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ocx

    • 资源ID:1895309       资源大小:394.23KB        全文页数:15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ocx

    资源 环境 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汤尚颖 刘江宜 王来峰编著彭武元 李泽红湖北人民出版社序 言20世纪5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周期性干旱和沙漠化、温室效应、酸雨、中东石油危机以及西方工业化国家战后经济复兴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所造成的环境质量退化等问题,震撼了各国政府、学术界、舆论界以至公众,资源、环境问题逐步成为热点问题。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纷纷从不同的学科对资源环境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并形成了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主导的各类新型经济学理论,如排污权交易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交易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绿色GDP核算体系等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条件下资源不合理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特别是21世纪议程中 “既不影响后代人的利益,又不影响当代人福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深入人心,并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末期,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广大人民生活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是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下取得的,环境恶化、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实践证明,在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是不够的,而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的现实选择。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新的理论和新的工艺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如如何通过排污权制度的设计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上升的趋势,逐步实现零排放的目标,如何利用产权交易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来解决我国资源行业和产业中产权残缺和制度缺陷的问题,在“9·11”、“非典”等一系列非传统安全事件相继爆发后,国际安全形势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传统的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安全观受到严重的挑战,如何着手构建适应时代需要和中国国情的新的安全观等等问题,这都是我国现实生活中必须从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层面上加以回答的问题。人口多、资源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国情使中国缺乏长期实施以大量消耗资源和高排放等粗放式发展方式的资源和环境支撑的条件。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家提出了要用新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新的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提高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认识,切实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充分把握好开发和利用的度,在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的同时,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前、中、后各个环节进行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的科学分析与评价,形成有利于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机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点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近期与长期、改革与发展、增长与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本书在设计过程中有目的地选择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资源和环境的部分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的方式,重点介绍有关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由汤尚颖设计、统稿,全书共分10个主题,涉及的问题包括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排污权交易、矿业权、城市、绿色GDP、资源环境安全、环境管制、循环经济、灾害经济等等问题。参加写作的基本上是中国地质大学从事资源环境经济学方面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教师。具体分工为:第1、2、4部分由汤尚颖完成,第3、6部分由李泽红完成,第7部由彭武元完成,第9部分由王来峰完成,第5、8、10部分由刘江宜完成。本书是作者从事研究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可作为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材。汤尚颖2004年10月目 录 1.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1.1案例§1.2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3新时期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必要性§1.4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有关问题§1.5如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从排污权交易的实践看中国环境治理政策的取向§2.1排污权交易在中国的实践§2.2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分析§2.3中国污染治理的历史进程§2.4污染治理手段的比较§2.5实施排污权交易的条件§2.6中国环境治理的政策取向3.矿业权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3.1案例§3.2矿业权理论§3.3矿业权在中国的实践§3.4中国实施矿业权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3.5中国矿业权改革的政策取向4.城市与可持续发展§4.1案例§4.2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以城市为主导的时代§4.3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日益显现§4.4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分析§4.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比较§4.6大力发挥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政策建议5.绿色GDP问题研究§5.1绿色GDP案例分析§5.2 GDP及其缺陷.§5.3 绿色GDP的提出及进展.§5.4绿色GDP的内涵及意义.§5.5中国绿色GDP研究及实践.§5.6围绕绿色GDP的争论.§5.7结语.6.资源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6.1案例§6.2资源环境安全的提出§6.3资源环境安全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6.4资源环境安全的作用机制§6.5保障资源环境安全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6.6构筑中国资源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措施7.环境管制理论及其政策设计§7.1案例§7.2环境管制的规范理论§7.3环境管制的实证理论§7.4环境政策的设计和实施8.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建设§8.1 案例:卡隆堡工业共生体.§8.2 循环经济理论.§8.3 生态工业园的兴起及现状.§8.4 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实践§8.5 国内生态工业园发展实践.§8.6 发展生态工业园的若干理论问题§8.7 结语9.灾害经济问题研究§9.1案例§9.2灾害经济问题分析§9.3灾害经济研究的基本问题§9.4灾害经济研究的若干领域10.大坝与可持续发展§10.1 关于大坝的三个案例§10.2 大坝的成本与收益.§10.3 大坝的是与非§10.4 关于大坝的若干思考§10.5 结语1.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家提出了要用新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新的科学发展观是相对传统的以大量物质消耗为基础来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效益型生产方式转变的一种新的发展观,体现的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成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关系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案例1.1.1案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虽然使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下面就是新闻单位对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的两篇报道:报道一武汉晚报2002年2月26日以“长江水质一年不如一年,2010年方可好转”为题对我国最大的河流水质进行的报道。中科院武汉水生所沈芳院士昨给武昌铁路二小作科普报告时透露:由于流域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长江水质正在恶化,而这种状况要等到2010年方可得到扭转。据统计,2000年长江流域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量达233.9亿吨,比上年增加27亿吨。排放量列前5位的依次是湖北、江苏、江西、四川、上海。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2000年长江流域一类水标准河长1705公里,仅占5.6%;劣于三类水标准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6%,比1999年增加5%;劣于五类、丧失使用功能的河长1321公里,占4.4%。她介绍,为使长江水更清净,最近国家出台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排污口整治及污染源治理。根据规划目标,到2010年水质恶化得到扭转,2030年初步改善,2050年显著改善,绝大多数饮用水源区能满足饮用水水质要求。报道二2001年6月8日北京青年报以“40亿元难清滇池水”为题对我国的滇池水质情况进行了报道。据报道:滇池是目前我国污染最为严重的湖泊,也是国家投入治理资金最多的湖泊。自1993年以来,为治理滇池当地政府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然而这些仅仅是减缓了滇池水质恶化的势头。滇池富营养化指数仍处于逐年上升形势,全湖仍为劣五类水质,污染还在加剧。一切的努力都被疯狂生产的篮藻所吞噬。滇池湖水污染依旧,而此时国家和政府已经投入40亿元的治理资金,花了整整7年的时间。据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介绍,现在排进滇池的污染物已经大大超出它的容量,目前滇池里面的氮、磷污染物浓度非常高,比警戒线高出10倍。按照国家治理湖泊的经验,湖泊的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要想恢复,治理至少需要20至30年的时间,而且还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1.1.2启示长江、滇池污染问题仅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代表。实际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资源和环境问题,典型的有阜新市煤炭枯竭引起的城市发展停滞问题,淮河、太湖等大江大河的污染问题,西北的沙漠化问题等等。资料表明,进入20世纪后期,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不合理开发和环境恶化问题,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新闻报道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同时也反映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实行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1.2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工业化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日益复杂,并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2.1二者关系的产生人类自定居地球以来,便和其他生物一样,一直从这个生命世界索取各类物质和能量,又通过由空气、土地、水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的再循环机制消除其使用后的废物。15世纪以后,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加快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但这种资源加速利用带来的繁荣和富足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阶层、每一个个人之间并不是均匀分布的,由此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制度结构也不是为了促进资源的最优使用和协调发展。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为自己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往往只是短期的,对资源来说是耗竭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顾及资源的可持续能力,没有考虑到目前的对资源的耗竭性、破坏性行为对长期经济发展、对自己生活空间以外的其他人以及对后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或成本。20世纪5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周期性干旱和沙漠化、温室效应、酸雨、中东石油危机以及西方工业化国家战后经济复兴和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的质量退化等问题,震撼了各国政府、学术界、舆论界以至公众,资源问题逐步成为热点问题。资源不足、环境恶化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开始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它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资源与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1.2.2二者关系的理论内涵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不断加深,特别是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的不断出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资源的耗竭性、破坏性行为给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给自己生活空间以外的其他人以及对后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资源和环境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经济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引起了各国政府、学术界、舆论界以至公众的高度重视。保护在许多人看来仅仅是指环境问题,当然,环境问题在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确实是一个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实施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密切关系的,但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资源不足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问题也非常突出,因此,保护应该包括对资源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等两个方面的内容。从资源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源分为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但再生资源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那么再生资源就转化为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和深度不断提高,许多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和不足的问题,因此,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保护的问题。关于对资源保护重要性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经济学中多有表述,以资源环境经济学为例,它建立的基础和基本前提条件就是资源是有限的或者是稀缺的,它就是要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解决资源环境的配置和优化使用的问题,达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是传统经济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是与传统经济学的最大和根本区别。资源环境经济学对资源的保护是从经济过程中不可逆性出发的。在有关自然保护的讨论中,我们对有关濒危物种和风景优美的自然区的保护尤其关注,而对其他具有同样价值的自然资源的配置则涉及较少。这是因为这样一些东西是相当长时期内地貌和生物过程的结果,它们是不能由人来制造的。如果它们被毁灭,或遭受其他极不利的影响,它们将不能被替代,也无法修复。通过人类的努力,也无法全部复制出它们特有的基本特征,因此它们被称为“自然的礼物”(Gifts of Nature)。对这样一些资源的使用具有不可逆性,有关决策也就是不可逆的决策。虽然把决策分为可逆的和不可逆的两部分,说起来是一种相当容易的简化过程,但是这种说法也有不精确之处。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可逆与不可逆之间是一个真正的连续体,同时这个连续体的端点是无法观察到的。代价为零的可逆选择是不存在的,很多所谓不可逆的选择,当付出几乎无限大的代价后,也是可以逆转的。而且所有的决策能否可逆和时间也有关系,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说所有的决策都是不可逆的。但不可逆这个概念还是十分有用的,因为决策与决策之间仍有差异存在,它们的影响有的在某些情形下可以恢复,但有的影响却永远不可恢复。在这个意义上,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是不可逆的。通过改变遗传信息,创造出某种证明是无法消灭的新的极为有害的(例如致病的)有机体也是不可逆的。同样,危险废料的产生(例如核废料、各种有毒的化学合成物)是不可逆的。地质、水文和生态系统的大规模破坏也是不可逆的。经济过程中可逆决策和不可逆决策之间的区别有时可以通过生产产量决策和投资决策之间的区别来予以阐述。在既定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库存、产成品库存下,生产者所面临的是对市场需求的预测。有关每条生产线上产品生产数量的决策不可能完全与实际市场需求相吻合。这种差异可以通过产成品库存数量的变化表现出来。如果关于产品的决策出现错误,库存数量将会上升(或下降)到合理库存量之上(或之下)。生产者将进行调整,使生产数量和实际市场需求量相符。对于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他的初始决策已无法消除,但他能调整后续的生产,从而消除这种错误决策所带来的影响。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将这些决策视为可逆的。也就是说,如果决策的影响能够得以改正而只要付出无足轻重的代价,这种决策也可视为可逆的。可是,假如决策是有关生产者的工厂的生产力的,他就需要对用于工厂建设的投资进行决策。而错误决策的影响将有相当长的持久时间。对工厂和机器设备的投资不同于原材料存货方面的投资,在短时间内,它不能收回并得到清算。事实上,对市场所需生产能力的最初估计超过了该种产品的市场潜力,他就已经做了一个不可逆的决定,因为这些资本既不可能用作他途,也不可能十分便利地转化为现金。上述有关决策阐述了经济过程中不可逆性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即剩余生产能力的投资无法收回。尽管对工厂的生产能力的过度投资具有不可逆性,对个体投资者也有比较大的影响,但如果从整个经济体来考虑,绝大多数情形下,这种投资只是一个边际决策,而且如果这类决策有错误,对整个社会来说消除其影响也是无关大局的。可是有些因个体行为而产生的影响却具有持久性。这些影响对整个社会也决不是无足轻重的。如果做出一个决策,把以大峡谷而闻名的一大片土地改为其他完全不同的用途,因而实际上消灭了我们所知道的大峡谷,在未来要想重新创造它将付出如果不是无法负担的,也是极大的费用。这样一个决策将会给社会带来持久的影响。从单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任何对特定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投资,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不可逆转的,其影响也不能轻易消除。但是在一个相对广泛的社会体系中,这里所谈的不可逆性远不及那些导致某一生物物种的灭绝的不可逆性。某一物种的消失也是该物种所具有的基因信息的消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意味着未来社会可供选择的机会的减少。这样的决策所导致的不可逆性增加了我们当代人的福利,但是却减少未来社会的选择,由此导致他们福利的下降。由于这些不可逆性,我们就需要对一些自然资源进行保护。保护就是使自然资源在时间上的配置对社会最优。由于自然资源配置的私人条件和社会最优条件相背离的,而纯粹的市场又不能够有效地解决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因此,在私人的投资中,不可能实现环境的不可逆性。从环境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生产方式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如“温室效应”、“沙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环境的容量越来越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由于环境具有脆弱性、恢复的艰巨性、恢复的长期性和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长期性的特点。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以来人与自然关系冲突的具体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资源开发的强度不断增大,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使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于对环境的保护问题的重要性的论述,经济学家主要是利用库滋涅茨曲线来分析。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滋涅茨在20世纪中叶曾经提出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先扩大后缩小的假说。在基尼系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二维平面上,这一假说表现为倒U型曲线的形状,后被称之为库滋涅茨曲线。各种统计资料表明,环境污染程度同经济发展也具有类似的关系,一般称之为环境库滋涅茨曲线(见图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ba 图1.1 环境库滋涅茨曲线环境污染程度该曲线很好地说明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同时也说明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对环境就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首先,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归根结底是从生存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没有资源人类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环境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开发利用资源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人类社会的生存空间;其次,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对环境影响的程度没有超过资源再生速度和环境容量的许可范围,因而,资源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直接构成威胁。随着人类社会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资源和环境问题就变得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后,二者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所要追求的目标就是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使人类获得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生存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繁荣、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统一协调及可持续发展。§1.3新时期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必要性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央提出的发展目标,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1.3.1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判断自人类产生以来,人类社会虽然经历了几千的历程,但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为此,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和理论出发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以罗斯托、帕森斯和布莱克为代表的过程学派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两个阶段;罗斯托则根据经济指标把所有社会的发展分成5个阶段,即:(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的大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帕森斯在社会系统中,从世界历史角度把现代化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欧洲的西北角(英国、法国、荷兰)为主导,其代表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第二阶段以欧洲东北角(德国)的急速工业化为主导,政治民主化落后于经济工业化,产生了纳粹法西斯主义灾难;第三阶段的主导者是美国。他认为美国的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结合得比较好。1.3.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分析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虽然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则具有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纵观历史发展进程,我国近代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一是解放以前的农业社会发展阶段;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阶段。其中,工业化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小的历史阶段,一是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工业化初期阶段;二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的工业化建设阶段;三是新世纪以来的工业化生态建设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存在着差异(见表1.1)。表1.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阶 段时 间主 要 特 征农业社会发展阶段18611910年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经济,科学、教育不发达,宗教19101949年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经济,科学、教育不发达、科学开始传播工业化阶段准备阶段19501977年教育、科学体系开始建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建设阶段19781999年民主化、法制化、教育、科学体系开始形成、家庭小型化开始形成,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生态建设阶段2000年至今民主化、法制化深入人心,教育、科学体系形成,家庭小型化,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生态环境问题受到重视上述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首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各个阶段的社会性质是不同的。解放以前的中国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以前主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建设时期,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仍然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但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在各个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大的变革,阶段之间的联系被迫中断,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性不强;三是各个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四是从各个阶段的发展重点来看也是有重大区别的。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虽然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知识经济的部分特征,但我国的工业化任务却还没有完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生态建设阶段,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由于工业化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支撑的,因此,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1.3.3新时期我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迫切性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日益复杂,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率、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模式,致使我国资源浪费、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由于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环境恶化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在实际生活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新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可以概括为资源环境开发不足与开发利用过度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地区之间的差异,即东部地区开发过度,西部地区开发利用不足,城市开发过度,农村开发不足;二是产业之间的差异,即传统产业开发过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不足;三是国内外的差异,即国内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过度,国际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阻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地区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导致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也导致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城市环境日益恶化,使得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形成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地域性结构失衡,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其次,产业之间的差异,导致国内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产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过小,不利用产业之间的合理分工、产业升级与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最后,国内外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差异,导致我国国内资源耗竭加快,进而又加速了国内环境的恶化。这些新问题对我们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中保护好环境,以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在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完美结合的同时,缩小各方面的差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3.4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由于我国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我国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具体表现在:(1)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导的新时期。自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类开始正视环境问题,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末期,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广大人民生活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是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忽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下取得的,环境恶化、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问题非常突出,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实践证明,在以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不够的,而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的现实选择。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工业化的产物,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我国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适时提出了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各地大力开展了以生态恢复、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导的新时期。(2)形成了新的科学发展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作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受到社会广泛重视以来,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生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态观念已深入人心。目前,清洁生产、生态城市、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等等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新名词,而“山川秀美工程”、“天保工程”、大江大河治理工程等等措施和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等建设目标的提出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思想重视到行动得到一步一步落实,同时,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的粗放发展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传统经济生产方式正被“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文化良性互动的运作机制开始形成,实现了发展观的转变。(3)生态的内涵发展了变化。由于人们对生态的需求日益强烈,生态的概念已经从传统的环境问题,延伸到包括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卫生、生态环境和生态观念等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而对生态的治理也从单纯的环境治理向生态保护、生态开发、环保产业并重等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展开,实现了在充分注重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由点、线的治理向面的治理,由局部、单项治理向全面、综合治理的转变。(4)生态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随着生态概念的变化,生态投资的内涵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投资在整个社会投资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投资拉动效应,生态投资的不断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开始显现,并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地区间不平等的政策平台将趋于一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吸引力将大大弱化,而一流的生态环境、发达的生态经济和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所构成的生态平台将极大地带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及具有的新特征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不同的阶段,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先前,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曾经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恶化,人们于是一度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简单的对立起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到了新世纪,一方面,二者的对立关系已经转变为一种结构性的失衡关系,这种失衡只是相对的,通过统筹规划、改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技术革新等手段可以消除;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良好生态的需求日益强烈,经济社会发展观念的进一步更新,环境保护已经不同于其传统意义,它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与资源开发利用相对立的被动地位上升到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的战略高度,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也由此变为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就我国而言,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也确有其必要性。§1.4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有关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换的进程中,由于对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4.1对处理二者关系的不同观点资源环境问题是近年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主体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态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不同国家的态度在资源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争论,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大会直到现在未有平息的迹象,甚至争论的内容也没有明显的改变。在发达国家方面,主要

    注意事项

    本文(《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