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ppt
,职业卫生学,研究内容生产性毒物、粉尘物理因素生物学有害因素不良气象条件职业性伤害不良体位作业组织安排和管理质-量,分支职业毒理学职业生理学职业心理学职业流行病学人类工效学妇女职业卫生学职业卫生技术职业卫生管理学,常用职业卫生术语,职业病危害: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各种危害。密闭空间:又称有限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工贸企业有限空间参考目录职业禁忌证: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职业接触限值: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限值和最高容许限值。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超限倍数: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职业病危害因素及职业病,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职业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原因:职业病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职业病的发生条件和特点,发病条件 有害因素的性质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个体的健康情况职业病的特点有明确的病因职业危害的数量决定了职业病的有无、轻重、缓急,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有特定的发病范围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大多数职业病上缺乏特效治疗,法定职业病目录1957年14种 1987年9大类100多种 2001年- 10大类115种2013年-10类132种三级预防一级(病因)预防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二级预防定期体检,早期诊断,早期发现三级预防积极治疗,促进康复,工作有关疾病,特点:工作接触的有害因素不是直接的、唯一的因素。不是导致疾病而使疾病加重或增多。切断有害因素的接触,疾病可缓解但不可消除。常见工作相关疾病:行为(精神)和身心疾病:精神焦虑、忧郁、神经衰弱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疾病:环境空气污染其他,高血压、冠心病、腰背痛等,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呼吸道进入人体途径 消化道 皮肤,化学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废渣中的化学毒物 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粉尘,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危害因素,物理因素:生产过程所必须,或生产过程中产生 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压、气流) 噪声 振动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 电离辐射,噪声 振动非电离辐射-高频电磁场 、微波 类神经征 红外线 角膜损伤 白内障 紫外线 皮肤红斑水泡 皮肤癌 角结膜炎 电光性眼炎 激 光 视网膜损伤 角膜损伤 白内障电离辐射-X射线 射线 宇宙射线 职业人群 接触人群 放疗病人 原子弹 核事故受害者 急性 局部和全身损伤 死亡(事故) 电离辐射损伤 慢性 皮肤伤 造血系障碍 (职业人群) 远期 致癌 致 (基因 染色体)突变1.中暑 2.减压病 3.高原病 4.航空病 5.手臂振动病 6.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 7.冻伤,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危害因素,生物因素: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 致病微生物 寄生虫 屠宰、皮毛作业接触到炭疽杆菌 畜牧业接触到布氏杆菌 森林作业 能受到带森林脑炎病毒的蜱叮咬森林脑炎 医务工作者生物传染性病源物,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 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不良生活方式,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采光、照明、相邻工段有害因素的影响等)不合理生产过程或不当管理所致环境污染,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毒物中毒:机体受毒物作用后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原料 辅料 中间产品(中间体) 反应过程中的副产物(如热分解) 产品 副产品 夹杂物 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生产性毒物的形态与产生,形态:固态、液态、气态、气溶胶(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雾) 气态的物质气态 液态物质蒸发,如有机溶剂 固态物质升华,如溶磷产生磷蒸汽加温、搅拌、通气、超声、喷雾、增大表面积,生产性毒物的形态与产生,液态 蒸汽冷凝 液体喷洒 烟 金属蒸汽冷凝固态 (直径0.1m) 有机物加热或燃烧 粉尘 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 (直径0.110m)粉状物质的混合、包装,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气态、液态、固态 芳香族氨基(-NH2)化合物,如苯胺、萘胺 芳香族硝基(-NO2)化合物,如硝基甲苯,硝基苯皮肤 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如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四乙基铅 高浓度汞蒸汽 脂、水两溶性消化道误服,不良卫生习惯等,毒物的体内过程,分布:分布不均匀,铅、氟集中于骨骼,CO集中于红细胞 氧化生物转化 还原 毒性减弱 水解 毒性增强 结合 泌尿道排出 呼吸道 消化道 其他:唾液、乳汁、头发、指甲蓄积慢性中毒,职业中毒的类型,闪电型中毒:吸入高浓度氯气,引起心跳骤停或者喉痉挛,出现电击样死亡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大量吸收进入人体慢性中毒:毒物少量长期吸收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亚急性中毒: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迟发型中毒: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呈现中毒临床表现毒物的吸收: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但无该毒物所致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生产性毒物的控制原则,降低毒性 无毒代替有毒 低毒代替高毒 密闭化 降低浓度 自动化 通风排毒 分区隔离工艺布局 有害物质发生源布置在下风侧 有毒气体放散源布置在建筑物上层,易于清扫建筑卫生 防止积尘沾毒 防止二次污染个体防护职业卫生管理,铅,加热至400500,形成铅蒸汽,形成氧化物,凝集成铅烟铅化合物多为粉末状,不溶于水,溶于酸。醋酸铅、硝酸铅易溶于水 铅矿开采及冶炼接触 其他金属的冶炼,制造合金 融铅作业:制造铅丝、铅管、电缆,铅回收 铅化合物:制造蓄电池、玻璃、颜料、防锈剂、制药、 塑料稳定剂、杀虫剂等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罕见 慢性中毒,铅,降低毒性:锌钡白(硫化锌、硫酸钡)的 、钛钡白(二氧化 钛、硫酸钡)代替铅白(碳酸铅)制造油漆 铁红(氧化铁)代替铅丹(四氧化三铅)制造防预防控制 锈漆 激光排版代替铅字排版 降低浓度: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 加强通风,设置吸尘罩,净化排放 个体防护:过滤式防尘口罩 建筑卫生:湿式清扫 管理制度,汞,常温下蒸发,气温越高、空气流动加快蒸发 汞矿开采冶炼 仪器仪表制造接触 塑料、染料工业用作催化剂 含汞药物,用于鞣革、印染 口腔科用银汞填补龋齿 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汞蒸汽;摄入可溶性汞盐 多数为密闭空间作业或意外事故临床表现 慢性中毒 口腔-牙龈炎 肾脏损害 其他,汞,降低毒性:离子膜代替汞做阴极 电子仪表代替汞仪表 降低浓度: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预防控制 加强通风,设置吸尘罩、通风橱 汞液面用甘油或硫化钠覆盖,防止汞蒸汽蒸发 个体防护:防毒口罩 建筑卫生:地面、台面等表面光滑; 低处有贮水的汞吸收槽; 碘加酒精点燃熏蒸,形成不易挥发的碘化汞 管理制度:健康监护,刺激性气体,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包括在常态下气体以及在常态下虽非气体,但可以通过蒸发、升华或挥发后形成蒸气或气体的液体或固体物质多数具有腐蚀性,常因不遵守操作规程,容器或管道被腐蚀,发生跑冒滴漏而造成危害 按化学作用,主要是酸、碱、氧化剂,刺激性气体,预防控制 操作预防与控制 :采取适当措施,消除或降低正常操作过程中的刺激性气体 采取耐腐蚀材料制造的生产设备并经常维修,防止跑冒滴漏 技术措施 生产和使用刺激性气体的工艺应密闭抽风 物料输送、搅拌采用自动化 个体防护- 选用有针对性的耐腐蚀防护用品 职业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各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健康监护 管理预防和控制 职业卫生管理预防和控制 应急救援 作业场所空气检测 职业安全与卫生培训教育-根据岗位变动和生产工艺变化及时 培训,刺激性气体,现场处理 迅速疏散,脱离有毒作业场所 中毒者迅速转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脱去被污染的衣物,注意保暖现场急救 处理灼伤及预防肺水肿:用水彻底冲洗污染处,吸氧、静卧、保持安静 对于出现肺水肿、呼吸困难或者呼吸停止的患者,人工呼吸,心肺复苏 尽快给氧,有条件的可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 采取上述措施后,送往医院保护和控制现场、消除中毒因素按规定进行事故报告,组织事故调查对健康工人进行预防健康筛检,氯气,高热条件下与一氧化碳作用,生成光气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会发生燃烧爆炸 电解食盐产生氯气接触 使用氯气制造含氯化合物 使用氯气作为强氧化剂和漂白剂 急性中毒 呼吸道症状 眼睛、皮肤灼伤彻底冲洗,弱碱性 溶液冲洗临床表现 呼吸道症状 慢性中毒 皮肤丘疹等 牙齿酸蚀症,氯气,密闭化,自动化 加强局部通风预防控制 设置氨水储槽和喷雾器用于中和氯气 含氯废气经石灰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检修或抢救时戴滤毒罐式或供气式防毒 面具,氮氧化物,俗称硝烟,氮氧化合物的总称。除NO2外,均不稳定,生成NO2作业环境中接触的为几种氮氧化合物的混合物,以NO2为主 制造硝酸 化工工业 用硝酸清洗金属 制造硝基化合物,如硝基炸药 苯氨燃料的重氮化接触 卫星发射、火箭推进 火力发电 作为燃料和爆破 汽车尾气 采矿 焊接 -焊接时的高温能够使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结合形成氮氧化合物 谷仓气体,氨气,分子量17.04,密度0.5791g/l,比空气轻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对眼及上呼吸道具有明显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合成氨接触 氮肥生产 以氨为原料的各种化学工业 液氨作为制冷剂 火力发电 防治肺水肿和肺部感染处理原则 积极处理眼灼伤 皮肤灼伤迅速用3%硼酸液或清水冲洗, 眼灼伤彻底用3%硼酸液冲洗,窒息性气体,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单纯窒息性气体:无毒或低毒,对空气产生取代和排挤作用,仅在高浓度和有限空间内才有危险性包括氮气、氢气、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烯、乙炔、二氧化碳等CO2主要起单纯性窒息性气体作用,当浓度超过57倍时,可引起中毒性知觉丧失,化学窒息气体:不妨碍氧进入肺部,使血液对氧的运送、释放或组织利 用氧的机制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细胞缺氧窒息 血液窒息性气体:妨碍血红蛋白和氧气的结合或者分离,如:一氧化 碳,一氧化氮,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苯胺、硝基 苯)蒸汽等细胞窒息性气体:抑制细胞内呼吸酶,如:硫化氢、氰化氢,窒息性气体,CO炼焦、金属冶炼、光气和合成氨制造、火灾现场接触 H2S-含硫矿物、硫化物的还原、动植物蛋白腐烂 CH4-天然气、煤气、沼气、矿井 CO2-工业生产、矿井、地窖 尽快脱离中毒现场,立即吸入新鲜空气现场急救 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实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 出现肺水肿者,有条件的给予足量、短程糖皮质 激素,窒息性气体,预防控制现场处理制定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检修设备,防止跑冒滴漏个体防护、警示标识、自动报警装置等职业卫生培训对于高浓度或有限空间作业的作业场所,应先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通风量不少于环境容量的三倍,佩戴防护面具,并有人保护,有机溶剂,常态下为液体,用作清洗剂、去污剂、稀释剂、萃取剂、化工原料。 30000余种。理化特性: 挥发性、可溶性(水、脂)、易燃性化学结构:同类者毒性相似。氯代烃类多具有肝脏毒性,醛类具有刺激性基本化学结构为脂肪族、脂环族、芳香族,功能团包括卤素(-X)、醇(-OH)、酮(C=O) 、酯(-COO-)、羧酸(-COOH)、胺(NH2-)、酰胺(-CO-NH-),吸收、分布与生物转化,经呼吸道吸收,40%80%滞留于肺 分布于富含脂肪的组织,包括神经系统、肝脏,血流充足的组织,如骨骼、肌肉肥胖者吸收多,蓄积多,排出慢多数可通过胎盘,经过母乳排出代谢转化与毒性密切相关主要以原型呼出少量以代谢物形式经尿排出多数半衰期较短,数分钟至数天。,有机溶剂对健康的影响,皮肤-职业性皮炎,约占总例数的20%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多属于非特异性的抑制或全身麻醉周围神经周围神经损害,少数有特异毒性呼吸系统刺激作用,高浓度引起蛋白质变性引起损伤心脏有机溶剂引起心肌对内源性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增强肝脏均有肝脏毒性。具有卤素或硝基功能团毒性更强。芳香烃毒性较弱肾脏肾小管功能不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四氯化碳急性中毒可引起肾小管坏死性急性肾衰竭。血液苯可损害造血系统,乙二醇醚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或再生障碍性贫血致癌苯 生殖系统大多数可通过胎盘,还可进入睾丸。有些对女性生殖功能和胎儿神经系统发育有不良影响,有机溶剂的预防控制与现场急救,无毒替代有毒,低毒替代高毒密闭化、自动化通风排毒、保证效果、定期维修个体防护职业安全管理 职业卫生培训尽快脱离中毒现场,立即吸入新鲜空气脱去被污染的衣物,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注意保暖对症处理,生产性粉尘,无机粉尘分类 有机粉尘 混合性粉尘 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理化特性 分散度 硬度、溶解度、荷电性、爆炸性 粉尘在呼吸道的沉积 直径1m沉降于大气道分岔处 直径0.5m沉积于小气道和肺泡壁转归 气道的阻留作用 人体对粉尘的防御和清除 呼吸道上皮黏液纤毛系统的排出作用 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尘肺病有关 绝大部分在24小时内排出,约1%3%沉积在体内,生产性粉尘,矽肺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 硅酸盐肺结合二氧化硅 尘肺 炭尘肺煤、石墨、炭黑、活性炭等含炭尘(5类12种) 混合型尘肺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铸工尘肺) 金属尘肺致纤维化的金属粉尘 尘肺 呼吸系统 粉尘沉着症 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变态反应,棉尘病健康危害 其他-炎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局部作用-皮肤、眼睛等 毒性作用-铅、砷锰等 致癌石棉等,生产性粉尘,革工艺改革 水湿式作业 密密闭防尘降尘 风通风排风 护个体防护 管管理维修 教培训教育 查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检测、 作业人员体格检查,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微小气候:生产环境中的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热辐射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作业 高温、高湿作业 夏季露天作业 轻症中暑 中暑 热射病 重症中暑 热痉挛 热衰竭急救原则:迅速脱离高温作业环境,处通风阴凉 处,降低体温,给予含盐清凉饮料,防暑降温措施,合理设计工艺流程 生产自动化 热源的布置技术措施 隔热 通风降温 自然通风 机械通风保健措施 供给饮料、补充营养 个体防护 加强医疗预防组织措施,生产性噪声,机械性噪声按来源 流体动力性噪声 电磁性噪声 低频噪声 稳态噪声 中频噪声 声压波动3dB(A) 高频噪声 连续声按时间分布 非稳态噪声 声压波动3dB(A) 间断声噪声作业: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8h/d或40h/w噪声暴露等效声级80dB,噪声对健康的影响,暂时性听阈位移听觉系统 永久性听阈位移 职业性噪声聋 爆震性耳聋非听觉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 高频低频 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长时间短时间 间断接触 脉冲噪声稳态噪声 有其他危害因素单纯噪声,控制噪声危害的措施,无声代替有声,低声代替高声控制噪声源 提高机器精度,减少摩擦、振动、撞击 不同强度噪声源分开布置 吸声材料 吸声 吸声体 吸声尖劈控制噪声传播 消声 阻性消声器 抗性消声器 隔声 隔音室 隔振、减振,通风除尘,吸尘罩局部排尘系统的组成 风道 除尘器 风机 形式适宜 位置正确局部吸尘罩的原则要求 风量适中 强度足够 检修方便 密闭吸尘罩局部吸尘罩类型 旁侧吸尘罩 接受式吸尘罩 下部吸尘罩,摩擦阻力:空气流动时,沿风道长度上空气与风道内壁间的摩擦力及空气本身的粘滞性所产生的阻力局部阻力:空气流经某些异形部件时,由于流向和流速的变化而产生涡流、损失能量所造成的阻力,除尘系统的防堵措施和防爆措施,宜采用圆形截面风道风道宜垂直或倾斜装设,只能采用较小坡度或水平敷设时,风道中必须有足够的空气流速,水平风道不应过长风道最小直径一般不小于100mm,调节风量的闸阀采用斜插板阀核算通风量使系统中的可燃物含量不在爆炸范围内选用防爆风机有爆炸危险的通风系统,应设置防爆门,除尘系统的防腐措施,选择适当的抗腐蚀材料制作风道在风道内外表面刷防腐、防锈油漆或涂料对容易凝结的排气,沿空气流动方向做成坡度通风系统的吸尘(气)点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6个风道连接尽量平滑,减小角度,以减少局部阻力,除尘器,重力除尘器惯性除尘器离心力除尘器洗涤除尘器过滤除尘器电除尘器,气流组织原则及送、排风口的位置,新鲜空气直接送至工作地点,再与有害物质混合对只产生粉尘或已经设置局部排风的,应从上部送入新鲜空气避免气流短路送风口设在有害物质浓度低的区域,排风口设在有害物质浓度高的区域下送上排有害气体和余热工作场所上送下排无热源工作场所上送上排尽量少用,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体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职业卫生规章职业卫生标准,主要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职业病防治行政法规,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地方性职业卫生法规,江苏省工业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编制要点和范例 江苏省工业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江苏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2007版) )江苏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试行),职业卫生规章,职业病目录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51号令)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47号令)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49号令)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高毒物品目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定书面职业卫生方针设立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明确相关组织智能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订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设置岗位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确保职业病防治管理必要的经费投入依法参加工伤保险,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作业场所管理作业场所职业病有害因素监测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危害告知,材料和设备管理,优先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不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企业使用的主导原材料供应商应符合职业病防治法要求对所采用的技术、工艺和材料不隐瞒危害,进行公示,并采取各种方式告知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应有中文说明书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材料和设备管理,使用、生产、经营可能沉声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应有中文说明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材料的,应用中文说明书不应将存在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嫁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加强外包管理不得接受不具备防护条件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加强对承包作业的管理有毒物品的包装应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工作场所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冲洗装置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应急撤离通道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必要的泄险区,工作场所管理,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源储存场所设置警示标志核设施、辐照装置、放射治疗、工业探伤等使用强辐射源的工作场所设置安全连锁和超剂量报警装置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警示标志的设置高毒作业场所应设置车间淋浴间高毒作业场所应设置更衣室高毒作业场所应设置有毒物品存放专用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评价并提出整改措施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检测、评价结果定期向所在地职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履行告知,劳动合同中应载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劳动合同中应载明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在醒目位置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在醒目位置公布操作规程在醒目位置公布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结果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告知职业病或职业禁忌证告知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进行工伤、工伤申报和工伤保险待遇告知,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病防护设施配备齐全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其台账及时维护并定期检测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时维护并定期检测应急救援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制定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计划并组织实施按标准配备符合职业病防治要求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建立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登记制度及时维护并定期检测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按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禁止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调离并妥善安置有职业健康损害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不得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建立符合要求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管如实、无偿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职业健康监护,禁止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其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禁止使用童工给予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适当岗位津贴对接触有慢性毒性化学品的劳动者开展医学随访离退休人员定期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设施完好定期演练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原则,依法防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单位自律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维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关注职业病高危人群,尤其是流动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建立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设置岗位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职业健康监护目的和意义,概念:职业健康监护是对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 目的:通过对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连续监察,检索和发现职业危害易感人群;及早发现职业性健康损害、评价其发生发展规律和危害程度;及时发现和诊断职业病,以便及时治疗和安置职业病人;为评价职业危害,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劳动者的健康损害提供依据和证据。意义:及早发现职业禁忌症;及早发现职业性健康损害;跟踪观察职业病及职业健康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分布;科学评价职业健康损害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及危害程度;识别新的职业危害、危害因素和高危人群;正确进行目标干预和健康促进;评价预防和干预措施的效果,提高管理水平;为制定或修订卫生政策和职业病防治对策服务。,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程序,制订职业健康监护计划委托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制订职业健康检查下一年度计划,签订协议书,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接触人数、健康检查的人数、检查项目和检查时间、地点向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提供的材料: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接触人数,检测数据,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应急救援措施等检查机构汇总检查结果,提供检查报告:所有受检者的检查结果,疑似职业病患者,职业禁忌症患者,有异常情况人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建议等。对有健康损害的劳动者,还应给劳动者个人出具检查报告,并明确载明检查结果和建议。,职业健康监护界定原则(GBZ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4.6.1已列入国家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危害因素,符合以下条件者应实行强制性职业健康检查:(1)该危害因素有确定的慢性毒性作用,并能引起慢性职业病或慢性健康损害;或有确定的致癌性,在暴露人群中所引起的职业性癌症有一定的发病率; (2)对人的慢性毒性作用和健康损害或致癌作用尚不能肯定,但有动物实验或流行病学调查的证据,有可靠的技术方法,通过系统地健康监护可以提供进一步明确的证据,执行强制性职业健康监护;(3)有一定数量的暴露人群。4.6.2已列入国家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对人健康损害只有急性毒性作用,但有明确的职业禁忌症,上岗前执行强制性健康监护,在岗期间执行推荐性健康监护。4.6.4有特殊健康要求的特殊作业人群亦应实行强制性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人群的界定原则,4.7.1接触需要开展强制性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都应接受职业健康监护;4.7.2接触需要开展推荐性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原则上应根据用人单位的安排接受健康监护;4.7.3虽不是直接从事接触需要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但在工作中受到与直接接触人员同样的或几乎同样的接触,应视同职业性接触,需和直接接触人员一样接受健康监护;4.7.4根据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和发病的特点及剂量-效应关系,应确定暴露人群或个体需要接受健康监护的最低暴露水平,其主要根据是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个体累计暴露的时间;4.7.5离岗后健康监护的随访时间,主要根据个体累积暴露量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健康损害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的特点决定。,职业健康监护的种类和周期,4.8职业健康监护分为上岗前检查、在岗期间定期检查、离岗时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五类。4.8.1上岗前检查 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建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基础健康档案。上岗前健康检查均为强制性职业健康检查,应在开始从事有害作业前完成。下列人员应进行上岗前健康检查:(1)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包括转岗到该种作业岗位的人员;(2)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人员,如高处作业、电工作业、职业机动车驾驶作业等。,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4.8.2长期从事规定的需要开展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应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的目的主要是:早期发现职业病患者或疑似职业病患者或劳动者的其他健康异常改变;及时发现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通过动态观察劳动者群体健康变化,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定期健康检查的周期根据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目标疾病的潜伏期和防护措施等因素决定。,离岗时健康检查及医学随访检查,(1)劳动者在准备调离或脱离所从事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岗位前,应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其在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的健康状况。(2)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是在离岗前的90日内,可视为离岗时检查。离岗后 (1)如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慢性健康影响,或发病有较长的潜伏期,在脱离接触后仍有可能发生职业病,需进行医学随访检查。(2)尘肺病患者在离岗后需进行医学随访检查。(3)随访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有害因素致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劳动者从事该作业的时间长短、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4.8.5应急检查(1)当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及时组织健康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确定危害因素,为急救和治疗提供依据,控制职业病危害的继续蔓延和发展。应急健康检查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开始。(2)从事可能产生职业性传染病(1.炭疽2.森林脑炎3.布鲁氏菌病4.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5.莱姆病)作业的劳动者,在疫情流行期或近期密切接触传染源者,应及时开展应急健康检查,随时监测疫情动态。,职业健康监护界定原则(GBZ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职业卫生档案:是指职业卫生监督执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职业卫生管理以及职业卫生科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报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带、计算机数据等文件材料。职业卫生档案是职业病防治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反映,也是职业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参考依据。职业卫生行政及监督机构、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等都应当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并制定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