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广东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方案.docx

    • 资源ID:1793265       资源大小:115.89KB        全文页数:10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广东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方案.docx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年)(征求意见稿)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二00九年五月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机遇和挑战4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4(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基础不断加强4(二)节能降耗、“四节一综合”工作成效显著4(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积极改善5(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6(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6二、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良好机遇9(一)具备坚实的战略基础9(二)具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9(三)具备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和工作经验9(四)具备良好发展契机10(五)具备较好的工作载体平台10(六)国际金融危机有助于推进发展循环经济11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挑战11(一)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循环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12(二)存在工艺流程和技术等方面障碍14(三)亟待建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15(四)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建设滞后,缺乏有力措施保障15(五)基础性工作没有切实到位,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创新16(六)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17第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与工作重点18一、指导思想18二、基本原则18(一)“3R”并重、减量化优先18(二)全面布局、点线面结合19(三)体现特色、力求实效19(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19(五)法制保障、制度推进19三、发展目标19(一)发展阶段定位20(二)2012年发展目标20(三)2020年发展目标21(四)主要指标23四、工作重点24(一)突出一个主题24(二)实现两个转变24(三)构建三个层面、四个层次循环24(四)落实四项任务25(五)抓好五个环节25(六)夯实六方面基础26(七)落实十大行业26第三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与任务27一、主要内容27(一)做好区域布局27(二)强化基本管理制度29(三)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30(四)建设循环型企业34(五)建设循环型园区36(六)建设循环型社会38(七)建设生态产业42(八)倡导绿色文化,促进绿色消费45二、重点任务46(一)推进资源节约与利用46(二)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68(三)加快建设绿色政府73(四)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75(五)加快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79第四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82一、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分类示范企业82(一)循环经济试点企业82(二)清洁生产企业82(三)节能示范企业83(四)节水示范企业83(五)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83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83(一)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84(二)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区84三、循环经济示范城市84(一)循环经济示范城市84(二)循环经济示范县(区)84(三)循环经济示范社区(绿色住区)85(四)循环经济示范村镇(绿色村镇)85四、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单位(项目)85(一)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示范单位(项目)85(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单位(项目)85(三)再制造示范单位(项目)85(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单位(项目)86(五)污泥综合利用示范单位(项目)86五、绿色建筑示范项目86(一)绿色建筑示范项目86(二)绿色办公示范单位86六、循环经济公共平台示范单位(项目)87七、关键、共性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87(一)节能与新能源技术87(二)节水技术88(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88第五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激励和保障措施90一、实行各种激励政策,构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90(一)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90(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90(三)实行合理的价格政策和收费制度91二、强化自主技术创新,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91(一)提高循环经济适用技术自主开发能力92(二)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92(三)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92(四)加强技术合作和技术创新经验推广93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93(一)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93(二)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93四、依法监督管理,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保障94(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94(二)加强和完善法规体系建设94(三)进一步制定更严格的节能降耗、节电、节水、节材、节地等强制性能效标准95(四)建立和落实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95(五)积极推进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制订工作96五、完善服务手段,构筑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服务平台96(一)建立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的公共信息化网络96(二)建立公共性污染物交易中心96(三)加快建设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97(四)加快循环经济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97六、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循环经济方面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98(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利用外资渠道98(二)重点抓好能源资源利用的国际交流合作98(三)建立跨区域的能源资源利用协调机制98七、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99(一)健全常规性宣传和舆论引导99(二)建立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99(三)坚持开展能源资源节约行的公益活动99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82020年)前 言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通过大规模的生产要素投入扩大再生产,实现了年均增长13%以上的世界罕见的高速发展,在全国先行一步,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并形成了一大批电力、石化、机械、冶金、建材、家电等基础产业和规模生产能力。但同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全省本来就不太好的资源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进入新世纪,广东经济正处于由轻型化向适度重型化转型的发展阶段,适度重型化将进一步加大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未来一个时期广东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本规划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的规划,它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作了总体设计和安排,可作为编制和实施本省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循环经济规划以及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依据。当前,发展循环经济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和保持广东在全国的先行优势,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本规划编制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创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精神,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原有的经济基础和工作基础上,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围绕建设和谐广东、绿色广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提出了“十一五”至2012年、直至2020年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主要内容和任务、示范项目和重点工程、政策激励和保障措施等。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1)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3)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4)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5)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6)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适用范围和实施期限:规划适用范围为广东省行政辖区,包括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四大领域,企业、园区、产业、社会四个层次。规划实施期限为2009-2020年,近期为2009-2012年,中远期为2013-2020年。第一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机遇和挑战“十五”以来,我省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将面临良好的机遇。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基础不断加强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1084.40亿元,占全国比重由2002年的九分之一提高至八分之一,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后又超过台湾。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来源于我省的财政总收入达到7750亿元,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2002年增长3.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95亿元,保持投资增幅低于而经济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二)节能降耗、“四节一综合”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单位GDP能耗为0.747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98吨标准煤,单位GDP电耗1156.85千瓦时,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分别下降3.15、5.28和1.3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0.03。钢铁、石化企业煤耗水平明显下降。全国列入能源监控的工业企业1008家,我省仅26家,只占全国2.6%。全省关闭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2100多家。目前高耗能工业占工业总体比重仅15.9%,低于全国及其他沿海省份。每万元GDP用水量150立方米,同比下降25立方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5立方米,下降13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4.2%。全省投产和在建垃圾发电厂25座,全部投产后发电能力达45万千瓦。目前我省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300万平方米,年替代用电超过20亿千瓦时;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率达到60%。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单位土地GDP产出达到1702万元/平方公里,比2002年提高了1.27倍。(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积极改善减污减排成绩突出。2007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同比分别减少0.9万吨和2.1万吨,分别下降0.6%和2.8%。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双下降”。全省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74万吨/日,居全国首位,处理率达50.2%,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年削减化学需氧量能力达48.58万吨。已建成烟气脱硫的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已达252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能力达44万吨。90%以上医疗废物实现集中处置。至2007年底,120项治污保洁工程和374项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关闭采石场1098个,复绿采石场1242个。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江河、重要水库和珠三角河流干流水道水质优良。江河断面水质优良率达64.8%。饮用水源地水质总达标率为89.6%,森林覆盖率达55.9%。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5座,污水处理能力达900万吨/日,居全国第一位。全面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城乡环境景观得到积极改善。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省政府2005年成立了广东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人由分管副省长担任,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专门负责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统筹协调和日常工作,省直23个单位为成员单位。二是建立工作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多种形式的工作会议,对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行安排和协调。三是加强法规政策建设。省人大先后颁布施行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等涉及循环经济内容的法规;目前正在抓紧对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的修订工作,抓紧制定广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四是设立专项经费。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从省财经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经费;从2008年起,每年从省财经安排2亿元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降耗工作的引导扶持。(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已经将建设“绿色广东”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列为本省“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把环保生态工程列为重点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二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2001年,省直有关部门率先在全国联合推行清洁生产试点。从2003年起,全省采取强制审核和自愿申报相结合的方法,在全省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截止2007年底,共公布了四批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共262家,认定了七批共243家自愿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并予以奖励。三是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2007年,全省共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011家。汕头、肇庆、清远等再生资源示范园区(基地)项目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积累了积极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投入,大力推广以沼气开发为重要内容的生态农业模式。四是搞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江门甘化厂、清远再生资源集散市场、深圳报业集团、深圳东江环保公司、江门新会双水拆船公司、汕头贵屿镇等六个单位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另有84家单位被列为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其中试点企业69家,试点园区8家,试点县1个,试点城市6个)。2008年继续积极开展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推荐工作,认真组织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的申报认定工作。五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目前,我省在印染、电镀、线路板、造纸、养殖等行业的工业废水治理方面已经拥有国内领先的治理技术。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组织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技专项。六是着力抓好节能降耗工作。着力抓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定期公布各市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各市单位GDP电力消费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加强节能监管,认真抓好我省列入千家企业名单的26家企业的节能行动;加强对全省1000家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全面推进监管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七是着力抓好节水工作。组织编制广东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制订节水目标和行业用水定额。开展农业节水灌溉试点示范和节水改造,推行喷灌、滴灌、淋灌、渠道防渗等节水措施,开发、推广节水型产品。改革水价制度,率先在广州、深圳等城市逐步实施阶梯水价。开展海水利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再利用。全省水资源综合利用、节水型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八是着力抓好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积极引导土地的开发利用,严格农用地用途变更和土地征收审批管理,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在严把土地供应闸门的同时,积极从集约用地方面加以“疏导”,积极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强化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盘活消化存量土地。九是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积极在全社会普及和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每年六月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大张旗鼓地在全省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做好资源节约培训工作,将资源节约贯穿于各个层次的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中。二、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良好机遇(一)具备坚实的战略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把循环经济置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框架下来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这为我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二)具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十五”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这一系列系统性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三)具备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和工作经验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涌现了一批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和工作经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模式:以上海、江苏、山东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自发战略转型模式;以辽宁为代表的具有一定技术经济基础的资源型地区战略转型模式;以贵阳为代表的中西部跨越式战略转型模式。这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较强的借鉴作用,较好地体现了循环经济概念的本质,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特点,基本覆盖了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和工业、农业、服务业、废弃物再生利用四类产业,较为合理地规划了发展战略和建设模式,选择了合适的优先时序和切入点,能够有效指导经济发展向“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低污染物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演进,为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四)具备良好发展契机2008年以来,我省对自身发展思路逐步进行积极的调整,为推动科学发展,做出了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大“双转移”力度、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将在未来一个时期发挥积极效应。在客观上有利于我省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由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列为重要内容之一。以上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契机。(五)具备较好的工作载体平台在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循环经济系统工程”确立为我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八大载体之一。根据“广东循环经济系统工程”要求,我省将分别创建500家清洁生产、节水型、节能型、节材型、节地型及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建成30个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推进地级以上城市生态化改造,力争全省一半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经过五年的努力,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能效标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并在全省逐步建立起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集清洁生产企业、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和节约型城市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到2020年,成为我国循环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区。这将成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良好的工作载体平台。(六)国际金融危机有助于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当前持续恶化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我省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此次危机表明,我省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广东而言是“危”中蕴藏着“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客观上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挑战总体上看,目前我省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企业和产业内部物质循环的初级阶段,尚未进入企业间、园区间、产业间、区域间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全面发展阶段,离建立一个系统、完整、成熟的多层次循环经济体系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在面临资源与环境严重约束的严峻形势下,还需要切实应对各种挑战,突破诸多障碍和发展瓶颈。(一)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循环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广东省是我国典型的人口大省、资源穷省和消耗大省。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通过生产要素大规模投入实现扩大再生产,保持了GDP年均增长13%以上的高速发展态势。在全国先行一步,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总量最大的经济大省,形成了一大批电力、钢铁、石化、机械、建材、家电等基础产业和规模生产能力。但同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以惊人的速度递进,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原本脆弱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状况不堪负荷。发达国家在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里集中出现,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凸显,各类矛盾日益尖锐。今后一段时期,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1、能源资源禀赋差,人均拥有量很低,对外依存度高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27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数的1/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量不到全国水平的1/20,大宗国民经济所需的矿产资源贫乏;铝、铜、煤、钢、成品油等重要资源主要靠省外调入和进口满足需求,全省100%的煤炭、86%的油品、90%的天然气、25%的电力需要依靠省外调入或者进口解决。2、总资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是能源消耗大省,2007年能源消耗总量折标准煤2.19亿吨。单位GDP能耗比美国、日本、英国分别高2.3倍、6.2倍和3.2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单位生产总值产出的总资源消耗量明显高于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和全国平均水平。3、发展阶段性导致我省资源环境约束强度增大我省以占全国1.87%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5%的工业废气和11%的工业废水排放。目前,我省经济正处于由轻型化向适度重型化转变的发展阶段,从现在起到2020年,将是我省向后工业化发展、赶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期,这一时期将以构建重要的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汽车、石化、钢铁、造船、造纸等重化工业将是我省未来快速发展的重点工业行业,同时电力、食品、印染、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仍将继续快速发展,电镀等行业仍不能淘汰。经济运行固有的资源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特点决定了我省今后控制环境污染的难度加大,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强度将更大。而这个时期正是我省城市化加速发展,土地资源高消耗时期,资源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按近年全省年均减少耕地2.5万公顷计算,今后12年还要消耗耕地30万公顷,届时全省将无地可用。特别是在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过程中,以煤、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长期存在,防治工业“三废”污染等任务将更加艰巨。随着城市人口和建设面积的增加,生活垃圾和污水、危险废物的安全无害化处置将成为一大难题,水、矿产、森林等各种资源的消耗也将加大,加剧我省人地矛盾。在社会消费转型中,各种家电废弃物、废旧汽车、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装饰材料等新污染从类型到数量均呈加速上升趋势。随着科技进步,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新技术、新产品将对环境和人们健康带来更多的潜在风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二)存在工艺流程和技术等方面障碍一是存在工艺流程障碍。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现有企业已有工艺或流程多数缺乏资源回收利用的绿色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工艺与技术流程,在现有生产环节和工艺中推广循环经济,必须改变现有生产工艺或技术流程,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使得循环经济的推动在企业层面存在较大的工艺流程障碍。二是技术创新的基础薄弱。部分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落后,大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还在运用,应淘汰的生产设备仍在使用虽然形成了一批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但总体上数量比较少,水平也比较低,缺乏深度开发,特别是高水平的共性关键技术严重匮乏。同时,缺乏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在减污环境工程技术、资源化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及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企业在节能、节水,减污、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改造能力不足。缺乏具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和综合优化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缺乏自主产权的制造技术,亟待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差,自主创新水平不高。既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性的产品生产技术,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性的设备制造技术,关键性的技术和设备基本靠引进。四是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既缺乏系统完善的国家技术标准,也缺乏各种相关的地方性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各种资源节约、市场准入、运营与退出机制、能效与环境标志、示范项目建设以及相关技术、设备和产品性能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三)亟待建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总体上尚未形成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局限于企业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上下游产品之间缺乏循环、反馈、共生耦合的生产流程和布局,大多没有形成生态产业链和生态性功能布局,远未形成整体社会循环经济系统运行机制。各经济要素单位相互之间难以自觉形成循环网络,主要考虑在内部进行循环,未能形成循环效应最大化的优势。同时,相互之间也缺少信息交流和合作,很多跨园区、跨区域、跨行业的循环经济项目无法从更高区域层面进行协调处理,使循环经济的发展难以跳出单个企业、园区、产业、城市的局限性,难以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形成物质循环链,尚未形成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亟待建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四)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建设滞后,缺乏有力措施保障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尚未完善,我省至今尚未制定促进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也缺乏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倡导绿色消费、绿色采购、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还没有将推进循环经济全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没有形成明确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和建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评价分析指标体系。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和政策激励。尚未建立完善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统计和核算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和引导社会绿色消费的政策、制度。同时,在政策激励方面,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政策激励支持,各种资源性价格改革仍然落后,不利于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五)基础性工作没有切实到位,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创新一是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微观工作环境基础薄弱部分企业由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高于粗放经营的成本,宁可粗放经营,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企业在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标准规范以及产业化示范和推广等涉及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认真的研究和思考,没有形成适宜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环境。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不足。环境经济和生态经济学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循环经济相关人才奇缺。三是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滞后于循环经济发展形势。目前行政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实施某项涉及区域的循环经济具体措施时,利益格局调整难度大,很难做出统一的决策,影响跨区域、跨行业共生耦合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的行业垄断现象,也严重限制了资源跨产业循环利用,影响跨产业行业共生耦合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六)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由于宣传力度还不足、时间不长,社会各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一是部分地方和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深入认识和切实重视。少数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仍未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有些虽然提出来了,但未能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二是多数企业对循环经济知识了解不多,没有真正把握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要求。一些行业中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优化,重利润增长、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不少企业满足于达标排放而不愿转向低污染、少排放的生产方式。三是社会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往往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为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纯属政府的责任。第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与工作重点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精神。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延伸产业链和建立耦合共生关系为切入点,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手段,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和加强监管为保障。积极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做法。着力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激励和保障措施,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能效标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循环型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逐步形成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调节、企业自觉行动、公众积极参与的循环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建立起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集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率先建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二、基本原则(一)“3R”并重、减量化优先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实现废物再利用、资源化。(二)全面布局、点线面结合把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项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中,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和消费、文化观念调整转变的各项工作之中。注意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政府、企业、全民共同参与和积极推进。(三)体现特色、力求实效推进工作必须符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切合广东实际,体现广东特色。必须力求实效,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好的实际效果,有效破解广东能源资源环境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在一些重点地区、领域、行业、企业和关键项目,先行试点推动,抓好示范工程、技术和项目建设;有关指标分解应反映地区差异,区别对待。(五)法制保障、制度推进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和运营制度体系。强化基本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各项制度。三、发展目标(一)发展阶段定位2009 -2010年,深化试点阶段。在前几年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大试点方案工作落实力度,启动实施第二批试点工作。跟踪、评价、分析、总结相关工作成效,全面做好试点工作的深化完善工作。2011-2012年,示范推进阶段。在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试点方案的基础上,将试点工作全面转入示范带动阶段,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对循环经济的推进作用。2013-2020年,全面推进阶段。在示范推进的基础上,在企业、园区、产业、社会四个层次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促进循环经济向高水平方向发展。(二)2012年发展目标全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和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起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长期战略目标框架和分阶段推进计划;万元GDP能耗降到0.64吨标煤,2005-2010年年均降低3.4%,万元GDP水耗降到143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进一步健全废旧物分类收集系统和综合利用处理体系,综合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省形成3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分别创建500家清洁生产、节水型、节能型、节材型、节地型及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建成30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示范园区;一半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珠三角九个城市都要进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形成12个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在全省逐步建立起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集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成为我国循环经济示范区。(三)2020年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占有较大比重。形成健全完善的废旧物分类收集系统和综合利用处理体系。资源综合利用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废弃物最终处置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万元GDP能耗降到0.57吨标煤,2005-2020年年均降低2.2。万元GDP水耗降到105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全省500家企业成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全省工业企业全面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园区全面建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工业园,全部地级以上城市进行生态化改造,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循环型城市。在全省全面建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鲜明特征,集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高水平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成为我国循环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区。形成循环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建立起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健康安全性能好、国际竞争力强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循环经济型产业和现代先进企业。 建立起布局科学、健全完善的生活垃圾、废旧汽车(包括摩托车)、废旧家电、废旧电脑、废旧电子、废旧塑料、废旧轮胎、废旧纸张、污泥及危险废物的分类收集系统和综合利用处理设施,建立起较高水平的再制造工业。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功能明显增强。建成完善的跨地区、跨园区、跨产业行业、社会化的循环经济基础设施。企业清洁生产持续全面实施,生态工业园、循环型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和有效运行。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循环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档次,培育壮大一批规模以上的现代循环经济生产性服务企业。树立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全面建成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社会生活与消费领域的绿色供应系统与保障体系、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网络以及废旧物分类收集系统与综合利用系统、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处理系统。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基本社会生活准则。(四)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标规划指标值2005年2010年2012年2020年一、宏观经济指标1年人均GDP(元/人)24438344003865058100二、资源产出指标2能源产出率(亿元/万吨标煤)1.271.521.561.75三、资源消耗指标3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790.660.640.57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1.080.900.870.785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限额 )火电供电煤耗(克标准煤/千瓦时)358340335

    注意事项

    本文(广东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