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OCX 119页).docx
-
资源ID:1776296
资源大小:3.48MB
全文页数:1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OCX 119页).docx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一章 调查介绍一、 调查方法(一) 网民个人调查1.1 调查总体中国有住宅固定电话(家庭电话、小灵通、宿舍电话)或者手机的6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样本规模调查总体样本76,000个,其中,住宅固定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各38,000个,样本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调查总体细分调查总体划分如下:子总体A:被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包括:住宅固定电话覆盖的居民+小灵通用户+学生宿舍电话覆盖用户+其他宿舍电话覆盖用户】;子总体B:被手机覆盖人群;子总体C:手机和住宅固话共同覆盖人群【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和手机覆盖人群有重合,重合处为子总体C】,C=AB。1.2 抽样方式CNNIC针对子总体A、B、C进行调查,为最大限度地覆盖网民群体,采用双重抽样框方式进行调研。采用的第一个抽样框是固定住宅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A。采用的第二个抽样框是移动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B。对于固定电话覆盖群体,采用分层二阶段抽样方式。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省内采取样本自加权的抽样方式。各地市州(包括所辖区、县)样本量根据该城市固定住宅电话覆盖的6周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覆盖人口数的比例分配。对于手机覆盖群体,抽样方式与固定电话群体类似,也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省内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分配样本,使省内样本分配符合自加权。为了保证每个地市州内的住宅电话号码被抽中的机会近似相同,使住宅电话多的局号被抽中的机会多,同时也考虑到了访问实施工作的操作性,在各地市州内住宅电话号码的抽取按以下步骤进行:手机群体调研方式是,在每个地市州中,抽取全部手机局号;结合每个地市州的有效样本量,生成一定数量的四位随机数,与每个地市州的手机局号相结合,构成号码库(局号+4位随机数);对所生成的号码库进行随机排序;拨打访问随机排序后的号码库。固定电话群体调研方式与手机群体相似,同样是生成随机数与局号组成电话号码,拨打访问这些电话号码。但为了不重复抽样,此处只访问住宅固定电话。1.3 调查方式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进行调查。1.4 调查总体和目标总体的差异CNNIC在2005年底曾经对电话无法覆盖人群进行过研究,此群体中网民规模很小,随着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目前该群体的规模逐步缩减。因此本次调查研究有一个前提假设,即:针对该项研究,固话和手机无法覆盖人群中的网民在统计中可以忽略不计。 (二) 企业调查2.1 调查对象电话调查的目标总体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2.2 抽样方法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标准,将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类别: 东部包括10个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包括6个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12个省市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包括3个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标准,企业法人单位分为十八个行业大类。CNNIC按照各行业在互联网使用情况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将原十八个行业大类合并为九个行业类别:按地区及合并后的行业两个指标进行交叉分层,将总体划分为4*9共计36个层。根据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企业法人单位的省市、行业分布情况,在每层中等比例分配样本量。在每层中随机抽取企业法人单位进行调查,最终有效样本共3000家企业。2.3 调查实施方法本项目采用电话调查(CATI)的方式。调查随机性和准确性控制办法如下:1)采取工作日早9点至晚6点拨打电话的方法。2)完成调查后,要求电话调查公司提供所有电话的拨打明细情况,进行抽查。3)为避免接通率对随机性的影响,对号码无法接通的情况,采取至少拨打三遍的方式。4)为避免访员个人观点对访问造成影响,规定不需要读出的选项一律不加以任何提示,并追问到位。5)电话调查结束后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核对了变量的取值和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对于不合格样本予以整体删除处理。(三) 网上调查网上调查重在了解典型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情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进行了网上调查。将问卷放置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网站上,同时在各类大型网站上设置问卷链接,由网民主动参与填写问卷。(四) 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网上自动搜索主要是对域名、网站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等指标进行技术统计,而统计上报数据主要包括IP地址数和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4.1 IP地址总数IP地址分省统计的数据来自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APNIC)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IP地址数据库。将两个数据库中已经注册且可以判明地址所属省份的数据,按省分别相加得到分省数据。由于地址分配使用是动态过程,所统计数据仅供参考。同时,IP地址的国家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会要求中国IP地址分配单位每半年上报一次其拥有的IP地址数。为确保IP数据准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会将来自APNIC的统计数据与上报数据进行比较、核实,确定最终IP地址数。4.2 中国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中国的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来源于:域名数:.CN和.中国下的域名数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库;中国类别顶级域名(gTLD)来源于域名统计机构WebHosting.Info公布的数据。网站数:由CNNIC根据域名列表探测得到。.CN和.中国域名列表由CNNIC数据库提供,类别顶级域名(gTLD)域名列表由国际相关域名注册局提供。4.3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报表制度,定期得到中国各运营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连的网络出口带宽总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纳入了这些上报数据。二、 报告术语界定 网民: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 手机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手机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电脑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电脑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农村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网民。 城镇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城镇地区的网民。 IP地址:IP地址的作用是标识上网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中的其他设备,是互联网中的基础资源,只有获得IP地址(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才能和互联网相连。 域名:本报告中仅指英文域名,是指由点(.)分割、仅由数字、英文字母和连字符(-)组成的字串,是与IP地址相对应的层次结构式互联网地址标识。常见的域名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或地区顶级域名(ccTLD),如以.CN结尾的域名代表中国;一类是类别顶级域名(gTLD),如以.COM,.NET,.ORG结尾的域名等。 网站:是指以域名本身或者“WWW.+域名”为网址的web站点,其中包括中国的国家顶级域名.CN和类别顶级域名(gTLD)下的web站点,该域名的注册者位于中国境内。如:对域名来说,它的网站只有一个,其对应的网址为或,除此以外,等以该域名为后缀的网址只被视为该网站的不同频道。 品牌渗透率:指过去半年内,使用过某品牌的网民数与使用过该类互联网应用的网民总数之比。 调查范围: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数据指中国大陆地区,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内。 调查数据截止日期:本次统计调查数据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第二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一、互联网基础资源概述截至2014年12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2亿,拥有IPv6地址18797块/32。我国域名总数为2060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年增长为2.4%,达到1109万,在中国域名总数中占比达53.8% 。我国网站总数为335万个,年增长4.6%;“.CN”下网站数为158万个。国际出口带宽为4,118,663Mbps,年增长20.9% 。二、IP地址截至2014年12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18,797块/32,年增长12.8% 。全球IPv4地址数已于2011年2月分配完毕,自2011年开始我国IPv4地址总数基本维持不变,截至2014年12月,共计有33199万个。三、域名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域名总数增至2060万个,年增长11.7%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CN”域名总数为1109万,年增长2.4%,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为53.8%;“.COM”域名数量为795万,占比为38.6%;“.中国”域名总数达到28.5万。四、网站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站数量为335万个,年增长4.6% 。注:数据中不包含.EDU.CN下网站五、网页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页数量为1899亿个,年增长26.6% 。其中,静态网页数量为1127亿,占网页总数量的59.36%;动态网页数量为772亿,占网页总量的40.64% 。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4,118,663 Mbps,年增长率为20.9%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一、 互联网络接入设备2014年,台式机、笔记本等传统上网设备的使用率保持平稳,移动上网设备的使用率进一步增长,新兴家庭娱乐终端网络电视的使用率达到一定比例。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70.8%、43.2%,与2013年底基本持平;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继续增高,较2013年底提高4.8个百分点;平板电脑的娱乐性和便捷性特点使其成为网民的重要娱乐设备,2014年底使用率达到34.8%,并在高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使用率51.0%)、高收入人群(月收入5000元以上网民使用率43.0%)中拥有更高使用率;随着网络技术和宽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融传统电视和网络为一身,其共享性、智能性和可控性迎合现代家庭娱乐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家庭娱乐模式,截至2014年12月,网络电视使用率已达到15.6% 。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使用情况二、 互联网络接入场所2014年,我国网民在家里、网吧、工作单位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与2013年基本持平,在学校通过电脑上网比例略有增长,在公共场所电脑上网使用率增长3.4个百分点,机场、咖啡馆、餐厅等公共场所无线网络环境的提供,使公共场所成为网民网络办公、娱乐地点的补充。网民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场所三、 城镇电脑网民家庭Wi-Fi接入情况在家里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城镇网民中,家庭Wi-Fi的普及情况已达到很高水平,比例为81.1% 。家庭Wi-Fi的使用对家庭中高龄成员上网具有较强带动作用,推动城市互联网普及率的进一步提升。城镇电脑网民家庭Wi-Fi接入情况第四章互联网络安全环境一、 互联网安全事件发生情况 2014年,总体网民中有46.3%的网民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我国个人互联网使用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在安全事件中,电脑或手机中病毒或木马、账号或密码被盗情况最为严重,分别达到26.7%和25.9%,在网上遭遇到消费欺诈比例为12.6% 。网络安全的维护,需要政府、企业、网民三方群策群力,全体网民应致力于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提高对网络虚假有害信息的辨识和抵抗能力,共建安全的网络环境。互联网安全事件发生情况二、 网民互联网安全感知本次调查显示,有48.6%的网民表示我国网络环境比较安全或非常安全,49.0%的网民表示互联网不太安全或非常不安全。遭遇帐号或密码被盗、消费欺诈等网络安全问题以及各类信息泄露事件的曝光,严重影响到网民的网络安全感知。当前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宣扬网络安全,不断增强广大网民网络安全意识,并营造网络安全人人有责、人人维护网络安全的网民意识;应不断创新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和管理方法,坚持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共同努力为我国网民营造出安全、稳定、可靠、有序的网络环境。网民互联网安全感知第五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一、 网民规模(一) 总体网民规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2014年网民增长的宏观带动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政府方面,2014年政府更加重视互联网安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于2月份成立,旨在全力打造安全上网环境、投入更多资源开展互联网治理工作,消除非网民上网的安全顾虑;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工作正式提上社会经济发展日程,推动互联网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打造现代传播体系,对非网民信息生活的渗透力度持续扩大;“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持续开展,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宽带的建设和普及。运营商方面,2014年中国4G商用进程全面启动,根据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截至12月,中国4G用户总数达9728.4万户,在网民增长放缓背景下,4G网络的推广带动更多人上网;运营商继续大力推广“固网宽带+移动通信”模式的产品,通过互联网OTT业务和传统电信业务的组合优惠,吸引用户接入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随着虚拟运营商加入市场竞争,电信市场在2014年出现活跃的竞争发展态势,相比基础运营商,其在套餐内容方面灵活度更大,获得很多用户的认可。企业方面,2014年新浪微博、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使“互联网”成为频频见诸报端的热点词,互联网应用得到广泛宣传,互联网应用与发展模式快速创新,比特币、互联网理财、网络购物、O2O模式等一度成为社会性事件,这些宣传报道极大地拓宽了非网民认知、了解、接触互联网的渠道,提高非网民的尝试意愿。根据调查,2014年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64.1%,由于手机带动网民增长的作用有所减弱,故新网民手机使用率低于2013年的73.3% 。由于2014年新增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38.8%,远高于老网民中的22.7%,而学生群体的上网场景多为学校、家庭,故新网民使用台式电脑的比例相比2013年上升明显,达51.6% 。新网民互联网接入设备使用情况数据显示,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主要是不懂电脑/网络,比例为61.3%,其次为年龄太大/太小,占比为28.5%,相比2013年均有所上升。互联网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缺乏,仍然是造成网民与非网民之间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的比例为10.7%,互联网接入设备的获取能力差异造成的使用鸿沟也不能忽视。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原因数据显示,近年来非网民的上网意愿持续降低,肯定上网或可能上网的比例,从2011年的16.3%逐渐下降至2014年的11.1%,未来非网民的转化难度将进一步加大、网民规模的增速将继续减缓。非网民未来上网意向对潜在网民(肯定上/可能上)与非潜在网民(肯定不上/可能不上/不一定/说不清)进行对比发现,非潜在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农民、60岁及以上的群体占比很高,分别达到59.2%、43.3%和36.7%,这些特征与该群体不上网的原因表现一致,即不懂电脑/网络(64.1%)、年龄太大/太小(30.6%);而30.2%的潜在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上网,这一群体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与使用技能,未来转化为网民的可能性更高。(二) 手机网民规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2014年上半年手机网民增速为5.4%,下半年为5.6%,增速未出现明显增长,手机网民即将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一方面,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基本达到饱和,根据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显示,2014年全年移动电话普及率由90.8%升至年底的94.5%,上升空间逐渐缩窄;另一方面,从6月1日起运营商被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曾对推动手机网民起到重要作用的“购话费送手机”的终端补贴政策随之出现重大调整,同时国资委要求运营商在三年内连续削减20%的营销费用,以上政策变动对智能手机的推广渠道造成显著冲击,手机网民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受到部分削弱。(三) 分省网民规模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网民数量超过千万规模的达25个,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达12个。分经济区域看,东部地区10省中,有8省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6省中仅有1省,西部地区12省中有2省,东北部地区三省中有1省,不同经济区域间互联网普及率差异非常明显。2013-2014年中国内地分省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通过变异系数 来反映省间互联网普及率的差异,可以看到,我国互联网普及的地区差异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截至2014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的省间差异为0.24,相比2013年底下降了0.01。实现互联网接入以来,中国在推进互联网全面普及的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互联网普及率的省间差异仍然存在,进一步推动普及情况落后省份的互联网建设工作将成为一项长期工程。互联网普及率的省间差异(变异系数)(四) 农村网民规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底增加188万人。城镇网民增长幅度较大,相比2013年底增长2929万人。在整体网民规模增幅逐年收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的背景下,农村非网民的转化难度也随之加大,未来将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市场激励,推动农村网民规模增长。中国网民城乡结构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长,但是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有扩大趋势,2014年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4个百分点。造成差距的原因,部分在于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互联网普及推进工作的成果,根本则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妥善解决城乡数字鸿沟的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二、 网民结构(一) 性别结构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6.4:43.6,近年间基本保持稳定。中国网民性别结构(二) 年龄结构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 。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 。与2013年底相比,4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网民比例有所增加,19岁及以下青少年儿童网民的比例有所降低。一方面,是网络接入环境日益普及、媒体宣传范围广泛,增加了中老年群体接触互联网的机会;另一方面,是人口的老龄化。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网民的年龄结构出现年长化趋势。中国网民年龄结构(三) 学历结构截至2014年12月,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6.8%与30.6% 。与2013年底相比,网民的学历结构保持基本稳定。中国网民学历结构(四) 职业结构截至2014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2.3%,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比合计达到17.0% 。中国网民职业结构(五) 收入结构截至2014年12月,网民中月收入 在2001-3000、3001-5000元的群体占比最高,分别为18.8%和20.2% 。与2013年相比,网民的收入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一方面是由于城镇网民的增幅高于农村网民,另一方面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密不可分。中国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第六章 个人互联网应用状况一、上网时长2014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1小时,较2013年底增加了1.1个小时。网民对互联网应用使用广度和深度的提升,继续推动我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的持续增长。二、网民互联网态度(一)网络信任信任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网络信任不仅成为社会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深层网络应用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2014年,有54.5%的网民表示对互联网信任,相比2007年的35.1%,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有较大幅度提高。在转型期,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从“熟人社会”过渡到“生人社会”,传统社会的信任基础受到冲击,而现代社会信任体系尚未健全,人们的社会信任度有所降低。网络空间自我发展形成的信任机制,在逐步提升了人们虚拟空间信任度的同时,也渐渐影响到线下现实社会的交往、交易等场域,对实体社会信任的缺失也起到了一定的填补作用。此外,尽管一些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但整体上升的网络信任比例体现出整体网民对网络空间的包容程度在提升。(二)网络分享互联网降低了沟通和交易的成本,也营造了互惠分享的网络空间。本次调查显示,2014年,有60.0%的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其中非常愿意的占13.0%,比较愿意的占47.0% 。借助网络空间,网民在信息和资源方面互惠分享,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也创造了新的价值。与“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相比,“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互惠分享的意愿更加强烈。调查显示,10-29岁的年轻人相对于其他群体更乐于在互联网上分享,尤其是10-19岁的人群,有65.9%的网民表示比较愿意或非常愿意在网上分享。随着未来这个群体逐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互联网对互惠、分享、合作和创新的推动作用将表现的更加明显。(三)网络评论“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之一,网络空间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平等表达自己意见的“新公共领域”。调查显示,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其中非常喜欢的占6.7%,比较喜欢的占37.1%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网络空间“新公共领域”的特征有助于成为社会冲突的“安全阀”,良好、通畅的对话空间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倡导、引导网络参政议政,广大网民通过互联网通道评论时事、反映民生、建言献策,网络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与其他群体相比,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舆论表达意愿更强烈,尤其是10-19岁网民网上发言积极性最高,有50.2%的比例;其次是20-29岁的网民群体,有46.6%的比例。青少年处于思想意识形成期,言论表达的积极性较高,网络空间给了青少年群体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有利于培养独立的个性。但网络空间的虚拟与现实混淆、言论的群体极化效应等也会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四)网络依赖随着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网民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本次调查显示53.1%的网民认为自身依赖互联网,其中非常依赖的占12.5%,比较依赖的占40.6% 。学历程度越高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比例越大。小学及以下网民中有44.9%的人比较或非常依赖互联网,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这一比例达到63.9% 。网民对互联网依赖的比例随学历增长而增长,说明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精英、白领阶层的工作、生活和娱乐的“基础元素”。伴随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互联网在农村网民生产、生活、娱乐中的重要性逐步体现出现,已经有47.9%的农村网民认为自己比较或者非常依赖互联网。但是农村网民对互联网依赖的程度明显低于城镇网民,55.1%的城镇网民认为自己比较或者非常依赖互联网,高出农村地区7.2个百分点。这表明对于农村网民而言,互联网尚未从单纯的娱乐工具转变为其生活服务平台。未来除了要继续缩小城乡互联网接入的数字鸿沟以外,更要重视城乡网民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差距。三、个人互联网应用普及状况2014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个人互联网应用发展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即时通信作为网民第一大上网应用,在高使用率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攀升;微博、电子邮件等其他交流沟通类应用使用率持续走低;博客社交性退化,媒体功能凸显,使用率呈现回升态势;电子商务类应用依然保持快速发展,手机旅行预订应用表现突出。即时通信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90.6% 。2014年,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也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截至2014年12月,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较2013年底提升了5.1个百分点。手机即时通信由于其随身、随时、拥有社交属性和可以提供用户位置的特点,自身定位逐渐从以前单一的通信工具演变成支付、游戏、O2O等高附加值业务的用户入口,以其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其他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手机旅行预订进入爆发增长期2014年,中国网民手机商务应用发展大爆发,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分别为63.5%,73.2%和69.2%,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而长期处于低位的手机旅行预订,2014年用户年增长达到194.6%,是增长最为快速的移动商务类应用。随着我国国民休闲体系的形成,手机旅行预订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互联网理财热度消减、规模稳定截至2014年12月,购买过网络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7849万,较2014年6月增长1465万人。在网民中使用率为12.1%,较2014年6月使用率增长2个百分点。由于收益率下滑和中国股市回暖带来的分流作用,互联网理财已基本结束了其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增速开始放缓,同时新产品扩容速度也有所放慢。 (一)信息获取类应用发展1.1搜索引擎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5.22亿,使用率为80.5%,用户规模较2013年增长3257万人,增长率为6.7%;手机搜索用户数达4.29亿,使用率达77.1%,用户规模较2013年增长6411万人,增长率为17.6% 。搜索引擎是网民除即时通信外使用率最高的互联网应用,手机搜索也在手机应用中位列第二位。作为基础应用,搜索引擎用户规模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而持续增加;同时,搜索引擎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发展,也吸引着网民积极使用互联网搜索。搜索引擎应用在2014年表现出的发展特点是:搜索服务与产品形式更加多样化,线上搜索连接线下消费的趋势凸显。搜索服务已经从单一文字链结果的展示方式,转变为文字、表格、图片、应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丰富展现方式,从关键词搜索转向自然语言搜索、图片搜索、实体搜索;另外,通过优化算法,以及结合用户搜索记录、社交活动及地理位置等信息形成的个性化搜索,成为搜索引擎的主推服务。同时,随着互联网O2O商业模式的发展,搜索引擎的角色也出现了重要转变,正在逐渐摆脱单纯的流量入口角色,通过旧产品升级、新产品开发、其他业务的收购和布局等举措,转型为对企业的综合服务提供商和对用户的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除了传统的将用户流量与互联网服务相连接的服务外,更加注重与线下商业的直接对接,打造O2O闭环,这也是目前搜索引擎持续提高流量和收入的重要发展路径。2014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格局基本保持稳定。过去半年使用过搜索引擎的网民中,使用过百度搜索的比例为92.1%;搜搜/搜狗搜索位列第二,渗透率为45.8%;360搜索位列第三,渗透率为38.6% 。专注于移动搜索的神马搜索和宜搜搜索的渗透率较低,分别为3.5%和1.9% 。在手机端综合搜索引擎市场中,品牌表现也比较一致:百度搜索以90.3%的使用率排名第一,其后分别是搜搜/搜狗搜索和360搜索,使用率分别为29.7%和21.9% 。1.2博客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博客用户规模为1.09亿,较2013年底增加2126万,增长率为24.2% 。网民中的使用率为16.8%,比2013年底增长了2.6个百分点。自2002年起步,博客在中国已有近13年的历史。博客是一个内容发布平台,它的兴起源自人们自我表达的需求。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社会化的草根媒体,让网民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信息的发布者和评选者。早期的博客,兼具自媒体属性和交互属性,是公众交流信息、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博客的交互属性逐渐被替代。如今博客的创作者主要是精英人群,创造的内容也趋于专业化,博客的阅读者则主要把博客当成获取信息的渠道来源。(二)商务交易类应用发展2.1网络购物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1亿,较2013年底增加5953万人,增长率为19.7%;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5.7% 。纵观2014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主要呈现出普及化、全球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网购群体主流年龄跨度增大,向全民扩散。CNNIC数据显示,2014年最主流网购用户(20-29岁网购人群)规模同比增长23.7%,10-20岁网购人群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0.4%,50岁及以上网购人群用户规模同比增长33.2% 。跨境B2C业务的开启彰显中国网络零售全球化发展趋势。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海外优质商品的旺盛需求,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的畅销,以及跨境支付体验的不断完善,2014年跨境B2C业务在天猫、京东、苏宁等各大网络零售平台上线。阿里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217个国家和地区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进行交易。至此,跨境电商在中国进入全球化大众消费时代。手机网购激发移动环境下消费,引领网络购物发展。2014年手机购物市场发展迅速。CNNIC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36亿,增长率为63.5%,是网络购物市场整体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3.2倍,手机购物的使用比例提升了13.5个百分点达到42.4% 。CNNIC研究显示,手机购物并非PC购物的替代,而是在移动环境下产生增量消费,并且重塑线下商业形态促成交易,从而推动网络购物移动化发展趋势。2014年随着京东、聚美优品、阿里巴巴的上市,网络零售市场格局趋向稳定。淘宝网、天猫、京东的品牌渗透率位居前三位,分别为87%、69.7%和45.3%,遥遥领先于同类竞争对手。唯品会以特卖形式后来居上,超过众多传统网络购物平台,位居第四位,品牌渗透率18.8% 。由团购网站转型成功的聚美优品排在第九位,品牌渗透率11.7% 。2.2团购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团购用户规模达到1.73亿,较2013年底增加3200万人,增长率为22.7% 。与2013年12月底相比,我国网民使用团购的比例从22.8%提升至26.6% 。与此同时,手机团购增长迅速,引领团购市场发展。目前,手机团购用户规模达到1.19亿,增长率为45.7%,手机团购的使用比例由16.3%提升至21.3% 。历经四年的快速进化,2014年团购网站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美团网以56.6%的品牌渗透率位居行业首位。聚划算、大众点评团、糯米网相差不多,分别为33.4%、30.1%、25.9%,位居第二位至第四位。58团购以17.3%的渗透率位居第五位。团购网站在创立初期仅扮演着信息中介的角色,但是以低价为诱惑吸引用户的发展模式具有先天结构缺陷,团购网站难以长期维系客户。面对2012-2013年团购行业资本市场遇冷的局面,团购网站纷纷谋求转型。在电影票、酒店、KTV等细分领域纵深发展的美团网2014年占据行业领跑者角色;由于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优势和用户优势,糯米网于2014年被百度收购;横向发力在线预订、订餐服务、向婚嫁领域拓展的大众点评团也在2014年被腾讯注资。2015年团购网站会继续向O2O深化转型,借助移动终端结合LBS拓展本地生活化服务市场。2.3网上支付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04亿,较2013年底增加4411万人,增长率为17.0% 。与2013年12月底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42.1%提升至46.9% 。与此同时,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增长率为73.2%,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9.0% 。2014年第三方网络支付业务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倒逼”传统银行改革,银行业的监管制度不断约束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金融安全。第三方网上支付在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运作下已具备多种金融服务能力(消费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小额理财工具),对传统银行业务造成一定冲击。2014年第三方网上支付和银行卡支付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对决,形成当前多元化主体并存的局面。2014年春节期间,大型互联网知名企业通过“红包”和“网上叫车”业务快速占领移动支付市场。随后,各大银行积极推广手机银行业务,同时联合银联、运营商大力推行基于银联移动支付平台的NFC手机支付业务。2014年央行紧急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业务,第三方网上支付则推出“白条”、“花呗”业务曲线信用消费。央行的出发点在确保用户资金安全,第三方网上支付通过小额信用消费化解用户疑虑。此外,第三方网上支付正在积极拓展跨境消费支付宝和环球蓝联 合作,对银行的海外退税服务形成竞争压力。预计,2015年第三方网络支付业务与银行业务的竞合博弈将表现得更加突出。2014年网络支付市场,支付宝拥有88.2%的品牌渗透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银联支付以41.9%的渗透率位居第二位。移动微信支付后来居上,渗透率为21.5% 。腾讯财付通和快钱支付分别以19.6%和13.2%的渗透率位居第四位和第五位。2.4互联网理财截至2014年12月,购买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7849万,较2014年6月增长1465万人。在网民中使用率为12.1%,较2014年6月使用率增长2个百分点。网络理财产品在其发展之初的一年里风光无限,但转入2014年下半年,已基本结束了其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增速开始放缓,同时新产品扩容速度也有所放慢,主要归结于以下原因。第一,由于网络理财产品的购买便捷性、高流动性和其发展之初的高收益等特点使其潜在用户已很大程度得到转化。第二,受市场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影响,依赖于货币基金的网络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不断下滑,网络理财产品自身的吸金能力在慢慢减弱。第三,2014年下半年中国股市的回暖,分流了部分原本流向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资金,这也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用户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造成一定影响。2.5旅行预订截至2014年12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度假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2.22亿,较2013年底增长4096万人,增长率为22.7%,网民使用率由29.3%提升至34.2% 。在网上预订火车票、机票、酒店和旅行度假产品的网民分别占比26.6%,13.5%,13%和7.6% 。与此同时,手机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度假产品的用户规模达到1.34亿,较2013年增长8865万人,增长率为194.6%,网民使用率由9.1%提升至24.1% 。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在线旅行预订是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