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ppt课件.pps
,课程教学大纲1.授课专业: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设计及相关专业2.学时安排:每周3课时,18周,共54课时3.教学目标:(1)掌握从古代至今外国历史上出现的种种代表性的建筑、建 造活动、建筑思想、著名建筑师等各种建筑成就,识别各 种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 社会、宗教、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 (2)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来认识建筑的本质,识别建筑语 言,使学生形成对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 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加深对建筑文化现象的理解。,课程教学大纲3.教学目标:(3)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关系的基本观念,领 悟历史不是目的,学习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掌握影响建 筑发展和变革的因素,从传统中梳理出建筑的合理内核 加以继承和发展,沿革与当今时代脉搏不相合拍的内 容,首先从理论上来探索影响未来建筑之路的方式。4.教学形式: 讲课为主,大量幻灯、多媒体图像与参考文献配合,可适当 安排主题性讲座和课堂讨论;课外作业除本教材上的习题 外,可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和目标布置学生进行历史建筑抄绘、 文献阅读以及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单元 课堂教学课程内容 课时分配(课时) 1 概述和第一章 建筑文明的野蛮时代 3 2 第二章 上古奴隶制国家的建筑 9 3 第三章 中古欧洲封建国家的建筑 12 4 第四章 东方古代建筑 3 5 第五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 3 6 第六章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建筑运动 9 7 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 3 8 第八章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和建筑思潮 9 9 第九章 当代建筑 3 合计 54,目录第一部外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建筑文明的野蛮时代简陋的居住建筑与神秘的巨石建筑第二章上古奴隶制国家的建筑第三章中古欧洲封建国家的建筑第四章东方古代建筑第二部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第六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建筑运动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第八章“二战”后的建筑活动和建筑思潮第九章当代建筑,第一章 建筑文明的野蛮时代简陋的居住建筑与神秘的巨石建筑,被称为建筑文明的野蛮时代的时间跨度相当之长,在这漫长的一二万年间,原始人的建筑类型可归结为两类。(1)以氏族为单位的居住建筑(2)有巨大尺度的神秘巨石建筑,第二章 上古奴隶制国家的建筑,有文字记录之前的5000年被称为史前时代,留下的建筑遗迹分布广、类型多。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都市国家是以神殿为中心的。3500年之后的500年间,神殿建筑日益壮大,乌拜德地区出现了一种由椭圆或卵形围墙围绕的神殿。除此之外,苏美尔人的圣域建筑中有一种平台阶梯状的建筑物圣塔。,2.1 上古西亚建筑,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6世纪,这时期的宫殿建筑不同于美索不达米亚风格,是个别地、独立地建造。此时叙利亚和安那托利亚的宫殿,雕刻在建筑中地位显赫。 公元前5世纪之后的建筑,可区分为:(1)以伊朗为中心的建筑群 (2)以希腊、罗马为中心的建筑群,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是上古西亚文明的两大核心之一,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有持续5000年建造世界最高水准建筑的历史。 (1)初期王朝的建筑遗迹以坟墓为主。 (2)古王朝时代是古埃及真正统一的时代,有许多著名的建筑遗存。 (3)埃及在中王朝时代的建筑遗存很少。 (5)新王朝时代的王墓和神殿华美而壮观。 (4)公元前1085年公元前712年是古埃及的混乱期,基本上停留在对前代建筑的修补和增建一些小神殿的状态。,2.2 上古埃及建筑,奥尔美加遗存主要有拉文他祭祀中心和圣罗伦索,影响范围从墨西哥湾低地延伸至中央高原。 帝奥提瓦坎是以祭祀中心形式发展的聚落中规模最大的,其建筑有一大特色斜式挡土壁。 在公元200年之后,由于深受帝奥提瓦坎影响,古典玛雅文明建造了众多的祭祀中心,十分注重雕刻装饰。玛雅建筑类形多种多样,不过也存在一些共同要素:(1)类似拱门的结构;(2)旧建筑上的增建。,2.3 上古美洲建筑,中央安地斯的建筑,与前述的中美洲建筑比较,缺乏调和、匀整和良好的尺度感。 帝奥提瓦坎文明没落之后,公元10世纪血腥的图尔得加王国兴起。与帝奥提瓦坎比较,图尔得加建筑的石雕装饰大大增加,成为建筑十分重要的要素。,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希腊半岛的迈西尼、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各地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建立了早期的奴隶制王国。 在克里特岛上遗留的古迹中,已经发现了住宅、宫殿、别墅、旅舍、公共浴室、作坊等类型的建筑,最重要的有克诺索斯(Knossos)宫殿和费斯特(Phaestus)宫殿。 迈西尼主要遗迹是城市核心的卫城。,2.4 上古爱琴海地区建筑,古风文化时期的遗迹以石砌神庙为主,是城邦国家的遗迹。这一时期的建筑成就主要包括:圣地建筑群、庙宇建筑形制的演进,从木建筑向石建筑的过渡以及柱式的诞生。 古典时期的柱式严谨地体现着理性精神,古典建筑也实现了成熟。这种成熟风格具有独特性、统一性、稳定性三大特征。古典文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建筑是雅典卫城。 希腊化时期公共建筑的最大成就是露天剧场和室内会堂。,2.5 古希腊建筑,券拱是罗马建筑的最大成就之一,可以说有卓越的券拱技术才有了宏丽的罗马建筑。 公元前4世纪,受希腊城邦的影响,罗马人开始使用柱式,并创造了一种最简单的柱式塔司干柱式(Toscan)。吞并希腊后,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的三种柱式并加以发展,形成了塔司干、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以及组合式五种柱式,与希腊的三种柱式并称“古典柱式”。 建筑十书是应罗马建筑业发达而产生的建筑学著作。 古罗马城市都有中心广场,广场反映着罗马的政治,对城市形态影响很大。除此之外,古罗马剧场、斗兽场、公共浴场等公共建筑也有其独特之处。 该时期的住宅分为公寓住宅和四分院式或明厅式的独院独户住宅,并且以公寓住宅为主。,2.6 古罗马建筑,第三章 中古欧洲封建国家的建筑,拜占庭建筑的成就体现在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 (1)技术:它创造了把穹窿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在56世纪时期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教堂中得到广泛应用。帆拱技术建造的杰出建筑代表就是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2)艺术:结构体系的改进使得富有纪念意义的集中式垂直构图成为可能,同时建筑装饰也得到了发展。 随着东正教的传播,拜占庭集中式构图的教堂在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家流行起来,发展出了各自的特色。,3.1 拜占庭建筑,根据西欧天主教及其教堂的发展,可以把中世纪的西欧建筑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基督教建筑盛期(49世纪)。 欧洲奴隶制崩溃到封建制形成时期,早期基督教建筑为主要的建筑类型。罗马城外的圣保罗教堂、罗马的圣约翰教堂、圣玛利亚教堂、圣莎比娜教堂等都是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式形制教堂的典型代表。(2)罗马风建筑盛期(912世纪)。罗马风建筑时期由于经历了700多年的战乱,此时建造的建筑以安全性作为相当重要的因素来考虑,把厚实坚固的基础和罗马拱顶相结合,使各种类型的建筑都具有半防御功能。此时的要塞和城堡由于受到同一时代建筑技术、审美倾向的影响,因此在建筑造型、艺术风格上也带有罗马风的特点。,3.2 西欧中世纪建筑,(3)哥特建筑盛期(1215世纪)。在这一时期,法国作为欧洲最先进、国力最强盛的国家,建筑的重大变化也最为典型,可以说哥特建筑是1215世纪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哥特风格的建筑要素主要表现在:新构造技术(尖券)、尖形肋骨拱顶、大坡度的双坡屋面、钟楼、飞扶壁、束柱,以及花窗棂的着色玻璃、树叶装饰、雕塑、壁画等装饰语汇。 英国的哥特教堂每座建筑所展现出来的个性却足以使之在建筑史上名垂千史。哥特建筑以法国为中心,传遍了欧洲的每一个国家,而不同国家又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建筑传统,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哥特教堂。 到14世纪哥特建筑在市政厅、行会建筑、医疗性建筑、教育建筑、城堡宫殿、住宅府邸等世俗性建筑中也得到应用。,伊斯兰建筑的发展和其宗教的兴起、流传有着密切的关联。首先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清真寺建筑,比如伊斯兰教最高圣地麦加的卡巴神龛,圣岩寺又名奥马尔清真寺,还有大马士革哈里发时期的另一个最大的清真寺是大马士革大清真寺等。古时期伊斯兰的宫殿以高墙做边界,外观像堡垒,而内部则像一连串设置在花园中的简单亭阁,室内的陈设有丝质幔帐和金银工艺品。城寨建筑是伊斯兰国家抵抗西欧十字军东征的历史见证,一般占据险要地势修筑,城墙高而厚,外有城壕。,3.3 中古伊斯兰建筑,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的,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的建造,它被誉为“文艺复兴的报春花”。 1626年建成了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圣彼得主教堂,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杰出、最辉煌的代表。 16世纪起,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开始传入欧洲其他国家,常常只是被仿制,硬生生地被加到基调是哥特式的建筑物上。 知识分子中诞生了一批勤于研习古典建筑和理论、探索新的科学艺术成就的人。,3.4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的建筑成就: (1)天主教堂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性建筑。 (2)府邸设计受到巴洛克教堂的影响,在平面设计中加入了曲线因素。 (3)改建为罗马城带来了笔直的大道和令人欣喜的城市广场。 巴洛克在罗马城诞生,在教会势力的极力推崇下,迅速传遍了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奥地利,甚至飘洋过海随着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落地生根。,3.5 巴洛克建筑,在建筑上,古典主义建筑崇尚古典柱式、轴线对称、突出中心、形体规则,强调外型端庄雄伟、内部奢侈豪华的古典主义风格。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兴衰可以分为: (1)早期古典主义。15世纪下半叶起,法国建筑开始变化,随着一些城市获得自治,世俗建筑成为主要的建筑活动。 (2)盛期绝对君权时期的古典主义。17世纪下半叶,此时宫廷在全国建立了严密的统治,建筑的任务就是荣耀君主,于是进行了大规模的宫殿建设。 (3)古典主义的衰退。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贵族的沙龙对统治阶级的文化艺术发生了主导作用,在建筑中,洛可可的装饰风格也流行开来,充斥于巴黎那些精致的宅邸中。,3.6 古典主义建筑,第四章 东方古代建筑,上古印度建筑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印度河文化时期、吠陀文化时期、孔雀帝国文化时期和笈多帝国文化时期。 印度建筑逐渐发展出北部、南部和中部各自的特点来,就印度教(前身为婆罗门教)寺庙来说: (1)北部为印度雅利安式,也称那加式 (2)中部为曷萨式 (3)南部为达罗毗荼式 12世纪末,来自伊朗和阿富汗的伊斯兰教徒给印度北方带来了许多新建筑类型,如清真寺、经文学院、塔和陵墓。 这时期印度的建筑传统很稳固,伊斯兰王国的建筑也不可避免地带着浓厚的印度建筑特点。,4.1 古代印度建筑,缅甸78世纪修建的庙宇与印度婆罗门教相仿,11世纪在首都巴根(Bagan)建造了大量佛寺,保存较好的有纳加戎庙和明迦拉赛底塔。 泰国的宗教建筑窣堵坡较挺拔,台基、塔体、圣骸堂和顶子等几部分和缅甸的塔相似,但每段之间区别清晰,交接明了,几何感很强。 柬埔寨在1013世纪形成自己的宗教建筑特色,创造了东南亚最宏伟壮丽的宗教建筑群。 爪哇流行的也是佛教和婆罗门教相混合的宗教。庙宇外观是立方体,只有一个神堂,神堂屋顶也是立方体,与神堂一样,只是体形略小,顶端是一个扁球体。,4.2 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宗教建筑,公元6世纪以前的奴隶制时代,日本盛行自然神教,至封建制时代佛教流行后,神道教也从未中辍,至今还保留有其建筑10万所以上。 自公元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其后的三个世纪,中国建筑技术随着佛寺建筑的大肆兴起在日本也广泛流传。 日本的府邸有811世纪贵族的“寝殿造”和1617世纪武士豪绅的“书院造”两大类,这之间有一种过渡类型,称为“主殿造”。 日本园林起始较早,公元7世纪输入中国文化时也引进了中国园林艺术,筑山引水,逐渐发展成专门的技艺。,4.3 古代日本建筑,第五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领域的一种思潮,受到启蒙运动“人性论”的影响,在建筑上表现为欧美盛行的古典建筑形式。 浪漫主义(Romanticism)原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文学艺术领域非常活跃的一种思潮,在建筑领域表现为用中世纪艺术的自然形式来与古典建筑或者机器大生产的艺术品相抗衡。 折衷主义也被称之为“集仿主义”,可以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组合各种式样,弥补单纯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某些局限。,5.1 复古主义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工业革命后重工业的发展使金属(主要是铁)能被作为建材广泛地应用到建筑中去,特别是铁良好的抗拉性、延展性、塑性以及加工的方便,使得它逐渐成为一种可快速建造的结构材料。 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和探索,建筑师发现用生铁做成梁柱的框架,可以代替墙体来承重,并且可大大降低结构构件的自重。这种框架结构最先在城市化发展最快的美国得到应用。 生产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于是产生了新的建筑类型:学校、图书馆、办公大楼、百货公司、市场、博览会、火车站等,它们对空间和功能有着新的要求。,5.2 建筑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类型的探索,第六章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建筑运动,欧洲自工业革命100多年以来,社会和人类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系列社会变化对建筑界产生直接影响: 1、 思想上的三个基本条件:(1)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在新时代的合理性受到否定。(2)先进的建筑师积极主动地探求具有时代感、面向未来的新形式。(3)为 少数权贵服务的思想转变成为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服务的意识,思维呈现多元化趋向。 2、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突破创新,为新型建筑的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可能。 3、新建筑思想,主要是来自新的社会理想的延伸,因此有着浓厚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的意味,它的核心内容是反对复古,强调创新。 由于早期工业化的产品表现刻板而缺乏艺术性,因此欧洲建筑师和艺术家寻找了两条出路:向其他文化学习,向自然学习。也由此引发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伟大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6.1 19世纪末新建筑思想的萌芽,19世纪下半叶,为了抵制工业对手工艺的威胁、复兴哥特风格和体现设计的民主思想,英国发起了一场颇具试验性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核心人物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工艺美术”运动主张恢复手工艺传统,设计装饰借鉴自然,设计主张形式与功能统一。 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自欧洲传入,在新英格兰地区发展起来。早期的代表人物是亨利理查逊,他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吸引,采取就地取材、注重功能的原则。,6.2 “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是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启示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广泛开展的一场范围相当大、影响相当深的设计的形式主义运动。 从主旨和方法上,它与“工艺美术”运动很相似。不过,“新艺术”运动并不执着于对哥特风格的复兴,而是完全地走向自然风格,强调有机形态。 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运动的中心是巴黎和南锡两市。西班牙是将新艺术曲线风格发挥到极至,并且最具宗教气氛的国家。,6.3 “新艺术”运动,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作为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日益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心放射布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模式,在1920世纪之交被广泛采用。伦敦、巴黎都大大增加了城市广场的数量,扩建道路网,形成多个公共中心,以满足城市经济膨胀的需求。 20世纪初欧美的文化繁荣带来了一系列的艺术改革运动。这场丰富多彩的革命性的艺术运动,不仅改变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从价值观、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改变了艺术的内容,被称为现代艺术运动。,6.4 世纪之交的城市问题和设计发展背景,19世纪末随着芝加哥大火后重建而发展起来的“芝加哥学派”。沙利文是美国现代建筑的先驱,对世界的高层建筑设计有相当大的影响。独自或合作设计的高层建筑有100多栋,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芝加哥施莱辛格与迈耶百货公司大楼、芝加哥会议大楼等。 美国建筑家弗兰克L赖特是现代建筑中广受喜爱、影响很大的先驱之一,与欧洲的密斯、格罗皮乌斯等人同属于20世纪初最伟大的建筑家。,6.5 芝加哥建筑学派,比利时建筑家费尔德,是世界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他早期大力传播“新艺术”思想,有人称之为“新艺术之父”。但他对设计的民主性、功能性和美的追求促使他进入设计教育体系,在德国魏玛大公的资助下设立了“魏玛艺术与工艺学校”。 德意志制造同盟1907年成立于慕尼黑,是德国现代设计发展重要的里程碑。 在20世纪初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在欧美应运而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现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和服务对象等问题。,6.6 欧洲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装饰艺术”(Art Deco)运动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的一次风格特殊的设计运动。 法国巴黎是“装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1928年巴黎举办了“装饰艺术展”来传播这种风格,“装饰艺术”的名称就来源于此。 美国的“装饰艺术”运动成就在建筑上有集中而显著的表现,同时相关的家具设计、室内设计以及雕塑、壁画等都有不凡的作品。 20世纪30年代英国引入了新型家具设计和“装饰艺术”风格,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上也颇有建树。,6.7 “装饰艺术”设计运动,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1918年间,给欧洲各国,特别是英、法、德、俄、奥、匈等主要参战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短短的20年时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前6年的震撼期、中间5年左右的稳定和发展期和后10年的危机期,从战争走向新的战争。充满动荡和急速变化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各国的建筑活动中明显地表现出来。 “一战”结束后,各国都面临住房严重匮乏的问题,而且建造速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战后初期的建材紧缺,供不应求,熟练工人稀缺,造价昂贵;二、即使有混凝土、金属板材、石棉水泥板等新材料和预制装配的新技术在住宅中进行试用,但由于建筑方式尚不成熟、初期更费钱而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得不到很好地推广,继续采用砖、石、木等传统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结果就是效率不高。 从1924年起建筑活动跟随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复苏和发展而兴盛起来,到危机期之前成为建筑活动的繁荣时期。,7.1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背景及建筑活动概况,由于钢结构自重日益减轻,焊接技术也在其中得到应用,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的优势越来越明显,1927年出现了全部采用焊接工艺的钢结构房屋,1947年美国建成了全部为 焊接的24层钢结构高层。 铝、不锈钢、搪瓷钢板等金属材料逐渐作为建筑装饰材料而被应用在室内和室外。 大型建筑、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的建成以及这些建筑的建造周期和施工质量,直接反映出建筑施工技术跃上了新的台阶。,7.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建筑技术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建筑师阵营发生明显分化,保守的学院派逐渐失去往日的风光,而革新的各种设计流派,如表现主义、未来派、风格派、构成派等在新建筑形式的探索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这当中有一个培养新型设计人材的学校,成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摇篮,它就是包豪斯,创建人是现代主义建筑和现代主义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奠基者德国人格罗皮乌斯。格罗皮乌斯从自己对工业社会的设计思考得出:现代的建筑设计应该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既是设计的又是实用的,同时还能够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制造。 格罗皮乌斯设计的位于迪索的包豪斯新校舍于1925年秋动工,次年年底竣工,包括教室、车间、办公、礼堂、饭厅和高年级学生宿舍。,7.3 包豪斯新的设计学派开创设计新纪元,第八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军事工业大力发展,也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快速猛进。与战前相比,各种文化、体育展会设施都有大量的增建,经济复苏也促进6070年代以来各国商业化建筑的蓬勃。 (1)德国在战后重点采取了恢复旧建筑原貌的措施,甚至是整条街道的恢复重建,这种历史情结下的修复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成为保存传统的典范。 (2)英国战后同样面临沉重的重建负担,设立了限制市区发展的绿化带和建筑控制高度。 (3)在20世纪5070年代,法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业建筑的兴建量很大。 (4)战后意大利逐渐发展为工业强国,设计上也探索独具自身特点的风格。 (5)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二战”中有许多欧洲杰出的建筑家移居美国,使美国的建筑设计教育和建筑理论体系得到快速的提升和发展。,8.1 “二战”后建筑发展概况,战后建筑发展的几种倾向: (1)住宅区及建筑群设计的倾向 (2)高层建筑设计倾向 (3)空间结构设计倾向。,战前现代主义运动中已经出现“国际主义”风格,战后则形成声势浩大的“国际主义”设计运动。战后50年代,国际主义风格建筑在美国成熟,60年代形成高潮,成为影响全世界建筑设计的风格,许多大城市都现出了全新的天际线。 建筑更讲求突出的外在和标志性的特征,是代表城市、公司、政府的象征物。,8.2 19世纪末新建筑思想的萌芽,在国际主义风格盛行的同时,“粗野主义”、“典雅主义”、“有机功能主义”也在现代主义基础上有超越式的变化和发展,形成主流中的变数。 (1)典雅主义也追求国际主义的精致简约,但并不走刻板单调的道路,而是将古典主义的一些比例和细部精华抽象化,融合到现代建筑中,体现出具浪漫气氛的有亲和力的现代主义。 (2)粗野主义是将柯布西埃素钢筋混凝土建筑质感和粗大夸张结构发展而产生的风格。 (3)在战后国际主义日益兴盛时,有一小批建筑家一直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将功能主义、社会利益始终放在最前面。,20世纪60年代世界开始进入后工业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后现代主义、高科技风格、解构主义等等,形成了现代主义之后多元丰富的设计理论和探索。 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20世纪6090年代产生和发展的一场风格运动,是针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装饰是罪恶”、“少就多”而发展的,主张丰富的视觉效果,满足功能主义之外的心理需求。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体系庞杂,手法众多。后现代主义理论最核心的词汇是“文脉”。,8.3 20世纪60年代后的主要建筑思潮,从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来讲,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范畴可以包括现代主义之后所有的建筑探索。解构主义、高科技风格和新现代主义都属于这个范畴。 (1)解构主义是相对于结构主义而产生的,形式上表现出对正常结构的分解和破坏,其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立、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2)高技派(High Tech)风格是突出新科技特点,夸张新科技形式的建筑风格。 (3)新现代主义是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仍主张发展和重新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建筑理论和设计风格。是在现代主义原则基础上,为建筑加上更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性。,第九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逐步恢复、发展和高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跨国家、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后工业社会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70年代发展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在建筑领域,“后现代”表现在高度现代化(“现代化” 的延伸、继续和强化)和文化的总体性反思、批判与重构的混合。建筑进入了更加宽容和多元创新的时代。 建筑创作的价值范畴不仅包括坚固、适用、方便、准确、舒适等“合目的性”的现实需求,美观、象征、隐喻、意义、价值、形式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上反映出人与建筑的价值体验关系。从人的复杂的社会生活需求出发,建筑创作处于一种不断动态建构的过程中。,9.1 20世纪晚期至今全球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变化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世界现代建筑的主流,是以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形式为基础,注重适当装饰的运用和新功能、新技术的使用推广,既非“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性抗争,也不是重复刻板的功能主义内容,而是更关注建筑的使用实质和社会价值。 在建筑结构和技术上,解构主义大多采用反秩序、反逻辑且复杂的结构构造以满足特殊而独特的形式,具有十分醒目特异的表现力,造价昂贵。广泛的后现代主义探索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声势浩大的后现代主义运动渐渐降温后,继续探索建筑的装饰价值和象征内涵的建筑探索。 新都市主义的内容主要是要恢复旧城面貌、复兴旧城和街区的功能,使市民乐于聚集于此,居住、工作、生活。现代主义的合理内涵重新得到认识和肯定,而其建筑外在的形式则吸收了不同的装饰细节和表现手法,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过程,在新世纪呈现重新被肯定和获得大发展的趋势。自20世纪末,绿色建筑、生态与可持续建筑顺应而生。,9.2 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设计倾向、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发展中国家的建筑现代化过程相对较晚,因此对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主义潮流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可以更客观地认识,特别是功能、技术、结构、材料以及经济的综合影响导致的“物欲膨胀,人性缺失”,以及反现代主义潮流对精神文化的追求,都是值得警醒和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发展作为20世纪建筑的主流,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最大的是物质文化方面,但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方面,发展中国家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生动地展现地方主义。,9.3 发展中国家的建筑成就,END,本课件仅作教学交流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不可用于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