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欣赏ppt课件(新).ppt
中学美术欣赏,新疆教育学院艺术分院美术系,内害提要 美术欣赏教学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美术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中学美术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看,美术欣赏教学对于美术课的其他教学内容具有纲领性的意义与灵魂的性质。 本章着重就美术欣赏能力获得的构成及培养目标、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和特点、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和方法3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节 美术欣赏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目标,一、美术欣赏能力的构成 美术欣赏是指观赏者运用记忆、知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美术欣赏能力是指观赏者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把握美术作品的能力。,欣赏能力由四个层面构成:,I 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力;2 透过美术作品的审美想象力;3 深入美术作品的审美理解力;4 依据个人见解的审美评价力。,1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在美术欣赏中,作品会首先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因此,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是顺利进行审美活动的首要条件,在美术欣赏中,审美感知力主要是指观赏者对作品中点,线、面、体,光色、质等形式因素的最直接的感受,对均衡、和谐、对称,对比、节奏、韵律等美的形式的最直接的感受对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的最直接的感受以及这些方面的能力。,审美感知力不同于一般的感知能力,是因为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的感知。一般的感知是建立在认知目的上的,而审美感知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物象的形象或形式,达到对它情意化的审美把握。当入门看到一座火山或一棵松柏时,立即知其是火层岩或某种松柏的知觉判断,这不是审美感知,倘若立即感到它的威严崇高或挺拔苍劲时,才是审美感知。由此可见,审美感知力不是一种理性的科学认知能力,而是一种感性的情感把握能力。,审美感知力虽然主要作用于欣赏活动的初始阶段,但却不是一种简单低级的感知力。它不是对美术作品中各形式因素孤立、零碎的感受,而是对这些因素所构成的整体知觉完形的感受,已触及到了与作品对应的欣赏者内心的情感层面。这种融合观赏者的兴趣、情感、审美经验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感受,也即我们所说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的强弱虽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受后天教育的影响。如果后天忽视对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方式的固定,其审美感知力的发展会受到抑制,甚至对事物的感受缺乏审美感知力。,2透过美术作品的审美想象力,是指在审美过程中,观赏者运用记忆、想象等将自己过去已有经验与跟前的作品联系起来,利用重组、联想、再造等方式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审美想象力对于美术欣赏极其重要。在欣赏活动中,可以说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美术欣赏活动。当然,在观者的眼中也就没有有生命力的形象,他也不会对其产生感情的倾注,自然更谈不上有什么美感。 比如欣赏齐白石的荷塘鱼乐),如果不能想象纸的空白处是清澈见底的溪水,不能想象画面中的鱼在自由自在、躯体伸展地游动,也就无法欣赏这幅画。,再如欣赏张的(文姬归汉图),倘若能通过艺术形象的神情动态和细节,想象护送文姬归汉的一队人马顶风冒雪行走在荒漠中的情景,想象各个人物以及蔡文姬的心情,才能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因此我们说,通过想象的再创造,不仅可以丰富画家没有画出的内容,还可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而提升观赏者的审美感受。 审美想象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观赏者由过去经历形成的内在图式,二是发散思维。内在图式越丰富,思维越能多渠道、多层次地发散开,审美想象力的形成也就越顺畅,展开的想象就会越丰富。,3深入美术作品的审美理解力,美术欣赏中的审美理解力,是指把握美术作品意象内涵、内容意义以及形式意味等的能力。这是需要对自然、社会有广泛深入的了解,有广博学识和对艺术有大量接触才能形成的能力,审美理解力在美术欣赏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增加观赏者对艺术作品把握的广度与深度,使其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较高层次的审美愉悦、丰富的情感,并且获得更多的美术文化知识。,章象内涵、内容意义、形式意味,具体来说应该是指作品中审美形象隐含的意思,作品所表达的时代以及形式语言传达的审美意味。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理解,我们就不能说真正把握了作品。比如在中国画中竹子不仅仅只是竹子,它更是气节之士的象征;梅花不仅仅只是梅花,更象征着苦寒;还有鸳鸯象征爱情,老鹰象征正义,松柏象征坚韧,等等。如果没有对这些形象的暗含意味理解,就无法把握作者所传达的深层感情。此外,任何作品都不是脱离一定的时代背景而孤立存在的,时代总是赋予每件作品以深刻的内容和意义。,因而欣赏作品时,只有透过这层意义,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欣赏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这幅作品时,如果不知道这一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就不能完整或很好地理解作者创作此画的意义,也就更不能把握作者是要通过此画表达对侵略者的控诉和对起义者的讴歌之情。形式语言的理解对把握作品也很重要,国画的笔墨韵味、油画的色彩笔触、版画的黑白节奏、雕塑的形体质材等,如果对这些形式语言较熟悉就更能加深观赏者的审美享受。,4依据个人见解的审美评价力,完整的美术欣赏离不开审美评价,因此完整的美术欣赏能力构成也就包括了审美评价力。审美评价力是指观赏者对美术作品整体感受、全面分析、深入理解之后的一种价值判断。由于这种判断不可能像科学判断那样有惟一标准,而必然会受到个人主观情感与生活经验的影响,所以它只能是个人见解式的。,1能区别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能把握不同美术样式的艺术特点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首先要能区别作品属于哪一美术门类及该门类的审美特征,能区别作品由于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造型样式和艺术特点,井能依其作品的审美特征、造型样式和艺术特点等去欣赏。如中国画的笔墨韵律之美,油画的色彩凝重之美,水彩画的轻盈润泽之美,版画的刀法之美,艺术设计的造型与功能结合之美等等。不至于出现欣赏版画时,希望从中得到表现色彩真实与质感的要求鉴赏艺术设计作品时,提出装饰纹样写实的要求。,2、 学生还应该知道美术作品的形象,既是自然美、社会美的反映,同时又是艺术美的创造。艺术家不是镜子似的反映现实生活,面对同一景物,不同艺术家会因个人感受不同而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因此,在欣赏中,学生要学会超越艺术形象逼真感的浅层审美感受,去领会其深层的审美意味,要能既欣赏栩栩如生的写实的艺术形象,也能初步欣赏“似与不似”的写意的艺术形象和装饰性的艺术形象,还要能初步欣赏艺术设计中的抽象的艺术形象。,3能初步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去鉴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艺术设计,都是依据一定的形式美规律创造的。通过欣赏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初步欣赏点、线、面、体、光、色、质等形式要素的审美特点以及由这些形式要素所组成的对比、均衡、和谐、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或形象美,并以此为基础来审视作品,进行初步的审美判断。,4能初步把握美术作品的风格特征 一件美术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指艺术家独特的构思、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例如欣赏齐白石的画,就要抓住其画风明快强烈,笔法洗炼,作画强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大写意的审美特点;李可染的山水画,其风格则是构思饱满,墨色层层积染,形成凝重的审美特征。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风格是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属性,没有风格,艺术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学会先去了解风格流派、艺术家的审美个性,然后再来判断作品风格特征的赏析方法。,5能初步按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去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渗透着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感情,因此必然会深深打下人类思想的烙印。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学会能初步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去欣赏美术作品,挖掘作品中较为深层的思想感情。比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既要能欣赏其形象的美丽,神情的细腻微妙,构图的均衡和谐,以及画法的严谨精细,还要能够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背景去理解其反对神权统治,歌颂人的自由、价值等思想意义。,第二节 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和特点,一、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 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美术作品展开赏析的活动过程。认识它,对于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促进其教学的合理化、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或其程序的研究,目前国外有学者提出了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4个步骤我国也有学者为此提出了这样的欣赏程序,即:“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作者想表达什么你喜欢这件作品吗”,等等。,我们认为 美术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即感知、分析、理解、评价4个阶段。,I感知阶段 美术欣赏教学从感知人手,既符合认识论的规律,也体现了欣赏教学自身的特点。认识论认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都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向理性认识逐步上升和转化的过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感性认识人手尤为重要。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是借助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而存在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可感性,对其把握不能通过理性的推断而必须从感性的体验开始。因此,作为以作品欣赏为主要内容的欣赏教学必须从感知人手。,在欣赏教学中,感知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由于本身对美术文化的认识不高、美术鉴赏能力不强等原因,势必会给感知带来障碍。面对一件好的美术作品,学生只会用常规思维去辨认所画何物、画得像不像,这是很普遍的。这将不利于欣赏活动的进一步进行。,因此,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知作品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作品内容给人的情绪体验;,二是作品形式因素给人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多半是人的未经思考的第一感觉。这一阶段,教师应注意随时将学生所见引导到具体的个人感觉上来,以便其感知沿着审美的途径而非一般认知的途径进行。同时还应注意,感觉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有时学生难以准确表达,教师可以提示一些表达感觉的词语供学生选择对应。,要使学生在此阶段获得较好的感性认识,教师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要适当提供作品的背景材料。背景材料的提供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审美认知的框架,使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具有一定的指向,从而快速而有效地进行感知。 (2)运用有效手段为学生创设审美情境。一种合适的审美情境可以使学生顺利摆脱日常的意识状态而转入审美状态,可以使学生摆脱功利目的而调动内心情感进行体验。,课堂环境的布置、优美抒情的描述、音乐文学的辅助等都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 (3)尽量运用清晰可感的教学用具。美术教科书中的图片往往因印刷偏差或者画幅偏小而不利于学生去有效感知,因而教师应尽量用一些清晰可感的大幅挂图来教学,有条件的地方更应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幻灯、投影仪、录像机等)来教学。,2分析阶段 学生在感知阶段获得的情绪体验还只是直觉层面上的体验,知其然面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感觉既不深刻也不稳固,因此第二步就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解释。这一阶段既是巩固、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感受的过程,又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审美法则的过程,它是整个欣赏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分析阶段具体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之所以能让人产生某种美感的原因。其途径主要是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探求:,(1)内容方面。 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具体认识和直接体验,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结合起来,以此解释作品之所以让人产生某种美感的原因。,(2)形式方面。 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艺术家如何运用点、线、面、体、空间、光色、材质等造型要素以及规格、比例、均衡、对称、反复、节奏、对比、协调、虚实等组织方法,理解作品中的审美法则。对学生而言,具象作品往往内容较形式容易把握,而抽象作品往往形式较内容突显而易于把握。,比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作品,学生较容易看出作品中人物的职业、生活状况、神情、动作,感受到沉重、压抑、悲怆的气氛,但至于作品在构图上将人物组合成一个不稳定的前倾锐角三角形,给人一种压迫感,以及画面背景天空和海水运用灼热的暖色,给人以夏日烦躁、沉闷之感等,这些形式方面的审美问题则是相对难以把握的。,再比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作品给人的欢快、跳跃的情绪比较容易从其错落有致的点、线、面的构成中以及色彩的冷暖明暗变化中感觉出来,而作品究竟体现的是什么具体内容则很难看出来。因此,针对不同作品,分析阶段的教学应注意有不同的重点和难点。,分析阶段必须以学生的感知为基础,感知解决的是“怎么样”,分析解决的是“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前者,才会有后者。感知是对作品内容形式各要素全面综合的体验,是动态的,而分析是对各要素的分解、定性,因此是静态的。,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热 情; 静,是对动的补充,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 由动到静,正体现着美术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客观规律。,3理解阶段 理解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的过程。它是比分析阶段更深更广地把握作品,从而获得更高层次审美愉悦的阶段。,无论是感知阶段对作品的直观感受,还是分析阶段对其从内容到形式的初探,学生对作品的认识都还停留在较浅层面上。我们说任何一件优秀艺术作品都是民族文化、时代背景与艺术家个性三者的完美统一,都具有历史的、社会的,乃至人性的等多重价值。这既是一件艺术作品具有深刻内涵的体现,也为欣赏者的欣赏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到这一层面,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学生才能理解艺术的本质,理解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同时,通过作品欣赏,又能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积淀其内在情感,真正实现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可以说,欣赏教学的教育功能主要就是在这一阶段实现的。可见理解阶段的重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理解创作者的初衷,二是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 以怀斯的(克丽丝蒂娜的世界)为例,作者通过描绘一个瘦弱面残疾的女子在寂静荒凉的山坡上向远处地平线上的房子爬去这一画面内容,表述了人的孤独无助,渴望慰藉的思想感情。这可能是作者的创作初衷。,如果再往深层挖掘,我们还能理解到20世纪前半叶,虽然科技进步给经济带来迅猛发展,但却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大的幸福,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让人类饱尝痛苦,人类前所未有地感到孤独、压抑、空虚,因此,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就成了20世纪人类共有的主题。后面理解到的可以说就是作品的社会价值。,理解阶段 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1)审美与教育的关系。理解阶段有显著的教育功能,它能从美术作品中包含的社会价值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但这必须通过审美来实现。也就是说,必须是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感染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教育,从而内心深处真正认同某一价值观念,这才是审美的教育。,(2)审美与认知的关系。 学生对作品的背景材料、风格语言多一点认识,就能对作品深入一步理解,认知是手段,审美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知识讲叙的同时,应注意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感受、分析,因为只有感受、分析的加深才能促使理解不断深化。,4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是对前面各阶段的总结。它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各阶段所获得的感受、体验、认识对作品进行再度审视,从而得出有创见的个人见解的过程。,对一件作品的评价存在着主观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客观性是指一件作品的好坏优劣总是相对有一个客观定性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主观性是指任何个人的评价总是带有个人喜好、偏爱在其中,因而使评价的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中的评价总是体现着这两方面的统一。,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更多是依据其在个人心目中的地位与认可程度进行的,具有个人的价值标准与情感态度,因此有鲜明的主观性。我们不反对学生的评价有主观色彩,但也必须注意引导他们运用客观的评价标准,理性地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此阶段一方面应当引导学生自由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各种不同观点采取宽容态度,不搞价值强加,不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必要的补充说明或修正指导也不可少,尤其是涉及到正义感、道德感、责任感、文明进步等一些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时教师应该立场鲜明,使学生达到应有的共识。,欣赏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教师,学生对作品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再评价;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再评价等。,二、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 归纳起来说,中学术欣赏教学有直观性、再创造性、精神愉悦性和美育性等几个特点。,1直观性。 美术欣赏教学是通过具体、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行的,形象存在于作品之中。如果不对作品进行直观感受,学生就难以进入应有的感知阶段。这不同于科学的逻辑推理,只要运用抽象思维就可以达到目的,而欣赏必须依赖人的形象思维。因此,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感受就成为必然。这就是欣赏教学的直观性特点。,2再创造性。 欣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被艺术家创造出来,这是第一次创造。而欣赏者再欣赏它的时侯,必定会依据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美感经验、艺术兴趣等对其再一次创造,这就是再创造。艺术作品经过再创造,其内涵、意蕴大为丰富,艺术形象也更为多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欣赏教学就必然有再创造性这一特点。,3精神愉悦性。 欣赏教学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伴随着每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进行,学生审美心理活动逐步展开,不同程度的审美愉悦也得到体验。,感知阶段的初级感官愉快,分析、理解阶段的审美愉悦展开,再到评价阶段的理性愉悦,这些无一不是精神上的一种满足。正是在这种满足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因此,精神愉悦性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又一特点。,4美育性。 美育性是指美术作品通过美表现了真和体现了善的综合的客观效果。美术作品在帮助人们加深对现实认识的同时,往往也起到了教育人,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影响人的情感趣味的作用。美术欣赏教学由于主要是以艺术美为欣赏内容展开深入的,因而突出体现了美育性这一特点。,第三节 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 综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实际,我们可将其基本组织形式归纳为3种:专题欣赏,随堂欣赏和现场欣赏。,1专题欣赏 这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利用整节课时,对某个专题范畴的美术作品进行系统介绍、赏析的教学形式。专题欣赏的内容要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 一般来说,它主要有这样几种具体形式:(1)介绍美术史上某一历史时期的美术成就或某一国家的美术发展情况;(2)述评某一艺术家的生平及其某一时期的艺术成就;(3)赏析某一美术门类的作品,如欣赏中国山水画;(4)选择一个特定的美术主题,如赏析“风俗画”等;(5)选择某一名作赏析等。,专题欣赏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1)专题欣赏教学中,常常涉及的作品量多,且时间、空间跨度都较大。比如以美术史上某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为专题的欣赏,其作品的空间跨度可能很大,而以某一国家的美术发展情况为专题的欣赏,则作品的时间跨度可能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作品、设计教学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与清晰的教学思路,做到精选作品,才能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明晰的系统,便于学生欣赏。,(2)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要把握宜精勿滥的原则,力图采用某一时期、某一风格流派中最具代表性、普遍公认的优秀作品,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在具体教学中,也要轻重得当,有主有次,对主要的作品应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人完整的赏析,而次要作品,则只需提示其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一下即可以了。,(3)专题欣赏涉及的内容较广,教师在引导时应注意把学生所学过的文学、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与专题内容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更好的欣赏作品。,2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是指在绘画与艺术设计的课业中穿插进行欣赏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很有帮助。由于它是服务于其他课业的,因而是一种只起辅助作用的欣赏教学。,随堂欣赏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1)它是辅助教学,因此不能喧宾夺主,不宜占用过多的课内时间。 (2)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某一方面的基础知识,或是帮助理解某一方面的技能技巧,因而其欣赏内容应有侧重点,无需像专题欣赏那样全面深入。 (3)欣赏内容的选材,不宜太多, 而宜少、精,要能起到启发作用。有时选择同龄人(学生)的优秀范作比选择大师的作品更具示范性, 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3现场欣赏 现场欣赏是指组织学生到现场或实地进行欣赏的教学形式。比如,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博物馆的美术精品陈列,或者是访问美术家并观看其作画表演,甚至到商场参观橱窗陈列、商品包装等,都属于这类欣赏教学形式。,现场欣赏大大提高了欣赏教学的直观性与丰富性,学生可以与众多的艺术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感受会更强烈、直接。目前,在欧美许多国家兴起的“博物馆艺术教育”就是这种教学形式。国内对其开发尝试还有需教师及相关人员认识的提高与条件的改善。,进行现场欣赏教学,最重要的是要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以及安排好时间。比如,参观美术作品展览,教师应事先去参观了解,做到对整个内容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在带学生观展前,向学生说明观展的目的,简要介绍其内容、重点以及方法、要求等,还可以先设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在观展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适当地选择重点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观展后,可开展小讨论或让学生作笔头小结,写出自己的观展体会等。总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精心安排,巧妙设计,很好地组织学生,二、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是指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依据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而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与手段。,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光有满腹学问,画艺高超,但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适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师不成其为好教师。好的教师一定要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的欣赏教学方法有很多,可概括为讲、看、谈、写4种方法。,1讲 “讲”就是教师通过语言表述,较系统地讲授美术常识,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欣赏,帮助学生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方法。这种“讲”包括讲述、讲解和讲演,既有叙述和描绘,又有说明、解释、分析和论证。,讲”的优点在于教师有较多的主动性,易于控制所传递的美术知识内容,并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较系统的知识。,其缺点在于: 如果使用不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能受到压抑。传统“灌输式”教学即是教师过分关注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学造成的。,因此,运用”讲”应注童以下几点: 讲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要有系统性、针对性,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语言要简练、准确、清晰、生动形象,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要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灵活变换讲课的具体方式,并注意与其他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2看 “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作品的观赏活动。它是美术欣赏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没有“看” 也就没有审美,就更谈不上欣赏教学。,补充几个注意事项: 作品的大小与质量,无论原作或挂图或幻灯,都应力图让学生看清楚; 作品的选择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教学性,不宜求多,更不宜求全; 教师应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作简明提示,以启发学生思维,使之通过欣赏有所收获。,3谈 “谈”是指在欣赏活动中师生围绕一定的议题,有感而发地进行交流、讨论。 它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也可以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这是一种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活跃学生思想,使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通过集体讨论获取知识、提高认识的好形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实践证明, 眼、脑、口、写的协调并用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好经验。 运用“谈”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谈论的主题、所提的问题、 学生可能作出的回答等都应课前深思熟虑,以避免课堂上的盲目谈论或陷入僵局;在”谈”的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发言,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向教师质疑; 结束时,教师应运用对比与综合的方法做出明确的结论及给学生留下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4写 “写”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用笔头作文的方式把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理解、评价等表达出来。这种方法虽然在目前的中学欣赏教学中已被采用,但还不是很普遍,其优点却比较突出,因为课堂上学生通过“谈”所作的口头发言往往是在思考不成熟的情况下提出的,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而作文一般是教师课后布置给学生的作业,相对时间充裕,便于学生充分思考。这对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论修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运用“写”时应注意,不要苛求学生写出长篇大论来,短小精悍即可,只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或描述生动,视角独特,就应给予肯定。,当然,具体的美术欣赏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都应灵、活互补地加以运用。,下面我们共同分析参考教案 课题:晚钟深沉、质朴的现实主义力作(见图) 教科书: 高中美术欣赏教材 教学年级: 高二年级下期 教学时间: 1课时,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美术欣赏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些欣赏的基本方法审美主体意识正在加强,但仍缺乏主动与作品进行多方位交流的渴望及能力。,知识目标:介绍米勒作品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并引入相应背景资料。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习米勒的艺术风格及艺术价值在晚钟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设置适应双边教学深入展开的情境及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教学用具:教材(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5分钟) 1855年,库尔贝发表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艺术宣言。中称:要像所见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格、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话,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这标志着现实主义美术思潮在法国的兴起和流行。在这时期,一批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地再现现实生活和自然对象的外形特征及内在精神的画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现实主义的绘画艺术。,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艺术形式及艺术风格,那么,我们先来看看19世纪法国社会的背景,了解一下现实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资料。,背景资料:1、19世纪法国社会相关重大事件: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6年,推翻波旁王朝 1848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2、社会生活: 法国处于社会制度交替的时期社会剧烈动 荡,上层社会腐朽、奢华。政治生活残酷、血腥,人民在苦难、贫困中挣扎。 一部分知识分子磅彷、 痛苦, 逃避社会矛盾,钟情于自然风光,如众多枫丹白露派风景画家。而另一部分则不回避社会矛盾,更不故意粉饰、美化现实。他们关注现实的状态,努力表现生活的真实和内涵,创造出体现时代特征,社会矛盾的力作,呈现出一批现实主义画家。,3、米勒 (1814年一1875年)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形式风格: 善于选择极其表现力的造型外轮廓,将朴拙的用笔与丰富的光相结合。作品意境浑厚、质朴、宁静。 情感内涵: 讴歌劳动者的善良、朴实与勤劳这些人类美好的情操,表达对劳动之美真切的感受,歌颂泥土上的英雄农民,深切同情劳动者的悲惨境遇。 怀有虔诚的宗教意识和伤感情绪。,三、作品赏析:(晚钟米勒 1人物造型(15分钟) 相关思考提示: (1)男士为什么在教堂晚钟响起时,却背向教堂的方向,而且埋头整理沾满尘土的帽子。 (2)农妇为什么要侧身背向教堂,去低头祈祷。 (3)为什么要在农妇身上添加鲜红的袖套。,学生自由讨论: 就人物造型中任意一点的处理、安排,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准备2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评价。,教师评价要点: (1)是否能够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把自己当成作品特定时代下特定人物去体验人拍造型的意义。 (2)是否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比如对比、假设、类比等来表达看法成立的理由。 (3)是否能够更为细致地观察人物造型的特点,井且阐述自己相应的体验及分析过程。,2场景处理(10分钟)相关思考提示: 教学的设置:田地的景象、小推车的安排、半筐土豆的设计、锄具的插放 学生口头命题创作练习: 在表达同样的情感内涵,命题为(晚钟的创作中,你对画面场景处理会如何安排?(学生准备2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评价。,教师评价要点: (1)是否能够构思出有别于原作,而且相对合理的场景安排。 (2)是否能够对原作的安排进行创造性的重新设计,而且具有相对合理性。 (3)是否能够对自己的场景处理的构思,作出合情理的解释。 3光影安排(10分钟),相关思考提示: 关于远近光影变化的处理、关于人物受光状态的处理;关于光影变化与人物位置关系的处理;关于天空光线明暗、色调的处理;关于画面中影子方向的处理。,学生自由选择观点讨论: 在表现原作特定情感内涵的形式安排中,将光影安排中的任意一点展开讨论。(学生准备2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评价。,正方:认为原作的光影安排部分表达了特定的情感内涵,并诉诸理由。反方:认为原作的光影安排没有充分表达出特定的情感内涵,并诉诸理由。,教师评价要点: (1)正方观点是否能够深入体验,分析出原作中光影特定安排的意义所在。 (2)反方观点是否能够提出具有相对合理性的假设,有别于原作的安排,并有合乎情理的构思设计。 (3)双方是否在讨论交流中针对对方看法,不断改善,深入自己的现点,使自己的观点更趋向完善、合理。,教学总结: 简要回顾教学中能力培养的要点及学生对应表现,使学生更加明确欣赏努力的方向。,五、课后作业: 布置学生画创作稿(劳动), 下课时学生互相讨论创作构思。 附:参考教案课 题: 线的美感与表现 教科书: 自编教材 教学年级:初中一年级 课 型: 综合型,教学目的: 1通过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线的美感与表现之欣赏,扩大学生眼界,增加审美感受,培养审美能力。 2基本知识:通过线的心理感受,视觉美感、形式美感的赏析, 引导学生认识线是基本的造型艺术语言之一。 3基本技能:运用各种工具和表现手段、形式及心理情感表现线的美感。,教学难点: 如何用笔在纸上表现线的韵律感和形象特征。难点处理: 1、用不同力度、角度、速度的笔触表现线的韵律感。 2、用快、慢、轻、重不同的手法表现线的特征。 教学用具: 1老师:4l影机、银幕、投影片、录像 机、电视机、挂图等。 2学生:图画纸、各种笔、尺、圆规。教学方法 欣赏、讲解、演示、练习。,作业要求: l 、用线表现流畅、优美的感觉。 2、 用线表现刚劲、有力的感觉。 3、 用线表现平静、安定的感觉。,教学过程: 开头语:同学们面对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最概括的绘画语言、最简练的表现手段表达,你们想过没有?是什么? 板书: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