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ppt课件(共4课).ppt
,1 社 戏,R八年级语文下册,1.把握本文情节以及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3.体会作者对风景、风俗、人情的感情。,学习目标,新课导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至今记得美女蛇的传说,寿镜吾老先生,今天我们随着社戏再一次走近鲁迅,去感受儿时的快乐。,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走近作者,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背景资料,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字词积累,归 省( ) 行 家( )惮 ( ) 絮 叨( )怠 慢( ) 撺 掇( )凫 水( ) 潺 ( )歌 吹( ) 蕴 藻( )家 眷( ) 皎 洁( )漂 渺( ) 纠 葛( ),xng,dn,di,f,chu,jun,pio mio,hng,x dao,cun duo,chn,yn zo,jio,ji g,整体感知,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结构。,线索:到赵庄看戏。,1)随母亲小住平桥村。2)到赵庄看社戏。3)看社戏后余波。,社戏,一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二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430),三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看社戏的波折(49),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赵庄看社戏(1421),深夜归航(2230),表现了作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情节把握: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详略如何?,随母归省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月夜出航/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详,略,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看社戏是主要内容,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则略写。,细节感知,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第一部分文本细读,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小 结,本文作者围绕社戏,浓墨重彩地写了看戏的全过程,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而对于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 详略结合得很高明。,“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三次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八叔公的船回来了;与我同去;保证不出事。,第二部分文本细读,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一波三折,1)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好 处,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点,磕,退后,上前,架,第10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分析其效果。,阅读1013段,思考:作者详细描写了哪些内容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月夜行船,视 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嗅 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听 觉:,感 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比 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较为明显。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阅读1421段,,讨论: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好看 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爱看 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 (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侧面描写突出船快,朗读2223段,思考: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景物美,船快。,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小 结,分角色朗读2430段,讨论:写偷豆要表现什么。,第三部分文本细读,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思考:双喜在全文中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聪明,调皮,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思考: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天真,调皮,质朴,热心。,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双喜的性格,(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聪 明,(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考虑事情周到,(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考虑事情周到,做事有始有终,(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反应灵敏,六一公公的性格,(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淳朴、好客,(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淳朴、好客,(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阿 发双 喜六一公公桂 生,宽厚、淳朴、好客、热诚憨厚、无私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机灵、勤快,人物和性格连线,优美的自然景色,自由自在的生活,农村孩子的聪明、热情、淳朴,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景 美,人 美,生活美,情意美,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课堂小结,谢谢!,2 回延安,R八年级语文下册,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并学习运用。3.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走近作者,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信天游,相关介绍,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句式结构随情随意非常特别。规定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陕北信天游艺术手法上多用起兴、比喻。,延 安,盏( ) 登时( )糜子( ) 油馍( )脑畔( ) 眼眶( ),字词积累,zhn,mi,pn,dng,m,kung,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朗读指导: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整体感知,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注意朗读时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在朗读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文章结构:,一、诗人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二、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三、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四、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五、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细节感知,朗读第一部分:,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宝塔山,建于唐代,古称丰林山,宋代以后称嘉岭山。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夙愿已偿,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欢迎场面的热烈,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拟 人,朗读第二部分:,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比兴手法,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养育之恩,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火热的战斗和学习的生活,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对母亲延安的怀念和感激,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党的培育之恩,朗读第三部分:,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选择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比喻、夸张,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的热烈,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朗读第四部分:,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比喻,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排比拟人比喻,朗读第五部分:,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从延安向全国扩展的大好的革命形势,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回顾延安历史,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夸张的手法,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诗歌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写法探究,1.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2.多种修辞手法,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夸张: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拟人: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3.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4.鲜明的地方色彩,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枣园、窑洞、宝塔山,带有延安的色彩,“信天游”的形式,陕北民歌,“莫要”“登时”“几回回”,陕北方言,回延安,板书设计,叙事线索,感情线索,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激动感激真挚喜悦热爱,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课堂小结,课外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等,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课外拓展,谢谢!,3 安塞腰鼓,R八年级语文下册,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感受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学习目标,腰 鼓,陕北的安塞,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吗?,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新课导入,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 是该集中的一篇。,走近作者,他写陕北,追“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抓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陕西省的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安塞腰鼓场面宏大,动作奔放,节奏铿锵,人鼓合一,气势磅礴,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安塞腰鼓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背景介绍,安塞腰鼓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其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浑然一体 。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源远流长,风格独特,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具有队行多变、刚劲、豪放的特点。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陕北风光,亢奋( )晦暗( )羁绊( )烧灼( )冗杂( )蓦然( )震撼( )磅礴( )戛然而止( ),字词积累,kng,zhu,hn,ji,hu,rng,bn,m,png b,整体感知,浏览课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根据时间顺序,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理清文章脉络。,安塞腰鼓,打鼓前1-4: ( )的腰鼓,打鼓中5-17:( )的腰鼓,5-8:宏伟的场面,9-11:雄壮的 ( ),12-14:击鼓的( ),15-17:奇丽的( ),打鼓后18-20:( )的腰鼓,安静,激昂,响声,后生,寂静,舞姿,听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分工朗读,深入文本。,1-4段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 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段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1)朗读指导,2)朗读安排,14和2830自然段由一人读; 911和2527由3人分别读,前1人的声音还没落,后面1人赶紧跟进; 13,17,22,24由男生一起读,其它的全班一起读。,细节感知,1.安塞腰鼓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简单说说安塞腰鼓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壮阔 豪放 火烈,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3.安塞腰鼓,它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的呢?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本 体,喻 体,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急 促飞 扬蹦 跳闪 射强 健,比喻排比,直接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4.“这腰鼓”这一段用了哪些反义词?,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用三组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奇伟磅礴、雷霆万钧的能量。,1.本文好词佳句俯拾皆是。既适合声情并茂地朗读,又适合有滋有味地赏析。选择你喜欢的句段做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做美点赏析。 句式:我喜欢朗读第_自然段(朗读),因为它用_修辞手法(或者其他手法)表现(达)出了_ 。 赏析角度提示:修辞、短句、叠词、文章结构等。,合作探究,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叠词的运用,反复和排比的综合运用,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好”包含着什么?或者说作者想要歌颂什么?,2.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1)句内部的排比:,(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3.本文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起豪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4.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5.为什么说“当它嘎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6.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当闹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象炽热后的寂静。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舞姿:像骤雨、旋风、乱蛙、 火花、斗虎,安 塞 腰 鼓,生动形象 场景壮丽,人物:一群茂腾腾、身背腰鼓的 后生青年,捶打:发狠、忘情、没命,如击 石头狂舞着,场景: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 火烈的舞蹈,小 结,赞美腰鼓 赞扬后生,有力,响声,搏击,力大:使冰冷空气变燥热,阳光变飞溅联想:马鸣风萧、雷声闪电、大彻大悟闯劲:冲破束缚、挣脱羁绊、撞开闭塞碰撞:山崖上、观众的心上、隆隆隆隆隆隆:豪壮抒情、严峻思索、犁尖翻起后生: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感受: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黄土高原:才能承受惊心动魄的搏击,奇伟磅礴 力量象征,舞姿,愈捶愈烈,意 境,艺 术 升 华,崭新天地 人生哲理,充满力量,呼呼作响,使人叹为观止痛苦和快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辐射!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片世界出奇地寂静,使人感到陌生像来到了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鸡啼,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束缚的力量。,主题探究,这篇文章歌颂了什么?(主题)作者通过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了什么?,歌颂了生命和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从用词方面说:叠词、反义词的运用从句式上说:铿锵的短句、独词句从修辞上说:比喻、排比、反复 (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从写法上说: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写作技巧,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这是一篇描写抒情性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课堂小结,谢谢!,4 灯笼,R八年级语文下册,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学习目标,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新课导入,张灯结彩的喜庆,宫廷点缀的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整体感知,与灯笼相关的记忆,想象宫灯,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文化上: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细节感知,情感上: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 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情感上: 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思考探究,材料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写法探究,特色一: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 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小孩子爱火天性,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村口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进士弟官衔灯高照朱红门,感悟历史沧桑灯纱上描红,承载传统文化联相爱国名将,做灯笼下马前卒,燎原的火把,抒发爱国热情,首尾呼应,寄寓淳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