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件.ppt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第五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人格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和发展的生态学观点。难点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皮亚杰的一系列概念如图式、同化、顺应、守恒等,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甚至有人将弗洛伊德看作是和爱因斯坦、马克思齐名的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位思想巨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6),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 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95年,与布洛伊尔(BreuerJ.)合作 发表了癔症研究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 1908年,在奥地利召开了第一次精神分析 大会 1909年,应邀在美国的克拉克大学演讲 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 1939年,在伦敦逝世,(一)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及人格发展观,人格结构说,心理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这里指人格)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组成: 意识(conscious) 无意识(unconscious),意识(conscious):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无意识(unconscious):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后期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又称“三部个性结构”)构成: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心理和人格结构图,现实原则,至善原则,稽查作用,快乐原则,自我,超我,本我,(ego),(superego),(id),心理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或欲力、性本能)(libido)主要投射的部位来划分年龄阶段。每个阶段力比多集中投射的身体部位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被称为动欲区(ego generous zone)。,心理发展阶段论,口唇期 (出生-1岁 ),肛门期 (1-3岁 ),潜伏期 (6-11岁),生殖器期 (12岁以后),性器期 (3-6岁),按照性本能的能量力比多的位置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腔期(0-1岁),性本能通过口腔活动得到满足。,(2) 肛门期(1-3岁),训练大小便。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3)性器期(3-6岁),恋母情结,愉快来自于性器官的刺激,儿童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4)潜伏期(6-11岁),此阶段性器官的创伤引起性冲突的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back,(5)两性期(青春期),女孩从11岁开始男孩从13岁开始,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这种冲动。,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贡献对无意识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重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开创性地提出早起经验对成年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引起人们对儿童早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局限性从成人的研究资料推论儿童,并没有直接观察和研究儿童。弗洛伊德过分本能的作用,忽视社会文化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艾里克森(E. H. Erikson,19021994),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一)基本观点,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 控制环境,只有了解现实世界,才能成功适应,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二)艾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02岁),信任感 怀疑感,第二阶段(24岁),第三阶段(47岁),第四阶段(712岁),自主感 羞怯感,主动感 内疚,勤奋感 自卑感,第五阶段(1218岁),同一感 同一混乱感,第六阶段(1825岁),第七阶段(2550岁),第八阶段(老年期),亲密感 孤独感,繁殖感 停滞感,完善感 失望感,(三)对艾里克森的评价,发展了弗的精神分析学说,修正了弗只强调人格发展的生物因素,强调社会和教育在人格的作用为学派的发展做出贡献。提出涵盖人一生的发展八个阶段,比较早的对成人的心理发展给予重视,使理论更完整和较强的现实性。个阶段实际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不足之处,最突出的是认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要经历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1900年,获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1908年,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1915年,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9年,出版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系统阐明华生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环境决定论,对儿童情绪的研究,对儿童情绪的研究,华生指出,情绪是遗传的模式反应(pattern reaction)。出生乳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怕、怒、爱,它们各有其发生的主要情境和典型表现。,华生的实验:研究恐惧的形成,是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但其伦理问题也引起了争议。,对儿童情绪的研究,但是年长的儿童可以对很多刺激产生情绪反应,为什么?通过条件反射习得,评价,1、过分夸大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完全否认遗传的影响,将儿童的个体差异完全归因于他们所生长的环境。 2、完全将儿童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加以教育,否定了儿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在方法上,使用了很多实验室实验的结果来证明他的理论。而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复杂影响是很难通过实验来证明的。 4、很少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条件反射作用,巴甫洛夫其人,经典条件作用,消退:呈现条件刺激,如果不伴随无条件刺激,则反应消退。分化:动物对最初形成条件反射的刺激进行反应泛化:动物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做出条件反应条件刺激应在无条件刺激之前呈现,二、斯金纳心理发展理论, 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一)行为强化控制原理,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1)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2)强化在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易于消退 (3)强调及时强化,强 化,关于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负强化(消极强化):是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讨论:惩罚的后果?,(二)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理论应用于实际发明育婴箱 行为矫正 程序教学 a.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b.小步子法 c.个别教学 d.动机激发原则,著名的斯金纳箱,学习的指标反应的频率,(四)新老行为主义的简评,1、优: 重视实验的方法和研究的客观性,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很大,并为后来信息加工认知学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缺: 把心理简化为行为,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机械,对斯金纳的简评,否认意识,使心理学机械化。 忽视脑的支配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取得与自然科学共有的客观性。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各种客观的方法,彻底废除内省法。 教育万能论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 班杜拉(ABandura,1925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代表作社会学习与模仿。,1949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51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心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在这期间,与米勒和多拉德(E.Miller & J.Dollard)的社会学习与模仿一书强调模仿在获得社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1953年,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社会学习理论。1986年,出版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相互作用理论,自我调节理论,观察学习的概念,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获得的,即观察他人行为和模仿他人的榜样形成的。,Bobo doll experiment(1965),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模仿的作用,侵犯性榜样对儿童的影响,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运动在再现过程 动机作用过程,观察学习的榜样效应,替代反应的形成 替代消退 反应抑制 反应抑制的解除,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相互作用理论,个体的内部认知、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行为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认知在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评价,贡献: 广泛研究了社会行为的习得问题,给古老、狭义的模仿学习予了全新的定义, 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 个人、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论更为完整地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存在问题 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个性特征都是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这是片面的 班杜拉缺乏对认知因素的充分认识。,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价,优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结论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提出的许多技术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效,至今仍可使用。(行为矫正),局限性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入了机械主义。抹煞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差别,把心理现象归结为纯自然现象,陷入了还原主义。,返回,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二、发展的实质三、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简介,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创始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 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20世纪20年代中期30年代初期,提出并形成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 1931年撰写了思维和言语及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1962年,由维果斯基、鲁利亚和列昂捷夫为代表的“维列鲁”学派诞生。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所谓 是指,人类心理的发展基本上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制约,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强调工具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工具,人与自然交往中的工具,即物质生产的工具,人与人交往中的工具,即精神生产的工具(人类语言 ),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生物进化的结果,历史发展的结果,心理工具,中介,心理机能,转化,环境及教育,心理的发展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二、心理发展的实质,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和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机能发展标志,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受社会规律所制约;语言是中介;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心理机能发展原因,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概念。,ZPD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换句话说,ZPD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三、教学与发展关系,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育意义: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维果斯基提出“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必须重视这些成熟与发育的前提,否则可能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返回,四、内化学说,智力发展内化说最早提出者之一。教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并推动学生内部一系列的发展,通过教学使学将人类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财富。言语的发展在儿童的智力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语言符号,儿童心理活动的内化方得以实现。,评价,对儿童心理和智力的研究十分深刻、全面、系统,他的研究几乎涉及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他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为认识儿童认知的发展的实质提出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下儿童认知发展的差异。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等对儿童的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批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影响作用的因素很多,他仅强调语言符号的作用,具有局限性。另一个争议是对于内部言语的观点。,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一、皮亚杰生平,二、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三、评价,一、皮亚杰生平简介, 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创始人,创立了发生认识论,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二、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心理发展的本质与原因,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的本质是适应,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取得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同化是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新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不吻合时,需要对认知结构进行修改平衡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平衡,否则就感到失衡。,儿童第一次看到马时形成马的图式,当他再次看见这幅图中马时,将其纳入已有图式 。,同化:会把新信息加入到已有的图式中,不断同化、学习,WHAT?,顺 应,Cows,Horses,1成熟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2. 物理环境指个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经验。经验分为物理经验与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起源于物体本身的特性;数理逻辑经验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如数数活动中,石子的总数与计数顺序无关这就是一种数逻辑经验)经验有助于个体发展,但不能决定。,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如:教育、学习、语言、训练、社会生活。4平衡平衡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平衡既是同化和顺应获得平衡的过程,也是二者平衡的结果平衡也是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平衡。,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1、感知运动阶段,重复和提高先天就有的反应,练习无条件反射的能力。,(2)初级循环反应阶段(24个月),习得一些行为。把不同反射图式联合起来。,(1)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1、感知运动阶段,(3)二级循环反应阶段(58个月),婴儿的注意开始集中对物体的操作上,开始有意识地摆弄物体和改变环境以重复他们感兴趣的愉快经验。(反射有目的,可能是偶发),(4)二级反应协调阶段(912个月),动作有目的性(婴儿可以将两个以上动作协调起来,以完成目标)客体永久性的形成,(4)二级反应协调阶段(912个月),婴儿看到有人把一样东西藏起来,婴儿就会到屏幕后面找这个东西,但如果当着婴儿的面把东西从一个藏的地方放到另一个地方,他们仍会到第一个地方去寻找。,A-Not-B错误 (812个月),儿童去物体最初的地方去寻找,而不是去物体最后的的地方去寻找。,(5)三级循环反应(1318个月),婴儿以尝试错误发现新手段达到目的。,(6)心理表征阶段(1824个月),具有心理表征能力,将自己的行为图式内化为符号或表现,并指导以后的行为,达到感知运动阶段发展的最高水平。标志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 02岁),此阶段,儿童逐渐形成了物体永存性(object permanence)。,前运算阶段( 27岁),例如4岁儿童的对话:问:你有兄弟吗?答:有问:他叫什么名字?答:吉姆问:吉姆有兄弟吗?答:没有,不可逆性,可逆性:指思考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考历程,可逆性。而不可逆性可用下例说明。,泛灵性,“妈妈,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 儿子边玩边想,突然说:“我明白了,妈妈,因为小树只有一条腿,我有两条腿,太好了!”“包子为什么流油呢?”“对不起,是我把它咬痛了,它哭了。”,三山实验,自我中心对话,守恒实验,守恒实验,到底哪杯水多一些呢?,?,守恒实验,小石头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运算”一词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特定概念,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可逆性和守恒性,符合逻辑规则的动作表征。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形式运算阶段( 12岁以上),是什么影响钟摆的次数?长度还是重量?,钟摆,形式运算思维并非思维的最高形式。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但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形式运算思维之后还有新的思维发展阶段出现。如瑞吉尔(Riegel,K,1973)把这个新阶段称为辩证运算。,三、评价,贡献局限,第五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一、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三、强调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 心理学,一、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a、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b、环境和教育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个体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是其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1、将心理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研究2、将不同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强调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1、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2、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布郎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1979年出版人类发展生态学,提出生态系统论。1989年,发表生态系统理论修正自己的部分观点。,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生态学观点,生态学主张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即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它在方法上采用的技术要求尽量保持心理和行为发生的自然性,如采用准实验设计、无觉察技术等。,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环境(或自然生态)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换句话说,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像宽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生态系统理论的一系列嵌套结构模型。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微观系统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观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 。中间系统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外层系统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宏观系统 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 。宏观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 。,个体,时间系统,微系统,外系统扩展家庭,宏系统文化意识形态及态度,中间系统,邻居,大众媒体,亲朋好友,法律服务组织,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学校,家庭,同伴,邻里作用,健康服务,宗教群体,时间系统布朗芬布伦纳的模型还包括了时间纬度,或称作历时系统。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他强调了儿童的变化或者发展将时间和环境相结合来考察儿童发展的动态过程。,思考题,比较华生、斯金纳、班杜拉行为主义思想的差异及理论发展历程。简单评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试评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理论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