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简介.docx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原为广西大学土木系)始建于1932年,是我校创建最早的工科类院系。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等院校。1958年9月土木系随同广西大学一道在南宁恢复重建,并从此走上稳定发展之路。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名,教授30名,副教授36名。在校本科生近15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50人。设置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及规划系、水利工程系、基础教育部及实验中心。有计算力学与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岩土研究所以及包括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与安全性研究、结构构件和材料破坏机理试验、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研究、水利水电工程防灾减灾研究等研究分室的“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学院已建立了完善的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四个本科专业,拥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博士点、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以及固体力学、水工结构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目前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结构工程和红水河流域水利资源开发”以及“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院拥有一幢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实验室总面积达9157平方米,仪器设备先进。构建有包括工程结构抗震研究、土木工程环境模拟研究、建筑结构耐腐蚀研究等大型、高水平科研平台。水利水电实验研究基地则是全国最大的水利水电实验基地之一。近5年承担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十多项。在水利水电、桥梁、建筑工程领域,承担了包括长江三峡在内的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工程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些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年来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2007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建院以来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近两万名,从这里走出了包括国家和省级领导干部在内的一批行政管理人才,锻造了一大批土木建筑、水利水电、道路桥梁等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导师情况简介:男 工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教授、校领导研究方向:水工结构、计算力学、结构工程、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及应用燕柳斌,河北昌黎人,1955年11月生,教授,工学博士。现任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广西水利学会、广西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骨干教师,广西大学科协副主席。曾获教育部优秀教师、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百名青年科技标兵”、广西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广西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两次获广西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1985-1986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斯旺西学院进修访问,1996-1997年在丹麦奥尔堡大学土木系合作访问,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其他科研生产课题2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3篇。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一部。 主要成果有:1、主持项目“映射无限元方法应用”获2000年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主要负责自治区重点建设课程“结构力学”获2002年广西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3、致力于结构与地基共同作用的无限域的模拟问题,提出了平面,空间映射节理、夹层无限元,用于模拟基岩中(无限域)的节理、软弱夹层或者断层,提出了用于模拟无限域地基岩体中的断层、节理和软弱夹层的非线性映射节理无限元及非线性映射夹层无限元。4、利用波动理论建立了一维及二维无限介质波传动问题的波动方程,以及无限元中波传播函数的位移模式。提出了平面问题的两种超参映射动力无限元。张仲卿,男 博士生导师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土木结构张仲卿 1940年出生。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7年获广西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第1)。主持设计大中型水利工程4项(已建2项),主持三峡、龙滩等大型水电站科研项目15项(其中三峡电站科研项目5项),国家八五、九五攻关子课题3项。在碾压混凝土拱坝筑坝技术和仿真结构模型试验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成就和贡献有:1、提出碾压混凝土拱坝理论,率先研究碾压砼拱坝筑坝技术,在国内外已获广泛推广应用;2、在国内外首先将仿真结构模型试验用于高碾压混凝土拱坝及重力坝。研究方向:水工结构在研项目:三峡项目2项、国家及广西重点项目2项。 主要成就:80年代中期结合坝高111m的岩滩碾展混凝土重力坝和54m高的碾展混凝土拱形围堰,研究碾展混凝土筑坝技术,设计和计算理论,1986年在红水河杂志发表论文碾展混凝土拱形围堰设计与试验研究,1992年在水利学报上发表论文碾展混凝土拱坝设计与应力分析研究,论文被俄罗斯动力杂志所摘录,这些论文早于南非,是具有开创性的。负责完成的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题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承载能力研究,揭示了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沿层面呈台阶式破坏两种模式,对设计有启迪和指导作用。经电力工业部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4年开始承担的三峡水电站坝后背管两个科研项目-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研究、三峡水电站压力引水管道结构模型试验研究,重点研究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的裂缝开展、承载能力及温度应力,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温度英里方面有所突破。在进行这两个课题研究的同时,获得了第三个三峡科研项目碾展混凝土拱形围堰研究,1999年7月与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签定了第四个科研合同-三峡水电站压力引水管道大比尺仿真结构模型试验研究,2002年与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签定了第五个科研合同三峡厂房振动分析研究。截至2002年,关于三夏水电站的科研合同一共签有五个。近几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电力工业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二十年来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名,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广西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4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张克实,男 博士 博士生导师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固体力学教授研究方向:材料及构件的变形、损伤与破坏;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工程结构破坏过程的数值仿真张克实,男,1954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市。1982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航空发动机专业学士学位, 1982年曾在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工作半年,1985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1990年底完成博士后研究被聘为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1992年初被破格聘为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1995年初被聘为西北工业大学固体力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04年底受聘于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力学教研室),2005年参与广西大学“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2007年聘为实验室副主任。 先后4次应邀赴德国、法国和美国进行合作研究(细观力学、粘塑性力学、微观塑性计算、材料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等领域)。 负责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航空基础科学基金课题、1项清华大学教育部开放实验室基金课题及若干项横向科研课题。已培养博士8人,其中两人后来获聘教授并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人曾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 合作或单独发表论文计100余篇,他引120余次,其中SCI他引60次(单篇他引最高14次)、SCI索引27次、EI索引55次、ISTP索引3篇,与郑长卿教授、周利教授等合写学术著作3部。 任固体力学学报编委、兵工学会应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塑性力学学组成员。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第2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第1、第3完成人)。1996年被评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3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邓志恒,男 博士 博士生导师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教授研究方向:结构体系与抗震分析、混凝土结构、结构施工控制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邓志恒,1984.7广西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1989.4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2.6广西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世界地震工程杂志编委,广西高层建筑超限审查专家委员,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长期从事结构控制及抗震研究;结构施工力学及控制研究。2001年-2003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度钢管拱桥施工过程变形及应力混凝土巨型框架施工力学研究。2001-2004负责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应力巨型框架施工力学研究(桂科自0135049),目前已完成横向研究项目十余项,目前正在承担1、螺丝岭柳江特大桥施工仿真分析及施工控制;2、南宁市仙葫特大桥施工仿真分析及施工控制;3、南宁市葫芦顶特大桥施工监控大型项目、4、2005.8-2008.12负责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桂科基0575011)组合连梁控制结构体系动力性能研,研究经费4万,5、2005.8-2008.8,参加广西科技攻关项目(桂科攻0574007)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应用研究,研究经费10万。6、负责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研究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土木工程精品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2001年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2000获广西优秀设计二等奖一项,完成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4篇,ISTP收录3篇。秦荣,男 博士生导师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工程力学、结构工程秦荣 1936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计算力学与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曾任国家级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省级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过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公开发表论文178篇,出版专著7部,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第1),1996获广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成果一等奖1项,2001年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主要成就和贡献有:1、创立了结构力学新方法;2、创立了样条边界元法;3、创立了样条加权残数法;4、创立了结构非线性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5、创立了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新方法,6、创立了智能结构力学的新方法,开拓了结构力学新领域。同行专家鉴定认为这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述论著被引用很多,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外文献中被引用500多次以上,其中EI(美国)、SCI(美国)及ISTP(美国)收录38次,原苏联力学文摘收录2次,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被载入美国WhosWho in the world(世界名人录)。讲授过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大跨度桥梁结构理论、计算结构非线性力学、现代结构控制理论、桥梁施工控制、智能结构、文献综述与评论等十多门课程。研究方向: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在研项目:广西科技攻关项目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谢肖礼:男 博士后 博士生导师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塑性力学、结构仿真分析、结构非线性分析、大跨度桥梁理论谢肖礼,1963年1月出生,1986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力学系,1988年考入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广西大学从事土木工程及计算力学教学及科研工作,2002年在广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赵国藩院士,现任广西大学计算力学与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副所长。 长期从事塑性力学、岩土力学、有限单元法、结构仿真分析、结构非线性分析、大跨度桥梁理论、结构施工控制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过程变形及应力模拟(批准号50068001),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大跨度钢管砼拱桥节点局部变形的力学特性及疲劳研究(9912002)和钢管砼拱桥考虑徐变收缩影响下破坏机理研究(桂科字0339017),广西教育厅基金项目钢管砼拱桥极限承载力研究(桂教科研字2002第316号),科技攻关合作项目南宁市永和大桥节点性能有限元仿真分析(20020345c),3次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在中国工程科学(中国工程院院刊)、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桥梁建设、中国公路学报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其中EI收录2篇,ISTP收录3篇。同时,承担大量横向研究项目。杨绿峰,男 博士 博士生导师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防灾减灾教授研究方向:复杂工程结构安全性分析;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损伤断裂分析等杨绿峰,1966年出生,工学博士,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结构工程及防灾减灾学科教授,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导师,土木工程专业及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复杂工程结构安全性分析理论、海洋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损伤断裂分析、薄壁结构分析的有限元理论和方法、结构可靠度分析的模糊随机变分原理和数值方法、计算固体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专项基金、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专项、广西科学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等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薄壁结构分析的广义参数有限元法和样条函数法、复杂结构可靠度计算的随机模糊数值方法、模糊随机摄动变分原理和有限元法、结构断裂分析等。在国际刊物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以及国内刊物应用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等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促进了结构分析的数值理论及结构设计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曾二次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广西第七届青年科技奖,并入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被授予“广西五一劳动勋章”。蔡德所,博士后,教授,武汉大学、广西大学博士生导师。1952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先后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清华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深造。在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武汉水电大学任教20余年。2000年5月起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十余年来,主要从事水电工程安全监测的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和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在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研究领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电力公司重大项目、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948”项目等纵横向科研课题13项;在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方向共主持国家水利部现代水利创新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广西科技厅计划科技项目等6项,尤其是“漓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得到广泛关注。近五年来,获省级人民政府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新型实用专利5项。在水利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62篇,出版专著5部。1999年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家电力公司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15名。16韦树英 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6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19791981年留学意大利米兰综合工业大学,主攻结构振动。1988年应邀赴意大利讲学并合作开展科研工作。历任广西大学原土木系主任,广西大学原副校长,2001年6月调离广西大学,任广西区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担任广西力学学会理事长、广西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国际计算力学学会理事、工程力学编委。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和计算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和承担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担多项高层建筑结构工程的设计与计算,并进行了许多工程问题的处理工作。在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抗震控制、钢筋砼结构耐久性研究和弹塑性分析方法以及计算力学等领域,提出了多项新理论和新方法。根据所提出的新方法,编制了“高层建筑结构计算程序STAS”在国内推广应用。出版有高层建筑结构计算、钢筋混凝结构弹塑性分析等专著3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混合加权残值法”、“高阶奇异积分的数值方法”、“高层框剪结构动力分析的样条子域法”、“大板房屋的抗震设计”、“灰色关联分析的一种新理论模型”、“薄拱坝分析的样条边界元法”、“拱桥震害预测的灰色聚类方法”、“层状地基分析的有限线法”、“结构几何非线性分析的新格式”、“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结构可靠度”、“部分预应力部分粘结CFRP砼梁受弯性能”、“FRPP砼梁延性分析的能量表示法”等论文70多篇。是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代表和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吴恒(1956.1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土的细观结构、性状及与结构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城市地质环境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广西科技攻关项目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以及十多项横向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十多篇论文被三大索引收录,并多次被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刊物在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引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目前主要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高级计算模型化中心合作,从事超级并行计算及计算可视化的研究工作。任工程地质学报、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学报等学术刊物编委,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有:提出土体细观结构的新概念,率先开展了“城市区域环境下的水土作用研究”、“城市环境下粘性土细观结构的热力学行为研究”、“粘性土的磁效应与细观结构研究”以及“基于城市建设地基土细观结构与场地自振特性变异的研究”等一系列相关课题的研究,完善和发展了土体细观结构理论体系。就这方面研究而言,在国内外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针对岩土体与工程结构的相互作用问题,将遗传优化思想引入桩基工程、基坑工程等工程优化设计领域中,开展工程系统分解优化设计方法及并行分布式实现的研究,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分解协同优化方法,将它们应用于岩土介质与工程结构相互作用系统的优化设计问题,开发完成了并行分布式优化设计支撑软件平台。在城市环境岩土工程方面,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建设附加应力与地质体极限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城市地质环境的地下水变异与应力场虚拟现实研究”及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地质环境附加应力场虚拟现实研究”等项目的研究,深入探讨城市建设这一特殊条件下地质环境的变化对岩土工程的影响,提出了地质体极限承载力的新概念,并将信息技术中的虚拟现实技术首次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充分发挥了课题组学科交叉的优势。基于上述研究,建成了国内土木工程领域首个能模拟气候环境(高低温、湿度、降雨等)、地质环境和工程环境(工程结构、加载方式等)的大型环境仿真实验室,为湿热环境下岩土介质性状及其与结构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试验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