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课件.ppt
第九章 社会影响,群体及其形成(略)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去个性化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竞争与合作从众、服从、依从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案例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箱开始治理:车箱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第一节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群体是人际关系的延伸,是社会的单元,因此,群体心理是社会心理重要组成部分。,一、群体及其形成,群体的概念 人群聚合体没有共同目标、组织结构与角色分化的人群。如电影院里的人群、公共汽车上的人群。聚合体可以转化为群体。群体的形成群体的结构及其功能,群体动力学,美国管理百科全书把群体动力问题表述为十个内容:1、群体背景;2、参与形式;3、沟通形式;4、凝聚力;5、气氛;6、规范或标准;7、程序;8、目标;9、领导者的行为;10、成员行为。,群体意识是以群体为全体的意识,是成员对群体的态度。受特定的群体成员素质、工作任务特性以及其他(共同目标、制度、威信、友爱)等影响。群体意识影响群体行为方向,影响群体行为的强度和持久性。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意识中的行为标准,是成员相互交流和影响中产生的一种思想观念。群体规范具有维系群体存在,提供给成员行为评价标准,促进认知标准化和行为定向,同时还应该看到规范带有一定的惰性效应。,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或成员对集体的向心力。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满意度、外部压力、规模、成员在态度、价值观、利益认知上的一致、领导的风格以及群体在过去的经历中成功与失败的状况。凝聚力可以使士气提高,竞争力加强,但也容易使群体之间增强敌意。凝聚力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取决与引导的性质。,群体士气是由群体的工作精神和成员对组织的积极态度组成。影响因素:个人与组织目标一致性,内部团结性,报酬合理性与需求公平性,民主性。高士气的群体具有以下特征:群体中无小群体存在,既能应付外部压力,又能解决内部冲突,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强,目标明确。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密切。,群体领导(略) 领导: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特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理论,二、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的定义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案例: 集体情绪状态 群体极化的两种表现:冒险偏移和谨慎偏移,群体极化现象,赞同,反对,讨论前,讨论后,中性0,Stoner通过对几十名学习管理学的学生的研究,他发现实际情况并不象人们所认为的那样,而是恰恰相反:既经过团体讨论之后的结果比个人的结果更为冒险,后来的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风险转移”(risky shift)。,群体极化:风险转移,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冒险性的现象实验研究:个人决策时,70的成功把握才会进行投资;而群体决策时,50的成功可能就会投资。原因分析:群体鼓励冒险责任分散,群体思维,定义 它是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而导致群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经常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案例: 最早关注此一现象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贾尼斯(Irving Janis 1971,1982),他通过研究美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古巴猪湾事件以及越南战争时的决策资料发现,在处理这些事件的团体决策中,都犯了团体思维的错误。,震惊的肯尼迪事后发表评论说:“在我一生中,我已经明白,干什么最好不要只依靠所谓的专家,我怎么能如此愚蠢地让他们为所欲为呢?”,群体思维产生的条件: 决策团体是高凝聚力的团体; 团体与外界的影响隔离; 团体的领导是指导式的; 没有一个有效的程序保证团体对所有选择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 外界压力太大,要找出一个比领导者所偏好的选择更好的解决方式的机会很小。,群体思维的症状 不会受伤害的幻想,相信自己的团体所作的决定一定不会错;相信团体的道德,团体的决定是为了大家好,不会有偏私;对决策选择的合理化,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是准确的东西;对对手有刻板印象,我们可以使用任何措施针对对手,因为他们是不值得尊敬的;对反对意见的自我审查,一旦有反对意见出现,马上予以反驳;有一致性的幻想,团体的一致比什么都重要;对提不同意见的人的直接压力,有不同意见就靠边站,不要妨碍团体。群体思维的后果: 对行为的其它可能原因调查不完全,使人们不再关注问题的真正原因;对团体目标调查不完全,一部分人的利益代替了团体的目标;对所偏好的方案的危险性缺乏检查,认为它已完美,无需深入分析;对已经否决的可能选择未加以重新评估,它里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也被抛弃了;未详细探讨有关信息,一部分人所提供的信息不受重视;处理信息时有选择性偏差,和我意的进来,不和我意的删除。,群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德尔菲法具名群体技术阶梯技术,头脑风暴,这种方法是由一个名叫奥斯本(Osborn)的广告经理设计而成的可以产生新奇思想,且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技巧。这种方法常常给团体一个特定的题目,如为某个商品设计广告词,要求团体成员在较短时间内想出尽量多的解决方案。奥斯本还对头脑风暴技巧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这些原则包括:禁止在提意见阶段批评他人,反对意见必须放在最后提出。鼓励自由想象,想法越多越好,不要限制他人的想象。鼓励多量化,想法越多的人越可能最终获胜。寻求整和与改进,一方面增加或改正自己与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还要把自己与他人的观点结合在一起,提出更好的决策选择。,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叫专家评估法,它是一种背对背的决策技术,由专家提供反馈,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要求团体成员对某个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专家对团体成员的意见加以整理,并将整理的结果反馈给成员。团体成员在得到反馈之后重新就刚才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专家再整理并提供反馈,直到团体就此问题达成一致。与一般的团体决策方法相比,德尔菲法不需要团体在一起讨论,因而可以避免由于面对面争论而引发的人际冲突。但这种方法比较费时。,具名群体技术,心理学家Delbecq(1975)提出了他的具名群体技术(nominal group technique)。这种方法主要用在当团体成员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太了解,并且在讨论中难以达成一致时,具名群体技术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出主意,由成员单独提方案,越多越好。第二步:记录方案,把每个人提出的所有方案都列出,不能选择。第三步:对方案加以分类,团体讨论并区分记录下的每个方案。第四步:对方案加以表决,每个人从12-20个备择方案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5个,并选择累计得分最高的方案。,阶梯技术,S.G.Rogeberg(1992)提出了一种名为阶梯技术(stepladder technique)的团体决策技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团体的成员是一个一个加入的,比如一个由5人组成的团体在利用阶梯技术决策时,先是由两个成员讨论,等他们达成一致后,第三个成员加入。加入之后先由他向前两个人讲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听前两个人已经达成的意见,最后三个人一起讨论,直到达成共识。第四、第五个成员也以同样的方式依次加入,最终整个团体获得一致性的方案。Rogeberg在对德尔菲法、具名群体技术和阶梯技术做了对比之后指出,阶梯技术不仅在实际方案选择,而且在心理感受上均优于另外两种方法。该方法也比较费时,所以主要用于大的、重要的决策问题。,三、去个性化,定义 群体中的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此时他们表现无自知性、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低,结果导致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案例:球迷闹事 小团伙犯罪,这种行为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个体从群众中所获得的不败感,即认为群体是战无不胜的;二是个体在群众中具有匿名性,即没有人可以认出自己,因而不必为这些破坏性的行为负责任,自我意识的功能下降。,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或社会促进,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1.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如一起干活;晨跑;骑自行车;做作业。 研究I(特里普利特,1898):单独骑车24英里/时;结伴但不竞赛骑车31英里/时;结伴比赛骑车32.6英里/时。 研究II(特里普利特):40个儿童绕鱼线,单独或结伴绕。 结果:结伴绕快得多。2.观众效应:个体从事的活动,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如观众之于演员,啦啦队之于运动员。性别助长与性别干扰,二、社会干扰(social inhibition) 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为社会干扰或社会干扰作用、社会致弱。例如新教师初上讲台;演讲、考试、运动、表演时的“怯场”。 阿尔波特的观察:与其他人一起写辩论文章,不如单独写的质量高,后者更深刻一些。 皮森(J.Pessin)的观察:有一个旁观者时,会降低需要记忆参与的工作效率。 达施尔的观察:有观众时,简单的乘法运算也出错较多。,社会助长/干扰的条件,任务难度:田径、举重与体操是否个人的优势行为:自我设阻现象个人风格:自我推动型与他人激励型,提高动机水平,60年代罗伯特查容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来的,认为: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他的优势反应会受到影响,如果优势反应是正确熟练的会增强,促进熟练工作成绩,如果优势反应是不正确、不熟练的,将会抑制优势反应。经过试验结果显示:有人在场时,被试学习简易的词比单独学习要好些,而学习难度的词表,独自学习的效果比集体学习要好。这证明有人在场会促进熟练工作的成绩,而干扰非熟练工作的成绩。,2评价理论,一些学者在查容克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疑问,他人在场不一定导致动机水平的提高,而是在场人的评价。此理论认为,有他人在场进行评价可对活动者的动机水平产生促进或干扰作用,所受的因素影响是: 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在场者的专家权威身份、地位影响较大 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通过实验证明,活动者动机水平提高到何种程度,依赖于以上三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助长:心理机制,群体情境,认知到竞争和被评价,自我价值的保护和提升,动机激发,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 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人们学会将社会情境作为竞争情境来看待,从而引发社会比较的动力; 他人在场会激发人们的被评价意识,提高自我表现水平社会干扰作用的原因在于注意力分散以及他人在场可能会激发起人们的高度焦虑。,三、社会惰化,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群体的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会持续下降。达谢尔的拉力实验案例:磨洋工现象 大锅饭,社会惰化:心理机制,群体淹没情境,个体的评价焦虑较低,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水平下降,行为效率降低,社会惰化的原因: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解决社会惰化现象的主要方法是对各人的贡献单独进行测量,采用责任制。,第三节 竞争与合作,社会影响主要类型,对称性社会互动:在社会互动中,如果互动双方都有类似的行动,而且双方彼此的行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我们把这种互动方式称为对称性社会互动。如合作与竞争、冲突与调适等;非对称性社会互动:在有的互动中,双方的关系不是对称的,这就是非对称性社会互动。如模仿、暗示、感染等。,一、合作与竞争的概念二、合作与竞争的原因三、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四、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作用五、竞争心理优势六、合作的实现七、冲突与调适,back,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合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目标的一致;2.共识与规范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实现途径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并在合作过程中遵守双方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广义的竞争是指一切的生物间的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狭义的竞争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共同目标的行为。,竞争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2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难得;3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4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竞争可以分为积极的竞争与消极的竞争两种类型。,二、合作与竞争的原因,1、原发原因(1)原发的合作是在内群体中发生的,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方式。(2)竞争是在外群体的领地争夺和生存较量中衍生的,另一个来源是内群体中发生的内部竞争。2、现实原因 日常生活中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是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back,社会心理学者多伊奇(1971)提出一种解释产生竞争与合作的理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间如存在相关依赖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 当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存在消极或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自己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三、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一)人际交互作用(二)沟通(三)个体特点(四)奖惩结构(五)其它影响因素,back,四、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作用,(一)合作的社会促进作用(二)竞争作用的两面性(三)合作、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 1. 合作与竞争执行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2. 合作是暂时的,竞争是绝对的 3. 合作最终是为了竞争,竞争又促进了更高水平的合作。,back,(一)合作的社会促进作用,1.合作在教育领域的成功 运用合作原理在学校中建立合作小组的成功2.合作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作已经成为个人和组织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back,(二)竞争作用的两面性,积极作用1. 激发潜力、精力充沛、取得优异成绩2.适度的竞争对群体行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 增强自我意识消极作用1. 阻碍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2.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back,五、竞争心理优势,(一)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二)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三)社会两难情境(四)搭便车效应(五)群体间竞争,back,(一)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1.概念:竞争心理优势是指在需要共同拥有资源的情境中,人们在合作与竞争的两重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竞争的心理现象。2.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1)囚犯两难困境(2)克依奇和克劳斯的卡车运输游戏实验(3)敏兹(1951)的实验研究,back,(1)囚犯两难困境,罪犯A 认罪 不认罪 罪 认罪 犯 B 不认罪,竞争,竞争,合作,back,(2)克依奇和克劳斯的卡车运输游戏实验,乙控制门,甲控制门,back,(二)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1.社会环境中对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 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需要有健全的社会法规和公平的执行机制引导社会的“循规导引”机制。2. 教育环境中对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1)开展竞赛要适可而止,必须因时、因人、因地制宜。(2)竞赛的标准要复杂化(3)竞赛内容要多样化,back,(三)社会两难情境,1.定义:是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一种情境。当群体中每个成员的选择都倾向于对自己有利,而个人的选择累积起来的后果最终会对群体成员(包括选择者本人)不利时,就出现了社会两难情境。2.社会两难情境的类型(1)资源两难(2)公共福利两难,back,(四)搭便车效应(free rider effect),1. 搭便车效应:个体把自己的花销摊给每个成员而自己大饱口福。2.如何避免搭便车效应(1)改变奖惩结构(2)规范提醒(3)营造有利气氛(4)强化成员联系(5)增进成员间的沟通,back,(五)群体间竞争,1、群体比个体更具有竞争性 群际相互作用倾向于引发人们的竞争性竞争的“不连续效应”2.不连续效应的发生机制 英斯柯认为有三个原因(2001) A 个体的自私行为在群体中更容易得到社会支持 B 个体对于所在群体的认同感使得他可能怀有对外群体的偏见 C 可鉴别性被弱化,back,竞争对群体的影响,竞争会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减低群体成员对个人需要的关注,提高对群体的关注;竞争使群体成员对群体领导的期望值提高,使领导的压力增加;竞争使群体之间的交往减少,敌对情绪增强;,竞争结果对群体发展的影响,长期在竞争中取胜的群体会变得凝聚力更强,成员对自己所属的群体充满信心,看不到群体存在的问题;在竞争中失败的群体,如果不及时调整,会使群体成员相互埋怨、攻击领导、诋毁裁判,群体成员对群体丧失信心,群体变成一盘散沙。,六、合作的实现,(一)合作实现的条件 (二)谢里夫的研究(三)阿盖尔的研究,back,(一)真诚的合作所应具备的三个条件,1.目标相同,利益相同2.相互依存,缺一不可3.共同活动,相互理解,(二)谢里夫的研究,谢里夫等人对参加野营生活的22名12岁男孩进行研究,考察了群体之间从对立到合作的全过程,试验分为三个阶段: 1.建立互不相关的群体 2.开展两个群体之间的竞争 3.两个群体实现合作 上述实验有利地证明了群体之间协作的必要条件,(三)阿盖尔的研究(M.Argyle和M.Henderson),back,七、冲突与调适, 人或人群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或过程。 与竞争的相同之处为了一定的目标而互相排斥和反对。与竞争的相异之处冲突以直接打败对方为目的,对方是攻击的直接目标;冲突双方有直接、公开、正面的接触;冲突虽在同一领域,但双方要达到的各自目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调 适,以不同的方式调节或缓和人或群体间的冲突的一种互动方式。调适方式包括:和解、妥协、容忍、调解、仲裁。,第四节 从众、服从、依从,一、从众(conformity,相符行为),(一) 从众的定义 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其特点是: 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 是想象的; 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3.从众行为是个体自愿而非强制性的。,(二) 有关研究,1、谢里夫(M Sherif ,1935)“ 社会规范形成”实验 让被试在一间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注视一个光点光点看上去象是在移动 (诱动错觉) 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随后,让被试与其他人在一起重复刚才的任务对光点移动距离的估计渐渐汇聚成群体标准 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即使被试单独一人时,仍继续使用,规范的形成,2、阿希(Asch ,1956 ) “ 三垂线”实验,研究结果:33% 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有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发生。,(三) 从众的原因,规范压力:不愿被视为越轨者从众是获得群体奖赏、避免群体惩罚的手段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信息压力:想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人们常通过他人获得有用的信息,多数人正确概率比较高。尤其是模糊的情境(模棱两可的信息、无法作出全面判断的信息、无法解释的信息),(四) 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刺激(判断标准)的明确性2、群体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的凝聚力,当有一人与群体意见不同时,从众率会比通常下降四分之一,众从现象,众从是指群体中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现象。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S莫斯科维克于1966年他与他的同事对众从行为的实验研究实验程序与美国心理学家S.E.阿施的从众实验相似,但假被试者只有 2名,而真被试者有 4名。实验时,先向他们呈现一个清晰的物理刺激,并做出正确判断。然后在一个简单的颜色知觉作业中,要求他们判断仅因发光亮度不同而有所差异的蓝色幻灯片的颜色,两个假被试者首先回答,每次均故意出错,说幻灯片是“绿色的”,结果,其他真被试者中有 8.4回答幻灯片是“绿色的”,32的真被试者报告说至少有一次看到了“绿色的”幻灯片。,Asch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从众也越常发生,但如果超过3-4人,人数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3、个人因素个体自信心较强的,从众较少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产生越少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个体的自我卷入、社会地位、性别和文化等都会对从众行为产生影响。,二、服 从,(一) 定义,服从(obedience)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因外界的影响而被迫发生的。讨论:从众和服从的区别,(二) 有关研究,1、奥尔波特(F.Allport,1934)的研究发现红灯亮立即停车的占总人数的75.5%见红灯减速的有42人,占总人数的 2%照行不误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0.5%,2、米尔格拉姆( Milgram,1963)实验,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和学生:教师真被试,学习者 实验助手如果学习者答错了,教师就给予电击惩罚,电压从15伏到450伏不断加大预测:人们会在什么时候停止给予电击?大学生: 135v白领估计只有1的人会到 450v,实验被试,如果教师服从实验者的命令,学习者将在75, 90, & 105v时发出哼哼声在120v时喊叫“痛啊!”在150v 时学习者喊叫:“实验员,让我出去吧!我再也不想参加这个实验了!不要做了!” 在270v 时痛苦地尖叫、坚持要停下实验在300 和 315v时尖叫不回答问题了330v后,不再叫喊, 挣扎、蹬踢墙壁,请继续,如果“教师”请求停下或是询问该做什么,实验者便平静地告诉他:请继续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继续,这很重要你没有别的选择,你必须继续这些简单的语句已足以让多数被试服从,Milgram 的服从实验结果,ShockLevel Victim Behavior % Giving ShockSlight (15 volts) 100Moderate 100Strong100Very Strong 100Intense victim screams 88Extreme intensity victim pounds on wall 70Danger: severe shock victim is silent 68xxx (450 volts) victim is silent 65 5,(三) 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力 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责任转移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服从可以将错的责任转移。案例:美越战争卡利屠杀无辜平民事件,(四)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者 -命令者的权威性,权威者的靠近程度服从者 -服从者的人格特征、道德水平、文化背景 情景因素 -受害者的靠近程度、他人的支持,三、依从(compliance,顺从),(一)定义 人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称为依从。 依从与服从的差别 A服从具有强制性。 B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而依从的理由是内在的。,(二)依从的实验研究 A 跨门槛效应 B 滚雪球效应 C 留面子效应 D 过度理由效应与依从诱导策略,第五节 模仿、暗示和感染一、模仿 1模仿的概念 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情况下,个体仿效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 2模仿的意义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适应作用 促进群体形成,3模仿的原因好奇如儿童模仿成人的口吃、跛行、口头禅、怪异举止、不良嗜好等适应环境,消除焦虑实验:先让被试吃咸饼干,然后在大厅里“等候实验”。大厅一角有一饮水处,挂着“请勿饮用”的牌子。有一名被试(假被试)喝了水,其他被试也跟着喝了。获得进步,取得成就,4影响模仿的因素年龄地位父母、教师、权威、成功者,较常被模仿类似性人们更多地模仿与自己一致或相似的人,二、暗示 1暗示的概念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言语、行为、表情、符号等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一定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观点。,2暗示的分类 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 有意暗示与无意暗示 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 暗示与反暗示,3.影响暗示的主客观条件暗示者本人条件:年龄、性别、知识、权威、地位等受暗示者的特征:年龄、性别、性格等。批判性强 的人不易受暗示,依赖性强的人较易受暗示,儿童、女性常更易受暗示。被暗示者所处的情境:困窘,缺乏支持者易受暗示,三、社会感染 1感染的概念个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和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或行为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感染是指情绪的传递或漫延。即一种情绪从一个体传递到另一个体,或在一个大的群体中漫延开来。感染的实质是情绪的传递与交流。 2感染的特点 双向性 爆发性 接受的迅速性,3感染的分类 个体间的感染:两个人之间或直接接触的小群体成员之间;大众传媒如文艺作品的感染;大型开放群体中的感染:循环反应、循环刺激,使整个群体情绪趋于一致和高涨。,4、感染的基本条件 相似性:情境相似、态度价值观相似、社会地位相同。影响感染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理智因素。5、感染的社会功能 改变人的情绪;可以使人自然产生出与环境一致的情绪;感染可以整合一群人,使之成为一个临时的群体,获得紧急规范,采取一致行动。,走向成功,始于足下!知道不如做到!,WISH YOU SUCCEED!,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