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理论及实证研究定稿.docx
研究领域:劳动、人口经济学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总量及结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毕先萍 赵坚毅 李正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 北京100089)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150028)摘要:本文从理论角度阐明了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对我国的系统实证分析揭示:就长期而言,我国技术进步的迅速发展对就业量不存在明确的影响,然而它显著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变迁;此外,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也各异,需要区别分析。关键词:技术进步、就业总量、就业结构JEL:E24,J60,O33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es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oretically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orks on employment and its gross and structural impacts. Empirical analyses of China lead to three findings: (1)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oesnt have any permanent effect on Chinese employment level; (2) it leads to a substantial chang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3) the employment impact varies a great deal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Gross Employment Level,Employment Structure一、引言一直以来,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备受理论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迄今为止,理论及实证研究主要围绕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两个方向截然相反的影响来进行展开分析:其一是“创造性破坏”效应论;其二是“补偿理论”。本文在综述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理论基础上,尝试从实证角度分析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本文首先综述了技术进步对就业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就业总体水平及结构变动的影响;其次,选取相关技术和就业指标,采用回归分析及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本文分别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1)无论从总体还是各产业来看,技术进步与就业总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不能断言技术进步影响我国就业总量的增长。(2)技术进步显著影响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动,导致劳动力在各产业及部门间的流动强度增大。(3)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对制造业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技能偏好型(skill-biased)技术进步(以正规制造业为代表)导致就业水平下降,而技能退化型(deskilling)技术进步(以非正规制造业为代表)与就业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二、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理论综述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新产品及新部门的产生、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导致部分产业及部门日趋衰亡,并排斥出大量劳动者进入失业队伍的行列。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种种理论予以解释,并从多侧面了进行实证检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Philippe Aghion和Peter Howitt(1994)参考文献:1 Aghion, P., and P.Howitt, Growth and Unemployment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4,61: 477-494,Pissarides(1990)2 Pissarides, C. A. ,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TheoryM, Basil Blackwell,London, 1990和Daron Acemoglu(19993 Acemoglu. D., Changes in Unemployment and Wage Inequality: An Alternative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 1259-1278.,20024 Acemoglu. D, Technical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ur Market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40: 7-72.等人从两个方面拓展了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一是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内在机理,包括“创造性破坏”机制(Philippe Aghion和Peter Howitt,1994)和就业创造机制(Vivarelli,19955 Marco Vivarelli,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M, Elgar ,Aldershot, 1995.;Petit,19956 Petit, P., Employment and Technical changeJ, in P. Stoneman (ed.),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ChangeC, Basil Blackwell, Oxford, 1995.;Pissarides,1990和Fernando del Rio,20017 Fernando del Rio, Embodied Technical Progress and UnemploymentR,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Institut de Recherches Economiques et Sociales (IRES) Discussion Paper, 2001,No.031.等);二是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由此形成有关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一)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综合作用机制技术进步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对就业产生影响,一是就业创造机制,一是就业破坏机制。这两种机制作用都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传导渠道实现的。就就业创造机制而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的收益通过产品价格、工资等的灵活调整转化为产出和就业的增长;而就业破坏机制则侧重于技术进步的 “磨损(obsolescence)效应”,即最新的技术进步水平只体现于最新创造出的机器折本等资本品,使得原先生产的资本品的生产率相对下降,该资本品对应的生产岗位创造的价值相对下降、岗位存续期缩短,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将提前终止该工作岗位。1、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机制最早对此进行理论解释的是马克思,他首先提出“就业补偿”理论,后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多方发展,其含义是市场机制能确保产生一个自动的补偿,以抵消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带来的就业损失。Bernd Ebersberger和Andreas Pyka(1999)8 Bernd Ebersberger and Andreas Pyka , Innovation and Sectoral Employment: A Trade Off between Compensation MechanismsR, Universitaet Augsburg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999,No. 191.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按技术进步的类型将就业补偿机制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产品创新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如通过创造出新产品、新机器、新产业部门直接促进就业增长;另一类是通过工艺创新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的这一收益对就业的影响取决于该收益如何在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分配。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产品成本的下降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工人收入提高,由此促进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产出和就业增加;在垄断市场下,产品价格及工人收入不会增加,因而产品成本的下降表现为企业垄断利润的增加,通过企业的再投资也会带动产出和就业的增加。但第二类就业补偿机制是否有效,取决于价格、工资等能否实现灵活调整。在新凯恩斯经济学家看来,价格、工资并不是如新古典经济学家假设的灵活调整,而是存在向下刚性,这样技术进步引起产品成本的下降并不能顺利转化为就业的增长,失业率反而可能上升。因此,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补偿不是自动、无障碍实现的,而是要受各种制度、社会性因素的制约。Pissarides(1990)运用搜寻和失业理论,通过建模具体分析了一种就业创造机制:“资本化效应”。他的理论前提是:(1)假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率是外生既定的。(2)技术进步同等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这事实上是技术进步的一种类型:非物化技术进步,disembodi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即技术进步体现于所有生产要素,而不仅仅体现于机器设备等资本品)。由此,技术进步改进了所有要素的生产效率,提高了现有工作的收益净现值,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将倾向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从而产生就业创造效应、降低失业率。Fernando del Rio(2001)指出,Pissarides等人在分析中均假定资本和劳动互补,事实上,资本和劳动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由此他考察了另一种就业创造机制,即“替代效应”:在利率可变条件下,技术进步提高利率,进而引起资本的使用成本相对上升,这将促使企业使用更多劳动力代替资本,促进就业创造增加和失业率的下降。2、技术进步的就业破坏机制Aghion和Howitt(1994)在承认存在资本化效应的同时,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另一重要影响机制,即技术进步通过加速现有工作价值的磨损直接提高失业率。他们的理论假设前提是:(1)完全竞争市场下,人力资本要素的价格以同等于或高于经济增长率增速的速度增长。(2)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率不是外生不变的,而是内生地取决于技术进步的规模。由此,他们详细分析了创造性破坏效应发生作用的直接和间接机制。在第一个前提下,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率,对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提供就业机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一方面,降低了净收益的贴现率,产生资本化效应;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入价格的较快增长降低了现有工作创造的利润,减少了技术进步下企业的收益,进而抑制企业进入市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积极性。第二个前提加剧了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在外生及内生增长背景中,假定岗位空缺率不变,技术进步都将直接降低现有工作岗位创造的价值、缩短其存续期限,企业提前废弃工作岗位的结果是,就业的破坏率上升,整体失业水平上升。基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和破坏效应同时发生,有理由推测它必将对就业总量及结构产生影响。总体上看,经济学家们评价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递进的层次。首先关注的是一般层面上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更为深入的研究则强调,技术进步可依据多种标准区分为不同类型,例如,从其是否体现于资本设备角度可分为物化型(embodied)和非物化型(disembodied)技术进步;从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好角度,又可分为技能偏好型和技能退化型。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必须进行分别研究。(二)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技术进步条件下总体就业水平如何变化,取决于就业创造与就业破坏机制二者中孰占主导。同时,基于信息不完备,要实现失业者与空缺岗位之间的匹配必然花费一定的搜寻成本,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摩擦失业现象。Clas Erikson(1997)9 Clas Eriksson, Is There a Trade-Off between Employment and Growth?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7.49, 77-88.对过去2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技术与就业变动情况的回顾表明,技术进步在长期不存在对失业的挤出效应,仅在短期有可能导致摩擦性失业水平上升。Pissarides(1990)和Aghion和Howitt(1994)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就业创造及破坏机制。事实上,二者的差异就在于他们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作为分析对象。Pissarides(1990)以非物化技术进步作为研究对象,得出技术进步促进就业创造和失业率下降的结论;而Aghion和Howitt(1994)则注重分析物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认为技术进步将导致失业率上升。由此,总体上技术进步对就业有怎样的影响,将取决于技术进步构成中物化和非物化技术进步成分的大小。Mortensen(1998)10 Mortensen, D. T., and C. A. Pissaride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J,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998, 1: 733-753.在外生增长背景下,引入技术进步的“执行成本(implementation cost)”概念,将物化技术进步与非物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纳入总体分析框架中。所谓“执行成本”不仅包括更新技术设备所需成本,还包括再培训工人以适应新技术要求所需的费用。Mortensen指出,当更新技术的执行成本很低时,企业将选择在职更新技术,而不是破坏现有工作,这样技术进步就表现为非物化的技术进步形式,对就业的影响以Pissarides的“资本化效应”为主,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随着更新技术的执行成本的不断上升,物化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逐渐增强,就业破坏程度将大于工作岗位的创造,总体失业率将上升,对就业的影响以Aghion的创造性破坏效应为主。Fernando del Rio(2001)通过建立规范的龄级资本模型,进一步将分析视角从外生增长角度推进到内生增长理论层次。他比较了外生增长和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技术进步对就业变动的不同影响,指出理论前提的不同导致分析结果大相径庭。在外生增长背景下,理论分析通常预测物化的技术进步由于存在“磨损”效应,具有抑制就业创造、加速就业破坏的作用;而在内生增长背景下,技术进步率决定着经济的增长率,因此物化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有效资本增长率下降,由此降低工作分离率,减少失业。由此Fernando指出,技术进步中物化和非物化技术进步构成比例的变化将影响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方向,其中物化技术进步比重的上升将有利于减少失业。Greenwood、Hercowitz和Krusell(1997)11 Greenwood, J., Z. Hercowitz,and P. Krusell , Long-Run Implications of Investment-Specific Technological Chang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87: 342-362.和Alain de Serres(2003)12 Alain de Serres, Structural Policies and Growth: A Non-Technical OverviewR, ECO Working Paper, 2003 ,No.355.等测算发现,1974年以来美国技术进步的构成发生了变化,物化技术进步发展迅猛,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达60%。Kortum(199713 Kortum, S., Putnam, J., Assigning patents to industries: tests of the Yale technology concordanceJ, Economic System Research ,1997,9: 161-175.)等对各产业部门的实证分析也支持以上论点。Bharat Trehan(2003)14 Bharat Trehan, Productivity shocks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J, Economic Review, 2003: 13-37,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等对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及就业表现方面的系列研究,均表明美国和欧洲大陆国家在就业表现上的显著差异(美国接近充分就业,而欧洲大陆失业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根本原因不是劳动力市场等制度性因素,而是美国在以IT为代表的技术领域占据绝对的领先优势,促进了就业的增长。(三)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和破坏效应同时发生,必然导致劳动力在产业、部门间及内部的流动,这一劳动力的再配置就表现为就业结构的变化。Mortensen和Pissarides(1998)、Caballero和Hammour(2000)15 Caballero, R. J., and M. L. Hammour , 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Crises, and RestructuringR, NBER Working Paper, 2000,No.7849.等人深入考察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再配置效应。Mortensen和Pissarides(1998)应用搜寻/匹配理论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于劳动力再配置强度的影响。其理论前提是,各部门的技术进步速度存在差异,因而出现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并存现象,即技术进步快的部门可能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机会,而技术进步停滞部门则有可能体现为破坏现有工作岗位。由此,技术进步导致失业和岗位空缺同时上升,加剧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Davis Haltiwanger(1992)16 Davis, S. J., and Haltiwanger, J., Gross Job Destruction, Gross Job Creation and Employment Realloc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107: 819-63.对1972-1986年美国制造业16万个企业、多达86万个年度统计数据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15年间制造业总就业创造率为年均9.2%,就业破坏率为年均11.3%。Caballero和 Hammour(2000)综合了众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国别研究(Davis Haltiwanger,1992;AW,Chen和Roberts,199717 Aw, Bee-Yan, Xiaomin Chen and Mark Roberts , Firm-Level Evidence on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s, Turnover, and Exports in Taiwanese Manufacturing, NBER Working Papers ,1997,No.6235.及Liu和Tybou,199818 Liu, Lili, and James R. Tybout ,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le and Colombia: The Role of Entry, Exit and LearningJ,” in Mark. J. Roberts and James R. Tybout, Industrial Evo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icro Patterns of Turnover, Productivity, and Market Structure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6.)指出,在技术进步背景下,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持续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两者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尤以就业破坏的波动幅度更为剧烈,从而加大了就业的再配置强度。Daron Acemoglu(2002)系统回顾了技术进步取向的演变历史,指出事实上存在两种类型的技术进步,即技能退化型和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一般而言,技能退化型技术进步将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技能偏好型的技术进步将增加对熟练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提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率。对于后者,理论界存在不同观点,如Daron Acemoglu(1999)认为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有可能同时提高这两类劳动力的失业率,而Mortensen和Pissarides(1999)19 Mortensen, D. T., and C. A. Pissarides, Unemployment Responses to Skilled-Biased Technology Shocks: The Role of Labour Market PolicyJ, Economic Journal 1999,109: 242-65.则强调该类型技术进步对不同技能劳动者就业的影响因各国制度及社会等因素而异,当存在各种因素使得工资趋于刚性时,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才会引起失业水平的显著上升。实证检验的结果也存在争议(见Mincer和Daniger,200020 Mincer, Jacob, and Stephan Danninger, Technology, 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R, NBER Working Paper, 2000,No. 7817.;Bharat Trehan,2003;Timorthy C和Sargent,200121 Timothy C. Sargent ,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Canada, 1990-1999R, Department of Finance Working Paper, 2001,No.03.)。Daron Acemoglu(2002)认为,选择哪种类型的技术进步,是企业基于利润目标在现有资源禀赋约束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因此技术进步技能取向的演变过程,实质上是企业面临约束变化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约束是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工业革命时期,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占据绝对比重,随着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业部门的相对衰落,农业部门中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低技能劳动力供给为主,此时企业多采用技能退化型技术进步,即通过加快劳动分工、引进工厂制、流水线等方式简化生产工艺,吸纳大量低技能劳动力进入就业领域,促进该时期总体就业水平的显著提高。只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的日益增多,技术进步才转为以技能偏好型为主(Hugo Hollanders, Bas ter Weel,200222 Hugo Hollanders, Bas ter Weel ,Technology,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Changes in Employment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six OECD CountriesJ, Labour Economics, 2002,9: 579-99.)。三、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总量和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一)我国技术进步和就业概况1、我国总体技术进步状况本文运用劳动生产率作为体现技术进步水平的主要指标,原因在于,技术进步不仅体现为机器设备等物化的技术进步,还包括生产工艺、管理方法等非物化技术进步类型,都能实现在同等投入下的更高产出,或是同等产出下的更少投入。利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测算出1978-2002年可比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各产业劳动生产率(见附表1) 需要解释的是,基于中国统计局1997年调整了1990年以来的就业人数的统计口径,但未相应调整1990年以前数据,体现在1990年劳动力就业增长及劳动生产率数据上前后不具有连贯性,故以下分析中均略去1990年数据。总体上,劳动生产率在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有较大波动,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时期分别为1981-1984年和1991-1992年,1992年以来增长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到1999年后这一趋势才有所转变(见附图1)。具体到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则出现不同特征,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更能体现产业间技术进步水平的差异。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劳动投入-产出比越高,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相对技术水平也就越高。按西蒙·库兹涅茨根据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分组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标准模式,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上升,但仍小于1;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经历了下降再上升、再趋于平稳的变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三次产业之间的技术进步差异逐步趋于缩小 美 西蒙·库兹涅茨:国民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转引自何诚颖:中国产业结构理论和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图1显示(数据见附表2):我国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20世纪80年代初期略有上升,1984年达0.5,但此后则持续平稳走低,2002年为0.31。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自1992年以来大幅下降,1998年起略有回升;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1978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7倍,是第三产业的1.43倍;到2002年,这一差距分别扩大为17.7和3.47倍;第二产业中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速又远高于第二产业的平均水平,显示了技术进步在工业部门的重要拉动作用。图1、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解释: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等于某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除以该产业就业比重。2、我国就业总量及结构概况(1)就业总量变动趋势从我国就业及失业数据来看,由于现有失业率指标难以反映真实情况,因此主要选取就业增长率作为分析指标。总体上我国从业人员总数不断上升,但这一增长速度并不快,尤其明显的是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就业增长率持续下降,目前维持在1%左右(见附图2)。比较各产业就业增长情况可知,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率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即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是带动总体就业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1992-1997年第一产业就业呈负增长趋势,而第二产业自1999年也出现同样趋势,这主要与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有关,数据显示工业就业增速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持续下降,1996-2000年为负增长,到2000年才开始呈现正的增长态势。 (2)就业结构分析本文采用公认的Lilien(1982)23 David M. Lilien, Sectoral Shifts and Cyclical Unemploymen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2, Vol.99, No.4: 777-793.方法测算部门间就业增长率的离差,以准确反映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该指标测算公式如下:依据以上公式分别测算我国总体就业结构变动指数及第二、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指数,显示如下图2、3(测算数据见附表3)。由图知,我国的产业就业结构呈现周期性波动趋势,1982年和1994年分别为波峰,2001年以来结构变动强度又趋加大,表明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第二和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就业结构变动幅度更为剧烈。本文将总体就业结构变动分解为部门效应和结构效应两部分,前者体现为部门内部增长对总体就业的影响,后者表明为就业在部门间的转移对总体就业水平的影响。由下面表1和图4可知,1987年以前我国就业的整体变动完全来源于部门内部就业的变化,结构效应为负;此后部门效应逐渐下降,而结构效应转为正值并逐渐上升,并于1994-1995年和2002年超过前者。这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就业增长的大部分是来源于部门内部就业的变化,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经济中部门结构的变迁对就业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2002年已成为影响我国就业整体变动的主要原因。表1 我国就业变动的部门效应和结构效应年份部门效应结构效应总体就业增长年份部门效应结构效应总体就业增长19792.20-0.022.1719911.000.141.1519803.44-0.183.2619920.840.171.0119813.120.103.2219930.850.140.9919823.69-0.103.5919940.410.560.9719832.430.092.5219950.330.580.9019843.87-0.083.7919961.090.211.3019853.73-0.253.4819971.200.061.2619863.19-0.362.8319980.900.271.1719872.850.082.9319990.640.431.0719882.820.122.9420001.000.141.1519891.500.331.8320010.840.171.01199016.800.2217.0320020.850.140.99图4 我国就业变动的部门效益和结构效应表1指标解释:总体就业变动为j年总体就业增长率;就业的构成效应为i产业在j年就业增长率与j-1年就业比重之乘积,体现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对总体就业变动的影响程度;部门效应数据为总体就业变动减去部门效应,表明部门内部就业量的增长对总体就业变动的影响程度;同样,基于统计口径的一致性考虑,排除了1990年数据。(二)技术进步影响我国就业总量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运用回归及协整理论进行实证分析,以判断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变动的影响。协整理论的经济意义在于揭示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协整检验的首要任务是判断两个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具有同阶单整性,即判断两个非平稳序列经过同阶差分后能否变为平稳序列,在此基础上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虽然在短期具有各自的变动规律,但在长期存在协调变化的趋势。1、对数据处理的回归结果对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总体就业增长率的初步分析显示,均未通过Durbin-Watson检验。DW值在23个样本量、自变量个数为1的情况下,在0-1.257之间为正相关,在1.437-2.563之间则无自相关。可见下述方程均表现出明显的正自相关。即前期的数值对该期的数值有正的影响或作用。表2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总量的回归检验序号回归方程Y对XDW值变换前F检验、T检验异常1总就业人数对全员劳动生产率0.412无2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对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0.714无3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对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0.813无4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0.775无指标解释:上述变量数据均采用增长率指标。对上述4个方程中的所有变量做变量转换,然后再做回归以消除自相关影响 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分别做形如的变量转换,其中近似地可用代替,。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3:表3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总量的回归结果模型未标准化的系数标准化的系数T值P值系数值标准误系数值1常数项.009.0042.153.044-.53.097-.773-5.456.0002常数项.003.005.500.623-.328.126-.502-2.598.0173常数项.019.0082.411.026-.316.121-.504-2.612.0174常数项.035.0065.460.000-.757.145-.761-5.241.000指标解释:1代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总就业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2代表对第一产业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3代表对第二产业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4代表对第三产业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标准化的系数值来看,表3显示,劳动生产率所代表的总体及各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与就业量之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全员劳动生产率每增长1%会导致就业总量下降0.773%,其中,第三产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最大,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导致该产业就业量减少0.761%,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导致该产业就业量下降0.502%,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引起该产业就业量下降0.504%。2、协整检验以上回归分析表明,技术进步不利于就业总量的增加。这一结果是否可靠,仍需运用协整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检验。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ECM)的优势在于,避免了非平稳序列回归中可能产生的“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问题,还可以同时推断两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见表4。表4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总量的协整分析结果序号协整分析变量X对Y是否为同阶单整序列5%临界值PP检验统计量协整关系1全员劳动生产率对总就业人数2变量同为同阶(1阶)单整序列-2.9969-1.777831无2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第一产业就业人数2变量同为同阶(1阶)单整序列-2.9969-2.088826无3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变量同为同阶(1阶)单整序列-1.9566-1.208829无4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2变量同为同阶(1阶)单整序列-2.9969-1.870232无对以上的协整检验显示,全员及各产业以劳动生产率显示的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之间均不具有协整关系。这表明,由回归结果显示的技术进步引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对就业量所产生负面影响的这一结论,是不成立的。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并不存在较稳定的关系。(三)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1、对数据处理的回归结果对全员及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结构变动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