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江西省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docx

    • 资源ID:1809155       资源大小:149.07KB        全文页数:8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西省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docx

    江西省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子课题课题组研究人员组 长:曾卓雄 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学院成 员:刘新亚 江西中医学研究生部宣江雷 江西中医学研究生部黄维柳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彭齐东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叶国光 江西省学位办宣江雷 江西中医学研究生部彭齐东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处目 录导言1一、加强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3(一)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是江西省实现在中部崛起的迫切要求3 (二)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是实现江西“人才强省”战略的需要5 (三)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是江西省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7二、国内部分高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和启示89(一)国内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做法10(二)启示和借鉴15三、加强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思路和方案措施1317(一)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可行性17(二)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现状17(三)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19结语1723参考文献1824附录附件一 A 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实施办法 2026附录附件B 二 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2531附录附件C 三 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申报表 3037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江西省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导 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新世纪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越来越集中体现为高新技术和创新性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处在高新技术开发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前沿,在培养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知识分子群体和核心竞争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连接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成为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这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自199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实力显著增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端人才的目标,迈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并正在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不够,不能适应我国长远发展战略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教育部于2004年2月提出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并于2005年1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组织实施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的是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江西省教育厅结合江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实际,下发了关于实施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意见和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方案,对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工作进行了部署。而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正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是指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为导向,围绕江西支柱产业,以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为主体,联合具有大量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或科研院所,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与科研院所中极具研究前景的大工程项目或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技能研发复合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的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对于提高我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我省研究生教育实力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结合江西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在借鉴兄弟省市和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并提出了加强我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路和对策,以期推动我省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江西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赣”中部崛起”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2003年初,为了突出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对江西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点培育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目前省内拥有江西铜业、新余钢铁、江铃集团、九江石化、江西鸿源数显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中烟工业公司、省医药集团公司、江中制药集团等一大批支撑支柱产业的优势企业,但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下,它们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当前我省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近2万 人,研究生培养规模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充分发挥我省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江西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赣”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江西人均GDP已超过1千美元,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施一系列增加人力资本投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缩短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时间,尽快实现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增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江西自主创新活动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特点,但在增强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需要我们加强和完善。如何既扩大研究生规模,又保证培养质量,是高校在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问题。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正是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有效模式,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产学研相集合的道路,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本课题结合江西省高校的学科特色和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新模式,提出了加强我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路和方案对策。一、加强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现状1.江西省人才现状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实现科学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和广泛智力支持。近几年来,我省加快实施人才强市省战略步伐,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人才问题仍然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省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高层次、高技能与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人才流失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等等。(1)从人才总量来看,江西各类人才总量不足,密度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关数据显示,(哪年的数据)目前,全省有各类人才(含非国有单位)约192万人,人才密度为4%,相对国际公认的经济腾飞期8%的人才密度标准,差距悬殊,也大大低于全国人才的平均密度水平。与中部六省相比,人才总量也明显不足。目前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约占全国2.8%的份额,居中部六省末位;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为161人,在全国处下游水平;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15万人,约占全国总量的2%,与中部其他省份比存在一定差距。(2)从高层次人才来看,江西自主创新人才非常紧缺。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江西进入第一、第二层次的专家仅7人。特别是具有开拓型的高层次人才和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科技人才更为缺乏,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专业技术带头人才凤毛麟角。前几年,江西科技人才严重流失,2000 年,江西人才进出比例是17;江西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强化引进人才工作。到2004年,人才进出比例变为11.08,(数据太老)目前基本持平,略有盈余,人才流失现象得到了遏制,而且科技人才队伍开始从量的增加转移到质的提高,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显现。(3)从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一是培养规格不高。在全国研究生扩招的大形势下,我省研究生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屡创新高。2005年(换成2007年的数据),全省研究生招生数由3185人增加到4016人,增长26.09%;在校学生数由7483人增加到9860人,增长29.81%。加上专业硕士学位在校研究生3791人,整个在校研究生数达到13651人,突破了万人大关,但是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高新技术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型人才不够。这说明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较弱,规格不高。二是培养目标不太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纵观各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大都是同样的模式,特色不明,趋同发展。重理论教育,轻应用技能培训;重学生就业,轻自主创业等现象各高校都比较严重。三是培养能力欠缺。江西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偏低,规模偏小,竞争力偏弱。具体表现:教师数量总量不足,学科带头人缺乏;各校办学条件生均拥有量不平衡,部分学校图书资料不足;教育投入不足,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四是培养方式单一。目前,我省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基本是各顾各,联合办校,相互利用办学资源的很少。教育经费基本是国家投入加学校收费,社会办学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江西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症结,就是高等教育相对滞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对科技人才的大量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造就不了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严重阻碍着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比如,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唯一进入省部共建的“211”国家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虽然近几年来在全国大学综合排名或学科排名大都处于60至100位之间。但是,南昌大学是列入100位以内屈指可数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排名远远落在100名以外,江西省的“领头羊”仅从办学规模和本科生培养中得到一些安慰,要迈上“研究教学型”,甚至是“研究型”大学的“台阶”尚有很长一段艰难的路程。科技人才是江西新时期发展的最重要资源,科技创新人才战略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江西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一)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是江西省实现省在中部崛起的迫切要求对江西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工业经济增长状况的分析表明,江西经济与周边省份的差距主要在工业,今后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也在工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提出了“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其基本举措是“坚持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工业现代化,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中部崛起”战略为背景,从2005年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看,我省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列(列第12位)的指标有: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居于中等位次(列第34位)的指标有: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市化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相对落后(列第56位)的经济指标有:GDP总量、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中部地区居前列,进入全国前十位,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态势已初步显现。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全国(16.6%)高6.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仅次于河南(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全国(13.6%)高1.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在中部地区与河南并列中部第一位;出口增幅比全国(27.2%)高26.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中部首位。这表明,江西在一些经济发展指标上已实现了赶超并处于中部六省前列,江西经济正在加速崛起,这种良好的崛起态势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赶超,并最终实现“综合省力在中部六省领先”目标奠定了观念、体制和经济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江西“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收入少”的特征和江西作为欠发达省的地位还未根本改变,离实现江西经济的完全崛起和现代化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实现江西崛起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江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崛起新跨越的关键。江西自主创新活动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点,但在增强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需要我们加强和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向几个方面:1. 一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2006年全省53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545家有科技活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覆盖面仅为10.2%。作为我省自主创新骨干力量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其自主创新活动的覆盖面也仅为37.8%,不足四成。自主创新活动尚未成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普遍行为,大量企业仅满足于维持现状,对面向未来市场而进行自主创新活动以实现技术储备的危机感不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 二是自主创新投入不足。近年来,全省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总量仍显不足,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其一一是自主创新资金占生产总值(GDP)的份额较低。从全省R&D经费支出总额上看,投入总量是逐年提高的,但从R&D经费占GDP比重上看,长期在低位徘徊,2006年只有0.81%的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全国1.42%的总水平,而且和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更大。按照国际一般规律,R&D经费占GDP不到1%的地区是缺乏创新能力的,技术研发处于使用技术阶段;在1%-2%之间,技术研发则处于改进技术阶段,才会有所作为;大于2%,技术研发处于技术创新阶段,创新能力会比较强。按照这个标准,我省创新能力缺乏非常明显。其二二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R&D经费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强度的主要指标,国际上普遍认为R&D投入强度只有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十五”以来,我省工业企业R&D经费总量投入增长显著,但投入强度却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200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为0.7%,比2000年的0.5%略有增加。近年来,我省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科技创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了一批勇于自主创新的成功企业。但从总体上看,我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薄弱,除航空、钢铁行业、冶炼等少数骨干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低水平的R&D投入强度,导致全省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其三三是科技经费投入中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较低。2005年,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为7552万元,仅占全国的1.1%。在技术引进项目中,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为1:0.06,远低于全国1:0.23的水平,而韩国、日本的比例为1:5。企业重视技术和装备的引进而忽视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必然导致重复引进和自主创新能力难以提高,甚至出现“引进依赖”现象。3. 三是自主创新环境不够完善。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来看,尚未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依赖政府的思想依然存在,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够强。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环境来看,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研发经费的投入机制。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但由于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由于缺少必要的积累,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二)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是实现江西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需要促进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关键在于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稀缺的现象不仅表现在缺乏有技能的人才,还表现在缺乏有创新观念的人才。在引进外资和资本投入方面,江西比不上东南部沿海地区;在工业基础方面,江西比不上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比不上邻近的湖北省、湖南省;在发展政策方面,江西比不上西部地区。针对上述情况,江西应紧紧依托自身优势,强化“人才强省”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为中西部崛起作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近几年来,我省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步伐,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人才问题仍然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省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高层次、高技能与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人才流失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等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是从人才总量来看,江西各类人才总量不足,密度小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有各类人才(含非国有单位)约192万人,人才密度为4%,相对国际公认的经济腾飞期8%的人才密度标准,差距悬殊,也大大低于全国人才的平均密度水平。与中部六省相比,人才总量也明显不足。目前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约占全国2.8%的份额,居中部六省末位;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为161人,在全国处下游水平;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15万人,约占全国总量的2%,与中部其它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二是从高层次人才来看,江西自主创新人才非常紧缺。人才研究表明:江西具有开拓型的高层次人才和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科技人才更为缺乏,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专业技术带头人才凤毛麟角,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领军人物更是屈指可数。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江西进入第一、第二层次的专家仅7人,获得国家级别奖励的科研成果寥寥无几。前几年,江西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流失,2000 年,江西人才进出比例是17;为此江西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强化引进人才工作,到2004年,人才进出比例变为11.08,2006年以来略有盈余,人才流失现象才得到了遏制。(3)三是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环境来看,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全国106 所“211工程”大学中,中部6省有17所,其中,湖北7所、湖南4所、安徽3所,山西、江西和河南各1 所。西部(12 省市)19所,东部(10 省市)60所,东北(3省市)10所。国家重点支持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大学)共有38所,其中: 中部地区共5所;湖北、湖南各2所,安徽1所; 江西处于空白。江西至今还没有一所研究型大学,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中部都属于滞后省份。中部地区的湖北、安徽以及湖南都有全国一流大学,武汉还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 湖南省在科教方面也有一定实力,现有在湘院士40 多位,有17个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教育也较发达,普通高校数、在校大学生数和研究生数均列中部第二。安徽省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享誉盛名的中国科技大学在培养高端人才方面,为其增添了不少光彩。河南的中央所属研究院所较多,两院院士有100 多名。但是,江西至今没有全国准一流大学,就连研究教学型大学都没有一所,院士仅有3名。科技人才是江西新时期发展的最重要资源,科技创新人才战略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江西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三)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是江西省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江西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症结,就是高等教育相对滞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对科技人才的大量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造就不了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严重阻碍着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比如,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唯一进入省部共建的“211”国家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虽然近几年来在全国大学综合排名或学科排名大都处于60至100位之间。但是,南昌大学是列入100位以内屈指可数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排名远远落在100名以外,要迈上“研究教学型”,甚至是“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台阶”尚有很长一段艰难的路程。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富民兴赣,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树立创新、接受新事物的意识显得最为关键,这需要高等教育来发挥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我省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仍有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一是我省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不大,博士层次培养能力不强高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数量、质量以及研究生教育的效益与发展。近几年,在全国研究生扩招的大形势下,我省研究生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屡创新高。但由于我省研究生教育起点低,基数小,因此发展速度慢,规模小,2007年全省在校研究生数仅近2万,但是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高新技术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型人才远远不够,这说明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较弱。由于我省培养的研究生人数少,因而各项事业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低,不能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上看,我省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格不高。在能培养研究生的12所高校中只有4所高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累计33个博士点,涵盖9个学科门类,2008年博士招生计划只有148名。从我省研究生招生类型上看,除以全国统考、统招为主外,还采取了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工作,部分院校开办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基本形成了以国家计划、单位委培、自筹经费以及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专业学位等多渠道、多形式培养研究生的格局。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培养单位反映部分推荐免试生质量不够高,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专业学位,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工作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监督评估。2. 二是我省研究生教育的学科门类不均衡不全,与专业结构不合理全省共有12所学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除军事学之外的11个学科门类,共有6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5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总体上看,我省研究生培养工作在各个学科门类之间开展得不均衡,我省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以医学和工学为主,其他学科类比例偏低,均未超过10%。从我省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上看,基础、传统的学科专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比重偏小,对面向江西落后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培养各种复合创新型高级人才重视不够。 3. 三是我省研究生培养目标不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不合理、教育内容和方法纵观我省各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大都是同样的模式,特色不明,趋同发展。重理论教育,轻应用技能培训;重学生就业,轻自主创业等现象各高校都比较严重。大多数研究生普遍认为所学知识老化,与现代化科技发展差距较大,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缺乏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科研实践能力及自学能力等。以上问题涉及到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4. 四是我省研究生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容乐观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目前全省研究生培养单位共有硕士生导师2576人。由各校学位点及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分析表明,导师数量最充足的是南昌大学的外科学和内科学,其导师数量分别为130名和108名。另一方面,部分硕士点的导师数量不足,只有1名导师的硕士点有84个,约占15%;只有2名导师的硕士点有74个,约占13%;只有3名导师的硕士点有59个,占10.6%。与一些高等教育发展较好的省份相比,我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导师队伍建设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如学科带头人缺乏;导师队伍不大稳定,存在流失现象;导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降低;导师队伍建设缺乏淘汰机制;导师科研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导师队伍国际化程度较低,学缘结构和学历结构尚需优化,等等。5. 五是我省研究生教育的经费不足研究生教育经费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我省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教育经费紧张,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而且我省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基本是各顾各,联合办校,相互利用办学资源的很少。因此研究生教育经费也存在较大供需矛盾,经费不足是影响我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由于事业费中“人头费”比例日益增大,研究生教育经费得不到保证,在整个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同时导师科研经费作为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来源之一也严重不足。作为地方院校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科研立项相对较为困难,项目数量及单项经费均较少,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由于研究生经费少,导致许多培养单位缺乏必要的设备、资料和实验条件。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较差,许多学校没有研究生专用教室、专用阅览室、专用实验室,不利于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管理。研究生经费紧张,导致导师和研究生应有的学术交流不够,也直接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拓宽学校的研究范围, 扩大研究经费来源及缓解导师资源, 奠定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基础, 起到了既培养高素质人才又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作用。不规范2.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情况目前,我省许多高校比较重视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通过与生产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各个高校的优势学科,充分发挥学科已有的研究条件和各种教学资源,构建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为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南昌航空大学长期与我国国防、航空和江西省地方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密切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南昌航空大学招收了洪都航空集团、江铃汽车集团的技术人员,或攻读硕士学位,或理论培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这些技术骨干在带着企业的技术问题从事课题研究的同时,拓宽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技术前沿,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毕业以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做出更大的贡献。近几年来与国防、航空、江西地方企业签订了数百项横向科研项目,并将研究成果进行了转让,成功地解决了企业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学校分批次派遣多名年轻博士和研究生前往相关企业,或进入企业从事研究,或进行科技挂职锻炼。这些人员在企业期间,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生产、研发现状的了解,并针对企业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与企业科研人员一道开展联合攻关,保障企业生产和研发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对企业技术、质量部门人员进行理论培训,以提高企业技术人员对于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能力。江西农业大学充分利用现有的省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资源优势,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省土地规划设计院、江西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和正邦集团、大北农集团等企业、科研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积极推动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据统计,近三年该校与各级各类科研院所累计培养研究生54名。创新基地的培育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科学实验、自主研发和实践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长创造环境。江西中医学院积极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平台,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中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良好的合作,研究生在完成第一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后,第二年进入科研课题研究阶段。近年来研制开发了一批名牌产品,如健胃消食片、复方草珊瑚含片、珍视明滴眼液、亮嗓胖大海清咽糖、杞浓酒、金圣卷烟等,为江西地方企业医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有多名研究生参加了草珊瑚含片的研制工作,使得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华东交通大学结合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等优势学科特点,以及导师横向课题的关系,积极建设了一批研究生创新基地,与南昌铁路局、江西省交通厅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规模达到100- 200人,为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景德镇陶瓷学院不仅充分利用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中心这一有利条件,而且与省内外相关企业和国内外相关单位合作,建立了多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科研和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省这些基地建设的成绩和经验,以及值得注意的问题应该予以总结。(二)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建设是我省高校和企业相互融合的需要1.加大我省高校和企业产学研结合的要求其一,在业务深度上,高校培养“通才”,企业需要“专才”。普通高校的培养规格向“通才”靠拢,强调扎实的基础和“宽口径”,而具体的业务能力到工作岗位上再去锻炼。企业则希望高校毕业生上岗后能够尽早熟悉工作,并在某一个具体的业务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其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高校着重理论灌输,企业则看重实践能力。高校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学,主要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播由前人的经验升华而成的理论;其实验和实习基本上是验证性而不是开放性的。企业则看重实践能力,关键看学生能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其三,在工作方法上,高校较多“单兵作战”,企业则强调“团队精神”。理论学习离不开个人的悟性,从而形成了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单兵作战”方式。企业工作则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由于生产关键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使从事工作的人员必须协同作战,共同切磋,相互补充。众多的实践证明,缺乏“团队精神”的“高手”不一定能解决企业的难题,这也是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大力弘扬“团队精神”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培养学生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实施变革,向企业的需求靠拢,建立教育创新基地是一个较合适的途径。2.整合我省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我省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学资源严重超负荷,研究生教育同时面临着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两个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实验设施、学习条件均落后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制约其发展。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作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科研人才的模式之一,正越来越受到高校和企业的关注。首先,我们可以从企业角度分析。企业可将生产中的重大疑难技术问题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这个纽带与高校联合攻关, 为企业提供长期可靠的技术支撑,节约了企业在大型试验设备上的投入,节省了企业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时间, 同时还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其次,从高校的角度出发。除开个别课程型学位研究生主要涉及教学条件保障外,绝大部分研究生的培养都需要科学研究条件的保证。通过与企业建立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拓宽了学校的研究范围,扩大了研究经费来源及缓解导师资源,直接建立与企业的长期深层合作,奠定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基础,起到了即培养高素质人才又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作用,是学校与企业更高层次的合作。(三)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建设是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引进外资和资本投入方面,江西比不上东南部沿海地区;在工业基础方面,江西比不上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比不上邻近的湖北省、湖南省;在发展政策方面,江西比不上西部地区。针对上述情况,江西应紧紧依托自身优势,强化“人才强省”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为中西部崛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中部崛起”战略为背景,从2005年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看,我省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列(列第12位)的指标有: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居于中等位次(列第34位)的指标有: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市化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相对落后(列第56位)的经济指标有:GDP总量、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中部地区居前列,进入全国前十位,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态势已初步显现。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全国(16.6%)高6.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仅次于河南(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全国(13.6%)高1.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在中部地区与河南并列中部第一位;出口增幅比全国(27.2%)高26.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中部首位。这表明,江西在一些经济发展指标上已实现了赶超并处于中部六省前列,江西经济正在加速崛起,这种良好的崛起态势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赶超,并最终实现“综合省力在中部六省领先”目标奠定了观念、体制和经济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江西“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收入少”的特征和江西作为欠发达省的地位还未根本改变,离实现江西经济的完全崛起和现代化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江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崛起新跨越的关键。江西自主创新活动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点,但在增强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需要我们加强和完善。1.自主创新意识不强2006年全省53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545家有科技活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覆盖面仅为10.2%。作为我省自主创新骨干力量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其自主创新活动的覆盖面也仅为37.8%,不

    注意事项

    本文(江西省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