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地下水资源管理培训课件.doc

    • 资源ID:1880337       资源大小:4.80MB        全文页数:26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地下水资源管理培训课件.doc

    地下水资源管理培训教材(试用稿)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2008年12月55目录目 录第一章 地下水资源管理概论1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涵义1一、地下水资源的概念1二、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涵义1第二节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2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2二、地下水对保障饮水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3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管理主要内容4第四节 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历史沿革及工作进展6一、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历史6二、我国现代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发展6三、我国地下水管理工作进展8第五节 当前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9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管理基础知识一三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三一、岩土的空隙性一三二、地下水在岩土中存在的形式14三、岩土的水力特性一五第二节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一八一、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一八二、不同含水介质中的地下水24第三节 地下水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32一、地下水物理性质32二、地下水化学成分33第四节 地热水38一、地热水的物理特征38二、地热水的化学特征39三、地热水的化学成分40四、我国地热水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特征40五、地热水的开发利用40第五节 矿泉水41一、饮用矿泉水41二、我国饮用矿泉水标准42三、矿泉水的形成条件及其分布43第六节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43一、渗流的基本概念43二、渗透基本定律44三、含水层中地下水稳定流运动46四、地下水向井的稳定流运动47第七节 地下水的转化、动态和均衡49一、地下水的转化系统50二、大气降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50三、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51四、地下水的其它转化52五、地下水的径流交替52六、地下水动态与均衡52七、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53第三章 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55第一节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任务与原则55一、工作回顾与简介55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任务55三、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56第二节 区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内容57一、地下水水量评价内容57二、地下水水质评价内容61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方法62一、水均衡法62二、解析法65三、数值法66四、随机模型法67五、开采试验法68六、地下水文分析法68第四节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简介70一、单因子评价方法71二、综合指数法71三、人工神经网络模型71四、模糊综合评判法71五、灰色聚类法71第五节 地下水资源量调查评价工作程序72一、准备工作72二、基本资料收集整理72三、评价区划分72四、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72五、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73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73七、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73八、评价分区汇总计算74九、评价成果的表达74十、地下水管理者在评价中的主要工作74第六节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76一、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概述76二、供水水文地质测绘78三、供水水文地质钻探82四、供水管井结构设计84五、水文地质试验85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规划89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原则与内容89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规划内容90一、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90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91三、水资源需求预测91四、水资源供水潜力分析与预测92五、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92六、未超采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92七、超采区地下水保护规划93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规划工作程序93一、规划大纲及技术细则的编写93二、规划编写的组织与协调93三、规划内容的编写94四、规划成果的咨询与完善94五、规划验收与鉴定94六、规划的报批与实施94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规划编制94一、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94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95三、水资源供需分析95四、未超采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95五、超采区地下水保护规划96第五节 地下水功能区划96一、概 述96二、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原则97三、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方法97四、地下水功能区管理政策100五、地下水功能区监督101六、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02第六节 地下水资源规划组织实施103一、明确实施的主体103二、明确规划的实施重点103三、制定实施方案103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104第五章 地下水资源保护107第一节 概述107第二节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108一、地下水超采区划定108二、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和技术路线110第三节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1一三一、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的保护114二、农村分散式供水水源地的保护114第四节 矿产资源开发区地下水保护1一五一、排水利用1一五二、排水管理116三、水质保护116第五节 地下水污染预防116一、地下水污染机理117二、地下水质保护理论基础119三、地下水污染预防的主要措施122第六节 地下水人工补给124一、地下水人工补给的任务124二、地下水人工补给的作用124三、地下水人工补给的类型126四、国外的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综述126五、国内的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综述128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管理129第一节 概述129一、目的与意义129二、地下水资源管理进程129第二节 地下水取水总量与水位控制一三1一、地下水资源管理现状一三1二、地下水取水总量的确定一三2三、控制性关键水位一三3四、地下水管理分区一三6五、控制性关键水位的确定140第三节 地下水红黄蓝管理策略145一、红黄蓝区145二、监督管理策略145第四节 建设项目水资源(地下水取水)论证管理146第五节 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147第六节 地下水资源费征收管理148一、有关规定148二、水资源费经济杠杆作用148三、水资源费征收标准149第七章 地下水取水工程管理一五1第一节 概述一五1一、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五1二、地下水取水工程管理现状一五1第二节 地下水取水工程施工监督管理一五5一、凿井资质管理一五5二、地下水取水工程设计与凿井施工方案审查一五6三、地下水取水工程竣工验收一五7第三节 地下水取水工程取水许可登记与档案管理一五7一、地下水取水工程取水许可登记一五7二、地下水取水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163第四节 地下水取水工程登记、普查与准入管理164一、地下水取水工程类型划分164二、地下水取水工程登记普查164三、加强地下水取水工程建设市场管理165四、地下水取水工程封存与压采管理167第五节 地下水库工程建设与管理167一、地下水库工程的设计与建设167二、地下水库工程管理169第八章 地下水监测与信息发布171第一节 地下水监测必要性171第二节 地下水监测站网布设与监测频次要求172一、监测站网布设原则及重点172二、监测站网分类、密度、频次及相关监测内容173第三节 地下水信息发布及时间要求179一、地下水信息发布的必要性179二、地下水信息发布的内容179三、信息发布时间要求一八0第四节 做好地下水监测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几点建议一八0第九章 地下水资源管理新技术与方法一八3第一节 概 述一八3一、地下水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一八3二、地下水资源管理新技术与方法分类一八3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新技术与方法一八3一、GIS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一八3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种新方法集对分析法一八4三、利用地下水CFC方法测定地下水年龄一八5四、利用同位素技术确定地下水循环深度一八5五、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一八6六、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一八7七、体视化技术在地下水勘查评价中的应用一八9八、突变理论在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190九、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191第三节 地下水管理软件与模型194第四节 地下水补源技术与地下水库197一、地下水人工回灌补源技术197二、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198三、地下水库199第五节 地下水修复技术200一、地下水修复200二、地下水修复新技术200第六节 地下水监测207一、地下水监测207二、地下水监测技术与方法208第七节 地下水勘查物探新技术210一、地下水勘查物探方法210二、地下水勘查物探新方法211第十章 国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状况2一三第一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2一三一、地下水开发状况2一三二、地下水利用状况214第二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问题2一五一、地下水过量开采216二、地下水污染217三、地下水位偏高2一八第三节 国外地下水管理的体制2一八一、韩国219二、荷兰219三、丹麦220四、土耳其220五、德国220六、美国221七、澳大利亚221八、英国221九、法国221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222一、技术措施222二、法律措施224三、行政措施226四、经济措施226第五节 地下水管理实例研究227一、地下水管理实例1:美国亚利桑那州地下水管理227二、地下水管理实例2:加拿大地下水资源管理237三、地下水管理实例3:墨西哥地下水管理240四、地下水管理实例4:以色列地下水管理242第一章 地下水资源管理概论第一章 地下水资源管理概论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涵义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整个水资源系统中,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特别是北方水少地多,水资源短缺,许多地区对地下水开发利用产生极大的依赖性。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或经济发展,地下水开采不合理、污染严重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加剧,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高度重视地下水资源保护,近年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依法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评价规划等基础工作和地下水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依然较为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地下水保护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是变化着的生态环境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的必然趋势。在讨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之前,有必要了解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涵义。一、地下水资源的概念目前,世界上有关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尚未统一,这里不去讨论这些问题。本文采用的地下水资源的概念是我国在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一五2一八-94)中的定义,即:埋藏于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其埋藏、富水性、水质等可为当前或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或潜在的经济意义。地下水资源具有流动和可恢复的特点,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资源由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构成。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构成并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地下水资源分布广泛,不同区域富水性、补排关系、运动规律、供水价值差异很大,因此,管理上应有所侧重。二、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涵义(1)涵义地下水资源管理是在充分了解地下水资源和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动态变化的前提下,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施组织、协调、监督,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这里地下水资源状况是指资源的赋存、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开发利用状况不仅仅是开发利用量,还包括开发利用程度、机井密度与状况、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等等;动态包括水质、水位和水量的变化。上述涵义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地下水资源,它不仅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还包括矿泉水、地热水、微咸水和卤水等。(2)地下水管理工作内容地下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涉及地下水资源的评价、规划、合理利用、科学分配、优化配置、地下水资源保护、超采区治理、地下水动态监测等工作。通过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实施,实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地下水资源的评价、规划、监测工作技术性强,科学领域广,而且是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资源保护、开采出现问题的治理,主要是管理工作,同时又有科学问题;总的来说,地下水资源管理不仅仅社会学和管理学的问题,也涉及到了很多科学技术问题,但是,技术工作是管理的基础、是前期工作,基础工作越扎实,管理工作则易深入和有成效;反之,科学、高效的管理,不仅可以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合理、持续利用,而且可以促进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第二节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根据最新完成的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我国地下水资源量为8219亿m3,其中矿化度不超过1g/L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972亿m3,矿化度12g/L的地下水资源量为247亿m3。在全国地下水资源量中,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的水量仅1037亿m3,其余大部分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地下水分布方面,北方地区占30;南方地区占70。在水资源的形成和消耗过程中,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水量和水质相互影响。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 要集中在平原区,而其地下水资源量虽仅1765亿m3,但占其水资源总量的62。我国南北方地区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组成差异较大,南方地区供水以地表水供水为主,北方地区地下水供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地表水供水量均占其总供水量的95%以上。北方地区地下水供水量占其总供水量的37%,其中海河和辽河区地下水供水量分别占其总供水量的66%和55%;松花江区占其总供水量的40%;黄河和淮河区分别占其总供水量的35%和33%;西北诸河区地下水供水也占一定的比例,有一五%。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5个水资源一级区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国地下水供水量的80%。与八十年代初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比较,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有以下几个特点:(1)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部分区域变化较大。与第一次评价成果相比,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减少62亿m3,减少了0.75,但部分区域变化较大。受降水量减少等因素影响,辽河平原区和松花江平原区分别增加7.9和9.4,海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10,淮河平原区减少6。(2)地下水供水量呈增长趋势,尤其北方地区增长较快。19802000年,全国供水量从4408亿m3增加到4800 m3,年均增长1.23;供水增量中,地表水736亿m3,占60,地下水456亿m3,占38;南方主要以地表水为主,其增长量占总增长量91;北方地下水供水量显著增加,年均增长2.8,东、中部增长最为显著。(3)开发利用总体比例上看北方利用率高。我国地下水开发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规模较小。19902000年间,我国北方浅层地下水开采率达到了43,其中海河平原区1一三,海河南系高达一三4,海河北系104,辽河和黄河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达到74和49;山东半岛达到83。(4)地下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全国浅层地下水污染呈加重趋势。二、地下水对保障饮水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地下水是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重要供水水源,对保障饮水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2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供水量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据计算,全国农村生活地下水供水量为124亿m3,城镇生活地下水供水为95亿m3,分别占其总供水量的44和27。在全国661个城市中,利用地下水供水的有400多个,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3%,其中海河、辽河、黄河流域城市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超过50以上。全国661个建制市和1746个县级城镇(含县城和其他县镇)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2一五0个,占水源地总数的47.2。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灌溉水源,全国农业灌溉地下水取水量666亿m3,占全国农田灌溉总取水量19。在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中,用于农田灌溉的量约占54.3%,海河流域粮食主产区地下水灌溉用水占开采总量的67,对于保障我国粮食的稳产高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地下水分布广和储量丰富,调节能力强,因而被用作应急和战备水源。地下水还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地表水生态系统(河道基流、湿地、泉水等)和陆地非地带性植被都需要地下水的补给和调节。我国西北地区的平原天然绿洲更是需要地下水的支撑。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水质的恶化对地表生态系统均会带来严重影响。此外,地下水尤其是深层地下水具有维持压力平衡、防止地面沉降和塌陷的作用。承压水水位下降过度导致黏土被压缩,导致地面沉降发生。地下水过度开发导致水位下降,还可引发海水入侵和咸淡水混合。地下水水位过高,还可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管理主要内容地下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地下水资源权属管理和与权属管理有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行政管理。包括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水资源可持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地下水资源管理涉及内容很广,既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确立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涉及与地下水管理有关的技术工作内容。就水行政管理方面来讲,地下水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规划、地下水资源管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动态监测与信息发布等。(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编制工作的基础。地下水资源调查又称水文地质调查,其目的是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规律,地下水水质水量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保护以及治理相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一手资料。地下水资源调查主要采用地质调查方法和水资源调查方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包括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质量评价和开发利用评价。它要求在客观、科学、系统和实用的基础上,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统一评价、地下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统一评价等原则。地下水数量评价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为满足局部地区(水源地)供水为目的的水资源数量评价;二是为规划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而开展的水文地质单元或行政区划水资源评价。(2)地下水资源规划地下水资源规划是指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活动中,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及其功能在相互协调的前期下做出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其基本任务是: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根据水资源配置方案和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的要求,划分地下水功能区;编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方案,研究提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措施和工程布局;研究制定地下水管理政策框架。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地下水规划组织编制及贯彻落实地下水资源规划,是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地下水资源规划的目的是科学评价和合理配置地下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3)地下水资源管理我国宪法第九条和水法第三条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国家拥有水资源的所有权。水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水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由此可见,地下水水权包括地下水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并对所有权和使用权实行分离管理。我们一般讲的水权,主要指水的使用权。按照水利部水权制度建设框架,地下水权属管理主要包括制度是界定、配置、调整、保护和行使水权,明确政府之间、政府和用水户之间,以及用水户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从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水权进行规范和保障。结合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特点,我国地下水资源权属管理主要包括: 水量分配 将各水文地质单元或含水层的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总量向行政区域进行逐级分配或将地下水年度计划开采总量逐级分配,确定行政区域生活、生产可消耗的地下水取水量份额或者取用水水量份额。 根据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制定水资源配置政策,确定地下水配置原则和开采要求,实施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和取水水位控制,对地下水资源实行预警管理。 对直接从地下水取水的,实施地下水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 对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包括取水计量监督、水资源费标准确定及征收管理等。 地下水取水水权交易监管。(4)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地下水开发利用监督管理主要指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开发利用地下水活动的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地下水取水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地下水取水工程登记及档案管理、地下水取水工程运行及报废监督管理等。(5)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是指为防止和治理不恰当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或人类活动而造成地下水超采、污染或破坏,所采取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主要包括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地下水水源地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区地下水保护、地下水污染预防、地下水补给等。(6)地下水动态监测与信息发布 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监测是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调度的重要基础工作。其地下水动态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地下水水位、水温、水化学成分以及井、泉的流量等。地下水监测管理主要包括:一是制定地下水监测站网规划,完善地下水监测井网。在地下水超采区、大型漏斗区、重要水源地、地表水严重污染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区,要建设一批国家重要地下水监测井。二是要做好地下水监测资料的分析。加强地下水动态分析,开展地下水预测预报,揭示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地下水资源信息发布地下水资源信息发布,是按照国家政府信息公开管理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的地下水资源信息。主要包括:地下水动态、地下水资源信息、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管理状况、地下水资源管理监督检查状况等。目前,我国有关地下水资源信息发布主要形式是中国北方平原区地下水通报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地下水通报。第四节 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历史沿革及工作进展一、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历史人类由逐水而居到凿井取用地下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转折。我国最早从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已开始开发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庄子·天地和说苑·反质都记载,春秋时期已经有了用桔槔提取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技术。在原始公社末期,劳动人民就已经打出了深达六、七米、直径达两米的生活用水井。井的大量开掘也表现在凿井技术的进步上,其中瓦圈水井是这时凿井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瓦圈水井是在土井内壁里砌筑一个井圈,井圈是由一节节的瓦圈叠砌起来的,节间也有子母榫扣。凿井时,随着井深的增加,将瓦井圈层层放入,井挖好后,井圈也随之筑成。井圈修好后再在井圈与井壁间的间隙中填土夯实,这种水井不仅施工较为安全,而且提高了井的坚固程度,还可以减少泥沙入井,延长井的使用时间。瓦圈水井的发明是水井技术的一次重大改革。随着井的大量开凿,劳动人民对地下水的性质也有了新的认识。管子·地员记载了地下水埋藏深度、地下水质和相应的地表土情况,以及在这种地表土上适于种植的作物品种等情况,可见当时对土壤性质、地下水质量、埋藏深度以及它们和其上种植作物的关系都有清晰而具体的认识。引泉水灌溉是属于地下水利用的一个方面,水经注中多处提到古代利用泉水灌溉,如山西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引瀵水种稻,太原晋祠可能已引难老泉,善利泉溉田等。泉水灌溉的历史约比井灌更早,战国时期随着泉水利用的发展,对泉水的认识也有提高。二、我国现代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发展(1)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地下水开发利用提出了更大的需求。为适应大规模开发地下水需要,国家加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在北京、西安、包头、上海等城市建立了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农田灌溉机井建设也得到较大的发展。至20世纪六十年代末,全国配套机井总数超过50万眼,年开采地下水接近200亿m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我国北方持续干旱,为加快发展农业,保障粮食自给自足,开始大规模打井。截止到1979年底,全国配套机井总数已达到229万眼,年开采地下水达400亿m3左右。这一时期,在计划经济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国家各有关部门围绕地下水水开发开展一系列管理工作,地下水勘查、凿井管理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主要实行分级分部门管理的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体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一些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地表水源不足,过度开发地下水;有的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地表水却大量闲置。有的地区将水质较好的地下水用于工业,水质较差的水源用于生活用水,没有落实优水优用的原则。 地下水资源管理粗放。一方面,地下水无限制开发,缺乏有效管理。另一方面,在水资源管理中,忽视地下水的特点管理地下水。地下水资源评价、规划、立法、监测、监督管理等基础工作滞后。 重开发、轻保护。忽视地下水的生态环境功能,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地下水水质保护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因大量超采地下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咸水入侵、荒漠化以及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为解决地下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山西、河北、辽宁、山东等省从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入手,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着力解决分部门分地区管理带来的问题。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立了国家对水资源实行分级分部门管理体制。各地开始推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逐步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至2000年前后,全国基本上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2)地下水资源管理体系建立阶段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务院将原地矿部、建设部承担的地下水管理职能划入水利部,实现了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200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立了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国家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中国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水资源评价和规划制度。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国家制定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区域规划应当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确立了流域综合规划的规划同意书制度。 水资源论证制度。新水法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在水资源不足地区,应当对城市规模和建设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 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制度。依据水的供求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流域规划、区域规划,按照水资源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的原则制定水中长期供求规划。 水资源配置和用水管理制度。包括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度、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制度、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制度。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国家对直接从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制度。 水资源保护制度。包括水功能区划制度、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水源保护区制度等。新水法的颁布实施,奠定了我国水资源的制度基础,为促进我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推进我国水利工作从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我国地下水管理工作进展(1)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工作按照国务院职能分工,1998年我部启动了全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全国地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第一次在全国划分了地下水超采区、采补平衡区和潜力区,明确了地下水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为科学制定地下水管理战略,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环保总局等七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新一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开展了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定和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2)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制定了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辽宁、新疆、江苏等省区颁布了地下水管理地方法规,部分省区制定了加强地下水保护的相关政策。(3)开展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并取得成效开展济南保泉行动和河南省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济南趵突泉复涌,河南全面启动地下水保护。组织开展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基础工作,围绕推进地下水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开展了一大批基础工作。(4)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取得积极进展组织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定和治理,全国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的24个省区中,有16个省区划定地下水超采区,制定和实施了地下水压采行动计划。组织编制了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方案。苏锡常地区全面实施地下水禁采,浙江杭嘉湖等地区地下水禁采、限采稳步推进,部分地区的地下水超采和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5)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对北方燃煤电厂建设实行了禁止利用地下水的政策。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对地下水超采区严格地下水开发管理,防止扩大超采。颁布实施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规范、强化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推行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和计划管理。(6)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按照水法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规定,北京、河北、山西、山东、辽宁、陕西、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幅提高了地下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经济手段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保护的调控作用不断增强。(7)地下水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优化调整了全国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编制完成了全国地下水动态监测规划。编发了中国北方平原区地下水通报,向社会公布地下水动态信息。组织开展了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定,全面启动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编制。第五节 当前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地下水的大规模开发,在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1)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据统计,全国共有27个省级行政区发生地下水超采,年超采地下水117亿立方米。至2000年,全国地下水累计超采已达一五31亿m3。地下水超采区从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164个,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一八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超采区已达31个,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已达7.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超采区面积的39%。特别是北方平原地区超采更为严重。海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0万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91%,累计超采量达975亿m3。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下水超采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地下水大规模开发,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含水层疏干。我国华北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漏斗群,部分地区含水层几近疏干,地下水源面临枯竭,大量机井报废,造成农村饮水严重困难。许多地区却盲目大量开发深层承压水,如不加以严格控制管理,深层承压水将面临枯竭的危险。(2)地下水超采诱发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由于过量开采深层承压水,我国沿海河口三角洲地区、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华北和东北平原地区、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均发生了地面沉降。截止2000年,全国地面沉降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河平原地面沉降量大于200mm的面积达到48550平方公里。苏州、无锡、常州、上海、嘉兴地面沉降面积超过了9000平方公里,最大降深达2630mm。天津、上海、西安、太原等城市地面沉降中心累积沉降量超过了2000mm。地面沉降使原有地面高程下降,降低了防洪(潮)标准,加大了洪涝和风暴潮灾害的威胁;造成建筑物出现裂缝甚至倒塌,地下管线断裂,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下水超采在隐伏岩溶区引发了地面塌陷。全国发生地面塌陷已超过2500多处,总面积超过2300平方公里,最大塌陷深度超过30米。沿海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还引发了海(咸)水入侵。据初步统计,我国发生海水入侵面积已超过一五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沿岸。辽宁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达700平方公里以上,山东半岛滨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达600平方公里以上。部分地区还发生了咸水入侵,使地下水矿化度增高、水质变差,给工农业生产、饮水安全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3)加剧了土地沙化荒漠化趋势我国西北内陆河地区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天然绿洲退缩和严重退化,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如石羊河流域由于地表径流减少,大量开发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河流区外围土地严重沙化,大量土地弃耕,产生大量生态难民。新疆塔里木流域由于过渡开发利用,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草场覆灭,大量土地废耕,绿色走廊消失。(4)地下水污染日渐加剧,水质恶化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在评价的197万平方公里平原区面积中,类和类水质的面积仅为5%,类水

    注意事项

    本文(地下水资源管理培训课件.doc)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