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年培训政治1班校本教材作业.docx
校本教材开平特色文化简介发布者:罗用香 发布时间:2014-11-05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珠江三角洲沿海开放地区一座新近崛起的明星城市,它靠近广州,毗邻香港,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文化艺术之乡。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风貌。开平积约1659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68万的小城市,但旅居海外的开平籍华侨和港澳同胞就高达看出,开平是一座著名的侨乡,并拥有“中华海外两开平”的美誉。 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使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与其它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上世纪,那些衣锦还乡的侨胞在从西方带回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建筑艺术等. 通过对校本教材开平特色文化简介的学习,同学们加深了对自己家乡的理解,树立爱国爱乡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课 文化之遗产,开平之骄傲-开平碉楼江门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2001年06月25日,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至此,中国的世遗已经增至43处,位居世界第三。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一.分类开平碉楼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等,其中混凝土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夯土楼开平碉楼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砖楼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混凝土楼 开平碉楼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等,其中居楼最多。众楼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居楼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更楼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自明朝( 1368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二.主要作用开平雕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民国元年(1912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平现存的碉楼,大多是民初开始建立,建碉楼的本意不是让人观赏,而是御贼和走避洪水。三.典型楼群自力村碉楼群,开平立园,马降龙碉楼群,方氏灯楼,日升楼与翼云楼,瑞石楼等1.自力村碉楼群:自力村有9条方姓的自然村,建国土改后期,三村合称自力村,取其自食其力之意。村内碉楼群以其建筑精美,布局和谐,错落有致,成为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代表。自力村内现有63户人家,175人,但华侨、港澳问胞却有248人,其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侨汇是这村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自力村碉楼有9座碉楼6座庐(即西式别墅,分别是龙胜楼、养闲别墅、球安居庐、居安楼、耀光别墅、云幻楼、竹林楼、振安楼、钻石楼、安庐、逸农楼。叶生居庐、官生居庐、谰生居庐、湛庐。最早的龙胜楼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最晚的湛庐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其中,最精美的是高6层的铭石楼。2.开平立园开平立园,位于开平塘口镇北义乡,是塘口镇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回来兴建的,立园既有中国园林的韵味,又吸收欧美建筑的西洋情调,将其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中国华侨私人建造的园林中堪称一流,也是中国发现较为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名园。开平立园的建筑风格上以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为依托,吸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并对欧美当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和东洋装饰艺术融会贯通,是中国较为完整的中西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名园之一。开平立园从1926年动工到如今已有近80年历史。开平立园以人名作园名,占地约19,600平方米,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融汇中西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这座中国绝无仅有的华侨私人园林,既有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建筑风格,又有中国园林最传统的亭、台、楼、阁,糅中西文化为一体。3.马降龙碉楼群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5条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身临其境,翠竹扑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十分优美。该村有13座碉楼,这些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天禄楼,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29户村民集资兴建,为典型的众楼。该楼高7层21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课后思考: 应该如何处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平碉楼?如何推广碉楼文化?第二课 开平民歌 开平民歌 - 简介(材料来自网站互动百科) 开平民歌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很强地域性的民间音乐艺术种类。早在先秦时期,被称为南越的开平这块地方便有人居住。晋唐以来,中原多次战乱,大批民众避乱南迁,中原文化随之带入。人们口头创作 、传唱的民间歌谣与周边地区的民谣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开平民歌。至20世纪初,木鱼、夹房歌、童谣、女嫁歌、哭丧歌等已颇为流行。后来又在喃呒(道士)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卖鸡调、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小卖鸡等曲种,在民间广为传唱。民国时期,开平民间又创作、改编出版了一批木鱼书。新中国建立后,开平文化部门开展对开平民歌的挖掘、整理和普及工作,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开平民歌演唱活动的全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作者和歌手,创作了一大批民歌作品,使开平民歌从乡间田野走上了大舞台。 开平民歌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先进文化发展和延续的根基,它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近年来,开平民歌唱出开平,唱到北京,唱出国门,并在全省和全国的比赛中屡获大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此外,它还为五邑籍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所喜闻乐见,因而成了传递乡音、沟通乡情侨情的纽带。1 开平民歌 - 起源 开平民歌是流行于开平城乡的民间歌谣,起源于明清时期,是数百年前人们迁徙到开平地区时带来的,随着风俗和语言的变异,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开平民歌。到了清末,木鱼、夹房歌、卖鸡调、童谣、嫁女歌、哭丧歌等民谣已十分流行,开平百姓用开平方言演唱,信手拈来,随口而唱。其特点是语言通俗谐趣,生动活泼。初时多为群众的口头创作,后经历代民间艺人搜集、记录和整理,一些作品如十二月思夫、金山婆自叹等,流传至今。除上述曲种外,后来又发展有小卖鸡、禾楼歌、莲花调等。自50年代起,开平民歌由演唱单音曲目逐渐发展到把多种曲调综合在一起,编成民歌表演唱和民歌剧演出。有关专家认为,把地方民歌编成小戏,是开平民间艺术的一个特色,这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目前,最为流行的开平民歌曲种要数卖鸡调、小卖鸡、木鱼、夹房歌和禾楼歌。卖鸡调也叫“大卖鸡”,源自昔日民间举办“跳禾楼”祭神活动时祭师(即喃呒或道士)做法事时唱的歌,唱词的迷信成分较多。由于喃呒演唱时都是手捧一只雄鸡,本意是借雄鸡的刚健雄伟,祈求乡村风生水起,百业兴旺,但看上去却似喃呒在叫卖雄鸡,因此,这些歌唱出来的腔调,人们便称为卖鸡调。卖鸡调的特点是夸张、诙谐、幽默、活泼、自由,适宜于抒情和叙事,尤其擅长于赞颂和讽刺。 小卖鸡是由卖鸡调演变、发展而成,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在开平地区广为流行。每四句为一首,数首成篇。它具有短小精焊、干脆利落、琅琅上口、易写易唱的特点,宜于叙事与抒情。 夹房歌又名“闹房歌”,原为结婚闹新房时专用的形式,一人唱歌,众人应和,气氛热烈,音调高亢,雄壮激昂,节奏自由,不用音乐伴奏,每八句为一首,善于赞美、歌颂或讽刺。 木鱼这种曲调据传由明初和尚诵经的调子演变而成。其腔调有别于粤剧中的木鱼,但唱调格式则与之相近。可清唱,也可用乐伴奏。唱腔或沉郁苍凉,或激昂慷慨,或缠绵悱恻,或轻快跳跃,可随唱者心境和唱词内容而异。过去开平的男男女女都会哼唱几句,出田也唱,休息也唱,格调悠扬纯朴,优美抒情。既长于叙事,又善于表达内容。唱腔原分龙舟腔和金兰腔两种,后来发展有长江水腔、龙头凤尾腔、三级腔、回门腔、乙反腔等多种唱腔。一直在开平民间流行的木鱼书有桑园试妻、再生缘、高文举等。一首木鱼歌等于一首叙事诗。 建国以来,县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开平民歌的创作、演唱普及工作,充分利用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部门大力开展对开平民歌的挖掘、整理、改革工作,经常举办群众性的民歌创作和演唱比赛活动。民歌的唱词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县文化馆出版了数百期的开平文艺,每期都刊登一定篇幅的民歌作品。还编印出版了民歌专辑20多册。五、六十年代,是开平民歌创作、演唱活动最普及、最兴旺的时期,遍及城乡每一个角落。几乎每个单位、每间工厂、每所学校、每个生产大队,都有民歌作者和歌手。他们活跃在工厂、农村、田头、工地、街头、或在会前会后即编即唱,颂扬好人好事,批判不良现象。文艺宣传演唱资料或墙报、黑板报也经常登载开平民歌。开平民歌创作演唱活动的普及,对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配合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开平地区先后涌现出方基、杨达、龚观民、区坤、方秋银、黄超礼、谭国本等一批知名歌手和一大批民歌作者,不少业余文艺宣传队、文化室都经常演唱民歌或表演民歌剧。 开平卖鸡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民谣曲种。它是由原来喃呒(道士)做法事时唱的歌演变、发展而成。开平县文化志·民间艺术活动中记载:“清朝后期,卖鸡调、小卖鸡等已十分流行,用开平话唱,信口拈来,随口而唱,甚为活跃”。(可以说,清朝后期,是开平卖鸡调的形成时期?)原来唱词的迷信成分较多,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唱词也注入了新的内容,通俗易懂、幽默诙谐,以抒情叙事的多,节奏较舒缓,可以把唱词装饰(运腔),加强音韵的感染力, 因此唱来自由舒缓,而且易写易唱,多用比兴、夸张的手法。不论句子长短,演唱者问字取腔;节奏、长短、快慢都可以自由灵活处理,即兴演唱。 开平的民间艺人对外来文化有着开放、包容、自信的态度,在唱法方面不断进行革新,在卖鸡调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出了一种四句唱词为一段,数段成首(篇)的“小卖鸡”新曲种,划入开平卖鸡调的范畴。每首唱词说明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这是小卖鸡的特色之一。由于它的唱词简练,庄谐并重,韵句锵然有声,老少咸宜,因此很快便在全县普及。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因此把原来的卖鸡调称作“大卖鸡”。 新中国成立后,开平文化部门开展对卖鸡调的挖掘、整理和普及工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创作演唱活动的全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作者和演唱能手,特别是在1957年,被称为"灵鸡仔"的相声大师杨达把以懒婆娘为代表的卖鸡调带入广东省音乐曲艺团,更有幸为毛主席演唱,使开平卖鸡调从乡间田野走上了大舞台。三.卖鸡调 开平卖鸡调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一度是侨乡人民劳动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悲喜心情、记录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历史发展,是当今先进文化发展和延续的根基。它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近年来,开平卖鸡调唱出开平,唱到北京,唱出国门,为五邑籍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所喜闻乐见,因而成了传递乡音、沟通乡情侨情的纽带。 开平卖鸡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民间歌谣。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开平县志· 民俗·丧礼风俗中记载:“买水活动中,由喃呒(道士)带领,口中念念有词、摇动铜铃”;“出殡那天,由喃呒把死者的遗像挂在灵堂,摇动铜铃,敲响祭锣并给死者颂经。”可见从清朝顺治6年(1649)立县以来,开平卖鸡调就是民间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清末民初,随着南迁中原的人口不断增加,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卖鸡调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当初单纯的喃呒吟唱,发展成为广为传唱的民间歌谣。开平老百姓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常常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在田头、在集市、在家门口,唱情、唱景、唱人、唱物,唱者听者都能会心一笑。 开平卖鸡调的自由与即兴,擅长讽刺,也宜于赞颂的特点使它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在夹缝中茁壮成长。建国初,唱新中国,唱勤劳勇敢;文革期间唱破除迷信;七十年代末,唱改革开放开平卖鸡调的发展历程寄托着开平人民的不屈不挠,乐观向上,能屈能伸的精神。开平卖鸡调作为广东省独具特色的6种曲艺曲种之一被专项收录入广东省志·文化艺术志。 开平卖鸡调是用开平方言演唱的民间口头声韵文学样式。卖鸡调分为“大卖鸡”和“小卖鸡”两个种类。 一、大卖鸡 1、唱词特点:一般有个起式(也称“鸡头”),起式之后是正文,正文分若干段,每段若干句,句数不限,平仄不分,但句句押韵,每首词的用韵,不必局限于一韵到底,一段结束,下一段可换另一种韵,尽量避免同声字重叠。每句的字数不限,每段句尾一定要押下平声。内容幽默诙谐,活泼自由,既擅长讽刺,也宜于赞颂,而且易写易唱。以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手法为基础,表现出比喻、比拟、双关、对偶、排比、夸张、反复、长短句、对应等文学上的特点。所以说,几乎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套唱“大卖鸡”。 2、演唱方式:用开平方言演唱,属于羽调式民谣。演唱起式时,每句都要运腔;唱正文时不用每句都运腔,可以问字取腔,随和而唱。一般用2/4拍记谱;每句的尾字结束在强拍上;节奏、长短、快慢都可自由灵活处理;不论句子长短,演唱者可以按照唱词的特点即兴演唱,音乐性比顺口溜强。每句尾字是下平声都可以拖腔;每一段结束时,要拖一个固定的尾腔,并可加些锣鼓,乐器演奏一个固定过门后再唱下一段,最后结束在羽音上。所以,也有人称它为“自由腔卖鸡”。 二、小卖鸡 1、唱词特点:“小卖鸡”是在“大卖鸡”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曲种,唱词简练、通俗易懂、庄谐并重、韵句锵然有声,老少咸宜。宜于叙事和抒情,每一首可说明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数首成篇,这是小卖鸡的特色之一。 2、演唱方式:用开平方言演唱,用2/4拍记谱,属于徵调式民谣。它有较固定的句格和旋律:每段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二句均为四拍,其中一拍拖腔;第三句问字取音,唱四拍,不拖腔;第四句唱五拍,拖腔五拍,共十拍,最后结束在徵音上,固定不变;乐器演奏富有特色的过门后,再唱下一段。 三、卖鸡调的表演形态 开平卖鸡调源自昔日民间举办婚礼、丧礼、节日庆典时的祭神仪式,是祭师(即喃呒或道士)做法事时唱的灵鸡语,演唱时手捧一只雄鸡,本意是借雄鸡的刚健雄伟,祈求平安多福。祭典之外以自唱自娱为主,多是一人清唱,很少用乐器伴奏。后来逐渐发展到有对唱、齐唱、合唱、说唱小演唱等形式,绝大多数采用乐器伴奏。自20世纪50年代起,唱作者还把卖鸡调融入民歌表演唱、民歌舞和民歌小戏等形式在舞台上演出。 四、大卖鸡与小卖鸡的相同处与其区别 1、大卖鸡与小卖鸡较为接近。唱词所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幽默谐趣,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是五声音阶,问字取腔,句句押韵,结束音带有特色的拖腔。 2、大卖鸡与小卖鸡的区别。大卖鸡篇幅较大,字数自由;小卖鸡每首由四句构成,短小精悍。大卖鸡是羽调式,结束在羽音上;小卖鸡是徵调式,结束在徵音上。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一、卖鸡调的伴奏乐器 早期的卖鸡调,大多由喃呒一人做法事时清唱,每唱罢一段以摇铃铛作间隔过门,然后再唱下一段。不用其他乐器伴奏。之后,民间艺人有用秦琴自弹自唱,也有用高胡自拉自唱的。新中国成立后,伴奏卖鸡调的乐器增加了扬琴、中胡、二胡、椰胡、长筒、笛子、洞箫、色士(萨克管)等,小打击乐器有沙鼓(或双皮鼓)、卜鱼、京锣、京钹、勾锣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卖鸡调的曲调唱腔经过配器,乐队又增加了唢呐、古筝等,除使用民乐外,还加入爵士鼓、小号、铜管、电子琴、电阮、电吉他等西洋乐器配合伴奏。 二、现存的开平卖鸡调作品 古腔喃呒唱的卖鸡调没有现存的歌本和完整的作品。只有近代和现代创作的作品存档。以下的出版物均载有卖鸡调作品: 1、1958年以来出版的文化馆办刊物开平文艺 2、198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广东卷开平县资料本 3、开平民歌选集。 (1)方基民歌选(1983年出版) (2)余铮戏曲选(一)(1985年出版) (3)余铮戏曲选(二)(1994年出版) (4)龚观民歌选(1999年出版) (5)张澄汉音乐曲艺集 (6)开平市民歌作品演出大赛专辑(一)(1999年出版) (7)开平市民歌作品演出大赛专辑(二)(2000年出版) (8)喜见神州月初圆(张巨山戏剧曲艺集)(2004年出版) (9)2007年8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开平民歌。 5、现存的开平卖鸡调单首重点曲目有懒婆娘、伏牛勇士、捞塘泥、张桂花、石榴花、修耙、午夜飞车、家乡新气象、隶嫂搵鸡、饮水思源、牛哥征婚等(词本或曲谱)(各附件中有收录)数百首;小卖鸡作品数量更是不计其数。课后思考: 应该如何更好地继承开平民歌? 如何推动开平民歌走向更宽广的舞台?第三课 特色民俗传统节日一、春节与春节相关的活动,过去包括有团年、新年、拜年、迎神灯、接菩萨、挂灯、跳禾楼、开灯、烧炮、散灯等。(一)团年和守岁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即除夕日,俗称“年卅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准备迎新年,谓之团年。是日,各家各户贴上春联年画,大门门楣贴个“福”字和挂上一串桔子加蒜、生菜,以示瑞气、吉祥、中想合算、生财(菜是财的谐音);杀鸡宰鹅,用以拜天地和祖先;做各种美肴,大多是好意头的菜式,待拜祭过后就关起门来一家人围坐吃“团年饭”。团年饭过后,就是“守岁”,其过程是:大家围坐于厅堂,等候旧的一年最后时刻过去和新的一年到来。长辈会给晚辈一些“压岁”钱,以表示吉利的兆头。(二)新年与迎新当除夕晚听到第一遍鸡啼时,就作为新年到来。自此起,迎新年的活动也即开慢起来。迎新活动,是多式多样的:有些小孩就拿着印有“财神”二字的小红纸到各家各户去,边拍门边呼叫“财神到了”,各家主人开门接过小红纸把它贴在大门板上,并给送“财神”的小孩一封“利是”和一些年糕以作酬劳;各家开始忙于制“斋菜”、做“出糍”(用糯米粉裹以白糖搓成圆形),以备祭祀;天色露白,人们就起床梳洗并穿上新衣裳,大家一见面就互道“恭喜”,然后一家大小共同开展公祭活动,摆好祭品分别给天神、土地爷、门官、灶君和历代祖先神位上香点烛叩拜;公祭毕,大家一起吃甜汤圆,以象征好意头,成年人也趁此机会给孩子们派“利是”和说一番良好祝愿。自迎新起至整个春节期间,人们第一次见面就相互拱手作揖,互道祝贺好话,以示迎新祝愿。(三)开年与拜年开年,是表示从“团年”到“新年”的禁忌可以解除,有“开戒”的意思。因此,一般人都定年初二日为“开年”日,以利一家人早点避开讳忌。“开年”日,除素食,用全副“牲醴”祀祖祈神,然后一家人一起吃“开年”饭;有些人家,还特以生鲤鱼祀灶神,即用酒将鲤鱼灌醉然后致祭,因生鲤与“生利”近音,故不宰杀致祭,而迷信者还将拜祭过的生鲤投入水中“放生”。拜年,就是春节期间亲戚朋友的拜访祝贺。旧礼,多在“开年”之后才进行:新礼,已无此拘泥,大年初一就去拜年。在农村,藉拜年而行“去村”之礼(亲戚间携带礼物互相探望),且都是在“开年”之后进行。(四)其他活动迎神灯多在初三或初四日进行,内容是将上一年娶妻的新郎的号标贴在村门楼,门楼口挂上走马灯。接菩萨在初六日进行,由村上男人奏起八音锣鼓到庙宇迎接菩萨回村,将之放在村的灯寮里,让村民祭祀,直至十三日才将菩萨送回原庙宇。跳禾楼在十二月进行,只在部分村庄成俗,在灯寮或“社稷”前搭起牌楼或祭台,请喃呒开坛祭祀天地,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旺相。开灯(元宵节)在十五日进行,内容多式多样:食汤圆,以表示吉祥、团圆的好意头;家家户户煮“通心粥”,用的材料是鸡头、鸡爪,据说吃了这粥会聪明伶俐。当晚,村上灯寮内外点亮花灯,各家门楣也点燃灯笼,个别地方还有灯色多种多样并写有谜语,人们可以边看灯色边猜谜语,猜中谜语时立即燃放鞭炮致贺。散灯在正月二十日进行,其做法是:由祖尝出钱买些猪肉祭祀祖先,然后把猪肉按各家男丁数分掉,表示整个春节活动结束。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称为社日,俗称土地诞,又称稷主诞,即古代的中和节。祀土神,亦叫祀土地爷。祀土神,以祈求五谷丰登,故亦称为“祈年”,也有击鼓逐蛟的活动,商家亦以祀土神祈求财运亨通。传说土神是天上神仙派下来把守村庄和水口关,能驱邪逐怪,确保村里人畜平安,故民间极为敬仰。每逢此节,村民做磁、宰杀三鸟,具三牲焚诚拜土神,祈求得到保护。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二日,春耕大忙即将到来,农村人家利用此日敬祀祖先神灵,祈求春耕顺利、风调雨顺。其所用的祭品是乌莲藤叶或艾绒捣碎拌以糯米粉和糖制成的糖圆糍,这种糍品人吃了还可以祛除水湿百毒,有助于人勤耕作。清明节 古时为春祭时间,作祭扫坟墓活功,简称扫墓,俗称“拜山”。开平地区的扫墓时间,有两种情况,沙塘、苍城、龙胜、大沙、马冈等地多在清明节扫墓,其他地区则在清明节前(一般由农历正月十五日后开始)扫墓。扫墓的祭品,主要有猪肉、烧猪、熟鹅、熟鸭蛋、烧饼、糯米饭、甘蔗、烟洒等,还有仙香、蜡烛、纸钱、纸花、鞭炮等。扫墓回家后,还需拜祭历代祖先,以防漏掉拜祭的先人。共和国成立后,一些机关团体和学校都利用清明节进行祭扫革命烈士墓或纪念碑,祭品以花、鲜花为主。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此节日活动的时间,在开平县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些地分按惯例于五月初五日过节,二是有些地方提前于五月初一日过节,三是有些地方称初一为小节,初五为大节。定初一为过节的据说是由于当年躲避兵乱(有人说是土客之争),后沿袭而俗成。此节日的主要活动,一般是包糯米棕、杀鸡以作拜祀,近河的地方加赛龙舟以作纪念。是日,小孩也被鼓励下河洗澡,据说洗了龙舟水便没有“寒水”(疾病)。乞巧节(又称女子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相传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之日。人们在初六晚上开展“拜七姐”活动,即俗称“拜仙”或“慕仙”,通常是用菱角、凉粉、水果、蕉、香火等物品拜祭。50年代前,拜祭形式内容更复杂,备好绿豆牙菜、瓜果、米、白布等祭品,布置好祭坛并上搭白布以作“银河”,拜祭时青年女子持扇围于祭坛旁边唱边拜。这天,新出嫁的女子也趁回村看“拜仙”之机与姐妹们相聚。围香 农历七月三十晚,各家各户燃点仙香于房屋周围,并在家里“擂”芝麻糊。据传此日地藏王上天向玉皇汇报“民情”去了,地面上的妖魔鬼怪就会兴风作浪,甚至会闯进人家作孽,故用此方法以避吓。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较大的节日之一。一些地方杀鸡宰鸭拜祭祖先、神灵,苍城、马冈、龙胜、大沙一带还特制“濑粉”作祭品、餐食(与牛肉、鸡鸭等煲制的汤水混吃)。晚上,家家户户都点上灯火,陈列月饼、芋仔、椰子、柚子、水果等,开始“赏月”。共和国成立前,民间有舞草龙、放孔明灯等活动;到二十世纪80年代起,不少年青人把“赏月”活动移到野外,“赏月”也增加烧烤、卡拉OK等内容。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口,也叫“重九”。重阳节的主要活动是登高和放纸鸢。是日,很多人家在门口插上茱萸(或用柳枝替代),然后结伴一同登高郊游。放纸鸢的时候,人们通常故意将牵线弄断,让纸鸢飞向远方,表示把晦气送走(俗称“放寒水”)。也有的人在“重九”扫墓。冬至 一般人家煮食糯米汤圆,咸甜随好,叫做吃“冬圆”,此外还吃大红柑以示“冬甘”;有些人家还杀鸡宰鸭或以鱼生作餐。这种种活动,总称为“做冬”。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日,俗称“小年晚”。传说这一天灶神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所行的善恶以求奖罚,因而,各家各户都制作“炒米精”、做菜肴拜祭灶神,为灶神上天作饯行,希望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多说些好话。在小年晚前,各家各户都进行“扫尘”(打尘)活动;在小年晚后,人们就着手准备过“新年”。课后思考:你还熟悉开平那些地方风俗?请你给同学介绍一下 开平的地方风俗是不是都值得推广?你觉得怎样才能把开平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第四课 开平物产特产介绍a. 开平广合腐乳开平广合腐乳采用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再配以各种传统辅料腌制而成,既是家庭佐餐佳品,也是茶楼、酒家、饭店烹调的绝好配料,具有色泽金黄、咸淡适口、鲜香嫩滑,入口即化等特点。产品曾多次获国家金奖,遍销全国各地,并出口至美国、英国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b金山火蒜 金山火蒜于清光绪年间首先在水口书厦的青龙里种植,后逐渐流 传到寺前、新屋、金山大面积种植,成为开平主要出口农产品,由于在金山码头大量出口,所以称为“金山火蒜”。特点为肉质瓷白、厚实、含油量高,味道浓郁,胶质丰富,切面为珠样脉状体。 c. 水口白菜水口白菜是开平市水口镇著名传统特优产品,已有 300 多年历史,其特点是:矮脚、茎肥、菜叶呈匙羹状, 茎白叶色深绿,形似花瓶、叶绿素、维生素含量丰 富,清甜爽口。水口白菜干除内销外,还出口港澳及东南亚等地。 水口白菜是是在变异的白菜中通过筛选、提纯,自留种子繁育的。一年四季均可种植,生长周期短,适应 性广、抗逆性强,易种易管,产量较高。d. 陂头桂味荔枝陂头桂味荔枝产于马冈镇陂头嘴村,为加拿大华侨吴文玺于 1915 年由增 城移植。特点为果肉厚脆,有桂花香味,近果肩有墨绿色斑块,故称为鸭头绿桂味。不少华侨,港、澳同胞都喜好组团到陂头嘴啖荔枝,陂头嘴桂味荔枝在省、港、澳一带均享有盛名。e. 联竹果蔗联竹果蔗产于沙冈街道办事处联竹,是开平著名特产。联竹一带地临潭江,土质肥沃。百多年前,这里的乡民培植出一种外形修长,蔗节肥大,皮色浅黄的甘蔗品种,称为腊蔗。后因这种甘蔗极具水果鲜甜味道,又有清凉不上火的特点,所以被俗称为“果蔗”。果蔗一般每年 2 至 3 月份种, 12 月份收成,现联竹一带的村民几乎家家有蔗田,每户都要种植 12 亩果蔗,五邑各地市场上的果蔗,联竹果蔗就占了近一半。f. 金鸡番葛原名土瓜,又名沙葛,因产干金鸡镇而得名,是开平名土特产。金鸡番葛自 1891 年起即有种植的历史,具有皮薄、色白、甜脆、汁足、口感滑爽等特点,既可生食也熟食,以熟食味道最佳。金鸡番葛每年都会引来大量客商前来采购,其中以添田村和高西村一带产量最丰,且品质也较为出众。g. 龙胜甜橘龙胜甜橘 1969 年即开始种植,特点为皮薄色好,香甜核少,富含维生素和果酸,品种有阳山橘、十月橘、年橘。而杨桃、番石榴、石番果则均引种台湾,其中杨桃果大肉嫩,清甜可口;番石榴原名芭手又称芭苯,清甜爽脆,品种有世纪芭、四季芭、珍珠芭、水晶芭、无子芭等;石番果则为饮料上的佐料,也可鲜食,果肉金黄且有一股清香。h. 东山蜂蜜产于东山镇,该镇山林面积广,蜜源丰富,是酿造蜂蜜的绝佳之地。其所产的蜂蜜以在冬季酿成的“扫管仔”质量最好,且产量颇丰。现镇内专事养蜂的专业户就有近 300 家,占全镇所有农户的 9% 左右。由于东山蜂蜜品质优良,因此深得广大华侨和港澳同胞喜爱,他们常常专程前往东山采购。 i. 马冈鹅广东省地方优良鹅种之一。种源于开平市马冈镇,故名“马冈鹅”,特点是:体型适中,头、嘴、脚皆乌黑色,羽毛灰黑色,头大颈粗、胸宽、脚高,皮薄,肉纹纤细,肉质好,脂肪适中,味道鲜美。另外,马冈鹅抗病力强,粗食早熟、易长,产蛋较多,畅销国内外。j. 潭碧冬瓜产于苍城镇的潭碧冬瓜,已有 200 多年的种植历史。潭碧冬瓜的特点是:比一般冬瓜稍小,单瓜重约 3 千克 ,肉厚瓤少,肉质坚实,清甜爽脆,耐贮藏,久贮不失水,不霉烂,有清暑解热之功效。课后思考:你留意开平还有那些特色的特产? 你如何推广开平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