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docx

    • 资源ID:1857412       资源大小:1.54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docx

    GB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Design code for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lightning(Addenda)GB 50057-1994附录一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按下式确定: N k Ng Ae (附11)式中:N 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次a); k 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 Ng 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2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应按下式确定: Ng 0.024T d 1.3 (附12)式中:T d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a)。3建筑物等效面积Ae应为其实际平面积向外扩大后的面积。其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建筑物的高H小于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和等效面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附图11): (附13) (附14)式中:D建筑物每边的扩大宽度(m);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注:建筑物平面积扩大后的面积Ae如附图11中周边虚线所包围的面积。 (2)当建筑物的高H等于或大于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应按等于建筑物的高H计算;建筑物的等效面积应按下式确定。 Ae LW2 H(LW)H2 ·10-6(附15)(3)当建筑物各部位的高不同时,应沿建筑物周边逐点算出最大扩大宽度,其等效面积Ae应按每点最大扩大宽度外端的连接线所包围的面积计算。附录二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 1平屋面或坡度不大于110的屋面檐角、女儿墙、屋檐附图 21(a)、21(b)。 2坡度大于110且小于12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屋檐附图21(c)。 3坡度不小于12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附图21(d)。4对附图21(c)和21(d),在屋脊有避雷带的情况下,当屋檐处于屋脊避雷带的保护范围内时屋檐上可不设避雷带。附录三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1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应按下式确定: RARi(附31)式中:R接地装置各支线的长度取值小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le或者有支线大于le而取其等于le时的工频接地电阻();A换算系数,其数值宜按附图31确定;Ri所要求的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2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附32) 式中:le 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附图32计量(m);敷设接地体处的土壤电阻率(·m)。3环绕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应按以下方法确定冲击接地电阻:(1)当环形接地体周长的一半大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le时,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从与该引下线的连接点起沿两侧接地体各取le长度算出的工频接地电阻(换算系数A等于1)。(2)当环形接地体周长的一半l小于le时,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以接地体的实际长度算出工频接地电阻再除以A值。4与引下线连接的基础接地体,当其钢筋从与引下线的连接点量起大于20m时,其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以换算系数A等于1和以该连接点为圆心、20m为半径的半球体范围内的钢筋体的工频接地电阻。注:l为接地体最长支线的实际长度,其计量与le类同。当它大于le时,取其等于le。附录四滚球法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1单只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应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41)。(1)当避雷针高度h小于或等于hr时: 距地面hr处作一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线; 以针尖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交于平行线的A、B两点; 以A、B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该弧线与针尖相交并与地面相切。从此弧线起到地面止就是保护范围。保护范围是一个对称的锥体;避雷针在hx高度的xx平面上和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按下列计算式确定: (附 41) (附 42) 式中:rx避雷针在 hx高度的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hr滚球半径,按本规范表521确定(m); hx被保护物的高度(m); r0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m)。(2)当避雷针高度h大于hr时,在避雷针上取高度hr的一点代替单支避雷针针尖作为圆心。其余的做法同本款第(1)项。(附4l)和(附42)式中的h用hr代人。2双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在避雷针高度h小于或等于hr的情况下,当两支避雷针的距离D大于或等于时,应各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当D小于时,应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42)。(1)AEBC外侧的保护范围,按照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2)C、E点位于两针间的垂直平分线上。在地面每侧的最小保护宽度b0按下式计算: (附 43)在AOB轴线上,距中心线任一距离x处,其在保护范围上边线上的保护高度hx 按下式确定: (附44)该保护范围上边线是以中心线距地面的hr一点O为圆心,以 为半径所作的圆弧AB。 (3)两针间AEBC内的保护范围,ACO部分的保护范围按以下方法确定:在任一保护高度hx 和C点所处的垂直平面上,以hx作为假想避雷针,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逐点确定(见附图42的11剖面图)。确定BCO、AEO、BEO部分的保护范围的方法与ACO部分的相同。(4)确定xx平面上保护范围截面的方法。以单支避雷针的保护半径rx 为半径,以 A、B为圆心作弧线与四边形AEBC相交;以单支避雷针的(r0rx)为半径,以E、C为圆心作弧线与上述弧线相接。见附图42中的粗虚线。3双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在h1小于或等于hr和h。小于或等于hr的情况下,当D大于或等于时,应各按单支避雷针所规定的方法确定;当时,应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43)。 (1)AEBC外侧的保护范围,按照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 (2)CE线或HO线的位置按下式计算: (附45)(3)在地面上每侧的最小保护宽度b。按下式计算: (附46) 在AOB轴线上,A、B间保护范围上边线按下式确定: (附47)式中:x距CE线或HO线的距离。该保护范围上边线是以HO线上距地面hr的一点O为圆心,以为半径所作的圆弧AB。(4)两针间AEBC内的保护范围,ACO与AEO是对称的,BCO与 BEO是对称的,ACO部分的保护范围按以下方法确定:在hx和C点所处的垂直平面上,以hx作为假想避雷针,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见附图43的1l剖面图)。确定AEO、BCO、BEO部分的保护范围的方法与ACO部分的相同。(5)确定xx平面上保护范围截面的方法与双支等高避雷针相同。4矩形布置的四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在h小于或等于hr的情况下,当D3大于或等于 时,应各按双支等高避雷针的方法确定;当D3小于时,应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44)。(l)四支避雷针的外侧各按双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2)B、E避雷针连线上的保护范围见附图44的l1剖面图,外侧部分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两针间的保护范围按以下方法确定:以B、E两针针尖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相交于O点,以O点为圆心、hr为半径作圆弧,与针尖相连的这段圆弧即为针间保护范围。保护范围最低点的高度h。按下式计算: (附48) (3)附图44的22剖面的保护范围,以P点的垂直线上的O点(距地面的高度为hrh0)为圆心,hr为半径作圆弧与B、C和A、E双支避雷针所作出在该剖面的外侧保护范围延长圆弧相交于F、H点。F点(H点与此类同)的位置及高度可按下列计算式确定: (hrhx)2h2r(b0x)2 (附49) (附410) (4)确定附图44的33剖面保护范围的方法与本款第(3)项相同。(5)确定四支等高避雷针中间在h0至h之间于hy,高度的yy平面上保护范围截面的方法:以P点为圆心、为半径作圆或圆弧,与各双支避雷针在外侧所作的保护范围截面组成该保护范围截面。见附图44中的虚线。 5单根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当避雷线的高度h大于或等于2 hr时,无保护范围;当避雷线的高度h小于2 hr 时,应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45)。确定架空避雷线的高度时应计及弧垂的影响。在无法确定弧垂的情况下,当等高支柱间的距离小于120m时架空避雷线中点的弧垂宜采用2m,距离为120150m时宜采用3m。(l)距地面hr处作一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线; (2)以避雷线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交于平行线的A、B两点; (3)以A、B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该两弧线相交或相切并与地面相切。从该弧线起到地面止就是保护范围; (4)当h小于2hr且大于hr时,保护范围最高点的高度h。按下式计算: hr2hrh (附 411) (5)避雷线在hx高度的xx平面上的保护宽度,按下式计算: (附412)式中:bx避雷线在 hx高度的xx平面上的保护宽度(m); h 避雷线的高度(m); hr 滚球半径,按本规范表52l确定(m); hx 被保护物的高度(m)。(6)避雷线两端的保护范围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 6两根等高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在避雷线高度h小于或等于hr的情况下,当D大于或等于时,各按单根避雷线所规定的方法确定;当D小于 时,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 46): 两根避雷线的外侧,各按单根避雷线的方法确定; 两根避雷线之间的保护范围按以下方法确定:以A、B两避雷线为圆心,hr为半径作圆弧交于O点,以O点为圆心、hr为半径作圆弧交于A、B点; 两避雷线之间保护范围最低点的高度h0按下式计算: (附413) 避雷线两端的保护范围按双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但在中线上h0线的内移位置按以下方法确定(附图46的11剖面):以双支避雷针所确定的保护范围中点最低点的高度作为假想避雷针,将其保护范围的延长弧线与h0线交于E点。内移位置的距离x也可按下式计算: (附414)式中:b0按(附43)式确定。(2)在避雷线高度h小于2hr且大于hr,而且避雷线之间的距离 D小于2hr且大于的情况下,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47)。 距地面hr处作一与地面平行的线; 以避雷线A、B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相交于O点并与平行线相交或相切于C、E点; 以O点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交于A、B点; 以C、E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交于A、B并与地面相切; 两避雷线之间保护范围最低点的高度h0按下式计算: (附415) 最小保护宽度bm位于高处,其值按下式计算: (附416) 避雷线两端的保护范围按双支高度hr的避雷针确定,但在中线上线h0的内移位置接以下方法确定(附图47的11剖面):以双支高度hr的避雷针所确定的中点保护范围最低点的高度h0(hrD2)作为假想避雷针,将其保护范围的延长弧线与h0线交于F点。内移位置的距离x也可按下式计算: (附417)7本附录各图中所画的地面也可以是位于建筑物上的接地金属物、其它接闪器。当接闪器在“地面上保护范围的截面”的外周线触及接地金属物、其它接闪器时,各图的保护范围均适用于这些接闪器;当接地金属物、其它接闪器是处在外周线之内且位于被保护部位的边沿时,应按以下方法确定所需断面的保护范围(见附图48): (1)以 A、B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相交于 O点;(2)以O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AB,弧线AB就是保护范围的上边线。注:当接闪器在“地面保护范围的截面”的外周触及的是屋面时,各图的保护范围仍有效,但外周线触及的屋面及外部得不到保护,内部得到保护。附录五分流系数kC1分流系数kC,单根引下线时应为1,两根引下线及接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时应为0.66,接闪器成团合环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时应为0.44(附图5.1)。2当采用网格型接闪器、引下线用多根环形导体互相连接、接地体采用环形接地体,或者利用建筑物钢筋或钢构架作为防雷装置时分流系数kc应按附图5.2确定。3在接地装置相同(即采用环形接地体)的情况下,按附图5.1和附图5.2计算出的分流系数值不同时,可取较小的数值。说明 附图5.1适用于单层、多层建筑物和每根引下线有自己的接地体或接于环形接地体以及引下线之间(除屋顶外)在屋顶以下至地面不再互相连接。附图5.2适用于单层到高层,在接地装置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不论层数多少,当引下线(附屋顶外)在屋顶以下至地面不再互相连接时分流系数采用kC1。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结构和利用钢筋作为防雷装置的情况下,当接地装置利用整体基础或闭合条形基础或人工环形接地体(此时与周边每根柱子钢筋连接)时,附图5.2中的h1hm为对应于每层高度,n为沿周边的柱子根数。附录六 雷电流1闪电中可能出现的三种雷击见附图6.1,其参量应符合附表6.1附表6.3的规定。雷击参数的定义应按附图6.2确定。2对雷电流的电荷量Qs和单位能量可近似按下列计算式计算。Qs=(10.7)×I×T2 (C) (附6.1)WR=(12)×(10.7)×I2×T2 (J) (附6.2)式中 I 雷电流幅值(A); T2半值时间(s)。首次以后的雷击(后续雷击)短时首次雷击长时间雷击附图6.1闪击中可能出现的三种雷击±iT 从波头起自峰值10%至波尾降至峰值10%之间的时间Ql 长时间雷击的电荷量(b)长时间雷击I 峰值电流(幅值)T1 波头时间 T2 半值时间(a)短时雷击附图6.2 雷击参数定义首次雷击的雷电流参量 附表6.1雷电流参数防雷建筑物类别一类二类三类I幅值(kA)200150100T1波头时间(s)101010T2半值时间(s)350350350Qs电荷量(C)1007550WR单位能量(MJ)105.62.5注:1.因为全部电荷量Qs的本质部分包括在首次雷击中,故所规定的值考虑合并了所有短时间雷击的电荷量。 2.由于单位能量W/R的本质部分包括在首次雷击中,故所规定的值考虑合并了所有短时间雷击的单位能量。首次以后雷击的雷电流参量 附表6.2雷电流参数防雷建筑物类别一类二类三类I幅值(kA)5037.525T1波头时间(s)0.250.250.25T2半值时间(s)100100100IT1平均陡度(kAs)200150100长时间雷击的雷电流参量 附表6.3雷电流参数防雷建筑物类别一类二类三类Ql电荷量(C)200150100T时间(s)0.50.50.5平均电流IQl T说明 对平原和低建筑物典型的向下闪击,其可能的四种组合见附图6.3。对约高于100m的高层建筑物典型的向上闪击,其可能的五种组合见附图6.4。从附图6.3和附图6.4可分析出附图6.1。附录七 环路中感应电压、电流和能量的计算1在不同的线路结构和敷设路径(附图7.1)以及不同的外部防雷装置下当雷击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时,在该等线路中预期的最大感应电压和能量可近似地按附表7.1中的计算式计算。(c)布置相似于(a),但环路所包围的面积是小的,装置极靠近引下线并与其接触(b)包围一小面积并与引下线不绝缘的环路(a)包围一大面积并与引下线不绝缘的环路(f)布置相似于(b),电路由两芯线的屏蔽电缆组成,电缆屏蔽层是引下线的一部分,所考虑的环路与防雷装置绝缘(e)布置相似于(a),电路由屏蔽电缆组成,屏蔽层是引下线的一部分(d)布置相似于(a),但环路安装在封密型金属电缆管道内附图7.1 应用于附表7.1的环路布置I流经引下线的分雷电流; K作自然引下线用的金属电缆管道;T作引下线用的金属结构立柱; l电气装置平行于引下线的长度。闪电击中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安装在建筑物上的防雷装置时所感应的电压和能量的近似计算式 附表7.1注: 如金属窗框架与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有连接时本栏也适用于这类钢筋混凝土建筑物。 Ui采用首次以后的雷击电流参量(附表6.2)时预期的最大感应电压;Uk采用首次雷击电流参量(附表6.1)时在电缆内导体与屏蔽层之间预期的最大共模电压,RMl0.1m;Uq屏蔽电缆内导体之间预期的最大差模电压;W当采用首次雷击电流参量(附表6.1)及环路由于产生火花放电而成闭合环路时,预期产生于环路内的最大能量;L与引下线平行的电气装置的长度(m);RM电缆总长的电缆屏蔽层电阻();A引下线之间的平均距离(m);H防雷装置接闪器的高度(m)。 附表7.1适用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流参量。对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表中的感应电压计算式应乘以0.75(因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流为第一类的75%),能量计算式应乘以0.56(即0.752=0.56,因能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对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表中的感应电压计算式应乘以0.5(因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流为第一类的50%),能量计算式应乘以0.25(即0.52=0.25)。2格栅形屏蔽建筑物附近遭雷击时在LPZ1区内环路的感应电压和电流。在LPZ1区Vs空间内的磁场强度看成是均匀的情况下(见图6.3.2-1和图6.3.2-2),附图7.2所示为无屏蔽线路构成的环路,其开路最大感应电压Uoc/max 宜按下式确定:Uoc/max =0·b·l·H1/max/ T1 (V) (附7.1)式中:0真空的磁导系数,其值等于4·107V·s/(A·m); b环路的宽(m); l环路的长(m);H1/maxLPZ1区内最大的磁场强度(A/m),按式(6.3.2-2)确定;T1雷电流的波头时间(s)。注: 当环路不是矩形时,应转换为相同环路面积的矩形环路。 图中的电力线路或信息线路也可以是邻近的两端做了等电位连接的金属物。若略去导线的电阻(最坏情况),最大短路电流isc/ max 可按下式确定:isc/ max =0·b·l·H1/ max/ L (A) (附7.2)式中 L环路的自电感(H)。 矩形环路的自电感可按下式计算:L = 0.8l2+b2 0.8(l + b) + 0.4·l·ln(2b/r)/ 1+1+(b/l)2 +0.4·b·ln(2l/r)/ 1+1+(l/b)2 ·106 (H) (附73)式中 r 环路导线的半径(m)。3格栅形屏蔽建筑物遭直接雷击时在LPZ1区内环路的感应电压和电流在LPZ1区Vs空间内的磁场强度H1应按式(6.3.2-4)确定。根据附图7.2所示环路,其开路最大感应电压Uoc/ max宜按下式确定: Uoc/ max =0·b·ln(1+l /dl/ w)·kH·(w /d1/ r )·io/ max / T1(V) (附7.4)式中 dl/ w环路至屏蔽墙的距离(m),根据式(6.3.2-5)dl/ w ds/ 2 ;dl/ r环路至屏蔽顶的平均距离(m);io/ maxLPZ0A 区内的雷电流最大值(A);kH 形状系数,取;w 格栅形屏蔽的网格宽(m)。若略去导线的电阻(最坏情况),最大短路电流isc/ max可按下式确定: (A) (附7.5)4在LPZn+1区(n等于或大于1)内的感应电压和电流在LPZn+1区Vs空间内的磁场强度Hn+1看成是均匀的情况下(见图6.3.2-2),附图7.2所示环路,其最大感应电压和电流可按式(附7.1)和式(附7.2)确定,该两式中的H1/ max应根据式(6.3.2-2)或式(6.3.2-6)计算出的Hn+1/ max代入。式(6.3.2-2)中的H1用Hn+1/ max代入,Ho用Hn/ max代入。说明 计算举例,以附图7.3和附图7.4两种装置作为例子。建筑物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以附表7.1中给出的计算式为基准,指出其实际的应用。两个例子中的线路敷设均无屏蔽。第I种情况:以附图7.3所示的装置作为例子。外部防雷装置有四根引下线,它们之间的距离a设定为10m。为评价电压U1(它决定水管与设备G2 之间的最小分开距离S),采用附表7.1的(a)列和附图7.1的(a)图。 U1 = 0.75×l×a/h ×100 = 0.75×6×10/20 ×100 = 318kV式中 l 从水管至设备的最近点向下至水管水平走向的高(m)。若由于过大的电压U1而引发的击穿火花,其能量按附表7.1的相关计算式评价: w1 = 0.56×l×a/h×2000 = 0.56×6×10/20×2000 = 3.36kJ为评价电压U2 (信息系统与低压电力装置之间的电压)采用附表7.1的(b)列和附图7.1的(b)图。 U2 = 0.75×l×a/h ×2.0= 0.75×6×10/20 ×2.0 = 8.5kV评价击穿火花的相应能量则采用附表7.1第一行的相关计算式:w2 = 0.56×l×a/h×1 = 0.56×6×10/20×1 = 1.68J附图7.3 外墙无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1通信系统;2电力系统;G1I级设备(有PE线);G2II级设备(无PE线);U1水管与电力系统之间的电压;U2通信系统与电力系统之间的电压;d1G2设备与水管之间的平均距离,d1=1m;h建筑物高度,h=20m;l金属装置与防雷装置引下线平行路径的长度;s分开距离;w金属水管或其他金属装置。注:本例设定水管与引下线之间在上端需要连接,因为它们之间的隔开距离小于所要求的安全距离。第II种情况:以附图7.4的装置为例子。建筑物为无窗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方法与第I种情况相似。管线的路径与第I种情况相同。所采用的计算式为附表7.1的最后一行。U1 = 0.75×l×1/h ×2.0= 0.75×6×1/20 ×2.0= 2kVw1 = 0.75×l×1/h×1.5= 0.75×6×1/20×1.5 = 0.25JU2 = 0.75×l×1/h×0.1= 0.75×6×1/20 ×0.1= 22.5kVw2 = 0.56×l×1/h2×0.002= 0.56×6×1/400×0.002 =(略去不计)比较第I种和第II种情况的U1,可清楚地证实外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得到的屏蔽效率。附图7.3中的U2电压和附图7.4中的U3电压,其大小取决与低压电力线路与通信线路所形成的有效感应面积的大小。第II种情况所示的通信线路路径很明显是不利的,以致感应电压U3大于第I种情况采用的路径所产生的电压,即附图7.4中虚线所示的线路路径产生的U2。附图7.4所示的线路路径的U3电压预期可达到U1=2kV的值。参照现今实际的一般装置,由于等电位连接的规定,保护线(PE线)是与水管接触的。所以采用I级设备时U1电压可能发生于设备内的电力系统与通信系统之间。因此,采用无保护线的II级设备是有利的.附图7.4 外墙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注:1. 图例和标注的意义见附图7.3;2. U2和U3是通信系统和电力系统之间的电压,其大小取决于感应面积。附录八 名词解释 名 词 解 释 附表8.1本 规 范 用名 词解 释接闪器(Air-termination system)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引下线(Down-conductor system)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 system)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接地体(Earth electrode)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接地线(Earth conductor)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的连接导体防雷装置(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它连接导体的总合直击雷(Direct lightning flash)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雷电感应(Lightning induction)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静电感应(Electrostatic induction)由于雷云的作用,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雷云主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迅速中和,在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得到释放,如不就近泄入地中就会产生很高的电位电磁感应(Electromanetic induction)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雷电波侵入(Lightning Surge on incoming Services)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建筑物内许多类型的电子装置,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控制装置等的统称向下闪击(Downward flash)开始于雷云向大地产生的向下先导。一向下闪击至少有一首次短时雷击,其后可能有多次后续短时雷击并可能含有一次或多次长时间雷击向上闪击(Upward flash)开始于一接了地的建筑物向雷云产生的向上先导。一向上闪击至少有一其上有或无叠加多次短时雷击的首次长时间雷击,其后可能有多次短时雷击并可能含有一次或多次长时间雷击雷击(Lightning stroke)闪击中的一次放电短时雷击(Short stroke)脉冲电流的半值时间T2短于2ms的雷击长时间雷击(Long stroke)电流从波头起自峰值10%至波尾降至峰值10%之间的时间长于2ms且短于1s的雷击雷击点(Point of strike)雷击接触大地、建筑物或防雷装置的那一点雷电流(Lightning current)流入雷击点的电流单位能量(Specific energy)一闪击时间内雷电流平方对时间的积分。它代表雷电流在一单位电阻上所产生的能量雷击电磁脉冲(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LEMP)是一种干扰源。本规范指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防雷装置和建筑物附近所引起的效应。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电磁辐射干扰防雷区(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需要规定和控制雷击电磁环境的那些区等电位连接(Equipotential bonding,bonding)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等电位连接带(Bonding bar)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等电位连接导体(Bonding conductor)将分开的装置诸部分互相连接以使它们之间电位相等的导体等电位连接网络(Bonding network)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导电部分做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共用接地系统(Common earthing system)一建筑物接至接地装置的所有互相连接的金属装置,包括防雷装置接地基准点(Earthing reference point,ERP)一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与共用接地系统之间唯一的那一连接点电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以前称过电压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非线性元件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C(Maximum continuous operating voltage)可能持续加于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方均根电压或直流电压,等于电涌保护器的额定电压标称放电电流In(Nominal discharge current)流过SPD、8/20s电流波的峰值电流。用于对SPD做II级分类试验,也用于对SPD做I级和II级分类试验的预处理冲击电流Iimp(Impulse current)规定包括幅值电流Ipeak和电荷QII级分类试验的最大放电电流Imax(Maximum discharge current Imax for class II test)流过SPD、8/20s电流波的峰值电流。用于II级分类试验。Imax大于InI级分类试验(Calss I tests)用标称放电电流In、1.2/50s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流Iimp做的试验。最大冲击电流在10ms内通过的电荷Q(As)等于幅值电流Ipesk(kA)的二分之一,即Q(As)=0.5Ipesk(kA)II级分类试验(Calss I tests)用标称放电电流In、1.2/50s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流Imax做的试验。混合波(Combination wave)发生器产生1.2/50s冲击电压加于开路电路和8/20s冲击电流加于短路电路,开路电压的符号为UocIII级分类试验(Calss III tests)用混合波(1.2/50s、8/20s)做的试验电压开关型SPD(Voltage switching type SPD)无电涌出现时为高阻抗,当出现电压电涌时突变为低阻抗。通常采用放电间隙、充气放电管、闸流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做这类SPD的组件。有时称这类SPD为“短路开关型”或“克罗巴型”SPD限压型SPD(Voltage limiting type SPD)无电涌出现时为高阻抗,随着电涌电流和电压的

    注意事项

    本文(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