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以沿海开发为主体的江苏省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讨.docx

    • 资源ID:1777005       资源大小:483.39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以沿海开发为主体的江苏省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讨.docx

    以沿海开发为主体的江苏省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讨摘要:关键词;引言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空间布局战略。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造成的影响日益受到政府、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影响社会整体进步的道德和意识形态的问题;由此演变为一个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前,江苏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省级、地市级、县级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只是中央政府职能的简单复制和衍生,加上全省一盘棋的发展战略,省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虽有差距,但发展步伐却基本同步。改革开放后,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程中,苏南利用其长期形成的发展基础、敏感的触觉、开放的理念和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在全国风靡一时的“苏南模式”,经济社会整体实力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而与苏南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恰恰相反的是,仅一江之隔、咫尺之距的苏北直到2004年底才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凹地”42。 江苏省区域发展差距客观存在的状况,已引起高度关注,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政策。198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方针。1994年12月,江苏省委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为三大战略(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之一全力加以推进。进入21世纪,全省实行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并提出了促进苏北大发展实施战略、沿江开发战略、“四沿”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来具体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实施,使江苏省南北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得到控制。然而,各县市经济总量基数大小不一,加上苏南地区对要素的强大“极化效应”和“黑洞效应”远远大于决策者和苏北地区人们所期盼的“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仍然显著,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江苏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43。2006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地域差异明显,三大区的土地面积分别占全省的27.30、19.86、52.84,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1.49、23.67、44.84,人口密度呈从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地区总产值分别占全省的62.49、17.89、19.63,其中工业产值分别占全省的67.72、16.94、15.34。人均收入苏南明显高于苏北,几乎达到苏北的2倍。另据相关专家研究,江苏省域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不平衡,南北梯度差异显著;区域发展速度南快北慢,县域快于市区;综合发展水平不平衡,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差异显著。总之,江苏省境内由南向北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递减、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区域发展梯度差异的地域特征显著44。一、 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基础区域协调发展就是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区际关系。各区域在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可以避免区域产业结构雷同,促使各区域之间形成关联互动、正向促进的关系。可见,区域协调发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国际上,日本、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通过制订科学的区域政策,实现了在保持发达地区良好发展势头情况下,促进了落后地区崛起;我国在加强东部沿海发展的同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初见成效;从省域尺度看,近年来,山东省在重点发展山东半岛的同时,也成功地推动了鲁南地区的快速发展,并与发达的胶济沿线地区的发展差距趋于缩小。通过坚持和实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的扩大趋势,减弱区域发展的极化程度,使区域发展形式逐步由“哑铃”型转变为“纺锤”型,实现江苏省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江苏省实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可行的”。1.1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立足新的阶段与问题,根据新的形势与任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永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突出表现为南北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等。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力争“两个率先”目标实现的新阶段,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着力推进江苏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是符合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思想的客观要求。因此,新时期江苏省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和“沿海开发”战略是对党和国家“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的伟大实践和积极响应。1.2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于是,在区域之间就产生了分工。区域分工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作为社会分工空间表现形式的区域分工,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固有现象。在人类社会经济过程中,分工与合作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分工,才有合作;分工越发达,合作也就越紧密。江苏省内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梯度差异,而产业结构的这种“位势”差,也为苏南发达地区与沿海地区的产业错位发展、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可能。因此,“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区域分工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合理的区域竞争一合作模式。1.3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存在着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非均衡是绝对的、长远的;均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既强调重点先发展,又注重非重点和整体适度跟进,保持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既避免片面均衡而导致低效率和无动力,又避免过分非均衡而产生两极分化和巨大落差。因此,必须正确把握重点与非重点、先发展与后发展之间的差别度,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在“适度差别”区间中运行。根据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江苏省在现有开发能力诸如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使生产要素向最具发展潜力的的沿海地区流动,使沿海有条件地区发展成为新的增长极、发展轴;同时,又要抑制“极化效应”的不良影响,注重发挥沿沪宁线、沿江和沿东陇海的“扩散效应”,促进江苏省的全面协调发展。1.4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演进理论任何一个区域或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的空间结构。完善、协调、与区域自然基础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重要意义,一定的空间结构特征往往成为区域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其空间结构不仅随之发生变化,而且还循序渐进,表现为一定的演进规律性。因此,通过科学合理地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形式,可以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沿海开发”战略,是江苏省从总体上采取“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结构形式,即:“点轴开发、网络发展”模式,并将“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沿海开发战略”有机地统筹起来。二、江苏区域发展战略演变2.1 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阶段:全省一盘棋发展(19491983)19491978期间,江苏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迈入了计划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全盘由国家和省市各级计划安排完成,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形成了轻、重、农分别发展的产业特色,产业结构完整,部门比较齐全。苏南地区由于近代逐步积累的工商业基础比较雄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加上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工业发展水平依然较高;苏中地区的重工业也有所发展;苏北地区形成了农业产业特色和轻工业体系。29年中,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苏南6.5%,苏中6.4%,苏北6.3%,呈均衡发展态势。然而,社会经济生活中缺乏市场机制和价格体系用以指导资源的配置,使省内发展基础不同的区域,呈均衡发展态势,损失了经济发展的效率性。19781983期间,江苏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部署,开展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全省以农业为主区域的经济发展。本阶段,苏北、苏南、苏中农业工业发展迅猛、势头齐头并进;苏北由于农业基础较好、发展速度快于苏南;苏南工业基础优于苏北、工商业传统较深厚、资本存量较大,在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所积累的资本存量和不太成熟的经营意识的背景下,苏南工业发展明显优于苏北。用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均GDP的增长率代表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全省43个县市发展速度快于同期的全省平均水平(11.43%),其中苏南76.9%、苏中40.7%、苏北67.7%的市县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222(图6-3)。2.2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积极提高苏南与加快发展苏北(19831993)19831993期间,江苏省响应国家对外开放和沿海倾斜发展战略,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战略。区域经济布局上,以苏南作为重点发展地区、重点投资和建设、政策优惠和对外开放程度向其倾斜,苏南地区的极化效应增强,吸引了苏北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抑制了苏北经济的发展。为了减少区域差距,成立了11个区域性联合经济组织,以加快产业转移发展落后地区,促使落后地区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提升。结果使全省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苏北加快发展的机会,使建国以后南北地区一度缩小的经济差距再度扩大。19781993年苏南、苏中、苏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0.3%、6.8%、15.8%,差距不大,但三大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却由1978年2.81.61扩大为1992年的4.4:2.1:1,经济增长速率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扩大(图6-4)。 图6-4 19831993GDP年均增长率Fig.6-4 GDP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19831993)图6-3 19781983GDP年均增长率Fig.6-3 GDP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19781983)2.3 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共同发展战略(19932000)19932000期间,江苏省基于南北差距日益拉大是推进小康和现代化历史进程致命障碍的认识,在1994年12月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为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三大战略之一全力加以推进,并采取“徐连经济带”建设、“淮北脱贫致富”和“海上苏东”开发等一系列举措,加快苏北与苏中的区域经济发展。1993年下半年,国家针对全国经济过热,实行了财政和金融“双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苏南模式”受到极大影响,苏南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呈北快南慢、沿海快于内陆的空间格局(图6-5),由于该战略没有可操作性的规划和政策作保障、各区域GDP基数不一样,致使战略目标未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差异仍然显著且高于改革初期的差异水平,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江苏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223。 图6-6 20002002GDP年均增长率Fig.6-6 GDP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20002002)图6-5 19932000GDP年均增长率Fig.6-5 GDP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19932000)2.4 区域科学发展阶段:统筹发展战略(2000至今)进入21世纪,江苏省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提出了区域统筹发展战略:(1)促进苏北大发展战略实施战略(2001)。2001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做出推进苏北大发展的战略决策,但南北差异扩大的趋势并没有被抑制,反而呈现反弹扩大的态势(图6-6);(2)沿江开发战略(2003)。2003年面对国际制造业加速向长三角转移的机遇,提出了沿江开发战略,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群落。(3)“三沿”发展战略(2004)。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以“三沿”为轴线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实施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基础产业带和沿东陇海线加工工业带的开发与建设战略;(4)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2008)。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内在需求日益紧迫,为沿海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发展空间。此时,提出沿海地区区域发展战略:把沿海建设成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经济区,将沿海地区发展与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中西部开发开放、加快苏北振兴更好地结合起来。表1 江苏省区域发展战略演进一览Tab.1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Jiangsu Province战略时序战略背景战略思路主要措施实施效果19491978计划经济体制与平均分配主义均衡发展战略建立省内工业体系,促进省内经济网络的形成缩小了区域差异,限制了苏南等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19781983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全省一盘棋发展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牺牲了全省整体经济效率,制约了其综合实力的提高19831993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将苏南作为重点发展地区,进行重点投资与建设全省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苏北加快发展的机会,导致江苏南北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19932000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客观事实区域共同发展“徐连经济带”建设和“淮北脱贫致富”、“海上苏东”工程的实施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仍然显著,且高于改革初期的差异水平,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江苏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20002001西部大开发、江苏新经济区域板块的出现苏北大发展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划、政策作保障江苏南北区域差异又有扩大的态势2003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沿江开发促进苏南跨江开发、沿江两岸联动发展加快崛起苏中、全面提升苏南和辐射带动苏北2004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三沿”战略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和沿东陇海线工业带建设缩小江苏南北差异,扩大全省经济总量,提高全省经济素质,支撑江苏持久保持全国领先地位2008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内在需要日益紧迫,东中西协调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建设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经济区,成为新型临港产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现代农业基地、东中西合作发展示范区正在计划和实施中三、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聚焦3.1江苏沿海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论述(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发展的变化历程构成了省委省政府制定“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基础;新时期提出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党和国家“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的伟大实践和积极响应。实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处理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之所在,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和持久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的最佳选择。坚持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是着眼于整体构造,充分发挥合力优势,实现南北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加强南北区域分工合作,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的区域分工协作;实施行之有效的区域发展政策,统筹南北发展,为江苏沿海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并从空间整合、产业整合、要素整合、政策整合和增强沿海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实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3.2 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现状3.2.1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现状3.2.2落后原因机制3.3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条件战略机遇3.3.1江苏沿海已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点轴开发理论重视“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增长极作用,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该理论十分看重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按照点轴开发理论的论述,江苏沿海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交通条件。沿海交通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初步形成海陆空立体大交通框架。从陆运看204国道、海堤公路、连通高速、宁靖盐高速从南到北似四条长轴贯穿整个沿海经济带,盐通高速、连盐高速、新长铁路客货运己经开通。从水运看,沿海954公里海岸线,分布14个自然港,其中,南通港、连云港、滨海港、大丰港、洋口港、吕四港具备建10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港口的条件。目前已建成一类口岸3个,二类口岸6个。从空运看,沿海3市各有1座机场,盐城机场已开通与汉城的国际航班。二是区位条件。沿海区位独特,不仅具有快速出海通道港口资源,而且处于全国沿海、沿江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结合部,南部是长三角的组成部分,毗邻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北部有新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紧靠国家沿海主枢纽的青岛港,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沿海高速纵贯南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有苏北、淮北广阔的腹地,拓展开来,发展空间很大。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这一区域与上海、苏南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快捷,为实现全面融入长三角提供了可育旨。三是资源条件。纵观国内外发展大势,审视江苏沿海的资源察赋,江苏沿海区域既有共性化的资源,更有个性化的潜在资源。比如,临港沿线的土地,沿海风力发电条件,发展工业的水资源,优质低廉充裕的劳动力,林业、农副产品、海水产品丰富是沿海共性化资源。而沿海3市又各自具有独特的潜在资源,比如南通的农副产品资源,现在上海市场供应鸡蛋的一半、蔬菜的十分之一是由南通提供的;盐城的滩涂每年向大海淤长3万多亩,拥有亚洲最大的海岸滩涂湿地,野生糜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湿地生态环境与环境容量在全国具有独特性,拥有中国东部沿海陆上最大的油气田,己探明天然气储量2200亿立方米,沿海和近海还有一块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油气沉积盆地。四是政策条件。对于发挥苏北的后发优势,江苏省委明确提出“没有苏北后发优势的展现,就不可能实现全省的率先基本现代化,也不能实现真正的富民强省。”今后一段时期,苏北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江苏省的重点,交通、水利和通讯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工业、技术、人才等政策更向苏北倾斜。江苏省南北挂钩合作力度加大,将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双重推动下,使经济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和发展。3.3.2江苏沿海区域加快发展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江苏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时期。综合国际国内形势,江苏沿海开发面临难得的新机遇。一是20年发展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一个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科学判断。二是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重化工为重点的国际资本和产业加快向我国沿海转移,中国己成为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长三角又是我国吸引外资的最佳地区,2006年协议利用外资总量超过珠三角。同时,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上海龙头辐射作用进一步发挥,南通三条跨江通道的相继建成,可使江苏资源察赋和沿海开发进程相吻合,这为推进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三是国内资源面临紧缺的内在需求。我国资源面临紧缺,也需建设一批大型重化工基地。今后10年间,我国必然要整合利用全球资源,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将兴办或引进外资投入建设一批大型冶金、石化和原料加工基地,即发展临港工业群。四是新一轮港口开发的机遇。国际经验表明,发达的沿海港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融入全球经济的最前沿。岸线资源是沿海地区最重要的资源优势,也是加快沿海发展的重要依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快于经济增长,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外贸运输吞吐递增更为迅速。国际贸易量的90%是通过海运来完成的,港口已被推上国际贸易的最前沿。从江苏全省发展趋势看,现在经济总量大体是上海两倍,近几年都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在发展,经济总量越来越大,没有自己大的出海通道是不行的。从港口布局来说,从连云港到上海,海岸线长达近千公里,基本是深水口岸的空白地带。在统筹规划和论证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国际性深水大港,对于减弱江苏发展对上海的依赖,对于增强沿海港口的综合优势,对于带动苏中、苏北乃至全省的发展,积极作用和战略。意义是无法估量和不言而喻的。按照国家对港口建设的规划和要求,新一轮沿海港口建设的高潮就在眼前。五是不可多得的市场机遇。总体上看,全球的重大化工产品供大于求,我国大部分商品己进入买方市场。但是我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产品短缺,层次低,需大量进口,为沿海开发提供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同时,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也将为江苏省沿海经济带建设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六是区域发展的内生需要。目前,上海已完成工业化后期产业战略性调整任务,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社会转换的过渡;苏南和浙江温台地区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传统产业正逐步向外梯度转移。江苏沿海经济带正处于长三角这条巨龙的颈项部位,具有辐射近、低成本的区位优势,随着沿海高速公路和苏通大桥、沪崇启大桥的相继建成,将大大缩短了与长三角地区的距离,进一步加快区域之间的产业互补,既有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也有利于生产要素向沿海经济带转移,是苏北地区缩小与苏中、苏南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3.4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目标定位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既强调重点先发展,又注重非重点和整体适度跟进,保持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既避免片面均衡而导致低效率和无动力,又避免过分非均衡而产生两极分化和巨大落差。因此,必须正确把握重点与非重点、先发展与后发展之间的差别度,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在“适度差别”区间中运行。根据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江苏在现有开发能力诸如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使生产要素向最具发展潜力的的沿海地区流动,使沿海有条件地区发展成为新的增长极、发展轴。加快江苏沿海区域经济求展,首先必须解决科学定位问题。定位正确,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正确定位是科学发展的首要环节。1.规划定位。一是中国东部“京沪东线”的重要节点。“京沪东线”是相对于以京沪高速以及筹建中的京沪铁路为支撑的“京沪西线”而提出的全国性的区域经济发展轴线。“京沪东线”将青岛前湾港、日照港、岚山港、连云港、滨海港、大丰港、吕四港、南通港、上海港等大、中、小港口及其他未来潜在的港口连通起来,对港口城市本身及其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长三角“北上海经济区”的重要成员。江苏沿海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缘,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向北梯度推移的第一站,随着上海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辐射扩散效应的增强以及苏南地区经济联系的日益增强,沿海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将日益凸现,其经济地位也将由传统的“苏北板块”转为“北上海区域经济板块”。三是江苏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从江苏省城镇群的空间分布看,苏南的城镇空间发展已经相当完善,“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己基本形成,西北部的“徐州都市圈”正在培育之中,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较差,江苏省城市化战略迫切需要苏北城镇群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盐城处于护、宁、徐三大区域中心城市300公里辐射半径的交接点,其空间地理位置正处在江苏沿海中部城镇群空间发展的空白点上,对拥有 1.5万平方公里、800多万人口的盐城来说,以此为中心,构建江苏第四都市圈(沿海都市圈),符合江苏全省城市化进程的战略。2.目标定位。确定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实事求是。作者认为总体上可以考虑:沿海区域经济工业增长速度与沿海开发同步,阳P增长速度与全省同步。一是总体目标。按照“两个率先”的目标,遵循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突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构筑沿海新型产业体系,形成国际化程度较高、产业集聚优势特征显著、产业链关联紧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格局。通过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沿海3市的跨越发展,争取在苏北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成为现代化沿海大城市。二是近期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六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沿海新型工业体系,建设适合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和制度环境。到 2010年,沿海经济带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国际化的起步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十一五”期间增长1倍,年均递增14.8%,总量突破5000亿元,人均GDP突破3万元,二产比重达55%以上,城市化比重40%以上,外向度30%以上。三是中长期目标。在实现近期目标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增长极建设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在若干全球产业链中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持续增长的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逐步占领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使沿海区域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带,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生态湿地,中国沿海港口群。3.角色定位。沿海3市14个县(市、区)都应立足自身实际,在沿海开发中找准在长三角乃至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一是长三角地区及大上海都市圈的后方配套基地。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力争成为上海的“果蔬园”、“工业园,.“后花园”,成为长三角大企业的配套基地。二是连接沿江开发、东陇海产业带的经济板块。建设沿海经济带,不仅可以抵消外部区域战略对沿海的负面影响,克服“马太效应”,防止和避免被边缘化现象。同时通过沿海经济走廊连接沿江、沿东陇海两个平行的产业带,形成南北呼应、协调发展的局面。三是苏北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要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分工,利用高新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资本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增长集约,可以走整体融入全球产业链,也可以走“孤岛入链”之路,不能居于全球产业链的未端。四是以港口为龙头的临港工业、现代物流和仓储运输业基地。从世界范围看,港口的开发利用,将带来大型工业的发展,带来港口城市的兴起,带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开发利用好沿海1000公里海岸线上可以建港的岸线资源,争取使江苏沿海成为与长三角经济相配套的又一港口群;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将沿海规划建设成电力、石化、钢铁、造船、造纸等重化工港口以及现代物流业和仓储业基地。五是都市人旅游、休闲、度假的生态公园。从20世纪S0年代开始,生态旅游迅速发展成为国际旅游的主流。江苏沿海拥有被称为“最后一块土地后备资源”的生态湿地,沿海滩涂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优美,特别是拥有丹顶鹤、糜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沿海开发,充分发挥沿海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以建设国家海洋湿地公园为目标,把沿海滩涂建设成都市人回归自然的旅游、休闲、度假的生态公园。4.产业定位。传统的农业种养业效益不高,不能作为沿海经济带的主导产业。滩涂围垦要花很大代价,之后的土地进行农业种植利用,首先必须进行土壤改良、降低土壤盐分,才能使农作物立苗生长,还要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盐和次生盐渍化。由于改良速度缓慢,致使围垦后的大面积滩涂长期处于养老垦状态,得不到高效利用。围垦后用作海、淡水养殖的,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加快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首先,要明确走以工兴海之路。加快建设沿海工业带,坚持以沿海工业大突破带动滩涂大开发、海洋经济大发展、城市建设大推进和外向型经济大提速。其次,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根据新型工业化的标准,以全球市场为导向,发展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外向度高的产业集群。再次,要走一条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工业化之路。比如港口岸线优势、沿海风能优势、海水产品优势、土地优势、港口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可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并融入全球产业链。第四,要发展产业集群。围绕特色产业,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本集中、增长集约之路,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沿海化工园区、省级农业园区、省级海洋经济开发区,省级港口开发区,集聚一批以特色产业为品牌的企业,强化专业市场功能,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3.5 江苏沿海开发实施路径依据网络开发模式理论,我认为,江苏加快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实行统一规划。目前我省的沿海开发存在零星分散、多层多头、无序无度等倾向,当务之急是编制沿海经济带建设总体规划,实现科学有序开发。规划应当体现综合性、整体性、集中性和长期性,地域上包括南通、盐城、连云港3个市区和沿海的14个县(市);内容上分成总体及分区布局,工业等产业配置,建设用地及空间利用、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体系,绿地、生态建设及管治等等;时间上明确开发建设先后序列,渐次推进;并注意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之间、上下级规划之间、县(市)域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规划一经形成,就应严格遵循,维护其权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监督规划的执行,修改规划按法定程序进行,使规划真正成为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施工图纸”。2.开放要素市场。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密度、高强度地投入各类生产要素,完全指望国家和省里不现实;再沿用传统的国有投资模式,不仅本地政府财力不许可,也不符合目前的投资管理规定。我们既要培育内生动力,更要借用外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行高层次、全方位、大规模、宽领域的开放开发,用市场机制引进资金等生产要素,实现内外部优势资源的最佳配置。挖掘一批国家鼓励又适宜沿海发展的好项目,抓紧对外招商;筑巢引凤,吸引国家大型产业集团和海内外的大企业自带项目、市场、技术和资金到沿海直接投资;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和政策性贷款,继续重视金融资金的支撑作用,放手使用民间资本,多方引进民资银行。还可以探索通过经营资源来融通资金的发展模式,南通市洋口港以土地入股和香港财团进行合作就是成功的范例;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如热电、污水处理、供水、风电等,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做法,对有条件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通过建立规范的股份制公司等形式,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运作,引导各类投资者共同参与沿海开发。3.优化基础条件。一是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加大对沿海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省委、省政府在基建项目布点时,要更多地向沿海地区倾斜。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省、市都要安排一定的建设专项资金。加快现有高速公路和疏港公路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并着手规划亲水型傍海一线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推动新长铁路全面投运、联网运输,抓紧规划建设到沿海港口的铁路连接工程,争取沿海铁路大通道(从连云港引入)尽快立项;增辟国内飞机航班,创造条件正式开通国际航班;沿海港口进一步做好前期工作,努力搞好内河航道和港口的衔接。二是加强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水利建设有计划地疏浚骨干河道,保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淡水供应。完善沿海通讯设施,建设沿海信息网络。加快建设高稳定性大容量的沿海输变电网,满足沿海地区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三是加快沿海城市化建设步代。将南通、盐城、连云港3个市区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建设服务基地,充分发挥市区的龙头牵引作用。进一步增强沿海县城对经济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沿海一线要确定一批中心镇重点培植发展,扩大集镇规模,以尽快形成以大市区为中心、县(市)城为次中心、重点镇为纽带、一般集镇为基础的沿海城镇带新格局。四是加快沿海开发区和园区建设。进一步办好南通、连云港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若干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做到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培育特色,并尽快在沿海三市再各建一个以发展海洋产业为主的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区,让其享受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吸引区外投资者投向滩涂开发、临海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在己具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开发区中有选择地进行创建生态工业园或保税区的积极探索。4.提供政策支持。沿海经济发展事关江苏“两个率先”的大局,加之江苏沿海地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部分地区还是革命老区。因此,江苏省委、省政府应给予沿海开发更大的政策支持。总的一条,政策支持的力度应不低于且略高于沿江开发和沿东陇海线开发。但是新形势下政策调控的空间变小,再出台诸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降低门槛等优惠政策是不太现实的。需要对推进依法行政、强调科学发展的新背景做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制定几类不同的推进政策。一是调控型政策。可从投资强度、资源消耗、产业准入方面作出硬性规定,实现政府调控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预定目标。全省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布局的重心要由沿江、内陆逐步向沿海地区转移,尽可能地将相关的产业基地、重大产业外资项目放在沿海地区。吸引南方资本、鼓励苏南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二是激励型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产品和技术,尽可能参照鼓励类项目给予有关产业政策优惠:把项目推进作为第一抓手,对创、业有功者实行重奖,确保每年均有一批看得见的大项目落户沿海经济带。三是扶持型政策。可从技改贴息、金融扶持、开通“绿色”通道等方面,扶持沿海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四是服务型政策。引导营造产业及投资环境、培养引进产业人才、培育大型专业市场。与此同时,要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做足以地兴业、以商引商、企业招商、配套招商、规划招商的文章。5.促进区域联动。加快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区域合作,跳出自身思维定势,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一是主动融入沿江、沿线。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使沿海经济带成为南北两条经济带的纽带。二是全方位接轨上海。以融入对方产业链为指向,加快江苏沿海有关产业配套基地的建设,寻求和上海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面的合作。三是加快建设沿海港口群。江苏的沿海地区要在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并在更高层次上取得更大发展,必须要有沿海深水大港来支撑。南通沿海的港口资源与沿海“L”字型经济带相交汇,对上海与江苏沿海经济带将起到承上启下的巨大带动作用。全国的大港口之一的连云港可以建设成为连接太平洋沿岸国家与中亚地区的国际性枢纽港,以陇海铁路为支撑,主要服务中原和西北等n个中西部省区。从盐城来说,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滨海港优越的深水贴岸条件在江苏近千公里海岸线上独一无二,适宜建设特大型、多功能、综合性港口,与连云港共同构筑成欧亚大陆桥复合式东桥头堡,可形成与上海港连接的海上通道。江苏省委、省政府应重点扶持滨海港的建设,将其建成盐城市的中心港,与南通港、连云港连成一线,发挥群体效应,作为上海港的辅接港,加快沿线外向度,推动沿线经济快速发展。四是协调沿海三市的动作。沿海三市要定期召开市(县)长级协调会,加强区域合作,衔接好整体规划,特别是搞好基础设施的衔接;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对外宣传,联合对外招商;可以联合具文向省里请示,提出相关建议和要求;可以通过协商协调,实行错位发展,努力使沿海三市成为共生共荣的合作体和联合体。6.统筹

    注意事项

    本文(以沿海开发为主体的江苏省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讨.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