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人格的群体差异课件.ppt

    • 资源ID:1792228       资源大小:1.51MB        全文页数:6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格的群体差异课件.ppt

    人格的群体差异研究,性别 中国人,一、性别,研究取向(Deaux,1984)将性别作为被试变量来进行研究;关注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的个体差异;从社会文化范畴来考察性别差异。,(一)将性别作为被试变量,结果:女性是人情取向的,比较讨人喜欢;男性是任务取向的,攻击性更强。男性比女性更有攻击性,但这更多地是指产生生理伤害的攻击行为而非可产生心理或社会伤害的攻击;在有陌生人的应激情景中,男性更乐于助人;男性不易顺从他人或受到他人影响,尤其当其行为被别人观察时更是如此;女性在非言语交流特别是面部表情方面更有技巧;在社会情境中,女性更容易响应他人等等。,(一)将性别作为被试变量,批评 1、行为的性别差异与观察这一行为的情境有关许多有关助人行为的研究都发现男性比女性更乐于助人。但是大多数这种研究使用的都是陌生人需要帮助的应激情境,考察的是直接的帮助形式(即直接施以援手,发帮陌生人换轮胎或劝架)。但在其他情境中,如在非应激的情境中(需要帮助的是熟人或亲友),可能发现女性比男性更乐于助人,而且女性会更多地以间接的方式助人,如报警或找人来帮忙(Piliavin & Unger, 1985)。,(一)将性别作为被试变量,2、研究所使用的任务性质决定行为的性别差异如一些研究发现,男性认为自己成功是理所当然,而女性将自己的成功归于运气或努力;男性愿意从事由技能决定的任务,而女性愿意从事由机遇决定的任务。然而,后续研究显示,这类研究中所使用的特定任务,才是产生自我知觉的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Lenney (1977)考察了大量研究之后发现:当活动类型与性别相对应时(即男性从事男性型活动,女性从事女性型活动),任何人都会偏爱技能型任务而不是机遇型任务。,(一)将性别作为被试变量,3、关于研究的前提假设以性别作为被试变量来预测和理解人格差异的研究取向容易引起生物决定论的假设。由于生理性别是不可能通过实验来控制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一直采用的是相关设计,相关设计是不能做出因果结论的。社会和他人会以不同方式对待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女人,社会文化教育他们要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除非是在一种完全没有男女区别的文化中进行研究,否则我们不可能知道哪种行为的性别差异仅仅是生物因素的结果。,(一)将性别作为被试变量,意义首先,这种研究思路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当代,仍有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取向是预测和理解人格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其次,许多有关男性和女性行为差异的重要结论都是在这一时期研究得出的。第三,这种方法率先开启了与性别有关的人格领域的研究,留给后人丰富的文献和数据资料。,(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早期研究基本假设男性和女性在人格上有本质的差异;性别(男性、女性)和人格属性(男性特质、女性特质)的匹配对心理健康十分重要;男性特质-女性特质是一个单一的维度。,(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早期的研究工具Terman & Miles(1936)的态度兴趣分析测验(Attitude Interest Analysis, AIST),该量表由910个项目组成,以127分的平均水平来区分性别。预期大多数男性的分数在男性化上极端而大多数女性分数在女性化上极端。只有少数反常的个体会表现出跨性别的回答模式。这些工具(AIST)不仅可以精确地评估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还可以用于临床来探察同性恋和女性犯罪。,(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双性化的研究假设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不是处于同一个连续体上的对立面,而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如果个体拥有与性别一致的人格属性而几乎没有与异性一致的人格属性,就被称为性别角色型个体。如果个体拥有与异性一致的人格属性而几乎没有与自身性别有关的属性,就被称为跨性别角色型个体。如果同时有男性、女性特征,就是双性化个体如果两种特征都不具备,就是未分化个体。,(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双性化的研究工具贝姆性别角色调查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 BSRI)以及个人特征问卷(Personal Attributes Questionnaire, PAQ)。这些新量表可以分别测量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并且允许个体在两个分量表上得分都很高。,(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双性化研究取向的批评1、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与性别没有特殊的一一对应关系,应该用更具体的、不夹杂情感的术语代替男性化和女性化两个术语。男性化主要由固执己见和控制性等特征构成,而女性化则主要涉及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的特征。但多数研究者仍然习惯沿用这两个术语。,(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2、新的观点提倡所有人应该既是男性化的又是女性化(即双性化)的,但相关研究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传统的一致性模型,认为男性化的男人和女性化的女人最快乐、最满足。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可以很好地应付各种情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身心更健康、更有自尊。男性化模型,认为无论男性女性,男性化是心理健康的关键。,(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3、双性化模型也受到批判。关于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究竟是一个单维双极的结构还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以往的研究者并未达成共识。双性化理论仍然将性别差异定义在人格内部,继承了存在男性和女性人格类型的基本假设,而这一点正最值得怀疑。,(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性别图式理论Bem(1984)提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或未分化的人以各自固有的方式行事,是因为他们加工信息的风格不同。如果一种文化通过角色来强调女人和男人之间的区别,那么在这一文化中长大的个体会逐渐学习用性别来加工关于自我、他人以及周遭事件的信息,即形成了一种性别图式。,(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性别图式理论的假设具有很强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人是性别定型的人,这些人比大多数人更可能按性别来认知、评价和组织信息。他们会依据性别图式来评价自身行为适当性。而双性化和未分化的人就不会按照有关性别的线索进行信息加工。,(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性别图式理论的相关研究研究一:性别图式对信息加工风格影响的相关研究。程序:研究者借助性别角色调查表,选取了性别角色型个体和双性化个体为被试。实验要求被试分别与四个搭档进行电话交谈。实验前向被试展示了这些女性或男性搭档的照片,目的是让被试明确这几个搭档是否有魅力。,(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结果:当与有魅力的搭档交谈时,性别角色型个体比双性化个体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当这些有魅力的搭档是异性时,这种差异更为明显。而双性化个体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结论:性别图式化个体对文化所定义的身体魅力更为敏感,这使他们主要按照身体魅力对信息进行编码,对异性尤其如此。,(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研究二:性别图式化个体会保留高水平的性别刻板行为,他们很注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文化的规定。程序:Bem将被试(包括男性和女性)分为三组:性别角色型、双性化和跨性别角色型。实验开始之后,告诉被试要给他们拍一些照片,供另一项研究使用。拍照是有报酬的,但照片的内容必须从事先安排的活动中选择,选取不同的活动会得到不同的报酬。,(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程序:实验一共安排了15对活动,被试必须分别从每一对活动中选择一个。事实上,这些活动具有不同的性别意味。有时是一个男性化任务(如将饵挂到鱼钩上)和一个中性任务(如剥桔子)配对,有时是一个中性任务与一个女性化任务(如为婴儿准备奶瓶)配对,有时则是一个男性化活动与一个女性化活动配对。同时,也分别列出了从事每项活动会得到的报酬。实验的设计是如果选择与性别不一致的行为,就会获得更多报酬。,(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结果:性别角色型个体比双性化或跨性别角色型个体更偏向选择与性别一致的行为。即使选择与性别不一致的行为会赚到更多钱,他们仍然不为所动。如果从事了与性别不一致的行为,性别角色型个体会比其他被试组的个体体会到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三)作为社会文化范畴的性别,第三种研究取向主张,行为中的性别差异是社会期望和规范影响的结果。男性化-女性化理论和双性化模型将性别差异定位于人格内部,性别图式理论则强调个体怎样学习根据性别加工信息。但事实上,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自身性别图式的影响,也会受到他人的性别图式的影响。由于这种社会压力(也许这种压力是意识不到的)的存在以及人们对这种压力不同程度的顺从,行为中才产生了性别差异。,(三)作为社会文化范畴的性别,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的观点是,男孩和女孩之所以变得不一样,是因为家长、老师和媒体都在不断地强化男孩要成为男人,女孩要成为女人。,(三)作为社会文化范畴的性别,社会化理论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Block,1983),家长教导女孩不要离家太远,却允许甚至鼓励男孩四处漂泊。还有研究显示(Fagot & Leinbach, 1987),父亲通常更多地参与儿子的游戏和运动,但很少跟女儿一起运动;此外,孩子们从小就得到“性别化的玩具”:男孩通常得到更多的汽车、运动装备和工具;女孩则得到更多的玩具娃娃,粉红色衣服和装饰品(Rheingold & Cook, 1975)。,(三)作为社会文化范畴的性别,在许多国家中,父亲同女儿的互动不像同儿子的互动那么多(Whiting & Edwards, 1988);家长都倾向于布置更多的家务杂事给女孩做,都允许男孩离家很远(Hoyenga & Hoyenga, 1993)在大多数文化中,男孩在社会化之后都比女孩更具竞争力(Low, 1989),82%的社会文化培养出来的女孩都比男孩更有养育性。有趣的是,在大部分文化中,女孩都受到更多性发展方面的限制即家长们都尽力教育他们的女儿推迟性行为的年龄,却鼓励男孩寻求性行为。,(三)作为社会文化范畴的性别,批评社会化理论很难解释的一个问题是影响的方向:究竟是家长使孩子以某种模式社会化?还是孩子固有的行为偏好决定了家长的培养方式?虽然研究者们提供了许多证据证明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培养方式不同,但始终解释不了父母这种行为的原因。,(三)作为社会文化范畴的性别,社会角色理论根据社会角色理论,性别差异源于男性和女性被分别指派了不同的职业和家庭角色。例如,社会期望男性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角色,期望女性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因此,孩子们从小会学习与这些角色相关联的行为。,(三)作为社会文化范畴的性别,社会角色理论的相关研究研究社会角色的分工对人们表现出来的支配性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扮演被支配者角色的人明显地更加顺从。这些结论在被试内实验设计中尤为明显:也就是说当角色颠倒过来,即以前扮演支配者角色的人被放到被支配者的位置上,他们也会表现出顺从;而以前比较顺从的人被放到支配者的位置上,也会变得更加有支配性。,(三)作为社会文化范畴的性别,批评社会角色理论也不能解释性别角色的起源。为什么男性和女性被动地接受了分配给的角色?为什么女性承担的家务事比男性多?如果社会角色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伴随着这些角色和分工的改变,性别差异会变小。,(三)作为社会文化范畴的性别,实验研究(Winstead & Derlega 1999)研究者选取一群普林斯顿的女大学生作为被试,告诉她们将和一个有魅力的男性(被描述为6尺1英寸,21岁,没有女朋友,普林斯顿四年级学生,热衷于邂逅女生)进行某项合作。在其中一种实验操作中,这位男性被描述为对理想的女性持传统观念的人。如,他赞成“理想的女人情感丰富,很温柔,被动”他不认为“理想的女人是独立的,很有竞争力,很有优势”。,(三)作为社会文化范畴的性别,在另一种实验操作中,这个有魅力的搭档被形容为对理想女性持非传统观念(与上面提到的那些观点恰好相反)。介绍完毕后,实验者要求女性被试准备一个自我描述向未来的搭档介绍自己。描述的形式是让她们判断自己是否赞同各种与性别有关的陈述(例如,“我是那种完全不依赖他人的人”,“完全没有攻击性”)同时,被试要完成一个看似测量智力的字谜测验,并被告知,测验的结果也会作为提供给搭档的信息的一部分。,(三)作为社会文化范畴的性别,结果显示,与实验前给出的自我描述相比,认为将遇到“男性至上主义”男性(对女性持传统观点)的女生将自己描述得更为女性化,而预计将遇到“无性别歧视”男性(对女性持非传统观点)的女生将自己描述得更为男性化。就字谜测验而言,预计将遇到非传统的男性的女生成绩普遍优于将遇到传统男性的女生。这些发现表明,女性为迎合传统或非传统男性的性别刻板,而修正了她们的行为表现(表现出或多或少的智力)。,(三)作为社会文化范畴的性别,为进一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该研究还收集了来自另一群女学生的数据。这些女学生被告知将与一个没有吸引力的男性(被描述为5尺5英寸,18岁,非普林斯顿大学新生,有女朋友,对邂逅其他女大学生不感兴趣)合作。结果显示,无论这个不受欢迎的男性持传统或非传统女性观点,女生们的自我报告或字谜测验的成绩都没有改变。因此,个体(无论女性或男性)如果想给一个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会采取巩固那个人的期望的行为方式。,(四)关于人格的性别差异的简评,1、性别差异也许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大,而由性别本身造成的差异可能更少。许多差异是其他变量(如地位、教育背景或宗教文化)所导致的,一旦这些变量得到了控制,这些差异就会减少。2、在社会规范和他人刻板的强大压力下,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经历是不同的,社会化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四)关于人格的性别差异的简评,3、性别差异在多大程度上由生物因素决定,在多大程度上被社会文化所塑造,这是目前任何一种研究取向都无法确定的。4、在人格内部讨论人格变量的性别差异的意义是很有限的,应该同时考虑情境因素的作用,才能恰当地预测和解释行为。,(四)关于人格的性别差异的简评,5、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研究取向占优势,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哪种研究取向更进步,哪种研究取向应该被淘汰。作为人格心理学的一部分,性别差异的研究方法或研究趋势的演变,本身就体现着整个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受到社会文化和心理学范式变迁的影响。6、对今天的人们而言,尤其是对心理学工作者而言,正确的性别观才是最重要的:既承认客观存在的差别,又要对差别的原因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轻易成为男权主义或女权主义的追随者。,二、中国人,国民性指一个国家中大多数人所具有的性格,有时也被称为民族性。中国人的国民性自古以来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即中国人的传统性格;适应于中国现代工业社会的性格,即中国人的现代性格。,二、中国人,四个研究层次(杨国枢)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这是心理学研究的最低层次;研究中国人特有的、重要的心理现象,这些现象常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修改或创立观念理论,在了解中国人心理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观念和理论有更大的适应性,而不仅仅只适用于中国人;改良旧方法并设计新方法,以更好地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一)验证与比较,1965年以前,中外学者通过心理测验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人格进行了一些比较性研究,杨国枢曾将这些零散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包括智力、气质、需要与态度、兴趣与生活方式几个方面。,(二)中国人特有的观念与行为,孝道 脸与面子 缘 其他,1、孝道,孝经孝是“德之本也”,“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杨国枢(1982)孝道为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一套社会态度和行为的组合,亦即孝道是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组合。孝道态度可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次(孝知)、感情层次(孝感)、意志层次(孝意)。,1、孝道,相关研究Yu & Elena(1974)以台湾中学生为对象,自编孝道量表,以探讨孝道与家庭主义、成就动机的关系,结果发现,孝道与家庭主义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成就动机则无显著相关。Ho & Lee(1974)和Ho & Kang(1984)则分别发现,孝道量表得分较高者,权威性格较强,并较赞同采用严厉的儿童管教方式。,1、孝道,一项在美国完成的研究(Lin,1985),以310名自台湾赴美的移民为对象,其中181位为父母辈,129位为子女辈。研究者以六项简短的文字叙述,分别说明有关孝道的六个假设性两难情况,每一种两难情况之后,都有两个可能的反应(强迫选择),其中之一代表传统中国人的解决办法,另一代表美国式的解决办法。结果显示,生活在美国的华裔移民中,孝道的价值仍然保存下来,但具体内涵却已有所改变,以适合美国的社会环境。,1、孝道,1989年,杨国枢等人编制了较为完备的孝道量表,并对4914名台湾学生与成人施测。结果发现,受调查者认为,“祭念双亲”、“使亲无忧”、“显扬亲名”及“事亲以礼”等传统孝道内涵,应该遵行的程度较高,而“随侍在侧”、“为亲留后”及“顺从双亲”等已不应该完全遵行。结论:孝道的基本核心养亲、尊亲、悦亲仍保留不变,但孝道传统已从家族取向转为自我取向,从他律取向转为自律取向,从单向独益性转向双向互益性。,1、孝道,另外,通过比较子对父、子对母、女对父、女对母的孝道异同检验台湾社会的家庭结构是否仍保留传统社会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特点。结果发现,在孝知、孝行及孝感上,子对父的孝道并未强于子对母、女对父、女对母的孝道。但就“传宗接代”及“婚后与父母同住”而言,传统的父子轴亲属结构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影响。总体来说,子女对父母的奉养态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而女儿与生长家庭的关系在逐渐增强。,2、脸与面子,中国人的性格(美,ASmith)中国人爱面子。西方学者将脸与面子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一项强烈对比。林语堂人情、面子、命运是支配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三位女神。,2、脸与面子,相关研究陈之昭(1982)以412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脸面的区别及影响做面子、撑面子行为的因素。测量工具:(1)自编面子需要量表,测量大学生的面子需要强度;(2)面子行为量表,测量做虚面子的行为;(3)褊狭量表,对被试的态度进行评价,褊狭意为个人对社会的看法表现为怀疑、不信任;(4)权威量表;(5)自卑感量表;(6)马氏量表,测量马氏型人格得分,马基雅弗利主义者可以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捉弄、欺骗他人。,2、脸与面子,研究结果显示:一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仍会用“脸”和“面子”形容涉及评价的事件,二者的形容范围各有不同,但也有重叠之处。“丢脸”和“没面子”的不同主要在个体感到难堪的程度差别,“丢脸”比“没面子”更难堪,“爱面子”是“做面子”、“撑面子”的主要原因;男生“做面子”的行为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爱面子”的需要则高于男生。此外,激烈的自尊概念与褊狭的权威意识都是影响面子需要和面子行为的重要变量。,2、脸与面子,朱瑞玲(1989)以三个研究分别探讨了人际互动中个体对面子威胁的认知、情绪感受和面子的应对策略。研究一用访谈法了解访问对象有关“丢脸”或“没面子”的事件经验。访问对象为202名不同年龄、不同行业、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被试。结果显示,最让受访者感到“丢脸”的多是属于能力、违规行为和一时的行为失误事件。丢脸或没面子所带来的情绪感受主要有两种:窘迫、难堪和沮丧、伤心。,2、脸与面子,研究二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脸”与“面子”的差异,被试为745名大学生。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认为“丢脸”比“没面子”更严重,但二者所代表的社会行为标准并不易于从经验上加以区分。,2、脸与面子,研究三用问卷对46名修普通心理学的大一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不同面子需求者对情境所采取的不同应对措施。所用研究工具有:(1)自编面子需求问卷;(2)余安邦与杨国枢所编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量表;(3)自编问卷,进行成就行为测量、面子行为测量、行为归因测量及事后补救措施。结果发现,面子需求与成就动机有较高的正相关。面子需求越高的人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补救措施;面子需求与消极的补救措施呈显著负相关。,3、缘,中国人常用缘来解释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缘是中国人宿命观的集中反映。缘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到了维护人际和谐的作用。,3、缘,相关研究(杨国枢,1980)以自编调查问卷对500多名大学生施测发现,在现代中国人当中,缘的概念仍然存在,但其内涵已大有改变,宿命的、神秘的色彩已减弱或消失,对可用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解释的对象不再用缘来解释,仅将那些无法归因于具体或明显因素的、难以解释的人际关系才被视为缘。同时,缘已逐渐演变成一种正向或正性概念,所涉及或解释的主要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失败的人际关系则不再简单地归之为缘。,3、缘,在研究中,同时用“个人现代性量表”对受试者施测发现,个人现代性较高者,其缘的观念较弱。由此推论,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关缘的观念会逐渐减弱。杨国枢认为“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放弃缘的观念,只要在有关的思想做法上加以改变,便可以达到使缘现代化的目的。如此则生活在现代工商社会的中国人,将比其他现代社会的人士多拥有一项适应现代生活的变通之道”。,4、其他,高尚仁和管庆慧(1995)研究了书法经验与人格的关系。被试是生活在北京的1161名书法爱好者,练习书法的时间最长的超过15年,最短的为三到四年,按照书法经验被分为四组。发现长期从事书法活动的人情绪更稳定,更成熟,更谦逊,更冷静,信赖随和,不愿与人角逐竞争,处事老练,能够自律,保持心境宁静,喜欢自由地批评事物,但也显得比较孤独、冷漠,更愿意独自工作。,(三)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人,个人现代性指个人所具有的一套有利于在现代生活中生活的态度意见、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杨国枢,1974)。,1、影响个人现代性的因素,杨国枢居住在大城市、生长于小家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归属于社会化宽松的次文化团体等都是促进个人现代化的社会性条件;而身为男性、年龄较轻、教育程度较高、从事非农业或非传统性职业、个人经济地位高、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或无宗教信仰,都是个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个人性条件。,2、个人现代性与人格因素,动机与需要瞿海源和杨国枢(1972)用个人现代性量表和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对150名大学生施测,探讨了个人现代化程度与心理需要的关系;发现现代化程度与四种心理需要有关:顺服需要、谦卑需要与现代化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自主需要、异性恋需要与现代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分别比较男女两性的资料发现,上述关系在女生组较为显著,男生组无显著相关。,2、个人现代性与人格因素,家庭观念和权威意识吴燕如等(1995)采用个案调查、社区访谈、幼儿读物收集与分析三种方法收集了大量资料,了解海内外华人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结果显示:大多数上海家长仍然认为,父母要有权威。另外,传统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仍有残痕,对男孩教育程度及职业的期望高于女性。对台湾高屏地区父母的调查结果与上海相似。但出人意料的是,海外华人反而有保持中国传统的权威或保守不变的特点。洛杉矶华侨父母对儿童的管教比国内父母更加严格,更强调权威意识。,2、个人现代性与人格因素,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黄光国(1995)以台湾大学的学生及部分台湾公、民营企业机构职员为被试,调查了被试以及被试所知觉到的上一代人的价值观,以了解中国人价值观的变迁,结果如下:与上一代相比,当代中国人更重视家庭的实质而不是形式;更加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反对权威,肯定自我;但对许多源自家庭而又蕴涵有压抑个人欲望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减弱了(如香火传承、子女成器)。他们比上一代更看重个人主义式的物质享受,却比上一代不重视财富、名望等足以使人获得社会尊敬的价值。,2、个人现代性与人格因素,杨国枢分别于1964年、1984年用“生活方式问卷”对台湾大学生施测发现,台湾大学生追求成就的需要或动机可能在逐渐减弱,他们的人生观有逐渐软化的趋势,这种逐渐丧失斗志与毅力的取向可能是长期宽裕安乐的生活所致,也可能是窄化的偏颇教育所致,对未来台湾生活的生存和发展可能会有不利的影响。,2、个人现代性与人格因素,人格结构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理论构想(王登峰、崔红,2001)所有文化下人们共有的人格成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适应共同或相似生存压力的结果;某一文化下人们所独有的人格成分,是该文化下人们适应其独有的生存压力的结果。,2、个人现代性与人格因素,相关研究1971年,杨国枢、李本华对557个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进行因素分析得到4-5个主要的因素;1995年,王登峰、方林等使用从字典和日常用语中选词的方法对中国人格词汇进行了研究。收集了7794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形容词,发现其中描述性的形容词占20%,评价性的词占32%(1:1.6),高于英文中两类词的比例(1:1.16),说明中国人在面对他人和自己时,往往更注重评价,而不是客观地反映他们的特点。,2、个人现代性与人格因素,王登峰通过因素分析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人格维度及其子因素。接着,根据这一人格结构,编制了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2004年继续对QZPS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确认QZP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应用于人格的理论和应用领域,并对中国人人格维度重新命名,确定了各维度及其子因素的涵义。七个维度: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3、个人现代性对行为的影响,研究显示传统性高的人,由于在心理需要与价值观念上他人取向的倾向较强,所以在行为上也比较顾虑他人的意见;现代性高的中国人,由于在心理需要与价值观念上个人取向的倾向更强,因此比较独立、忠于自己。,

    注意事项

    本文(人格的群体差异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