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docx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二一三年十一月35目录引 言1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 (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4(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5(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6(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6(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7(六)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7(七)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7(八)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问题更加突出8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结构调整的启示9(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特征10(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10(三)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3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24(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25(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25(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26(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26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30(一)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30(二)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30(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31(四)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31(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32(六)各级政府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33(七)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合作33(八)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33引 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171所(含独立学院293所),其中:211工程高校(116所)占9.9%,非“211”高校(1055所)占90.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使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年严峻。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7.8%,“985”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高,其次为高职高专院校和“211”院校、独立学院、一般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和军事学院的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2011.而各地的调查显示,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一现象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又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而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是密切联系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和外部关系两方面反映出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当反映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不能有效地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高等教育对社会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即表现出高等教育的能力失调,即功能失衡。从现实角度看,大学生这一结构性失业现象就反映出高等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这些外部关系的失调,而这种外部关系的失调将直接波及并作用于高等教育的内部,要求高等院校要更加根据社会经济科技等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英国学者巴巴德波勒斯在回顾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时说:“调整教育目标以适应数量上的新压力及新的社会需求,主要的教育途径是进行教育结构的改革。” 郝克明,汪永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那么,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在哪里?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不仅关乎宏观结构的改革,更涉及到微观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的组成构成状态与联系,包括行政管理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教材结构、师资队伍结构、人员知识结构等。如果学校微观结构不合理或失调,就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制约学校的发展。所谓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我国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本科办学历史长的地方本科院校、部委或行业转制地方管理的本科院校、新建的本科院校。新建的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共有647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的55.3%,占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61.3%。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就折射出学生就业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困难和障碍。资料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2011年的初次就业率仅为75.8%,是三类高校中最低的,特别是1999年以来新设的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数量最多,招生规模最大,人才培养最多,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目前陷入发展困境,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呈现以下突出问题和矛盾:以学术标准为主的学校评估制度与应用技术大学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的矛盾;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与按照应用技术大学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的矛盾;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师制度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和灵活用人制度的矛盾;高考招生、分层录取的入学制度与扩大招收有技术技能基础的学生和发展职业继续教育的矛盾;教育内部自成一体相对封闭的治理结构与应用技术大学行业企业直接参与治理的矛盾;以知识教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内部运行机制与真实应用为基础实现培养与需求无缝对接的矛盾。虽然,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在努力发展、寻找出路,在特色办学上取得不俗成绩,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不合理的分类设置、单一的评估体系、统一的拨款方式及高校自主权不落实等体制机制原因,使地方本科院校陷入发展困境。(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治校理念和策略,对学校的办学行为、学生发展、学校未来发展等具有引领作用。但是,从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过多的在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这些名词上做文章,把自己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甚至于研究型大学,定位趋同,发展错位;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也致力于向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目标靠拢,培养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而学校自身又无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发展条件,发展困难重重,前景不明。部分学校虽然定位明确,但惯性发展,尚处于“自发自为探索阶段”,尽管有强烈的转型愿望,但未找到突破口,困难较多,在实际办学中仍然沿袭传统本科办学思路,亟须指导和支持。(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不明显。根据近三年本科院校招生专业数量的统计分析,半数以上新建本科院校集中在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和汉语言文学等7个专业招生,且招生比例明显高于国内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关问题的报告。地方经济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差,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困难,出路不畅,而且造成了教育投资的严重浪费。一是原部委或行业学校转制地方后,以及行业背景很强的专科学校升本科后,特色不再明显。原有的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匹配度不高,受原有专业师资、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转向,需要的周期较长,改造困难较大;二是现行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设置缺少灵活性,没有体现不同教育类型的特点,削弱了学校办学自主权,专业设置缺乏自主权,也使得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脱节;三是有些学校不顾所在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要,盲目追求高水平、高规格,没有切实研究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盲目追求高教系统内部的攀比与排名。(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在现行评估体系引导下,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将学术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各种评估设置了诸多条框,削弱了学校的专业特色。学校的培养方案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实训、生产实习等集中大学时的工程实践类教学环节的比例明显不足,且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落到实处;大一统的课程设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课程体系差别很小;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描述大同小异,追求“宽口径、厚基础”而缺少个性,专业没有地方特色,没有行业特色,没有学校特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使培养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上又技能不足,导致就业时的高不成低不就。(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高等学校承担着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知识的重要任务,在知识信息化社会,知识资本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科研发展水平不仅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重科学轻技术”的学术文化造成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出现科技发展的“短板效应”,并由此产生“搞科研的不管技术,搞技术的不管科研”的两分离现象,SCI数量之多与被引次数却并不对等,说明我国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并没有被人认同和利用,国家整体的科研发展水平远远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2012年,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经费来自企业事业的经费仅占其科研经费总额的29.87%,校均获得企事业经费的总额不到300万元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关问题的报告。(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水平,而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引进上有过多的条框限制,从各高校人才招聘条件可以看到,几乎全部要求博士且出身名校,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结果却是高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出了校门(作为学生)又进校门(成为教师),而没有任何实践经历;另一方面,制度层面又不能有效引导教师进行必须的企业实践,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技术技能人才进入学校受到制度的制约。(六)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地方政府对本科高校的经费投入按照学生和教工数,采用统一标准,不分学校类型。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大量的实训和实验教学环节,硬件投入高,教学成本高。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国家财政支持少,地方政府受财力限制,支持地方本科院校的资金总量不足、力度不大,学校自身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弱,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七)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地方本科院校没有或失去了行业背景。同时,学校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地方本科院校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社会效能低,得不到企业的信任和投入。而地方政府缺乏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国家制度与鼓励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缺失,企业参与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缺乏多方面基础,产学研合作教育没有广泛切实实施,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八)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问题更加突出1999年以来,全国共新设本科学校647所,其中:新设公办本科院校256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118所),独立学院293所,新设民办本科和中外合作本科院校两类共有98所。可以看出,这些院校缺乏本科教育办学的历史积淀,缺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积累、师资积累、硬件积累以及技术积累,在办学定位、师资队伍、专业设置、教学设施、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的结果:一是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明显,倾向于培养成本低的专业,在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汉语言文学等5个专业的招生比例高于非211高校平均水平;二是就业率低于全国本科院校平均水平,根据麦可思提供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数据看,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不到50%,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也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162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64%,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半年内发生离职行为;三是科研基础薄弱,拥有的科技经费少,产出的科研成果也较少,科研投入结构不合理,来自企业事业的科研经费仅占其科研经费总额的29.87%;四是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十分薄弱,与产业界的联系很少。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结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不仅是院校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教育结构调整中高等教育实现服务国民经济升级发展的关键,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就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进行优化,即通过对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的调整,有效激活教育对经济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教育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结构调整的启示高等教育结构是指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的衔接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复杂的综合系统。从宏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的结构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等。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调整对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能否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外部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和影响。(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特征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洲发达国家都及时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科类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形式进行了调整,通过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切调整与匹配,前后经历了多元化扩张-横向整合-纵向整合的三大发展阶段,使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实现了有力的支撑,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多元化扩张阶段,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侧重于扩大办学规模;在横向整合阶段,侧重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的横向合并与重组,优化教育结构;在纵向整合阶段侧重于强化“双元”结构(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的联系。总体来看,其改革的主导力量是中央政府,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效率、有效性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本世纪的金融危机重挫各国的虚拟经济,而以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为实体经济的德国、瑞士、荷兰、芬兰、奥地利等国家则应对自如,在其背后是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大学所提供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应用技术大学对实体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瑞士、芬兰的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瑞士、芬兰作为最具全球竞争力的经济体,尽管国家人口较少、资源匮乏,但教育体系能够充分满足其经济发展需求,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这些国家高等教育整体规模较小,改革阻力较小,能够针对经济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结构。表1 全球竞争力最强国家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数比较国家综合性大学(所)应用技术大学(所)瑞士289芬兰1025资料来源:课题组收集整理。瑞士高等教育类别结构呈现“双元”特点,包括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其中综合性大学包括12所州立大学、2所联邦理工大学、14所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大学为9所。州立大学是传统古老大学,联邦理工大学兼有法国工程师学校和德国工业大学的特征,综合性大学开展基础研究和教学,主要培养理论和科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层次到博士;应用技术大学则重视实践性教学,突出应用性研究和开发,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层次到硕士。对于这两类人才的培养,都突出强调其创新能力的培育,并实施严格的职业资格考核制度,保证学生达到参与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标准。芬兰高等教育体系呈“双元”特点,包括10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和25所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与普通大学具有并立的法律地位,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生占94.4%,硕士生占5.6%。1991年芬兰试办20多所多科技术学院,以专科层次为主。1995年芬兰议会通过应用技术大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与普通大学并行的应用技术大学教育体系的地位。2003年芬兰修改应用技术大学法,赋予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士学位的授予权。2005年芬兰再次修订法律,学校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技术大学的引入助力芬兰在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顺利完成了从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向知识和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型。从瑞士、芬兰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的数量比较可以看出,传统的学术性大学在数量上已经不再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而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支撑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所致。2德国、英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改革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德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升级,对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一线技术工人难以胜任,大学培养的人才因偏重理论和基础研究,也难以完成一线技术开发的任务。基于此,1968年通过了联邦共和国各州高等学校协定,应用技术大学在工程师学校和高级专业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得以建立,将当时部分基础较好的工程师学校、高级专业学校合并,在保持其办学总体特色的前提下创建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培训和扩充师资、改革课程、更新实验设备,使之达到高等教育水平。1976年,经德国高等教育法得以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占据德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双元”结构,高等学校总数为421所,包括108所综合性大学,210所应用技术大学。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德国高校引入了国际上通行的三级学位体制,应用技术大学拥有与综合性大学同等效力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20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综合型大学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于1966年推出应用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发展计划白皮书,强调根据英国31类技艺发展非综合性大学的高等教育,应用技术学院教育由此引入,形成了“双元”结构的高等教育体系。199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案,授予应用技术学院在命名和集资项目方面与大学同等的地位,所有符合条件的应用技术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三)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数量在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占绝大部分。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是相吻合的,而应用技术大学是这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应用技术大学是基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偏重理论和基础研究的传统大学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构成了平行并逐渐贯通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善了高等教育结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系统。1应用技术大学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各国经济的稳步和快速提升在经济增长上,欧洲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经历了经济稳步增长的发展时期,人均GDP水平不断提高(见图1)。在1990-2000年,各国的人均GDP开始跃入3000美元左右,2000年以后,人均GDP快速增长。图1 瑞士、芬兰、德国、英国等国经济增长情况资料来源:课题组收集整理。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各国应用技术大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各国人均GDP迅速增长的时期。从图2可以看出,瑞士、芬兰、德国、英国等国的人均GDP,尤其是瑞士人均GDP的增长幅度惊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变革的动力源,同时,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两者渗透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并最终决定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图2 瑞士、芬兰、荷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GDP变化状况资料来源:课题组收集整理。2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应用技术型人才保障。一个国家稳定的竞争力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教育体系能否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图3看出,瑞士、芬兰、荷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也比较高,分别为:34%、46%、65%、29%,有效地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德国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三分之二的企业经济师、二分之一计算机工程师都是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德国的技术和技能积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保持德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图3 各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资料来源:课题组收集整理。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而就业结构的变化又必然促进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了三次产业调整后,形成了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第二产业居中、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的基本格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扩大。(见图4)。欧美发达国家三产结构和比例的变化,向教育结构提出了培养更多高端服务类、技术技能及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而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4 瑞士、芬兰、荷兰、德国产业结构变化情况(1970-2010年)资料来源:课题组收集整理。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在数量上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而且在专业结构上也符合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从1970年至2009年,荷兰的农业增加值比重从5.7%下降至2%,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3.7%下降至23.9%,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56.6%上升到74.1%。与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的是,2009年,荷兰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占2.8%,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劳动力人口占16.7%,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人口占80.5%。可以看出,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培养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才,其人才结构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以及就业人员结构显示出高度的匹配性。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提升了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全球竞争力报告把国家竞争力指标分为三大类要素,即基础要素、效率强化、创新与成熟性要素。这三大类要素又划分为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设备、市场规模这12个竞争力支柱。表2 2012-2013年瑞士等国家各要素竞争力排名国家总排名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劳动力市场效率技术成熟度创新瑞士183161芬兰31115102瑞典41472514荷兰5561799德国622553157英国817165710资料来源:课题组收集整理。瑞士、芬兰、瑞典、荷兰、德国、英国是进入国家竞争力排名前10的欧洲国家。从表2可以看出,在与教育相关的支柱中,尤其是高等教育与培训、技术成熟度、创新这3个支柱排名表现更为突出。应用技术大学为欧洲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保障,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国家竞争力提升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3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使社会更加稳定和公平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促进了社会结构的稳定。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优于综合性大学。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高于综合性大学。2005年,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3.8%,综合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4.3%(IAB的调查);另据卡塞尔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INCHER)的调查,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找到第一份工作平均需要2.9个月的时间,而大学毕业生则平均需要3.1个月;德国高校信息系统(HIS)的调查也显示,毕业一年后,有四分之三的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已经找到稳定的正式工作,毕业五年后拥有正式工作的毕业生占到89%,毕业十年后有91%的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拥有稳定工作。1996-2010年,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几乎是研究型大学学生的2倍,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从78%增长到84%,超过80%的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在对口领域或邻近领域工作,2005年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的教育为就业提供了充分的准备(84%),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93%),大多数毕业生都找到了与他们教育层次和学科相匹配的工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研究及国内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座谈会会议材料一.2013.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更好地体现了教育公平诉求。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在现实性上使得工资和职位的差异不再由个人身份所决定,而是由技术水平和是否受过高等教育所决定,大学不再是被精英所垄断的场所,也不再仅仅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而是更加普及到市民阶层,成为满足逐渐扩大的国民需求的不可缺少公共教育机构。可以说,应用技术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并回归了高等教育的本性。高等教育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意味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欧洲发达国家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而开始高等教育扩张,平均看来,达到了60%以上的入学率。在2010年,瑞士、英国的入学率在60%左右,芬兰的入学率达到90%以上。欧洲各国应用技术大学虽然规模不尽相同,但都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功能,如荷兰的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占了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65%。另外,应用技术大学的上学费用往往比研究型大学低,就业率又较高,很多人愿意选择应用技术大学就读,扩大了学生接收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整体上提升了国民受教育层次,更好地实现了教育公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在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欧美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城镇化时期,平均来看,目前已经达到80%的城镇化率。1990年各国开始了快速城镇化(见图5),教育成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人力资源瓶颈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也正是各国应用技术大学迅速发展时期。瑞士90年代中期,将60多所规模较小的学院合并为7所应用技术大学,涉及到工程、管理、设计等学科领域;芬兰1995年颁布通过应用技术大学法,确立了应用技术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并行地位。英国于1992年颁布了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案,授予应用技术大学在命名和集资项目方面与大学同等的地位,所有符合条件的应用技术大学或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取消二元制而建立起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英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图5 瑞士、芬兰、荷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城镇化变化情况资料来源:课题组收集整理。4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了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和发展确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应用技术大学明确地把技术技能的传授引入大学,在满足个体教育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各国教育立法的确认和制度保障。从国家制度层面设计来说,欧洲把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在“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高等学校,与学术性大学同等的地位。德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同的高校形式作为不同类型的高校体系中等值的要素而相互存在。”荷兰1986年高等职业教育法案确立了应用技术大学与大学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1995年芬兰议会通过多科技术学院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与普通大学并行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1995年瑞士联邦议会颁发了瑞士应用技术大学联邦法。德国、荷兰、芬兰、奥地利等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不仅可以颁发学士学位,而且还可以颁发硕士学位,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甚至还可以与研究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使学生可以顺利地接受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应用技术大学中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层次的出现,不仅是对应用技术型人才专业水平的规范和认可,也表明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在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方面冲击和变革了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根据应用型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大学大都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大型企业一般都设有实训的生产岗位和企业培训中心,中小型企业可提供培训岗位,实现了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承担。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主导实践教学,评价、考核学生实践教学成绩。实践教学包括两个实习学期,实验教学、毕业设计等。学生实习前必须先到相关企业签订实习合同,直接参与企业的某个课题或项目,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往往与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一起进行,以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题目。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其办学理念是“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 而不是带有某些理论的职业教育”,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针对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和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高质量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注册的学生中,近50%在工程科学领域,近38%在法律、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综上所述,不论是瑞士、芬兰这两个全球竞争力最强国家,还是英国、德国这些传统高等教育强国,都遵循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及时依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层次和规格的需求,在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管理体制结构上进行调整,形成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和良性互动。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大学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成为高等教育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科类结构上,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双元”结构体系,即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在层次结构上,各国以不同的方式确立并提升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赋予应用技术大学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能级结构上,各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更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竞争力;在管理体制结构上,形成了更为灵活的教育体制,学生选择更为自由,两轨之间变得更具有贯通性,在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也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针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应当如何转型发展?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创立及办学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经验。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中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低技术产业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低附加值产业减少,高附加值产业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从利益集团走向民众,从服务政府走向服务民生,从教育的单一化走向教育的多样化。因此,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诉求,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地方本科院校如果按照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发展,将与社会经济发展渐行渐远,应当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以全新视角看待当今的高等教育,面向实现转型发展的国家需求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承担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就是指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面对困境,地方高等学校如何转型发展?基本思路是:根据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布局以及地方院校发展的基础,参考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从世界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更高需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现代化装备加速替代传统生产工具,需要培养具备新知识、应用新技术、掌握新装备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迅猛发展,小微企业成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需要兼有创业能力、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基础管理能力的提升,产品、技术、工艺和流程的应用性创新,需要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高技能高附加值制造成为高精尖设备和高档消费品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需要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一切都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是国家赋予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发现新规律新事物,建立丰富并完善新理论,推动人类文明产生质的飞跃。而应用科学研究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通过方法创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领域,解决社会生产实际问题,不断发明新技术、新工艺,创造新方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向前发展。因此,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和学科知识本身的属性,要求高等教育体系要涵盖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和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现实选择,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由于缺乏现实的分类指导和政策引导,我国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跟风升格、求大尚名、模式单一的局面。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基础薄弱、师资结构问题突出、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地方(企业、行业)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没有必要走传统大学发展之路,也难以跟进老牌大学学术追求的步伐,因此,必须在主动、深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合理定位,赢得并拓展学校自身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获得特色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所在。(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不是一个大学名称,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