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脂类代谢(中职护理《生物化学》)课件.ppt
.,1,第六章 脂类代谢,九江市卫生学校 邹 弯,.,2,本章内容,脂类的概述血脂与血浆脂蛋白甘油三酯的代谢磷脂代谢(自学)胆固醇代谢,.,3,学习目标, 掌 握脂肪动员的概念和限速酶酮体的概念、生成和利用的部位及生成的生理意义血脂的概念,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和功能 了 解脂肪酸的氧化分解和甘油代谢胆固醇的来源和去路 熟 悉脂类的生理功能和分布及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和种类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的合成部位和原料,.,4,脂肪肥胖,Oh! No!,.,5,脂类的概述,一,脂类的概念 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物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乙醚、氯仿等)。,脂类,脂肪,类脂,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糖脂,一分子 甘油,三分子 脂肪酸,甘油三酯,.,6,脂类的分类、含量、分布及生理功能,脂肪酸,饱和脂肪酸 动物 固态,不饱和脂肪酸 植物 液态,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维持生长发育皮肤正常代谢,降低胆固醇抗动脉粥样硬化,.,8,第一节 血脂与血浆脂蛋白,定义:血浆中所含的脂类。组成: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磷 脂 游离胆固醇 游离脂肪酸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一,血 脂,动脉粥样硬化,血脂,食物中脂类体内合成脂库动员,氧化供能进入脂库储存构成生物膜转变成其它物质,来源,去路,测血脂时间:饭后12-14h采血,来源:外源性从食物中摄取 内源性肝、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10,第一节 血脂与血浆脂蛋白,二,血浆脂蛋白 脂肪在血中的运输形式,(一)定义: 血浆中的脂类与载脂蛋白结合组成的复合体。(二)分类: 密度分类法:CM、VLDL、 LDL、 HDL 电泳分类法:CM、前-LP、-LP、-LP,电泳法,超速离心法,乳糜微粒 ( 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12,1,乳糜微粒(CM) 来源:由小肠粘膜细胞合成,经淋巴入血 功能:血中外源性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的运输形式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来源: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入血,少量来自小肠 功能:是血中内源性甘油三脂及胆固醇的运输形式,(三)血浆脂蛋白的功能,脂肪肝:VLDL合成分泌,导致甘油三酯转出肝细胞发 生障碍。,.,13,3,低密度脂蛋白(LDL) 来源:在血浆中由VLDL转变而来 功能:是血中内源性胆固醇的运输形式4,高密度脂蛋白(HDL) 来源: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此外,小肠也可合成少量,还有血浆中的CM、VLDL脂解过程中所释放的磷脂、胆固醇及apo也参与产生新生的HDL 功能: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内进行代谢(逆向转运),(三)血浆脂蛋白的功能,血 浆 脂 蛋 白 代 谢 总 图,.,15,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质代谢失常有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本质是动脉壁对从血浆侵入的脂质的反应。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壁出现粥样斑块,而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则是构成粥样斑块的主要成分。主要与血浆中LDL和VLDL增多有关;而HDL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与胆固醇,泡沫细胞,1. LDL和VLDL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之一是大量脂质沉积于动脉内皮下基质,被平滑肌、巨噬细胞等吞噬形成泡沫细胞。 血浆LDL水平升高往往与AS的发病率呈正相关。,2. 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血浆HDL浓度与AS的发生呈负相关。,(1)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转运至肝,降低了动脉壁胆固 醇含量;(2)抑制LDL氧化的作用,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合成部位和功能,.,18,第二节 甘油三酯的代谢,.,19,一,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一)脂肪动员起始步骤,定义:人体脂肪组织贮存的脂肪,在脂肪酶催化下逐 步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为释放入血以供 其他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TG,.,20,激素敏感性脂肪酶,脂解激素,肾上腺素,抗脂解激素,胰岛素,(-),(+),促进脂肪动员,抑制脂肪动员,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一)脂肪动员,.,21,(二)甘油的代谢,甘油磷酸激酶,磷酸甘油脱氢酶,葡萄糖或糖原,.,22,三,脂肪酸的氧化分解,脂肪酸CO2+H2O+大量能量(ATP),反应组织:肝脏 肌肉(除脑组织和成熟红细胞),氧化部位:细胞线粒体,反应过程:,.,23,三,脂肪酸的氧化分解,1,脂肪酸的活化 脂酰 CoA 的生成,活化部位:细胞胞液耗能:消耗2分子ATP,RCOOH,+,CoASH,RCOSCoA,脂酰CoA合成酶,ATP,AMP+PPi,Mg2+,2Pi,脂肪酸,脂酰CoA,.,24,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脂肪酸氧化的酶系存在线粒体基质内,但胞液中活化的长链脂酰CoA却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必须与肉碱结合成脂酰肉碱才能进入线粒体基质内。,RCO-SCoA,CoA-SH,肉碱脂酰转移酶,反应由肉碱脂酰转移酶催化:,三,脂肪酸的氧化分解,.,25,三,脂肪酸的氧化分解,3. 脂酰CoA的-氧化过程,概念: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 在脂肪酸氧化酶复合体的催化下,在脂酰基-碳原子开始通过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4步连续的化学反应,产生1分子乙酰Co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 部位:线粒体基质,脂肪酸的-氧化(线粒体),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脂酰CoA,-羟脂酰CoA,- 酮脂酰CoA,(少2个C的)脂酰CoA +乙酰CoA,COSCoA,继续-氧化,.,27,4,乙酰CoA的彻底氧化 进入三羧酸循环,终产物: CO2+H2O+大量能量(ATP),能量的释放(以软脂酸为例):,1分子软脂酸(16C)活化生成的软脂酰 CoA 经7次-氧化.总反应式如下:,软脂酰CoA + 7FAD+7NAD+ + 7CoA-SH + 7H2O 8 乙酰CoA + 7 FADH2 + 7 (NADH + H+),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共生成: (128)+(27)+(37) =131分子ATP,减去脂肪酸活化时消耗 ATP 的 2 个高能磷酸键净生成129分子ATP。,.,28,四,酮体的生成及利用,脂肪酸在肝脏的特殊代谢,肝脏中脂肪酸-氧化生成的乙酰CoA, 大部分转缩合成乙酰乙酸(30%)、-羟丁酸(70%)和丙酮(极微)。这三种中间产物统称为酮体。,.,30,1,酮体的生成 部位:肝细胞线粒体 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的-氧化。 关键酶:HMG CoA合成酶,四,酮体的生成及利用,.,31,合成过程,.,32,四,酮体的生成及利用,2、酮体的利用,乙酰乙酸, -羟丁酸,乙酰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三羧酸循环,( 肝内生酮,肝外利用 ),利用器官:心肌、骨骼肌、脑和肾等,注意:丙酮水溶性强,易挥发可随呼吸道及尿道排出,不被人体利用。,途径:,.,33,3、酮体代谢的生理意义,生理意义,病理意义,肝内生酮 肝外利用时,(糖尿病/严重饥饿),体内酮体生成增加血酮 酮症酸中毒,肝脏向肝外(肌肉/大脑)组织输出脂肪酸能源的有效形式,酮体具有分子小、溶于水、便于血液运输,并易于通过血脑屏障等特点。,四,酮体的生成及利用,.,34,二,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合成器官: 肝 脏 脂 肪,VLDL,入 血,储 存,合成部位:细胞液,合成原料:脂酰CoA -磷酸甘油,.,35,一,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一)-磷酸甘油的来源,(二)脂酰CoA的来源,-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糖的分解代谢,甘油(肝、肾),磷酸化,脂酰CoA,脂肪酸,原料:乙酰CoA,供氢:NADPH,供能:ATP,糖的氧化分解氨基酸分解,磷酸戊糖途径,活化,还原,.,36,一,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磷酸甘油,2分子 脂酰CoA,磷脂酸,甘油二酯,1分子 酯酰基,甘油三酯,转移酶,脱磷酸,转移酶,.,37,第三节 磷脂代谢(自学),.,38,第四节 胆固醇代谢,.,39,胆固醇, 结构: 环戊烷多氢菲, 存在形式: 游离胆固醇 胆固醇酯, 分布及含量 分布:脑及神经组织 25% 肝、肾、肠、皮肤 激素 含量:正常成人约含140g,平均 2g/kg,.,40,一,胆固醇的来源,1,来源: 外源性-动物性食物 肝、脑、肉类、蛋黄、奶油等 内源性-体内各组织细胞合成 主要 (50%以上),2,合成部位:肝 肾 (除脑组织及红细胞)3,合成原料:,糖的有氧氧化,.,41,4,合成的基本过程:,.,42,一,胆固醇的去路,胆固醇在体内不能被氧化分解为CO2和H2O(缺乏氧化的酶),其代谢去路是转变为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3,1,转化为胆汁酸(主要去路 40%) 部位:肝脏 胆汁酸作用: 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抑制胆固醇在胆汁中析出沉淀,防止形成胆结石。,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部位:肾上腺皮质、睾丸、卵巢等内分泌腺,3,转化为维生素D3 部位:皮肤 条件:日光照射,.,43,小 结,脂类的概述 脂类的概念、组成、含量、分布及功能血脂与血浆脂蛋白 血脂的概念,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和功能甘油三酯的代谢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酮体的代谢磷脂代谢(自学)胆固醇代谢 胆固醇的来源与去路,.,44,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