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课件.ppt
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毫针,是针体微小而细,针尖锋利的一种针具,是内经“九针”中的第七种针具。古代九针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某些针具逐渐弃置不用,而毫针逐渐成为针刺的主体,一直流传至今。当今临床上所讲的针灸,其中针刺主要指毫针。 毫针因其针体微小而细,内经中又称之为“微针”、“小针”;民间俗称“银针”。,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当使用毫针在周身腧穴(经穴、奇穴、阿是穴)针刺时,称为“体针”; 当使用毫针在耳穴、头穴线等某一特定部位针刺时,又叫“耳针”、“头针”。 前者属于大针灸系统,后者属于微针系统。 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技法。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每一种刺法,都有它的操作规程和具体要求,必须刻苦学习,勤奋实践,才能掌握。,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但也有采用金针、银针者。,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与规格,一、毫针的构成,要求,针尖:锋利适度,刺入顺利,针身:光滑挺直,富有弹性针根:衔接牢固,没有松动针柄:衔接牢固,没有松动,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与规格,一、毫针的构成,(三)毫针的分类,由于针柄、针尾的构成形状不同,毫针又有 环柄针、花柄针、平柄针、管柄针的不同。,环柄针是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针具;花柄针便于运针,但体积大,不便存放,适用于持续运针者;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进针管辅助下使用。,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与规格,一、毫针的构成,毫针的规格,主要根据针身的粗细和长短来区分。,(一)粗细 毫针的粗细,过去用“号数”表示,现在用法定单位毫米表示,其对应关系见表2-1 毫针粗细规格表,从号数与毫米的对应关系可知:号数越大,毫米值越小,针越细。 临床上以28号30号(0.32mm0.38mm)的毫针最为常用。粗针多用于四肢、腰臀部穴位,以及瘫痪、麻木等针感迟钝者;细针多用于头面、眼区穴位,以及小儿、体虚患者。,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与规格,二、毫针的规格,(二)长短长短旧规格为英寸(制针厂家惯用),新规格为毫米,其对应关系见表2-2 毫针长短规格表,旧规格与新规格采用相对值对应:即1英寸=25毫米,0.5英寸=15mm,以此累加。,临床上以13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其中又以1.5寸(40mm)者用得最多。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与规格,二、毫针的规格,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与规格,三毫针的选择,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与规格,四毫针的检查检查针尖捻转捏握体会法:右手持针柄捻转,左手拇食指捏住针尖体会, 有刺痛者表示针尖有钩。棉团提插捻转法:手持针柄在棉团内作捻转提插,若针尖带棉絮者,表示针尖有钩。肉眼观察法: 将几支毫针针尖向上,在阳光充足处观察,若针尖有白点者,表示有钩毛。检查针身肉眼观察法:弯曲、折痕、锈蚀。临床上主要用此法桌面滚动法:将针放在平坦的桌面上滚动,不能贴紧者为有弯曲。针身拉擦法:两手拇食指夹持针身,上下左右拉擦,有不平滑处,便是折痕,锈蚀处。检查针根肉眼观察针根有无折痕、锈蚀。手持针柄与针身牵拉,有无松动,脱落。针根处的损伤容易发生断针,切切注意。检查针柄注意金属缠丝有无松动,可一手持针柄,另一手捏住针身,双手用力拉开或合拢,可发现松动。,第二节 毫针操作基本功,一、基本功训练方法(一)练意 练气1蓄积丹田之气以增强周身之力2调自身之气机以利于控制经气3去浮躁以练清静之功(二)练针 练指1.纸垫练针法2.棉团练针法3.纸板练针法4.守神练针法5.自身练针法6.相互练针法,第二节 毫针操作基本功,二基本功训练效果1增强指力,使手法熟练, 便于进针、行针。2增强指感,帮助了解穴位的得气反应。3排除浮躁,以利于全神贯注,控制针感,驾驭经气,由于仰卧位自然、舒适、持久、不易疲劳。对初次针刺者,精神紧张惧针者,体虚病重者宜首选仰卧位。,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一、患者的体位,(二)选择体位的原则与意义,意义 取穴准确,持久留针,防止针刺意外,(三)选择体位的注意要点,1对初诊患者作好宣传,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2施针穴位局部衣服要解开,充分暴露。3针刺与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防止弯针、断针。4对活动障碍者,应根据其本身的体位选择适当的位置。,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一、患者的体位,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二腧穴的揣定医生在腧穴处揣摸、按压,以定取穴位的方法叫“揣穴”。,(四)治疗室内消毒,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三消毒,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一持针法持针法,是术者操持毫针,保持其端直坚挺的方法。持针施术的手,又叫刺手,一般多为右手持针。持针时术者必须全神贯注,心手配合。(一)操作方法1两指持针法 拇、食二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食呈90角。一般用于短针、浅刺。2三指持针法 拇、食、中三指指腹挟持针柄,13寸的针具,深刺、浅刺均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持针法。3四指持针法 拇、食、中指挟持针柄,无名指抵住针身,支持针身垂直,用于长针、深刺。4持针身法 用刺手拇、食指捏一棉球,裹住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对准穴位,将针迅速刺入皮肤。5两手持针法 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左手拇、食指捏一消毒干棉球挟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左手下压,右手捻转,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一持针法(二)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1持针时必须保持针体端直坚挺,防止针体弯曲。2有助于指力深透。 持针法如应用得当,有助于术者灵活运用指、掌、腕力,通过针体到达针尖,从而使针尖易于透皮,并透达至穴位深层以激发经气。3掌握针刺方向深浅及有效刺激量。 通过持针之刺手,体察针刺方向、深浅及有效刺激量,尤其是针下如鱼吞饵的得气感。,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二押手法指术者用手按压、循摄穴位皮肤与相关经脉,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方法。 (一)操作方法(二)临床应用1揣定穴位2减轻进针疼痛3减轻组织损伤4辨别得气5激发经气,辅助刺手控制针感(三)注意事项双手配合,协同进针、行针。,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三进针法进针法是将毫针透过皮肤,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一)操作方法1双手进针法:双手配合的进针方法。 (1)爪切进针法操作:左手拇指甲切掐固定穴位,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应用: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3分,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双手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迅速将针刺入皮下应用:适用于长针的进针。,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三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将针刺入皮下。应用:适用于腹部等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 (4)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位上端将针刺入。应用:适用于头面部等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进针。,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三、进针法2单手进针法:只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1)挟持针柄进针法 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下段,中指指腹紧贴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穴位。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2)挟持针身进针法 右手拇、食指夹持针身,中指紧贴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3分,对准穴位,运用指力、腕力、臂力将针快速刺入皮下。 长针、短针均可适用。,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三、进针法3管针进针法操作:将比针略短23分的针管置于穴位上,把平柄针 放入针管内,用手拍打针柄将针刺入,抽出针管应用:本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畏针者。4快速进针法 (1)插入速刺法(速插法) 右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3分,对准穴位,利用腕力和指力快速将针刺入皮下。 长针、短针均可适用。 (2)弹入速刺法 左手持针身,留出针尖23分,对准穴位;右手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呈待发之弩状对准针尾弹击,将针快速刺入皮下。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三、进针法5缓慢进针法 (1)缓慢捻进法(缓捻法) 左手拇、食指将穴位皮肤撑开,右手持针小角度(90)缓慢将针捻入皮肤 (2)压针缓进法(缓压法) 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中指指腹抵住针身,用指力、腕力缓慢将针压入皮肤。如遇到明显阻力时应停针。适用于眼周穴位及天突穴。(二)临床应用1针具长度2患者体质3腧穴部位,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四针刺角度和方向就是通过采用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可以获得最佳针感,取得显著效果。(一)操作方法1进针角度: 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1)直刺操作: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应用:肌肉丰厚的大部分穴位,浅刺、深刺均可。 (2)斜刺操作: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倾斜刺入。应用:皮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处。 为避开血管、骨骼、肌腱等组织。 为施行调气行气手法。,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四针刺角度和方向(3)横刺(平刺、沿皮刺)操作: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 入。(沿皮下平行刺入)应用: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头面、胸背) 特殊针法:头针法,腕踝针法。2针向调整 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若无得气针感,可将针退至皮下,调整针刺方向以激发经气。针向调整针向催气法针向行气法 根据腧穴位置调整针刺方向 根据病情调整针刺方向,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四针刺角度和方向(二)临床应用1保证安全,避免疼痛2促进经气传导3更好地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三)注意事项1针刺角度应根据施术部位的局部解剖、患者的 体质体型与病情等情况确定。2针刺方向以得气气至病所为准则。不得气 者调整方向以得气;已得气者针尖朝向病所, 配合其他手法以促使气至病所。,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五针刺深浅原则:既要得气,又不伤及脏腑组织器官。 (一)操作方法1依腧穴部位定深浅2依疾病性质定深浅3依病位定深浅4依年龄、体质定深浅5依时令定深浅6依得气与补泻要求定深浅,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五针刺深浅(二)临床应用1深浅刺法浅刺针具:短毫针、皮肤针。病位:皮、脉、肌肉浅层。刺法:毛刺、半刺、浮刺等。深刺针具:长毫针、芒针。病位:筋、骨、肌肉深层。刺法:关刺、恢刺、输刺、短刺等。2深浅补泻 补法从卫分(浅层)候气;泻法从营分(深层)候气。补法由浅入深,三进一退;泻法由深出浅,一进三退。3取穴处方 浅刺取穴宜多,可反复捻转,适用于病变后期,正气不足者;深刺取穴宜少,注意掌握深度,中病即止,适用于病变进行期,邪气亢盛者。,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六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是行针的基本手法之一。提插法包括上提、下插两个动作,是针体在穴位空间内上下进退的纵向运动。(一)操作方法进针至一定深度后,将针由浅层下插至深层,由深层上提至浅层,上下进退反复操作。1刺激量的大小 (大、中、小)深刺提插幅度大(35分),频率快(120160次/分 钟),用力重,时间长大提插幅度小(12分),频率慢(6080次/分钟) 用力轻,时间短小2刺激量的选择依据 刺激量大小,根据患者体质、年龄、腧穴部位、病情轻重缓急、接受针刺的次数等灵活掌握。,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六提插法3训练要求一般按中等刺激量进行实体练习。幅度一致:23分,勿时大时小,上提时不要提出 皮肤,下插时不要刺伤筋骨与脏器频率一致:80120次/分钟,勿时快时慢。轻重一致:用力均匀,勿时轻时重。针身垂直:勿倾斜。(二)临床应用1催气 2行气(三)注意事项1肌肉浅薄处不宜提插,可用捻转法代替。2提,不是指出针,而是将针上提。插,不是 指使针直入深层,而是按插针体,使其向内向下3提插作为一种基本的行针手法,通常采用中等 刺激量,即幅度23分,频率80120次/分 钟,用力均匀。,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七捻转法指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捻动针柄使针左右均匀旋转的手法。 (一)操作方法进针至一定深度后,拇、食、中指持针柄来回旋转捻动,反复交替进行。也可拇、食指持针柄来回旋转捻动。1刺激量的大小 (大、中、小)捻转角度大(360),频率快(120160次/分钟) 用力重,时间长大。捻转角度小(180),频率慢(6080次/分钟) 用力轻,时间短小。2刺激量的选择依据 刺激量大小,根据患者体质、年龄、腧穴部位、病情轻重缓急、接受针刺的次数等灵活掌握。,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七捻转法3训练要求一般按中等刺激量进行实体练习。角度一致 :180360,不要时大时小。频率一致: 80120(次/分钟),勿时快时慢 轻重一致: 用力均匀,勿时轻时重。双向捻转 :必须双向来回旋转,动作连贯自然,不 要中途停顿,禁止单向捻转,以免滞针 (二)临床应用1进针:既可用小幅度(90),慢频率捻转进针;也可用大幅度 (180360),快频率捻转进针;多用短针。2催气:一般用小幅度捻转催气。3行气:针尖朝病所方向,得气后小幅度、快频率连续推捻,促使气 至病所。4针感保留与消减:出针前持续单向捻针后迅速出针,可使针感保 留。若针感过强,患者难忍,可以用轻微的指力均匀反复捻针, 可使针感减弱。,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七捻转法(三)注意事项1以拇、食指末节指腹或拇、食、中指末节指 腹来回捻转。2捻转的角度在180360左右,但也有 360或180者,应根据治疗目的和病 耐受度而定。3切忌单向捻转,以免滞针或造成针刺后遗感。4捻转手法要自然连贯,不要中途停顿。5内经中将捻转称为“旋”和“转”。,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八导气法和平补平泻 两种刺法有联系,都是针对脏腑经络无明显的虚实状态而设,但侧重点不同,导气法针对气机紊乱,而平补法泻法针对虚实不明显;操作也不尽相同。 (一)导气法1原文: 灵枢五乱篇“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2操作方法 (1)徐宗导气法(陆瘦燕弟子)(新世纪教材)进针得气后,由浅层慢慢插入深层,再从深层慢慢提至浅层;或由深层慢慢提至浅层,再从浅层慢慢插至深层。此为导气1度(34分钟)反复行针35度,每度留针35分钟后再行下一度导气法,也可连续操作。待导气完毕,最后留针1520分钟。,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八导气法和平补平泻(2)刘炎导气法(针刺手法图上海科技出版社03年版) 当进针至穴位一定深度后,用均匀、缓慢、平和的手法,边提插,边捻转,上提或下插、左转与右转的用力、幅度、速度相等,待针下得气后留针,最后出针。 进针得气后,小幅度、缓慢轻柔地提插捻转。3临床应用 导气法不具有补泻作用。主治气机紊乱,虚实不明显或虚实夹杂、脏腑经络阴阳失调的各种病证,意在恢复阴阳平衡。可用于催气、行气、守气。,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八导气法和平补平泻(二)平补平泻法1原文:灵枢经脉篇“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操作方法 平补平泻法各家操作不一,现根据五版、六版针灸学予以介绍: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平补平泻法操作要点在“均匀”,而不是要缓慢,这一点与导气法有别。 3临床应用 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夹杂的病证(郁、癫、痹)。 催气、守气、行气。4注意事项 神应经平补平泻是先泻后补的刺法,并非平补平泻。 针灸大成平补平泻是一种补泻剂量小的补泻手法。,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九、留针法针刺得气,施行补泻后,将针在穴内停留一段时间后出针的方法。(一)操作方法1静留针法留针过程中不再施用任何针刺手法。一般留针2030分钟。 2动留针法留针期间间歇行针,施以各种手法。 (二)临床应用1候气留针以候气至。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都有候气的作用。2守气守气指保持针感持续。,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九、留针法3行气 行气指促使针感传导。留针期间,针尖朝病所小幅度捻转提插,可促使经气传导,气至病所。4辨病留针5辨证留针因证而异表证、热证、阳证留针时间宜短,或不留针。里证、寒证、阴证留针时间宜长。因人而异小儿可浅刺疾出不留针。老人、体虚者可短时间留针。青壮年留针时间可适当延长。因时而异春夏季留针时间宜短。秋冬季留针时间宜长。,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九、留针法因针感而异针感强烈、不能耐受者,留针时间宜短或不留针。针感迟钝、耐受性强者,留针时间宜长或间歇行针。因部位而异后头部、眼区、胸背部,留针时间宜短。四肢部、腰臀部、腹部,留针时间可适当长一些。(三)注意事项1根据治疗要求留针2留针期间的一般要求:环境安静,温度适宜,不要移动体位,医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以防晕针等针刺意外。,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十出针法 在针刺达到治疗要求后将针取出的方法,叫出针。(一)操作方法 刺手持针作小幅度捻转后将针提至皮下,然后拔针;押手持消毒干棉球随即按压针孔。 (二)注意事项1出针前注意针下感觉2出针时注意用力轻巧3出针后注意止血4出针顺序:先上后下,先内后外 5针刺后遗感的处理6注意核对针数,观察有无晕针延迟反应,宜稍事休息后离开。,小结,本章介绍了毫针的结构与规格,练针方法,针刺前准备,毫针操作的基本技术等内容,其重点是毫针操作的基本技术。基本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针刺角度与方向、深度、提插法、捻转法、导气法与平补平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内容,要求掌握其要领,反复操作练习。,问题备用,1毫针由哪几个部分构成?2毫针的规格主要是根据什么区分的?3简述纸垫练针法的目的与操作方法?4临床上常用的体位有哪些?5什么叫揣穴?6简述针具器械消毒的主要方法?7常用的持针法有哪些?8押手有什么作用?9双手进针法有哪些?简述其操作要点与适应范围?10简述插入速刺法与压针缓进法的操作方法?11何谓直刺、斜刺、平刺?简述各自的适应范围?12确定针刺深浅的依据是什么?13什么叫提插法?简述其操作方法?14什么叫捻转法?简述其操作方法?15简述导气法的操作方法?16简述平补平泻法的操作方法?17简述动留针法、静留针法的操作与应用?18临床上应如何出针?,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点击此处返回,放映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