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欧洲中世纪建筑ppt课件.ppt
外国建筑史,主讲人:刘春英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2008.8.28,欧洲中世纪建筑,拜占庭建筑,时代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迁都于帝国东部的拜占庭,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步分。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也是东正教的中心。拜占庭帝国存在于3301453年,46世纪为建筑繁荣期。成就 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型制,创造了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穹顶统率下的集中式型制建筑。彩色镶嵌和粉画装饰艺术。结构方式 帆拱、鼓座、穹顶相结合的做法。,集中式:有一个突出的部分统领建筑全局,例如大体量的穹顶,而且这种集中式的建筑都是对称形式的。这里说的集中,可以联系到“蒙古包”,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给人的强烈的向内聚合的感觉,所以称其为集中式。四周围即使有其他建筑 也是对称设置围绕着中心。,穹顶结构,穹顶:在4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4边发券,在4个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重量完全由4个券下面的柱墩承担。这个结构方案不仅使穹顶和方形平面的承接过渡在形式上自然简洁,而且把荷载集中到4角的支柱上,完全不需要连续的承重墙。它对欧洲纪念性建筑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鼓座:在水平切口上砌一段圆筒形的鼓座,穹顶砌在鼓座上端。,“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它的自重完全由四个券拱下的柱墩承担,这一结构不仅使穹顶与方形平面的承接过渡在形式上自然简洁,也将荷载集中至四座柱墩上,而不是由连续的石砌墙承重。,希腊十字式教堂的特点 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于中央穹顶平衡的四面筒形拱等长;或四臂用穹顶代替筒拱,外观为以中央为主的五个穹顶,如威尼斯的圣马克教堂。,玻璃马塞克 :它是用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成的。玻璃小块间隙比较宽,因而马塞克壁画砌筑感很强,同建筑十分协调。但它大多不表现空间,无深度层次,构图不很严谨。 粉画:不很重要的教堂,墙面抹灰,作粉画。粉画有两种:一种伺灰浆干了之后画,质量不很好;一种在灰浆将干未干时画,比较持久,质量很高。 拉温那的圣维达来教堂的马塞克彩色镶嵌是拜占庭艺术的代表作。,石雕: 发券、拱脚、穹顶底脚、柱头、檐口和其他承重或转折的部位用石头砌筑,在它们上面做雕刻装饰,题材以几何图案或呈式化的植物为主。雕饰手法特点是:保持构件原来的几何形状,而用镂空和三角形截面的凹槽来形成图案。,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拜占庭建筑的特点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这一特点显然是受到古罗马建筑风格影响的结果。但与古罗马相比,拜占庭建筑在使用“穹窿顶”方面要比古罗马普遍得多,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成宗教性建筑都用穹窿顶,而古罗马建筑虽也有此类形式,如万神庙,但还不普遍。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 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用大面积地用马赛克或粉画进行装饰,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在这一方面,拜占庭建筑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语言,也极大地提高了建筑表情达意、构造艺术意境的能力。,代表实例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东欧等东正教国家的教堂 采用改进了的拜占庭式风格。一般教堂规模都较小,其特点:外部造型多为饱满的穹顶高举在拉长的鼓座之上,统率整体形成中心垂直轴线,形成集中式构图。,圣索非亚教堂,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成就: 结构体系:集中式的,中央穹顶的侧推力在东西两面由半个穹顶扣在大券上抵挡,南北方向则以 18.3m深的两片墙垛抵住侧推力 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内部空间:中央穹顶下的空间同南北两侧是明确隔开的,而同东西两侧半穹顶下的空间则完全连续的,空间增大了纵深,比较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东西两侧逐个缩小的半穹顶造成了步步扩大的空间层次,但又有明确的向心性,集中统一。南北两侧的空间透过柱廊同中央部分相通,他们内部又有柱廊作划分。穹顶底脚,每两肋之间都有窗子,是内部唯一光源,在普遍的幽暗朦胧之中,这圈窗子使宛如不惜依托漂浮在空中。 内部灿烂夺目的色彩效果,玻璃马赛克和粉画。,除了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没有重大的建筑活动。教学的规模都很小,穹顶直径最大的也不超过6米。不过,这些教堂的外形有改进,穹顶逐渐饱满起来,举起在鼓座之上,统率整体而成为中心,真正形成了垂直轴线,完成了集中式的构图,这体形远比早期的舒展、匀称。在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正教国家,都流行这种教堂。,西欧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时期,巴西利卡: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个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是中厅,两侧窄点,是侧廊。拉丁十字:一种形式,竖道比横道长的多,外廊多为巴西利卡,信徒所在的大厅比圣坛和祭坛长得多,叫做拉丁十字。特点是:它是继承了古罗马末年的初期基督教教堂的形式,多为巴西利卡式,教堂的横道短竖道长,且都装饰华丽,并用柱子向中间集中,人为造就神圣的感觉。,拉丁十字早期主要流行于西欧天主教堂,罗曼建筑,即罗马风建筑,平面为拉丁十字,西面有一、二个钟楼,为减轻建筑体型的封闭沉重感,采用了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券拱技术,如半圆拱、十字拱或简化的柱式和装饰,墙体巨大而厚实,窗口窄小、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又较大的空间变化,内部空间阴暗,有神秘气氛。 实例:比萨主教堂群,筒形拱,在古罗马时期,产生了天然的混凝土,所以,拱和穹顶都大大发展了。最初,是筒形拱和穹顶,但是它们很重,而且是整体的,连续的,需要连续的承重墙来支撑它们。,券,十字拱,券柱式,比萨教堂,意大利罗马风建筑的主要代表,是一组杰出的建筑群,由教堂、洗礼堂、钟塔组成,其形式统一,造型精致。灯塔因地基原因倾斜而出名,又称斜塔。,结构上的不足:拱顶的平衡没有明确可靠的方案,拱顶很厚重,不仅浪费石材,且连带着墙垣也很厚重,窗子小,内部昏暗而外观封闭。内部空间较狭隘。堡垒般粗苯的外形,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把教堂作独立斗争的纪念碑来装饰和赞美城市的愿望。中厅两侧的支柱大小相同,开间大小套叠,形式不够单纯。用了骨架券后,每个间的十字拱顶因对角直径较大的券高于四边直径较小的券而中央隆起,空间不够简洁。东端圣坛和它后面的环廊、礼拜室等,由于形状复杂,不易用筒形拱或十字拱覆盖。,哥特建筑,以教堂为主,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以来自东方的尖券、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棂等为其特点。,结构特点: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材料省了,拱顶大为减轻,侧推力小多了。使中厅可以开很大的侧高窗,而且侧廊外墙也因卸去了荷载而窗子大开,因而结构进一步减轻,材料进一步节省。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尖十字券),尖券和尖拱的侧推力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而且不同跨度的两圆心券和拱可以一样高。,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肋架拱,当需要大量粗笨劳力的天然混凝土不用了以后,转向了更高明的技术来减轻结构,节约石材和模架,求得经济效益。券拱又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肋架拱。 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拱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维护部分,从而大大减轻拱顶并把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摆脱承重墙,骨架券: 先说拱券,两个柱子上(或者两面平行的墙)可以做一个半圆形的拱券,用来承受屋顶的重量,拱券是古罗马时期出现的,它的意义在于能将屋顶的跨度做的很大。同时由于是半圆形券,拱的高度就是跨度的一半。 然后说“尖拱”,拱的形状不是半圆,而是由两段弧拼在一起,有两个圆心,弧的交点就成为一个尖点,是拱的最高点。它的好处在于拱的高度不受跨度的限制,在力学上也是更合理的。 而哥特时期出现的骨架券,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四个柱子上做双圆心尖券,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上各做一道尖拱。屋顶的石板架在这六道券上。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减少了券脚的推力,也简化了施工。,飞扶壁:扶壁顾名思义,就是扶持墙壁的意思。就是为了平衡拱券对外墙的推力,而在外墙上附加的墙或其他结构。就是说中间的拱对墙有向外的推力,而扶壁是将墙向内推。 在离外墙一段距离的地方做柱子,在这个柱子和外墙间做一道拱券,用拱券来产生向内的推力。一般在柱子的上方还会砌上尖塔。 平时看到的哥特教堂的侧面会有许多高的尖塔,塔与中间的建筑(中厅)间有许多弧(券),这就是飞扶壁。,尖券:也就是肋架券都是圆形的,而是尖矢形的。尖券的好处,一是可以调节起券的角度,使券脚同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不同跨度的拱和券的最高点,也就是矢尖,都在同一个高度上。尖券的另一个好处是侧推力比半圆券小。在罗曼教堂里,为了平衡中舱拱顶的侧推力,用了不少方法,都很笨重,而且舷舱的拱顶不能比中舱的低太多,所以中舱上不能开比较大、比较多的高侧窗,以致中舱很阴暗。阴暗适合当时的宗教情绪,但却不适合哥特时代的城市市民心理。尖券减少了侧推力之后,就为解决这些问题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且尖券在视觉上比半圆券轻巧,更有向上的动势,和肋架券的艺术效果完全一致。,飞扶壁,形制:拉丁十字式 内部特点:中厅空间比例尺度处理上突出高耸和深远感,引发向前(神坛)、向上(圣堂)的动势。划分突出了垂直趋势,墙墩雕成束柱形态,更加强了垂直感。由于结构轻巧开窗巨大,产生明朗与灿烂效果。,外部特点:西里面典型构图:水平、垂直三段划分。山墙被两个钟塔和中厅垂直划分为三部分,山墙上的栏杆、门洞上的雕像带把三部分联为整体;三座多层线脚的“透视门”之上的中央是巨大“玫瑰窗”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装饰雕刻满布,轻灵空透。西欧各国教堂都带有各自的地区特色因施工期长,一座教堂往往形成风格并不统一。,装饰特点:内部近似框架式结构,几乎没有墙面可作壁画和雕塑。祭坛是装饰重点。两柱间的大窗做成彩色玻璃窗,极富装饰效果,经阳光投射使室内五彩缤纷,一片天堂幻境。外部力求削弱重量感,一切局部和细节都减小断面,凹凸大,用山花、龛、小尖塔等装饰外窗。 实例: 巴黎北区王室的圣德尼教堂哥特式建筑的第一个作品 巴黎圣母院成熟的代表 韩斯主教堂,亚眠主教堂繁荣时期作品,巴黎圣母教堂,法国早期哥特的典型实例。结构用柱墩承重,并用尖券六分拱顶、飞扶壁等,其正面是一对高60余米的塔楼,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三段,两条水平向的雕饰又把三段连接,正中的玫瑰窗到处可见的垂直线条等装饰都是哥特建筑的特色。,晚期的哥特式建筑: 英国垂直式哥特教堂 法国“辉煌式”哥特教堂:垂直线条被各种装饰物缓和了。实例:旺多姆的三位一体教堂,威尼斯总督府意大利中世纪建筑): 平面:为四合院式的,南面临海,西面朝广场,东面是一条狭窄的河。主要房间在南边,一字排开。 立面:总督府的主要特色是南立面和西立面的构图,分为3层,外加了一个只开了一排小圆窗的顶层。第一层是券廊,最上层的高度占整个高度的1/2。除相距较远的几个窗子外,全是实墙。第二层券廊担当了上下两层间的过渡任务。它比底层多1倍柱子,比较封闭,而它上面的一列圆形小窗的透空度又更小一些,是券廊和实墙之间很好的联系者。所有的券都是尖的或是火焰式的,南立面第三层东端的两个窗子的位置略低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