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创新策划方案.docx
医改创新策划方案搭建社区健康服务平台创新医改福泽基层百姓布点江西社区基层健康网络暨创“心”亚健康大型公益活动运作方案【编者按】该部论文是由江西省红十字健康服务中心的主任宗丽华女士在掌握大量实际案例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时作者本人还亲自将此论文交给江西省专门负责卫生领域的新、旧副省长(旧副省长仍在江西省人大任主任),从该文的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江西乃至全国医改的关切与思考。江西省红十字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宗丽华2010年5月8日目 录一、前言··················································31、江西医改背景和意义·····································32、由温总理对医改指示引发的思考···························4二、医改弊端解决途径之我见································61、医改是艰巨的难题·······································62、医改病症剖析及解决建议·································7三、医改怪圈 万象环生···································16四、解决途径:创新填补医改“真空”·························22五、创新可补充医改的多项不足·····························26六、创“心”亚健康模式及创新亮点··························34七、创“心”介绍及亚健康大型公益活动操作方案·············47八、落实此方案对政府方面的社会意义·······················51九、政府支持该项目需要做的工作···························55十、结尾:实践运作与时俱进是关键·························57一、 前 言1、 江西医改背景和意义:医疗问题已经日渐上升为困扰国民的三大民生问题之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难度很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充满期盼。再加上我省目前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医药卫生体制。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任务十分繁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流动人口增多以及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出现,尤其是随着我省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全球新发疾病的不断增多,对我省医药卫生工作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全民关注、事关全局的重大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艰巨任务,对我省当前和长远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何面对老百姓医改期盼的目光与任务艰巨的压力,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如何进行医改过程中医院为了自身生存追求经济利益与为做到福泽全民健康而采取社会公益的博奕,如何广开思路大胆创新解决这世界性的难题?现实的警钟已经敲响,谁也不能视若无睹!本人虽才疏学浅,但时刻怀着一颗赤诚感恩之心,愿意凭借自己多年从事健康产业与相关管理及策划经验,为医改提出自己的拙见,供领导们参考,如能被采纳更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毕竟江西是我土生土长的家园(甚至读的本科、研究生都在江西院校),为她能抹上一片鲜绿是我的追求与荣幸! 2、由温总理对医改指示引发的思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去年两会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重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鼓励各地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温总理在去年2月与网民在线交流提到医改问题时,再次重申了众所周知的医改5件大事,并特别强调医改所要坚持的方向,就是公共医疗卫生,必须坚持公益性质。温总理在今年3月与网民再次在线交流时又感慨道: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医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决心推动医改就表明政府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心里。与此同时,温总理更坚定地指出:医疗制度的改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它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但是我们迎难而上,毫不退缩!并同时诚恳地表示:前面网友说的现在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是事实。我们的医改是从5个方面着手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谁来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这属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问题。二是谁来使群众能够看得起病、看好病,这属于社会保障问题。由此,围绕着温总理的指导方向,我认为:医改方案的提出要大胆创新,兼顾大局与历史性的同时,更主要要考虑以下细节:针对服务生病的老百姓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方便快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方便群众看病,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二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把常见病治疗解决在基层,减轻群众负担,同时提高公益性质,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本人认为以上操作一定要体现社会公益性(即避免过渡市场化追求暴利的同时考虑社会公益效应,最起码要做到相对公益性)与市场合理调适性(避免政府大额长期拨款、资源恶性浪费与杜绝操作环节腐败的同时考虑公平性、调用民间资金的长期、滚动、自流性)原则。另辟蹊径堵住生病的源头,针对未生病的老百姓,加大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各项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及疾病初期预防护理工作,加大对“治未病”的预防投入,减少因预防工作没做好而导致的后期去医院环节的医疗开支与流程,节省大笔医疗资金的同时还引导并分流了医院指标处于“未病与疾病”临界点的人员与疾病初期或小病人员,最主要这种分流布局还可让“治未病”与“治已病”环节形成流水线般衔接操作,如此做到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更让老百姓的身体不会因小病甚至处于“亚健康”状态被医院采取“杀鸡用宰牛刀”的方法让身体遭受损伤,真正切实地进行医疗科学管理的同时,提高老百姓的健康度、满意度甚至幸福度!二、医改弊端解决途径之我见1、医改是艰巨的难题我国的医疗体制与西方完全不同,“看病难”的主要根源是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等。解决这些难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但在一个人均GDP刚突破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人多、病多、底子薄、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无论医疗如何改革,都不能背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背离医疗服务宗旨和医学发展规律。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以“市场化”为取向试图破解医改难题,把“市场化”作为医改方向,把产权制度改革当成“突破口”,政府忙着“卖医院”、“甩包袱”,不少公立医院一夜间“改朝换代”,变成私立医院。从表面看,“市场化”盘活了资源,政府卸掉了“包袱”。但是,这种“市场化”也导致医院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处处在患者身上“打主意”。一些公立医院也表现出强烈的逐利冲动,竞相与民间资本联合办医,甚至把尖端设备和高级人才都抽去搞创收,淡化了公益性质,出现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凡此种种,不仅未解决“看病难”问题,更使“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但卫生投入仅占全世界卫生投入的2,资金缺口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即使如此,卫生投入还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卫生支出曾经一度占到政府总支出的6,而到2002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4。在医疗投入严重不足的前提下,如何兼顾患者利益和医院发展是让谁都无法回避的难题。同样是由于卫生投入不足,卫生部门得到了“不能给钱给政策”的“优惠”。当片面强调市场化导致医疗收费日益高涨之后,政府部门的监管难度无疑大大增加,因为他们很难从中判断出哪些收费是医院发展必需的,哪些是在乱收费。而医疗领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又决定了患者根本不可能对医院形成有效的约束。卫生投入不足造成医院名正言顺地追逐利润,而监管的真空无疑加剧了医院的公益属性和逐利倾向之间的撕裂。从这个意义上说,平衡各单位、各阶层的利益,现有基础薄弱,对新事物的心态不一及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等让医改任务更艰巨,前面的迷雾与障碍更不会少很多时候,我们还要注意擦亮眼睛:比如无论是产权制度改革,还是加大各项医疗投入,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使“患者有其医”,这个方向不能迷失,这个目标不能偏离。倘若简单地套用企业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商业化的模式去盲目发展医疗事业,就很容易出偏差,使广大人民群众无法享受改革的成果。 2、医改病症剖析及解决建议重审卫生体制,是要考虑在价值取向和制度重构上,使其适应社会整体改进的步伐,使其适合于人类发展的需求。如何改革中国的卫生医疗服务体制,使之最大化地惠及13亿民众,这是我们面临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从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鉴于此项体制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我个人认为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政府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统一协调、把握大局作为先决条件,才能针对医改的细节问题抓大放小、层层剥笋,个个解决,逐一突破。同时鼓励办事人员统一思想、调整心态、吃苦耐劳地找到事物的内在规律,抓好重点、把握大局,不急不躁,了解事物总是在困难与矛盾中前进与发展,舍得吃苦奉献,人的价值也是在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如此才能“拧成一股绳、其利才能断金”!本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但荐言献策,共同维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与责任!针对医改病症,我也不妨发表自己的一些拙见:医改病症一:医疗保障成“富人的俱乐部”,服务公平性下降。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出现两极分化,公平性大大降低。有数据证实: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倒数第4位。有数据还显示,每年有接近50的人应该到门诊看病、30的人应该住院,但他们却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救治。目前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有1亿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农村地区,则只有全部人口的10左右。城镇医保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而最贫困的农村居民,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却因为缺乏缴费能力而无法参加医保。对此,在未来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也可以避免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矛盾和冲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可以真正增进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同时我个人的创新是:要配合做到这一步,与其在一个千疮百孔的旧体制上修修补补,不如以崭新且令人耳目鲜亮的面貌重新建立,将公益性与社会效益性充分考虑进去。 医改病症二:城乡医院两极分化,效率低下。“如今,为什么经济底子厚了、花钱多了,但卫生状况改善不大,甚至不如从前了?”很多老百姓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因为医院商业化运作以后,由于优胜劣汰,导致大医院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越来越高,而初级机构,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城市社区医院等逐步萎缩,很多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更糟糕的是,政府卫生投入也越来越向大医院倾斜,加剧了这种分化的程度。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所以在看病时,人们都往大医院跑,农村人就往城市跑。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现在有关改革政策的基本导向是“抓大放小”。其实,这种思路存在重大缺陷。要想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需要优先发展和确保的是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而不是那些三级以上的大型综合医院。 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抓小放大”比“抓大放小”更为合理,新的改革框架应当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三个层次,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公共卫生服务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应由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 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 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包以外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统一的保障,由居民自己承担经济责任。此外,我个人创新建议是:政府将目光由大拉小,由病后拉到病前,由“救火”拉到“防火”上来,在公共卫生服务及常见病、多发病方面加强“治未病”的宣传与与管理,实现动态式的健康检查及跟踪式的档案服务,加大健康养生及疾病预防的推广和护理,提高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提供多网点、便捷、及时、科学、对症下药的多元健康服务与健康文化,更多贴近老百姓,增加政府与老百姓的互动性,真正让民众们得到身与心的全面健康。医改症结三: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对此关键在于打破“医药合谋”,全面推进医药分开(主要的调控手段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另外,我个人的创新观点是:医药分开是一方面,其实医院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企业化、市场化运作,供需所求也决定了其市场价值,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毕竟有水涨船高的道理在里面,大家不管大病小病,有病没病都去医院,特别是大医院,求大于供,资源设备又有限,价格能不高吗?我的创新建议是:不妨将去医院的需求做一个合理的分流,突出医院的特色与优势,体现医院的病理性与“救火”性,让去医院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本身,从专业上来说,有些心病是大医院治不了的,一些小病也没必要占用大医院的有限资源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划分或新建必要的分流专业机构很有必要,且这种机构要与大医院形成互补甚至能形成人们去大医院的前期必要流程,以此大大减少医院的正常工作量与没必要的非特长性的多余付出,如此医院针对职工的绩效考核与培训也将更会有效率。医改症结四:医患纠纷多,怨言多这里面最突出的收费过高、患者看不起病,走后门违反公平性、医疗事故、服务质量下降等是主要方面。但这只是表象,深层次的问题是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缺乏。太多的患者争夺太少的门诊和床位,结果要么是价高者得,要么是走后门或者彻夜排队。控制医院高收费,并不能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反正床位不够,医生不足,只能按行政级别分配床位,或者干脆让患者通过走后门和排队来获得医疗服务。这并不能带来公平,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在此走后门与不公平的形势下,医务人员要保证廉洁道德与在“拜金主义”下全心钻研医术也成了问题。医疗服务也是经济物品,而经济物品必有成本。高昂的收费是成本,走后门是成本,彻夜排队也是成本。只要医疗服务存在短缺,这些成本就必须付出;只要医疗服务存在缺陷,这些医患纠纷就很难禁止。因此,目前最紧要的一条,不是放手让医院在市场里龙腾虎跃,而是政府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科学配置医疗资源,合理分流患者,优先投资于基层卫生服务或创新的分流专业机构,逐步建立起“宝塔型”医疗体系,让最大多数人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及减少走后门现象滋生。本人的创新观点认为,政府一方面降低医院的收费的同时,更要增加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供给;同时医院通过加强内部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医疗服务只能小范围起效果,政府应从大范围内更要设置专业性的教育平台加大整个社会范围内的道德与医疗技能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宣传土壤与自我疾病防护机制,还有通过一些触动灵魂的心态教育与活动让人们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各项改革、从内心里抵制社会不良现象。自我防护水平加大、自然也减少了医疗需求,良性循环由此形成。医改症结五:公立医院配合医改整体大方向存在诸多问题公立医院存在着定位不清,医院没有人事权;工资体制改革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医院负重发展,不得不以药养医等诸多问题在此不赘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投入的不断增加显然不能包治百病,对此,我认为公立医院不妨一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全面推进医疗信息化:上世纪90年代,美国退伍军人医院体系的改革首次以医疗信息化为核心,成功实现了该系统内1000多家医院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使得监管者和患者都能方便地进行评价和监管。该系统一跃成为美国绩效最好、成本收益最高的医疗系统。二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控制,强化预算和收支管理,实行全成本核算及绩效考核。此外,我还认为作为改革公立医院,除了考虑多赢、兼顾公益性的基础上,更需要多思维、多元化、创新各项体制来弥补公立医院此块的不足与缺陷。我个人的创新观点是:转变思维,不要老想着在原有公立医院机构上大刀阔斧地改革,不妨考虑重新建立新的健康公益专业机构分担公立医院的包袱或忧愁。加大对民众的“治未病”宣传教育,科学合理将真正需要“救火”的患者进入医院的流程,同时在体检这块发挥医院的“疾病体检”的功能。对正常人员或亚健康人员的例行体检、疾病初筛与咨询护理工作交由专门的健康产业机构公益化运行,自然这公益化的健康机构要承担相关“防火”的培训工作,即打破以前一味“救火”的机制更注重“防火”的宣传推广工作,普及全民的健康意识,降低甚至免除人们日常的体检成本与门槛。医改症结六:医院的最终定位是什么(三大争议难定论: 1概念之争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2体制之争公私合营算啥性质,3机制之争医院内部的补偿机制) 医院到底是什么机构,针对概念之争,8部委的意见是,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管理。如今,又有人提出按公益性与经营性划分。但有人认为,后一种提法不科学,因为公益性医疗机构也需要经营。其次是体制之争。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如果政府独资办,肯定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但如果公私合营,这类医院算什么性质,目前尚无答案。针对机制之争更加突出,旧的医院补偿机制要打破,新的机制还没找到。目前医院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费、药费差价收入三部分。财政补贴只占医院总收入的10%左右,医疗服务的收费较低,收不抵支,劳务亏损。如果现在去掉“以药补医”,医疗服务费又不可能提得太高,如何能解决医院的补偿问题,成为争议的又一个焦点。本人创新观点:没必要陷入理论上的唾沫之争,争不争现实问题仍然摆在那里,关键是实践,实干虽然辛苦还要遭受各种阻力,但实践没有过激的辨论既不伤感情,又节省时间,最主要的是可锻炼意志的同时不断将事物向真理靠近。我们大不必陷入争议的双方,要跳出来看问题,本人不妨以自身的大量实践(因本人策划并运作的江西省红十字健康服务中心是一个纯公益平台,但本人同时涉及多个纯商业领域如工业:江西川仪科技有限公司;餐饮业:飞宏食府;健康产业:飞宏健康生活馆;文化业:乐林汇艺术团等。同时本人还自己花钱花力策划并运作七大省级部门的红头文件,从而几年的公益操作、协调各大省级政府部门并策划大型公益活动及十几年的商业操作经验下来,感受颇多)和理论积累(本人本科与研究生都是管理专业,在运作公益单位与数个不同门类的企业过程中更创新了很多创“心”管理理念并研究出疾病的真正源头及其防护措施)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解决医院的市场定位:医院应当是“救火”机构而非“防火”机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大前提。目前这块老百姓还没有这个概念,有一点头痛脑热甚至心理憋闷不舒服就到大医院里去花钱吃药打针,特别是老年人心里经常会疑神疑鬼,没病找病,糊乱吃药乱投医,其实很多时候这些人是处于亚健康状况,或者是外界刺激给心理这块的起伏波动给身体造成的暂时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要用亚健康的流程来理疗与提前预防就行,正如这些人到大医院用医院各种仪器去做检查,一切指标都正常一样,但医生作为这种送上门的“病人”多数会安慰性的或者在利益趋动下会给他们开些药回家。要知是药三分毒,处于亚健康状况却用对付疾病的方法去“治疗”无异于“杀鸡用了宰牛刀”,对身体的损伤很大。其次,至于医院的公益性与商业性,凭本人多年的公益与商业同时操作的经验,我个人认为从理论上好象这两者会不冲突,但是实践中会有冲突,因为要考虑人们针对公益性的态度和心态,此时他们大都会认为:反正是政府拨款,不要白不要,这个便宜不占就是浪费,作为同一个单位又做公益又做商业,同一套人马在运作,这里面的冲突必然存在,比如同是一位护士,她在做公益性时大家都在描绘她为“白衣天使”,可到了商业服务的角色时,人们会想着她会在此种服务中拿了提成,赚了病人的钱,心态糟糕的还会用铜臭去衡量这些“天使”们,无形中把“天使们”的形象给玷污了。如何化解这个矛盾,我认为解决它应当象温总理提出的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来化解。要么是两块不同性质的牌子与两套不同的服务人马,要么政府实行纯公益与纯市场化操作并行,让公益性与商业性进入市场优胜劣汰(公益性也存在优胜劣汰,因为也存在服务与经营!),千万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舒展不开、不伦不类,搞得“四不象”。第三,作为医院的性质,我个人认为还是按企业化的操作好,市场机制可以让它做到优胜劣汰,不吃大锅饭。如政企不分,医院人事权等没有,包袱太重,冗员太多,做事束手束脚,院长再大的能耐都难施展。政府做好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就好。同时我个人还认为,现在医院的院长都是医术权威,其实让他们发挥专业性集中精力服务更多的老百姓,比让他们从事管理(技术性人员从事管理还有性格与专业方面的缺陷),淹没于文山会海耽误更多精力,意义更大。 第四,可能本人读MBA养成的思维习惯,会用设想前提与案例分析来考虑问题:大医院市场化,给公立医院“松绑”,如此随着政府的放手,医院经常会给自己找到两条主要财路多卖药、多上高新设备。有的医生和医院尽力诱导患者用价格昂贵的高新仪器诊疗,结果,老百姓看病越来越贵,因病致穷的例子也很多。解决办法:削弱大医院的垄断地位,多发展民营医院,鼓励民营医院发展,分公立医院医疗资源“一杯羹”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促进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公平、有序竞争,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率和效益。要将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纳入到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鼓励民营资本兴办康复、中医、民族医、护理、老年病等医疗机构。 第五,政府这块还要看怎么放手、怎么管,不然,怎么改制?谁来主管?怎么监管?在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政府不宏观调控、全局出发拾遗补漏的话,就会出现管理与改制“真空”,导致“新兴医院事件”用名人做广告夸大宣传坑害老百姓和前几年江西省红十字医院为追逐利润卖假药被省药监取缔等恶性事件。我还认为医疗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医院改革,政府这块还是要该做主导的时候要发挥主导作用,比如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市场准入,调动各机关积极性配合改革,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与互动,毕竟医改涉及的领域很广,比如还包括医疗保险、药品、医疗器材、公共卫生、医疗广告监控等,在改制时都需要综合考虑,同步前进。三、医改怪圈 万象环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也较为严重,甚至有人从总体上定性说,改革是不成功的。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像进入了一个怪圈,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一点点进步,主管部门头痛,百姓骂娘。医改就那么难吗?是既得利益在作怪,还是体制瓶颈不可逾越?怪圈一,自古有言:黄金有价药无价。在各大城市,你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高价收药!向谁收药?当然是从医院开出药的公费医疗人员。这也许是真正的“中国特色”?怪圈二,医托。他们经常出没于医院挂号处、医院大门附近、地铁口、火车站、汽车站、各大网络论坛、健康交流网站、正规医院及周边旅馆的人,他们用欺骗的方法引诱患者及家属误入歧途。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医托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尤其是在整形美容领域、疑难病领域,他们注册很多呢称或者网名,在各个网络论坛发贴子,编故事,讲述自己在某某医院做手术,效果很满意等,借机行骗,这种情况更加隐蔽。怪圈三,去年江西政府投资很多亿给全省二百多个社区集中采购,本人所在的公司也有幸受邀参与,但招投标的流程各项不规范以至“黑幕”险象环生让我望而却步,工作人员的贪欲与狮子大开口让我惊呼:虽然国家制定了很多招投标的限制与规范措施及法律条文,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怪圈四,还是上面提到的政府集中采购,负责产品技术这块的选型人员(招投标法规定:一定要严格按选型标准竞标,没有依照执行,则为废标)没有与时俱进或者更大部分是厂家业务人员公关到位(按他们厂家标准选型则可排除其它厂家竞标),他们并没有按照从价廉物美、用于社区老百姓的角度选择对路适用、节省开支的产品(就好象没有选型最新式的又轻巧又便宜又功能多的手机,而去选型又大又笨又功能少几十年前已被市场淘汰的“大哥大”),实际上只要几百元一台的设备,政府的选型报价预算居然为一台二万余元,最终该中标的设备的功能与便捷性远远不如这几百元的设备,浪费资金不说、还不适用。怪圈五:2009年12月1日,江西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试点工作,配套的2009年度江西省国家基本药物集中采购配送企业招标实施细则随之出台。不曾想不久,省内数十家中小型医药销售公司联名上书省政府,称实施细则一些标准设置过高,没有留缓冲期,不利于我省中小型药企的发展,会导致一些质好价廉但规模相对较小的小厂失去机会,导致求价不求质的误区。怪圈六,正因为到医院看病成本高,有些老百姓干脆“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有些老百姓便省吃简用,“持币待病”,更不舍得在治未病的环节中花钱。我们在社区活动中还遇到有对夫妻两个都有病没去及时治疗双双死去,子女又不在,最终尸臭难闻,被社区领导发现的案例。怪圈七,南钢靠近郊县的地方有一个大礼堂,里面可以容纳六百余人,每天老百姓四点多起床、五点到该礼堂抢占位子,因为只要来参与的人听当天租用该礼堂的保健品公司里的专家讲课,结束课程就会有五个鸡蛋或各种保健品或牙刷牙膏等生活必需品免费发放,由此还出现了一批这样的领物专业户,一年365天天天免费有东西拿(有免费的东西拿,忍受早起和一个多小时的听课又算个啥)!怪圈八,目前保健品行业要生存,只有利用老百姓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吸引这些老年人进来后,然后关门打狗,举办所谓的会议营销,广种薄收,最后逮到要购买的“落网分子”狠狠“宰”一笔,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宰自己怎么生存,前面免费送礼品“钓鱼”的成本自然就靠这时回收!最为严重的是,这种“关门打狗”的形式,保健品公司没有考虑租用的宾馆空气不流通再加上人多、老年人多病的特点,最近江南都市报曝光了环湖宾馆一位七十余岁的老人听课还没几分钟就心脏病发作死亡,连抢救都来不及,这位老人到那里听保健课的目的只是为了免费领到一双磁疗袜!怪圈九,医生自身也存在精神障碍,他如何治病救人,今年3月,曾在福建南平一社区卫生服务站担任外科医生的郑民生(据说还医术高明,曾被称为“郑一刀”),因屡次恋爱受挫,又与同事、家人关系不和,遂悲观厌世,进而产生行凶杀人的恶念,持刀在南平实验小学大门口行凶,造成8死5伤的惨剧,伤亡人员均为南平实验小学学生。怪圈十,据成都晚报报道,去年4月,四川金堂县农民付利松,因为得了绝症无钱医治,在家用炸药将自己炸死,这是很多没有医疗保障的困难者的真实写照! 怪圈十一,医改政府补贴和完善基层医务人员经费保障机制让我不禁联想起我亲眼在社区所见,百万富翁领每月几百元的救济款,真的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领法居然是与当地的县级部门某位领导的关系好,“提供对口资料按章办事”使然,他们怀着政府补贴不要白不要的心理,但不道德地全然不顾地占用真正需要补贴人员的指标,让这些弱势群体生活窘迫,享受不到政府的补贴。怪圈十二,我经常会听到老年人的子女们“啃老”让他们的日子很难过,老年两口子或者一个人(丧偶)孤独地生活现象很普遍,甚至出现两口子或孤独老人身体有病、无人照料,却无人问津的情况。现在的孝道文化太少了!“养儿防老”不知不觉成为了“防儿养老”! 怪圈十三,医院见怪不怪的常见现象:每次住院不论啥病,好指标、坏指标一概都要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出院时要问是不是公费医疗,如果确认是公费不切实际地开很多所谓回家“调养”性的药甚至保健品,这其中潜在的问题说明了啥?老百姓很闹心更多人感叹,一个小感冒花一千甚至三千元,看病越来越贵,医院为啥还哭穷?为什么经济底子厚了、花钱多了,但医院卫生状况改善不大,甚至不如从前了?老百姓更痛恨医改改成富者的俱乐部,两级分化严重。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而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者中,1993年有588的人是出于经济困难,1998年,这个比率增加到6525。1998年调查显示,农村的因病致贫率达到2161,贫困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 医院院长也摇头无奈医改改得医院连年亏损,职工工作累、待遇低、怨声载道。不久前,600多位医院院长在第二届中国医院院长大会上一致认为,九成公众不满意十年医改,医疗公平中国排名靠后。同时受伤害的不只是患者,“白衣天使”也变成了面目不美的“逐利者”。人们对“逐利者”的警惕和不信任是天然的,医疗纠纷增多就在所难免。而医生为了避免纠纷,手术不敢做,检查却一项不落,费用就更贵,医患关系必然紧张这几乎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医院到底如何定位,尤其是公立医院既要承担起政府救死扶伤,保证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不掏钱。据说县级重点医院年从财政那10万多还不够医院公益救助的花费(有人看病,没人付费的那种),也就是说医院员工的工资福利费用和医疗设备只能靠自己创收自我积累,要收入就得用市场的那套理论-利润最大化,在法规制度约束有限、趋软,人民币约束硬化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不择手段的局面-医托,红包,挂钩制甚至见死不救,上层的劣机制引导下面一系列扭曲的制度、潜规则、以及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总之老百姓看病难、贵,有病不敢进医院,这种现状与诸多不正常到底如何解决?专家来说法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是药品滥用及药品价格失控。目前中国的药品销售主要是通过医生的处方,在医院的药房实现的。由于医院普遍推行分配制度、技术承包责任制等改革措施,医生个人的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紧密挂钩,形成医生“开大处方、多做检查”的激励机制。最普遍的是“医药合谋”,靠向患者出售药品特别是贵重药品牟利。与一般消费品不同,消费者在药品消费方面缺乏足够的选择能力,无法摆脱对医生的依赖,因此常常被迫花了很多冤枉钱。专家还说,印度的公共投入只占卫生总费用的179,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排位,其公平性在全球居第43位。“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政府将有限的政府投入公平地补给最需要医疗服务的需方,而中国政府的卫生补贴和社会保障的主要受益人是高收入群体。” 作为普通老百姓或者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所期待医改解决的问题其实很简单“看得起病,放心看病”!简单而纯粹!可是在这个简单而纯粹的梦想背后,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细节:怎么样让老百姓付得起看病钱?怎么样让老百姓看得上病?怎么样让老百姓吃得起药?怎么样让医院能维持发展?如果在这一连串问号中间,再加上城乡差别、地区差异、单位性质差异以及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医药企业和消费者、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博弈,这里面的未知数足可以组成一个难倒数学家的多元多次方程,而每一个未知的细节都关系着新医改的命运,关系着13亿人的切身利益。旧医改方案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要取得改革成功,不仅要有好的愿望,更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不厌其烦地抽丝剥茧,理清地区、部门、个体之间的利害关系。新医改方案带着许多宏伟的目标,但也只有从一个个细小的病灶着眼,从一个个扎扎实实的实践行动,这些目标才能变成我们看得见的实惠!四、解决途径:创新填补医改“真空”医改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新医改不仅面临如何贯彻落实的诸多执行问题,还有不少领域有待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新医改方案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这一系列目标关键还要靠边创新、边摸着石头过河、要靠探索实践、脚踏实地、一个一个问题具体去落实解决!以本人的经验,我所运作的江西省红十字健康服务中心也经历了酝酿、成长、摸索、徘徊、盘整、创“心”发展等发展历程、也遭遇了诸多对其性质是公益性还是商业性质疑的眼光,也经受了不断创新不断遇阻不断重整并与市场不断磨合过程我个人认为我中心虽属于微不足道的一分子,但在江西这个大的背景环境下,江西医改的前行过程与我中心的成长有一定的相似处,毕竟都是包含健康领域的内容,毕竟都是满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毕竟都是追求公益性的对外形象,毕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最终实现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毕竟都在尝试改革:都也少不了痛苦实践的摸索过程、少不了创新的勇气、奋发的士气、必胜的霸气、最终获得超强的人气!从而,本人不妨针对医改的不足提供一些创新思路,没准可给各位领导以启发甚至填补医改 “真空”:第一,增补专业亚健康服务流程,采取重视顶层设计,体现了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战略思维。旧的机制或体制要进行改革有一定的难度与惯性,从而不妨将疾病预防、常见病、小病重新交给一新的专业机构去实施,让全新的单位能灵活机动的填补市场空白,与现有医改构架形成互补,促进医改的向前推动与良性发展。第二,避免千军万马都走医院的独木桥,增加新的分流渠道,减缓医院病患人员过多的压力,让医院集中精力发挥“救火”的优势,同时补充医院对“防火”的不足。“救火”是指身体出现明显疼痛或病状,这种状况要及时解决进行“扑火”,从而顾名思义为“救火”;而平时处于亚健康状况,身上没有病痛甚至感觉还好,但疾病已经在潜伏状态要提前预防,故称为“防火”与其“亡羊补牢”,不如引导老百姓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减少生病的机率,节省公共医疗资源。有数据统计:在预防期花一分钱,可节省去医院看病的八分钱,同时去医院看病后,人的身体如同一张被褶皱的纸,你再将之很平整的铺开,也很难恢复原来平整的模样,毕竟俗话说得好:“上医用在预防呀”!第三,扎根社区全面体现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温总理曾针对医改明确指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给全民提供的基本原则去努力实践。重新建立一种纯公益性的组织机构,能有效实现目前医改公益性的不足。第四,多吸收民间资金,增加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一味加大医疗卫生这块的投入不仅会增加财政压力,还会不利于资源优化,出现各种领域的浪费与流失,最主要政府不可能长此以往如此大额投入进去,应当在医改中适时向民间多渠道地融资,并形成良化机制才能真正优化使用这些资金,并加大医疗市场的开放度与市场化。第五,切实实施社区网络化做好便捷性地就近服务,把疾病预防与初步治疗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为了更有效地减少大医院人流量过多的压力、从亚健康预防与自我防治的角度苦口婆心地在老百姓家门口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同时将政府的医改政策准确无误地进行说明,让老百姓们更好地理解与配合,最主要的在基层获得各种有效数据为不断推进的医改新政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原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