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澳三国校长遴选制度比较研究.docx
美、英、澳三国校长遴选制度研究欧明臣,凌文辁摘 要:校长的素质对学校的发展举足轻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校长的选拔工作也就越来越显得至关重要。国外的校长遴选制度发展比较快,本文比较深入的介绍了美、英、澳三国的校长遴选制度的发展状况及校长遴选的目的、原则和方法,并指出了对我国校长选用的借鉴。关键词:校长遴选制度 Abstrat:The principalss 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to school.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the electing of principals will b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principal selection system of overseas is carried out for a long time.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incipal selection system in America、England and Austrian as well as the purpose、principle and approach of the principal selection system.Key Words: principal selection system校长是影响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角色。由于校长领导对于学校人员、过程与结果均可以发挥极大的影响力,又近年来因应教育改革的潮流,校长的角色与定位产生极大的变化。校长们由过去的行政领导者转变成教学领导者、课程领导者、带头学习者、改革者等角色,由此可知,校长们的责任重大。再加上现在的家长与教师懂得争取与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过去的派任校长已不符合需求。为解决上述弊端,世界各国政府开始推展新的校长遴选制度。校长遴选制度的施行,可以让每个学校选出他们理想中的校长、符合学校需求。外国遴选校长的经验比较丰富,其中以美国、英国及澳洲的遴选过程最为开放及有代表性,值得参考借鉴。一、美、英、澳国校长遴选制度之发展1、美国美国属于地方分权制的国家,教育行政体制亦是(联邦参与、各州负责、地方办理)。地方学区均设有地方教育董事会,负责校长人事任命权,而其校长人选则由地方学区教育局长推荐,经地方教育董事会任命,董事会亦有权拒绝推荐人选。各州对于中小学校长的选用,制度设计上亦不尽相同。不过,综观各州的制度设计,欲担任中小学校长,通常是由一些服务若干年限、而有意从事学校行政工作及教育行政的教育工作者,进入大学进修研究所层级的教育行政课程,修完必修及选修科目,并取得相当数目的学分后,向该州州政府教育厅申请取得证照,具备参加该州境内小学校长甄选的资格方可。简而言之,此一阶段校长选用工作,主要是要先获取州级政府对于校长所要求的资格条件。以科罗拉多州为例,要成为科州学校校长,一般而言,需具备几项条件:第一,要具有二年以上正式教师的教学经验。第二,必须修满在大学所开设的担任校长准备课程;以北科罗拉多大学(UNC)为例,所开设的校长准备课程为三十学分,一般可在一年半到两年之间完成。第三,必须通过科罗拉多州教育人员证照评量(Program For Licensing ssessment For Collrado Educators,简称PLACE)测验。这项测验大约开始于1994年,一年大约考三次。以笔试为主,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分别是教学领导、学校经营、课程、以及仿真状况之问题解决。第二阶段则主要是属于地方学区层级的校长选用作业。美国的地方学区之教育董事会拥有人事任命权,地方学区的教育局有权向学区的教育董事会推荐人选,而教育董事会有可以拒绝教育局推荐的人选。一般而言,当各学区有校长出缺时,会由教育局公布出缺情况与应征资格,提供各州有意应征者参考。其次,各学区或各校在经过遴选小组初步筛选后,初选通过的人员则进一步举行面谈(口试),亦辅以笔试、行政实习或工作现场专访、推荐人晤谈、鉴定中心法及仿真行政实况解决行政问题等多重程序,以判断应征者是否适任。最后小组提出一至三名人选推荐给教育局长,如果获局长同意,将由局长正式推荐给学校董事会聘任。另外,虽然偶尔稍稍受到人情关系的介入,但均不至于对教育局长及遴选小组造成压力。另外,如果申请者在获得同意担任校长后,临时又决定不接受聘任,即使其不接受聘任的理由相当充分,但如果一个申请者有两次类似情形发生者,那么他(她)日后担任校长的机会可说是微乎其微。美国的大学遴选校长的第一步是成立遴选委员会,最普遍的方法是由学校各单位选出代表,组成遴选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成员可包括校董、教授、职员、学生、校友或社区的代表。而在私立大学,校董会有权决定遴选委员会成员的人选,普遍的做法是由每个部门提名若干人,包括教授、学生及校友等,然后由校董会或董事长选定。在遴选委员会成立后,委员会便要确立校长遴选的标准,并在其后从所有应征者中选出可能的候选人,确定候选人名单的大小,分阶段进行筛选工作,最后将三至五名候选人的名单呈交校董会。2、澳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澳洲的中小学教育也在80年代末随之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改革,其中也包括了中小学校长的遴选,主要实现在遴选的标准、方式、过程和任期等方面;在遴选的标准上,改革之前注重工作资历和工作年限,改革之后注重工作绩效和工作能力,而在工作能力方面,除了要求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准之外,还要求校长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善于推销学校和推销自己,尽最大能力地取得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在遴选的方式和过程上,改革之后更加公开和民主,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理事会、教师、家长及社区等各方面在校长遴选过程中的作用,并建立严谨的遴选过程,健全监督机制,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在校长的任期上,改革前基本实行的是终身制,校长一旦获聘就终身任聘,而改革后逐步推行任期制,每届任期5年,任职满期后经考核任职合格可连任。澳洲的中小学校长,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独立学校,都是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遴选产生的。如果一个学校的校长职位出现空缺,就临时组成一个选聘委员会来专门负责校长的选聘工作。选聘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理事会确定,一般由理事会主席、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和社区代表等几个方面人员组成。在选聘委员会组成之后,就开始着手校长的遴选工作。校长遴选的一般过程是: (一)前提条件。澳洲是联邦制国家,根据联邦宪法规定,中小学教育的权限在各州,联邦政府不直接参与中小学的管理。因此,从全国来讲,没有一个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条件和遴选标准。但各个州一般都规定有自己的统一遴选标准。主要是考察候选人资格条件,包括适合教育系统的专业资格、专业经验、管理经验、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权威性(专业可信度)、社交能力、沟通技能、客观判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此外,还包括倾听技能、对话、班级管理、团队工作、教学管理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二)选拔过程,主要分为四大阶段。首先是选拔阶段,包括公开招聘、填写申请表、评价中心鉴定和会谈;其次是培训阶段, 依据合同可以分为永久性的、 定期性和借调三种情况;第三是实习阶段,旨在为校长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形成自信;第四是重新选拔阶段。选聘委员会在综合了个人的申请报告、向证明人调查和了解申请人的情况以及面试等三方面的情况的基础上,集体讨论确定校长人选,并形成推荐意见报总督学助理审批,最后由州教育部任命。3、英国英国属均权制国家,教育行政体制亦采地方分权制。中小学均应依规定设置学校董事会,校长均由学校董事会任免,并以契约方式规定双方义务。关于校长的任命的规定,是由英国的学校中25000个学校管理委员会所个别订定出来的。管理委员会的责任就是评估校长的表现。管理委员会主席是由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选出来的,是非常的重要而且有影响力,而校长将由这些人来任命。由于有这样的中心角色,所以在任命校长的时候,这可说是学校管理委员会所做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校长的遴选由新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执行,他们的职责改变了,使用强化的顾问知识来确保整个遴选过程越来越严谨。以社区学校的管理委员会为例,若学生在600人以上,管理委员会是由6个被选出的家长,5个地方教育局的成员,2个被选出来的教师,1个其它教职员的人和5个大家共同商议出的成员组成,另外校长可以选择是否成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总计20人)。其遴选过程如下:(1) 地方教育当局公告缺额。(2) 由学校董事会组成遴选小组,依据前后阶段,规划分配不同身分代表之比例,展开遴选作业。(3) 由学校董事会任命,订立契约。在新任命时,学校管理委员必须考虑职位的责任,以及来就读这个学校学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这个职位是否容易去找到人选,根据这些来决定该给校长多少的薪水。二、校长遴选的目的、原则与方法人员遴选过程牵涉遴选的目的、遴选的原则以及遴选的方法。确定遴选的目的是遴选工作的第一步,遴选原则及遴选方法则继遴选目的之后再相继确定。现分述如下。1、校长遴选的目的组织遴选人员的目的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在于选出具备某种基本条件之人员,进入组织之后再经过社会化以及在职教育训练的机制,促进其生涯发展并培养组织所需人才;第二种在于选出具备特殊条件之人员,进入组织后必须立即胜任指定的工作。前者主要适用于较低层非主管人员的遴选,后者主要适用于较高层或主管人员的遴选。但不论是低层或高层人员的遴选,其目的都在选出个人特性符合工作需求的人员。个人特性包括态度、能力、经验等项,工作需求是指胜任校长职务所需具备的态度、知识、技能,这两项都是校长遴选的重要依据。2、校长遴选的原则校长遴选的原则可从遴选目的以及达成遴选目的过程来分析。从目的来看,遴选旨在找出胜任校长工作的人员,使此一人员能在最满意的情况下有最佳的表现。因此,从目的来看,校长遴选的首要原则应是适配性原则(individual-job fit)。从过程来看,为了寻求最适配的人员,首先必须以专业的方法,客观分析工作特性及需求,包括具体叙述工作的内容、工作环境以及组织成员特性等工作性质,以及担任此一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知识、能力的工作要求。其次,在评估候选人的态度、知识、能力的过程,必须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候选人,才能发现最适当的人才。因此,整体而言,校长遴选必须严守适才适所、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3、校长遴选的方法校长遴选的方法很多,各组织在遴选校长时,通常视主客观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校长选用制度的选择或设计,必须要能注意到是否能使用有效的鉴别方法或资料。此处一方面要求其具有效度,与校长职务密切相关,能正确预测候选人的潜能:另方面亦应要求其能尽量多元多样,多方搜集各种可供形成判断的资料,以弥补单一方法的缺失不足。传统用以评选校长的方法,大致上不外乎笔试、口试、资料审查、调查访问等,有时也可能进行人格或性向测验、实作测验、情境模拟测验等。而所要搜集的资料方面,则应包括校长候选人相关资料,以及工作环境、职务说明的资料,亦即学校特色、需求等方面的资料。但是这些方法与资料并不十分有效。例如,Albright & Nottingham(1989)指出,美国各学区之前所用的校长选用程序,多半未能搜集有关候选人的广泛资料,也未能彻底评量学校领导者应有的技能;Anderson(1989)指出,亦即过去校长选用方法往往不能适合于优秀领导者。Education(1984)研究指出,校长往往是在机遇偶然主宰的过程中作出选择,并经常是基于印象而非其作为教育领导者的品质而获选。Baltzell & Dentler(1984)研究也发现,校长选用过程中,多半考虑着与特定环境相关的一些微妙、幕后的事务,而很少考虑功绩或公平性。比较被接受的遴选方法为基本资料系统分析法、面谈、笔试与情境仿真。基本资料系统分析法,主要在设计一份特殊的申请表格,以搜集候选人的基本资料,并从中分析与成功工作者之间的关联性,相关越高表示胜任工作的可能性越高,此一方法通常用于初选阶段。面谈通常根据候选人的基本资料加以询问,目的在了解其仪表、言词、口才、才是、能力、性情、应变能力、发展潜力、兴趣等,因此,为达到面谈的效果,必须事先详细准备相关资料,并反复从各个层面详加询问候选人。笔试可以了解候选人的基本学识、性向、兴趣或智力,但是必须有可使用的知识、智力、性向、兴趣等方面的标准化测验。情境仿真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工作抽样(work sampling),第二种是评价中心(assessment center)。工作抽样是指将工作样本直接交由候选人去实作,以了解其是否具备应有的知能。评价中心是一个近来颇受讨论的校长评选方法。评价中心是人事心理学最近70年来的主要发展领域之一,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对此颇感兴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它是指成立特定的组织在为期二至三天的时间中,由各类专家针对候选人各类能力及特质加以评估,以确实了解能否胜任工作的方法。它与传统的人事测验(如认知能力测验、个性测验)相比,具有情景性、综合性、动态性、预测性等特点,避免了社会称许性对测评结果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与预测效度。因此,评价中心是将多种评价技术综合使用的人才选拔工具。这些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源自于顺序性的筛选,提供更多客观、可信及广泛的评估资料,因此校长的选用决定能更立基于绩效潜能而非偶然机遇,使选用结果更加可信,并能提升校长的尊严。如领导风格诊断工具可以提供与六个领导风格相似的优点来作分析。有效的校长领导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使用适当的领导风格,但若六种风格都具备更好。获知校长领导风格的证据是呈现经由诊断工具诊断出有关校长的领导风格之解释以及学校中其它人所提供关于校长能力的判断,以了解校长的风格。三、结论与启示通过对美、英、奥三国中小学校长选拔的分析和比较,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条值得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选拔培训工作者参考。1、标准化标准化指遴选的目标在与遴选出专业化、优质化的校长。在遴选的过程上,教育行政机关宜善用教育行政专业团体的知识力量与专业支持力,如委托教育行政专业团体修正遴选办法,或请其经由公开化的专业论辩,协助设计一套更符合专业规范的遴选办法。要加强对选举委员的培训工作,使遴选委员能对遴选标准有较一致的看法,提高遴选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同时,遴选委员会成员应兼顾专业化、社区化与民主化。专业化是为了提升遴选的教育品质;社区化是为了满足学校社区化与学校本位发展的需求;民主化是兼顾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期望。2、符合伦理性伦理道德是教育的重要标准,教育界向来重视伦理。因此,校长遴选制度必须合乎伦理价值与教育意义。伦理包括行政伦理与专业伦理,遴选方法的设计,应能给予办学绩优的学校行政先进更多的尊重。我们宜考虑让先办理校长评鉴选出办学绩优者连任;其次,办理未连任之现职校长与候用校长的遴选工作,如此应可兼顾专业适配与校园伦理,使努力办学且资深绩优的校长获得尊重,并使教育界在和谐安定的教育场域中不断革新进步。3、公平性原则校长遴选必须遵循公开透明、客观公正等原则,进而建立系统化、完备化的实施办法与周延的配套措施,如建立公开、公平的校长评鉴制度,拟定出一套具有公信力的不适任校长处置办法;建立校长转轨制度,使卸任校长经由甄选、聘任等各种机制而能担任研究员、行政顾问或教师等职务;设计遴选委员适任性与代表性评鉴,使其不会沦为教育局的橡皮图章而失去遴选功能;加强校长专业发展暨推动以学校为本的行政制度,使学校拥有更多更大的人事权、经费权与课程权。除了遴选过程全部公开透明外,在遴选作业告一段落后,也应立刻在网络或透过报章媒体等对外公布,接受大家的公断。其次,在订定此流程时,就要让校长、教师、家长与社区代表们等相关利害人,有机会来参与表达意见,使其充分地发声,如此较符合参与化、人性化与人情义理的原则。校长遴选制度主要目的在于透过民主化的程序,以公平客观的方法为学校寻找最适当的校长。校长遴选制度的运作也是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教育人员、社区家长建立良好互动机制的时机,如能在校长遴选过程中,重视人性关怀的作为,以合标准化、合法理性与合伦理性的标准,来设计一套专业合理且具教育意义的校长遴选制度,相信更能吸引优秀人才参与校长遴选,遴选委员会也能为学校遴选到更适任的校长人选,进而提升学校教育的绩效。参考文献1丁笑梅 刘朋,奥地利中小学校长选拔与培训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000(005).28-292赵志毅 黄涛,校长选拔培训的分年与思考:从中国和美国比较的角度J,课程教材教法.2002.(003).-74-783王长乐 雷声华,高校校长选拔可能出现的偏差J,上海高教研究.1998.018(001).-60-624Dortch, C. T. (1989). Job-person match. Personnel Journal, June, 49-57. 5Ghorpade, J. V. (1989). Job analysis: A handbook for the human resource direct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e-Hall. 6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7Wexley, K. N., & Yukl, G. A. (198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ersonnel psychology (Rev. ed.). Homewood, IL: IRWIN. 8Lashway L.(1996). The Strategies of a Leader.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ERIC 406 7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