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pptx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明:分裂到逐步统一物质文明:土地公有到私有;集体耕作到小农经济精神文明:礼乐制度到百家争鸣,思想开放,2020届历史一轮复习,未来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西方现代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的重要关键是信仰;西方文明则靠着独立、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快速崛起;中华文明与众不同,它靠着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成为了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世界性文明。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多元与统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课标】,1、了解老子、孔子学说。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和历史意义。,说一说什么是“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产生,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互相诘难、批驳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能再分封没有不动产最底层的贵族,平天下治国,说一说分封制里面的“士”,修身,齐家,材料一: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向齐桓公建议:“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欘zh ,试诸壤土。” 诗经大雅瞻卯记录了当时贵族们对周王的牢骚:“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复夺之。”材料二: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伋于此时,不自高,人将下吾。不自贵,人将贱吾。 孔丛子居卫材料三:西周时的学术、教育由负责宗庙祭祀、记事和文书管理的祝、宗、卜、史掌管,而民间没有私学。东周时,王室衰败,诸侯国动荡,这类职官流落民间,于是就把知识带到了民间.,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说一说“士”处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导与练P9重理解中的第一、二点),经济: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宗法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对于诸侯的重用, “士”是什么态度?,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史记孔子世家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济国救世,导与练P11典例3(2015全国2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百家争鸣中“士阶层”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促使了士阶层的崛起。士阶层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使命的阶层,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在政治文化活动中保有自由的意识,最终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但士阶层自身的独尊意识,使百家争鸣的价值变成不再于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而在于能有为统治者所用,恰恰在这种价值追求中,士阶层堕入了追求王权认同的陷阱中,王权和士阶层在独尊一家这点上异曲同工,共同谱就了百家争鸣的葬歌。 李朝远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独尊意识,二、多元百家争鸣,(一)儒家学派,1、儒家学派的创立孔子,恢复周礼,政治等级秩序,仁,血缘亲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 学而篇,等级性,道德自觉,德,向外层层推演,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个人的立身规范,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天命靡常,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以德治民,导与练P9重理解中第三点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兴办私学编订整理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子曰:“自行束脩xi (十条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篇第七,再看夫子,汉代太学的教材是五经,当时的经书指诗、书、礼、易、春秋,却没有将论语作为教材,论语在宋代才跻身四书五经之列。,导与练P10典例1(2016全国1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2、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孟子、荀子,根据所学知识,找出孟子和荀子对孔子的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仁仁政(孟子) 仁义(荀子)礼礼法并施(荀子)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孟子) 君舟民水(荀子),“仁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制民恒产”“勿夺农时”,君与民的关系,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荀子 性恶,礼法并施,(二)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阅读以下关于韩非子的材料,通过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了解韩非子。找出文中的哪些内容属于“原始史料”,哪些属于对原始史料的“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散其党”“夺其辅”“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原始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原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散其党”“夺其辅”“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史料解释: 对史料的解释称为史料解释,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历史评价: 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天子”,作为万物本原的“道”要高于 “天”,也高于“天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德经第六十章,小国寡民,无知无求,(三)道家学派,“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1、道家的创始人老子,2、道家学说的继承发展庄子,把世间万物看成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四)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强调生产劳动的地位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尚同:思想言行等要与圣王意志相统一节用、节葬,导与练P11典例4(2018全国1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战国是一个空前巨变的时代,面临这样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会发生严重的失调现象。当人对社会变迁感到难以适应时,可能采取不同的反应方式:(1)回到原有的行为规范。(2)创造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努力使它为社会所采用。(3)用各种反社会的言论和行为,以攻击现存的社会秩序。 (4)退出社会,隐居避难。(5)以自杀求解脱。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诸子百家治国主张的不同,儒家: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试图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道家:怀念尧舜时代,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法家:关注现实,主张变法,实现中央集权墨家:推崇无等级的爱,刻苦简朴精神,诸子百家是在共同文化基础上的争鸣与共鸣,材料:“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而是导源于西周的官学,建构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在缺乏外来文化参照的时代条件下,诸子要建构自身的学说,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必须对传统思想观念有所继承战国后期,政治格局渐趋明朗,统一势在必行,此时诸子学说整体表现出一种务实倾向,力求可以切实地在当时的政治中运作诸子之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准则各异,方法不同罢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一句话,就是希望天下大治、社会和谐,这是诸子的共同心愿,也是战国文化精神的整体诉求。 摘自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中学历史教学2018、5,三、统一共鸣,根据材料,说一说各诸子学派的共鸣有哪些?,各派既有争鸣又有共鸣,共同创造了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核心问题是治国平天下;都对传统文化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有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