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ppt

    • 资源ID:1882895       资源大小:22.18MB        全文页数:14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ppt

    第九章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平衡,谓两物齐平如衡,平衡的定义,平衡( balance, equilibrium )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 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第一节平衡与平衡反应,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人体站立时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前庭觉的传入而被感知 中枢整合: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运动控制 :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感觉输入,视觉系统:当身体的平衡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时,视觉系统通过颈部肌肉收缩使头部保持向上直立位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从而获得新的平衡。,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感觉输入,躯体感觉:平衡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集随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肢本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闭目站立时身体倾斜、摇晃,甚至摔倒。,感觉输入,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感知人体角加速度运动和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经第四对脑神经进脑干。头部的旋转刺激了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受器。其一为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器),能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刺激。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人体质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而发生冲突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就变得非常重要。,前庭系统掌管平衡感前庭系统在所有的感觉系统中,是最先成熟的。大约在婴儿八、九周大时,内耳的平衡器官便以形成,并且开始运作。胎儿期所接收到的刺激主要来自母亲的活动,当母亲保持正常的活动,如散步、爬楼梯、做体操等,都能促进胎儿前庭系统发展,有助於宝宝未来对外界刺激输入时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过滤掉不必要的刺激,或使宝宝对刺激更敏感。,与平衡有关的感觉作用,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质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撑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运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运动控制,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质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髋调节机制: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小于双足面积),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身体质心重新回到双足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跨步调节机制: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质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启动跨步调节机制,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来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摔倒。,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指身体重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特殊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平衡反应的表现方式,第一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的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第二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质心移位时,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肢体保护性伸展。第三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前向后推受试者,先后出现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平抬,最后头、肩向前倾斜。第四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后向前推受试者,先后出现足趾屈曲、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按影响平衡的内在因素分类,生理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种:视觉因素如睁眼、闭眼;单眼与双眼;视觉水平的高 与底. 听觉因素有无噪音、有无声音(音乐) 、有听觉与无听觉.触觉因素可分本体触觉及异体触觉. 本体触觉上肢的同侧及异侧触摸、下肢的同侧及异侧触摸; 异体触觉上肢触及固定异物、下肢触及固定异物. 味觉因素有无特殊的气味. 疲劳因素如运动(工作) 后疲劳;睡眼不足(失眠) 带来的疲劳. 喝酒因素如喝酒与否;喝醉程度.,心理因素可分为以下两种: 高度因素有否有恐高症. 紧张因素如考试前的紧张;运动员比赛前的紧张、罪犯说谎时的紧张等.技术因素可分为两种:姿态因素如上肢上举或侧平举;单脚支撑下悬空腿上提的高度等. 负重因素如背书包的姿势与重量;走钢丝时手握横杆的长度及重量等,平衡评定的目的,通过评定了解评定对象是否有平衡障碍,确定平衡障碍的程度、类型,分析引起平衡障碍的原因,依据评定结果协助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对平衡障碍治疗训练效果进行评估,以及帮助研制平衡障碍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平衡功能分级,I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II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III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衡;IV级:不能完成活动,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级,适应证,(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小脑疾思、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等。(2)前庭功能损害。(3)肌肉骨伤系统疾病或损伤:下肢骨折及骨关节疾息、骨质疏松症、截胶、关节置换、影响姿势与姿势控制的颈椎与腰椎损伤以及各种运动性损伤、肌肉疾患及外周神经损伤等。(4)对平衡功能有特殊要求的人群:如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和平衡功能自然下降的老年人也需要进行平衡功能的评定。,凡具有平衡功能障碍或下降的对象都有必要进行平衡功能的评定。常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有下列疾病。,禁忌证(1)严重的心肺疾患。(2)下肢骨折未愈合。,评定内容,静止状态 在不同体位时均能保持平衡,睁、闭眼时能维持姿势稳定,在一定时间内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必要的姿势调整反应。运动状态 能精确地完成运动,并能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运动后能回到初始位置,或保持新的体位平衡。如在不同体位下伸手取物。动态支撑面 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姿势反射 当身体处在不同体位时,由于受到外力(推力或拉力)作用而发生移动,人体建立新平衡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评定指标,稳定性 指维持身体姿势在最小的摆动范围,摆动范围越小,稳定性越好。对称性 指身体的质量平均分布,在站立位,身体质量平均分布在两下肢,坐位下平均分布在两臀。动态稳定性 指维持身体在运动中的稳定性。,平衡种类与评定方法,平衡种类,静态平衡 又称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睁眼和闭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自我动态平衡 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他人动态平衡 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质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平衡评定方法,观察法量表法平衡仪测试法,观察法,Romberg检查法: 1851年由Romberg制定受检者双足并拢直立,观察其在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况,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强化Romberg检查法:1966年由Gragbiel开始使用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跟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的摇摆,最长维持时间为60秒。,自发姿势反应: 受检者取中立位站立,他人用轻或中等强度的力量在其胸骨或骨盆处向后推,然后再在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或骨盆处用力向前推,分别观察在不同方向的推力下受检者身体平衡有无丧失(即能否站住不倒),分正常、良好、一般、差、不能5级。,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坐或站立时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走脚跟碰脚趾行走走直线走圆圈绕过障碍物行走,跌倒危险指数(姿势应力试验): 主要用于老年人检查,让其站立位下,腰部系一皮带,在腰部皮带处向后拉一根绳通过滑轮,在绳的另端施加一定的重量(分别为体重的1.5%.3.0%.4.25%),分别取不同的重量在规定的高度自然落下,造成对受检者突然向后的拉力,观察其反应,得分0-9分,量表评定平衡,Fugl-meyer平衡测定PASS平衡评定Berg量表(Berg Balance Scale)Tinnetti量表(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Mobility)“站起-走”计时测试(The Timed “Up & Go” test),Berg平衡量表,由Berg等人设计,发表于1989年,广泛用于临床,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敏感性;为综合性功能检查量表,通过观察坐、站位下的动静态平衡来评价患者重心主动转移的能力。,Berg平衡量表评定标准,包含14个动作项目,每个项目均分为04分五个等级。4分表示能够正常完成所检查的动作,0分表示不能完成或需要中等或大量帮助才能完成。,从坐位站起无支持站立无支持坐位从站立位坐下转移闭目站立双脚并拢站立,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从地面拾起物品转身向后看转身360将一只脚放在凳子上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单腿站立,结果分析,020分:提示平衡功能差,患者需坐轮椅;2140分:提示有一定的平衡能力,患者可在辅助下步行;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患者可独立步行;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Fugl Meyer平衡评定,0 1 2无支撑坐位 不能保持 不少于5分钟 5分钟健侧展翅反应 肩无外展肘 反应弱 反应正常 无伸患侧展翅反应 评分同上支撑站立 不能站 他人扶持站 稍扶持站1分钟无支撑站立 不能站 站立1分钟健侧站立 10秒患侧站立 同上,Semans平衡障碍分级法,适用于脑卒中后偏瘫和小儿脑瘫受试者,日本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评定,脊髓损伤受试者的平衡测试,第三节 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静态平衡测试,SMS: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BPM),ERBE:Balance,国产,Basic Balance Master,静态平衡测试,动态平衡测试,Biodex:Balance,Balance Master,Equitest,感觉整合测试SOT,平衡调节依靠视觉、躯体感觉,利用躯体感觉调节平衡,依靠躯体感觉调节平衡,主要依靠视觉调节平衡,依靠前庭觉调节平衡,依靠前庭觉调节平衡,运动功能控制测试MCT,主要评定自发运动系统在身体受到未预料的外界干扰时快速恢复平衡的能力,由踏板在前后方向上做出各种幅度的有序运动而引出身体的自发姿态控制反应。,有限稳定性分析LOS,应变能力测试ADT,足趾向上/向下,高低步行分析Step Up/Over (SUO),步行分析 Walk Across (WA),坐姿-立姿变换分析Sit to Stand (STS),加速分析Forward Lunge (FL),协调与共济失调,协调与协调运动,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便产生了制动作用。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此种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协 调 运 动,定义: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特点:适当的肌力,适当的速度、节奏,准确的距离和方向。分类:粗大运动: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的保持、平衡等,如翻身、坐、站、行走;精细活动:由小肌群实施的动作,如手指的灵巧性、控制细小物品的能力等。,人体各种动作的完成及正常姿势的维持,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小脑、前庭器官、深部感觉、视觉等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精细控制下,由骨骼肌、肌肉、关节紧密配合,协调活动来实现的。人体任何一种正确运动,必须依赖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等四组肌肉的相互解调才能完成。运动的协调是通过小脑、深感觉、前庭系统及锥体外系的共同作用。,协调运动障碍,包括: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异常运动;不随意运动;肌肉痉挛、肌肉肌腱挛缩等造成的运动异常。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损伤所致;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与视觉的异常也可造成。,各种协调运动障碍的特征,共济失调:指随意运动的平稳性、动作的速度、范围、力量及持续时间的异常。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精细动作较粗大动作明显。,常见表现,协同不良 是在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导致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辨距不良 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的运动命令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运动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它。眼震 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意向震颤 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目的的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时颤动更明显。失平衡 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共济失调,特征:ADL受限;醉汉步态;震颤:意向性、姿势性、静止性;轮替运动障碍;辨距不良;肌张力低下;书写障碍:书写控制不良、画线试验(+)、字体大小改变;模仿画线异常;协同运动障碍:起身试验、立位后仰试验;其他: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小脑共济失调 症状以四肢与躯干失调为主,受试者对运动的速度、距离、力量不能准确估计而发生辨距不良、动作不稳,行走时两脚分开较宽、步态不规则、稳定性差,即蹒跚步态。,大脑病变的共济失调:额叶病变可引起对侧肢体的轻度共济失调,多无眼球震颤。基底节共济失调 此类病变的受试者主要是肌张力发生改变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或低下、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主运动增多。,纹状体系统:旧纹状体(苍白球、红核、黑质)新纹状体(壳和尾状核),纹状体系统:旧纹状体(苍白球、红核、黑质)静止性震颤新纹状体(壳和尾状核)肌张力减退和不随意运动,最常见的是手足徐动症和舞蹈样运动。小脑系统本身不引起动作,但对动作起共济协调作用,可以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姿势和平衡,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过程。,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此类受试者不能辩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行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落地不知深浅,抬足过高,跨步宽大,踏地加重,而且需要视觉补偿,总看着地走路,闭目或在暗处步行时易跌倒。,脊髓后索:楔束上肢和上半躯干的深感觉及精细触压觉簿束下肢和下半躯干的深感觉及精细触压觉。,前庭性共济失调:多由内耳迷路受温度或旋转的刺激或由内耳的急性疾病引起。迷路的急性刺激性病变可引起偏斜误指试验+,闭目难立征+。急性小脑病灶也会出现眩晕和一侧性共济失调。前者伴耳鸣、耳聋;眼震慢动相朝向患侧,快动相朝向健侧。,不随意运动:指姿势保持或运动中出现不自主和无目的的动作,运动不正常和运动时出现无法预测的肌张力变化。特征:震颤:固定姿势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可被抑制;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搓丸样”动作;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为一种间歇性、缓慢、不规则的手足扭转运动;情绪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偏身投掷症:“打鞭样”动作,见于脑血管意外;舞蹈样徐动症;肌阵挛。,协调障碍的相关因素,肌力低下:肌肉不能有效收缩,常过度用力,不能产生姿势与运动的协调。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运动的自由度受限。肌张力异常:影响运动的效率与准确性:肌张力低下收缩无力;张力高则运动阻抗增高,动作僵硬刻板,出现异常的姿势。感觉障碍:躯体运动觉/感觉障碍使患者不能维持肌肉收缩,运动发动缓慢,运动速度缓慢,肌肉不能协同收缩,运动的准确性与效率降低。适应性降低:CNS病损,不能控制精细运动,不能作不同速度的协调运动。,协调评定的目的与内容,协调评定的目的,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功能障碍的原因;为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依据;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协调功能分级,I级:正常完成。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V级:不能完成活动。,协调评定的内容,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快速是否影响运动质量;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连带运动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闭眼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评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除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所致的协调功能异常外,任何引起协调运动障碍的疾患均需评定。,评定注意事项,评定所需条件:环境用品患者的情况,协调评定方法,协调评定方法,一、观察法二、协调试验,观察法,正常协调功能: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具有良好的平衡反应能力;当固定身体的某一部位时,具有能使身体的其它部位完成平滑、顺畅运动的能力;观察受试者在各种体位和姿势下的启动和停止动作是否准确、运动是否平滑、顺畅。有无震颤。如让受试者从俯卧位翻身至仰卧位,或从俯卧位起身至侧坐位,然后进展至四点跪位、双膝跪位、单膝跪位、立位等。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评定方法与步骤,协调运动的评定:平衡性协调试验(ECT):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的成分。非平衡性协调试验(NCT):是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站)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这类试验包括对粗大和精细运动的检查一般检查:观察病人穿衣、扣钮、端水、写字、步态等动作的准确性。,平衡性协调试验常用方法1,在正常舒适的位置上站着-2两足并拢站着(窄支撑面)-7足趾碰及另一足足跟的站着-13单足站-14站着,上肢的位置交替的放在 身旁、头上方、腹部等出其不意的使患者离开平衡点站着,交替的前屈躯干和返回原位站着,向每侧侧屈躯干,沿直线走,一足跟直接在另一足足趾之前沿直线行走,或沿地上的标记走向侧方走和向后走正步走行走时变换速度行走中突然停下和开始环形行走和变换方向用踵或趾行走正常站位,观察患者开眼和闭眼时的反应,如患者开眼能站闭目则不成,意味着本体感丧失。闭目不能保持直立位为Romberg征阳性。,平衡性协调试验常用方法2,评分标准,4分能完成活动。3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较少的身体接触加以保护。2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大量的身体接触加以保护。1分不能活动。,非平衡协调性检查的常用方法1,指鼻试验指指试验交替指鼻和对指对指,非平衡协调性检查的常用方法2,粗大抓握轮替试验(前臂旋前/旋后)反弹试验:常见于小脑损伤患者,交替足跟至膝和足趾:小脑性共济失调易出现测距过远和动作分解等表现跟膝胫试验:小脑病损者睁眼、闭眼均异常;深感觉障碍者闭眼不稳足趾触检查者手指:评测被检者变换方向、距离的情况和运动的力量固定或保持肢体位置:上肢坠落试验、下肢坠落试验躯干运动失调画线试验:小脑受损者(+)振子试验:小脑受损者(+),非平衡协调性检查的常用方法3,跟膝胫试验,试验评分,5分正常。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1分不能活动。,粗大运动的评定:仰卧位俯卧位:正常:颈部屈曲、旋转躯干旋转调整反应;小脑性/偏身共济失调:颈部和躯干伸展运动;帕金森病:躯干和双下肢对称性过度屈曲样动作似球状;偏瘫:无法自患侧向健侧翻身运动。仰卧位坐位:正常:颈部屈曲、旋转躯干旋转腹肌和屈髋肌、伸髋肌收缩髋、膝关节轻屈、肩屈、肩胛带前突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患侧下肢过度屈髋、上抬,坐位保持与坐位平衡:正常:调整重心,恢复躯干稳定位置小脑受损:重心移动后,身体的摆动随之增大至倾倒端坐位躯干协调功能检查:无外力作用时躯干摇摆轻度功能失调受力后明显摆动,可恢复稳定位置坐位平衡能力低下受力后无法恢复稳定位置坐位平衡能力明显低下端坐位时,在外力作用下分别进行伸膝、屈髋、抬上肢动作,观察躯干肌的协同运动与稳定性。,站立动作:俯卧位站立:正常:俯卧位双膝跪位单膝跪位站起协调运动功能低下:四肢支撑、髋关节肢位双手扶床,躯干伸展身体重心后移、离床站立端坐位站立:协调运动功能低下:身体晃动幅度增大,膝关节屈曲,立位保持与立位平衡:静态立位保持:睁眼、闭眼(Romberg征),30秒静态立位平衡测量(训练)立位平衡反应及立位姿势调节反应立位时身体侧方移动立位躯干屈曲、伸展时伴骨盆、下肢的协同运动小脑性共济失调:躯干屈曲向前的平衡能力下降,向后伸展不能,呈现过度后倾至跌倒,步行、上下楼梯:协调运动障碍:单腿支撑时急速膝屈曲,平衡破坏2m直线步行:评价膝屈曲的发生、辅助下膝屈曲步行情况、中间位的稳定性跟-趾行走、侧向走、倒退走、原地踏步、变换步行速度、突然停步或起步等检查上下楼梯的检查要求患者可以单足站立步行轨迹测试:星形步迹检查,精细运动的评定:手的准确性检查:Jebsen-Taylor手功能检查:检查手的粗大运动的协调性:写一句话;模仿翻书;捡拾小件物品;模仿进食;堆叠积木;拿起大而轻的物品;拿起大而重的物品。Purdue pegboard测试:检查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左手插细铁柱;右手插细铁柱;双手同时插细铁柱;装配。上肢准确性测试:同心圆打点;缺口连线。帕金森病患者上肢的协调性检查,用直径为6CM的圆,让患者用铅笔在离开纸面上方10CM对准中心画点,肘要悬空,每秒一点,画50点(预定50秒),左右各一次,记下准确的点数和偏离圆心落在内5圈的点数。如不能用铅笔时可用签名笔等(但要记明)。,寻迹图大小为820cm左右,要求患者用笔由左至右通过垂直线的撕开处画连续的曲线,肘不要摆动,越快越好,且不应碰及垂线。上栏为右手用,正常应在1116s内完成,错仅02处;下栏为左手用,正常应在1421s完成,错02处。,手的灵巧性检查:Crawford灵巧性检查:是为青少年和成人设计的手-眼协调性和手操作小工具能力的检测。手灵巧度测定:用于20岁以上成人精细动作灵巧性的测试。9孔插板试验。Erhardt抓握发育评定:用于测定06岁儿童手功能的技巧动作发育。Grooved木钉试验盒与木块试验:用于正常79岁儿童、成人及伴有神经肌肉异常的成人的手操作灵巧性的测试。简易上肢功能检查法(日本):用于3岁儿童至80岁以上老人手及上肢功能的检查。由10个规定动作组成。,上下肢协调性试验,(一)记录一定时间内连续完成某一单纯动作的次数,或完成一定次数所需时间1.上肢 A.按动计数器,计30秒内所按动的次数,或计按动20次所需时间;B.1分钟内能抓取盒中玻璃球数或抓取10个所需时间;C.1分钟内在穿孔板上能竖起小棒或抓取10个所需时间。2.下肢 A.闭眼,足尖靠拢站立的时间;B.睁眼,单足站立的时间 ;C.睁眼,步行10m的时间(前进、后退、横行);D.闭眼,步行5m的时间(前进、后退、横行)。,(二)观察进行复杂动作时的失误次数或完成动作的方法1.上肢 A.在复杂的图形上用铅笔在其空隙中画线;B.反复做对受试者来说是复杂的动作,观察其正确度;C.高高叠起积木。2.下肢 A.以50-100cm距离立起瓶子,令绕瓶子步行,计算被碰倒的瓶数;B.在宽为20cm的步行线内,睁眼步行,计算足出线的次数。,日常生活动作检查:主要对与上肢及手功能有关的ADL进行观察,了解完成每项活动的技能水平,有否附加动作,不协调运动的分布情况,完成一次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影响因素及安全水平等。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Katz指数、Kenny自理评定、PULSES、FIM等。,

    注意事项

    本文(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