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ppt课件.ppt
1,芙蓉出水 自然天成 汪曾祺小说的平淡奇崛之美,2,生平:,汪曾祺(1920.3.51997.5.16),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就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倾向。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3,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即后来成为名篇的异秉,从 1949年春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邂逅集起,先后有20多本小说、散文专著问世。作品中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散文颇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写的反映家乡旧生活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篇。,4,创作: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39中学)。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5,创作:,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短篇散文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分别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6,事实上,汪曾祺在其写作的后期,才实现了他的写作辉煌。从20世纪40年代走上文坛,到90年代离开人世,其小说写作历经“三波”,19401948为第一波,19611962为第二波;19791996为第三波。其中以“第三波”的作品最多,影响也最大,这一波堪称其小说写作的巅峰阶段。汪曾祺也同意用“三级跳”去归纳自己的创作生涯。,7,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京剧:范进中举;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报出版社)。,8,艺术风格:“真”、“简”、“散”的美学取向:“真”是指汪曾祺小说所展示的真情真人真事。汪曾祺说过“我的小说的题材, 大都是不期然而遇”, “我写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完全从理念出发, 虚构出一个或几个人物来, 我还没有这样干过”。小说的背景也是曾经住过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京、张家口。例如 受戒 里的小英子, 大英子; 大淖记事 里的小锡匠, 徙里的高北溟, 看水 中的小吕等等都是汪曾祺谈过有原型的。正是有了对真人真事环境深入的了解体会, 才会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璞归真, 给人以天然的感觉。,汪曾祺故居,9,“真”、“简”、“散”的美学取向:“简”表现为篇幅的“简短”, 语言的“简练”, 笔墨的“简淡”。汪曾祺的小说, 往往一个生活的横截面、一个场景、一点情绪便构成一篇小说, 无需再添枝加叶, 繁复雕饰, 制造情节。小说虽短, 却不“浅”,它是排除“浮躁”之后的“沉淀”,经思索过滤后的“沉淀”, 是清新而深远的。小说的语言, 简练而精到, 平白而蕴藉, 可谓韵味十足, 耐人寻味。“我的调色碟里没有颜色, 只有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水一样的淡墨。”,10,“真”、“简”、“散”的美学取向:,“散”是其小说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散”是指他小说结构的“散”。汪曾祺写过一篇谈小说的文章, 说结构的精义是: 苦心经营的随便。“散”“淡”在内涵上是相通的。“随便”的“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自然淡泊状态, 它所蕴涵的正是一种淡然平和、适性自然的美。其小说结构的“散”, 使其具备散文的美, 散文的广度, 正如他自己所言“散文的美是一点大块噫气名为名的那种遇到什么都抚摸一下, 随时会留连片刻, 参差荇菜, 左右缭之, 喜欢到亭边小道上张张望望的, 不衫不履, 落帽风前,振衣高岗的气派”,也是“我所要求的随意说话的自然”。作者似乎信笔游心,随意挥洒,总是于不经意间道出各种人生典故。,11,散漫中的笔墨情趣从语言的锻造方式来看,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在满足了畅晓通达的要求的同时,更注重开发白话文语言的诗意趣味,显现白话文的传神写照之美。这集中体现在其使用语言的态度和方式上,他认为,现代小说语言的魅力体现为一种笔墨情趣,这个意思在于,不是将语言简单视为一种信息工具,而是视为一种艺术的情感形态。写语言而求笔墨,写小说而求文气,两者自然沟通了起来。,12,大淖记事中巧云与在养伤的十一子有一段悄悄话:“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这么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你要我说什么么?”“不要”“我知道你不要。”“你值么?”“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快。”“好,亲你!”在其文章中往往不能从中找出什么瑰丽的或是不同凡响的语句,相反,基本上都是生活中语句,简单、朴实,却有深刻意蕴,耐人咀嚼,不是一般的平庸文字所能达到的境界。这种感觉是幽远的,绵长的,即便是读一篇悲剧性的故事,也没有太大的沉重感,只有幽远、深沉的一声叹息。,13,受诫结尾:又划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你说话呀!”明子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声说:“要!”“快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这个结尾绝妙之处在于这时空画面的宣示,两次把读者的视点引向“芦花荡子”。作家闲闲着笔,变俗为雅,在紧张的热烈的恋情中摇出“芦花荡子”的镜头给读者造成某种期待,使夏天的灵肉躁动,化出一种崇高而美的氛围。接着,作者以写实的笔触对那片芦花荡子作了渲染,让期待向几个不同方向辐射:“芦花才吐新穗,发着银光,软软的,象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薄棒,通红的,象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14,小结:,他继承了京派对自然、健康人性的讴歌与呼唤,在风格上却趋于人间化、日常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汪曾祺,他的世界观和审美方式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其小说的风格,是作家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个人气质等方面在创作上的综合反映。在汪曾祺独特的风物描写中,我们可以理解出其民间想象的独特之处:不再像鲁迅一样站在民族命运的思考之中,处处显示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拯救使命,而是从一个个人的、小我的视野,想象和透视人生,创造一个充满文人意趣的民间社会空间。,15,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