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农机人员晋升中级专业职称培训教材.docx
-
资源ID:1877517
资源大小:5.37MB
全文页数:17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XXXX农机人员晋升中级专业职称培训教材.docx
垦区农机中级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篇 农业机械第一章 耕作机械第一节 概述 耕作机械是对农田土壤进行机械处理使之适合于农作物生长的机械。耕作机械包括耕地机械和整地机械两大部分。前者用来耕翻土地,主要作业机具有铧式犁、圆盘犁等;后者用来碎土、平整土地或进行松土除草,主要作业机具有钉齿耙、圆盘耙、平地拖板、网状耙、镇压器、中耕机等。 农业技术对耕地机械作业质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翻适时,如春季风大地区不宜春翻。2耕地深度应符合要求并均匀一致,沟底平整。耕深应随土壤、作物、地区、动力、肥源、气候和季节等不同而选择合理的耕深。耕作层通常在16-20cm之间。初改机耕地区的耕层要浅些,一般为10-15cm。常年机耕地区的耕深较深,例如东北地区可达20-30cm。水田地区略浅,约为12-20cm。一般说来秋耕冬耕宜深,而春耕夏耕又宜浅。深耕作业水田在20-27cm之间,旱地在27-40cm之间。 3良好的翻垡覆盖性能是铧式犁的主要作业指标之一,要求耕后植被不露头,回立垡少。对于水田旱耕,要求耕后土垡架空透气,便于晒垡,以利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4犁耕作业还需兼顾碎土性能,耕后土垡松碎,田面平整。不得有重耕、漏耕。耕后地面平整,无立垡、回垡现象。残株、杂草、肥料等地被覆盖严密。地头、地边整齐。一般说来,铧式犁的碎土质量往往难于满足苗床要求,还需进行整地作业。 农业技术对整地机械作业质量的要求视旱地与水田整地作业的农业技术要求差别而定,应分情况,区别对待,基本的要求有:1耙深 旱地一般为10-20cm;水田一般为10-15cm。耙深要求均匀一致。2碎土 耙透、耙碎垡片和草层,耙后表土平整、细碎、松软,但又需有适当的紧密度,因此,有些地区还需进行镇压作业。 第二节 铧式犁的一般构造和工作原理一、耕地机械的种类耕地机械的种类和型式很多,其中以铧式犁应用最广,本章以介绍铧式犁为主。犁是一种耕地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翻土和碎土。以犁铧为其主要工作部件的犁,称为铧式犁。图1-1 牵引犁图1-2 悬挂犁1-3 半悬挂犁 铧式犁的种类按动力可分为畜力犁和机力犁两类。按用途可分为旱地犁、水田犁、山地犁和特种用途犁等。按与拖拉机挂结形式可分为牵引犁、悬挂犁和半悬挂犁。 国内外目前常用的有代表性的普通犁主要有牵引式、悬挂式、半悬挂式。 1牵引犁(图1-1) 它是机力犁中发展最早的一种型式。由拖拉机牵引作业,在工作或运输时,其重量均由本身具有的轮子承受。机组的稳定性好,对不平地面的适应性强。但机动性差,金属消耗量大。图 1-4 主犁体1.犁铧 2.前犁壁 3.后犁壁4.犁柱 5.犁托 6.支撑板 7.犁侧板 2悬挂犁(图1-2) 悬挂犁悬挂在拖拉机的悬挂装置上,在运输时,全部重量由拖拉机承受。结构紧凑、重量轻、机动性好。机具重量受拖拉机悬挂装置提升能力的限制。这样一来,就限制了犁的结构长度不能过大,犁体数不能过多。 3半悬挂犁(图1-3) 半悬挂犁悬挂在拖拉机的悬挂装置上,但本身还具有轮子,在运输时,承受机具的部分重量,可减轻悬挂装置所需的提升力。其优缺点介于牵引犁和悬挂犁之间。二、铧式犁的基本构造铧式犁一般由犁体、犁架、调节机构、牵引装置或挂接装置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为了改善作业质量,有的犁还有犁刀、覆茬器等辅助工作部件。为了防止超载损坏,还有超载安全装置等附件。 (一)犁体 犁体(图1-4)是铧式犁的主要工作部件。它的作用是切开土垡并使之翻转破碎以及覆盖地表的残茬和杂草。犁体由犁铧、犁壁、犁托、犁柱、犁侧板和犁壁支杆等组成。图1-5犁体曲面 a碎土型 b通用型 c翻土型犁铧切取土垡,犁壁使土垡碎裂并翻转。铧刃沿水平面后掠,犁壁和犁铧构成犁体曲面。犁体曲面(图1-5)的形式不同,犁体耕地时土垡的运动特点也不同。对于滚垡犁体来说,犁体曲面大致有碎土型、通用型和翻土型三种。碎土型(也称熟地型),曲面犁胸陡峭,有较强的碎土性能,但翻土作用较弱,且耕作阻力较大。通用型(也称半螺旋型)犁壁较平坦,犁壁翼部扭曲较大,兼有较好的翻土性能。在一般熟地耕作时,多用上述两种形式的犁体。翻土型(螺旋型)曲面,犁胸平坦,犁壁翼部较长且扭曲大,碎土性能差,翻垡性能强。适于开垦荒地。图 1-6 犁铧a.梯形铧 b.凿型铧 c.带侧舷的凿型铧 d. 三角形铧犁体曲面的下部受土壤的磨损比上部快,因此将其分为下部的犁铧和上部的犁壁两部分,有的犁铧和犁壁也分前后两部分,以便磨损后分别更换。犁壁翼部装有延长板,可以提高翻垡性能。犁侧板在工作中靠贴在沟墙上,用来平衡土壤对犁体的侧向力,以保持耕宽的稳定。犁铧、犁壁和犁侧板通过沉头螺栓固定在犁托上。犁柱一端连接犁托,另一端连接犁梁,以传递牵引力。为了避免犁壁在工作中产生变形,在犁壁和犁侧板(或犁托)之间固定着犁壁支杆。为了增强翻土效果,有些犁体上还装有犁壁延长板。在多铧犁的最后犁体的犁侧板末端,常装有可更换的犁踵。图1-7犁壁a整体式 b组合式 c栅条式图5-8 犁柱和犁图5-8 犁柱和犁托a整体式 b直犁柱 c犁托 d弯犁柱1犁铧(图1-6) 常用的犁铧,按其结构型式可分为梯形铧、凿形铧和三角形铧。梯形铧的结构简单,犁铧背面有贮备钢料,便于磨损后的锻延修复,但铧尖容易磨钝,入土性能较差。凿形铧入土性能较梯形铧好,保持耕深稳定性的能力较梯形铧强。三角形犁铧有两个刃口,在双向犁换向工作时,该两刃口交替地切出沟底和略为倾斜的沟墙。图1-8 犁柱和犁托a整体式 b直犁柱 c犁托 d弯犁柱2犁壁 犁壁是犁体曲面的主要部分,前部称为犁胸,后部称为犁翼。胫刃在纵垂方向切开土垡,犁胸、犁翼起到翻土和碎土的作用。犁壁的工作表面应光洁、耐磨,有韧性、能抵抗冲击。犁壁有整体式、组合式、栅条式等形式(图1-7)。由于胫刃部分磨损迅速,所以组合犁壁是将犁壁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磨损快,可单独更换。栅条式犁壁多用于粘重土壤。这种犁壁和土垡的接触面积小,对土垡的单位面积压力大,所以容易脱土。3犁柱和犁托(图1-8) 犁柱可分整体式、直犁柱和弯犁柱三种型式。整体式多为空心管状,断面有三角形、圆形或椭圆形。犁托用来固定犁铧、犁壁和犁侧板。 4犁侧板、犁踵、尾轮 犁侧板多用扁钢制成(图1-9)。一般前犁体的犁侧板 较短以保证土垡在相邻犁体之间顺利通过和翻转。图5-9a所示的前犁侧板。5-9b为可调犁侧板。犁侧板上有长孔,偏心调整块通过螺栓固定在犁托上,可调整犁侧板下端对沟底的压力,以保持犁的耕深稳定性。由于犁侧板在工作中始终与沟墙摩擦,其后端极易磨损。所以在有些犁体上,在长侧板后端装有可更换的犁踵(图1-9c、d)。(二)犁架犁架的作用是连接各零部件并传递牵引力。犁架可分为螺栓组合式犁架(图5-10a)管材焊接平面犁架有三角形(图1-10b)、梯形(图1-10c)等,犁体安装在斜梁上,便于安装不同幅宽的犁体。 图1-10 犁架a 螺栓组合式 b三角形c梯形 d大断面矩形管犁架图1-9 犁侧板、犁踵、尾轮a前犁侧板 b可调犁侧板 c带犁踵的后犁侧板d犁踵 e弹性滑刀式犁侧板 f后犁体尾轮 图1-11 犁刀a普通刀盘 b缺口刀盘 c波纹刀盘 d、e直犁刀(三)犁刀犁刀的作用是切出整齐的沟墙减少土壤对犁铧和犁壁胫刃部分的压力以及切断杂草残茬,改善覆盖质量。犁刀有圆犁刀和直犁刀两种形式。圆犁刀比直犁刀的阻力小,切土效果好,且不易缠草。在通用犁上普遍采用。图1-11是三种不同型式的刀盘。普通刀盘(图1-11a)使用广泛,容易入土,脱土性好,且便于磨锐修复。缺口刀盘(图5-11b)用于粘重而多草的田地,刀盘的缺口可将杂草压倒,便于切断。但磨损后不易修复。波纹刀盘(图1-11c)切断草根的效果最好,由于波纹与土壤紧密接触,所以犁刀不易滑移。虽经磨损,但刃口保持锋利。缺点是在干硬土壤上不易入土。直犁刀(图1-11d、e)最初在畜力犁上采用,以后在机力犁上也有应用。特别是在耕深大,工作条件恶劣的地区(如多石地、灌木地等)多用直犁刀。(四)覆草器及其切角方式覆草器的作用是将土垡上层一部分土壤、杂草耕起,并先于主垡片的翻转而落入沟底,从而改善了主犁体的翻垡覆盖质量。在杂草少,土壤疏松的地区,可以不用覆草器。覆草器的类型有: 1小铧式覆草器 小铧式覆草器(图1-12a)又叫小前犁,其构造与主犁体相似,犁柱和犁托常作为一体,无犁侧板。固定在犁架上。小铧式覆草器切下的垡片为矩形,耕宽为主犁体的2/3,耕深约为主犁体的1/2。图1-12 小前犁型式a铧式 b切角式 c圆盘式2切角式覆茬器 切角式覆茬器(图1-12b)常和圆犁刀装在共同的支架上,位于圆犁刀外侧的右下方(不与圆犁刀接触),随圆犁刀入土将垡片切去一个角,其断面呈三角形。3圆盘式覆茬器圆盘式覆茬器(图1-12c)为一球面圆盘,凹面向前,圆盘周边磨刃。工作时,圆盘切土翻土,同时能被动旋转,因此阻力小,不易粘土缠草。它的配置和上述两种覆茬器不同,横向偏出主犁体犁胫线,它在切去本行扇形断面土垡的同时,还对未耕地切去一扇形断面土垡,使沟壁形成圆弧形缺口,避免了沟壁塌落,沟底不清的现象。这种小前犁因其结构复杂,造价较高,很少采用。 4. 弯板式覆茬器 弯板式覆茬器是一块弯曲、曲率较大的矩形板,安装在犁壁顶边线上与胫刃线接近。弯板式覆茬器能将从犁壁上升起即将翻转的垡片上的残茬先刮掉一部分,使之落入犁沟内,随后翻转的土垡即将其覆盖。这种覆茬器构造最简单,其覆盖效果易受土垡上升高度稳定性的影响。图1-14 水平旋转双向犁1-限位机构 2-换向机构 3-犁梁 4-犁体图1-15 犁体单用型双向犁a90°翻转式 b180°翻转式第三节 铧式犁的类型及特点图1-13悬挂犁1限深轮 2.悬挂架 3.犁架 4.悬挂轴一、悬挂犁 悬挂犁结构简单,金属消耗量比牵引犁少,转弯半径小,机动灵活。现代拖拉机普遍具有液压悬挂装置。国内定型生产和使用的悬挂犁很多,但构造大致相同,主要有犁架、悬挂装置、主犁体、圆犁刀和限深轮等部分组成。悬挂装置由悬挂架、悬挂轴和悬挂调节机构三部分组成(如图1-13)。 二、双向犁双向犁是指那种在耕地时的来回两个行程中,去的行程如果是向右翻垡,而返回行程则是向左翻垡的犁。用这种犁耕的地,垡片始终向地块的一边翻倒,地表不留沟垄。国外则称为“One Way Plow”。双向犁在其发展初期,主要是用于耕斜坡地。因为斜坡地只宜将垡片由高向低一个方向翻转。由于双向犁耕的地不像普通犁那样要留下开墒的沟和合墒的埂。耕后地表平整,因此也适用于耕作灌溉地、小块地或形状不规则的地。另外,双向犁耕地时可由地块的一边开始一直耕到地块另一边,不必在地块中央或划小区开墒。在耕地边、地头时,空行程也较普通犁为少。因有上述特点,故尽管双向犁的构造比较复杂,重量较大,行耕耙联合作业,但仍得到很大的发展。我国从七十年代起,开始引进和研制双向犁,并在部分丘陵地、东北及西南地区使用。双向犁的品种虽然很多,但其基本类型则只有两类,一类是用一个犁体兼顾左、右翻垡的兼用型;一类是由左翻和右翻两种犁体交替使用的单用型。兼用型双向犁又称水平旋转双向犁(图114),具有三部分换向机构:1)犁梁换向,以适应前后犁体左、右梯队排列;2)犁柱相对犁梁换向,以保持与前进方向不变;3)犁体曲面换向,以满足左右翻要求。三部分换向动作是相互联系同时实现的,换向动力来源于起犁时犁的重力作用,也可用液压进行操纵。图1-17液压式翻转机构a油缸置于竖直位置 1.悬挂横梁 2.换向油路拨叉3.油管4.油缸 5.换向阀 6.左翻犁体7.犁架转动轴8.右翻犁体b油缸置于平方位置 1. 犁架转动轴2. 油缸3.油缸铰接座 4.悬挂立柱 5. 6. 7. 限位及调节装置8. 悬挂横梁9.转动犁架图1-16 重力式换向机构专用型双向犁也称为翻转犁,有900翻转式和1800翻转式(图115)。900翻转犁因其耕幅不能超过拖拉机驱动轮内侧距离的一半,故只适于在小功率拖拉机上使用。近年以来,由于拖拉机功率日益增大,故现在的机引双向犁,几乎已全是1800翻转式。这种双向犁适应性好,故被广泛采用。图1-18翻转轴的位置1800翻转式机力双向犁的换向机构型式很多,可分为机械式和液力式两类。机械式双向犁采用重力式位能转换原理,利用犁在悬挂时重力所产生的力矩为动力,通过换向机构拉动犁架一侧绕翻转轴转动约900,然后利用惯性在失控状态下越过中点并借助重心产生的偏距继续再转约900,到位后自动锁定。图117是机械式换向机构的一种。1800翻转式双向犁的液压式换向机构,是利用柱塞油缸的推力或拉力来完成1800翻转。图117a所示是采用立式油缸的翻转换向机构。换向时,扳动油路控制阀,高压油从A处进入油缸使活塞杆缩短,于是与梁架连接的活塞杆下端C就与梁架和犁体一起绕换向轴F向上转动。当梁架转至接近正中位置,销轴D到达m处时,活塞杆缩至最短。由于活塞杆的销孔与犁架上的销轴D之间预先留有间隙,这时活塞处于“失控”状态。于是梁架和犁体就利用其转动的惯性力越过死点。在犁体越过死点的过程中,梁架上的销钉拨动了油路换向阀的拨叉,使油路换向,高压油从B处进入油缸,使活塞杆伸长。这时,由于活塞杆下端C和销轴D已越过中点偏转至m点左侧,故活塞杆伸长时就推动销轴D向下转动。于是犁体继续翻转,直至到位后锁定。下次换向时,再按上述过程反动一次。图117b是将油缸置于平放状态。悬挂立柱的高度较低时,采用这种方式,其原理与图1-17a完全相同。为了保证双向犁的左、右两组犁体在翻转换向后都能处于安全对称的位置,翻转轴的中心线C应当在拖拉机的纵向中央平面Q内。可将犁架的水平对称平面P与平面Q的交线C定为翻转轴的中心线。P的高度H由梁架高度确定。如图118所示。三、牵引五铧犁 牵引犁一般与拖拉机单点挂结,由犁轮支承于地面。牵引犁的结构复杂、重量大,机动性差,但工作深度稳定,入土性能好,多用于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如图1-19。工作部件包括主犁体、小前犁和圆犁刀主犁体幅宽为35cm用小前犁和圆犁刀时,都安装在主犁体前方的纵梁上。 五铧犁犁架为平犁架,由纵梁、横梁和加强梁组成。工作部件固定在纵梁上第一和第三纵梁的前端向下弯曲,并有连接孔,用以连接牵引装置。横梁安装在各纵梁之间,加强梁用U型卡和犁柱一起固定在纵梁上,用以加强横梁,防止纵梁变形。图1-19 机引五铧犁1.尾轮 2.主犁体 3.圆犁刀 4.小前犁 5.沟轮 6.起落调节装置 7.地轮 8.犁架 9.牵引调节机构7.牵引装置 8.沟轮 9.地轮 10.小前犁 11.主犁体 12.犁架 13.尾轮 五铧犁上设有地轮,沟轮和尾轮。地轮走在未耕地上用机械式升降和耕深调节机构的犁上,地轮的转动是升犁的动力来源,为增加地轮的附着力,工作时,地轮轮缘上安装抓地爪沟轮走在上一行程最后一个犁体开出的沟底上,起支承并保证犁架水平的作用。尾轮走在最后一个犁体开出的沟底上,犁耕时,尾轮可以平衡部分侧向力,并保证犁架纵向水平。运输时,由三个轮子支承犁的全部重量。第四节 耕地机组的挂接和调整 拖拉机和犁组成耕地机组。作业前必需合理挂结机组,并对机组进行适当的调节,才能获得较好的作业质量和较高的作业效率。 耕地时,为了使犁耕作业稳定,在挂结时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犁的挂结点必须在拖拉机的动力中心和犁的阻力中心的连线上,也就是这三点必须构成一条直线。此线称为牵引线。 犁耕时,作用在犁体上的所有力的合力和犁体曲面的交点称为阻力中心。 阻力中心的位置随耕深、耕宽、土壤条件、犁的结构和犁的技术状态的改变而变化。根据经验测得,单体犁的阻力中心在犁铧和犁壁的接缝线上,距胫刃1514耕宽处。多体犁的阻力中心在各犁体阻力中心连线的中点。 拖拉机的动力中心是拖拉机驱动力的合力作用点。对于轮式拖拉机,动力中心位于两个驱动轮中间,并在驱动轮轴线的稍前方。对于履带拖拉机,动力中心位于两条履带压力中心线的连线与拖拉机纵轴线上的交点上。 一、悬挂式联结的优越性 1悬挂农具一般都可以省去行走轮、牵引装置,起落和深浅调节机构。因此,结构简单,重量轻,消耗金属材料少,工作阻力也小。2拖拉机悬挂农具作业时机动性好,转弯灵活,所留地头小,倒车方便,适合于小块地作业。悬挂机组可比牵引机组提高生产率810,并可节约燃油。 3悬挂农具由拖拉机驾驶员直接操纵,不仅省去了农具手,而且减除了作业时农具手随时调整耕作深浅和地头起落农具的繁重体力劳动。 4可以利用农具重量和土壤对农具的作用力转移到拖拉机驱动轮上,以增加拖拉机的附着重量,改善牵引性能。 5可以扩大拖拉机的作业范围,如耕耘、挖穴、推土、挖掘、装卸等。由于上述悬挂式联结的优越性,所以目前在拖拉机上都有液压悬挂系统以联结悬挂式农具。二、悬挂式农具在拖拉机上的布置根据各种农业作业要求,农具可以前悬挂(或称正悬挂)、轴间悬挂(拖拉机前后轮轴之间)、侧悬挂和后悬挂。也可以根据需要同时将农具悬挂在拖拉机前面、后面或左、右侧面等部位,称为分组悬挂。目前在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后悬挂。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液压悬挂农具的形式和使用愈来愈广泛。三、液压悬挂系统图1-20 液压悬挂系统简图1.农具 2.上拉杆 3.提升臂 4.油泵 5.油箱 6.主控制阀 7.油缸 8.下拉杆 9.提升杆液压悬挂系统由液压系统,悬挂装置和操纵机构组成(图120)。(一)液压系统的组成 液压操纵是根据液体在常压下不可压缩的原理,在充满油液的密闭管道中,在管道面积为1cm2的一端加上1kg的力,在管道面积为100cm2的另一端就可得到 100kg的力。液压系统就是利用液压力使农具升降和自动控制农具的离地高度或作业深度。它主要由油泵、分配器和油缸以及油管和滤清器等组成。 (二)液压系统的形式 根据油泵、分配器和油缸等部件在拖拉机上布置的不同,液压系统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分置式 油泵、分配器、油缸分别布置在拖拉机不同部位上,以油管相连。油缸还可以装在拖拉机拖带的农具上,以高压软管与分配器相连接。 2整体式 油泵、分配器、油缸装在拖拉机的同一壳体内,组成一个整体。3半分置式 分配器和油缸组成一体,称为提升器,而油泵则单独安装。 b 图1-21 悬挂方式三点悬挂机构 b.两点悬挂机构1.提升轴 2.提升臂 3.上拉杆 4.提升杆 5.下拉杆(三)悬挂装置 悬挂装置是与悬挂农具联结的杆件机构。大多数农具都悬挂在拖拉机后部。有三点悬挂和两点悬挂两种形式(图121)。前者使用较为广泛,后者用于大功率拖拉机的重负荷作业,如耕地作业。悬挂装置由提升臂、提升杆、上拉杆和下拉杆等组成。提升杆的长度可以调整(有的拖拉机上只能调整右提升杆的长度)。有的拖拉机上提升杆下端与下拉杆连接的销孔为长槽孔,适用于宽幅农具如中耕机,它可提高其对地面不平的仿形性能。上拉杆通过可调螺管将它伸长或缩短来调节农具的前后水平;在悬挂农具用于运输时,可缩短上拉杆,提高机组的通过性能。为使悬挂农具在升起位置不致横向偏摆过大,有限位链加以限制,否则下拉杆会碰到轮胎引起损坏。有的悬挂农具如中耕机和筑埂机等要求不作横向偏摆,还可用限位板将左、右下拉杆固定,使下拉杆只能作升降运动而不能偏摆。 四、液压系统的工作 (一)液压系统的工作过程 液压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或降落农具。其基本过程是:提升时,扳动分配器操纵手柄使滑阀(主控制阀)前移接通油泵去油缸的通道,使高压油液进入油缸,推动活塞使活塞杆伸出推动悬挂农具的提升臂、使农具升起;当农具升到极限高度时,滑阀即自动回到“中立”位置使提升停止。下降时,操纵手柄使滑阀后移,接通油缸和油泵去油箱的通道,由于农具的重量强制活塞后移将油液从油缸排出而降落。因滑阀未回“中立”位置,油缸始终与油箱相通,活塞可在油缸中自由移动,农具呈浮动状态。 (二)液压系统的使用图1-22 高度调节时耕深变化情况 利用液压系统控制悬挂农具的耕深有三种基本方法,即高度调节、位置调节和阻力调节。现将其工作过程和使用特点分述如下 (1)高度调节 如图1-22所示,农机具靠地轮对地面的仿形来维持一定的耕深。只有改变地轮与农机具工作部件底平面之间的相对位置,才可改变耕深。当土壤比阻一致时,用高度调节法可得到均匀的耕深。如果土质不均匀,则地轮在松软土壤上下陷较深,使耕深增加。高度调节时,油缸活塞处于浮动状态,不受液压油的作用,悬挂机构各杆件可以在机组纵向垂直平面内自由摆动。农机具的重量大部分由地轮承受,增加了农机具的阻力。图1-23 力调节时耕深变化情况(2)阻力调节 阻力调节又称力调节。阻力调节时,油缸中有油压。如图1-23所示,农机具靠液压维持在某一工作状态,并有相应的牵引阻力。牵引阻力的变化可通过阻力调节传感机构,迅速反应到液压系统,适时升、降农机具,使牵引阻力基本上保持一定,因而使发动机负荷波动不大。当阻力变化主要是由地面起伏而引起时,力调节法可使耕深比较均匀,发动机负荷亦比较均匀。当阻力变化主要是由于土壤比阻变化而引起时,采用力调节法仅使发动机负荷波动不大,但耕深不均匀。图1-24 位调节时耕深变化情况 力调节时,农机具不用地轮,减少了农机具的阻力,并对拖拉机驱动轮有增重作用,提高拖拉机的牵引附着性能。 (3)位置调节位置调节又称位调节。位调节时,油缸中有压力。如图1-24所示,农机具靠液压悬吊在一定位置。这个位置可由驾驶员移动操纵手柄任意选定。在工作过程中,农机具相对于拖拉机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如油缸有泄漏,农机具位置发生变动,则通过提升轴的转动,凸轮上升程的变化,反应到液压系统,使农机具提升,自动恢复到原来位置。也就是说,位调节是以提升轴转角(凸轮升程变化)为传感信号,使农机具与拖拉机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而力调节是以农机具的牵引阻力变化为传感信号,使牵引阻力保持不变。 位调节时,如地面平坦,而土质变化较大,则耕深还是均匀一致的,只是牵引阻力变化大,使发动机负荷波动。如地面起伏不平,则随着拖拉机的倾斜起伏,会使耕深很不均匀。位调节一般用于要求保持一定离地高度的农机具,不太适宜用于耕地。 采用位调节时,也有减少农机具阻力和使拖拉机驱动轮增重的作用。1-25 三点悬挂机组示意图a垂直面内 b水平面内 除单独使用某种耕深控制方法外,有时可把高度调节和阻力调节或位置调节综合起来使用,成为综合调节。具有力、位控制液压系统的拖拉机在土质软硬不均的旱田上耕地时,在采用阻力控制方法耕作时,可在悬挂犁上加装限深轮。限深轮的位置调整到稍大于所要求的耕深,耕作过程中,如土壤阻力大时,阻力控制液压系统即起作用;土壤阻力小时,限深轮可起限深作用,以免耕地过深。五、悬挂犁的挂结和调整 (一)悬挂犁的挂结和入土性能 悬挂犁通常与拖拉机以三点悬挂组成机组。拖拉机悬挂机构的ab杆称为中央拉杆,下面左右两杆cd、c'd' 称为下拉杆(图1-25)。杆件两端均以球铰结构与拖拉机和犁连接,因此挂结点在一定范围内有转动自由度。由液压装置通过提升臂,控制左右下拉杆的升降来实现犁的起落。 悬挂犁和拖拉机的正确挂结原则与牵引犁相同,只是在悬挂机组上的牵引点为虚牵引点(图1-25中之1、2点,也称瞬时回转中心)。图1-26 悬挂犁的入土过程在纵向平面内,两下拉杆投影重叠于cd位置,则悬挂机构可视为abcd四杆机构,ab和cd杆的延长线相交于1点。bc杆和固定连结在bc杆上的犁在此瞬时状态均可绕1点转动,所以称1点为四杆机构abcd的瞬时回转中心。在水平面内, 悬挂机构可视为cd c'd'四杆机构,cd和c'd'的延长线交于2点,杆件c c'可绕它的瞬心2,转动,与c c' 固定连结的犁在此瞬时状态下的瞬心也是2,可称2为悬挂犁在水平面内的瞬时回转中心(即虚牵引点)。悬挂机组瞬心位置对犁的工作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悬挂犁在入土过程中,拖拉机上的悬挂杆件和犁都处于浮动状态犁体随机组前进方向移动,同时绕瞬心2点转动(图1-26)。犁的入土性能,是以能否满足耕深要求和入土行程来衡量入土行程是指最后一个犁体从铧尖触及地表至达到要求的耕深时,犁所经过的水平距离S犁能否入土和入土行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要有适当的入土角和入土力矩 入土角是指铧尖落地时,犁底平面与地平面间的夹角,以表示。由图1-26可见,入土角为零或入土角为负值,落犁时是整个犁底或犁侧板末端先着地,犁体显然不易入土,只有入土角为正值时,犁体才能顺利入土。在运用悬挂犁时,角一般选取58度为宜犁耕时,若犁不能入土,可通过缩短上拉杆的长度,增大入土角来进行调整。图1-27 悬挂犁入土时受力情况在前后犁体耕深一致的前提下,尽量使上拉杆的长度缩短,增大入土角,以增强犁的入土性能。犁在入土过程中所受的作用力有犁的重量G,工作阻力RZX和沟壁对犁侧板的作用力FX ,如果以RV表示这些力的合力(图1-27),则RV必须对瞬心1有顺时针的力矩RVL,才能使犁具有入土的动力。这就要求犁的瞬心1的配置,必须保证在入土全过程中,使犁都具有一定的顺时针力矩;否则,即使有足够的入土角也会使犁入土困难或达不到规定的耕深。犁在入土过程中,入土力矩大,入土能力也强。在此主要靠改变瞬时回转中心1(图1-25)的位置来改变入土能力。当土壤松软,犁铧锋锐时,中央拉杆挂入悬挂架的上孔(相当于上移b点),下拉杆挂入悬挂架的下孔(相当于下移c点),此时上下拉杆挂结点间的距离最大,拖拉机上与中央拉杆和下拉杆的铰连点(a、d点)是固定的。改变挂结点后,1的位置距阻3力中心最近且偏高,入土力矩小,因而入土能力减弱。若犁铧钝、土又硬时,应使中央拉杆挂下孔,下拉杆挂上孔,1的位置距阻力中心最远而且偏下,入土力矩大,入土能力最强。 (二)耕深调整 悬挂犁进入正常耕作状态时,常会出现耕深不符合农业技术要求,过深或过浅,或各犁体耕深不一致,或者犁的耕深不稳定,就需要进行调整。 对不同类型液压悬挂系统的机组上,耕深调整的方法也不相同,最常用的有两种方法。图1-28 力调整法 1力调整法 在拖拉机液压机构有力调节装置时,采用力调节法控制犁的耕深(图1-28),这种犁无限深轮,工作时,可根据犁耕阻力自动调节耕深。变更力调节手柄的位置,就可以改变犁的耕深。这种调深方法可使拖拉机负荷保持稳定。图1-29 高度调整机组增重示意图 把犁调到要求的耕深值工作时,耕深的瞬时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某一范围内变化。耕深稳定性比较好的犁其变化比较小。影响悬挂犁耕深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如地表起伏情况、土质及土壤阻力情况、犁的耕深调节方式等。 用轮式拖拉机和悬挂犁组成机组耕地时,由于牵引力RXY的作用(图1-29),驱动轮上的载荷比不带犁时增多,这种现象称为驱动轮增重或重量转移。驱动轮增重越大,越有利于拖拉机牵引力的发挥,机组生产率越高。对高度调节的悬挂犁,当瞬心1位置改变时,牵引力RXY的作用线也改变,瞬心1上移或后移,使牵引线变陡,驱动轮增载,导向轮相应地减载,对地面压力相应地减小,这将影响机组的操向性能。随着瞬心1位置向后上方移动,犁的入土能力将下降。因此悬挂犁的调节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图1-30 悬挂犁瞬时回转中心和牵引线位置a正牵引 b斜牵引 c偏牵引 d偏斜牵引 为使悬挂犁耕地机组直线行驶,犁耕阻力要小,最好使虚牵引点、拖拉机的动力中心和犁的阻力中心成一直线,且牵引线平行于前进方向,这种挂结状况为正牵引。此时,机组稳定直线行驶,拖拉机不承受侧向力和回转力矩,犁侧板压力适中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机组,因受拖拉机牵引力的限制,犁的工作幅宽都小于轮距,构成偏置机组,因而分为斜牵引、偏牵引和偏斜牵引三种情况(图1-30)。 当牵引线通过拖拉机动力中心,但与前进方向成一偏角时,称为斜牵引。在这种情况下,犁的合成阻力RXY在O点分解为RX和RY,RY将使拖拉机轮胎有侧向移动的趋势,一般情况下,RY很小,而且轮胎接地面积较大,RY易于得到平衡,机组可直线行驶。图1-31 转动悬挂轴耕宽调整法图1-32移动悬挂轴耕宽调整法 当牵引线与机组前进方向平行,但与动力中心偏一距离e时,称为偏牵引。这种情况下,对犁来说是正牵引,但对拖拉机产生一个偏转力矩,使拖拉机前、后轮分别承受侧向反力S和S“,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RXes'L,机组可直线行驶;如RXe> s'L拖拉机将自动向一侧偏头,造成操向困难。 当牵引线既不通过动力中心, 又与机组前进方向有一偏角时,称为偏斜牵引。在这种情况下,对犁和拖拉机兼有偏牵引和斜牵引两种影响因素的综合效果。 在选择偏置机组配置方案时,要根据拖拉机和悬挂犁的情况,加以综合考虑确定。轮式拖拉机轮胎抵抗侧向滑移的能力不及履带,易受偏转力矩的影响,所以可以配置成斜牵引机组。犁耕时,如发现拖拉机有自动摆头的情况,说明机组为偏牵引,调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调节轮距,即调节动力中心的位置,使犁的阻力中心与动力中心尽可能位于平行于前进方向的直线上;二是当轮距已定,可通过调节2的位置来消除或减少偏转力矩。2.高度调整法 机组在耕作过程中,液压操纵手杆置浮动位置,犁的耕深由限深轮来控制(图1-30)。升降限深轮就能达到改变耕深的目的,但在调整时要考虑限深轮的下陷深度,由于限深轮的仿形作用,这种调深方法,能使犁在不平地面上保持耕深一致。(三)耕宽调整 犁的耕宽由犁体数和单体犁耕宽所决定,但在实际耕作时,犁的耕宽往往发生变化,造成漏耕和重耕。所谓犁的耕宽调整,就是改变第一犁体的实际耕宽,使之符合设计所规定的尺寸。只有当第一犁体的实际耕宽达到正确的尺寸时,才能使犁的总耕幅达到设计要求当犁顺时针偏转时,犁的总耕宽增大,单体犁耕宽反而变小;因此,顺时针偏转严重时,虽然表面看起来总耕宽增加了,但犁体间却存在漏耕现象。第一犁体漏耕或重耕的主要原因是犁相对于拖拉机的横向位置配合不当,可以转动悬挂轴或调节耕宽调节器的伸缩量。调整方法的原则是:使犁相对于拖拉机有一定的顺时针转动,使犁体铧尖相对于拖拉机有一定的顺时针转动,使犁体铧尖相对于犁侧板向已耕地方向作一定偏转(图1-31a)。这样,工作时犁侧板将比原先有较多的压人沟壁量d,因而产生附加的沟壁反力F,破坏了原先的平衡力系,该力推犁绕悬挂机构瞬心2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图1-31b)。随着转动,犁侧板压入量逐渐减少,附加沟壁反力F也相应下降,直到新的平衡为止。如作相反方向调整,犁的耕宽就会增加。根据情况反复调整就能使第一犁体不漏不重(图1-31c)由此可见,耕宽调整完全是依靠增、减犁侧板沟壁的反力,并通过犁相对于悬挂机构回转瞬心2的转动而达到的。在水耕烂田和悬挂机构下拉杆限位链已呈拉紧状态时,不能采用此法。另外,横向移动悬挂轴也可达到消灭漏耕和重耕的目的。若将犁相对于悬挂轴向已耕地方向移动(图1-32),可消除漏耕;反之,能避免重耕。第五节耕地方法与耕地质量检查 一、行走方法图133 耕地的行走方法a) 内翻法 b) 外翻法 c) 套耕法根据地块情况和农业技术要求选择合理的行走方法。最基本的耕地行走方法有内翻法、外翻法和套耕法,见图133。1内翻法 机组从地块中心线的左侧进入,耕到地头升起犁后顺时针环形转弯,由中心线另一侧回犁,依次由里向外耕完整块地。耕后地块中央形成一垄背,两侧留有犁沟。当地块较窄且中间较低时可采用内翻法。2外翻法 机组从地块右侧入犁,耕到地头起犁后向左转。行至地块的另一侧再回犁,依次逆时针由外向内绕行,耕完整块地。耕后地块中央形成一条垄沟。地块中间较高时可采用外翻法。 3套耕法 对于有垄沟,渠道的水浇地可采用四区无环节套耕法,机组从第一区右侧进入,顺时针转入第三区左侧回犁,这样用内翻法套耕一、三两区。再以同样耕法套耕二、四两区。套耕法机组不转环形弯,操作方便,地头较短,工效高,并可减少地面上的沟和垄。耕前需先将地头转弯处的垄沟、渠道平掉。同理也可采用三区与一区以及四区与二区的外翻法套耕。此外,还可以采用以外翻法套耕三区与一区,以内翻法套耕二区与四区的内外翻套耕法。 二、开地头线 在正式耕地之前,在地块的两头应留出一定的宽度,先用犁耕出地头线,作为犁的起落标志线,使起犁落犁整齐一致、犁铧入土容易,减少重耕和漏耕,以提高耕地质量和工作效率。牵引机组地头宽度约为机组长度的1.52倍,悬挂机组的地头宽度约为拖拉机长度的1.52倍。地头宽度还与机手的操作熟练程度有关。同时,它还应该是耕幅的整数倍,以便耕翻地头时耕到边。 三、开墒 在平地上耕第一犁称为开墒。开墒的好坏对作业质量和生产率影响很大,必须开得正,走得直,否则易造成漏耕、重耕,或留下三角形楔子。为减小内翻法开墒时垄背的高度,应将犁调节为前犁浅,后犁深。如牵引犁开墒时,沟轮应调至高于前犁体支持面半个耕深,地轮高于犁体支持面一个耕深。达到前犁耕半个耕深,后犁全耕深。耕第二犁时再将沟轮调回至犁体支持面上,而地轮不变,于是便按正常耕深作业。悬挂犁开墒时,限深轮应调整至全耕深位置,而右提升杆伸长至使前犁下降半个耕深(低于拖拉机驱动轮支持面半个耕深),犁架呈倾斜状态。耕第二犁时再将右提升杆缩回,使犁架调平,进行正常作业。 为了减少开墒时出现的生埂以及使地面尽量平整,常采用如下开墒法: 1 双开墒法 机组从地块中央用外翻法逆时针耕第一来回,地块中间则形成一条沟。然后再用内翻法重耕一遍填平墒沟,此后用内翻法一直耕完整块地。用此法开墒无生埂,地面平整,但开墒处杂草、残茬等覆盖不严,工效低。 2重半幅开墒法 按正常开墒法耕第一犁,在返回(耕第二犁)时,使前两铧(半个耕幅)重耕,后两铧耕未耕地。此后将前犁调至正常耕深用内翻法耕完整块地。用此法开墒无生埂,覆盖质量较好,对机组生产率影响不大,中间垄背较正常开墒法的小。 四、收墒犁耕后留下的墒沟对后续作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要注意耕好最后一犁,即收墒,应当尽量减小墒沟。收墒的方法可采用:1重半犁的收墒法,此法要求耕到最后一犁时应留下半个耕幅的未耕地,前犁正常耕生地而后犁调浅,耕已耕地。2回一犁的收墒法 如最后一犁正好耕完未耕地,留下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