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1775817       资源大小:113.16KB        全文页数:10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docx

    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中关村创新平台科学城工作组2011年9月目 录前 言1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1(一)发展基础1(二)面临形势3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7(一)指导思想7(二)发展目标7三、主要任务9(一)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9(二)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14(三)加大力度培育高技术服务业24四、发展路径31(一)围绕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汇聚智力资源31(二)围绕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配置资本资源33(三)建设高端特色产业园,拓展创新功能空间36(四)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产学研用合作38(五)壮大发展龙头型企业,整合产业配套资源41(六)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壮大中小企业力量44(七)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45五、保障措施47(一)加强工作组织领导47(二)用好先行先试政策47(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48(四)盘活土地空间资源48(五)完善基础配套设施49(六)弘扬创新创业文化49附件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产业链图51附件二:战略性新兴产业42个细分产业促进实施方案要点53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55二、生物产业集群65三、节能环保产业集群71四、航空航天产业73五、新材料产业集群81六、新能源产业83七、新能源汽车产业87八、高端装备产业集群91101前 言中关村科学城区域是指“东至原八达岭高速和新街口外大街,北至北五环及小营西路以南,西至西三环、苏州街和万泉河快速路,南至西北二环、西外大街和紫竹园院路,以及沿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轴线形成的辐射区域”,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自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这一区域集中布局建设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和北大、人大、北航等八大院校以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一区域集中建设了以中科院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文教科研集聚区。改革开放初,中关村形成了名满全国的“电子一条街”,九十年代初1988年诞生了建成了我国第一个 “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2009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始终高举创新旗帜,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逐步确立了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龙头地位。高举创新旗帜,从新中国规模最大的“文教区”到改革开放催生的“电子一条街”,从国家第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到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在紧密配合国家战略发展的历程中,确立了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全局中的龙头地位,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样本。在新的历史时期近年来,科技创新再次被时代推向战略前沿已经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按照国家对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使命要求,为进一步释放中关村科学城创新活力,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等对中关村科学城的部署要求,特编制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相关精神,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要求、首都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和科学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规划布局立足但不局限于现有区域,统筹国家发展和北京建设的关系,统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中关村科学城发展的关系,统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资源隶属主体间的关系,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环节、制造环节服务环节和服务环节制造环节在不同区域布局的关系,站在全局高度进行谋划,坚持合作发展、开放发展理念,规划布局立足但不局限于现有区域。规划立足区域拥有的丰富科技资源,把夯实基础研究与加强前沿技术开发作为立足点,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切入点,把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型产业业态作为落脚点,紧紧围绕“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的战略战略思想思想,力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改造升级现有老城区,把盘活利用相对稀缺的空间资源盘活利用起来,把开放共享相对封闭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起来,积极对接把密集的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推动高校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发挥对首都和国家创新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本规划编制工作由市经济信息化经信委会同中关村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委、市交通委、市商务委、市金融局、海淀区政府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委、市交通委、市商务委、市金融局、海淀区政府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近200家企业、机构和50多位科学家参与,采用取“政府+龙头企业+战略科学家+行业中介”的工作模式编制完成,有近200家企业与机构和50多位科学家参与了编制工作。为推进。在围绕本规划的深入实施的细化细化过程中实施,第一阶段编制了4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产业促进实施方案,今后将根据发展趋势动态情况进行拓展调整。.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建国60多年来,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始终站在我国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最前沿,秉承创新创业精神,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民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脊梁,践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融入全球发展格局,在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这个重大命题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标杆,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中关村科学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淀形成了催人奋进的中关村创新精神。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孕育了著名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丰富了、“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理念、,形成了“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和“依靠科技创造财富”的价值观,构成了中关村创新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关村创新精神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改革开放后,中关村科学城区域率先开展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企业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等方面改革试点工作,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创造和积累了重要经验。集聚了一支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创新精英。从享誉世界的“两弹一星”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到蜚声中外的自然科学家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等,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培育成长出一批跻身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中国科学家,截至2010年底,拥有两院院士523名,约占全国36%。改革开放后,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先后出现了以陈春先、柳传志、王选柳传志、段永基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企业家,以杨元庆、王志东、王文京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企业家,以李彦宏、邓中翰、张朝阳、冯军等为代表的第三代企业家。一代一代不断涌现的科技精英、企业家及其率领的创新团队,成为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发展的核心资源。研发出一系列影响世界的重大创新成果。中关村科学城区域集聚了27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30多家中科院30多家研究所、2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6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了1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任务,涌现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类基因组排序、龙芯CPU、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过50项,创制TD-SCDMA等30多项重要国际技术标准,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IPv6(?)等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北京奥运会、中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大型商用飞机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建设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头。涌现出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民族企业。诞生了以联想、大唐电信、华旗、汉王、用友、搜狐、百度、新东方、方正、同方等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大型民族企业,涌现出曙光服务器、同方威视核检测仪、联想电脑、紫光扫描仪、金山毒霸、汉库机器人、手持电脑H9等一批代表性的中国自主创新最前沿水平的品牌的精品,直接带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近8000余家,科技创新服务中介机构1000余家,2010年(?)带动中关村科学城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3226亿元。大量创新型企业和机构的发展,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初步形成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发展格局。该区域汇聚了国际商用机器、微软、甲骨文、IBM国际商用机器、超微AMD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2010年中关村技术交易额达1579.5亿元,约占全国的40%,其中8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2010年,中关村实现出口创汇223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6%。2010年,中关村共有72家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连续3年吸引境外风险投资占全国的30%,中关村企业对境外直接投资额达到90亿元,比上年增长20%,中关村企业在国外设立的研发机构数量达64个。2010年,中关村创新创业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海归人才超过1.5万名,海归人才累计创办企业达到600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中关村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高科技园区的象征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经过不断的发展,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并成为了初具国际影响力的科教创新资源密集区、我国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创新中心、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区。(二)面临形势展望未来,全球竞争格局将因科技创新发生重大改变科技创新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竞争格局,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刻,中关村科学城作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支撑首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肩负的任务异常艰巨,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全球正孕育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浪潮。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正孕育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高潮,科技被公认为是争夺未来经济制高点的法宝,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新兴经济体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科技强国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国际科技体系日益朝多极化发展;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都在采取多项措施吸引各种创新要素,积极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的战略制高点;跨国高科技企业加快全球化布局步伐,跨国并购重组愈演愈烈,对创新要素资源全球化配置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都在采取多项措施吸引各种创新要素,积极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新的战略制高点。这都表明中关村科学城发展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国家我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为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制高点指明了方向;国家做出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为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首都明确了全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新目标。首都加快实施“三个北京”战略,建设“五个之都”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宏伟目标,对对首都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市政府提出,要着力提高首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辐射能力和科技支撑发展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为首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并将其纳入了北京我市“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总体部署,为中关村科学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新形势下,随着自主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成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力,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意义重大迫在眉睫。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制约着中关村科学城快速发展。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于先进国家仍然偏低,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二是中关村科学城内密集的创新资源隶属关系复杂,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三是中关村科学城属于建成区,可利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功能提升和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空间局限。调动多方积极性,共同搭建平台,调动多方积极性,共同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成为中关村科学城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总目标,坚持国家高端人才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前沿阵地、科学技术研究高地、科技成果转化辐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总定位,弘扬中关村创新精神,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研发和转化国际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开创一种一条建成科教区多类资源主体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探索一条一条将第一生产力科技和第一资源人才转化为第一核心竞争力的新路径,努力将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二)发展目标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升持续创新能力,通过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园突破科学城产业布局空间瓶颈,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科技与金融融合、科技与文化融合,瞄准实现“三个提升、四个一流”,”。力争用5-10年时间,把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为世界高端科技人才集聚、企业研发总部云集、高技术服务业发达、科技创新创业和国际科技交流活跃的现代科学新城,巩固提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到2015年,中关村科学城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0%。原创能力显著提升。在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形成若干全球原创的科技成果,创制一批国际技术标准。到2015年,应用技术开发成果显著,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长,专利授权量达1万件以上。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技术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技术交易额占到全国的25%左右,科技资源配置和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年技术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技术交易额占到全国25%左右。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汇聚大量科技金融资源,建设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与创新资本高效对接的重要枢纽,由中关村科学城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全国投资设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首都经济圈内辐射带动一批专业产业基地发展,。由中关村科学城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全国投资设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汇聚大量科技金融资源,建设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与创新资本高效对接的重要枢纽,技术交易辐射能力大幅增强。聚集全球一流的高端人才。加快落实“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重点工程,聚集高端领军人才,到2015年,聚集吸纳包括海归人才在内的3万名左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深化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体制机制体制改革,鼓励吸纳社会资本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至2015年,建设200个左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推进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成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培育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中关村“十百千”工程,培育形成4-6家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大企业,孵化壮大上万家“专、精、特、新”中小型科技企业。打造行业一流的特色产业园。支持产业联盟和大学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共同建设一批专业集聚、开放共享的特色产业园。并依托特色产业园,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一批企业总部及研发机构聚集。三、主要任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首都经济转型发展,按照“长远部署与近期实施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相结合、策源辐射与自我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多方面提升持续创新基础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高技术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北京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中心提供强大动力。(一)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依托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技资源,以承接对接部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对接承接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和中科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为抓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前瞻部署一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一批世界级的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自主研发一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提升我国在世界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科研高地,提升我国在世界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1. 积极承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2、3保持一致)布局加快推进已批复六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筹规划,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统筹规划,努力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已落户北京的国家六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北京科技大学承担的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设施项目、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为主承担的子午工程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项目、中国地震局牵头建设的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中科院电子所牵头的航空遥感系统项目、清华大学参与共建的以蛋白质组学研究能力为主的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项目。积极争取新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30年),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同步辐射、散裂中子源、遥感、地质、海洋、生态、生物资源、能源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积极争取和承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形成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国家级综合研究基地。2. 对接承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突出科学的长远价值,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重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进一步着眼完善科学城地区的学科布局,进一步对接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着力解决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在纳米技术、超导技术、干细胞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发挥中关村科学城内高校资源多、学科分布广的特点,总结推广北京大学交叉学科研究院、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中科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等建设经验,支持大学院所重点培育生物信息学、信息艺术设计、纳米科学与技术、生态学等各类综合交叉学科。支持区域内综合性高校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创新科学发展前沿领域。承接973计划,实施一批国家基础研究项目。以973计划为导向,加强重点推进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开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提供解决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重点部署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研究、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信息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地球和环境系统关键过程和规律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研究、基础材料改性优化和新材料设计探索及服役失效机理研究、制造与工程的科学基础研究等重大基础问题科学研究。在农业科学领域,依托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农科院等机构,加强在动植物资源与育种、农业生物技术、有害生物控制和生物安全等方向的研究。在能源科学领域,以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中科院等为依托,以清洁绿色发展为主题,着力开展节能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智能电网、核能利用发展以及低品位能源高效热功转化等基础研究。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以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环科院为依托,加强资源开发与集约化技术、环境污染的机理与控制技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在人口与健康科学领域,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等机构,加强在疾病的致病机理研究、基因组学及新一代测序技术、血液制品与组织工程技术等方向的基础研究。在材料科学领域,依托清华大学、北科大材料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等机构,加强在材料优化设计与生物医用材料、环境材料、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等方向的基础研究。在信息科学领域,依托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北邮、北师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机构,加强在新一代数字电视传输和信源技术、信息安全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向的基础研究。在制造与工程学科领域,依托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北交大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等机构,加强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高速铁路安全监控与保障、光机电系统测控及智能仪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施一批重大研究计划。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重点领域,积极承接其在“十二五”时期重点推进的高性能科学计算的基础算法与可计算建模、微进化过程中的多基因作用机制、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基础等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承接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部署,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对接实施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干细胞研究等六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取得重大突破。在蛋白质研究领域,依托清华大学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大学蛋白质科学中心和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等资源,重点开展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结构动力学和基于蛋白质的应用等基础研究。在纳米领域,依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等资源,重点在纳米材料表征技术与方法、纳米光学、纳米表征技术的生物医学和环境检测应用学、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及可能应用(?)等方面加强研究投入。在发育与生殖研究领域,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院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资源,重点在胚胎与器官发育的机理,生殖细胞的发生成熟、精卵识别、受精以及着床等生殖发育与生殖调控机制、重要妊娠疾病等发育与生殖相关重大疾病等方面加强研究。在量子调控研究领域,依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等资源,重点突破固态系统量子信息处理、半导体量子结构和新颖关联量子材料等领域关键领域研究技术。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等资源,重点开展地球系统模式研制及全球变化的模拟与预测、地球系统变化的阈值、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策略等科学基础研究。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依托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和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等资源,重点开展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干细胞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和细胞重编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等基础性研究。承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重点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突破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以及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在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物质科学与新材料等9个优先发展领域,部署了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创新跨越重要方向性项目和前沿领域先导项目,力争在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和“超级纤维”碳纳米管等研究项目上再创新突破。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发挥中关村科学城内高校资源多、学科分布广的特点,总结推广北京大学交叉学科研究院、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中科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等建设经验,支持大学院所重点培育生物信息学、信息艺术设计、纳米科学与技术、生态学等各类综合交叉学科。支持区域内综合性高校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创新科学发展前沿领域。3. 加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项目,面向人类基因测序工程、载人航天工程、节能减排、食品安全等重大工程(计划)实施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需求,集中力量攻克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关键科学仪器核心技术和设备关键部件。重点推动光谱、色谱、质谱等通用仪器的小型化、便携化和专用化;推进先进环境监测仪器、大气监测先进仪器等的研发;支持开展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测试仪器及基础件和高精度检测仪器等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动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和示范,实现国产优质科学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二)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重点依托中关村科学城内产学研等机构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和863计划任务,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环节,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国家和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1. 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接“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围绕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等9个重点领域,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高地。物联网。依托中科院、北邮、北科大等科技资源和同方、大唐、握奇数据等龙头企业,重点在智能和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网络通信、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网核心芯片、无线传输组网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制定物联网相关的服务规范和行业标准。云计算。依托清华、北科大等科研资源和百度、赛尔、金山等重点企业,突破海量数据智能化搜索、超大规模并行计算、虚拟化、服务计算和安全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关键问题。高端软件。依托中科院、电信研究院、北大、清华、北航等基础技术资源和北大方正、用友、大唐电信、同方等企业资源,围绕重点行业解决方案、高端工业软件、核心基础软件、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信息安全软件等若干软件产品开展研发。新一代移动通信。依托清华、北邮、北航、中科院计算所等科研资源和大唐电信(?)、中国普天等企业资源,重点突破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TD-LTE)、LTE-A(LTE-Advanced)准后第四代移动通信(?)(4G)及、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和、超大容量超高速光纤传输网核心芯片技术等关键技术,牵头LTE/4G标准制订。高性能集成电路。依托中科院微电子所及、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北京大学微电子所、国家光电子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资源和中星微、大唐微电子等龙头企业,重点突破45-22纳米关键制造装备攻关,开展45-32nm刻蚀、物理气相沉积(PVD)、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清洗设备、测试设备研制,突破高端通用芯片(CPU)和长期演进(LTE)(?)项目核心芯片技术。新型显示。依托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资源和牡丹视源、利亚德、中视中科等企业资源,突破激光显示高可靠、低成本、长寿命等技术问题,发展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3D显示、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新型玻璃基板等前沿显示技术。数字电视。依托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工等科研资源和牡丹电子、海尔IC、中科大洋等企业资源,重点突破数字电视智能化、新一代数字电视传输和信源等核心技术,着力展开DTMB标准、AVS标准、CMMB标准、直播卫星标准等标准的研制和产业化。下一代互联网。依托清华大学下一代互联网工程中心,、北京邮电大学、北交大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网络中心、赛尔网络、天地互联、天元网络、华为、神州数码等产学研资源,重点围绕IPv6的相关标准开展研究,突破运行支撑系统、网络管理和测试系统等关键环节技术研发,开展下一代互联网路由交换、接入设备、工业设备和安全设备的关键技术研发。三网融合。依托清华大学、同方、青牛软件等产学研科技资源,力争在数字媒体内容分发网络(CDN)关键技术、互联网高清网络电视广播服务系统、三网融合传输技术、三网融合接收终端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2. 推动生物产业实现跨越提升围绕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工业、医疗器械等4个领域,承接北京市以生物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口的战略布局,推进生物产业相关企业集聚。生物制药。依托北大、中科院等科技资源与北京义翘神州、旷博生物等重点企业,突破蛋白质大规模纯化技术,开展研制肿瘤、艾滋病、血友病及其他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药物、靶向药物和重组人血白蛋白制品、抗体药物、,以及用于流感、禽流感、肝炎、艾滋病、肿瘤、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等重大疾病的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等产品研制。生物农业。依托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中国农大等科研资源与大北农集团、伟嘉集团等重点企业,突破发酵工程技术、纳米农业生物药物、农业高效用水过程精量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生物工业。依托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和微生物所等科研资源,突破酶工程、代谢工程、纤维素乙醇、微藻生物柴油等工业生物领域关键技术。医疗器械。依托清华、北大、北航等科研资源,突破医学影像中高端设备、体外诊断技术产品、医用内植入物等关键产品开发。3. 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发展围绕“绿色北京”建设,对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发展节能技术装备与产品、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等3个领域,引导节能环保产业通过共建实验室的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满足更高节能环保要求的新产品、新技术,构筑中关村科学城环保企业总部基地。节能技术装备与产品。依托清华、北师大等科研资源与神雾热能、利德华福等重点企业,突破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电机系统、高效空气燃烧技术、热泵技术、大功率芯片和器件、驱动电路及标准化模组、系统集成与应用等关键技术。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依托清华、北大、中国环科院等科研资源与碧水源、嘉博文等重点企业,突破脱硫脱硝、脱氮除磷、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与气化焚烧、等离子体焚烧、气化熔融焚烧等关键技术。资源综合利用。依托人大、泰宁科创、华星等产学研单位的科研优势,突破雨水收集、污水资源化系统、同层排水系统、废旧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轮胎、废纸、废塑料等物资的规模化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4. 推动航空航天产业辐射发展着眼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接国家大型飞机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落实国家在航空航天事业的综合部署,重点发展大飞机、航天器和卫星应用等相关领域,打造中关村航空航天技术国际港。航空领域。依托北航、清华航天中心、航天科技、航空工业等产学研单位的科研资源,以大飞机整体系统研制为核心,突破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系统、航空航天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设计。卫星应用领域。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依托,充分发挥北航、北大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航天科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科研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面向应用需求的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卫星综合应用等领域环节,加大对天基地球观测与探测系统及地球模拟系统的研究力度,突破导航原子钟、无缝导航定位技术、全息导航地图、位置信息挖掘与智能服务等关键技术,大力推动“天地一体化”实现。5. 研制开发一批特色新型材料着眼全球稀有材料资源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态势,对接国家先进陶瓷材料(结构)等重点研究计划,围绕产业适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共性基础材料等4个重点领域,推动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材料领域有所突破。产业适用材料。依托北科大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北理工高能材料合成实验室、中科院理化所、有研总院、北化集团等科研资源和中科三环、中视中科、钢研高纳、安泰科技、百慕航材、北大先行、当升科技、中行锂电、首钢等企业资源,积极发展新型半导体材料、高档稀土永磁铁硼磁性材料及器件、电子陶瓷材料和信息传感材料等信息产业适用材料,加强信息功能材料及相关元器件的基础研究;重点开展高性能锂电池、纳米纤维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大型风机叶片复合材料、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大容量储能电池材料等新能源产业适用材料领域的研究,突破高效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技术研发;着力提升新型绿色建材、非晶材料等节能环保适用材料发展水平;推动典型人体组织器官替代与修复用关键材料技术等医学材料研发。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依托清华大学纤维陶瓷复合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北科大特种陶瓷粉末冶金与核材料研究室、北京航材院、中航复合材料、中材集团等科研资源,重点突破高性能纤维规模制备稳定化和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开展高强、高强中模、高模和高模高强碳纤维、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制。先进结构材料。依托钢研总院、北大、北科大高效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航天科技等科技资源,重点突破长寿命轴承等应用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技术,低成本清洁钛冶金新技术,航空航天钛合金、铝合金、碳纤维等高性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以及高温合金材料技术。共性基础材料。依托清华富士康纳米研究中心、北科大纳米材料与器件研究室、北理工纳米光子学材料与技术实验室、中科纳米、首创纳米等研究资源,面向产业应用需求,重点突破智能材料制备加工技术、高温超导材料及制备技术和基于纳米技术的超亲水板材、纳米复合转印材料等相关纳米材料技术。6. 突破一批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着眼于资源环境的发展约束,对接国家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重点研究计划,总体部署发展太阳能光伏、风能、储能、智能电网等相关领域,做强总部和产品研发设计两个环节,并不断推动产业链向服务业延伸,打造中国能源科技产业总部基地。太阳能光伏。依托太阳能研究院、中科院电工所、太阳能光伏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北京太阳能电力研究院、捷宸阳光、太阳能电力科技、中科信电子装备等科研资源,力争在太阳电池制造核心装备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整线集成技术研发、大型光伏(并网、微网)系统设计集成技术研究示范及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风电。发挥中关村风电研发中心、华锐风电、金风科创、天诚同创、中材科技、天源科创等科技资源优势,重点推进风电互补技术、风电海水淡化联合技术、风电整机系列化及综合技术、新型电网友好型及大功率风电整机制造及安装技术、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总体设计等技术研发。储能。依托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睿能、普能、京能、锂源动力等科技资源,重点突破储能电池电力调频系统、大容量MW级全钒液流储能系统、10MW级先进空气储能系统、基于超级电容的智能微网储能系统

    注意事项

    本文(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