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财政收支公债和货币供给课件.ppt

    • 资源ID:1786816       资源大小:611K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财政收支公债和货币供给课件.ppt

    (15)1,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第四篇 宏观均衡,(15)2,第十五章 目录,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15)3,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 一些财政概念,(15)4,第十五章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学习、探索宏观金融理论,对于有关国家财政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掌握的深度,应该不逊于专门学习、探索国家财政理论所必须掌握的深度; 就如同学习、探索国家财政理论,对于有关金融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掌握的深度,应该不逊于专门学习、探索金融理论所必须掌握的深度一样。,(15)5,第十五章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赤字,1.赤字的两种口径;2. IMF的口径国际交往中通用的口径;3.中国赤字口径的演变;4.账面赤字与隐蔽赤字,(15)6,第十五章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其他问题,1.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对比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的特点;2. “预算外”、“制度外”及其他 ;3. 预算的收支与GDP的比中外比较和中国自身的演变(从下面的表可以看出什么问题?),(15)7,第十五章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其他问题,(15)8,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 联系的历史演变,(15)9,第十五章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 在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中财政曾长期占主导地位,1.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铸币的铸造和纸币的发行,除少数阶段,都由国家垄断。2. 在西方,上古、中古时期,纸币罕见,铸币流通则较中国发达。铸币与财政的联系,中外一理。3. 中国朝廷垄断铸币铸造的“宏观调控”目的,管子一书“御轻重”之说,是理论概括,不应忽视。,(15)10,第十五章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与国家财政联系的特点,1.就资本主义的财政理论来说,早期的平衡预算观点也包含着不使财政动摇币制稳定的意向。 从实践中看,现代货币供给制度的具体操作的确同财政脱了钩。 2. 但是,国家财政对货币供给的状况依然有巨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而且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说明财政与货币供给脱钩,也不见得是建立现代货币制度的必要条件。,(15)11,第十五章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财政与信贷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1.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财政与信贷是货币供应总量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我国,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联系还牵涉到国有经济的背景。2.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日常最“平凡”的联系说,各级财政均在银行开户,银行代收税、费和罚款,代为汇划各种上解下拨款项;财政碰到先支后收的矛盾,银行则为其垫款,等等。这是现代经济生活中避免不了的联系。,(15)12,第十五章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财政与信贷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3. 除去这种日常的联系,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还有财政收支差额的解决,不能不借助于信贷的货币形成机制。金融体系也事实上不断得到国家财政的强大财力支持。 4.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财政与信贷的联系形式,逐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久已采用的模式。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5. 财政与信贷的紧密联系是现代经济中的必然。无论从哪种类型的经济体制来看,概莫能外。,(15)13,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 的理论模型,(15)14,第十五章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 最简单的理论模型:财政赤字决定现金发行量,1. 当流通只有现钞这一种形态的货币时,这是必然的。2. 当现代经济生活中已经发展有存款货币时,这种必然性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15)15,第十五章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 最简单的理论模型:财政赤字决定现金发行量,3. 如果用“货币供给” 替换“现金”,那么赤字的大小对整个经济中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减变化是否存在着一对一的决定关系? 假如经济生活中不存在任何其他可以引起货币供给变动的因素,这样的判断自然可以成立。,(15)16,第十五章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 加进银行信用因素的模型,1. 但问题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决定货币供给增减的原因并不限于财政收支这一个因素;信贷的扩张与紧缩更直接左右着货币供给的数量变化。2. 信贷的扩张与紧缩,首先是导源于经济生活对贷款的需求;此外,也导源于由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增减变化。3. 所以,企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现代复杂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供给,是不成立的。,(15)17,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15)18,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债平衡财政收支离不开的项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财政统计项目中的一个恒等式: 发债净额 赤字,(15)19,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对国债观念的演变,1. 建国后的三年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是运用 国债工具的。2. “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政策是1958年以后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3. 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20多年来,国债发行额逐年增长。,(15)20,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对国债观念的演变,(15)21,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积极财政政策与国债的发行,1. 1997年,政府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以启动经济增长。2. 这是对国债观念的再一次演进:国债的功能开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调控宏观经济。,(15)22,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家财政的或有债务,1.或有债务是一个边界相当模糊的概念,属于隐性的财政债务。 国内外对中国或有债务的估算值,差异极大。2.作为转轨经济,我国财政或有债务较大难以避免:如应由财政弥补未补的国有经济的亏损累积,未列入财政收支的公共部门的债务,社会保障基金的欠帐等。,(15)23,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家财政的或有债务,3. 具体的剖析对于论证或有债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非常必要。 如有的或有债务是必须要求财政资金予以补偿的,有的会以不同比例要求财政资金予以补偿,有的则有可能自行化解4. 对或有债务既不应不肯正视,也不要轻信笼统的,故意耸人听闻的说法。,(15)24,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际通用的国债发行警戒线,1. 国际通常采用的警戒值只是起警戒作用的一般性经验指标。2. 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国债发行警戒线有: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3. 判断国债规模是否适度须结合国情。,(15)25,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发债是财政收支作用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国债发行虽然并不全部直接卖给中央银行(或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转到中央银行),但却是现代社会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 各国中央银行往往在二级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通过买卖国债吞吐货币,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15)26,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发债与货币供给的相关关系,1. 要具体分析:如果国债的一部分直接由中央银行承购,这立即使基础货币增加;如果不允许中央银行直接承购国家债券,由于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由于国债抵押贷款和回购协议等途径,国家债券的相当部分仍会成为中央银行的资产,并引起基础货币的变动。 途径不同,国债作用于货币供给的速度、结构会有所不同。,(15)27,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发债与货币供给的相关关系,2. 就逻辑的推理,发债的确可以既弥补赤字又有可能不使货币供给增加。 这一论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似乎找到了既有赤字又不加重通货膨胀压力的途径;1998年以后,中国的实践也可作为分析的依据。 但决不可以认为,这样的要求能够轻而易实现。,(15)28,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债是市场经济中财政与金融的主要联结点,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主要是通过发债的途径; 国债是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力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操作手段; 必要的国债规模还是金融机构调剂头寸之所必需,(15)29,第四篇 宏观均衡,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15)30,第十六章 目录,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15)31,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15)32,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 MsMd 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 MsMd,(15)33,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 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水平 r0;或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见图:,(15)34,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3. 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即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供给成为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即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影响,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给。见图:,(15)35,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1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以年度贷款增长率作为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替代指标,以国民收入指标Y代表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中的收入变量,贷款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8%和6.93%,前者快于后者几近1倍。 如果以1952年为基期,作图:,(15)36,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15)37,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2. 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整体的增长速度,不足以证明货币供给大于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供给过多的判断,毋宁说是根据实际感受:,(15)38,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消费品数量少,花色品种单调。大多数必要消费品,或计划供应,或限量供应; 在生产品领域,计划分配的原材料、零配件,往往满足不了需要; 无论是消费品还是生产品,都是“卖方市场”; 在计划体制下的价格虽然绝大多数是官定的,但在集市,价格会上涨;计划分配的物资也存在变相的上涨价格,等等。,(15)39,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造成货币供给过多的微观主体行为,1. 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是传统计划体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 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给决策本身只是总体经济扩张趋向的被动因素。 2. 科尔内的“短缺”理论解释了投资饥渴和软预算约束如何使货币供求的失衡难以避免。,(15)40,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 失衡是长期保持在货币供求过多的状态上,还是供给过多与供给不足的经常交替; 能否直接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利率不仅是失衡的信号,而且有调节由失衡趋向均衡的功能;在计划经济中,调节则主要靠直接的计划方法和行政性措施。,(15)41,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如何衡量货币多少,衡量货币是多还是少会有不同的显示,需综合考察。 仅凭借单一的信号判断均衡是否存在,很容易陷入片面性。,(15)42,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15)43,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求,1.在商品、服务市场上: 市场总供给AS, 包括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 总需求AD, 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2. 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15)44,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1. 市场总需求,其构成有四: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支出G、出口需求X。设总需求为D,则: DCIGX 2. 总需求的载体是货币。如果由货币供给承载的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说明货币供给是适当的。由于银行贷款调节货币供给规模,从而也说明银行信用的掌握也适当。,(15)45,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3.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这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 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银行信用予以弥补,或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结果货币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 这两种情况在我国经济中都曾发生过。,(15)46,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1. 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这是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点。,(15)47,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2. 然而宏观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体现出来的。只有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才能直接引出货币供给;能否使货币供给为流通所吸纳,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3. 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有独立性,因此,微观的货币需求,其总和,在实际上并不总等于由市场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15)48,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1.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 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不是等量的;,(15)49,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影响; 总需求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目标。,(15)50,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2. 以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求、市场的供求关系见图:,(15)51,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3.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紧密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 但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 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15)52,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些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15)53,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在总供给给定时,市场供求失衡的直接后果: 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是物价水平的变动; 在典型的集中计划体制下,并不能直接由价格表现出来,但矛盾也会促使计划价格做必要的调整。,(15)54,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1. “面纱论”和马克思的“第一推动力”。2. 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联系潜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可。 社会资源的状况不同,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也不同:,(15)55,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待潜在的资源利用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货币供给仍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 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见图:,(15)56,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A和B两个拐点分别代表由货币供给增加形成的产出率和物价上涨率不同组合阶段的界限。,(15)57,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紧缩效应,1. 当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压缩货币供给,从而减少总需求,以求回复均衡,是国内外常见的政策主张和实践。然而,其间有种种复杂问题。2. 在经济周期过程中,并不存在一种力量可以使经济进程在碰壁之前约束其停止需求的过度扩张。同样,危机后的萧条阶段,但往往却是伴随着加剧萧条的紧缩过程。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控制需求的效应,曾有颇高的估价。但实践经验证明,它的作用仍是有限的。,(15)58,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紧缩效应,3. 在集中计划管理体制下,这个问题的解决理应较为容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有实行类似体制的国家均长期存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决策者虽然一再宣告解决这样矛盾的决心,却一直没有能够解决。4.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有一次成功的紧缩经验,使过大的需求迅速下降并逐步恢复平衡。但这是个特例。,(15)59,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紧缩效应,5. 而当需求扩张不是突发的,即正常生产已经事实上是在需求扩张的支持下运作时,单纯的紧缩,通常的结果是,总需求缩减,实际再生产缩减,从而总供给缩减,供需的差额仍然不能由于紧缩需求而取得均衡。6. 至于紧缩的物价效应,一般情况下是直接的。但从较长时间考察,如果紧缩也抑制了实际的经济增长,那么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难以缓解。,(15)60,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必须辨清存量与流量,市场供给和货币供给都是一个不间断的流量,但在一定时点上又都是存量。 辨清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之间的对应关系一定要分清流量与存量的概念,才能理解二者动态均衡的实现过程。,(15)61,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 和理论探索,(15)62,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反通货膨胀的“平衡”观,从上世纪30年代末直至1997年,中国一直处于通货膨胀的阴影之下,平衡观是深入人心的。问题是把“平衡”的追求只理解为反通货膨胀”。直到上个世纪末才懂得,通货紧缩也是极具危害的不平衡。,(15)63,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理论,1. 在计划体制下,虽然摒弃市场总供需的均衡的用语,但问题是客观存在。因而在政策制定和理论探索中事实上很受重视。最典型的理论建树是“三平”理论。2. 所谓“三平”,是指必须保证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15)64,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理论,3. 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是:财政收支平衡,则不会引出过多的货币供给;财政的结余,作为信贷资金来源,有利于减轻扩大信贷并从而扩大货币供给的压力。4. 信贷收支平衡的实质应被理解为理论意义上的货币供求平衡。,(15)65,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理论,5. 物资供求平衡,那时的着眼点,在于,消费品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平衡在“三平”中被论断为“基础”。但理论上既应包括作为商品的消费资料的供求平衡,也应包括当时不被看作为商品的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6. “三平”理论所要论证的是“平衡”,实质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是应予肯定的理论建树。,(15)66,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财政收支平衡应放在市场总供求均衡之中理解,直至改革开放,财政收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形成了一个错误观念:财政与总供求之间只存在一种可能性:财政平衡,总供求平衡;财政不平衡,总供求必然不平衡。这就使“三平”理论,特别是其有关财政的论断不能具有更一般的意义。,(15)67,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三平”本质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概括,“三平”理论,往往由于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出的而遭受漠视。 但是如果对于“平衡”二字理解为运动中的协调、均衡,如果用“综合平衡”观使这种理解着眼于各个范畴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各个范畴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果不仅把“平衡”和“综合平衡”理解为人们对客观进程的观察方法,而是理解为客观进程本身的内在规律性,那么“三平”理论的实质不过是在不同环境下,用不同语言论证了市场均衡这个一般命题。,(15)68,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1. 对于均衡这个概念作原则的了解,不困难。然而总供给与总需求形成数学相等的状态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总会是一方偏多、一方偏少。2. 由于供不应求的梦魇长期摆脱不了,人们宁可选择需求偏紧,供给偏松。 如1985年环绕“经济环境”的讨论。其中的主流主张是:中国的经济改革需要一个供略大于求的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15)69,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3. 然而自1997年年中之后,市场需求不足的现象悄然但又是突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到1998年,已经呈现几乎无一种商品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用这样的现实来注解“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似乎是贴切的。但这样的环境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是一目了然的。4. 这就是说,总供给与总需求这双对立统一的范畴,不应简单理解。,

    注意事项

    本文(财政收支公债和货币供给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