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教程 第五章:野外避陷与救援 课件.ppt
第五章:野外避陷与救援,野外环境复杂且变幻莫测,其中许多情况都会对人类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生命。对于一个没有野外生存经验的人来说,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事实上,即使是很有经验的人也不能完全脱离这些危险。不同的是,有经验的野外工作者可以最大限度地躲避危险,把伤害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在此,我们郑重声明:本书介绍的野外避险与救援的方法仅供读者参考,依照本文行事所发生的一切后果,笔者概不负责!因为在地区,季节等不同的条件下,许多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读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第一节 动物的伤害预防及处理方法,在野外,我们经常会和动物相遇。其实,动物比人类更希望和平相处。动物一般不会主动去攻击人类(除少数寄生虫外),只有当动物受到威胁时,才会向人类发起攻击,有的攻击是直接或间接致命的。动物的防御器官有的是有毒的,有的是有细菌的,大型动物也可以造成机械损伤。防止动物伤害到自己是前提,及时处理伤害是其次。即使我们学会了以下的一些方法,我们还是应该在回到居住地时,积极地去看医生。因为遭受动物伤害有时并不会立刻发病,即有一定的潜伏期。,一、水母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大型水母(如海蛰、僧帽水母、钩手水母等)蜇刺人体后,其刺丝囊中的毒素会造成人体皮肤红肿。如果被蛰刺的面积较大,可以引起麻痹,甚至死亡。在海边活动的人要重视。处理方法:1.肥皂水清洗。 2.牛奶涂抹患处。3.鸡蛋涂抹患处。 4.送医院治疗。预防措施:1.不要在有水母出没的地方游泳。2.乘小船、艇时不要把手脚放在水里。3.水下作业要穿防护游泳衣。,二、蛭类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方法,(一)水蛭:体长3060毫米,宽48毫米;背腹扁,体色背黑褐,腹黄褐;整体密生环纹;体前后各有一个吸盘,前吸盘中有口;口腔内有三个颗,可以割皮肤。在吸血的同时,唾液腺能分泌抗凝血酶和血管扩张素,使寄主伤口流血不止。水蛭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河流、湖泊、池塘、水田、水库等水域。涉水时应该注意。,处理方法:1.被水蛭叮咬时,不要用手直接拽下,那样会增加伤口的流血量,还可能在伤口上有动物残留物。可以用手或其他扁平物拍打,或用烟头或打火机烤,动物会自行蜷缩落下。2.如果没有消毒水,可用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然后,手压法止血10分钟以上,或者加压法包扎。3.向医生咨询。预防措施:1.水中活动尽量不赤脚。2.经常检查浸水肢体。3.烟蒂泡水,涂抹身体(干扰水蛭化学感应器)。,(二)旱蛭,形态与水蛭类似,体色比水蛭浅,为黄褐色,个别种类多少有些绿色倾向。旱蛭为陆生,属于外寄生虫,常栖息在山林的草丛和灌木中。我国南方分布较广。旱蛭的化学感应器比较发达,对寄主的气味比较敏感,对经过的人可以迅速作出反应。而且食量惊人,吸血后体重可以增加5倍。处理方法:同水蛭。预防措施:1.服装没有开放点。2.穿越林地后,及时检查。3.烟蒂、香水等气味干扰其化学感应器。,三、节肢动物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方法,(一)蝎子蛰刺蝎子白天常隐藏在缝隙、石块、落叶下,夜间活动。蝎子尾端有一个发达的尾刺,具有毒腺,能分泌神经性毒素。人被蝎子蛰刺后,疼痛难忍,并伴随局部或全身中毒,多处被蛰刺甚至有性命之忧。中毒症状:1.伤口剧痛,局部红肿、水泡、血泡、组织坏死。2.2小时许,烦躁、出汗、流口水、气喘、恶心,甚至呕吐。3.多处垫刺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严重者呼吸麻痹而死亡。,处理方法:1.3%氨水泡洗患处。2.拔出毒刺,用肥皂清洗伤口。3.结扎肢体,防止毒素扩散。4.蛇药溶解涂抹患处。5.大青叶、半边莲捣烂外敷。6.去医院。预防措施:1.不要赤手在缝隙,石块下摸索。2.放在营地地面的服装、鞋帽,要检查后再穿。3.帐篷离地面较近处的拉锁要拉好。4.晚间半睡半醒时感觉有东西在自己身上爬时,千万不要用于去捉,要慢慢调整身体,在弄清楚是什么东西后,一下子迅速抖掉。还有,就是等其自己爬去。,(二)蜈蚣咬伤,多足纲,夜行性动物;附肢较多,每体节有一对足;背腹扁;第一对附肢特化为颚足。颚足的基部愈合,末端为毒爪,内有毒腺。毒腺虽然不能致命,但疼痛难忍。中毒症状:1.局部红肿、疼痛。2.严重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发热等。3.治疗不及时可发生局部组织坏死。处理方法:1.蜈蚣的毒素属于酸性,可以用一切碱性液体中和,肥皂、石灰水、氨水都可以涂抹患处。2.明矶调匀涂于患处。3.蛇舌草捣烂外敷。4.蛇药片溶化外敷。预防措施:同蝎子。,(三)跳蚤咬伤,昆虫纲,蚤目。深褐色;体小,通常以毫米计;胸部附肢适于跳跃,不易捕捉。体外寄生虫。叮咬人体后,可引起皮肤丘壮红肿,且丘肿常常连片,奇痒无比。处理方法:1碱性液体涂抹叮咬处,止痒处理。2龙葵捣烂涂抹可消肿。预防措施:1跳蚤常常寄生于其他哺乳动物体毛中,与动物接触时要注意。2跳蚤在开阔处喜欢跳跃,在隐蔽处喜欢钻营。在有跳蚤的地方尽量少穿衣服。怀疑身上有跳蚤时,应尽量大范围地抖动衣服。,(四)全沟蜱咬伤,蛛形纲,体长35毫米;褐色;头、胸、腹愈合呈卵圆形。脚须在体前并拢,外观似头部,称为“假头”。森林中比较常见,尤其是落叶松林。全沟蜱(俗名:草爬子)属于体外寄生虫,以动物血液为食物。侵害人类时,其“假头”常常钻入皮下。人们发现后,用手拽下时,往往会将“假头”遗留在皮肤内,造成局部溃疡。受害症状:1皮肤局部红肿、溃疡。2全沟蜱可以传播“森林脑炎”,并有一定潜伏期。,处理方法:1发现被全沟蜱叮咬后,不要直接拽下。应该先在全沟蜱身上轻轻拍打,待其有准备后,以拇指和食指捏住,向前轻轻提起。如发现皮肤中有残留物,应及时取出。2用手在叮咬伤口处挤出一些血。3向医生咨询,注射疫苗。预防措施:1穿越森林后,及时检查。2穿越森林前,将领口、袖口包扎严实。3尽量不晃动树枝。,(五)蜂类蛰刺,蜂类(胡蜂科、蜜蜂科)属于昆虫纲,膜翅目。并不是所有的膜翅目都能蛰刺。蜂类中有一部分是蛰人的,而且是雌性。蜂类的蛰刺是雌性的产卵管特化而形成,基部往往具有毒腺,是蜂类重要的防御器官。比较凶悍的属于胡蜂科,马蜂就是胡蜂科中的一种。蜜蜂科的许多种类也有蛰刺,但是没有胡蜂科恐怖。蛰刺症状:1.局部有红肿、发热、剧痛等症状,57天后逐渐消退。2.严重者出现头晕、眼花、气喘等症状。3.多处大面积蛰刺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并导致死亡。,处理方法:,1.千万不要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2.认真检查,看看是否有蛰刺留在皮肤内。如果有,应及时用小刀或针挑出。伤口流血可任其自然。3.蜂毒属于碱性,不要用肥皂去清洗。可以用酸性液体冲洗,如3%的硼酸、1%的醋酸。也可以直接用醋清洗。4.最好判断是被什么蜂蛰刺的,因为蜜蜂的毒液是酸性的,恰恰应用肥皂等碱性液体冲洗。5.如果情况严重,应该送医院。,预防措施:,1.俗话说,不要去捅“马蜂窝”。蜂类在没有受到攻击时是不会主动攻击的,因为蛰刺以后往往就意味着死亡。但是,如果有人激怒它们,它们是不怕牺牲的。2.远离蜂巢。蜂类对自己的蜂巢十分珍惜,会誓死捍卫。如果在蜂巢附近无意晃动了筑巢的树枝,后果不堪设想。3一旦被大群蜂类攻击,千万不要去扑打,那样会引来更猛烈的攻击。可以用厚衣服蒙住外露的皮肤,远离蜂巢。如果附近有水源,可以钻到水里(换气要迅速)。,4建立营地时,先观察周围是否有蜂类出没,如果有,请分析是花蜜的原因还是附近有蜂巢。应该远离蜂巢扎营。5如果你的衣服很鲜艳,会有蜜蜂在你身边飞舞或落在你身上。记住:千万不要扑打它们,站立不动,他们不久就会离开。根本不用紧张害怕。6如果遇到蜂群的围攻,可用火、烟驱赶。马上找一把干草,迅速点燃,手拿着点燃的柴草原地转圈,并且不断添加手中的柴草。蜂类比较害怕火。浓烟对蜂类也有很好的驱赶作用。,(六)毛虫蛰刺,有毒毛虫大多是鳞翅目的幼虫。毛虫体表长有毒毛,刺入人体后,毒毛随即脱落,放出毒素。受害症状:1.引起局部皮肤发痒、刺痛、红肿。2.引起全身过敏反应。3.大面积刺伤不仅伴随疼痛,而且可以引发荨麻疹、关节炎。,处理方法:1用粘胶带或医用橡皮膏粘在被刺部位,然后拉下,这样可以很大程度拔出毒毛。如果没有胶带可以用饭团代替。2在亮光处,找视力好的人一一拔出。3用塑料袋装水,刺一个小孔,挤压塑料袋形成急水流也可以冲掉毒毛。4有过敏现象,可以口服扑尔敏、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无论用什么方法,就是不能用手乱搽。预防措施:1.在野外尽量穿长袖衣裤。2.工作时戴上手套。3.果树毛虫多,采集野果时注意观察。,(七)蚊虫叮咬,双翅目,长角亚目,包括大蚊、伊蚊、白蛉等。蚊虫叮咬在人们眼里似乎不算什么伤害。但是,野外的蚊虫还是有必要防范的。因为野外的蚊虫不仅影响你的休息,还会传播疾病。常见种类:1.按蚊 灰色,无花斑;腿上有不规则白点;静止时体轴头低尾高,常在夜间活动。按蚊可传播疟疾,所以又称为疟蚊。我国约有40多种按蚊,其中约十几种能传播疟疾。,2伊蚊 黑色,无花斑;腿上大多有白色环纹或斑(因此又称“黑斑蚊”);静止时体轴略呈前高后低,多为白天活动。在野外,白天叮咬人类的多是伊蚊,是最主要的防范对象。我国约有30种伊蚊,有近十种可传播乙型脑炎。3.库蚊 大多为棕黄色,有少许花斑;腿上无明显特征;静止时体轴水平;多在夜间活动。库蚊经常在居民区和室内活动,又叫家蚊,可传播血丝虫病。我国约30种,少数几种能传播疾病。4.白蛉 体小,常不到1毫米;黄褐色;体表多毛;静止时两翅高举。野外常见,水源附近较多,常在清晨和傍晚活动。可传播黑热病。,处理方法:1.蚊虫唾液腺为酸性,可用碱性液体处理,肥皂水、苏打水等可以涂抹叮咬处。2.涂抹蚊虫叮咬药水。3.车前捣烂外敷可止痒。预防措施:1.野战部队有用泥浆涂抹身体裸露部分部防蚊。2.烟熏,艾蒿、熏蚊草等有芳香气昧的植物可以放在篝火上,形成的烟雾可以驱赶蚊虫。3.有蚊虫的季节,去野外前应注射乙脑疫苗。4.香水对蚊虫有一定的驱赶作用,但效果不显著。5.宿营时远离死水池塘;睡觉前检查帐篷。6.进入草丛前,尽量少暴露体表。,(八)蜘蛛咬伤,蛛形纲,蜘蛛目。蜘蛛的螯肢中有毒腺,这是它们用来杀死猎物的武器。被蜘蛛咬伤一般都会有反应,只是程度不同。受害症状:1.微毒蜘蛛咬伤可见局部红肿,有少量血迹。2.毒蜘蛛咬伤出现局部皮肤变形,逐渐坏死。3.剧毒蜘蛛咬伤除局部症状外,可以引发全身症状,如:发烧、寒颤、呕吐、皮肤过敏等。非洲和澳洲有能毒死人的蜘蛛。,处理方法:1.局部消炎处理。2.根据情况口服或注射解毒消炎药物。预防措施:1.蜘蛛经常会爬到人身上,不要用手抓,可以用小棒挑开。2.不要徒手在缝隙、屋檐下、树洞里摸索。3.脱下的鞋子、衣服经检查后再穿上。,(九)蚂蚁咬伤,昆虫纲,膜翅目。蚂蚁有许多类型,数量也很庞大,它们属于社会性昆虫,一般为集体活动。咬人的蚂蚁南方比北方多,热带雨林尤甚。受害症状:1.局部瘙痒,丘状红症,偶尔有刺痛。2.个别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发红,瘙痒。3.皮肤出现破损,感染,严重可引起局部坏死。,处理方法:1.一般没有毒素,常规消炎处理即可。轻微咬伤可不理会。2.皮肤破损者,在清洗后应该进行简单包扎。3.马齿苋捣烂外敷可缓解疼痛和消肿。预防措施:1.蚂蚁有固定的路线,不要堵塞其必经之路。2.不要在蚁巢附近搭营,或休息。3.不要将食物碎屑留在自己周围。4.蚂蚁不仅生活在地面,许多种类都有上树的习惯。靠在树干休息时应该注意。,四、鲨鱼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方法,主要攻击人类的鲨鱼有:大白鳖、角鳖、虎鲨、双鬓鳖、灰鲨等。处理方法:1.见外伤处理。2.如果鲨鱼向你攻击,想办法弄出尽可能大的声音。3.如果在水中受到鲨鱼攻击,不要企图逃跑,你的游泳速度是不能逃脱攻击的。要镇静面对攻击你的鲨鱼,等鲨鱼进攻的一刹那,迅速抓住鳖鱼的吻部。也可以用手推开鳖鱼头,把手伸进位于头部两侧的鳃孔。注意:如果鳖鱼向水下游去,千万要松手。4.如果有武器,万不得已时可以利用。下手要稳准狠。,预防措施:,1.在水面上往往可以看到鲨鱼的鱼鳍,早点躲避。2.如果你是乘小船或小艇在有鲨鱼出没的海域,记住:不要把手、脚放在水里。3.不要把诸如尿液、粪便、呕吐物、人血等具有人类气息的排泄物和体液弄到水里。如果必要,一定要尽可能远地抛向小船行驶的相反方向。4.不要在有鲨鱼出没的海域游泳。5.如果你在海上钓鱼,而且有幸钓到大鱼,要看看是否是鲨鱼,如果是,你要分析这条鳖鱼是不是你能降伏的,如果不行,应该马上放弃。,五、爬行类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方法,(一)毒蛇我国的蛇类约有160多种,其中毒蛇有约50种,剧毒蛇约十几种。毒蛇排出的毒液主要有三种: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排出的是神经性毒素;蛙蛇、尖吻蟆蛇、竹叶青、烙铁头等排出的是血液毒素;眼镜蛇、眼镜王蛇、腹蛇等排出的是混合毒素。在野外,被毒蛇咬伤而死亡的概率在动物伤害的死亡率中是最高的。所以,对于野外工作者和野外活动爱好者来说,学习有关毒蛇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首先要学会鉴别毒蛇与无毒蛇,如果一旦被咬到,先通过头型和咬痕判断前来攻击的是毒蛇还是无毒蛇,然后再进行处理。,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中毒症状:,1.毒蛇咬伤的普遍症状一般表现为:局部充血、水肿,时间稍长伤口逐渐变黑。伤口胀痛附近淋巴结肿大。2.如果是被神经毒液的毒蛇咬伤,一般表现为:伤口无红肿迹象,稍感疼痛,主要反应是麻木。但很快就出现头晕、发汗、胸闷、视觉模糊、低血压、昏迷,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3.被血液毒素的毒蛇咬伤,一般表现为:伤口剧烈疼痛,有灼烧感,并伴有局部肿胀、水泡、发热、流鼻血、尿血、吐血等症状,最后休克、循环衰竭导致死亡。4.如果是混合毒液的毒蛇咬伤,两方面的症状都可能出现,最后注意力多会下降。,处理方法:,1.判断:被咬后,首先确定是否是毒蛇咬伤。如果可以确定是毒蛇咬伤,马上让受伤者安静下来,过多的活动会导致毒液迅速扩散。2.结扎:结扎伤口近心脏方向的一端,阻止毒液扩散。一般情况下,被咬伤的部位多为手、脚、小腿等部位。结扎部位一般为:手指:结扎手指根;手掌:结扎手腕;小臂:结扎肘关节附近;足部:结扎脚腕;小腿:结扎膝关节。结扎的原则是,阻止淋巴液回流,因为蛇毒在淋巴液的扩散是快速的、致命的。结扎的时间可以持续810个小时,并且要每30分钟放松12分钟以防止肢体坏死。,3.冲洗伤口: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任凭血液外流。4.排除毒素:想办法尽可能地排出毒液,可以在伤口处作十字切开使毒液流出。如果手上有罐头瓶或水杯,可以用拔火罐的方法,加快毒液的排出。另一种方法是用燃烧的木炭灼烧伤口,因为高温可以使毒液变性,降低毒性。有人建议可以用嘴来吮吸毒液不是好的方法,因为这样很容易使吮吸者中毒。5.药物:主动去野外工作或探险的人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准备:带上些蛇药。现在市场上有专门的蛇药出售,例如:广州产的蛇药散,上海产的蛇药片,南通产的季德胜蛇药等等,有内服、外敷的,药品包装上有详细的说明。另外,如果你有草药的知识也可以临时救急。例如,半边莲捣碎外敷,煎汤内服,就有一定疗效。6.送医院。,预防措施:,1.了解毒蛇的栖息地:蛇类是变温动物,在比较凉的季节和早晨蛇类要靠太阳提高体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会选择较高或草丛的开阔处。蛇类主要食物是蛙类、鼠类、鸟类,有这些动物出没的地方要小心。蛇类耐饥饿,但不耐干渴,所以毒蛇一般喜欢栖息在离水源不远的石丛中。2.了解蛇类的习性:蛇类对静止的东西不敏感,喜欢攻击活动的物体。如果你与毒蛇相遇,不要突然移动,保持镇静,原地不动,毒蛇便会自己离开。毒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是,如果你把它踩在脚下它怎么都要想法咬你一口。在毒蛇比较多的区域,走路要小心,不要踩到蛇。,3.了解攻击部位:蛇类咬人的部位以膝盖以下为主,翻动石块和草丛时则容易被咬到手。所以,在毒蛇比较多的区域活动,要穿上比较厚的皮靴,最好能打涂胶裹腿,这样,即使被咬,也不会有大问题。徒手工作要格外小心。4.打草惊蛇:在多蛇地区,找个木棒,一边走路,一边在身体前用木棒扫打草丛。被惊动的蛇一般都会跑开。5.利用工具:用分支的树校制造蛇叉,干长11.5米,分支长10厘米左右。有蛇向你扑来的时候,看准了,迅速叉上去,很容易制服它。6.对于蟒蛇,主要是防止被它缠绕。一般情况下,人类不过分靠近蟒蛇是不会被伤害的。,(二)鳄鱼,在我国,鳄鱼伤害人的事情非常少。我国的鳄鱼主要是扬子鳄等小型鳄鱼,数量也比较少,其攻击性比非洲和美洲的大型鳄鱼小很多。在国内的野外环境里我们很少能有机会与鳄鱼短兵相接。但是, 鳄鱼的确属于能伤害人类的野生动物。万一遇上了鳄鱼,我们可以迅速跑上岸。如果离鳄鱼很近,又离岸边较远,可以倒退着向岸上靠近,同时,把所有能用得上的东西填进鳄鱼张开的嘴里。,六、怎样应对来自鸟类的伤害,能伤害人类的鸟类主要是猛禽类和走禽类,如鹰、隼(sun)、秃鹫、雕、鸢(yuan一声)、驼鸟等。鸟类一般不主动袭击人类,但的确有人在野外受到过鸟类的攻击。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在攀岩活动中。猛禽喜欢在悬崖峭壁上做巢,而且巢穴往往非常隐蔽。在攀岩活动时,攀岩者很难在攀登前发现猛禽的巢穴,当攀登到距离巢穴很近的时候,猛禽为了自己的领地和卵或幼鸟的安全,会全力发动攻击。最可怕的是,鸟类为了巢穴的隐蔽往往不会提前暴露自己的位置,当它们感觉到威胁时,会突然冲向入侵者。,建议:1.猛禽会在以巢穴为中心,大约一公里为半径的领空上盘旋,并驱逐入侵的其他鸟类。攀登者在发现有猛禽盘旋时,可以目测大概位置,基本上可以猜到巢穴大致的方位,在这个范围内,有平台或凹陷的地方一定注意。2.猛禽攻击的部位主要是头部,注意眼睛的保护。3.如果你正在攀登,尤其是没有顶绳保护的先锋攀登,千万不要因为猛禽的攻击而忽视了坠落的危险。因为猛禽的攻击毕竟不是致命的,如果保护好眼睛,最多就是皮外伤而已。,七、如何面对野兽,(一)野猪与家猪很相近,但比家猪头型大、口裂深、耳朵小,有发达的犬齿,并外突形成獠牙。野猪身高1米左右,体长1.51.8米。野猪非常凶悍,在森林中,大型食肉动物也要让其三分。但野猪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是例外的:被人类逼得无退路;进食、饮水时受到干扰和惊吓;和幼崽在一起。野猪进攻的主要方式是用獠牙挑刺对手,其上下颌的力量可以咬断人类的腿骨。在野外与野猪相遇,如果我们不去骚扰它,一般是没有麻烦的。,建议:1野猪远距离害怕人类,如果你离它们太近,它们好像又不怕你了。所以,不要离它们太近。2野猪晚上比白天兴奋,最好不在有野猪出没的地方过夜。3野猪喜欢看个究竟,看见你时,它可能会打量你几秒钟。不要害怕,它马上就走了。4野猪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要比它不熟悉的地方有更大的攻击性,尽量不在它们的地盘活动。野猪呆过的地方往往有许多压倒的植物,地面也不整齐,还有不规则形状的排泄物。5野猪的幼崽是许多食肉动物的猎物,所以野猪的幼崽不会离猪妈妈太远,不要靠近它们。,(二)狼,与狗很相似,但尾巴不上翘;颈部多生长而密毛;口裂比狗深。单个的狼害怕人类,可以说见有人类出现它会先回避。但是,狼有群体生活的习惯,尤其是草原的狼。一般来讲,狼群不会害怕没有武器的人类。遇到狼群是非常麻烦的。1狼比较谨慎,即使要攻击人类也不会马上动手,这是最好的离开机会。2如果不能离开,必须学会与狼周旋。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狼不断感到稀奇。当它们对猎物的举动习惯了的时候就是进攻开始的时候了。狼一般会与猎物保持一段距离,即不进攻也不会离开。,3当受到攻击时,也不要放弃最后的机会。狼最不抗击打的部位是鼻子、小腹。当手臂被咬住些时候,不是用力拉回,而是向狼嘴里塞。要知道,狼嘴里的东西,你越往外拉,它越咬得紧。向里塞,它反而要吐出来。4与单个狼搏斗时,最危险的是人在前面跑,狼在后面追。最安全的是,把一支胳膊伸在狼嘴里,并与狼抱在一起撕打。结果是,狼只能咬人一只手,而人可以用两脚、一手击打狼的任何部位。5如果有武器,先打死坐在旁边观望的那只体积较大的狼。6.发现有狼痕迹的地方,不要在那里过夜或夜间穿越。,(三)熊,虽然没有多少人见过野生状态的熊,很多人都知道熊长得什么样。建议:1与熊相遇,就是解决怎么逃跑的问题。别希望徒手和熊搏斗获胜,尤其是发怒的熊。2看到熊再逃跑,或者是熊已经接近自己时才想着离开,未免有些被动。在野外,声音会传得很远,熊在附近活动就会有劈劈啪啪的声音。也可以通过熊的粪便和足迹判断是否有熊,并根据粪便的新鲜程度和足迹的新旧、方向来判断熊的位置、距离等信息。3.研究表明熊不怕火,但害怕没听过的声音。想办法弄出各种各样奇怪的声音也许会吓跑它们。,(四)猫科动物(虎、豹、狮子),除非你去非洲,在野外很难遇上大型猫科动物。在我国,东北虎、华南虎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各种豹子的数量也非常少。即使是去了原始森林,也很难发现它们踪迹。对于人类来说,徒手对付大型猫科动物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有武器的情况下,对于它们这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也束手无策。所以,躲避是我们唯一的选择。,第二节 自然伤害的预防求生与救援,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所形成的环境多样性,使我们的地球千姿百态,也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长期的进化过程使人类早已经适应了大自然的大部分有规律的变化。然而,像地震、台风、火山等这些对于大自然是来说是很平常的运动,对于人类来说,还没有充分地适应。所以,大自然也会在某些时候给人类带来伤害。人们称那些还不能充分适应的自然变化为自然灾害。,一、水害的预防与求生方法,水害是指一切与水有关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包括:洪水、暴风雨、冰雹、急流、海啸等。求生方法:1.在洪水到来时,如果是在坚固的建筑物里,可以爬到建筑物的上面,同样别忘了带上求生必需品。2.利用固着点:如果处于急流中,想办法抓住看上去还不会马上被冲走的树、石、桩、建筑物等,先让自己停下来,然后向上,保持头部露出水面,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下一步怎么办。在一般情况下,水往往是浅的地方急,深的地方缓;窄的地方急,宽的地方缓;陡的地方急,平的地方缓。所以急流往往出现在山坡、壶口、水道变窄处。,3.利用漂浮物:如果你还不会游泳或者水性不佳,想办法利用一切可以漂浮的东西。如果没有现成的漂浮物,可以用扎起裤脚的裤子,两个裤腿充满气会有不小的浮力。塑料袋、雨衣都能做成临时的漂浮物。4.间歇呼吸法:如果什么利用物都没有,不论会不会游泳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沉下去前,先深深吸气,马上主动钻进水里。当你感到气短时,再把头露出水面迅速呼吸,然后,马上再钻进水里。露头的方法有:在深水区,两腿夹起,同时两手迅速下压,突然抬头;在浅水区,两脚蹬地穿出水面。,5.顺流斜下:如果被急流冲到宽阔的水域,水流会逐渐缓下来。这时应该是想办法上岸的时候了。游向岸时,不要横渡,更不能逆流,应该顺应水流的方向,斜着向岸上游去。如果有漂浮物,就抱着漂浮物,用脚拍打水, 这样拍打是有效果的。6.先下后上:如果是处在有浪、旋涡的湍急区域,千万不要惊慌,也不要胡乱挣扎。扑腾上来以后马上深吸一口气,干脆就向水底扎去。水底巨大的翻腾力量会把人掀到很远的地方,并举上水面。无论是否会游泳,先下后上的原则都适用。即使不在急流区域,在不需要呼吸的时候,把头放在水里都是节省体力的好方法。记住:身体在水里比例越大,浮力也就越大。,7.主动漂浮:如果你会游泳,但就是体力不支,而且离岸边又很远,可以采用主动漂浮的方法。这样的大面积水区往往没有急流。仰面朝天,头尽量不埋在水里,两臂张开,水平,慢慢拍水,呼吸时下倾向上抬起。8.减少负担:尽量甩掉鞋子和吸水后比较笨重的衣物。口袋里如果装了很重或者吸水后很重的东西,即使很贵重也要放弃。9.如果是在一只马上就要下沉的船上,应该提前下水,不要等到最后。因为船在沉没的最后时刻会形成巨大的旋涡,很危险。当然,下水之前别忘了穿好救生衣,或者找好可以信赖的漂浮物。10.如果遇到比较大的冰雹,想尽办法找到可以抵挡的东西盖住头部;钻进能阻挡或缓冲冰雹的任何地方。,救援方法:1.堵截搭救:在急流中,救援人员要跑向下游准备实施搭救。2.抛物搭救:如果落水者意思清醒,可以向水中抛投漂浮物、绳子等物品。3.下水搭救:不要盲目下水搭救落水者。因为救援者往往会被落水者牵连而发生意外。如果你的水性很好,可以下水救援,但是,一定注意不要接近落水者。你可以伸过去一根木棒让他抓住,也可以递给他一个漂浮物,总之,一定要让他手里有的抓,而不是抓住你。如果一旦发生被落水者抓住不放的情况,救助者可以马上潜水,落水者这时才有可能放手。,4.组合营救:如果有很多人在岸上,可以进行组合,即后面的负责保护前面的救援人员。可以利用长杆和绳子。5.打捞:即使落水者已经沉了下去,也还有生存的希望,不要放弃,积极打捞。打捞上来以后,马上实施抢救。先清除口中的堵塞物,再倒出体内的水。如果没有呼吸,要进行人工呼吸;没有脉搏要进行心脏按摩。,预防措施:,1.在野外宿营时,先看看这里是不是容易发水的地方。2.去野外前,听听当地的天气预报。3.雨季,不要在干洒的河床上宿营。既然是河床,就说明曾经是水道,现在是干的,下起雨来就不一定了。4.在可以预料洪水到来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往高处跑,如果有时间,尽量带上火种、食物、衣服、可以信赖的漂浮物。这样,一旦跑不了,可以有个漂浮物做依靠。,5.没有高点,或者来不及跑向高点,应该马上寻找漂浮物,最好是方便固定或者是容易抓住的。6.如果必须面对水里逃生,又不会游泳,下水前用棉花或者软布等堵上鼻孔。这是一个必要方法。当人在水下缺氧时,会不由自主地做出吸入动作。一般从鼻腔吸入的会直接进入肺部;从口腔吸入的气体会进入肺部,液体会受到阻碍而进入胃部,这就避免了呛水死亡。当然,这样只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不是解决了人可以长时间呆在水下的问题。7.在暴风雨到来前,选好宿营地;用不透水的布包好备用的衣服;预备干燥的引火物同样重要。,注意事项:,1.在水里换气时,要用口吸气,用鼻孔出气。2.下水前,应该先做好活动肢体,身体预冷等预备工作,以防抽筋。3.发水时的水很多,但多有污染,不可饮用。实在没有饮用水时,要经过特殊处理。4.泡在水中的食物已经污染,未经过处理,同样不能食用。5.有电线落入的水坑不可以接触,必须接触,要用干燥的木棒挑出电线,并使线头架空或置于干燥处。6.在水上漂浮时,遇到急流中的突出物一定要避开,以免受伤。,二、雪害面前的对策,在冬季的北方或者在极地,雪的危险也是时刻存在的。大雪可以堵塞道路,把人困在某个地方;雪天视线不佳,容易迷路;巨大的雪堆也能影响信号,中断与外界的联系;厚雪能够陷住汽车,使车队无法前进;雪地摩擦系数小,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在雪山,雪崩随时都可能发生;冰川地带有被雪盖住、深不可测的雪洞;极地的雪山、冰山对船只也有很大的威胁。雪也是天然的温度隔绝层,合理利用雪可以保暖、防风,避免冻伤。,三、应对泥石流的方法,雨季,地表水饱和后,多余的水分会汇集在一起,向低处流动。在坡度较大的山坡,水流会将已经被水浸泡得没有固着力的土壤、砂、石砾带走,并形成流体,向下流动。这种现象称为泥石流。泥石流多发生在雨季,在雨中和雨后出现。有时,泥石流的流速很快,有很大的冲击力,可造成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求生方法:,1.避免滑倒:泥石流最大的危险是埋葬、吞没低处的物体。如果人在泥石流中滑倒,很可能被接下来的泥石流吞没。所以,一定要保持身体的高度。站立不稳时,可依靠山坡上的树木,岩石保持体位。2.避免撞击:如果泥石流较大,可能带动较大的石块冲下来,注意躲避。如果身边有比较大的树木或者岩石,可以躲在后面,以防石块撞击。3.保护头部:想尽一切方法避免头部损伤,并防泥水呛入口中。,救援方法:,1.在山坡下方,发现有人被困在泥石流当中,又无法直接拉出来,可以通过挖掘泥石流的方法营救。挖掘时注意方向,应该从侧面挖掘,不要垂直挖,以免震动上面的泥石继续下滑,伤害救援人员。2.在泥石流正在进行中,应该从侧面,垂直泥石流的方向直接或者间接拉出遇险者,不要顺着或逆着泥石流方向救援以免越陷越深。3.如果有人发生休克、昏迷,应及时检查是否发生骨折或脑损伤。,预防措施:,1.在雨季或下雨过程中,避免在山谷水流汇集处活动。2.不要把营地搭建在沟谷的低点。3.在山地活动时,如果遇上大雨,一定选择山脊、树木多的山坡通过,不要走在两山之间的低谷。4.如果在泥石流冲击方向的下面有重要的野外实施,(如大本营、水源地、遗址等)移动起来比较费事,或者无法移动,最佳选择就是在山坡上段挖防水沟,使山地不能保持的水绕道流走。5.长期预防泥石流的方法是搞好环境保护,即:保护山坡的树木、草皮;改变泥石流易发区域的水道。,四、雷击的预防与逃生,在阴雨天气里,云中的电荷可以形成强大的电流袭击地面。普通的一个闪电可以在瞬间产生上万伏特的电压,因此,包括建筑物、大树在内的许多高耸物体都可能被击毁。人体被雷击以后,轻者受伤,重者可以致残,甚至死亡。,求生方法:,1.绝缘法:雷击到来时,跳上下面可能是干燥非金属的物体上,并马上低头坐下。2.团身法:向刺猾一样把身体蜷缩起来,双手抱住小腿,头靠在膝盖上;手脚最好离地。3.短路法:雷击时,会有些前兆,类似于受到静电的袭击,紧接着,大约23秒后,强大的电击就将到来。此时已无法躲避,唯一的方法就是双手着地,并低下头,寄希望电荷从手臂传到地面,避免内脏受损。4.一个人在野外,一旦被雷击中,如果还有意识,一定想办法移动到有人经过的地方。雷击后,可能出现灼伤、下肢麻痹、失明、呼吸困难等症状。此时行动不便,即使爬行,也要坚持下去。,预防措施:,1.在阴雨天气里,尤其是多雷季节,应该远离山顶、高地,那里是雷电经常光顾的地方。2.树木,特别是被雨淋湿的,有一定的导电性,会把从空中接到的电流传到地面,所以,不要在孤立的高树下避雨。3.雷电袭击地面时,较高的物体在一定范围内会首先接触电流,所以,有闪电的雨天,在方圆1公里之内,不要使自己成为最高点。,4.金属导电性强,对闪电有优先接触的特性,在户外,一定不要靠近大型的金属物体。5.在海边,雨天不要站在礁石上工作、钓鱼。有很多在礁石上钓鱼而被雷击致死的先例。6.在野外建立工作站,一定安装避雷针。7.多雷季节在野外工作,如果有条件最好穿上绝缘鞋。8.雷雨季节,在野外宿营时,事先要考虑避免雷击的问题。,五、地震中的救生方法,地震是地壳压力的释放方式,是地球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具有范围广、突发性、破坏性强等特征。地震不但直接毁坏建筑,间接的破坏性也不小,如引发山体滑坡、洪水、海啸等。 地震的预报工作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课题,但是,对于个人来讲,能够预知地震到来是十分困难的。在野外,有经验的人可以通过动物的异常行为预感地震的发生。因为动物可以敏锐地感觉到前震的发生,并在地震的前夕做出反应。例如:冬眠的动物会提前返回地面;哺乳动物会频繁向同类发出警戒信号:鸟类会高枝惊叫:家畜会焦躁不安。,求生方法:,1.在晃动中,保持平衡或通过滚动的方法,逃离建筑物或可能有重物压下来的地方。2.在建筑群中,一时无法逃离,可以选择角落或者有较好支持物(如:保险柜、结实的家具)的位置。3.如果在车里:周围没有建筑物或山崖,马上停车;如果有,加大油门驶离危险地带停车;没有特殊情况尽量留在车里。4.在山上,尽量往山顶移动。5.在平原,尤其是黄土地面,如果要趴在地上,就会减少掉进裂缝的几率。6.在乱石岗,蹲在原地,以免摔倒。,7.在堤坝下,马上逃离,以免堤坝决口。8.如果时间允许,逃跑或躲避时,随便拿点水和食物,一旦被困,可以延长等待救援的时间。9.如果被压在废墟中,认真分析你的处境,并制定逃生计划。如果在覆盖物不多的情况下,要自己想办法爬出来,移动覆盖物时要试着用力,以免引起新的倒塌。如果覆盖物较多,确定不可能逃生,要耐心等待救援。等待期间要合理分配体力和给养(如果有给养的话)。不要大喊大叫,因为在地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是没有救援人员的。等待期间要时刻鼓励自己,增强信心。要知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希望和意志可以延长人的生命。听到有人活动,立刻通过呼喊、有节奏敲打发声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救援方法:,1.搬动废墟覆盖物时,要遵循先上后下的次序,观察倒塌物的上下结构,以免引起新的倒塌。2.挖掘时,开始可以使用大型机械、工具,发现室内物品和服装等日常用品时,尽量徒手操作,以免给遇险者造成伤害。3.救援人员要有保护设备,并时刻警惕余震发生。4.伤员处理参阅本章的野外急救。,预防措施:,1.在听到地震预报,或者感觉到地震即将来临时,远离建筑物和耸立的高大物体。2.在野外不要进入山洞,以防倒塌;不要呆在山顶有碎石的山坡,以防滑落的石块轧伤;不要在土龛下活动。3.地震后,不要马上进入倾斜或有裂缝的建筑物中抢救物品,以防余震发生。4.在等待地震期间,水、食物、保暖物品应该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并关闭水、电、煤气的总开关。5.不要使用电梯,以免因停电或者电梯扭曲而被困。6.远离海滩,以免发生海啸。7.等待期间,在安全地带搭建临时庇护所。8.在废墟救援时,一定戴好安全帽和其他保护用品。,六、火灾的预防求生与救援,火灾的成因很多,雷电、火山、摩擦、化学反应、爆炸、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火灾。火灾除直接引起烧伤外,火灾引起的塌方、窒息、一氧化碳中毒等也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因素。求生方法:1.如果只是衣服着火,可以马上脱下衣服拍打,如果一时不方便脱下,可就地打滚将火压灭。2.如果是被火围困,即使衣服着火,也不要脱下衣服。衣服可以保护身体不被烧伤。3.遇有浓烟、一氧化碳、有毒气体时,应避免烟呛。可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并尽量使自己贴近地面。,4.利用隔绝层:棉被、苫布、麻布等虽然能燃烧,但可临时阻挡火焰和热辐射。把衣服弄湿再穿越大火。5.顶风逃跑:在草原遇到草地大火,一定要向来风方向转移,在被大火包围时(火已经接近时),要顶风逃跑。6.利用地形:在野外,如果遇到大面积火灾,可以利用附近的地形逃生,最佳的地点是水塘、河流。其次是缺少植物的干涸河道,乱石岗。7.建立空地:如果被火包围,又无法逃脱,而附近的草丛又很快可以燃烧完。那么,主动烧出一块空地,并躲在空地上也是有效的逃生方法。8.如果在野外被火包围,而又可以确定无法通过大火逃出火海,有一个冒险的方法:找一个可以挖掘的地方,挖个地洞钻进去。,救援方法:,1.阻隔氧气:没有氧气就不可能燃烧,阻隔空气是有效的灭火方法。例如: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住,马上熄灭;刚燃烧的火苗用毯子、棉被一盖就灭。室内着火,不打开窗户也会减少、至少是不帮助燃烧。2.打防火道:在火势凶猛,无法直接扑灭时,可以在火点周围拆除可燃物,使火势无法曼延。在城市可以通过拆除建筑物的方法实现;在野外,可以砍伐树木、割草,也可通过火烧的方法烧出防火道。3.对烧伤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没有消毒、包扎条件时,尽量使患处与外界隔离,可以用干净的塑料布覆盖患处,或者用干净的塑料袋罩住受伤的股体。4.对窒息患者,马上进行急救(参阅本章的野外急救),预防措施:,1.在有易燃物品的地点工作、活动,应该预备灭火设备。2.在高楼办公,而楼内人员复杂,有火灾隐患,除公共防火设施外,个人应配备逃生面罩。3.在野外生火,要有专人负责。注意:生火地点要远离树木、草丛;不要在风口点火;有风天点火要用石块、泥块垒好防火墙:干树叶会引起飞舞的火星,有风天不要往火堆里填加干树叶。4.学会使用灭火器等消防器材。,注意事项:,1.除非在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遇到火灾马上报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必须的。2.在救援人员没有到达前,应该积极组织灭火,救助伤员。3.在楼上遇火,千万不要乘电梯,应该从方便楼梯逃生。现代建筑一般都在建筑物外侧墙体上设有火灾疏散通道,这里应该是首选的逃生路线。,七、紫外线伤害预防与处理方法,紫外线的强度在不同的地方有一定的差异。在高原地区、臭氧层比较薄的区域紫外线就比较强烈。在雪域,由于紫外线受到冰雪的反射,被吸收的少,所以会比其他地方强烈得多。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主要表现为晒伤和雪盲。受害症状:1.紫外线对皮肤伤害主要表现为:皮肤灼伤(红肿、起泡、脱皮)、皮肤息肉、局部开裂等。2.雪盲的主要症状是:视力下降、眼睛干涩、畏光、红肿、流泪、角膜粗糙、角膜起泡、疼痛、晶状体浑浊等。,处理方法:,1.紫外线灼伤一般无须特殊治疗,防止继续伤害是关键。2.在野外,雪盲的治疗也以防止感染和恢复为主:防止继续伤害;使用抗菌(口服、滴眼液);覆盖遮光(戴上眼罩)。不要因为眼睛痛痒而揉搓眼睛。戴隐形眼镜的,要摘掉。,预防措施:,1.用衣服把暴露的皮肤包裹起来,可以遮挡一定的紫外线。遮盖效果要看服装的材料。2.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