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训诂学(全套ppt课件).ppt

    • 资源ID:1786263       资源大小:1.60MB        全文页数:53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训诂学(全套ppt课件).ppt

    训诂学,第一章 绪论,训诂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说她古老,是因为训诂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说她年轻,是因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一九八一年五月才正式成立。,一、训诂名称的由来,“训诂”这个说法很早就有了。最初单称为“诂”,或者称为“训”。“诂”字亦作“故”。汉代以来,“训”和“诂”两个字连用,又称为“故训”,“诂训”合称最早见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专家学者对“训诂”的解释,清代学者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洪诚先生认为“训诂”是并列关系,而不是述宾关系。“诂训”原是并列式词组,所以能倒言为“训诂”。训诂出现于汉初,也是并列式,不是支配关系。,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说文:“诂,训故言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诂者,说释故言语教人,是谓之诂。”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1)“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2)“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结论,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对“训诂”可以作这样的结论:1.“诂”和“训”散言时,都是“解释”的意思,析言时才有区别。2.由于散言无别,所以对语言的解释可以单言“诂”,或单言“训”,也可以连言为“训诂”或“诂训”。“诂训”也可以写作“故训”。3.“诂”和“训”兼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言俗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代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一)训诂工作,1.注释工作。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词义训释和文意训释。 2.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许慎的说文解字、清代阮元经籍籑诂、宗福邦故训汇纂就属于这一类的著作。 3.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考释和证明并不是两个截然分开的过程。,(二)训诂材料,1.文献正文里的训诂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里。远在甲骨刻辞的正文中,就已经出现,尚书的正文中也有一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献正文的训诂就遍及群书了。据张新武先秦文献正文中词义训诂辑录统计,周易孝经左传等31部古籍中共有1562条。,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礼记乐记:“声成文,谓之音。”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2.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虽然训诂材料在先秦就已经产生,但是大量的、系统的训诂材料却产生在训诂工作之后。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义疏、音义、补注”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3.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4.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陔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一)训诂体例,一种是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如说文的部首采用“凡某之属皆从某”的说法;对汉字的前四书采用“像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等等。 一种是自然的体例。训诂家由于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如尔雅惯用“曰”“言”“谓”“之谓”等。古代训诂材料中,“通”和“同”使用得就比较混乱,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二)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训诂原理既是以往训诂工作的总结,也是今后训诂工作的指导。训诂学的专业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介绍;二是发展。,四、训诂学,(一)训诂和训诂学,训诂和训诂学虽密不可分,又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和材料,后者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黄侃辨析:“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解释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二)训诂学的内容、范围和任务,1.训诂学的内容 黄侃所说:“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181页)齐佩瑢说:“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阐其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统系而条理之。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我国语文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这便是训诂学。”(训诂学概论11页)传统训诂学以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规律和训释方法为主要内容。,2.训诂学的范围 从传统训诂学到现代训诂学,训诂学的范围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早期训诂学。它包括一切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要素的规律。第二,晚期训诂学。训诂与文字、音韵分立,偏重研究语义。第三,现代训诂学。把自己的研究范围确定在古代文献语言的词汇而且偏重词义方面,与历史语义学想衔接。在此基础上,借助相邻学科的成果,再去探讨综合应用法则。,从早期传统训诂学到现代训诂学,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变化:(1)传统训诂学以经学为中心。传统训诂学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述,大量的训诂工作不等于成熟的训诂理论。(2)现代训诂学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现代训诂学不同于传统训诂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独创性。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第二,实用性。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第三,系统性。训诂学是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条理化、科学化。,3.训诂学的任务训诂的核心工作就是解释文献中的语言。要之,传统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1)释古今之异言(晋郭璞尔雅释诂注)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晋郭璞尔雅释诂注)用通语释方言。(3)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毛诗诂训传唐孔颖达疏)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三)训诂学的学科定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个分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曾经被称为是“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训诂学既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文字学、音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学及校勘学等的综合运用。,1训诂学和音韵学,训诂学的目的是研究如何正确解释古书中的语言,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是词的存在形式,训诂学和音韵学的关系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明代方以智说:“欲通古义,先通古音。”(通雅卷首音义杂论)清代戴震说:“故训音声,相为表里。” (见戴震集卷十六书音均表序)方氏和戴氏的话都很好地阐明了这个道理。 训诂学和音韵学的关系,在破除假借、探讨语源等方面尤为明显。,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於冥伯之丘,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对句中的“柳”字,清代以前的人大都按字面来理解,如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枝离为柳,秦女为石。”唐成玄英的庄子疏:“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槨之象;此是将死之徵也。”都直接把“柳”解释为杨柳。 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引郭嵩熹曰:“说文:瘤,肿也。瘤之生於身,假借者也。柳、瘤字,一声之转。”郭氏的说法是对的,“柳”、“瘤”都隶属於来母幽部,读音非常接近,仅有声调上的差异,所以借“柳”为“瘤”。,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有很多人将句中的“而”翻译为“而且”,这是望文生义。其实,这里的“而”通“能”指能力。郭庆藩集释:“而字当读为能,能、而古声近通用也。”“能”,广韵奴登切,平登,泥;“而”,广韵如之切,平之,日。,2.训诂学和文字学,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就形、音、义三者的关系发表了著名的理论,他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认为语言研究应该形、音、义相结合,古今相结合。是十分辩证的观点。,文字学可以帮助了解字的本义,使训诂学家的形训有了基础。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条例之一,指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既然要分析文字的形体,那么识别形体是第一要素。说文自部:“自,鼻也。象鼻形。”小篆写作 ,甲骨写作 ,像人的鼻子形状,是“鼻”的初文。 这种繁华是为了表音的明确。,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二佛说舅甥经:“守者连昔饥渴,见酒宗,共酤饮。”“见酒宗”一句,大正藏、频伽藏本生经均同,敦煌遗书伯希和2965号陈写本佛说生经残卷“宗”作“宍”,是。“宍”就是“肉”的俗字。干禄字书入声:“宍、肉,上俗下正。”,3.训诂学和语法学,我国语法观念产生很早,而系统地进行研究则很晚。古人的语法观念是伴随训诂学同时产生的。陆宗达说过:“因训诂学是对具体要求的语言作出分析,解释它的全部内容,决不仅是单词和词义的问题,许多地方要涉及到语法。”(见中国语文1957年4月号)陆氏的说法是正确的。唐孔颖达就用了“语法”一词,他在五经正义中用语法概念训释语义的地方比比皆是。到了清代,语法已成为训诂的重要内容。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可谓是集前人关于构词和句法研究成果之大成。,如果不明语法,训诂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田律:“唯不幸死而伐棺椁者,是不用时。 ”被称为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森林保护法。 有人认为本句话中“伐”通“乏”,这是乱言通假,因为古音“伐”属月部,“乏”属叶部,韵尾不同。其实伐棺椁,就是砍伐作棺椁的木材。诗经豳风伐柯中“伐柯”就是砍伐作斧柄的木材。诗经魏风伐檀中“伐辐”“伐轮”的语法结构也都相同,可能作为证明。,4.训诂学与其它学科,训诂与其它学科,诸如校勘学、版本学、文学、史学、法学、哲学以及经济学等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训诂学依靠这些知识阐明了语义,而语义的阐明又可为这些学科提供考证的依据。,文物春秋2006年發表的新見唐王李茂貞墓誌淺釋云:“然後遵睿謀于全晉,誓復宗祧。除僭位於大梁,重明日月。留侯借筋果,禆創業之君;謝傳團棋允,贊中興之主。” 細核原拓後發現,“借筋”實為“借筯”,“筋”、“筯”形近而誤,也寫作“借箸”。“謝傳”不詞,原拓實作“謝傅”,“傳”和“傅”俗寫形近而誤,“團棋”實作“圍棋”,由於文字釋讀疏誤,把“留侯借筯”和“謝傅圍棋”兩個常見的用典給泯滅了。,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philology)的一个部分,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它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Linguistics)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华中工学院,1985年,20页)同时,训诂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科的发展。,五、训诂学的学习方法和原则,(一)训诂学的学习方法,1.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 。2.掌握训诂学的科学原理。3.良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二)学习训诂学的原则,1.历史的原则。2.唯物的原则。 3.辩证的原则。4.现实的原则。违背训诂学的原则就会产生种种谬误。其中有的属于训诂学的造诣问题,如望文生训、轻言假借、浑同古今、增义成训等;也有个人的学风问题,这里指逞奇曲解和曲循旧说两条。,主要参考教材,1.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2005。2.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3.张永言:训诂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4.周大璞: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一、解释字词,、正文释义作者本人在行文过程对某一词语进行解释。 【例】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为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例2】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例3】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同代的学者或后代学者对别人作品的某一词语进行解释随文释义。 【例1】礼记曲礼:“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 孔颖达疏:举,犹饮也。,【例2】孟子梁惠王:“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赵注:“征,取也。”,【例3】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笺云:潜行为泳。 朱熹注:潜水曰泳,浮水曰游。 方为、曰解释词义的训释术语。用“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它使用的格式是:训释+为+被释词。,【例4】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毛传:“思,辞也。” 毛诗正义:“以泳思、方思之等皆不取思为义,故为辞也。”,【例5】诗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传:忌,辞也。【例6】左传隐公元年: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杜注:繄,语助。,【例7】 楚辞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王逸注:羌,楚人语词也。【例8】九歌:蹇谁留兮中洲?王逸注:蹇,词也。,【例9】春秋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 公羊传:“其言雉门及两观灾何?两观微也。然则曷为不言雉门灾及两观?主灾者两观也。主灾者两观,则曷为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例10】 春秋哀公三年:“五月辛卯,桓宫、僖公灾。”公羊传:“何言不言及?敌也。” 辨析“及”的用法:“及”连接的是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后的单位 。,、以专书的形式来解说词义的,通称为专著体。说文尔雅属于这类书。说文:默,犬潜逐人也。从犬,黑声。读若墨。尔雅: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释名释床帐: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河东方言中称后退为“sao”,源于满语sorombi ;萨其马、蘑菇、(方言中的满语语词),二、解释文句,前人在训诂实践中认识到,只解释词义,还不足以使人明白全句的意思,所以,训诂学家又进一步阐明句意。 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一)分析句读,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说文:“、(zh),有所绝止而识之也。”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停顿时,点在两字间,近似于现在的“,”;在句终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中标志,近似于现在的“。”,古人一般用“句绝(绝句)”、“句读”、“某字属上(上属)”、“某字属下(下属)”、“断某为句”等来指出某处该断句。【例1】左传昭公三年:“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例1】既成昏,晏子受禮,叔向從之宴,相與語。叔向曰:“齊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爲陳氏矣。 既成昏,晏子受禮,叔向從之宴,相與語。叔向曰:“齊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爲陳氏矣。”,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例2】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颖达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1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2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3初刻拍案惊奇:“那卜良是个游花插趣的人,那里熬的刑掼打至五十以上已自绝了气了。”4郁离子:“燕文公之路马死或告知曰:卑耳氏之马良请求之。”,(二) 解释句意。 有的用翻译法,有的用串讲法说明言外之意。【例】邶风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毛传:“忧虽欲自止,何时能止也?”,【例】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笺云:“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有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难易乎固当黾勉。以疏喻亲也。”,【例】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毛传:“荼,苦菜也。”郑笺:“荼诚苦矣,而君子于己苦毒又甚于荼。比方之,荼则甘如荠”。,【例】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笺云:“颜之厚者,出言虚伪而不知惭于人。”,【例5】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毛传:矢,誓;靡,无;之,至也。至己之死,信无它心。【例6】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毛传:妇人,夫不在,无容饰。,(三)归纳篇章主旨。【例1】王逸楚辞章句九章:“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不见纳,委命自沉。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例2】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毛诗诂训传有每首诗之前 皆有小序,用以阐明该诗的大意。孔颖达云:“诸序皆一篇之义。”【例3】魏风硕鼠的小序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剑,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苦太鼠也。”这段小序说明了本诗的中心思想以及取名“硕鼠”的缘由。,三、解释语法现象,(一)辨析词性【例】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条,條,小枝也,从木,攸声。 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例】左传:“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杜注:“攻曹城门。” 辨析名词动用,【例3】说文:聿,所以书也。段注:以,用也,聿者,所用书之物也。,【例4】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宋邢昺疏:“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当修文德,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 辨析使动用法。,【例5】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赵歧注,宋奭疏云:“孟子言大禹与后稷皆当平治之世,急于为民,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室,孔子皆以为贤,故尊贤之。颜渊当危乱之世,不得其用,居处于隘陋之巷,但以一箪盛其食,一瓢盛其饮而饮食之,时人皆不堪忍此之忧,颜渊独乐于道而不改此忧。孔子亦以为贤。”注明意动用法。,(二)分析语序【例6】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孔颖达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之人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闻一多诗经新义:“斩而复生曰肄,斩而复生之小枝,亦小枝也。”【例7】昭公十三年:“邾人、莒(ju3)人诉于晋曰: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 杜注:“不共晋贡,以鲁故也。” 说明特殊语序,(三)分析句式【例8】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欲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苏与云“臣为制,言制于臣也,下文云:则是妇人为制也,义同。”说明被动结构,(四)解释省略现象【例9】尚书禹贡:“荆、岐既旅,终南、惇,至于鸟鼠。” 孔颖达疏:“三山空举山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之文也。”,【例10】左传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 杜注:“奔食,食者走。”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此文奔字一句为句,言楚奔也。食而从之四字为句,言吴人食楚人之食,食毕而遂从之也。奔上当有楚人字,食而从之上当有吴人字,蒙上而省也,杜注:奔食,食者走,则奔食二字,文不成义矣。”说明句子成分的省略,四、说明修辞手法,【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毛传:“忧者之兴也。”,【例】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兮,如三秋兮。”俞樾云:“三秋,即三岁。” 【例】吕氏春秋求人:“功绩铭于金石,著于盘盂。”高诱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例4】汉书陈胜传:“将军身披坚执锐。”颜师古注:“坚,坚甲也。锐,利器也。”借代,【例5】后汉书儒林传:“孔僖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 刘攽注:“古语皆云画虎不成,此误。” 野客丛书卷三十即指出:“此非误,盖章怀太子避唐讳所改尔。正如令狐得棻后周书引韦祐语:古人称不入兽穴,焉得兽子同意,亦避虎字,非误也。” 【例6】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称“正月”为“端月”。司马贞索隐注:“秦讳正,谓之端。”委婉。,【例7】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服虔云:“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见。”【例8】诗经大序:“动天地,感鬼神。” 孔疏:“天地云动,鬼神曰感,互言耳。” 【例9】王昌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互文,【例10】左传昭公十三年:“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 孔疏:王肃注云:郑伯爵而连男言之,犹言曰公侯,足句辞也。【例11】诗小雅宾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孔颖达疏:弓可言张,而并言矢者,矢配弓之物,连言之耳。,连文(连言)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例12】汉书黥布传:“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 张晏注:往年与前年同耳,文相避也。 【例13】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传:“天,谓父也。” 孔疏:先母后天者,取其韵句耳。变文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修辞手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五、训诂中的注音,【例】礼记乐记: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陆德明注:“行,户刚反。” 【例】礼记乐记: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经典释文注:行,下孟反。,长言 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内而深、外而浅,春秋鲁宣公八年“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春秋鲁定公十五年:“雨不克葬,戊午,日下侧乃克葬。”公羊传宣公八年:“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汉何休注:“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说文“莠,禾粟下生莠。从艸,秀声。读若酉。”诗郑风大叔于田郑笺:“忌,读如彼己之子之己。”,左传僖公四年:次于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陉,音邢。”,广韵:中,陟弓切。原,愚袁切。广韵:东,德红切。广韵:尧,五聊切。,六、训释中的校勘,校正文字订正讹字、脱文、衍文等文献传抄、印刷、流传中的各种错误。校勘实为训诂之前提。形讹: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误。脱文:也叫“夺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衍文:因抄刊古书而误增的字。倒文: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字。错简:竹简排列次第错乱造成文句颠倒的现象。异文:记载同一事物、表达同一意思时,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书籍所使用的不同文字。,【例】屈原怀沙:“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王逸注:“惩,止也。言止己留连之心,改其忿恨。” 王念孙:“连,当从史记屈原列传作违,违,恨也。句意是:止其恨,改其忿,抑其心而自强勉也。”,【例2】墨子非攻: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孙诒让墨子间诂:旧本“不知”下衍“而”字。,吕氏春秋查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近。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七、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例】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孔颖达疏:老子曰: 孤、寡、不谷,王侯之谦称也,曲礼云:诸侯与民言自称寡人,庶方小侯自称曰孤。其在四夷,虽大曰子,于内自称不谷尔雅训谷为善,谷是养人之物,言我不似谷之养人,是谦也。解释王侯谦称“不谷”的来源和使用范围,【例】汉书陈胜项籍传:“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张晏注:“军行以车为阵,辕相向为门,故曰辕门。”军,【例】诗经邶风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笺:言,我也。愿,思也。嚏,读当为喷嚏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第三章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式,随文释义的注释,其内容不仅要解释词义,而且还要校勘文字、标明音读、疏通文章、诠释用典、考评典章制度、分析语法、揭示修辞手段等。只是不同的注释书,因其注释的重点和目的不同而在注释内容方面会各有所侧重,因而也就 形成了不同的体式。,所谓注释体式,就是指注释的体裁格式。,随文释义的训诂类型,传注类 :诂、故、训;传、注、笺 。章句类:义疏类 集解类 音义类 补注类,一、传注类,这是包括传、注、笺、诂、训等一类的训诂体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解释古代文献中的字词句名物,目的是疏通词义,扫除语言障碍。(一)诂、故 、训 “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诂又写作“故”。笼统讲,三者都是注解的意思,是注释的别名。所以,古人往往合称为诂训。自从毛诗故训传合称诂训之后,该术语就是一个解释古代文献语言的并列结构的专门术语。,孙诒让墨子间诂、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何休论语注训,(二)传、注、笺,、传,是传述的意思,是传注体训诂体式之一,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广义的“传”与注解是同义词,狭义的“传”则与“笺”相对,是专门阐释经义的注解。“传”又分内传、外传。内传指密切联系经文,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外传是“其文不注于经”,“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注,是注释的通称,是传注体训诂体式之一,就是直接注解古书,使读者便于理解的意思。作为注解的名称,“注”与“传”基本一致。据说,称古书注解为“注”始于东汉的郑玄,郑玄之前的古书注解皆称“传”。后人将各类古书注解统称为“注”,故广义的“注”可以包括古代文献所作注解的一切训诂实践。,、笺是传注体训诂体式之一,就是在前人注解的基础上,对前人不明确或过于简略的注释加以补充说明,使之明白;对前人没有作注的地方补上注释,使之可识别。注书叫笺,始于郑玄。,例1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毛传:石虽坚,尚可转;席虽平,尚可卷。郑笺:言己心志坚平,过于石席。,例2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衿与裯。毛传:裯,禅被也。郑笺:裯,床帐也。,二、章句类,章句:注疏名称之一。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省称。这种体式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通常把字词的注释融嵌到句子的直译当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赵歧孟子章句。,汉赵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由上面内容可知,孟子章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题解。孟子共七篇,越岐在每篇题目之下都对该篇的篇名进行了解释。,2、分每篇为数章,并在篇名之下标注章数。如赵岐把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分为七章,就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之下标注“凡七章”。然后逐章解释其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接着串讲句意;或者直接串讲句意,不解释其中的任何词语。末尾用“章指言”来点明全章的主旨。,章句类和传注类的区别,、注解内容上有差别。章句不离开经文,但空发议论或阐释,而传则经常离开经文,叙事考史。、注解重点有差别。传注解的重点是疏通经文的字句;章句虽然也疏通经文字句,但注解的重点是串讲全句或全章的大意。、注解繁简有差别。章句“委曲支派”,解说繁琐;而“诂”“训”“传”“注”等则“要约明畅”。,三、集解类,是汇集众说为一书的注释形式。以集注、集传、集释、汇订命名者均属此类。其特点是将前人的训释汇为一体,并加以鉴别,供读者择善而从,在前人无注而需要诠释的地方,则由编撰者补作注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曰:同门曰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何晏把“学而篇”分为十六章,这是选自论语学而第一集解中的第一章。“马曰”是引马融的注释,“王曰”是引王肃的注释,“包曰”是引包咸的注释。最后的“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没有标明“某曰”,则是何晏自己作的注释。,例王先谦荀子集解,课堂训诂材料王先谦荀子集解.do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柔则见束。而约急皆其自取也。王引之曰:“杨说强自取柱之义甚迂,柱与束相对为文,则柱非谓屋柱之柱也。柱当读为祝。哀十四年公羊传:“天祝予。”十三年谷梁传:“祝发文身。”何范注:“并曰祝断也。”此言物强自取断折。所谓太刚,折也。大戴记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矣。南山经:“招摇之山有草焉,其名曰祝餘。”祝餘或作柱荼,是祝与柱通也。(祝之通作柱,犹柱之通作祝。周官疡(yng)医祝药,郑注曰:“祝当作注,声之误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构,结也。言亦所自取。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布薪于地,均若地,火就燥而焚之矣。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畴与俦(chu)同类也。刘台拱曰:“群焉。”当从大戴礼作:“群居。”王念孙曰:“群居与畴生对文。”今本“居”作“焉”者,涉下文四“焉”字而误。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所谓招祸也。质射侯的正鹄(h)也。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x)酸,而蚋(ru)聚焉。喻有德则慕之者众。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祸福如此,不可不慎所立。所立,即谓学也。卢之弨曰:“慎其,元刻作其慎。”大戴作:“慎其所立焉。”,四、义疏类,义疏类训诂术语之一。义疏就是疏通其义的意思。它的特点是既解释经文,疏通经意,又注释前人的注释,所以又连称为注疏。义疏有许多别称,包括义疏、正义、疏等。 一般而言,由朝廷下诏编撰的义疏叫正义,未受朝廷诏令而作的义疏叫疏。以“义疏”命名的代表作:皇侃论语义疏、清郝懿行有尔雅义疏。,春秋左传正义郑伯克段于鄢,说明:1、正文后面的注释是杜预所作。2、圆圈是分隔符。3、杜注后是唐代陆德明的音义。4、疏后是孔颖达所作。有三个特点:(1)孔疏对杜注引经据典进行考证。(2)对和杜注冲突的注解,孔疏对杜注补充和疏通,支持杜注。(3)杜注是错误的,孔也是在“疏不破注”的原则下进行解释,不会另立新说。,毛传魏风硕鼠三章章八句,课堂训诂材料毛传硕鼠三章.doc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於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眷顾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於是徙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適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笺硕大至是徙正义曰硕大释兽於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郭璞曰大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鼩音瞿鼠舍人樊光同引此诗以硕鼠为彼五技之鼠也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绿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谓五技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是也言其方物宜谓此鼠非鼫鼠也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序云贪而畏人若大鼠然故知大鼠为斥君亦是兴喻之义也笺又以此民居魏盖应久矣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於是迁徙故以三岁言之地官小司徒及乡大夫职皆云三年则大比言比者谓大校比其民之数而定其版籍明於此时民或得徙地官比长职曰徙於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注云:徙谓不便其居也或国中之民出徙郊或郊民入徙国中皆从而付所处之吏是大比之际民得徙矣,解说体例,1、大字是诗经正文。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二字的,是毛亨的传(“传”即注)。毛传一般先解字义,再解句意,如“贯,事也。”、 “笺云”二字之后的注,是郑玄笺。郑笺也是先解字义,再解句意。如:笺云:“硕,大也。大贯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郑笺一方面诠解原文,一方面申明订正毛传。毛传把“直”解为“得其直道”,郑笺则解为“犹正也”。,解说体例,、圆圈是分隔符号,圆圈分为大小圆圈,大圆圈表示经传笺分隔符,小圆圈之后是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如“永,音詠。”是对毛传 “永”注音。“说,音悦。”是对郑笺的 “说”字注音。注音法以反切为主。,、疏字以下,全是孔颖达的疏。孔疏的体例是:先举所疏经文或传文、笺文的开头和结尾两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再疏解。,毛诗正义相鼠,课堂训诂材料相鼠.doc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 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剌之。视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也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而无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 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闇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礼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大字是诗经正文。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二字的,是毛亨的传(“传”即注)。毛传一般先解字义,再解句意,如“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 “笺云”二字之后的注,是郑玄笺。郑笺也是先解字义,再解句意。如:“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郑笺一方面诠解原文,一方面申明订正毛传。毛传把“仪”解为“礼仪”,郑笺则解为“威仪”。,圆圈是分隔符号,圆圈之后是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这种注音常用反切。如“行,下孟反。”是对毛传“犹为闇昧之行”的“行”注音。“处,昌虑反。”是对郑笺“虽处高显之处”的第二个“处”字注音。 疏字以下,全是孔颖达的疏。孔疏的体例是:先举所疏经文或传文、笺文的开头和结尾两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再疏解。如:“相鼠至何为”,指经文“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四句十六字。“笺视鼠至者同”,指郑笺“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一段。孔疏一般放在一章末了,申明全章大意,有时也疏解字句。如本章中在疏笺文“虽处高显之处”时,说“犹鼠处高显之居”,以“居”释第二个“处”。,诗国风秦风无衣,课堂训诂材料诗国风无衣.doc无衣刺其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好)呼报反(攻)古弄反又如字(亟)欺冀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兴也袍襔也上与百姓同欲则百姓乐致其死笺云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同袍乎言不与民同欲(袍)抱毛反(襔)古显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戈长六尺六寸矛长二丈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仇匹也笺云于於也怨耦曰仇君不与我同欲而与王兴师则云脩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

    注意事项

    本文(训诂学(全套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