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视角下资源性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比较分析.docx
35 生命周期视角下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比较分析作者:刘丽梅 指导老师:刘超 摘 要 :资源型城镇转型问题是一项重大的项目资源型城镇转型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对资源型城镇的发展特征的认识了解的基础上,用生命周期去探讨资源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把划分资源型城镇的一般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源发现,资源发掘,城镇兴起”;,第二阶段“资源开发,城镇发展”;。第三阶段“资源衰退,城镇繁荣”;,第四阶段“资源枯竭,城镇没落”。同时通过各个城镇的对比分析,评价国内外资源型城镇发展研究成果国内外资源型城镇发展道路,并对这些资源转型城镇的发展模式分类为把资源转型城镇的发展模式分为:强生型,重生型和新生型。并以铜川为例,通过生命周期的探讨,找出资源转型城镇的出路,改变“矿兴则城兴,矿竭则城衰”的窘况。 关键词:资源型城镇;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Resources-based town transformation is a bigprojectgreat concerned over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In resource-based towns i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basis, probe in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with the life cycle of resources . The division of the town life cycle, the first stage "resource discovery, resources, explore town rise", the second stage "resource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The third stage "resource recession, town prosperity", the fourth stage "resource exhaustion, town declin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every town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evaluation of resources city development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se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towns transformation pattern classification for:strong-lived type, Rebirth type, new type rebirth. And with 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 out of town resources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ing the situation of "mine is the city with the city, ore dried declines" Keywords: resource-based towns;life cycle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绪论注意字体格式按照本科论文要求排版1.1选题背景 世界上万物都存在着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坟墓是万物的必经之路,资源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的扩大,资源总量在快速的减少,有些城镇甚至出现资源枯竭问题,进而导致城市衰落。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中国共有资源型城镇一百一十八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百分之十八左右,总人口1.54亿,占全国人口数量的百分之十以上。目前,中国二十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三分之二已进入“老年期”,四百四十座矿山即将关闭,三百九十座矿城中有五十座城市资源衰竭,三百万下岗职工、一千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而且据调查数据显示,每采万吨煤引起地面下沉O2公顷,全国矿业历年毁损土地达40万公顷,因采空或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千余处。矿业污染土地、水源,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以每年5万左右公顷递增。同时,全国每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中85以上来自矿山开采,现有固体废矿渣积存量高达70 亿吨。矿山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和废气,仅煤矿排放的废水每年达26亿吨,废气达1700亿立方米。在以上背景下,黄河断流,长江泛洪,淮河变黑,西北等地的快速荒漠化,华东、华南等地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时时刻刻不在危害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截止到目前,国务院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镇已达到50个,这意昧着资源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当然资源型城镇的转型问题在一些国外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虽然每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存在差异,资源型城镇的发展历程也不完全相同,但资源型城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类似的。国外资源型城镇发展成功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德国的鲁尔矿区,美国的休斯顿,日本的九州和法国的洛林地区等的成功转型,给我国资源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和线索。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资源型城镇转型问题近年来一直为学术研究界和政府部门所关注,已经成为全社会一个重大的课题。用生命周期的视角去看待资源型城镇的发展,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中国的煤炭资源丰富,耗费量大,发展模式单一粗放。以煤炭为例,根据资源型城镇所处的不同周期和它的特点分析研究,创新的把资源转型的过程分为强生型,重生型和新生型,准确定位,解决制约资源型城镇发展的瓶颈。通过分析枯竭、发展中的资源型城镇生命周期及其特征,与西方成功转型的典型资源型城镇对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资源型城镇发展的模式,对资源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1.32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一直都有不少学者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虽然研究的目的大致一样,但是不同时期,不同体制,不同地区,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1.3.1大区域范围的综合研究 张玲,袁增伟,毕军的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及路径研究中指出通过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归纳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主要路径,并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的依据和方法。张刚,王学昆的困境与对策: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初探指出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着辐射条件差、结构不合理、软硬环境建设滞后等困境。因此 ,应分城市类型优化辐射条件 ;从发展大农业 ,发展替代产业 ,调整、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优化第三产业几方面调整产业结构 ;从界定企业价值、国企退出“靓女先嫁”、政府扮演好创业者、示范者角色等方面调整所有制结构 ;创建开发区、充实经济内涵以营造优良硬环境 ;打造服务型政府、完善投资环境、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建设学习型城市以营造优良软环境。吴新文,李剑斌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指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而要研究这一课题,其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如何对一个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建立一个具有系统性、切实可行性的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明确目前资源型城市所处的发展水平,是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1.3.2具体某一方面着手具体某一领域的研究 刘晓琼的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以榆林市为典型区,研究能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探讨调控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生态建设上入手,用宏观调控来改善生态环境,获得长远持久的发展。张华威的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成本研究首先界定了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与替代产业的概念;分析了选择 替代产业的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在第一章概述的基础上,界定了转型成本概念,研究了资源枯竭产业转型成本的内容;并进一步研究了转型投资及投资组合成本,以优化方法建立了模型,用来求解优化的投资成本和投资时机;以抚顺市为例,演示了应用模型求解优化的投资成本和投资时机的方法;最后应用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影响转型成本及转型轨迹的其他要素进行了分析。郭淑芬煤矿城市发展阶段划分探析把煤矿城市的发展历程划分了大阶段:初期扩大开发阶段,中期稳定开发阶段,后期开发阶段及煤炭资源耗竭阶段,并分析了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特点。王理的制度变迁与我国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家制度和政策方面来阐述了资源型区域的发展。1.3.3对国外资源转型研究这一部分重点介绍国外的研究资料,而不是国内谁对国外的做了研究调查分析总结 早在马克思时期,虽然并没有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但马克思已经高瞻远瞩地预见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源紧张甚至耗尽的问题。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对外国资源型城镇成功转型进行了考察总结和研究。彭会军,关继荣的英法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考察报告是在对英法德这几个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后,总结改革中的措施和成效,以及对我国资源转型的启示。魏琦,王春波,李鸿渐的借鉴休斯敦经验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休斯敦是美国典型的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转型已成为美国第四大城市,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借鉴休斯敦经验,为白银实现转型提供建议,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曹一萍的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通过对日本九州,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美国休斯顿等的资源型城镇成功转型的举措,提出了对我国资源转型的若干启示。1.3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意义放在 1.2 资源型城镇转型问题近年来一直为学术研究界和政府部门所关注,已经成为全社会一个重大的课题。用生命周期的视角去看待资源型城镇的发展,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中国的煤炭资源丰富,耗费量大,发展模式单一粗放。以煤炭为例,根据资源型城镇所处的不同周期和它的特点分析研究,创新的把资源转型的过程分为强生型,重生型和新生型,准确定位,解决制约资源型城镇发展的瓶颈。通过分析枯竭、发展中的资源型城镇生命周期及其特征,与西方成功转型的典型资源型城镇对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资源型城镇发展的模式,对资源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1.4缺研究思路和方法1.4.1.论文的主要任务(1)准确把握我国煤炭资源型城镇的现状及其特点。(2)划分生命周期,用生命周期去解读我国资源型城镇的发展。(3)对比分析找出国内外资源型城镇成功的原因。(4)总结出资源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加以印证。(5)以铜川为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找出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1.4.2.所需材料及获取途径 根据生命周期下的资源型城镇的现状及特点,上网和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件参考书获得。 关于中国和西方的煤炭资源型城镇数据通过相关论文著作、统计年鉴和媒体网络获得。1.4.3技术路线确定论文题目搜集相关资料调查,整理相关数据分析归纳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初稿,应补上2、 资源型城镇的定义及其生命周期探索2.1 资源型城镇的定义 所谓的资源型城镇是指因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职能,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资源型经济特色突出,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镇。即典型的“矿兴则城兴,矿衰则城衰”。2.2 生命周期的划分2.2.1生命周期要有图及图名,引用的就注明出处。要做简单说明2.2.2 产品生命周期要求同上2.2.3资源型城镇生命周期介绍国内外的几个成熟的资源型城镇生命周期图。我给你再挑几篇文章发过去。把毛将兴得生命周期图做重点介绍,并且在你的后面的分析中结合这个生命周期来分析和论述,所缺的资料尽量补上,没有数据的用文字论述。切记,切记。依据从哪里来的注明出处。通常人们把生命周期统分为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如图1)一般的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分为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如图2)资源型城镇也可以划分为:资源发现,资源发掘,城镇兴起,;资源开发,城镇发展,;资源衰退,城镇繁荣,;资源枯竭,城镇没落。(如图三,四)生命周期图要重新画,弯弯扭扭太难看。用WORD画,不要剪贴图,图示按章节表示如第二章图一就表示为图2-1. (图二) 产品的生命周期根据发给你的资料好好分析,引用的图,不要粘贴,用WORD画出来。 资源型城镇的生命核心在于资源,随着资源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也把图3,图4看做为一个图,即资源型城镇的生命周期图。2.3 资源型城镇各个生命周期特点 一般的资源型城镇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规划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资源发现,城镇苏醒。发现资源,城镇有了依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开始投入到资源开采中去:矿区选址,资金技术引入,设备采购,人力招聘,以及构建相关的销售系统,开发市场,投入成本大于资源收益。城镇处于兴起准备时间,发展速度缓慢。如这几年的北部湾的石油开发,探明的石油数量惊人,石油销售公司应运而生,钦州市减载平台的建设,西方数百家石油开采公司的投资进入,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 第二阶段:资源发掘,城镇兴起。早期的投入在这个时期初有收获,资源丰富,技术渐渐娴熟,管理逐步规范,市场供求趋于稳定,资源开发加快,城镇开始快速发展。如现在的榆林市府谷县,就处于这个时期:煤炭资源数量丰富,设施完善,开发力度大,当地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发展速度很快。 第三阶段:资源开发,城镇快速发展。资源的开发进入高速发展状态,技术成熟,管理规范,工人待遇提高,市场欣欣向荣,城镇进入高速发展状态。 如陕西神木,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发达,医疗设施完善,人民安家乐业,城镇发展蒸蒸日上。 第四阶段:资源衰退,城镇繁荣。资源开始出现疲软状态,管理出现问题,空气环境相对浑浊,但是市场需求扩大,矿产资源开采市场达到高峰期,工人收入增加,居民生活富裕,设施完善,城镇化水平高。例如山西阳泉市,因矿而生,近年来城市财富不断增加,但是资源有衰退疲惫迹象。 第五阶段:资源枯竭,城镇开始没落。资源开始枯竭,城镇经济开始因此下滑,急需找到出路。例如刚被评为资源枯竭城市的陕西铜川,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因煤矿枯竭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3. 国内外主要资源型城镇经济转型的分析 在探索一条经济、资源、城镇、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上,国内外资源型城镇进行了许多的实践,其中不乏取得成功的转型经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别人的经验,能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理论认知,更好的指导实践,少走弯路。 3.1国内主要资源转型城镇成功典型 (1)阜新 阜新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九五”末,阜新已经走到了衰退期,也就是城市发展的低谷阶段。2001年12月14日,阜新被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中共在“十六大”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十七大”重申 “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而后国家又相继提出了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布署,“十一五规划”中的“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利契机。寻找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大力发展经济,重新走上了正轨,焕发了活力,迎来了新生期。2000年,阜新全市生产总值(GDP)为65亿元,而到了2010年,已经攀升至378.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总量规模扩大了5.82倍,平均每年的增速达到19.8%。图五,2002-2008年阜新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阜新的转型,一靠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当地工业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优化产品,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优势产业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二靠产业创新,培养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骨干企业的实力得到增强,对煤炭的等传统产业依赖变弱,甚至出现负增长,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新型电子、玛瑙加工、北派服饰等六个优势产业,接替主导产业框架初步形成。这六个优势产业怎么没有产量、产值和就业人数的数据,要加上。表1 2010年阜新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这个表里再增加产值和就业人数。图表不正规,自己不能编辑,打印排版时请打印部给你修改一下。产品名称单 位产 量比上年同期 增长%原煤万吨1828.31 -5.1发电量亿千瓦小时117.72 6.5 其中:风电亿千瓦小时15.26 86.3煤气万立方米2722.00 6.3精制食用植物油吨16592 -38.5乳制品吨61910 2.3白酒千升4511 28.7啤酒千升14279 -40.3纱吨10643 11.5布万米3106.0 19.2服装万件170.23 4.0人造板立方米831882 323.2塑料制品吨4974.0 70.9水泥万吨138.85 2.7 三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增加就业,通过加大交通建设,完成了城市80多条主次干道的改造,启动和实施了细河城市段治理、垃圾和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同时,建设了一批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城乡生态环境有所改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就业情况有所改善。阜新的城市转型模式:参照后面给的休斯顿、德国鲁尔模式画一个转型模式图。(2) 枣庄不可避免的枣庄也走到了资源枯竭的十字路口,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但是短短的五年时间,枣庄成功找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让枣庄拉长了煤炭产业链条,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如图七:枣庄国内生产总值对比) 图七 2005年-2010年GDP总量与增幅 枣庄的转型,首先是工业转型,创新提出了“一箱油”理论:把经济发展比作一辆赛车,把环境容量和能耗空间比作汽油。按过去的发展思路,不管用几箱油,只要跑得快就行,现在只有一箱油,既要跑快又要省油。全市水泥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左右,仅占全市GDP的3%,却占全市GDP总能耗的25%。如果砍掉1000多万吨水泥,只影响全市GDP的1%,而腾出能耗空间发展煤炭深加工,产生的GDP比水泥至少高10倍!这样发展煤炭深加工所需的环境容量和能耗空间就从这出来了。围绕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需要,枣庄市对境内煤炭资源实施控制性开采,发展煤炭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变“有水快流”为“细水长流”。目前,以煤炭产业为支柱产业的时代已经远去,可谓让煤矿变成了“金矿”。 表2: 2011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产 品单位产 量比上年增长%原煤万吨2999.98-4.7纱万吨23.9218.8服装万件79467.9320.2机制纸及机制纸板万吨148.569.6焦炭万吨288.296.6合成氨万吨45.03.6水泥万吨2475.56-0.9甲醇万吨80.1716.1醋酸万吨29.34-7.71金属切削机床台9473813.6数控机床台1908237发电量亿千瓦时135.28-4.4 其次是开工建设库容1.33亿立方米的庄里水库,打造丰富的水源地;动工修建枣(庄)临(沂)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实施运河航道扩容工程,打通产品出海和直接进入长三角的通道。 同时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变“卖资源”为“卖文化”上,枣庄市因地制宜重建千年古城台儿庄,撬动旅游和文化产业,成为枣庄市为解决就业和富民问题而迈出的第一步。除了台儿庄古城,枣庄市还重点开发微山湖湿地公园,布局山亭区山水生态游、山乡民俗游,薛城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红色游。要有旅游等第三产业的产值、就业人数统计。 3.2国外资源城市的转型分析(1) 德国鲁尔 德国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 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从19世纪初鲁尔区就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 已经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壮大,钢铁和煤炭产量占德国的70 %和80 %以上,形成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和化学五大主导产业部门,带动了德国的富裕。随着资源的开发,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科技技术的变革 ,鲁尔地区的部分产业单一的城镇开始走向衰落。煤炭工业已由传统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主要出口创汇产业变成了“夕阳工业”。针对鲁尔区的衰落,德国采取了以下措施: 鲁尔区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推进这项工作,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 重点在于改变原有单一经济结构, 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第一,总体全面规划。鲁尔区初期缺少对土地的利用,城镇布局、环境保护等法方面的整体规划,造成地区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于是德邦政府颁布相关法律,并成立了鲁尔区煤管区开发协会,专门负责鲁尔区的土地统筹和全面规划。 第二,对产业进行调整,全面改造。对以往的以煤铁为支柱的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合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产业,如:健康工程和生物制药工程,物流产业,化工产业, 文化产业等。 第三,加大对交通运输的建设。鲁尔区建成了有公路、铁路、水路纵横交错的四通发达的交通网,使得产品物流的速度得到快速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四,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持。目前,鲁尔地区有30多个技术中心,600多个技术研究发展公司。鲁尔区也是欧洲最多大学的工业区。每个大学都设有“技术转化中心”还有专门的科研机构,从而形成了一个从技术到市场完整应用的体系。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之间,企业和可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发挥整体效应,并对这种合作产生的项目予以大量资金支持。(2)美国休斯顿 美国的休斯顿成功转型,实现了由单一自然资源型城市到综合型城市的蜕变,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树立了典范。休斯顿的传统产业为以石油为主的资源产业。但长期依靠资源产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决定了其城市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休斯顿的石油产业出现了一度下滑,出现了“矿盛而城衰”的局面,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从原有传统产业的产业链纵向延伸入手,大力做好石油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多项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 同时政府还通过宏观的规划政策,来助推城市经济的腾飞。如,政府通过在休斯顿地区设立宇航中心,带动相关的机械、精密仪器等相应高新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丰富了城市经济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此外,休斯顿还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与开发,第三产业也就蓬勃的发展起来,成为休斯顿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的人才都集聚这里,又进一步推进了休斯顿各产业的发展。休斯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旺, 这反过来不过20 一30年, 休斯顿就从基本石油化工产业为主的城市,发展为多元经济结构的综合大都市。(3)法国洛林 洛林属于法国北部城市,以钢铁而闻名,是法国主要的钢铁输出地。当地铁矿资源较为丰富,探明储量高达77 亿吨之多,该地区保持着悠久的采矿历史传统。随着世界铁矿资源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洛林地区资源产业的发展出现严重停滞和衰退。为了实现洛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当地政府果断采取了对工业实施转型的做法。 首先,要把工业转型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来看,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广泛参与。当地政府把工业转型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来抓,把工业转型当作一个城市整体性的改革。所以,当地政府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并进行积极的舆论宣传,摆利弊,使政府的各项措施得到产业工人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让他们也积极参与到这一社会工程上来。这样人人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将这个工程做好。 在实施在这工程期间,政府实事求是从底层工人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认真考虑,及时进行处理在转型过程中的面临的问题,解决好再就业问题,解除失业工人的后顾之忧。 高校、科研等部门主动从科研和技术上对这一社会工程进行大力支持;教育部门则从转型所需人才的培养和原有产业工人再就业培训方面提供帮助;建设部门大力进行基础设施更新和改造,努力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新型产业投资单位;金融部门则积极采取相应货币政策从财力上给予支持; 其次,大胆改造升级产业结构。洛林地区实行的工业转型战略并不是简单的对原有产业进行替代,而是实现整个城市各因素各方面的协调转型。他们的主要做法:一是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和人才,对传统的钢铁、机械等产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改造提升原有产业。二是对于缺乏市场竞争力,投入产出比较小的产业果断放弃。三是发展新兴工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和替代产业,特别是高新产业。 再次,加大对工人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以满足城市工业转型的要求;最后,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鼓励和扶持力度。建立了企业园区,聘请相关专家顾问深入园区,使中小企业充满生机活力,有力的推动了整个城市的工业转型战略。3.3国内外资源型城镇的转型经验启示通过以上几个不同资源型城镇成功转型的例子,根据其转型特征,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强生型,重生型和新生型。强生型指的是转型城镇处于生命周期的上升期,在资源比较丰富的基础上,对城镇进行巩固和强化,实现经济产业的高起点,高发展。如法国的洛林,美国的休斯顿;重生型是指在转型城镇处于资源的下降期,城镇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在不抛弃原有的基础资源上,对该城镇的产业经济进行整改,以实现资源城镇的快速恢复与发展。如德国的鲁尔地区,中国的辽宁阜新和山东的枣庄;新生型是指资源型城镇在强生型或重生型的改造基础上,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且不再依赖原来资源或很少依赖的情况下大刀阔斧的对经济产业的改革,找到新的支撑点,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通常说的“另立门户”。如日本的九州模式。归纳其共性,资源型城镇转型的经验启示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不完善,再好好看看资料。(1) 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推进资源型城镇转型。资源型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出路就是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的依靠资源开采和加工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使产业结构由单一资源产业向产业结构多元化和纵深化转变,让越来越多的新兴工业和替代产业加入到资源型城镇中,为城镇经济的更好更快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2) 加大资金和技术引进和投入。资源城镇的产业结构转型, 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产业结构转型, 需要强有力的财力和技术的支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更新技术,充分利用引入的资金,政府的财力和新技术来帮助产业转型。(3)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交通布局, 加强城镇面貌规划, 完善城镇功能。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优先发展的原则,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加工业、服务业和轻工业。积极发展高新产业,鼓励扶持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 4.资源型城镇发展与转型面临的困难及对策铜川市发展与转型面临的困难及对策-以铜川为例 4.1铜川基本特征铜川基本概况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黄土高原南缘,南接古城西安,北通黄帝陵和革命胜地延安,处于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58建市,是陕西省地级市。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工业门类齐全,农业稳定发展,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型城市。 铜川交通便利,是通往人文初祖黄帝陵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经之地。距西安市区 68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2公里,西安至黄陵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咸铜、梅七两条支线铁路与陇海大动脉相连。铜川市总人口数为8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5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3%,全市总面积3882平方千米。 铜川市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农、林、牧的综合发展。铜川是最佳适宜种植黄土高原苹果的中心地带,海拔高,光照强,气候凉爽,降水适中,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具有生产优质苹果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苹果种植面积40万亩。现拥有林地面积244.45万亩,牧草地152.07万亩。铜川的资源型产业发展迅速,资源型产业在铜川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铜川已发现矿产资源四大类20种,其中有煤炭、油页岩、石油、煤层气等能源矿产4种;铁矿、铝土矿等金属矿产2种;水泥用灰岩、电石用灰岩、制碱用灰岩、制灰用灰岩、饰面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陶瓷粘土、耐火粘土、砖瓦用粘土、硫铁矿、腐植酸肥料煤、水泥配料黄土等非金属矿产12种;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2种。探明储量的矿产14种,累计探明储量40亿吨,保有储量36亿吨。煤炭、石油、铝土矿、电石用灰岩、制碱用灰岩、水泥用灰岩、耐火粘土、地下水、矿泉水、油页岩等10种矿产资源列入陕西省矿产资源储量表。其中煤炭储量居陕西省第5位,石灰石储量居陕西省第3位,油页岩储量居陕西省第1位。以下是铜川近十年来的原煤产量图。 在2009年铜川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城市,享受着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2011年陕西省煤炭产量突破4亿吨,达到4.05亿吨,铜川煤炭产量2363万吨,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3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占很大的比例,原煤产值在第二产业产值中的比重仍很大。图表里面不要加背景,打印出来就成了黑色。这个表的图柱打印后就成了黑色,分辨不清。从新设计。注意所有的图表都要用WORD打印不能粘贴。彩色的不能显示效果。 从以上图中数据可以看出,铜川的煤矿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枯竭,铜川的煤炭资源经过多年的采掘,近十年来产量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的,且2011年进入了最高产量。铜川的煤炭储量在全省排名第五,煤炭产量仅占全省煤炭产量的6%,GDP在全省城市排名在倒数第二,所以铜川的资源进入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资源衰退期,铜川的城镇进入了生命周期城镇没落期。这个结论从何处来,要有依据,不能随便说。城镇没落的指标数据有没有?如总产值下降、人口减少、失业率上升、收入减少,如果是这样那么就说明在没落或衰退。如果没有就说明没有在没落阶段,而是综合资源条件下城市重新焕发了活力。这里就用到了毛将兴的资源综合开发周期模型。按照这几个指标统计一下,铜川到底现在没落了没有。这几个指标如果统计出来了,有了结论,也是你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切记切记!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为铜川目前所处的生命周期。 4.2铜川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从资源综合生命周期模型角度分析存在的困难 每一个城镇都有它独特的发展方式,铜川的生命周期与一般的生命周期也会不同,他所面临的困难也会有所区别。(1) 产业结构单一畸形,经济发展失衡。过去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铜川正是在这样的指导下建立发展起来的,严重依赖当地的矿产资源导致产业结构畸形。资源型产业是主导产业,其他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产业关联度大,产业转型困难。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加之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小(如表4-2),人才结构的单一,大多集中于第二产业,其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综合发展。(注:表中数据均来自铜川年鉴)表4-2 2011年铜川三产比重与从业人员分布比例指标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7.4 63.6 30 0.7 59.839.5(2) 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工业投资后劲不足。铜川市政府财政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以资源为主的传统工业,随着资源渐渐的枯竭,财政收入受到一定的影响,加上主要税种全面减收,非税收入占比扩大,财政收入质量下降,地方财政收支紧张,因而用来资源经济转型的资金并不宽裕。截至今年3月底,铜川市的大型项目开工少,全市共有施工项目151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4个;当年新开工项目29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9个,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4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为零,且项目进展缓慢,投资后劲不足。(3)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经济转型发展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系统规划。过去建设的循环经济项目,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引导,在项目的空间布局、上下游产品衔接、各产业和产品的规模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盲目跟风性,导致上下游产品衔接存在空间和规模上的不匹配问题,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还容易带来盲目上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产业趋同、竞争混乱,经济发展片面。因此,未能建立起绿色经济持续发展体系以及完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 (4)外界经济环境复杂严峻。现阶段国家新的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迅速缩减,国内宏观调控方向改变,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不佳,内需严重扩展不足等条件严重制约了铜川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受投资有效需求不足和与房地产调控相关的水泥、铝产品需求量明显下降,加之区域水泥价格恶性竞争加剧,导致企业生产减少,效益明显下滑;国内通胀压力持续,原材料价格涨声不断,国际原油价格创新高,很多企业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外部需求不足,订单减少,市场竞争激烈,不少企业不得不下调产品售价;国内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成本继续增加,以及政府加快推动价格改革,提高水、电、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增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销售方式和结构发生变化。受国家家电以旧换新等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交通便利带来的高端消费外流、网上代购迅速扩张对实体店的明显冲击以及物价上涨对部分消费需求抑制的综合影响,消费结构和水平发生改变;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加重。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的不断深入,房地产销售市场延续上年的低迷态势,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销售明显下降。4.3 对策及建议建议也从综合资源开发生命周期模型考虑。这样前后就统一了。这样文章就有了体系和深度。总体不错,好好把这些东西加上,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加油!我修改需要增加的东西,不能打折扣,必须全部完成!另外注意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标注。如本段引用或参考了那篇文章就在后面注明(刘丽梅 2012),就OK了。 资源型城镇的发展需要根据各个城镇的特点,因地制宜,立足现状,实事求是的借鉴国内外资源城镇成功转型的经验,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转型出路。铜川处于资源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