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培训资料.docx

    • 资源ID:1884857       资源大小:577.87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培训资料.docx

    目目 录录 1、 编制依据 . 0 1.1 施工规范、标准 . 0 1.2 设计文件 . 0 1.3 相关文件 . 0 2、工程概况 . 0 2.1 线路概况 . 0 2.2 主要技术标准 . 2 2.3 工程特点 . 2 3、工程重难点分析 . 2 4、沉降变形观测 . 3 4.1 工艺流程 . 4 4.2 施工准备 . 5 4.2.1 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 5 4.2.2 变形监测网的建立 . 6 4.2.3 沉降观测具体要求 . 7 4.3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 7 4.3.1 桥涵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 . 7 4.3.2 路基、过渡段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 . 10 4.3.3 桥涵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 18 4.3.4 路基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 20 4.4 观测桩观测要求及频次 . 23 4.4.1 连续梁观测桩观测要求及频次 . 23 4.4.2 墩台观测桩观测要求及频次 . 23 4.4.3 人工观测桩观测要求及频次 . 24 4.4.4 自动观测桩观测要求及频次 . 25 4.4.5 过渡段及横向结构物观测桩观测要求及频次 . 25 4.5 变形监测数据采集与整理 . 26 4.5.1 桥梁变形监测数据采集与整理 . 26 4.5.2 路基变形监测数据采集与整理 . 27 4.5.3 涵洞、框构变形监测数据采集与整理 . 28 4.6 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 . 28 5、 观测点元件的保护 . 29 6、沉降观测设备和人员组织 . 30 6.1 沉降观测设备 . 30 6.2 人员组织分工及职责 . 30 相关人员资质证书和仪器设备检定证书见附件。 . 30 6.3 测量人员岗位职责 . 30 7、其他保证措施 . 31 7.1 仪器管理 . 31 7.2 监控量测内业工作技术要求 . 32 7.3 资料分析过程及质量控制制度 . 32 7.4 监控量测审核和审定制度 . 32 7.5 质量控制制度和检查措施 . 33 7.6 现场测试技术质量控制制度 . 34 7.7 资料分析过程质量控制制度 . 34 7.8 安全风险信息处理的管理控制措施 . 35 7.9 安全风险预警的管理控制措施 . 35 7.10 监控量测信息报送与反馈制度 . 35 8、安全保证制度 . 36 9、附件 . 36 9.1 测量主要人员资质证书 . 36 9.2 仪器设备检定证书 . 36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0 1 1、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1.1 1.1 施工规范、标准施工规范、标准 (1)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3)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2-2015) (4)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 10302-2009) (5)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 (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7)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 号) (8)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9) 高速铁路施工技术施工测量分册 1.2 设计文件设计文件 (1)个别路基设计图(第一册) (2)个别路基设计图(第十三册) (3) 新香坊北站路基横断面图 (4)桥涵变形观测及观测标安装图(哈牡桥通-02) 1.3 相关文件相关文件 (1)新建 XXX 至 XXX 铁路客运专线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招标编号:JS2015-015; (2)本公司积累的施工经验,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 (3)现场调查获得的有关资料、数据以及现场实际情况。 2 2、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2.1 线路概况线路概况 表表 2 2- -1 1:路基统计表:路基统计表 序号序号 起止里程起止里程 长度(长度(m m) 1 XXX014+530.12XXX014+738.34 路堤 208.22 2 XXX015+530.20XXX017+392.22 路堤 1862.02 3 XXX017+823.48XXX018+883.00 路堤 1059.52 4 XXX019+280.66XXX019+626.50 路堤 345.84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1 5 XXX022+230.61XXX022+470.00 路堤 239.39 XXX022+470.00XXX023+105.00 路堑 635.00 XXX023+105.00XXX023+295.00 路堤 190.00 XXX023+295.00XXX024+140.00 路堑 845.00 XXX024+140.00XXX024+340.00 路堤 200.00 6 XXX024+443.26XXX024+850.00 路堤 306.74 7 XXX024+850XXX026+444.89 新香坊北站 1594.89 表表 2 2- -2 2:桥梁统计表:桥梁统计表 序号序号 工程名称工程名称 起讫里程起讫里程 桥长(桥长(m m) 孔孔/ /跨数跨数 桥梁结构形式桥梁结构形式 1 6549.23 202 4*24+195*32+1*(48+80+48) 2 791.86 24 24*32 3 431.26 13 13*32 4 397.66 12 12*32 5 2604.11 79 67*32+6*24+1*(32+48+32)+1*(40+64+40) 6 103.26 3 3*32 表表 2 2- -3 3:涵洞、框架桥统计表:涵洞、框架桥统计表 序号序号 里程里程 涵洞类型涵洞类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2 11 2.2 主要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双线; (3)设计速度:250km/h; (4)线间距:4.6m; (5)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 4000m,困难地段 3500m; (6)限制坡度:20; (7)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 (8)牵引种类:电力; (9)机车类型:动车组; (10)建筑限界:按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规定执行; (11)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列控系统采用 CTCS-2,预留 CTCS-3 接口条件; (12)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 2.3 工程特点工程特点 (1)本工程是设计等级高、技 术标准和质量要求高。线路位于寒冷地带,涉及防冻胀、防雪害、冬季施工等技术难题, 需要采用的新技术和技术创新较多。设计对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强度和刚度要求高,对路 基、桥梁的沉降控制要求严格。 (2)工程地处东北寒冷地区,冬季一般持续 4 个月左右,有效施工期较短,工程任务 重与施工工期短的矛盾尤为突出。 (3)路基过渡段及路基填筑,施工要求质量高。对线路纵向刚度变化的均匀性、路基施工质量及路基工后沉降的控制要求高。且项目地处东北严寒地区,路基经受周期性冻融循环作用,易引起 冻胀。因此,对路基填料、施工质量要求严格。 3 3、工程重难点分析、工程重难点分析 管段内控制工程和重难点工程为软土路基。路基软基处理数量大,填方较高,为控制架梁工期地段,工期紧张,为本管段的关键控制工程。 工程重点、难点及主要对策见表 3-1:工程重难点及对策表 表表 2.32.3- -1 1 : 工程重、难点及主要对策表工程重、难点及主要对策表 序号序号 工程重、难点工程重、难点 拟采取的措施和对策拟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3 表表 2.32.3- -1 1 : 工程重、难点及主要对策表工程重、难点及主要对策表 序号序号 工程重、难点工程重、难点 拟采取的措施和对策拟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1 松软土路基的地基处理施工 1、软土等地基,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填冲击碾压、CFG 桩等方法进行处理。2、施工前,先进行工艺试桩,以检验机具性能及施工工艺中的各项技术参数,为正式施工提供依据。3、控制填筑速度,加强沉降观测,建立量测制度,按信息反馈组织施工,确保填筑路堤工后沉降和路堤稳定性。 2 路基施工后沉降变形要求严格,路基纵向刚度均匀性要求高,是技术难点 1.软土路基及特殊地段路基均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地基处理,合理进行机械配置,优化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质量;2.路基填料由周边采石场集中供应,严格控制填料质量。路基填筑前进行现场填筑工艺试验,确定不同压实机械、不同填料的施工方法及工艺参数。基床以下路堤填筑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3.级配碎石填料集中工厂化拌合,碾压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严格控制压实工艺及遍数,级配碎石摊铺采用专用大型摊铺机摊铺;严格按“三阶段、四区段、六流程” 工艺要求组织机械化快速施工,采取双控指标检测压实度;4.过渡段严格按照工艺流程组织施工;5.采用先进实用、配套完善、匹配合理的机械设备;6.松软土路基处理按照施工工艺进行试桩工作,并取得相应的地基处理参数,报业主及监理批准后大范围投入施工。7.松软土、浸水路基处理严格按照设计组织施工,确保处理达到要求。8.路基填筑时按要求设置沉降观测点,指导现场的填筑速率和填筑厚度。9.填筑完成后设置沉降观测点,监测路基的工后沉降,保证路基的稳定。 4 4、沉降变形观测、沉降变形观测 观测标设置原则及技术要求 1、桥梁、涵洞、框架桥设置要求 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的需要,需要在梁体、桥墩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 (1)每个桥墩(台)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台)身观测标。 (2)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观测标-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 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3)桥墩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 14m 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4 否 否 否 个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 14m 时,埋设一个墩台观测标。桥墩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常水位 0.5m 左右。具体情况详见观测标构造图。 (4)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 30 孔选择 1 孔进行;其余工地现浇梁应逐跨布置变形观测标。 (5)桥台观测标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 4 个,分别设置在台帽梁侧及背墙梁侧(横桥向)。 (6)梁体变形观测点应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简支梁的测点数量应不少于 6个;连续梁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边跨 1/4 跨、中跨跨中、中跨 1/4 及3/4 跨处设置,3 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 (7)框构及涵洞边墙两侧设置沉降观测标,测点数量为 8 个。 2、路基设置要求 (1)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地基条件,路基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有: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堤本体沉降观测、过渡段沉降观测、软土和松软土地基路堤段边桩移位观测、高边坡位移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根据不同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设置沉降观测面。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地基沉降观测点和路基沉降观测点等应尽量设在同一横断面上,有利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同时也便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 (3)沉降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 5m 的路堤可放宽到 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4)一般路基观测桩设在路基基床表层顶面以便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 (5) 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及评估技术指南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4.14.1 工艺流程工艺流程 收集资料 编制变形监测方案 监测原件数量统计、 加工、埋设、报检 评估单位评估 编制评估报告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5 图图 4.14.1- -1 1: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 4.24.2 施工准备施工准备 4.2.14.2.1 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 观测水准基点的布设 在沿线施工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按距离不大于 1km 增设水准基点,水准基点应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岩石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每个独立观测网应设置不少于 3 个基准点。观测水准点的布设见附图 1。 2、 工作基点的布设 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水准基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不大于 200m、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 100m 布设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工作基点采用20mm 长 60cm 顶端圆滑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周上部 30cm 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3、 观测网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6 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 4.2.24.2.2 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变形监测网的建立 变形监测网可采用独立坐标和高程系统,按监测需要精度等级建立,并与施工控制网联测。 1、水平位移监测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可利用 CP和 CP控制点,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基准点和工作点均宜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平均边长约 400m.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2-1 的规定。 表表 4.24.2- -1 :1 :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测边中误差(mm)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0.5级仪器 1级仪器 2级仪器 二等 3.0 400 1.0 2.0 6 9 200 1.8 2.0 4 6 9 在设计水平位移监测网时,应进行精度预估,选用最优方案。 2、垂直位移监测网 垂直位移监测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状、结点或符合水准路线等形式。 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墙上水准点。两工作基点间距宜小于 300m,工作基点距路基中心的距离应小于 100m.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2-2 的规定。 表表4.24.2- -2:2: 垂直位移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 误 差(mm) 往 返 较 差 、附 合 或 环 线闭合差(mm) 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 二等 0.5 0.15 n3 . 0 n4.0 DS05型仪器,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3、基准点及工作基点检测 因自然条件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检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可能发生位移。为验证监测网变形观测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宜每半年一次。区域沉降地区可每季度或每月复测一次。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7 4.2.34.2.3 沉降观测具体要求沉降观测具体要求 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精度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应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2、水准仪使用 DS05 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不超过15。电子水准仪各种设置正确,各项限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水准尺,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的相关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成果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 4、观测时,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 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应避免阳光直射仪器;扶尺时应借助尺撑,使标尺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6、观测前 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 20%。 7、自动安平水准仪,圆水准器应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和右侧。除路线拐弯处,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8、观测过程中为保准水准尺稳定,应选用 2.5kg 以上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为避免尺垫下沉,立尺前应踩实尺垫。观测过程中应避免仪器周围振动,如遇临时振动,应在震源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9、内业平差计算前,环闭合差、中误差等均应满足规范要求,主水准路线应进行严密平差。 4.34.3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4.4.3. .1 桥涵观测断面桥涵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及点的设置 1、连续梁观测标设置 连续梁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边跨 1/4 跨、中跨跨中、中跨 1/4 及 3/4跨处设置,3 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具体布置见图 4.3-1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8 注:本图尺寸以毫米计 图图 4.34.3- -1 1:连续梁观测标平面布置图:连续梁观测标平面布置图 2、每个桥墩(台)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台)身观测标。 (1)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观测标-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 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2)桥墩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 14m 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个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 14m 时,埋设一个墩台观测标。桥墩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常水位 0.5m 左右。具体布置见图 4.3-2、4.3-3、4.3-5 图图 4.34.3- -2 2:当墩高小于:当墩高小于 4m4m 时观测标布置图时观测标布置图 4800500梁体徐变观测标梁体中心线梁体徐变观测标500梁体徐变观测标梁体徐变观测标梁体徐变观测标梁体徐变观测标梁体徐变观测标梁跨中心线支座中心线1/4中跨跨中4800连续梁简支端半简支梁连续梁连续端梁体徐变观测标梁体徐变观测标梁体徐变观测标跨中心线小里程方大里程方500基础地面线(或摊铺后地面)沉降观测标-1沉降观测标-2500500500500墩身观测标沉降观测标-1沉降观测标-21000小里程方大里程方墩身观测标立面图平面图小里程方大里程方500基础地面线(或摊铺后地面)沉降观测标 -1沉降观测标-2500500500500墩身观测标沉降观测标 -1沉降观测标-21000小里程方大里程方墩身观测标立面图平面图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9 图图 4.34.3- -3 3:当墩高在:当墩高在 4m4m14m14m 时观测标布置图时观测标布置图 图图 4.34.3- -5 5:当墩高大于:当墩高大于 14m14m 时观测标布置图时观测标布置图 (3)桥台观测标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 4 个,分别设置在台帽梁侧及背墙梁侧(横桥向)。具体布置见图 4.3-6 图图 4.34.3- -6 6:当墩高大于:当墩高大于 14m14m 时观测标布置图时观测标布置图 (4)框构及涵洞边墙两侧设置沉降观测标,测点数量为 8 个。具体布置见下图。 涵身观测标-1(5)左线中心线左线中心线500500500500500500涵身观测标-2(6)涵身观测标-3(7)涵身观测标-4(8)顶板底板流水面入口出口 小里程方大里程方500基础地面线(或摊铺后地面)沉降观测标-1沉降观测标-2500500500500墩身观测标-2沉降观测标-1沉降观测标-2小里程方大里程方墩身观测标-1立面图平面图墩身观测标-2地面线(或摊铺后地面)基础沉降观测标-1沉降观测标-2台后方台前方立面图桥台侧面2200200500500500500沉降观测标-1500500沉降观测标-2200700台身观测标台身观测标200700台身观测标台后方台前方平面图涵身观测标-1(5)左线中心线左线中心线500500500500500500涵身观测标-2(6)涵身观测标-3(7)涵身观测标-4(8)顶板底板流水面入口出口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10 图图 4.34.3- -7 7:有排水功能的涵洞墙身观测标布置图:有排水功能的涵洞墙身观测标布置图 图图 4.34.3- -8 8:框构及立交涵洞墙身观测标布置图:框构及立交涵洞墙身观测标布置图 4.3.24.3.2 路基、过渡段观测断面路基、过渡段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及点的设置 1、人工观测断面设置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路堑高度小于 5m 的路堤可放宽到 100m,但每个工点不少于 2 个观测断面;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涵身观测标-1左线中心线左线中心线涵身观测标-2涵身观测标 -3涵身观测标-4入口出口涵身观测标 -5涵身观测标-6涵身观测标-7涵身观测标 -8边墙边墙500500500-截面涵身观测标-1(5)左线中心线左线中心线涵身观测标-2(6)涵身观测标-3(7)涵身观测标-4(8)顶板底板路面入口出口500500500500500500涵身观测标-1左线中心线左线中心线涵身观测标-2涵身观测标-3涵身观测标-4入口出口涵身观测标-5涵身观测标-6涵身观测标-7涵身观测标-8边墙边墙500500500-截面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11 加密。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设置距离桥头 5-10m、20-30m 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观测内容同相邻路堤。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采用 I,II 型观测断面,每间隔 3 个 I 型观测断面,设置一个II 型观测断面,I 型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 3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 2m 处,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脚处 2m、12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具体布置见图 4.3-9 和 4.3-10。 图图 4.34.3- -9 9:人工观测桩设计示意图(型):人工观测桩设计示意图(型) 图图 4.34.3- -1010:人工观测桩设计示意图(:人工观测桩设计示意图(型)型) 路堑地段采用型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 2m 的路基面处各设 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具体布置见图 4.3-11。 102边桩基床以下基床底层基床底层基床表层边桩观测桩3.1路基面宽度左线102边桩边桩观测桩3.1+右线线间距沉降板不小于最大冻深+0.25m0.1不小于最大冻深+0.25m0.1102边桩基床以下基床底层基床底层基床表层边桩观测桩3.1路基面宽度左线10边桩边桩观测桩3.1+右线线间距沉降板不小于最大冻深 +0.25m0.1不小于最大冻深 +0.25m0.1观测桩2基床表层观测桩3.1路基面宽度左线观测桩3.1右线渗水暗沟基床底层换填线间距观测桩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12 图图 4.34.3- -1111:人工观测桩设计示意图(:人工观测桩设计示意图(型)型)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其顶部有填土时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横向结构物两侧边缘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位移观测桩和沉降板,要求同 I 型横断面。平面布置见 V 型。具体布置见图 4.3-12 和 4.3-13。 图图 4.34.3- -1212:路堤路涵过渡段沉降观测原件布置示意图(型):路堤路涵过渡段沉降观测原件布置示意图(型) 图图 4.34.3- -1313:路堤路涵过渡段观测平面示意图(型):路堤路涵过渡段观测平面示意图(型) 2、自动观测 路基沉降自动监测系统布置:深厚黏性土、软土及松软地基、高填方地段路堤地段设置自动监测系统由基底可压缩层沉降自动监测和基床表层底面沉降自动监测组成,采用 IV型观测断面。具体布置见图 4.3-14。 102边桩基床以下基床底层基床底层基床表层边桩观测桩3.1路基面宽度左线10边桩边桩观测桩3.1+右线线间距沉降板不小于最大冻深+0.25m0.1不小于最大冻深+0.25m0.1观测桩222剖面沉降管路涵过渡段长度范围边桩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基床以下基床底层基床底层基床表层定位装载箱路基面宽度左线右线线间距沉降板观测点物位计观测点物位计沉降板观测点物位计沉降板观测点物位计沉降板沉降板中继基点点物位计基准板观测杆定位装载箱工控设备箱基准点物位计 50钢管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13 图图 4.34.3- -1414:路堤沉降自动监测设计示意图(型):路堤沉降自动监测设计示意图(型) (1)地基沉降自动监测:监测断面于路堤基底中心埋设自动监测物位计,在路基坡脚外侧(水沟内侧)埋设基准点物位计和定位装载箱以及工控设备箱。 (2)路基表层底面沉降自动监测:监测断面于路基基床表面中心、两侧路肩(电缆槽内侧)埋设自动监测物位计,在靠近地基沉降监测基准点一侧埋设定位装载箱。 观测断面以及观测断面形式见表 4.3-1。 表表 4.34.3- -1 1:观测断面形式统计表:观测断面形式统计表 序号 沉降观测设置里程 观测断面形式 1 XXX14+535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2 XXX14+5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3 XXX14+59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4 XXX14+63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5 XXX14+67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6 XXX14+71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7 XXX14+73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8 XXX15+535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9 XXX15+55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10 XXX15+58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11 XXX15+63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2 XXX15+73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3 XXX15+81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14 XXX15+86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15 XXX15+90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6 XXX15+91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7 XXX15+96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8 XXX16+01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9 XXX16+06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20 XXX16+11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21 XXX16+21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14 22 XXX16+26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23 XXX16+31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24 XXX16+39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25 XXX16+40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26 XXX16+45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27 XXX16+50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28 XXX16+5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29 XXX16+6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30 XXX16+7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31 XXX16+8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32 XXX16+9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33 XXX17+0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34 XXX17+19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35 XXX17+20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36 XXX17+30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37 XXX17+365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38 XXX17+385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39 XXX17+9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40 XXX18+0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41 XXX18+1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42 XXX18+2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43 XXX18+3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44 XXX18+4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45 XXX18+5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46 XXX18+6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47 XXX18+7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48 XXX18+81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49 XXX18+83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50 XXX18+85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51 XXX18+86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15 52 XXX18+875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53 XXX18+90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54 XXX19+29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55 XXX19+31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56 XXX19+3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57 XXX19+4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58 XXX19+5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59 XXX19+60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60 XXX19+62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61 XXX22+24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62 XXX22+2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63 XXX22+30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64 XXX22+3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65 XXX22+40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66 XXX22+45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67 XXX22+50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68 XXX22+60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69 XXX22+70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70 XXX22+80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71 XXX22+90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72 XXX23+00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73 XXX23+0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74 XXX23+10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75 XXX23+1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76 XXX23+15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77 XXX23+20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78 XXX23+25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79 XXX23+30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80 XXX23+3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81 XXX23+4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16 82 XXX23+5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83 XXX23+6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84 XXX23+7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85 XXX23+8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86 XXX23+9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87 XXX24+0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88 XXX24+10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89 XXX24+1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90 XXX24+178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91 XXX24+183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92 XXX24+23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93 XXX24+28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94 XXX24+31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95 XXX24+33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96 XXX24+4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97 XXX24+47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98 XXX24+52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99 XXX24+60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00 XXX24+70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01 XXX24+75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02 XXX24+762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03 XXX24+8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04 XXX24+90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05 XXX24+9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06 XXX25+00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07 XXX25+05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108 XXX25+10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109 XXX25+1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10 XXX25+20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11 XXX25+26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17 112 XXX25+27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13 XXX25+30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14 XXX25+345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15 XXX25+365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16 XXX25+38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17 XXX25+39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18 XXX25+43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19 XXX25+47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20 XXX25+51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21 XXX25+5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22 XXX25+59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23 XXX25+63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24 XXX25+67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125 XXX25+71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126 XXX25+74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27 XXX25+75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28 XXX25+80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29 XXX25+83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30 XXX25+925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31 XXX25+945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32 XXX26+00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33 XXX26+0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34 XXX26+10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35 XXX26+15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36 XXX26+20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37 XXX26+250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38 XXX26+30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139 XXX26+350 型路基沉降自动观测断面 140 XXX26+400 I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41 XXX26+42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18 142 XXX26+435 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4.3.34.3.3 桥涵桥涵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1、 观测元件的选取 (1)连续梁观测标采用半圆形不锈钢测头,不锈钢采用标准弯钩形式,顶面刻画十字线。长度 32cm,直径 2cm。 (2)承台观测标采用半圆形不锈钢测头,不锈钢采用标准弯钩形式,顶面刻画十字线。长度 52cm,直径 2cm。 (3)墩身、桥台观测元件组成见下表下图。 表表 4.34.3- -2 2:沉降观测原件数量表(每个)沉降观测原件数量表(每个) 序号 物件名称 材质 件数(个) 1 连接接头销钉 45 号钢 1 2 接头锁紧块 69-1 铜 1 3 连接接头 304 不锈钢 1 4 预埋件 45 号钢 1 5 标牌 304 不锈钢板 t=2 1 6 防尘盖 聚乙烯 1 5636 4.5 7.5 55,751 6121620752502孔 8互为90度38522,513 16+0.02 24-0.052,517,5100 7.1 283152012 63570 1610 5.1 2260242连接接头预埋件标牌连接接头销钉连接接头锁紧块防尘盒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19 图

    注意事项

    本文(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培训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