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某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现状与改良研究.docx

    • 资源ID:1797246       资源大小:122.20K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某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现状与改良研究.docx

    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现状与改良研究宋 明 刘万勃(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张钟灵 刘红雨 周 虹 刘朝伟 陈朝轩(重庆市农业局蔬菜处)目 录 摘 要. 1一 绪言. 41 蔬菜生产的特点. 52 蔬菜栽培制度的概念、特点及其与栽培模式的关系. 53 合理的蔬菜栽培制度的标准及其重要意义. 54 合理的蔬菜栽培制度的理论基础. 65 制定合理的栽培制度应掌握的原则. 7二 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现状. 81 重庆市农业生态条件与蔬菜生产. 82 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现状. 9三 重庆市蔬菜基地现有栽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501 个别地区不注意轮作,导致目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蔬菜病虫害严重. 1522 少数栽培制度间套作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产量产值低. 1553 肥料的利用有不恰当之处. 1574 病虫害的防治不尽合理. 1775 品种结构尚不够合理. 188四 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改良建议. 1911 严格实行多形式、多类型轮作,合理间套作,充分利用蔬菜间的生化它感作用建立良好的蔬菜生态系统 1922 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实现品种多样化和结构合理化,争取更高的效益. 2043 利用设施栽培实现品种种类多样化. 2074 蔬菜生产走节水农业之路. 2275 进一步提高施肥技术,有利无公害蔬菜生产. 2326 进一步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防止蔬菜的农药污染. 2598 建立蔬菜基地蔬菜生产和贮、运、销过程的安全性监控体系,确保蔬菜产品无害化. 2919 继续坚持走蔬菜产业化之路,在良好的栽培制度基础上把重庆市蔬菜生产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299五 小结. 309参考文献. 313附表1 重庆市蔬菜基地主要优质高效栽培模式. 339附表2 重庆市蔬菜基地主要栽培品种. 366附表3 蔬菜作物轮、间、套、混作中宜与不宜的种类. 395附表4 肥料混合使用表. 427附表5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禁止使用的农药种类. 453 摘 要 栽培制度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土地面积上各种蔬菜的安排布局及其栽培管理等制度。栽培模式(茬口安排)仅仅是栽培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栽培制度所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是栽培模式远不能概括的,它涉及到花色品种布局(品种结构问题)、茬口安排、施肥、病虫防治、蔬菜生态系统和蔬菜产业的优化等诸多问题。蔬菜栽培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广泛采用间套作,增加复种指数,创造出合理的菜田群体结构,提高日光能和土壤肥力利用率;另一特点就是重视轮作换茬、土壤耕作与休闲等制度来减轻病虫害,恢复与提高土壤肥力。 本文从蔬菜栽培学、生态学、生物学、耕作学、经济学等角度,并结合重庆市特有的地理、气候、消费需求、生产习惯等特点,对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采取全面兼顾、重点分析、以多重点代全面的方法,主要针对南岸区、合川市、铜梁县、涪陵区等18个区市县蔬菜基地的63套栽培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和研究。1 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的现状 蔬菜栽培面积扩大,蔬菜生产发展快,栽培制度日趋科学、合理化。1995年,市政府提出重庆市蔬菜生产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四个转变”,并作出蔬菜生产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决定,1999年,针对蔬菜质量问题,市政府又提出全面开展无公害蔬菜工作的决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从蔬菜基地的规模、生产蔬菜的数量、品质以及市场供应的花色品种上都说明,重庆市蔬菜产业正在由过去的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栽培制度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生产水平高的方向发展。 栽培模式形式多样,各地区差异大,总体水平上还有潜力可挖。栽培模式是栽培制度的重要内容,它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栽培制度的优劣情况。重庆地形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各地区的蔬菜栽培模式也不尽相同,按生产类型可分为苗菜型、纯菜型、粮菜型等;按栽培方式分有粮菜轮作,水旱轮作,净作种植等多种模式;按土地茬口来分类,重庆市蔬菜基地上存在着一年二熟、一年三熟、一年四熟、一年五熟、一年六熟五种类型。其中主要以一年三熟制、一年四熟制为主,其比例分别占49.2、28.6。总体上,全市各蔬菜基地的复种指数一般在2.8以上,高的可达5-6。全市主要蔬菜基地年平均产量达7335.6kg/667m2,产值年平均达0.76307万元/667m2。对于不同地区的蔬菜基地,有的产值年平均高达1.6142万元/667m2,有些地区只有0.2746万元/667m2;从产量上看,有年平均达11.550kg/667m2的地区,也有仅达5233kg/667m2的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 在对各栽培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的分析时,采取绝对产量、产值与正态分布规律相结合的方法,从栽培模式的产量的角度选出了15套产栽培模式(产量在9000kg/667m2 以上,占总数的23.8)和9个低产栽培模式(产量在5000kg/667m2以下,占总数的14.3%);从经济效益的角度选出了套济效益较高的栽培模式(产值在1.0万元667m2以上,产出投入比大于4.0,占总数的23.8%)和套经济效益较低的栽培模式(产值在0.4万元667m2以下,产出投入比在2.5以下,占总数的17.5%),从合理的蔬菜栽培制度的标准、原则、理论基础和蔬菜间的生化它感现象的角度对部分产量和经济效益均高或均低的栽培制度模式进行了可能原因的探索与合理性的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现代生产优化方式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其中经济效益是优良栽培模式的重要目标,它直接决定栽培模式的应用价值。经济效益是与市场密切相关的统计量,其衡量指标很多,如:产值、纯收益、投入、产出/投入等。每一种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地评价栽培模式的优劣,例如产值,它仅反映了最终的经济产出,不能反映投入和纯收益;而纯收益虽直接反映了生产者最终的经济效益,但并不能反映栽培模式水平的高低。举个例子来说,某个栽培模式投入了0.1万元,产出0.3万元,故其纯收益为0.2万元,产出/投入比值为0.3;另一个栽培模式投入了0.3万元,产出0.5万元,其纯收益也是0.2万元,产出/投入比值为1.67。相比以上两种栽培模式,纯收益均相同,但产出/投入比值却相差甚远,很明显,第一种栽培模式对于第二种栽培模式而言,茬口安排水平相对高,实现了相对少的投入而获得同样的纯收益。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产出/投入” 能反映栽培模式水平的高低,同样,“产出/投入”也具有局限性,即不能反映最终的纯收益情况。综上所述,单用某一项指标都具有片面性,故本部分在对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中,采用产值和产出投入比相结合的办法对之进行较全面的评价(产出投入比用来反映该栽培模式水平的高低)。同时,通过对重庆市多个蔬菜基地的多种栽培模式进行随机抽样,获得了有代表性的样本,建立了投入与产出间数量关系的回归数学模型(符合洛吉斯蒂回归曲线):y=(r=0.5921>r0.05=0.5760) x-单位面积投入量(仟元/667m2);y-单位面积产出量(仟元/667m2)。该曲线反映出目前重庆市蔬菜基地各栽培制度的产出增长特点是,在投入量不多时,产出随投入增加而缓慢增加,然后在一定投入量范围内产出随投入快速增加,当投入超过一定的量后,产出随投入的增加而不再增加,即某种栽培制度达到最大生产量。从理论上讲,目前栽培制度的产出水平随投入量在0.293仟元/667m216.285仟元/667m2之间徘徊(排除个别苗菜型栽培模式,因为育苗这一茬生产较特殊,与大多数栽培模式不相同,此处仅为总体水平而论)。 蔬菜生产管理技术,尤其是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较快。在施肥上,各蔬菜基地都做到了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把满足蔬菜营养需求和改良土壤结合起来,为蔬菜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施的有机肥包括生物肥、家禽畜粪尿肥、厩肥、人粪尿堆肥、草木灰等,其中生物肥属有机复合肥(如TBS)这一类。施用人粪尿和畜粪尿肥相当普遍,占全市有机肥施用的6070%左右,禽畜粪主要是鸡粪和猪粪,其次是厩肥和堆肥施用也较多,占25%左右。目前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上,已在较多地施用生物肥。在病虫害防治上,各蔬菜基地在使用药剂时基本上做到了选用低毒农药和个别中等残毒农药,但极个别地区还在使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禁用农药,如氧化乐果。2 重庆市蔬菜基地现有栽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重庆市蔬菜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尤其是在蔬菜产业化工程的直接推动下,栽培制度日渐成熟、合理,正在向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方向发展,但是,现有栽培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个别地区不注意轮作,导致目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蔬菜病虫害严重。少数栽培制度间套作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产量产值低。 产量产值是栽培制度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是衡量栽培制度优劣的一个指标,决定着栽培制度的应用价值。在所调查的全部栽培制度中,约有5%的栽培制度产量产值相对较低。肥料利用有不恰当之处。表现在:单一化肥施入;总体上重视“N、P”肥,忽视“K”肥的施用; 部分化肥的混合不合理,导致养分损失等。病虫害的防治不尽合理。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表面上,这纯属技术问题,实质上,它涉及到对整个菜田系统的生态工程建设,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上,一般的生产观点是防病虫、保产量。认为病虫防治得越彻底,产量就越能得到保证和提高(在其他栽培条件较适宜的情况下)。然而,越想将病虫防治彻底,势必就越多打农药,从而可能造成农药污染,不利于无公害蔬菜生产。要协调好这两者间的关系,就要求实行包括栽培模式、作物布局以及生物防治为主体的一整套优化栽培技术体系。就重庆市蔬菜栽培制度而言,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地区重治轻防,忽视生物防治;药剂防治中存在高残毒农药使用、农药不科学混合;大部分地区缺乏统防统治的条件和观念等问题。品种结构尚不够合理。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品种结构调整,以增加市场花色品种,繁荣市场。3 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改良建议针对以上的情况,提出以下九个方面的改良意见。 严格实行多形式、多类型轮作,合理间套作,充分利用蔬菜间的生化它感作用建立良好的蔬菜生态系统。严格实行多形式、多类型轮作制度来减轻病虫害,恢复与提高土壤肥力;合理间套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扩大、加速系统物质循环。在间套作安排时应注意以下问题: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需要的茬口类型,不能生搬硬套,其它地区的栽培模式仅为参考。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实现品种多样化和结构合理化,争取更高的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栽培蔬菜有860余种,而我国仅129种,我市栽培的蔬菜约有80多种,由此可见,种类品种的进一步增加是可能的,尤其是引进优质的国内外蔬菜对发展重庆的蔬菜产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设施栽培实现品种种类多样化。在设施栽培中易使土壤发生劣变,因此要注意提高设施蔬菜的土壤管理技术,促进土壤系统良性循环。蔬菜生产走节水农业之路。节水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节水农业不仅有节水、节能、省工的优点;还有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减少养分流失;控制温湿度状况,可减轻蔬菜病虫害;有利于蔬菜对养分的吸收,可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等效果。重庆地理条件特殊,虽有嘉陵江和长江穿流,但作为利用的农业水资源仍很贫乏,有较大部分基地离江河较远,因此,走节水农业之路对重庆蔬菜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施肥技术,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生产。施肥不单单是营养植物,而且还要营养土壤中无数的微生物,使高等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经常处于正常的共生共荣关系。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配合使用,既能供给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又能供给微生物发育所需的无机营养。在施肥技术上要发展平衡施肥,测土施肥技术,重视硼钙肥的施用,尤其是“Ca”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通过“维茨效应”(即影响质膜,而非影响代谢的作用)促进K+、Rb+以及Br 的吸收,减少根中阳离子的外渗。合理施用氮肥,防止蔬菜硝酸盐污染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一环。针对重庆地区气候特点提出以下10个方面的氮肥合理施用技术。化学氮肥适宜施用量。选择适宜的氮肥种类。施用缓效氮肥。注意NH4+-N与NO3-N的适宜比例。氮肥分期施用。局部施用氮肥。施用硝化抑制剂。重视N肥与其它肥料的配施。严格控制收获安全期。重点研究重庆冬季蔬菜硝酸盐的控制措施。进一步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防止蔬菜的农药污染。“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思想有两条,其一是“防重于治”,其二是防治病虫害的技术应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杜绝农药污染蔬菜,对生产无公害蔬菜有重要意义。“病虫害”一词是从栽培者的角度提出的;从生态学角度看,各种生物都习居在同一个自然空间各自占据一定的位置并采取一定的生活方式保存自己,通过一定的“食物链”结构维持自然界的平衡状态,各种昆虫和微生物在菜田里的各种蔬菜上生存,取食和繁殖后代(即病虫的危害及蔓延)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但是,任何一种病害的发生,都与寄生物、寄主和特定环境有关,我们虽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它们,但我们可以控制这些为害蔬菜的生物侵入蔬菜的通道,强化蔬菜本身的抵抗能力,并利用“食物链”原理控制这些生物的大量繁殖,这样,既维持了自然界固有的生物间的生态平衡关系,也基本保护了栽培作物,从而达到生态防治的目的。生物防治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隔绝或减弱病原。改善菜田内小气候,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健体防病。其它生物防治技术,如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灯光诱杀趋光性害虫等。合理利用农业技术措施,控制蔬菜重金属污染。重金属由于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易于在土壤中积累,甚至在土壤中可能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而蔬菜与其它作物相比,对多种重金属的富集要大得多,富集系数一般在3-6,即在被污染的环境里生产的蔬菜其有毒物质的含量可达土壤的3-6倍。因此,重金属是土壤污染中最重要的污染物,也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防治的污染物之一。控制重金属污染的农业技术措施有以下六个方面。采用低富集轮作法,降低重金属进入食物链的量。应用植物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利用细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施加有机质、有机肥、石灰(钙肥)改良法。向土壤中投加粘合剂、土壤改良剂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排土客土法。建立蔬菜基地蔬菜生产和贮、运、销过程的安全性监控体系,确保蔬菜产品无害化。蔬菜生产的安全性监控一定要树立“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新观念,监控产地环境质量、生产过程和产后处理三个环节,以此监控蔬菜生产的全过程,确保蔬菜产品的安全质量。继续坚持走蔬菜产业化之路,在良好的栽培制度基础上把重庆市蔬菜生产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蔬菜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很多环节,环环如扣。总的来说,今后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更进一步做好工作。 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蔬菜基地的科技含量,按市场规律发展重庆蔬菜生产。把产业化和规范化结合起来,生产高质量、高效益的蔬菜产品。重视产业发展对蔬菜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蔬菜商品性生产的角度看,蔬菜生态系统的主要内涵是蔬菜产业系统,产业的发展对系统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改进与优化系统的结构,不断提高其功能,保证系统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蔬菜的产业结构及其机能,特别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产业发展与系统目标的关系。产业发展与系统内涵延伸的关系。产业发展与系统整体性原则的关系。产业发展与系统功利的关系。4 小结优化重庆市蔬菜栽培制度,优良的栽培模式只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还有许多方面都需要改进提高,尤其是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生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能以静止,孤立的观点对待,栽培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益的,它随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需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言其优主要是从生态学方面来考虑的。但由于它必须放入到市场中去考察,在不断筛选、创新栽培模式时除遵循绪言中所讲原则外,还要注重其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活跃的蔬菜产业。总之,改良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使重庆市蔬菜生产可持续地实现高产、高效、低耗、优质无公害化的目的。返回 一 绪言蔬菜是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副食品,蔬菜产业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蔬菜生产中,首先要利用好栽培制度,合理、科学的蔬菜栽培制度,关系到生产者能否给广大消费者提供多品种、高品质、洁净、卫生、又无污染的蔬菜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型的消费需求;关系到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能否保持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优化,防止产品和环境的污染,促进蔬菜生产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将从蔬菜生态学、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无公害蔬菜生产、蔬菜产业化发展等角度,并结合重庆市特有的地理、气候、消费需求、生产习惯等特点,对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的现状和优化逐一论述。返回 1 蔬菜生产的特点(1)蔬菜生产应是一种高效集约型的农业生产,它的栽培制度安排比大田作物要复杂得多,不仅有露地生产,还有保护地栽培;既有旱地大田生产,也有水生蔬菜生产;有城市郊区及工矿区的专业性商品蔬菜基地,也有面广量大的粮区季节性蔬菜生产,其栽培制度各不相同。(2)蔬菜品种及种类繁多,生长速度快,生产季节短,复种指数高,比起大田作物,要更多地安排间、套、混作和多次作。(3)蔬菜生产需要较多的管理、资金、肥料和水利排灌设施工程的投入。(4)蔬菜是一种不耐贮运的商品,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生产者自身的生产条件进行合理的品种茬口安排,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风险。返回 2 蔬菜栽培制度的概念、特点及其与栽培模式的关系蔬菜栽培制度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土地面积上各种蔬菜的安排布局及其栽培管理等制度。具体地说,它包括因地制宜地扩大复种面积,采用轮作、间作、套作及混作、多次作等技术来安排蔬菜栽培的次序、蔬菜的种类,并配合以合理的施肥、灌溉制度、土壤耕作与休闲等管理制度。蔬菜栽培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广泛采用间套作,增加复种指数,创造出合理的菜田群体结构,提高日光能和土壤肥力利用率;另一特点就是重视轮作换茬、土壤耕作与休闲等制度来减轻病虫害,恢复与提高土壤肥力。栽培制度的内涵极其丰富,栽培模式(茬口安排)仅仅是栽培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栽培制度所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是栽培模式远不能概括的,它涉及到花色品种布局(品种结构问题)、茬口安排、施肥、病虫防治、蔬菜生态系统和蔬菜产业的优化等诸多问题。在本文的下面几个部分将根据重庆市的情况针对栽培制度的各个方面来论述。返回 3 合理的蔬菜栽培制度的标准及其重要意义 (1)合理的蔬菜栽培制度的标准 要看所安排的品种是否与市场对路,能否满足消费者对蔬菜优质、多品种、卫生而有营养的需求,并获得相当的经济效益。蔬菜生产是一种商品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安排好栽培制度,才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看栽培制度是否符合不断地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实现有限耕地上的可持续生产。土壤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通过轮作换茬,增施有机肥料、晒垡或冻垡,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不仅可以从单位面积耕地上得到高额的产量和效益,而且能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可持续生产。例如:能固定空气中氮素、需氮肥少的豆科蔬菜与耗肥(尤其是氮肥)量大的叶菜类轮种,比起叶菜类连作,更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和保持。 要看栽培制度是否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太阳能是蔬菜产量形成的基础,蔬菜中90%95%的成分都是光合产物的碳水化合物,其余的5%10%是从根部吸收的矿质营养元素。科学地安排栽培制度能增加田块绿色植物覆盖率,有效地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而获得单位面积年产量的增长。如利用多次作、间套作技术,提高复种指数或进行立体种植,改善田间作物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要看是否有利于控制、避开病虫害的浸染源。例如,轮作便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还可以防治一些土传病害的发生;调节蔬菜的种植或定植期,同样也可获得避病的效果。 要看是否有利于抑制杂草的生长。建立合理的栽培制度,使之有利于蔬菜的生长,在前后作配置时,要注意到前作对杂草的抑制作用,为后作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 要看是否良好地利用了生化它感现象。生化它感现象指生物通过释放、分泌化学物质而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的现象。它感现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它感现象分泌的它感化合物有水溶性有机酸、苯甲酸、类萜和甾类化合物、单宁、类黄酮等,这些化合物通过淋洗、根系分泌、挥发、植物残体分解的途径释放到环境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它感作用影响植物分布,群落组成、演替,种子萌发,氮循环等。根据它感物质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自毒、相生(互利)、相克(互抑)、偏利、偏害、中性、寄生等。部分蔬菜间的它感现象见附表3。在安排栽培制度时,前后茬作物、相邻间作物尽量发挥其互利或偏利作用,也可利用作物与杂草或病虫害的相克作用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大蒜套种玉米,能减少玉米螟危害,从而减少农药的施用,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生产;大白菜后茬种绿豆,前茬大白菜残体腐解释放出化学物质,抑制后茬绿豆的生长,这是一种不利的情况,应不采用。 要看栽培制度是否能充分发挥现有的劳力资源、技术特点、设施机械和资金的效益,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益。蔬菜是一种需手工操作较多的作物,如果安排费时费工较多的蔬菜,有时会因劳力跟不上而导致失败。同时,栽培制度也要符合当地的生产气候特点,做到因地制宜。 (2)合理的栽培制度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断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的危害,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利于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人们对蔬菜的消费需求已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要求周年生产供应种类及品种多样化、优质、有营养、无污染的蔬菜。 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生产者通过掌握市场流通信息和技术信息,安排合理的品种茬口,生产出适销对路或紧俏的蔬菜产品,获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返回 4 合理的蔬菜栽培制度的理论基础 (1)充分利用不同蔬菜作物间的互补作用互补指几种作物互为补充地利用环境生活因子,包括温、光、水及其彼此的代谢产物、病虫害等方面的互补。利用不同蔬菜作物间的差异进行互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间上的互补。利用不同作物生育期的差异进行间作套种,以达到充分利用不同时间内生活因子的可能性。如利用苦瓜与辣椒生育期的差异进行套作,在品种选择上,辣椒选择耐低温、早熟、丰产类型的品种,并进行早熟保护地培育壮苗栽植,当苦瓜植株生长进入旺期,此时辣椒收获期将要结束而拔秧,既不影响苦瓜生长,也有利于辣椒增产且高效。 空间上的互补。不同作物的高矮、株型、叶型、需光特性与生育期是不同的,把它们合理地搭配在一起就可以充分地利用空间,提高对光能的利用,如高秆的黄瓜、菜豆与矮生的毛豆、马铃薯间套作。其主要原理:一是能提高单位面积作物的总密度,增加叶面积系数,增加截光量,减少漏光与反射;二是能改善群体垂直层分布与结构,增加照光叶面积;三是充分利用作物不同的需光特性(如喜光、耐阴);四是有利于通风增加作物群体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等。 土壤养分的互补。不同蔬菜对土壤养分的要求、吸收能力和种类不尽相同。一般禾本科作物需氮多,豆科作物需氮少而需磷钾多,豆科作物可借共生固氮菌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转化为有机氮,从土壤中吸收的氮肥相对就少;白菜、芥菜、菜薹、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利用土壤中较难溶磷的能力强,而甜菜则弱,谷类、葱蒜类等浅根性蔬菜作物主要吸收浅层土壤中的养分,而大豆(毛豆)及瓜类蔬菜等深根性作物则可利用土壤深层中的养分等;此外,某些蔬菜的根际代谢产物对其本身可能无益甚至有害,而对其它蔬菜或微生物则有益,如洋葱、大蒜等的根际分泌物,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必须指出的是蔬菜间的互补是相对的,竞争是绝对的,问题在于通过合理的栽培技术、栽培制度,减少竞争,增加互补。 (2)增加叶日积,提高光能利用率研究表明,太阳能的利用理论值可达5%,最高达6%,而目前利用率普遍在2%3%之间。提高光能利用率,是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要达此目的,必须增加“叶日积”,即增加单位土地上的绿叶面积或延长绿叶的光照时间,它是反映光能利用率的综合指标。间套作种植,可以获得较大的叶日积和延长光照时间,将一熟或两熟变为三熟甚至多熟,可以充分利用光能资源。 (3)有利于维护农田生态平衡 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如间套种植由于增加了农田覆盖度和覆盖时间,可减弱雨水对地面土壤直接冲刷从而达到减少农田水土流失的目的。 扩大、加速物质循环。栽培制度中多熟制种植随着产量的提高,作物收获物从土壤中获取的养分元素呈比例增加,与此同时,如若处理得当,可以扩大或活跃物质循环,使土壤保持高水平的营养平衡。其原因一是作物种类多,在间套作种植中,选择适当的作物种类或品种做到合理搭配,如增种豆科蔬菜或耗肥量少的蔬菜作物,能够活跃物质循环;二是增加了秸秆还田的可能性,有利于土壤保持高水平的营养平衡,因产量的增加也必然带来作物秸秆量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秸秆还田的可能性,如禾本科作物将籽粒除外的干物质还田,回田的干物质中碳可达60%,钾可达83%,钙可达92%,氮、磷分别为2/5、1/5;三是增施有机、无机肥料,可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的结构。返回 5 制定合理的栽培制度应掌握的原则从技术上看,栽培制度包括轮作、连作、混作和套作、多次作等。轮作指在同一块菜地上,按一定的年限,轮换栽种几种性质不同的蔬菜;连作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年份内连年栽培同一种蔬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蔬菜隔畦隔行或隔株同时有规则地栽培在同一块土地上称为间作;不规则地混合种植称为“混作”;前作蔬菜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或株间种植后作蔬菜,前后相连共生的时间较短称为“套作”。它们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各种蔬菜的生态特征、选择互补性较多的作物种类和品种,因地制宜地安排栽培制度,达到保证增产增收的目的。现将它们各自的原则分述如下。 (1)轮作设计应掌握的原则 根系深浅及对土壤养分要求不同的蔬菜轮作。例如,消耗氮肥较多的叶菜类,消耗钾肥较多的根茎菜类,消耗磷钾肥较多的果菜轮流栽培;深根性的根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除黄瓜外),应与浅根性的叶菜类、葱蒜类等轮作。 注意不同蔬菜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如甘蓝、马铃薯等种植后能增加土壤酸度,而菜玉米、南瓜、菜苜蓿等种植后,能减少土壤酸度,故对土壤酸度敏感的洋葱等作为菜玉米、南瓜后作可获得较高产量,作为甘蓝的后作则减产。豆类的根瘤菌给土壤遗留较多的有机酸,连作常导致减产。 将有同种严重病虫害的蔬菜在年份上隔开轮作。同科、同类蔬菜常感染相同病虫害,原则上应尽量避免它们连作,每年调换种植性质不同的蔬菜,从而使病虫失去寄主或生活条件,达到减轻或消灭病虫害的目的,粮菜轮作、水旱轮作对于控制土传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瓜类蔓枯病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将能改进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的豆科、禾本科蔬菜安排在轮作计划中。如在豆科、禾本科蔬菜后,种植需氮较多的白菜类、茄果类、瓜类等;再次种植需氮较少的根菜类和葱蒜类,而以需氮最少的豆类放在最后,亦为其它蔬菜的良好前作。 在具有不同分泌物的蔬菜中,应选相互促进或相互影响的种类和品种作为前后作。如葱、蒜、洋葱等的后作种大白菜,可减轻病害,极有利于无害化生产。 将完全覆盖地面的蔬菜与生长缓慢、株型较小的蔬菜交错搭配种植,有利于对杂草的抑制。一般来说,胡萝卜、芹菜等生长缓慢,抑制杂草的作用很小,葱蒜类、根菜类也易遭杂草为害,而南瓜、冬瓜等因生长期间侧蔓迅速布满地面,不利于杂草生长。 各类蔬菜轮作的年限依蔬菜种类、病情而长短不一。如白菜、芹菜、甘蓝、花菜、葱蒜类、慈菇等在没有严重发病的地块上可以连作几茬,但需增施底肥。马铃薯、山药、生姜、黄瓜、辣椒等轮作年限是23年,茭白、芋、番茄、大白菜、茄子、甜瓜、豌豆等轮作年限是34年,而西瓜的轮作年限需67年。 (2)连作应掌握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不采用连作的栽培制度,但有时因市场供应的需要而采取这种方式。连作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根据不同蔬菜种类确定连作年限。一般禾本科蔬菜常连作,其次是十字花科蔬菜,伞形花科也较耐连作,但以轮作为佳。如白菜、芹菜、甘蓝、葱蒜类、慈菇等在没有严重发病地块上可以连作几茬,但需增施底肥;黄瓜病虫害较多,连作不可超过二三年,三年后一定要另种其他蔬菜。 不仅要避免一种蔬菜作物而且还应避免同类蔬菜作物的多年连作。连作蔬菜不仅仅限于同种蔬菜,有的同属、同科作物连作都可产生连作障碍。在安排连作时要考虑到这一点,才可避免病虫害威胁,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3)间、套作和混作应掌握的原则 和当地生产条件相适应。蔬菜间套作复种指数高,经济效益好,但要求投入的劳力和农业生产资料也相对较多,对生产技术的要求较高,如果这几个方面跟不上,也不能收到丰产增收的效果。过多过乱地安排间套作,往往因管理跟不上而导致失败。 根据人民生活需要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间套作。蔬菜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只有适应了市场的变化,才能获得较好的效益。 合理搭配蔬菜的种类和品种。实行间套作时,要根据各种蔬菜的生态特征,选择互助互利较多的作物品种,实行搭配,并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否则,会加剧种间竞争,导致减产。a 生长期长的与生长期短的,生长快的与生长慢的,早熟的与晚熟的蔬菜间、套、混作,可充分利用土地,增加复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例如:生长期长的甘蓝与小白菜间作,芹菜或胡萝卜等生长缓慢的蔬菜与小白菜、四季萝卜等生长快速的混播。b在株型上,高秆与矮生、直立与塌地的种类搭配,使喜光与耐荫的蔬菜搭配,可充分而合理利用空间,解决复合群体高度密植的通风透光问题。如高秆的菜玉米与矮生的毛豆、马铃薯、直立的洋葱、大蒜与塌地的菠菜间套,丝瓜棚下间种芹菜等。c 在根系上掌握深根性与浅根性搭配,以合理利用土壤中水分和养分。例如深根性的果菜类与浅根性的苋菜、小白菜等间作,菜玉米与洋葱、大蒜套作等。d 互利或偏利的蔬菜间套作,可使两方或一方能得到比单作更多的益处。如葱蒜类与大白菜间作可减轻白菜软腐病的发生,春甘蓝间种冬瓜、西瓜、甜瓜,可对瓜苗起防寒作用。 安排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间套作后,单位面积上总株数增加,因此,要处理好主、副作物争光线,争空间,争肥水的矛盾。a 主、副作物合理的配置比例。使间、套作物都能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一般以保证主作密度与产量为前提,适当提高副作物的密度与产量为原则。b加宽行距,缩小株距,如矮生作物的种植幅度加宽(行数多),高秆作物幅度窄(行数少),以充分发挥边行的优势作用,使矮秆作物生长的地方变成高秆作物通风透光的“走廊”。c尽量缩短前茬与后茬的共生期,以不防碍前作生长和后茬苗壮为原则。d掌握土壤养分要求不同和根系深浅不同的间、套作。如毛豆需氮少、菜玉米需氮多;叶菜需氮多,果菜需磷、钾多的间作。返回 二 重庆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现状1 重庆市农业生态条件与蔬菜生产 (1)重庆市气候条件与蔬菜生产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中上游,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暖春早,秋冬阴雨寡日照,夏季多伏旱,适宜各种蔬菜栽培,可周年生产。重庆全年日照时数在1,1001,300小时之间,全年日照率在25%28%之间,日照时数分布不均,夏季日照充足,春季尚可,秋季不足,11月至翌年2月日照时数每月均小于50小时,冬季常多雾。全年总辐射为341.5千焦/厘米2,49月是光照充足期,占全年总辐射的71%。在蔬菜生产上,光照条件是秋冬蔬菜栽培技术措施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对于冬季保护地生产,光照条件起着较大的制约或促进作用。而对于大春蔬菜来说,这一点却极为有利。重庆常年平均气温18.3,最冷1月平均气温7.5,最热7月平均气温28.5,24月气温回升快。冬暖,使很多蔬菜品种能越冬正常生长,也能利用较简易的保护设施培育茄果类等蔬菜冬苗;春早,有利于果菜类蔬菜提早定植、上市。但早春气温不够稳定,春分到“清明”和“谷雨”前后常有寒潮出现,在24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0以上,会给大春蔬菜的播种和定植带来困难。7、8月至9月上旬,通常高温天气伴随干旱,且持续时间较长,对蔬菜生长发育非常不利。重庆全年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之间,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多,沿江河谷小于1,000毫米,全年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大于150天。在5月至6月,会出现连绵阴雨,常称为“梅雨季节”,由于湿度大易引起蔬菜病害的发生。秋季910月中旬常出现秋绵雨,一般连续时间在5天以上,多的可持续12天,对于秋冬蔬菜影响较大,例如引起甘蓝、大白菜的沤根或生长不良,结球松散,病害重。 (2)地形条件与蔬菜生产重庆市地形复杂多样,且立体性强,海拔高度一般在250800米之间,最低154米,最高1973米,海拔级差达1819米。地貌上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平坝四大基本生态类型,构成了沿江河谷区、浅丘平坝区、低山背斜区和中山温凉区等四个蔬菜生产区系。这种地形的多样性、立体性为重庆市的蔬菜生产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气候条件,可以利用其排开播种,生产早、中、晚熟蔬菜,特别在低山和中山地区可利用其生产淡季蔬菜,使全年供应较为均衡。下面将分别对重庆四个生产区的特点逐一介绍。沿江河谷区:主要是沿长江、嘉陵江、涪江等沿江两岸地区,其海拔高度多在183.9300米,低于洪水线的地区。地势平坦,地层深厚,土壤为冲积土,质地疏松肥沃,理化性能好,宜种性强,PH值中性至微酸性,热量丰富,河谷效应明显,早春土温回升快,水源充足,灌溉方便。这些地区宜于大春蔬菜的提早种植,4月中下旬可陆续收获上市。浅丘平坝区:主要是沿江河两岸的浅丘,地势较平坦的地带,海拔高度多在250300米之间。气候温和,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源方便

    注意事项

    本文(某市蔬菜基地栽培制度现状与改良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