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有关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的调查与思考.docx

    • 资源ID:1859153       资源大小:203.26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有关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的调查与思考.docx

    最宝贵的财富  最稀缺的资源关于“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青岛市是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委、市政府从青岛实际出发,大力培植企业、品牌和企业家,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一批知名品牌和一批优秀企业家。2004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1948家大型工业企业中,青岛有42家,占2.2%;全国500强企业中,青岛有12家,占2.4%。全国547个中国名牌产品中,青岛有31个,占5.7%;全国450个驰名商标中,青岛有10个,占2.2%。青岛还创造了我国唯一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的海尔,成为“中国名牌第一城”。去年,青岛市国内生产总生产总值达到2163.8亿元,增长16.8%,连续多年保持一五%以上的增长速度,荣获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企业家满意奖”等称号。与青岛知名企业、著名品牌交相辉映的,是青岛优秀企业家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既有以张瑞敏、常德传、周厚健、汪海等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又有像胡谅伦、陈玉兰、陈索斌等著名的民营企业家,还有一些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者;既有制造业的排头兵,又有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头羊,还有服务品牌的创造者,包罗了各类型、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代表人物。如同美国的硅谷集聚着众多科技精英,青岛则聚集着大批企业界精英,其数量之多、名气之大、分布之集中、兴盛周期之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被专家们称为“青岛现象”。 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优秀代表,是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我省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三个一批”工作力度,打造制造业强省,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必须尽快建成一支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家队伍。当前,我省企业家比较缺乏,已经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深入研究“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把握企业家成长的一般规律,对于加紧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的特征 “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集群性,呈现出群体优势和集聚效应。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路,是青岛企业家孕育产生和成长发展之路。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小作坊工厂到大企业集团,从国内创业到国外驰骋,青岛的企业家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了一支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家队伍。2000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全国十大经济风云人物,入选的7位企业家中,青岛就有3位。到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878家。其中,中型以上工业企业379家,国家大型工业企业和全国500强企业达到54家。在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等六大集群强势崛起的背后,是优秀企业家群体在作支撑。在青岛,一位优秀企业家往往就是一名领军人物,带动和催生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成长发展,像滚雪球一样,形成一个个群体。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龙头企业带动了800多家配套企业的发展;以中船重工为龙头的造船修船产业,集聚了国内的重点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以即发集团为龙头的针织行业,聚集了360多家相关企业;以重型载货车、专用车为重点的汽车产业,带动了全市100多家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以在建的1000万吨炼油厂为骨干的石化产业集群,正在打造一个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条。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队伍的壮大,去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青岛市企业家促进会,入会优秀企业家达到一五0人,出现了人才济济、群星璀璨的局面。 (二)品牌性,呈现出知名品牌和著名企业家交相辉映的特点。青岛拥有全国、全省名牌140多个。品牌是青岛的城市名片,同时,品牌也已经具有鲜明的人格化,与培育它的企业家密不可分、相生相伴、交相辉映。一提到海尔,人们头脑中就会出现张瑞敏的形象,一说到双星,就会把汪海联系在一起。企业家就是品牌,青岛的企业家与知名品牌相得益彰,一起走向全国,享誉世界。海尔的张瑞敏已经成为世界级品牌的代表,1999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之一,2004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进入“亚洲25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青岛港的常德传于今年4月获得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是全国获得此奖的3位企业家之一。海信的周厚健、双星的汪海等也都是我国企业界屈指可数的“名人”。近年来,青岛企业家中先后有4人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家”,3人被评为“全国创业企业家”,31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企业家”。 (三)持久性,呈现出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活力。在青岛企业家群体中,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一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少企业家都有20多年的任职经历。汪海在双星“一把手”的位置上干了21年,张瑞敏干了20年,常德传、周厚健也都干了十几年。一些后来居上的领军人物,像青岛交运集团的赵迎春,也在自己的企业摸爬滚打了二三十年。在创业发展的历程中,他们时刻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压力,面临着各种风险的考验,面临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但青岛的企业家们始终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表现出了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豪迈气概,表现出了与企业融为一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张瑞敏经常号召员工要“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常德传一直倡导“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的牺牲”;赵迎春总是动情地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着企业在自己的手中一点点长大”。正是靠着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干劲,一种气魄,他们的事业越做越大,自身素质越来越强,没有一个人出问题、栽跟头、中途落马。正像一些专家说的,“青岛企业家都是能干事的,没有出事的”。反观同期其他地方一些创业者,有的昙花一现,匆匆而过;有的自生自灭,无疾而终;有的违纪违法,身败名裂。而青岛的优秀企业家无论在创业之初,还是走向成功辉煌,无论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强劲的自驱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四)独创性,呈现出自主创新、各具特色的局面。青岛的企业在具体发展模式上没有一定之规,但共同的是企业家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特别是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海尔、海信集团研发中心双双被列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企业研发中心试点。海尔在20年前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冰箱技术之初,就确定了第一台引进,第二台消化国产,第三台出口,第四台境外生产的战略目标。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企业创新能力测评结果中,海尔技术中心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企业技术中心第一名。海尔防电墙技术提案被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即将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个家电国际标准。20年中海尔集团累计申请专利5469项,其中发明专利249项,是国内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家电企业。海信集团在北京、上海、美国等建立了多家技术研发分中心,10多年来,累计投入技术研发资金一五亿元。2003年申请专利239项,2004年445项。海信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款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信芯”,其结构设计与关键算法设计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广泛应用于数字高清晰彩电及其他多媒体显示器,并完全替代国外同类产品,首次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即发集团建立了中国针织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平均每年开发新技术60多项,新产品600余种,成为全国进出口最大的200家企业之一,在全国针织同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青岛的企业家们各有优势,各具特色,不管他们原来的起点如何,从事什么行业,也不管他们的自身情况和经历怎样,都是在青岛这方热土上,通过不断地创新和超越,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呈现出异彩纷呈、异曲同工的局面。 (五)和谐性,呈现出共生共荣、良性竞争的格局。青岛的不少知名企业,产品结构相似,并且都是竞争激烈的待业,仅家电行业就有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巨头并驾齐驱。这种同地域同行业的趋同性,恐怕在全国乃至世界也不多见。在商界,历来有一种说汉:“一山不能容二虎”、“同行是怨家”。但在青岛并非如此。三家集团虽然比邻而居,相距咫尺,但他们的眼睛不是盯在彼此身上,算计着搞“窝里斗”,而是和谐相处、良性竞争,主动到市外、省外、海外找市场、占份额。海尔在全球建了一三个工厂,一八个贸易中心,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海信的海外年销售收入以100%以上的幅度增长,2005年仅平板电视机就获得海外订单2亿美元。澳柯玛产品在美、法、加、澳等国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在中东、东南亚等部分地区成为市场主导。他们都从各自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以见贤思齐的态度,相互学习激励,把对方的发展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激励自我把事业做强做大。同地域的不同行业,更是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贡献大的企业家,大家众口一词的是服气、敬重;对后起的创业新秀,共同的是提携、帮助。企业家之间多的是相互借鉴,少的是孤芳自赏;多的是思想交流,少的是相互冲撞;多的是合作共赢,少的是尔虞我诈。 二、“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的成因 “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共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青岛市委、市政府长期培育和悉心呵护的结果。 (一)把企业家作为最宝贵的财富和最稀缺的资源,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青岛是港口城市,经济结构一直以加工业、服务业为重心。现在,青岛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全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企业的发展壮大为根基和依托。2004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10.6亿元,仅10大企业集团就完成利税一三6.5亿元。大企业集团对全市的经济贡献率达50%以上。正因为如此,青岛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企业和企业家,始终把企业家作为最宝贵的财富来珍惜,作为最稀缺的资源来开发,努力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 1、实施“能人强企战略”,选准用好国企当家人。在青岛的企业、企业家中,国有企业“唱主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有企业领导人特别是“一把手”的选配,始终把这支队伍挂在心上,抓在手上。坚持以实践和市场为标准,积极实施“能人强企战略”,在“能人里选好人”,不唯年龄,不唯资历,谁业绩突出、谁能被市场接受就用谁。海尔的张瑞敏、海信的周厚健、颐中的蒲强、澳柯玛的鲁群生担任“一把手”时都只有35岁左右。青岛钢铁集团董事长王玉科,1997年上任时已经57岁了,至今仍是企业的领导人。青啤集团的金志国担任总裁时,仅是一名总经理助理兼二级公司经理,因他负责的公司业绩突出,自身发展潜力大,被破格提拔。同时,在使用上,坚持适当延长企业家任职周期,保持企业家队伍的稳定,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家作用,努力实现企业家资源效益最大化。市委规定,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不用官位奖励;对反映有这样那样情况的个别企业家,坚持看本质,看主流,只要没有原则性问题,一般不进行调整,让市场评价企业家优劣、决定企业家去留;对知名度高、贡献大、特别优秀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即使超过退休年龄,经批准也可适当延长任期。从而让优秀企业家们为青岛做出更多更大更长久的贡献。 2、营造“创业高地效应”,积极培植企业家资源。在抓好“国字号”企业家队伍的同时,注重大力培养、吸引、凝聚各类企业人才和各层次企业人才,努力营造人才创业的高地效应。一是大力培育民营企业家。坚持“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制定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28条政策措施。成立了青岛市民营企业协会,组建了青岛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实施了民营企业人才“百千培训计划”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五百工程”。到2004年,青岛市民营企业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48家,过10亿元的一三家,有12家进入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一三家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民营企业家。二是积极吸纳海外英才来青创办企业。出台了关于引进留学人员来青工作的若干规定,鼓励留学人员以技术入股或投资的形式,来青创办独资、合资、合作的高新技术企业或收购中小企业。规定“留学人员来青创办的企业、引进的项目或建立的科研机构,分别享受国家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青岛市在国内招商引资的有关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直接组织到国外招聘,多次组团赴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招聘各类创业人才。仅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青岛国际化人才创业洽谈会”上,就签订人才招聘项目24个,与200余人达成来青创业意向。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协调市直大企业从国外引进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近3年来,在海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引进、聘用了410多名高级人才。目前,已有一三名海外博士担任了一些大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三是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到青岛落户。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快捷、方便、优质的服务,特别是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国家5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来青岛落户。目前,国家53户特大型的中央企业中,已有12户到青岛落户,仅2004年一年就来了6户。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71家在青岛投资,创建了89家企业,其中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大项目11个,累计投资达一五2亿元。四是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吸纳人才工作机制,实施人才向企业倾斜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1998年以来,每年都有上万名大学生到青岛企业工作,每年到海尔工作的大学生就有1000名左右。海信集团现已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3000多名,占集团总数的30%,其中博士40多名、硕士300多名,技术研发人才一五00多名。目前,海尔、海信、青啤、南车四方、黄海橡胶、颐中烟草、青岛变压器集团、青岛港、青岛建设集团等一三家企业都建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构建市场选配机制,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化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青岛市坚持组织选拔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积极探索市场配置人才的有效途径。1999年,制定下发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竞争上岗办法,开展了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作。市委、市政府投入6000多万元,建起了“青岛市企业经营者评荐中心”,为国有、集体及其他所有制企业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双向选择提供服务,为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和市场化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5年多来,通过背景调查、业绩评估、素质测评、情景模拟等手段,已为100多家企业成功推荐了400多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其中,帮助青啤集团面向国内外选聘的营销副总裁严旭,创造了令人吃惊的效益,由她负责的华南事业部,啤酒销售量连年保持在70万吨左右,是她上任前的100倍还多。 (二)把最大限度地释放企业家能量作为改革方向,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服务。青岛企业家群体是在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青岛市委、市政府按照市场机制的取向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采取科学灵活的管理体制和方式,提供真诚到位的一流服务,促使企业和企业家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 1、以有利于企业和企业家发展为目的,科学调整管理体制和方式。从1984年到1992年,针对“下管两级”的管理体制对企业干部统得过死、企业缺少自主权问题,把干部管理权限下放到企业主管局,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海尔、海信、双星等大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从1992年到1998年,针对企业主管局对企业领导人干预较多、影响企业发展问题,果断将一些大企业从主管局分离出来,由市里直接管理,进一步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从1998年到党的十六大,为改变政企不分、套用党政干部模式管理企业领导人员、妨碍企业家按市场要求放手经营问题,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领导人员实行了分类、分层、分级管理。分类,即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对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不再套用党政机关的级别;分层,即按照决策层和经营层分开的要求,实行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的分别管理;分级,即按照产权关系确定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关系。调整后,市委只管理35个市直企业主要领导,副总经理和“三总师”的管理权直接放给企业。党的十六大以后,针对过去政府与企业行政隶属关系造成的资产责任不清的问题,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将政府与国有及其控股企业的关系规范为出资人与经营实体的关系,除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外,其他的权力都放给企业,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落实,从而赋予企业家们更大的责任和动力。目前,青岛一大批企业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了向世界级品牌冲刺的步伐。 2、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提供真诚到位的一流服务。一是为企业家创造一心一意干事业的好环境。青岛市委、市政府规定,任何部门、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市政府公开与企业“约法三章”:不干预企业家的决策;不把政府的包袱甩给企业;不同企业家过从过密。为保证既能及时了解掌握和解决企业家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又避免一些中间环节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干扰,建立了市委、市政府与大企业的“信息直通站”,保证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决策部署直通大企业,企业和企业家的愿望需求和意见建议直达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市领导直接联系大企业制度,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同志,每人联系一个销售收入列全市前50位的大企业和企业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到企业调查研究,帮助解决问题。开展了为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为大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的通知,实施了以减少审批为核心的“五项工程”。市委、市政府还规定,尽量减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负荷,减少“文山会海 ”和社会活动,市里召开的会议从不强求大企业一把手必须参加。每年一次的企业家座谈会,都事先征求企业家意见,加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去年成立了青岛市企业家促进会,市委书记、市长等7名领导担任特邀顾问,一五0名企业经营者成为首届会员。二是在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给予支持。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青岛成为全国沿海开放城市的历史机遇,在全国率先实施名牌战略,并从财税、信贷、外汇、投资、技改、能源、交通等政策及配套上予以扶持,强力推动企业的发展。从1992年到1998年,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了扶优扶强,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市委、市政府借助若干大企业的品牌、技术、管理优势,通过强强联合、兼并等形式,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生产要素市场的逐步发育,市委、市政府着力推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青啤、海尔、双星、海信、澳柯玛、红星化工、黄海像胶等企业陆续上市,融资后,企业快速发展,知名度也大大提高。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项目的引进与合作上,市委、市政府根据企业需要,实行重点帮助与扶持,先后促成了青岛啤酒与美国AB公司、海尔与日本三洋和德国欧倍德、海信与日本住友、澳柯玛与美国GE、青钢集团与韩国浦项制铁、青岛港与英国铁行和丹麦马士基、凯联集团与韩国LG等的强强联合。海尔、海信的GSM、CDMA等项目,也是政府直接帮扶的结果。三是对企业家真诚信任、真心理解和真情爱护。当企业家遭到挫折时,及时给予热情帮助;当企业家受到非议时,迅速澄清事实,旗帜鲜明地表明支持态度,使企业家丢掉思想包袱,一心一意干事业。对以举报为名,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企业家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同时,注重加强思想引导,帮助企业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青岛做出更大贡献。2002年,青岛一家企业的老总一段时间精神不振,企业发展明显放慢,市委经调查发现是有人反映他一些纯属“莫须有”的问题,于是旗帜鲜明地支持他大胆工作,使他深受鼓舞,当年该企业利润同比增长了30%多。2003年,市委、市政府发现一家发展较快的大企业“一把手”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班子内外开始出现不协调苗头,市委两位副书记一起同他谈话,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问题,使他端正了态度,进一步增强了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3、把管理寓于保护之中,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一是坚持市领导谈话打招呼制度。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组织、纪检部门对企业或企业家的苗头性问题及时给予提醒告诫。二是坚持监事会主席、财务总监和审计特派员“三位一体”的日常财务监督制度。目前,纳入直接监控的国有资产已占全市国有资产的70%,其中做到了企业资产状况、经济效益、经营管理、班子廉洁情况四个基本清楚。三是坚持年度综合考核制度。近5年来,每年对全市企业领导人员和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改革发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年薪、实行奖惩和加强班子建设的依据。四是坚持审计制度。每年定期进行审计。在一把手任期届满,或任期内职务变动、企业改制等情况下,进行专项审计。2003年,针对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制定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必须遵守的“六个禁止”等规定,有效防止了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 (三)把建立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企业家队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素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竞争;“与狼共舞”的背后是企业家过人的胆略和过硬的素质。青岛的企业家基本属于土生土长,跟随着改革的脚步开始创业的,虽有长久的创业经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大多没受到正规的高层次职业教育。随着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迫切需要提高企业家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正是适应这样的新要求,青岛市不断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 1、按照“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准,确立培养目标。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通用、日本松下等大企业培养企业家的成功实践,设置了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个层次,熟悉专业知识,培养优秀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第二个层次,熟悉经营管理,培养能够触类旁通、善于处理复杂问题、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第三个层次,熟悉战略决策和资本运作,培养掌握市场规律、不断开拓创新的高素质大企业集团领军人物。围绕这个目标,多策并举,加大投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 2、坚持高起点培养,把开展EMBA教育作为造就高素质企业家的一个战略选择。市委、市政府把青岛市企业经营评荐中心作为企业高层人员终身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基地,统筹安排,统一实施。市委对大企业高层次人员的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培训费用出台了优惠政策。1997年以来,与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合办了多期高级营销班、高级财务班和职业经理人培训班。从2002年起,又与南开大学合作开展EMBA教育,已培训青啤、颐中、澳柯玛等几十家大企业的120多名领导班子成员,各级共投入2000多万元。如今市直大企业集团的“一把手”几乎都接受过EMBA培训。同时,市委、市政府坚持每月举办一期“创业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优秀企业家举办专题讲座,介绍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每两个月举办一期“财智对话”,让企业家和专家在同一层面上进行“财”与“智”的对话,从不同角度阐释前沿知识和先进理念,促进“财”与“智”的交融。 3、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搞好超前培养。大力实施后备人才计划。1996年开展了“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培养工程”,选出600人作为中级以上企业经营管理者后备人选,又从中选出100人,作为青岛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后备人选;1999年开展了“优秀人才推荐月”活动,推荐遴选了500名市属企业的优秀年轻经营管理者,并从中选出100名市属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优秀年轻经营管理者。对上述人员进行重点培养,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锻炼,采取挂职、轮岗、交流等形式,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锻炼成长。近年来,青岛市进一步充实调整了市直企业百人后备计划,对30多名已经比较成熟的“一把手”人选、60多名发展潜力大的优秀人才,加大跟踪培养的力度,让他们主管大企业一个方面的工作,熟悉全面情况,锻炼决策能力,为大企业持续发展做好人才战略储备。 4、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方向,实施“走出去”培训战略。青岛市从2000年至今,先后派出106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分三批赴澳大利亚进行为期3个月的工商管理培训;连续4年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合作进行中长期工商管理培训。同时,利用一切时机,组织引导优秀企业家到国际上参与合作、交流。1998年3月,张瑞敏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进行演讲,成为在哈佛演讲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2002年4月,周厚健在美国硅谷举办的“面向21世纪的海信”论坛上作了专题演讲,并与硅谷专家们进行了一对一洽谈与沟通,这是硅谷信息产业联盟首次为中国企业推出的大型活动。青啤、青钢、凯联、澳柯玛、青岛港等大企业的领导人都多次到国外合作的大公司进行学习、考察和交流。通过出国学习培训,使企业领导人员学到了新的管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把优厚的待遇作为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关键手段,实行以人为本的长效激励。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青岛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对企业家既讲贡献,又讲待遇,尽力实现企业家的利益需求;既给予物质激励,又进行事业激励、政治激励和精神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1、物质激励,让管理同劳动、资本和技术一样按照贡献得到合理回报。1987年,青岛市就结合推进承包制,对完成承包指标的厂长(经理)给予工资晋级奖励;1994年起,通过推行经济目标责任制和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对经营管理者给予职工平均年收入5倍以内的奖励;从1996年开始,对评为市突出贡献企业家和优秀企业家的,由市政府分别发给一次性资金2万元和1万元;从1998年开始,对海尔、青啤、青钢等12家企业进行以基薪和风险收益为主要内容的年薪制试点,实行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2004年,青岛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企业经营者干事创业的若干意见,对完善年薪制、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等,做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加大了产权激励的力度:一是股权奖励。企业经营性净资产收益率超过责任目标且上缴地方税收逐年递增后,其超出责任目标以上的收益,可分档按比例提取,以同期每股净资产为基准,折算成企业股份奖励给经营者。二是优惠购股。经企业股东或产权单位同意后,经营者可在任期内以当期每股净资产为基准,一次性付款或分期付款购买产权单位所持有的企业股份。三是期权激励。企业股东或产权单位可根据经营者的业绩情况,授予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以约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企业股份的选择权。市委、市政府还设立了特别贡献奖,对业绩突出且任职年限较长、因组织调动或正常退休的国有(集体)及控股企业经营者,在其离职时,可按贡献大小给予一次性特别奖励。通过实施这些激励和奖励办法,有的企业经营者年薪达到上百万甚至几百万,极大地激励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2、事业激励,支持企业家成就大事业。结合国有资产重组,创造有利条件,激励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逐步成为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企业家,增强他们的事业成就感。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积极支持优势企业跨系统、跨行业兼并联合,企业家“有多大能力,就给多大舞台”,把优良资产向优秀企业家集中,支持他们做强做大企业。上世纪80年代末,把红星洗衣机、得贝冰柜、青空空调划拨海尔,1991年海尔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是1989年的2.2倍;1995年又将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1996年海尔实现销售收和61.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倍。青岛市还将电子仪表公司的优良资产交给海信,将华青橡胶转给双星,推动了企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引导政策,有力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扩张,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产业“航母”,为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搭建起向世界500强进军的平台。 3、政治激励,给予企业家相应的地位和荣誉。多年来一直把大企业集团的领导干部作为市管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加会议、阅读文件等方面,享有与党政干部相同的待遇;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专门召开优秀企业家座谈会,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共商改革发展大计;同时积极向中央和省里推荐优秀企业家,给予他们崇高的荣誉。目前,在青岛市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的代表和委员中,企业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青岛一八名代表有6位是企业家,占了三分之一。青岛市企业家中现有中央候补委员1人,省委委员1人,市委委员1人。另外,在医疗保健上,大企业集团的“一把手”,享有与青岛市级领导正职、“两院”院士一样的高级别优诊保健待遇:看病不挂号、不交费、不预约,医疗费由财政补贴。每年还组织优秀企业家进行一次国内休假,使企业家们切实感受到创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4、精神激励,大力宣传表彰优秀企业家。多年来,青岛把优秀企业家作为城市形象的代表来维护,作为社会的功臣来表彰,作为光辉的楷模来宣扬。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多次在大会上讲,我们就是要把企业家当作精英,当作楷模,当作明星,让他们成为在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人。市委、市政府多次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向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学习活动。市委坚持每年选择10名优秀企业家进行重点宣传,让企业家在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和明星一样在各个舞台上闪亮。近年来,先后宣传表彰优秀企业家250多人。 三、“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的启示 解读“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的内涵,剖析“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的成因,把握青岛企业家群体成长的内在规律,对于指导我省企业家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努力营造企业家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企业家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大力宣传企业家的重要作用、创业事迹和突出贡献,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企业家,支持爱护企业家,崇尚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要努力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依法办事的法制环境,完善对优秀企业经营者人身、家庭和合法财产安全的有效保护措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要建立完善优秀企业经营者医疗保健和休假休养制度,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启示之二: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家队伍的职业能力建设。要着眼于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按照高起点、国际化的要求,制定企业家队伍的培养规划。通过与国内外名校、国外友好城市、国际人才培训机构的合作,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训基地。坚持计划培训与自主培训、系统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化的人才培训机制。在培训内容上,重点搞好企业领导人员的资本运营、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信息网络以及EMBA、MBA等方面的培训。加速培训一批能取得国际通用职业资格的资产管理、风险投资、财务审计以及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实施“千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培养造就数以千计的优秀企业家。 启示之三:必须建立完善企业家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积极探索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配置企业经营管理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的市场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是引入竞争机制,根据企业领导人的职务分类,探索组织推荐、公开招聘、市场选择、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选拔方式,真正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尽快建立起多层次的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能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机制健全、功能完备、政策配套、规范有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体系和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完备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储存、发布人才信息。 启示之四:必须切实转变对企业家队伍的管理服务。按照职业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在科学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上下功夫。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式,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行分层分类管理,逐步建立起一种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管人、管事与管资产有机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管理体制。改进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管理方法,坚持做到管大、管少、管活、管好。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和企业家制度,及时听取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采取建立企业家促进会等方式,搭建党委政府与企业经营管理者沟通、交流,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合作、发展的平台。二是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借鉴青岛市考核国有企业的办法,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使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评价定量化、标准化,形成以严格审计为基础,以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为重点,分层分类考核为基本方法,“多位一体”考核为主要形式的企业领导人员考核机制。三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以打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地域界限和身份差别等为突破口,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行政化管理转变为社会化管理,做到人才信息社会共享,由市场决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信誉、报酬和前途。加快企业人才资源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 启示之五:必须始终强化对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成长至关重要。进一步改革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薪酬制度,建立多元化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结构,将经营管理者薪酬与责任、风险和业绩直接挂钩,激励企业经营管理者干事创业。完善年薪制。适时调整国有(集体)及控股企业年薪制实施范围,根据企业规模、经营业绩、经营难度、地地方财政贡献等因素,分类、合理确定年薪水平。积极探索试行经营者股权、期权等多种激励方式。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设立企业经营管理者奖励基金,对做出重大贡献的进行重奖。大力表彰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建立省委直接联系掌握的优秀企业家名单,出台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激励他们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考核监督,保证企业经营管理者健康成长12.22.202201:5501:55:5522.12.221时55分1时55分55秒12月. 22, 2222 十二月 20221:55:55 上午01:55:552022年12月22日星期四01:55:55

    注意事项

    本文(有关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的调查与思考.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