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船舶制造业风险分析报告.docx

    • 资源ID:1864481       资源大小:813.70KB        全文页数:16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船舶制造业风险分析报告.docx

    摘 要造船业被称为“面向海洋的装备业”,它主要提供大型矿石和原油轮船、大型集装箱船舶设备。目前,造船业是我国重加工工业中唯一能走在世界前列,与世界先进水平较量的行业。20032006年世界造船市场出现了多年难得一遇的爆发式增长。2006年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景气高峰:全球新船完工量达8010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新接造船订单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055亿美元,增长37;手持新船订单量突破3亿载重吨,达到3.1亿载重吨。各指标都反映出2006年市场需求的旺盛势头。其中,韩国继续排名世界造船业第一位,日本居第二位,我国居第三位。随着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呈现由日、韩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造船完工量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全球排名上升至第3位,此后连续12年保持在全球第3位的位置。2006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接船舶订单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三位,与韩国、日本的差距大幅缩小;新接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30%,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手持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24%。在2006年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对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作出了战略部署。按照这一战略部署,中国造船业也已绘就了“十一五”的发展蓝图。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初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全球船舶工业正在向中国转移,预测2007年及未来几年这种趋势仍将持续。目前,世界造船格局呈现出韩、日、中、欧四极格局。在这四极当中,从产业周期看,韩国处于成长期的后期,发展潜力有限;日本已进入成熟期,欧洲已进入衰退期,只有中国刚刚进入快速成长期,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世界造船业由高劳动力成本国家向低劳动力成本国家转移是一条普遍规律。与中国其它制造业一样,劳动力资源给造船业提供了极大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中国造船企业越来越受到欧洲客户的青睐,国际知名海运企业奥芬公司、著名航运企业A.P.穆勒马士基等也都正成为或已成为中国造船界的最大客户。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造船业已进入广受资本热追的时代,预测2007年及未来几年这种形势仍将持续。造船需要大量资金,这不仅表现在新造船融资方面,还表现在新船厂的建设、旧船厂的改扩建以及配套工厂的兴建等方面。近年来,在造船完工量直线上升的同时,各种资本也在不断涌入。在国内资本中,不仅国有资本表现活跃,投资长江口、珠江口、环渤海湾三大造船基地的建设,民间资本也十分积极,而香港地区的资本更是也对内地造船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在国外资本中,韩国、日本的造船企业是投资中国的主力军,新加坡等地的资本也对投资中国造船业充满热情。 2006年,我国船舶生产企业总计有888家。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辽宁6省市在企业数量、销售收入、利润占比上都位于全国前6位,6省市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4.32%,销售收入占比87.53%,利润总占比96.63%。我国造船业基本被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和地方船厂3大集团垄断。2006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完工602万吨,占全国比重的42%;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完工267万吨,占全国比重的18%;地方船厂完工583万吨,占全国比重的40%。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总体趋势仍然乐观,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全球海运量继续增长,国内、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据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新船需求量为3100万载重吨,年均需求量约为620万载重吨。紧紧抓住全球造船产业国际转移的历史机遇,把中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强国,是中国造船界的共同目标。从总体上看,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我国造船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与韩国、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船舶工业高附加值配套产品主要依赖于国际进口。 中国经济的发展、贸易量的扩大已成为影响全球海运市场和造船市场的重要因素。预测2007年及未来几年,我国VLCC需求50艘左右,LNG船需求在25艘以上,集装箱船需求100多艘,另外20万吨以上干散货船需求也将大增。而这仅是国内需求,更大的需求来自国外。截至目前,手持订单中85%为出口订单,我国船舶已出口到包括美、英、德、日、法等发达国家在内的132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半以上出口到欧洲。有能力相信,经过10到15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的综合竞争力接近日韩当时的水平。在造船总量上,到2015年达24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在吨位方面达到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我国船舶工业市场潜力巨大,前景乐观,2007年及未来几年,仍是我国造船业的繁荣期。 目 录第一部分 行业运行分析及预测1第一章 2006年世界船舶制造业状况2第一节 2006年世界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2一、2006年世界造船业主要指标2(一)新船完工量指标2(二)新船成交量指标2(二)新造船订单指标2(四)手持订单量指标3(五)新船船价指标3二、各船型成交情况3(一)油船成交情况3(二)散货船成交情况3(三)大型集装箱船成交情况3(四)气体运输船成交情况3(五)海洋工程和其他特种船成交情况3三、推动因素4第二节 主要造船国状况5一、韩国5二、日本5三、中国5四、国际竞争6(一)世界船舶工业产业转移趋势6(二)中国造船业加速发展7第三节 制约世界造船业发展的四大因素8一、世界资本缺乏对海上运输这个传统行业的超前投资意识8二、船用原材料价格暴涨加重了造船业负担8三、造船大国自身配套能力有限也是加大造船成本的主因之一8四、出口运行模式也是制约造船业发展的因素8第四节 世界造船业潜在危机9第五节 2007年世界造船业发展展望10第二章 2007年我国船舶制造业供需分析及预测11第一节 2006年我国船舶制造业供需状况11一、生产状况分析11(一)概况11(二)特点12二、需求14(一)成交情况14(二)需求结构分析14(三)需求预测16第二节 2006年船舶制造业进出口分析及预测18一、船舶制造业进口分析18(一)总体情况18(二)月度情况19二、船舶制造业出口分析20(一)出口交货值分析20(二)出口量、出口额分析20(三)船舶出口国家和地区分析22第三节 2006年船舶制造业价格变化分析24一、船价指数走势24二、主要船型价格走势24第四节 2007年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26第三章 2006年船舶制造业发展环境及影响分析27第一节 宏观经济环境27一、国际经济环境27(一)世界经济总体形势27(二)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27(三)国际贸易发展情况28(四)2007年世界经济展望29二、国内宏观经济环境29第二节 产业政策30一、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30(一)远景目标30(二)建设好重大项目30(三)三大造船基地规划30二、“十一五”规划提出振兴船舶工业31(一)“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目标31(二)“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31三、2006年老旧船舶管理规定32四、2006年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35五、我国首个造船质量行业标准实施37六、我国加入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37七、共同规范正式生效37第四章 2007年船舶制造业竞争分析及预测38第一节 我国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38一、船舶制造业发展阶段评价38二、我国船舶工业科技进步成就39(一)船型开发取得新突破,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39(二)重点船舶配套设备研制取得新进展39(三)现代造船模式研究与应用取得新成效,生产效率大幅提高40(四)实现了两大转变40三、我国船舶制造业国际比较40(一)生产指标比较40(二)造船企业国际比较40四、我国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走向41第二节 影响船舶企业竞争的关键要素43一、国际竞争格局影响43二、国家政策影响43第三节 行业资本运作44一、中船集团的资产整合44二、民营资本的进入45三、强强联合45第五章 行业投资与效益分析47第一节 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47第二节 船舶行业效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48一、船舶成本影响48(一)船舶钢板48(二)电子设备48(三)主机49二、船舶市场供求关系影响49第三节 船舶行业效益水平分析50一、船舶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50二、船舶行业利润总额及增长情况50第四节 船舶行业投资形势分析51一、船舶行业投资规模分析51二、船舶行业投资效益分析52第二部分 行业细分领域分析及预测53第六章 细分子行业分析54第一节 散装船市场供需变化分析54第二节 油轮市场供需变化分析56第三节 集装箱船市场供需变化分析58第四节 LNG船市场供需变化分析60第七章 细分地区分析及预测61第一节 行业区域分布总体特征分析及预测61一、行业区域分布特点分析61二、船舶行业运行区域比较分析及排名61(一)船舶行业销售收入区域分布及排名61(二)船舶行业利润总额区域分布及排名62第二节 2006年江苏省船舶制造业发展分析及预测64一、2006年江苏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64二、江苏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65三、江苏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65四、江苏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66(一)政府重视66(二)发展规划67五、江苏省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68第三节 2006年上海船舶制造业发展分析及预测69一、2006年上海市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69二、上海市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70三、上海市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70四、2006年上海船舶制造业发展成就71(一)江南长兴造船基地开建71(二)发展规划72五、上海市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72第四节 2006年辽宁省船舶制造业发展分析及预测73一、2006年辽宁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73二、辽宁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73三、辽宁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74四、辽宁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75(一)2004年造船业列为辽宁省鼓励发展产业75(二)2006年辽宁省造船业加速转型升级76(三)发展规划77五、辽宁省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77第五节 2006年浙江省船舶制造业发展分析及预测78一、2006年浙江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78二、浙江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78三、浙江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79四、浙江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80(一)舟山金海湾公司30万吨级船坞围堰爆破成功80(二)2004年出台加快船舶工业发展意见80(三)浙江省造船业“十一五”发展规划81五、浙江省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81第六节 2006年山东省船舶制造业发展分析及预测82一、2006年山东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82二、山东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82三、山东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83四、山东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84五、山东省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84第七节 2006年广东省船舶制造业发展分析及预测85一、2006年广东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85二、广东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85三、广东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86四、广东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87五、广东省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87第三部分 企业分析88第八章 企业综合分析89第一节 2006年船舶制造企业经营状况分析89一、盈利空间大、盈利能力强企业分析90二、盈利能力中等企业分析91三、盈利能力较差企业分析91四、企业营运状况分析92第二节 造船业三大集团情况95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96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97三、地方造船厂97第三节 重点企业三年经营数据对比分析98一、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98二、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99三、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99四、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100五、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101六、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101七、澄西船舶修造厂102八、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103九、浙江造船有限公司103十、上海澄西船舶有限公司104十一、扬帆集团有限公司105十二、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105十三、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106第九章 典型企业分析107第一节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分析107一、企业行业地位分析107二、公司基本评价107三、2006年经营业绩108四、企业经营状况108五、发展前景109第二节 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分析110一、企业行业地位分析110二、公司基本评价110三、企业发展目标110四、企业经营状况111五、发展前景112第四部分 行业风险提示及信贷投向建议113第十章 行业发展机遇114第一节 全球造船业发展趋势预测114第二节 我国船舶制造业发展机遇分析117一、我国造船业发展的外部有利因素117二、我国造船业发展的内部有利因素117(一)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突出117(二)“国油国运”118(三)“国船国造”、“国机国造”119(四)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大力扶持造船业119第三节 中国造船业未来发展预测121一、2007年趋势判断121二、长期趋势判断121(一)产量预测121(二)产能预测122第十一章 行业风险分析124第一节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评价124一、定性分析124二、定量分析125第二节 政策风险评价126第三节 上下游行业变化风险评价127一、钢材价格变化风险评价127二、配套零部件行业风险评价128三、下游航运市场波动风险评价128第四节 市场供需矛盾风险评价129一、船舶产业供给风险分析129二、船舶产业需求风险分析130第五节 行业竞争风险评价132一、进入退出壁垒132二、企业竞争模式变化及相关风险分析132第六节 行业其他主要信贷风险134一、交船风险134二、贷款挪用风险134三、造船合同不严密风险134四、船舶信贷担保风险135五、船舶制造成本风险135六、汇率风险135七、融资利率风险137第十二章 2007年船舶制造业信贷建议138第一节 2007年船舶制造业总体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138一、2006年行业总体发展特点与授信额度建议138二、2006年行业资金需求特点及授信建议138第二节 2007年船舶制造业细分产品特点及授信建议139一、从船型角度建议139二、船型开发方面投资140三、投资船舶配套业140第三节 2007年船舶制造业地区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141一、船舶制造业区域发展特点总结141二、区域市场授信建议141第四节 2007年船舶制造业所有制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142一、所有制企业对比及发展特点总结142二、所有制类型授信建议143第五节 2007年船舶制造业规模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144一、规模对比及发展特点总结144二、规模类型授信建议145第六节 2006年船舶制造企业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146一、企业发展特点总结146(一)企业竞争格局变化146(二)部分重点企业资金量充足146二、企业授信建议147附 表表12004-2006年全球造船业三大指标2表22003-2006年我国三大造船指标12表320062010年我国船舶运力增长需求16表42006年中国船舶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23表51995-2006年主要船型价格走势25表6我国造船产量预测26表7主要造船国家生产指标比较40表8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资产、负债指标逐年对照表51表92002至2006年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效益指标52表1020062010年我国散装船运力增长需求55表112001年-2010年世界油船拆解量年平均值预测56表12世界油船需求量变化及预测57表13世界集装箱船队预测58表142010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预测58表15集装箱船需求量变化及预测59表162006年我国船舶企业区域分布情况61表172006年船舶销售收入区域分布及排名62表182006年船舶行业利润总额区域分布及排名63表19江苏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64表2020032006年江苏省规模指标比重变化64表21江苏省主要造船企业65表22江苏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规模指标比重65表2320032006年江苏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66表24上海市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69表2520032006年上海市规模指标比重变化69表26上海市主要造船企业70表27上海市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规模指标比重70表2820032006年上海市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71表29辽宁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73表3020032006年辽宁省规模指标比重变化73表31辽宁省主要造船企业73表32辽宁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规模指标比重74表3320032006年辽宁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75表34浙江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78表3520032006年浙江省规模指标比重变化78表36浙江省主要造船企业78表37浙江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规模指标比重79表3820032006年浙江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80表39山东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82表4020032006年山东省规模指标比重变化82表41山东省主要造船企业82表42山东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规模指标比重83表4320032006年山东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84表44广东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85表4520032006年广东省规模指标比重变化85表46广东省主要造船企业85表47广东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规模指标比重86表4820032006年广东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87表49船舶制造业前20家企业经营状况89表50销售收入前20名企业盈利能力划分结果90表51船舶制造业前20家企业“三费”增长情况92表52船舶制造业前20家企业营运状况93表53前20家企业中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全国水平的企业94表5420042006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98表5520042006年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济运行状况99表5620042006年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99表5720042006年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经济运行状况100表5820042006年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101表5920042006年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101表6020042006年澄西船舶修造厂经济运行状况102表6120042006年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103表6220042006年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104表6320052006年上海澄西船舶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104表6420042006年扬帆集团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105表6520042006年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经济运行状况106表6620042006年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106表67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107表6820042006年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109表69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110表7020042006年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111表711971-2009年全球造船业产业周期变化、预测及内因分析115表72全球新船需求预测116表73中国造船业人力成本优势非常突出118表74中国“三湾”基地船舶在建产能122表75船舶产业政策环境变化影响的风险分析及评价126表762004年国内主要船板生产企业船板产量127表77船舶制造业供给风险分析129表78船舶制造业需求潜力风险评估131表79不同船舶的合理建造周期134表80企业资产、收入及利润集中度变化146表81重点企业利息支出状况147附 图图11990-2006年我国造船完工量11图2我国造船业产量份额及排名变化情况11图32006年我国完工船舶船型比例结构15图42006年我国手持船舶订单船型比例结构15图520062010年我国三大船型需求预测图17图61990-2006年我国船舶进口数量18图71990-2006年我国船舶进口额19图82006年各月船舶进口量19图92006年各月船舶进口额20图101995-2006年船舶出口量21图111995-2006年船舶出口额21图122006年各月船舶出口量22图132006年各月船舶出口额22图141995-2006年克拉克松船价指数走势24图15人均GDP与产业周期38图16各国造船业所处产业周期39图172005-2006年热轧钢板价格走势48图18我国船用低速机缺口预测49图192003-2006年船舶行业销售收入变化情况50图202003-2006年船舶行业利润总额变化情况50图21全球主要大宗干散货海运量54图22中船重工、中船集团下属企业情况95图232006年三大集团造船完工量占比96图241900-2010年世界造船产量变化114图25全球造船业转移趋势117图26中国重化工业发展带动造船业相关产业链118图27未来我国原油运输能力变化119图281993-2015年我国造船完工量统计与预测122图29船舶完工量与GDP运行曲线125图30我国船舶工业主要消费钢材品种结构127图312006年船舶制造业规模指标分布(所有制类型)142图322006年船舶制造业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利用率(所有制类型)143图332006年船舶制造业规模指标分布(规模类型)144图342006年船舶制造业不同规模类型企业盈利能力145第一部分 行业运行分析及预测20032006年世界造船市场出现了多年难得一遇的爆发式增长。2006年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景气高峰:全球新船完工量达8010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新接造船订单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055亿美元,增长37;手持新船订单量突破3亿载重吨,达到3.1亿载重吨。各指标都反映出2006年市场需求的旺盛势头。其中,韩国继续排名世界造船业第一位,日本居第二位,我国居第三位。随着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呈现由日、韩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船舶制造业的造船完工量持续快速增长,我国造船业在世界造船业中的地位也大幅提升,造船产量份额由1981年的0.1%提升到2006年的19%,连续12年保持在全球第3位的位置。2006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接船舶订单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中国造船业主要面向出口,目前中国手持船舶订单中85%以上是出口船订单。近两年,船舶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出口船舶136376艘,比2004年增长56.2%。2006年出口船舶382728艘,比2005年增长180.62%。第一章 2006年世界船舶制造业状况第一节 2006年世界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一、2006年世界造船业主要指标随着国际航运市场的复苏,航运市场出现运力供不应求、运价大幅上涨的情况,全球各大船公司也开始大量订造船只。受此影响,世界造船市场在2002年底走出低谷,并迅速复苏,20032006年出现了多年难得一遇的爆发式增长。2006年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景气高峰,全球新船订购活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指标再创历史新高,船价继续大幅攀升,直逼历史高位。2006年来,全球造船企业在大量消化累计订单的同时,手持订单数量比一年前再度大幅增加,反映出2006年市场需求的旺盛势头。表1 2004-2006年全球造船业三大指标单位:万载重吨200420052006新承接订单1039076009120新船完工量614072408010期末手持订单221802260031000(一)新船完工量指标继2004年全球新船完工量突破6000万载重吨,2005年突破7000万载重吨后,2006年全球新船完工量达8010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二)新船成交量指标2006年全年新船成交量达到1.4亿载重吨,创下历史新高(次高点为2003年创下的1.168亿载重吨)。(二)新造船订单指标2006年世界造船业接到新造船订单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055亿美元,比2005年新造船订单总额增长37,比2004年新造船订单总额763亿美元增长76.3。在2006年新造船订单中,油轮数量最大。这是因为2010年所有的单壳油轮将全部淘汰出局,油轮公司必须抓紧订造可以用来替代的新双壳油轮。于是2006年新油轮订造总额达到49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22;其中苏伊士型油轮订造数量创纪录,其订造总额达到56亿美元,比2005年同比翻十番。(四)手持订单量指标2006年,全球手持新船订单量已突破3亿载重吨的整数关口,达到3.1亿载重吨。(五)新船船价指标2005年下半年新船船价曾有调整,但是2006年新船船价稳步攀升。2006年末克拉克松船价指数收于168点,全年涨幅7.69%。许多船型的船价已接近和达到了历史高位,个别船型船价已创出历史新高。二、各船型成交情况(一)油船成交情况2006年全球新船成交量创新高的主要贡献为油船。全年成交油船7900万载重吨,比上年的2850万载重吨大增170%,创下年度订单成交量之最。其中,VLCC成交近100艘,2005年全年只有33艘;苏伊士型油船成交近80艘,2005年全年仅7艘;阿芙拉型油船成交124艘,2005年全年为45艘。这三种油船也因其大手笔的成交量成为2006年市场上最火的船型。(二)散货船成交情况2006年前11个月,散货船共成交2890万载重吨。接近年底时,散货船行情开始全面爆发,全年成交量达到3200万载重吨,比2005年的2710万载重吨增长约18%,但仍逊于2003年和2004年,这两年的订单量分别是3600万载重吨和3410万载重吨。(三)大型集装箱船成交情况2006年大型集装箱船继续受到市场追捧。全年3000TEU以上的集装箱船成交1800万载重吨,高于2004年1540万载重吨和2005年1320万载重吨,低于2003年2100万载重吨的历史最高量。(四)气体运输船成交情况2006年气体运输船需求稳定。全年全球成交LNG船360万载重吨,与2005年的360万载重吨基本持平,低于2004年高峰的570万载重吨。近几年,LPG船一直呈需求增长之势,2006年成交210万载重吨,与2005年相当,而2002-2005年的成交吨位分别为30万载重吨、70万载重吨、120万载重吨和210万载重吨。(五)海洋工程和其他特种船成交情况2006年前11个月海洋工程和其他特种船共成交447艘,已超过2005年全年380艘的水平。三、推动因素伴随着全球贸易的复苏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际进出口业务不断增多,全球海上货运业务量连年翻番。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仅集装箱货物已经增长了65。世界各大港口的货物吞吐量明显递增,给世界造船和海上运输业带来了生机。自2007年2月中旬以来,作为铁矿、煤炭、谷物等“干散货物”海上运输市场晴雨表的波罗的海干散货物综合运输指数平均报收一直徘徊在6314点高度,约为去年同期的2.5倍。另据世贸组织统计显示,2006年世界海运干散货物流量大约增长了58.6左右,由于干散货物运输占海上运输贸易的半壁江山,因而其业务的增长促进了造船业和海上运输业的发展。 另外,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已明显推动了国际航海货运业的发展。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发展中国家不断增长的远洋运输需求消除了全球航运市场许多承运公司没有安全稳定运输需求的担心,也为整个世界海上航运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节 主要造船国状况一、韩国2006年是韩国造船业最辉煌的一年。2006年其赢得的新订单、未完成订单和新造船的总吨位分别为1900万修正总吨、4290万修正总吨和3060万修正总吨,分别较2005年增长54%、38%和14%。此数据意味着2006年全球造船业38.3%的新订单、近38%的未完成订单和三分之一的新船生产为韩国造船企业所有。韩国在新接订单、未完成订单和造船吨位上继续排名世界第一,位居世界造船业头把交椅。截至2006年年底,韩国造船业未完成订单总量相当于今后4年的造船量。2006年船舶出口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达220亿美元。在世界十大造船厂中,韩国有7家。其2006年能拿到创纪录的订单数,主要是因为国际原油价格高涨使离岸开采设备和油轮需求旺盛。2006年韩国造船业接获的油轮订单总量达903万修正总吨。另外,2006年韩国造船业几乎赢得了全球液化天然气船的所有订单,接获的该类船舶订单量达320万修正总吨,比2005年增长67%。韩国造船产业如此飞黄腾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快速经济发展带动下的全球海运贸易运量不断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地区需要大运量货船,而韩国造船产业抓住全球船舶市场机遇,扩大投资,坚持更新和提升自身造船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发展造船规模经济能力。受对高阶船舶和其他产品需求的连续增长,2007年韩国造船企业预计出口增长18%,达到260亿美元。从现在到2015年,凭借高超科学技术和越来越看好国际船舶市场的韩国造船产业,年均出口量增长率将达到6.1,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00亿美元。二、日本2006年的日本造船业新造出口船舶580艘,达到2659.4万总吨,比2005年增长90.2,仍稳居世界造船业的第二位。三、中国2006年中国造船业新造船订单达到687.2万载重吨,相当于全球新船订造总量的24份额。中国2006年造船产量达到1452万载重吨,位居世界造船业的第三位,相当于世界造船总产量的19份额。预计到2015年,中国造船年产量达到2400万载重吨,将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大国。 中船集团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公司,仅次于韩国现代重工造船公司(HHI)和日本今治造船公司。2006年,中船集团完成602万载重吨货船建造任务,年增长率达到17。中船集团船舶建造产量占中国造船工业新船总产量份额为43;2005年建造产量占世界造船工业新船总产量份额为7,2006年其份额提高到8.2。目前中船集团接到新船建造订单总额达到190亿美元,仅次于韩国现代重工造船公司,超过700万载重吨,其中包括运力分别超过30万吨的超大型油轮4艘,容积分别达到47200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船4艘。目前中船集团正在设计建造容积超过20万立方米的超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四、国际竞争(一)世界船舶工业产业转移趋势几十年来,世界船舶工业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船中心从西欧向东亚的转移;二是东亚内部的产业转移。上世纪50年代之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造船界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进入50年代,日本造船业的崛起打破了西欧造船国一统天下的局面。1956年,日本商船下水量首次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而从70年代开始,韩国的造船业逐步发展起来并超过了日本。1999年,韩国承接新船接单超过日本;2000年,新船接单和手持订单远远超过日本,造船产量也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目前,随着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呈现由日、韩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因为船舶工业具有劳动、资金、技术三密集的特征,而中国既拥有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又拥有较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的资金、技术条件。针对自己所长,中国船舶工业已经确立了以三大常规船型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策略。该策略的确定主要是由于在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中,中国船厂的劳动力优势更为明显;同时,在三大船型建造所需的土地、岸线等资源上,中国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且,在三大主力船型中,中国与日、韩在研发、设计等方面的科技差距不是特别明显。也就是说,在三大主力船型上,中国造船企业在资源和要素上的比较优势已经完全超越了科技水平上的相对不足,非常适合在上述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实现船舶工业的产业转移。据欧洲媒体披露,目前很多欧洲大型船运公司的订单从韩国现代重工、大宇造船、三星重工等转向了中国造船厂。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中国在价格方面比韩国便宜;二是中国造船业产业链比较完整,拥有欧洲造船质量认证及优越的港口条件;三是与韩国有所不同,中国造船厂的很多技术是由欧洲海运公司提供的,更符合欧洲人的习惯。客户纷纷转向中国对韩国造船业界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冲击。面对追赶步伐不断加快的中国造船业,韩国造船业开始向更高技术含量船型突破,以期保持领先优势。三星重工正打算开发设计达14000(20尺标准集装箱)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同时,韩国大宇还加快了在中国的投资,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以求降低成本。(二)中国造船业加速发展至2006年中国已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三造船大国,而且与排名前两位的韩国和日本的差距不断缩小,大有赶超之势。2006年全国船舶完工量达到创纪

    注意事项

    本文(船舶制造业风险分析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