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引起生产资料在少数人手中集中,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转化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第二章,47,第二节 价值量,一、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三、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四、技术、管理与价值创造,第二章,48,第二节 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概念: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一、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价值实现就是经营成功: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某种个别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二章,49,甲,乙,丙,8小时,10小时,12小时,10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多盈利,正常补偿,亏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章,50,劳动时间,劳动量,价值量,不同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怎么计算与比较呢?,讨论,第二章,51,二、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概念,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社会分工、科技发展的差别及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区别,换算,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千万次交换,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第二章,52,是否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区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主要标志。二者的区分在一特定的条件下是确定的,但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又是相对的。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时间为单位来确定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价值是不等的,复杂劳动折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对简单劳动的折算是在社会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第二章,53,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原因: 复杂劳动者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复杂劳动者在劳动中除了支出体力,主要的还是支出了大量的脑力。 复杂劳动者在同量的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倍加。所以,在相同的时间里,复杂劳动者的收入报酬是简单劳动者的若干倍。,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收入差距,现象: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相应地产生简单劳动者与复杂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差距。,第二章,54,三、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概念: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表示方法:1、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2、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因素,“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价值量变化规律,劳动客观条件 劳动主观条件 劳动自然条件,此处的劳动生产率是指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第二章,55,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使用价值量变化成正比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价值总量变化无直接联系,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个(件)/小时,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小时/个(件),第二章,56,去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为1元。今年,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1、试计算:今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应为多少?2、这道题证明了马克思的哪一个原理?,第二章,57,讨论,部门劳动生产率一定时,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价值量的关系,部门劳动生产率一定,则商品的价值一定。(为什么?) 这时,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减少,个别价值下降,在商品社会价值一定时,企业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则获超额利润。 如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提高。这时,只有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于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的,才可获超额利润。,第二章,58,四、技术、管理与价值创造,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由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共同构成的为生产出某种商品的总劳动过程。 在没有分工的时候,产品是由单个劳动者的个别劳动完成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体力、脑力在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分别执行不同的职能,直接或间接地共同完成着生产商品的总体劳动的过程。总体劳动的过程,包括由体、脑分工合作所构成的生产某种商品的总过程。,总体劳动,第二章,59,四、技术、管理与价值创造,生产商品的劳动者(工人)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工人、为直接生产过程作出各种贡献的科学家、设计师、管理者等,他们称作总体工人。 他们的具体劳动共同生产出一种使用价值,他们的抽象劳动共同创造出某一商品的价值。,总体工人,第二章,60,四、技术、管理与价值创造,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它创造价值; 在商品生产中,物化形式的科学技术进入劳动过程,但不进入价值增殖过程。 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第二章,61,四、技术、管理与价值创造,管理劳动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人员的劳动一起形成新价值。 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的高智力劳动,因此,它在商品新价值形成中的贡献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第二章,62,第三节、市场经济与价值规律,一、市场经济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第二章,63,一、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的含义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3、市场机制的优势与缺陷,第二章,64,一、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 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这种商品经济就成为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体系中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制约关系的运动 机理。 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 市场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其作用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各种生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的使用。 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最基础的,前提的;但不是唯一的。,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第二章,65,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市场供求关系也影响价格,供求,价格下跌供求,价格上涨,价值的决定离不开竞争价格的形成离不开竞争 价格的运动离不开竞争,第二章,66,一、市场经济,由计划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料配置方式。,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 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特征,含义,(1)计划配置,中央计划机构是资源配置的决策者;计划指标是以行政由上至下纵向传递的;企业只负责完成上级任务,发展的动力只来自于外部。,第二章,67,一、市场经济,由市场机制占主导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 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特征,含义,(1)市场配置,独立的市场主体是资源配置的直接决策者,经济决策是分散的;生产要素在企业间自由流动,生产的规模和结构由市场定;资源配置由市场价格和竞争机制定,对市场主体有约束和激励作用。,第二章,68,一、市场经济,在短时间内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最需要的地方。,3、计划机制的优势与局限,局限,优势,难以准确、及时地收集信息;不利于发挥微观单位与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第二章,69,一、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调节能较快地收集市场信息,自动调节供求;能充分调动微观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4、市场机制的优势与局限,局限,优势,只能实现微观均衡,难以实现宏观均衡不能对宏观供求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整;刺激短期行为;对外部经济调节泛力;会导致外部不经济的现象。,所以,完整的市场经济应加上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第二章,70,两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资源是否进入市场企业是否市场主体,供求关系价格杠杆竞争价值规律市场机制,是,主导作用,有限作用,否,第二章,71,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的含义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3、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二章,72,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的含义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第二章,73,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违绕价值上下波动。,第二章,74,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一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基础;二是从长期看,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部分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商品的价值相等;三是价格的变动也影响供求在价格的波动中不断地趋向于价值。,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否违背价值规律?,不是,价格偏离价值的原因:一是受货币价值变化的影响;二是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第二章,75,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3、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作用。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同时伴随着调节过程中的浪费。(机理?)(2)刺激作用。刺激生产者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可能伴随着保守技术秘密(机理?)(3)分化作用。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两极分化。(机理?),第二章,76,减少投资,追加投资,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盈利少,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盈利多,第二章,77,高,低,少,多,等价,等价,多利,少利,第二章,78,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积累社会财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可能丧失生产条件、破产,第八章,79,资本浪潮,影音资料,第二章,80,阅读参考书目,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篇,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苏弗阿凡纳西耶夫: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方法论作用,中译本,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二章,81,复习思考题,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2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 相互关系?3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 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 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 形式5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 中的作用?,第二章,82,复习思考题,2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3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5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第二章,83,三、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题解:根据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成反比的原理:劳动生产力 =1/单位商品价值量 去年劳动生产力=1/1=1 今年劳动生产力=1(1+25%) =125%今年大米的单位商品价值量 =1/125%=0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