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04-东台市弶港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说明书.docx

    • 资源ID:1773315       资源大小:3.61M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04-东台市弶港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说明书.docx

    东台市弶港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2010-2030)说明书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08东台市弶港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2010-2030)说明书目录1 城乡统筹规划的解读11.1 规划背景 区域城乡统筹11.2 城乡统筹的相关研究21.3城乡统筹规划的定位61.4 本次规划的要点62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现状分析92.1 现状概况92.2 城乡统筹现状评价113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原则及依据153.1 规划对象153.2 规划原则153.3 规划依据153.4 规划期限153.5 相关规划要点154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发展战略194.1 城乡总体发展战略目标194.2 城镇化战略204.3 城乡空间发展战略204.4 城乡产业发展战略214.5 城乡社会发展战略214.6 城乡生态发展战略225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空间布局235.1 总体空间结构235.2聚落体系规划235.3 城乡用地布局265.4 城乡交通网络体系统筹296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产业规划336.1 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336.2 城乡产业规划346.3 沿海产业新动向346.4 农民收入预测417城乡统筹发展规划镇域空间管制规划427.1 分区原则427.2 分区依据427.3 具体划分与内容428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458.1 供水工程规划458.2 污水工程458.3 供电工程规划458.4 电信工程规划468.5 广播电视工程规划478.6 燃气工程规划478.7 供热工程规划478.8 环卫设施规划478.9 管线综合规划488.10 环境保护规划488.11绿地系统和生态空间景观规划509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公共服务及社会事业539.1城乡教育体系539.2城乡医疗卫生体系549.3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559.4 城乡就业体系569.5 城乡公交体系579.6 城乡公共服务体系5710 城乡统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6010.1 规划原则6010.2 规划期限6010.3 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6011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体制机制6211.1 实现本规划研究的法规化、制度化6211.2 城乡统筹管理体系构建6211.3 土地流转政策6211.4 完善城镇化的政策保障6211.5 财政金融扶持政策6211.6 人才支撑政策6312 参考文献641 城乡统筹规划的解读1.1 规划背景 区域城乡统筹1.1.1 国家层面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迫切需要通过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破解城乡差距扩大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就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推动国民经济转变发展方式,逐步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揭开了城乡统筹思想的新篇章。城乡统筹,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希望,也是中国城镇化有序发展的保证。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此,城乡统筹的思路逐步形成。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并把全年的所有农业与农村工作统领在城乡统筹的总纲领之下。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是体现城乡统筹战略最突出的文件,将发展主题明确确定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其中城乡统筹是手段,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是目的。从2002年开始引入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到2003年形成城乡统筹基本思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七年关注“三农”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2010年则将城乡统筹成为一号文件的主题。采用城乡统筹的思想来加强城乡统筹力度,把城镇化作为持久动力,加大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1.1.2 江苏层面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率先突破“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在农村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创造了城乡工业共同发展推进区域工业化的新模式,实现了产业结构重大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至10%以下,推进了城镇化、城市化进程,缩小了城乡差别。但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江苏省在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城乡产业发展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大中城市在“退二进三”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大量地将污染项目转向农村,造成部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增大;城乡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差别显著。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的方针,统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突破口,以加快苏北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状况、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处理好城市与乡村,苏南、苏中与苏北,市民与农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建设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积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城乡统筹的基本思路:(1)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尊重和维护农民的基本财产权利,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城乡资源;(3)按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重点;(4)改“市管县(市)”体制为“省管县(市)”体制,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措施;(5)政府的调控能力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1.1.3盐城层面 2010年3月盐城市人民政府在关于鼓励和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意见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盐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政策,具体体现在财政支持、土地管理、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金融服务、人才支撑、特色经济区发展等八大方面。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了12个重点镇和9个村作为城乡统筹的试点,并鼓励在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1.1.4东台层面弶港镇作为盐城首批12个试点镇、东台市的2个试点镇之一,是东台市“一主、两副、多点”空间结构中的市域东部重要的城镇节点。同时,弶港也是东台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托。弶港镇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如何强化自身的服务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等问题。东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提出在东部沿海城镇中,将新曹和新街并入弶港,集中力量加强弶港的发展。在产业方面,弶港镇应依托滨海的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能源、绿色旅游业和绿色工业,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沿海经济区开发为契机,带动城镇人口的集聚和公共服务及其他绿色工业的发展,形成以绿色能源、渔业、旅游业为主的特色鲜明的海滨城镇。村镇布局方面,应积极引导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进城进镇居住。镇区为优先建设地区,根据“集约、节约”的原则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城镇空间集聚发展,促进产业布局与城镇空间结构相协调;农村社区为控制建设地区,应严格控制用地规模,保护地方特色与乡村生态环境。1.2 城乡统筹的相关研究1.2.1 城乡统筹的相关理论研究1.2.1.1 概念城乡统筹首先出现于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个统筹之中”。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两个趋向”(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明确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规划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以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要求“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更加凸显“三农”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意义,这不仅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之举,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需求。特别是,文件着眼于以改革创新这个基本动力来促进城乡统筹,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与宏观环境;立足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强化基础支撑,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2010年一号文件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时期,小城镇的发展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明显。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这既是小城镇在统筹城乡环境下的新的外在表现,也是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相应成果。这种作用在小城镇与城市的关系、小城镇与农村的关系两个方向上展开:一方面转移了部分城市功能,减轻了城市压力,不仅改善了城市内部环境,还缓冲了城乡差异所造成的城乡矛盾;另一方面带动了农村产业、辐射农村市场、提高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其中后者是现阶段小城镇在城乡统筹中所应发挥作用中的重点方面。 (一)减轻城市压力,转移城市功能,缓冲城乡差异小城镇的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大城市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的压力,推进了资源与环境更加协调的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主要通过疏散人口、转移功能、承接产业等形式与大城市进行互动,成为“以城带乡”中大中城市辐射农村的重要结点。 据建设部“百镇调研”的结果显示,目前小城镇工业投资中,外部投资合计占到了57%,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50%,国内大城市企业的投资占7%。可见小城镇已经成为吸纳跨国和跨区投资的重要对象。加上以城市为总部或扩散中心的区域交通网、物流网、商业网,不断通过小城镇导向农村,这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缓和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落差,促进了“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周边农村”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二)引领农村城镇化进程,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促进农村的发展,因此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必然是如何辐射和带动农村的发展。从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看,小城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缓解“三农”问题作用明显。1、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集聚小城镇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工业化步伐,吸纳了农村地区大量的第二三产业的集聚。一方面,在原有成功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另一方面,小城镇以各自特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吸纳外部资本进入,特别是成熟产业的引进,往往使许多小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产业品牌。随着品牌产业的做大做强,更多的非农产业也随之兴起,流动人口也不断增加。2、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而小城镇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起到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小城镇特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以调整,逐步形成具有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种植、养殖业。另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为建立起一个相对健全符合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创造了条件:基层农业科技及推广力量大多集中在乡镇一级,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农用机械等农资产品的供应网络往往以小城镇为辐射点,加上第三产业以及与农业生产较高关联度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大都以小城镇为主要集聚点,这些都为镇(乡)域范围内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规范化、多样化服务,不仅支持了当地农业的特色化发展,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经营。因此,小城镇是服务现代农业的基地和重要载体。3、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随着小城镇非农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地方经济与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财政和民间资本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资逐步跨出镇区走向小城镇外围的农村地区。乡村道路交通、电网、电信通讯、医疗卫生、保险保障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力量不断得到增强。一方面,伴随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农民自身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有些地方的农村主动对接小城镇甚至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往往是地域行政和经济中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和网络性特点必然要求以小城镇为中心辐射整个镇(乡)域范围,并与其他镇域连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村镇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 4、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基本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因此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而小城镇促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就近转移业。随着小城镇与农村地域之间不断便捷的交通联系和不断紧密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农民三种就近就业的形式。第一是农民将居住地迁入镇区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第二是农民白天进镇务工经商、晚上返村居住;第三是,农民在家庭或村内从事与镇区二三产业相关的非农产业。另一种是跨区域转移。这种转移主要包括跨区域的“农村小城镇”转移和“小城镇小城镇”转移,建设部“百镇调研”数据显示,镇区总人口中来自镇外的流动人口占16.2%,东部地区小城镇的这个指标达到了23%。农村劳动力在空间和产业上的有效转移,我国城乡统筹型城镇化的关键,也是通过小城镇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条件。 5、保障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小城镇的发展通过推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带动农村关联产业发展,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等多各方面促进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在小城镇不断繁荣的多样化产业中,增加农民收入来源,降低农民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就业风险。小城镇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农民收入相对单一的现状,保障了其收入的稳定性。6、加快了农村传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而且在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上,对农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城乡统筹的新环境下,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在增加收入的机会上和获取社会发展的信息上都比留在过去更具有优势,在小城镇与农村社区直接或间接互动过程中,大量现代化的、市场化的信息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原本相对封闭和传统的农村社区,使得农民的生活视野得到明显拓宽,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固有思维也逐渐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就近或跨区转移使农村社区能够创造收入的地域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加速了农村社区发展的资本积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实际上使农村的发展在地理空间上、人的心理上、社会经济上都得到了扩展,对真正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异、促使城乡之间的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城乡统筹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统筹加以解决,加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通过整体统筹规划和建设,综合配置城乡间经济社会资源要素,促使其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和功能配置完善,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1.2.1.2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对于城乡统筹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观点和相应指标:观点一、从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经济、社会、空间和环境四个方面建立了基于AHP的江苏省城乡统筹指标体系。观点二、从经济、社会和空间三个方面选取了12个指标,建立了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观点三、从“城乡融合度”的概念,建立了江苏省城乡融合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三类目标群14 个指标组成,反映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和生活状况。表1-1: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观点观点一 (城乡统筹指标体系)观点二 (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观点三 (江苏省城乡融合度指标体系)A层城乡统筹城乡统筹城乡统筹B层经济统筹、社会统筹、空间统筹、环境统筹经济统筹、社会统筹、空间统筹经济、社会、生活C层城乡人均 GDP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人均GDP比城乡人均第二产业产值比非农业产值比重城乡人均工业产值比城乡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比人均第二产业产值城乡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城乡人均财政支出比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城乡人均财政收入比城乡人均居住面积比人均储蓄余额城乡人均财政支出比城乡人均储蓄余额比城乡职工工资平均额城乡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比城乡人均恩格尔系数比每万人医生数城乡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比城乡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比每千人图书馆藏书量城乡每百小学生教师拥有量比城乡电话普及率比人均客运量城乡每万人拥有医生比城乡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比人均年生活用电量城乡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比城乡每百万人医生比每百户固定电话量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城乡每百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比人均邮电业务量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城乡人均年生活用电量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乡人均公路密度比城乡居民电话普及率比城乡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比1.2.1.3 理论小结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金融、投资、产业、就业、土地、户籍等方面政策在内的政策支撑体系,重点在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通过经验判断,选取关键的、有代表性的指标,根据指标间的相似性和可获性,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判断,同时,参照国内外的相关指标体系,结合江苏省的具体情况,尝试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由四个目标群25个指标组成,反映城乡间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情况。表1-2: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大类指标名称统筹指标的目标经济城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与增长速度城镇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均GDP城镇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经济收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经济消费水平农民恩格尔系数农民经济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民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经济消费差距社会城乡人均居住面积比城乡居民住房水平差距城乡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比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城乡每百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比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差距城乡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比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城乡电话普及率比城乡通讯便利状况差距城乡网络覆盖率比城乡治安状况比城乡网络便利状况差距城乡治安状况差距环境城乡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比城乡环境治理水平差距城乡污水处理率比城乡环境功能差异性比较城乡污水处理水平差距城乡环境功能差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乡绿地率比城乡垃圾处理水平差距城乡绿地率差异基础设施城乡公路密度比城乡交通便利水平差距城乡交通便利水平差距城乡公共汽车覆盖率城乡用电安全保障比城乡自来水普及率比城乡燃气供热状况比城乡供电设施水平差距城乡供水设施水平差距城乡供热设施水平差距1.2.2城乡统筹规划实践小结与启示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城乡统筹的战略新思路,要求各级政府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因此许多城市分别在区域、县市域、镇域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层面探讨城乡统筹规划的方法并付诸实践。表1-3:城乡统筹规划实践规划层面规划名称区域层面成渝城镇群规划县市域层面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南海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温岭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漳州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南京市江宁区城乡统筹规划,嘉兴市秀城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合川城乡总体规划镇域层面嘉兴市洪合镇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广西藤县濛江镇总体规划,常熟市沙家浜镇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成都市新都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1.2.2.1 重庆城乡统筹规划体系“三级模式”重庆已经初步形成区域、市域和镇域“三级模式”的城乡统筹规划体系。 在区域层面上,开展了成渝城镇群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内容包括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区域综合交通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地区等六个方面。成渝城镇群范围包括重庆市的23个区县(即一小时经济圈)和四川14个地级市的85个县(市、区),经济总量约占西部的1/4和全国的5%。 在市域层面上,规划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五个等级的市域城镇体系。在乡村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在都市区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在镇域层面上,重庆分别选择了试点区县一两个乡镇试点编制乡镇总体规划。目前已启动石柱黄水、垫江澄溪、梁平云龙、璧山大路4个镇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各区县的城乡总体规划分都市区和远郊区县两部分。都市区作为整体,先进行分区规划;远郊区县为另一种发展单元,包括中心城镇和广大农村。 1.2.2.2温岭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集中与网络发展”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全市陆域面积92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14960平方公里,辖 26 镇、8 乡,总人口112.8 万。1998 年全市 GDP144 亿元,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全市城镇人口 40. 68 万,城市化水平36 %,市域初步形成以太平(市区)为中心,五大镇(大溪、泽国、新河、箬横、松门)及若干建制镇构成的城镇体系,以及乡集镇 行政村 自然村组成的乡村居民点系统。从温岭的发展条件、现代化目标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看,城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散、小、低”。经济发展“散、小、低”。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主体企业的布局散,规模小(产值规模、职工规模),档次低(设施水平、产品质量、创新能力等) 。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小,设施差,集聚能力有限。“散、小、低”的企业结构和城镇格局制约了城乡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温岭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在增长发展的同时,强调内涵的提高和优化,在提高中增加实力,加快发展。经济上以农业产业化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形式,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和城郊型农业,构成最为紧密的城乡结合类型;工业发展以现代化、集团化和集中化为基本战略;三产则是在进一步完善流通系统的基础上,实行城镇节点上的工贸结合,以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的。空间上,采用集中结合网络的发展方案,促使人口和经济向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形成强大的中心城市和城镇体系。支撑系统涉及交通、水资源、电力电讯、教育、文化、卫生等诸多方面,以区域整体协调和区域共享为原则,实现基础设施的最优配置。1.2.2.3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统筹规划“四级聚落体系”江宁区北临南京主城,东与句容市接壤,东南与溧水县毗连,西南与安徽省马鞍山市相邻,西邻长江与南京市浦口区隔江相望,从西、南、东三面环抱南京主城。南京与上海、杭州以及安徽沿江城市带的联系通道,分别从江宁区的北部、中西部经过,禄口国际机场位于江宁区禄口镇,长江和秦淮河分别从境域的西部和中部穿越。江宁全区共有9个街道办事处,3个开发园区,12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7个社区村民委员会。行政区管辖范围1573平方公里。2007年底,江宁区总人口1344.4万人。南京市江宁区城乡统筹规划将江宁定位为城乡品质均优、功能互补、设施一体,整体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高水平大都市区近郊区,城乡关系协调的首善之区。经济上,促进城乡产业互补、互动、共赢发展,构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特色产品加工流通”的整体产业链,以城带乡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通过流通组织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形成各类特色农业商品基地;大力发展镇级产业,引导工业向园区进一步集中;发展以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空间上形成“一体两翼+五类乡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交通上采用TOD模式联系城乡,建设有利于引导乡村集中发展的交通体系,加强乡村公路以及轨道交通建设,构建联系城乡的公交系统。建立副城新城新市镇特色村(过渡村)四级聚落体系,并依托这一体系安排公共设施的配置。1.2.2.4 常熟市沙家浜镇总体规划 “三集中”沙家浜镇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南隅,地处阳澄湖与昆承湖之间,区位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捷。2003年,原沙家浜镇与原唐市镇合并成新的沙家浜镇,镇政府驻地在原唐市镇区,原沙家浜镇区改为沙家浜办事处,合并后的沙家浜镇是江苏省重点中心镇和国家重点中心镇。2005年镇域总人口约7.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0289人。2005年沙家浜镇完成GDP29.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常熟全市的4.3%,位列常熟11个乡镇的第七位。产业结构比例为6.9:67.8:25.3,第二产业占显著优势。沙家浜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拥有便捷的区位交通优势;其具备的土地、技术、劳动力等优势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条件。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虽然养殖业成为全镇农业的支柱产业,但农林牧服务业的发展落后制约着渔业的发展壮大;制造业规模小,对外开放力度不够也降低了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沿河、沿路呈带状分布,造成一定的用地浪费,也增加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成本和难度;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落后。常熟市沙家浜镇总体规划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将沙家浜定位为旅游特色镇,强调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在空间上形成“一镇两片”的布局结构,即城镇由东侧的中心镇区和西侧的办事处组成;东西镇区之间为风景区用地;农村居民点因地制宜、适度集聚布局;农业空间南部以特色水产养殖业为主,北部以高效种植业为主。城镇建设用地在空间地域上实现“三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着重发展中心镇区和办事处的城镇空间;农村居民点注意保留特色村庄,体现水乡特色,加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除建设用地及农业用地外的河流、湖泊和生态防护绿地等非建设空间(包括河流航道、公路、航道和高压线两侧的生态防护绿地,芦苇荡风景区和草荡自然生态保护区等的生态保护空间)要实施强制性管理;农业空间以空间上相对集聚为原则,发展水产养殖业和高效农业。1.2.2.5 成都市新都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体化”新都作为成都市向北发展的门户,全区幅员面积48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基础优越,构成了成都市北部的天然生态屏障。新都地属成都市经济发达的城郊地区,各类建设用地发展势头强劲。但现已出现村庄建设粗放膨胀、小型工业散布的不良情况。规划通过对新都城乡整体空间的系统分析论证,对经济发达城郊农村地区进行规划覆盖,将政治策略转化为科学、可行的规划图景。合理控制各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有效地引导了各级城镇及农村新型社区的进一步规划建设。深化农村地区分区大纲图则内容,明晰水域、文物古迹、绿地、基本农田、重大基础设施和工业用地等刚性控制区,并对各类产业用地,农村新型社区用地、配套服务设施等进行量化控制。在目前国家、地方没有成熟的规划编制办法的情况下,本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内容深度进行了探索,并对成都市其他地区新农村规划编制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规划特点包括对农村地区进行多层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突出与相关规划的协调统一(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交通规划、电网规划)。在理论探索方面,一是突出对耕地等资源的保护及集约利用,率先将对非建设用地规划控制技术运用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二是突出产业带动,引导农村地区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三是注重规划的过程性,对新农村建设采取近远期相结合的规划策略和刚柔并济的弹性控制方法,加强规划管理的调控能力。 1.3城乡统筹规划的定位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后,城乡规划体系应该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规划层次,鉴于目前城乡统筹规划在国内缺乏统一的国家规范或标准,本次规划根据对城乡统筹文件以及现有城市相关实践的研究,确定本规划在城乡规划体系中,定位为城市总体规划范畴,城乡统筹规划赋予城市总体规划新的内涵,是现代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1.4 本次规划的要点1.4.1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区域作为物质载体的,因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化城乡空间联系是实现城乡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的必要前提。过去我国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的制约,城乡建设规划彼此脱节,城市和乡村建设割裂进行、无序扩展,城乡间没有形成合理的空间对接。其结果导致城乡间正常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无法实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和乡村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城乡间的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打破城乡规划分离的状况,建立起城乡一体的规划制度。要在市、县域范围内,制定包括市区和乡村在内的长远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在规划中,要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区域功能定位,合理安排城乡居民居住区,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空间布局,以实现土地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以及城乡发展的相互衔接和相互促进。1.4.2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又离不开产业支撑,因此加强城乡产业间的分工协作,密切城乡产业联系,促进城乡经济融合,是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关键。在以往城乡分割的旧体制下,城乡产业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协调机制。因此,城乡产业同构现象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导致产品结构性过剩,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的配置。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在统筹城乡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乡资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加强产业协调,形成一体化的城乡产业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要对城乡产业发展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通过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工具和手段,加强对城乡产业发展的引导、规范和协调,避免城乡产业的无序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农村乡镇企业应以加工转化农村资源为重点,充分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或其他资源加工业。同时,积极承接城市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加工装配、物流配送、仓储运输等加工服务业,走与城市产业错位发展或对接发展的产业发展道路,避免城乡产业的简单雷同。1.4.3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各类经济要素的顺畅流动,保证城乡关联渠道的畅通,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在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下,城市偏向的制度设计,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缺少资金投入而严重滞后。农村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落后,一方面阻碍了城市中先进的生产要素和产业向农村的流动和转移,限制了城乡经济交流;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削弱了城市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将各项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从目前实际情况出发,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城乡交通网络建设。应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搞好城乡公路网的修编和调整,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同时着力抓好县和区域中心镇的公路网建设,拓展县、乡、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广度,全面提高通行能力。其次,要加强城乡信息网络建设。应逐步建立包括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在内的城乡一体化现代信息网络,实现城乡信息资源的共享。再次,要积极推进农村电网建设。通过电网延伸、风力发电、小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措施,尽早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此外,还应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行城乡供水、供气、供电、排污、防洪减灾、通讯、垃圾清理等公用设施一体化。1.4.4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目前,我国城乡间存在的最大差距,莫过于社会发展领域的差距,因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着力改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显著落后于城市的状况。其根本措施是要不断加大农村公共财政投入,缩小城乡人均公共财政支出的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

    注意事项

    本文(04-东台市弶港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说明书.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