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docx

    • 资源ID:1818180       资源大小:118.92KB        全文页数:9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docx

    n 更多资料请访问.(.)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农业发展规划(论证后修改稿)江 西 省 农 业 厅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二八年八月目 录第1章规划背景11.1规划的提出11.2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11.3规划依据2第2章发展基础与条件42.1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42.2农业发展状况52.3 农业发展的条件72.4 规划的必要性9第3章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113.1指导思想与原则113.2 总体思路123.3发展战略123.4 规划目标133.5 空间布局15第4章 发展规划184.1种植业发展规划184.2畜牧业发展规划414.3渔业发展规划50第5章重点工程建设规划595.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595.2农业重大产业建设工程615.3农业科技提升工程775.4农机装备推进工程795.5动植物保护工程825.6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835.7农业信息服务与农产品市场建设工程855.8农产品加工转化工程875.9农业气象服务建设工程89第6章 规划投资与效益926.1建设项目与总投资926.2效益分析92第7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94第1章规划背景1.1规划的提出鄱阳湖地处江西北部,内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相连,外与长江相通,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国土面积的97.2%。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也是长江水系的天然调节器,鄱阳湖湿地是我国首批加入世界湿地公约的湿地之一。2008年3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把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的目标。2008年4月,省政府组织启动了中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规划编制工作。明确要求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坚持战略的连续性、规划的统一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加强领导,协同配合,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规划工作任务。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江西省农业厅成立了中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完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指导和配合。1.2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1.2.1区域范围根据中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规划纲要,本规划为鄱阳湖全流域农业发展规划。规划区分为湖体核心区、环湖平原区、五河流域区三个功能区。见图(1)。(1)湖体核心区。包括鄱阳湖水域和湿地,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主体功能是:以保护鄱阳湖水域和湿地为重点,按照越冬候鸟不减少、湖区水质不下降、血防疫情不扩散、湿地功能不衰退的要求,统筹安排采砂、捕鱼、养殖、种植、航运、旅游等经济活动,禁止工业化、城市化开发。(2)环湖平原区。包括6个设区市市区和22个县(市),国土面积4.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6%。主体功能是:以聚集经济和人口为重点,按照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要求,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江西崛起带动区。(3)五河流域区。包括5个设区市市区和58个县(市)。主体功能是:以维护全流域生态系统安全为重点,确保全流域水质不降低、森林植被质量稳步提高,有重点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培养一批有地域特色、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形成辐射能力强的若干城市带。1.2.2行业范围本规划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内容。1.2.3规划期本规划以2007年为基准年,以5年为基本规划期,近期规划时间为20082012年、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展望到2020年。1.3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4、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5、江西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6、中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规划纲要;7、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第2章发展基础与条件2.1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全省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现辖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现有总人口4368万人,其中:乡村总人口3355万人。全省现有耕地资源2234千公顷,其中水田1853千公顷,旱地381千公顷。有水面1667千公顷。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江西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2007年全省GDP达到5469.3亿元,连续五年实现12%以上增长,人均生产总值12521元;财政总收入达664.6亿元,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所有县(市、区)财政收入均超亿元,其中,贵溪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南昌县、青山湖区、丰城市、西湖区、广丰县超10亿元,另有13个县(市、区)超5亿元。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855.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2.2%;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2元,分别增长14.3%和17.5%。200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91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32亿元,产业结构比重为16.6:51.7:31.7,而同期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38:28:34。江西省人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农业在江西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全省农民纯收入与全国持平,城市化率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省大体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工业发展迅速,农业现代化滞后。如何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业发展方式如何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相协调,维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是农业发展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表 1 2007年经济发展水平对比表人口(万人)GDP(亿元)人均GDP(元)产业结构(%)城市化率(%)农民纯收入(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江西43685469.312521 16.6:51.7:31.739.8409811222全国13212924661918665 11.7:49.2:39.144.9414013786占全国比例3.3%2.2%67.1%99.0%81.4%2.2农业发展状况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和“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等一系列战略方针指引下,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业农村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5275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3552千公顷,总产达到1904.2万吨;棉花种植面积81.7千公顷,皮棉产量达到11.76万吨;油料种植面积603.5千公顷,总产84.17万吨;烤烟种植面积14.7千公顷,总产3.28万吨;柑桔262.5千公顷,总产195.75万吨;茶叶43.9千公顷,总量2.09万吨;生猪存栏1420万头,生猪出栏2381.5万头,肉类总产量247.38万吨;水产品养殖面积396.4千公顷,总产量196.06万吨。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全省农业总产值1426.93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21.26亿元,林业产值126.46亿元,牧业产值435.58亿元,渔业产值182.20亿元,农业服务业61.44亿元,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的产业比重调整为43.5:8.9:30.5:12.8:4.3。各地在注重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三区一片”粮食主产区、南桔北梨、鄱阳湖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基本形成。表 22007年种植业基本情况农作物 粮食水稻棉花油料烤烟柑桔茶叶播种面积(千公顷)52753552322681.7603.514.7262.543.9单产(公斤/千公顷)536055921439139422317457476总产(万吨)1904180411.7684.173.28195.752.09 表 32007年养殖业发展情况生猪存栏牛存栏家禽存栏生猪出栏肉类总产牛奶产量禽蛋产量水产面积水产品产量单位万头万头万只万头万吨万吨万吨千公顷万吨指标值1420301156362381.5247.411.2239.77396.4196.06表 42007年几项主要农业生产指标农机总动力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率耕地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单位万千瓦%千公顷%千瓦小时/公顷千克/公顷千克/公顷指标2506110184068.929411878.441.4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每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700个左右,推出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50个以上,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年更新(换)率达到2030%。全省粮棉作物良种覆盖率95%,良种公猪覆盖率95%,良种母猪覆盖率65%,果树、家禽、水产良种覆盖率均为70%左右,比“十五”末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畜禽、林果、蔬菜、水产、药材、花卉等骨干产业逐步发展,国家级、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74家,年销售收入660亿元,其中超亿元的115家,超10亿元的15家,较好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五是农民收入不断增长。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8元,增长了14.3%,比上年加快了4.5个百分点。2.3 农业发展的条件优越的自然条件。江西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0.07%,位居全国第二位,是一个绿色的家园;水资源丰富,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全省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20,年均日照总辐射量 406.04 479.30KJ/cm2,年均日照时数 1473.32077.5 h,年均降水量 13411940 mm。平均无霜期长达246284天。不仅适合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水产业,也十分有利于各种珍稀动物、鱼类、植物的生长繁衍。江西物种资源丰富,种子植物约有4000余种,蕨类植物约有470种,苔藓类植物约有100种以上。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鄱阳湖区的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生物多样性也最高。湖内有鱼类122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较大的就有20多种。此外,莲、藕、菱、芡以及湖贝珍珠也是著名特产。较好的产业基础。江西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江西以占全国2.5%的耕地,生产了全国4%的农产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其中粮、猪、油、菜、果、茶、药、桑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农产品品种日趋丰富,品质日益改善,质量安全水平迅速提高,均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已初步形成了赣南柑橘主产区、赣北早熟梨主产区、赣中生猪主产区、赣中北绿色大米主产区、鄱阳湖虾蟹主产区、泛鄱阳湖水禽主产区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六大优势农产品产区。其中鄱阳湖水产品、赣南脐橙、赣中北“双低”油菜、赣中北棉花等还被列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水产、水禽、茶叶、油料、毛竹、中药材、商品蔬菜等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一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培植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明确提出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国家的大政方针为江西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江西省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把农业放在全省工作的重要位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江西建成融入国际国内分工体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培养输送基地和面向海内外的旅游休闲后花园等“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思路,在全省一盘棋的发展战略格局中,农业占有突出地位。明确了“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二十字的农业发展方针,提出了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部署。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为农业发展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独特的区位优势。江西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条件便捷,境内高速公路达2206公里,出省主要通道全部高速化。京九线、浙赣线纵横贯穿全境。2.4规划的必要性1、有利于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鄱阳湖是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是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加强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战略构想,必将对江西全省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湖区农业发展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高度统一起来,有效解决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这对矛盾,保持湖区良好的生态环境。2、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农业理念编制湖区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支持的领域和方向,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对于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湖区现代农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江西是全国13个水稻主产省之一,是建国以来从未间断过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超过5400万亩、总产量超过380亿斤,列全国第11位;人均占有粮食440公斤,列全国第7位。鄱阳湖区是全国水稻主产区,水稻播种面积接近5000万亩,稻谷总产超过360亿斤,均居全国第二;人均占有稻谷417公斤,稳居全国第1位;年均调出稻谷100亿斤以上,仅次于黑龙江,居第2位。加强湖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第3章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3.1指导思想与原则3.1.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湖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走生态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科技进步、管理科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把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建成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核心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主产区、生态农业示范区、高效经济作物带动区、农民收入快速提升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3.1.2基本原则(1)开发与保护并重。正确处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根据省委省政府“保护一湖清水,建设生态江西”的总体要求,湖区农业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道路,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2)产业整体推进。鄱阳湖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要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相匹配,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相衔接,主导产业与农村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相协调,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湖区农业优势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3)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3.2 总体思路围绕保护湖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等三大目标,实施生态保障、基础先行、科技支撑、产业化推进四大战略,着力推进水稻、油料、棉花、水果、蔬菜、茶叶、生猪、水禽、牛、和水产十大产业,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提升、农机装备推进、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服务与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加工延伸和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九大工程建设,突出发展重点、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3.3发展战略3.3.1生态保障战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强化条件和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健康养殖工程、绿色植保工程,水体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农业环境资源监测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确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持续改善,为江西省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目标提供基础保障。3.3.2基础先行战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现代标准农田、品种资源保护区(场)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业装备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和流通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坚实的基础条件。3.3.3科技支撑战略 落实国家关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部署,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重大技术研发创新,创新技术推广机制,巩固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应用,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推广普及生态农业技术。3.3.4产业化推进战略省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并争取国家各项支持,整合资金项目,扩大招商引资,集中力量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创建江西名特优产品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推进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种特色化、品牌名优化、市场国际化。3.4 规划目标3.4.1总体目标到2020年,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持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巩固提高,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显著提高。3.4.2具体指标1、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药使用效率提高30%,化肥施用效率提高20%,削减农业氮磷污染负荷15%,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0%以上,建立乡村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基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食用农产品100%达到无公害标准、力争30%达到绿色食品标准、3%达到有机食品标准。2、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5以上,2012年超过1300亿元,2015年超过1800亿元,2020年超过28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5%以上,2012年达到6200元,2015年达到8000元,2020年达到12000元。农业总产值2012年达到2300亿元,其中种植业1000亿元、畜牧业700亿元、渔业318亿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3.5%、30.4%、13.8%;2015年达到2880亿元,其中种植业1240亿元、畜牧业900亿元、渔业400亿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3.1%、31.3%、13.9%;2020年达到3740亿元,其中种植业1540亿元、畜牧业1200亿元、渔业540亿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1.2%、32.1%、14.4%。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2年粮食总产达到2232万吨(446亿斤),其中稻谷总产达到2118万吨(423亿斤);到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2500万吨(500亿斤),其中稻谷总产达到2360万吨(472)亿斤;到2020年粮食总产达到3250万吨(650亿斤),其中稻谷总产达到3000万吨(600亿斤)。2012年各类植物油脂共计达到73万吨,其中三大油料作物(油菜、花生、芝麻)总产达到163.5万吨,折合植物油脂59万吨;到2015年各类植物油脂共计达到103万吨,其中三大油料作物总产达到235万吨,折合植物油脂85.8万吨;到2020年各类植物油脂则共计达到153万吨,其中三大油料作物总产达到355万吨,折合植物油脂132.5万吨。2012年水果总产达到380万吨,其中脐橙140万吨、南丰蜜桔95万吨、早熟梨35万吨;2015年水果总产达到450万吨,其中脐橙170万吨、南丰蜜桔120万吨、早熟梨45万吨;2020年水果总产达到550万吨,其中脐橙220万吨、南丰蜜桔140万吨、早熟梨75万吨。2012年棉花总产达到18万吨,2015年棉花总产达到21万吨;2020年棉花总产达到24万吨。2012年蔬菜面积发展到1000万亩以上;2015年蔬菜面积发展到1100万亩以上;2020年发展到1200万亩以上。肉类总产量2012年达到450万吨、2015年达到500万吨、2020年达到600万吨;禽蛋总产量2012年达到85万吨、2015年达到90万吨、2020年达到100万吨;鲜奶总产量2012年达到30万吨、2015年达到36万吨、2020年达到50万吨。养殖水产品总产量2012年达到250万吨、2015年达到270万吨、2020年达到320万吨。3.5空间布局立足湖体核心区、环湖平原区和五河流域区的主体功能区划,按照维护“一湖清水”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功能区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将规划区划分为控制区、适度发展区和优化发展区,分别确定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3.5.1控制区包括湖体核心区(湖体5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湿地区),沿湖区(环鄱阳湖沿岸13公里范围的区域),河流沿岸区(五大河流沿岸1公里以内及河流源头区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区和优先区,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和五大河流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农业发展重点:滨湖圩区绿色粮食生产、水产水禽标准化健康养殖以及水生蔬菜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科学划定水功能区和养殖功能区,实施水产养殖许可制,推广健康水产养殖。禁止除水禽外的其它畜禽养殖。综合治理环湖村庄生态环境,实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定点处理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的蔓延,保护珍稀农业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农业名特优种质资源。 3.5.2适度发展区环湖平原区,除去鄱阳湖沿岸13公里的区域。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区、畜禽养殖适养区、优势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的重点区域,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农业发展重点:以猪、牛为主的集约化畜牧养殖业,以粮 、棉、油、水果、蔬菜为主的种植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保鲜、贮存、运输、销售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积极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实施沃土工程、农田有机质提升、绿色植保和动物疫病防控工程,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推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3.5.3优化发展区五河流域区,除去五大河流沿岸1公里以内及河流源头区域。是集约化农业发展区和农业生产安全区,是畜禽养殖区、果业重点开发区、花卉和蔬菜全面发展区。该区远离水体和鄱阳湖湿地,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较小,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区域。同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防止农区水土流失,建设植物缓冲带,截断农区输出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的途径是该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环节。农业发展重点: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蔬菜、油料、茶叶、中药材和花卉产业,以集约化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实施清洁小流域工程,截留农业生产中输出的污染物。推广普及以 “猪沼果”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加快生态果园建设,提高果业开发标准。在发展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同时,加快户用沼气工程的普及和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推广应用,进行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动蔬菜、油料、茶叶、中药材、花卉种植基地的标准化、无公害化建设,配套农区植物缓冲带和生态湿地工程建设。第4章 发展规划4.1种植业发展规划4.1.1现状与问题1、发展现状2007年种植业总产值621.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5。江西是全国13个水稻主产省之一,也是建国以来从未间断过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省份,水稻种植面积和稻谷总产位居全国第二。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连续四年增长,达到4098元,来自种植业的新增人均纯收入为149.25元,占当年农民增收部分的36.42。规划区农作物主要包括粮、油、棉、麻、茶、菜、果、桑等,2007年总播种面积7912.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26.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2586万亩,粮食与经济作物面积比为63:37、产值比为51:49。水稻播种面积4838.7万亩,总产量1804.54万吨,总产值288.73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7.72;蔬菜播种面积750.75万亩,总产量1041.82万吨,总产值105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17.36;水果种植面积508.35万亩,总产量218.16万吨,产值48亿元,占种植业产值7.93;花生播种面积228.15万亩,总产量38.27万吨,总产值20.36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37;棉花播种面积122.55万亩,总产量11.76万吨,总产值16.5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73;油菜播种面积621.45万亩,总产量42.96万吨,总产值15.46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56;茶叶种植面积65.81万亩,总产量2.1万吨,总产值5.5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0.91。以上七大类作物合计占种植业总产值的82.58。江西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正常年景下,稻谷总产居全国第二位,油菜籽总产居第七位,柑桔总产居第八位,棉花、茶叶总产居第十二位,蔬菜总产居十三位。(1)支柱产业稳步发展水稻和以柑桔为主的果业是规划区种植业的两大支柱产业。近五年来(2003-2007),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为4576.68、5124.3、5278.52、5320.71、5326.5万亩,粮食总产分别为290.06、360.68、370.8、379.3、380.84亿斤,粮食生产实现五年连续增产,总产量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经济作物实现较快增长,面积及总产量均呈两位数增长。2007年全省柑桔面积达到了393.78万亩,比五年前扩大了两倍,总产量195.75万吨,增长近三倍。(2)绿色产品迅猛增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均连续8年保持两成以上的增速。截至2007年底,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达916个,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有机食品数量415个,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绿色农业生产基地面积达513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0%以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有23个县的25个生产基地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强。已成为全国主要的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江西从事绿色农业的农户超过百万户,与传统农业相比,每年户均增收1260元。(3)区域特色日趋明显规划区已形成15个种植业优势产业区域。除水稻和赣南脐橙之外,南丰蜜桔仅抚州市就已发展到70万亩,居全国前列;以瑞昌山药、广昌白莲、万载百合和铅山红芽芋为主的特色蔬菜板块;棉花形成了长江流域的赣北棉花高产带;茶叶形成了以婺源、浮梁为主的赣东北茶区,以修水、庐山为主的赣北茶区,以遂川、井冈山为主的赣中茶区。(4)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十百千”工程为总抓手,围绕大米、柑桔、茶叶、油茶、毛竹、中药材、商品蔬菜、棉花等八大种植业产品,结合地方农产品区域特色,重点建设一批相对集中连片、与龙头企业联系紧密的规模生产基地。其中大米生产基地11个,种植面积93.3万亩;柑桔基地6个,种植面积236万亩;油茶基地10个,种植面积33.51万亩;中药材基地10个,种植面积64.7万亩;商品蔬菜(食用菌)基地15个,产量93万吨;棉花基地2个,种植面积112万亩。(5)科技推广不断创新农业科技的良种普及率已达9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2。近几年,按照“五个三” (主推三十个优良品种,主抓三类栽培技术,严把三期防治关口,扩大三机作业面积,建立三级示范基地)的要求,继续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和助农兴粮“一五一”专家挂牌服务、“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及测土配方施肥等活动,继续组织实施优粮工程、种子工程、免耕栽培、植保工程、有机质提升、机械化作业等项目,实现良种宽覆盖,确保技术全跟进。以深入开展“粮食、油料高产创建年”活动为载体和在园艺作物“一亩园一万元”的高效创建模式,极大的提升了全省农业技术的创新水平。2、存在问题(1)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规划区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业灾害频繁,洪涝、干旱及农业生物灾害可以说是“小灾年年有,大灾三六九”。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远远大于其他产业,其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更突出。然而,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农田基本设施等陈旧老化、抗灾能力弱,难以保障高产稳产。2007年,旱涝保收面积只有2217.96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还不到70。有82万亩耕地未能得到有效灌溉,138万亩耕地处于旱涝不保收的境地。水土流失面积3.5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1.1%,占山地总面积的35%。大、中、小型灌区长期失修,工程老化损坏严重,灌溉系数大大降低,农田干旱缺水,供水能力下降,影响粮食产量。(2)土壤地力条件整体不高 在现代农业中,众多的农业生产行为以及农业技术的应用,局部区域土壤被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单一管理措施,如翻耕、排水、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等造成了耕地土壤有机质减少和生物集群多样性、完整性降低,土壤生态系统单纯化,土壤肥力降低,团粒结构破坏并减弱了对病虫害的抵制能力。同时,由于耕作习惯的变化,稻杆还田、有机肥积造等有助于土壤有机质提高的措施被弃用,代之以大量施用化肥,使土壤有机质来源缺乏。据江西省土肥站监测显示,稻田PH值在5.75左右,属偏酸土质;有效氮含量150mg/kg,仅达到水稻生长要求的基本临界值;有效磷含量26.91mg/kg,达到要求;有效钾含量67.45 mg/kg,偏低。(3)良繁体系建设有待夯实一是优良品种选育滞后。我省一般性的品种(组合)较多,强优品种(组合)较少,目前大多数主推品种是从外省引进的,优良品种(组合)选育、引进都不能及时满足市场的变化需要。二是繁制基地建设不足。种子生产基地大都是在六十、七十年代建设的,虽然在“九五”、“十五”期间,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适应不了农业结构新格局对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要求。三是种子精选加工能力不足。我省种子系统拥有3吨进口种子加工生产线13条,单机作业水平不高,效率低下,不能完全满足加工精选的需要。四是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种子公司的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这种状况相对一个年水稻播面达到5000万亩左右的农业省来说还很不相符。(4)农机装备水平急需提高2007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506.3万千瓦,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96.5万千瓦,联合收割机2.2万台。农机装备存在着“三多三少” “四不够”的问题,即:动力多,配套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力度不够明显,农机化投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机耕道、场库棚、修理点等基础设施不够配套,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够适应等。(5)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急待完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经过十多年来的建设,已初步建成“上下成线、左右成网”的体系。但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难以足额到位,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没有保障,知识更新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在县乡机构改革过程中,部分地方采取撤并、分流、“断奶”等简单做法,极大地冲击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功能弱化,农业技术和信息进村入户率低,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6)防灾减灾能力仍待加强规划区是病虫和气象等农业自然灾害多发区,频发区,重发区,一般年份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20亿斤左右,约占粮食总产的5%,重灾年份损失粮食40亿斤甚至更多。病虫害也非常严重,特别是病虫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般年份造成2040亿斤的粮食损失,多的达60亿斤,自然损失率高达40%以上。2007年全年农作物受自然灾害总计2275.3万亩,成灾787.9万亩,绝收219.8万亩。因灾损失粮食产量106.7万吨,棉花0.2万吨,油料2.1万吨,蔬菜33.2万吨。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特别是病虫灾害是规划区农业生产的重大威胁,防灾减灾工作非常重要,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4.1.2发展思路和规划目标1、发展思路立足江西本地资源,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农业产业“十百千”工程为总抓手,以科技促发展,优化种植结构,扶持优势特色产业作大作强。通过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粮食生产百亿增产目标的实现,加快千万亩以柑桔为主的果业建设,争取发展一批集中连片的标准化优质高产基地,同时,快速提高油料、茶叶、棉花、蔬菜的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切实打造绿色有机品牌;强化种植业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化水平。2、规划目标(1)2012年种植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5%;2015年达到1240亿元

    注意事项

    本文(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