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公务礼仪规范.docx
公务礼仪规范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社会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文明社会需要礼仪。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合乎礼制的行为规范, 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应该共同遵守的准则。这种规范准则, 既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 也有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习俗所形成的。礼仪是社会文化和文明的标志, 是约定俗成的人际交往准则, 也是一个人是否具备文明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涉及社会生活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国家之间的往来, 召开大型国际会议, 国事访问,隆重典礼仪式; 小至个人之间的交往, 一个握手、一声问候。政治生活、社会活动、公务活动、人际交往, 都需要礼仪规范。由此而来, 产生了国务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外事礼仪、社交礼仪、家庭礼仪、习俗礼仪等等。而在种种礼仪当中, 公务礼仪最为重要,它是和公务活动、职场行为紧密联系的, 直接影响公务活动的结果, 因而对它的要求也最严格。公务礼仪是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务礼仪既来源于国家和各级机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条文, 又来源于生活中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由于公务活动需要“公事公办”, 更多的是工作关系和业务往来, 照章办事是它的基本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感情交流, 加上利益关系、角色冲突和地位职务的不同, 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如果不用一定的礼仪加以规范, 容易形成紧张的工作氛围和人际环境, 影响工作业绩和办事效率及人际交往。由此我们可知,公务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公务员是国家政令的制造者和执行者,是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社会形象大使,是人民心声的代言人。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的快慢,影响到国家政令的制造水平和执行结果。行政礼仪是公务员执行公务时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政府开始越来越重视行政礼仪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明礼诚信"列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效率与文明是评价政府服务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这就要公务员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行政礼仪规范,从而提高办公质量,维护好政府的形象。公务员文明礼仪素质是公务员素质的重要内容,形象礼仪又是文明礼仪的基础。文明礼仪不仅有利于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而且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公务员为民服务的能力 在当代中国,讲礼仪不仅体现出优良的历史传统,更富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因为随着人与人、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以及涉外交往日益频繁,崇尚礼仪,礼尚往来,对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公务环境都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都更加重视公众形象管理和行政礼仪修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专门培训,目的就是构建更加和谐、良好的公务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针对这一较大的社会课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编写了这本书,希望能对大家日常公务活动有所帮助。在书里我们根据基层公务员的行政工作特点,在大致概述了礼仪的基础知识之后,依次简单介绍了公务员日常活动的一些基本礼仪常识,主要有工作礼仪、接待礼仪、会面礼仪、会议礼仪、公文礼仪、谈判礼仪、交谈礼仪、慰问礼仪、调研礼仪、参观礼仪、电话礼仪、网络礼仪、环保礼仪、餐饮礼仪、宗教礼仪等方面,需要说明的是公务员日常公务活动牵涉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随着这会的不断进步,很多以前没有过的社会活动将会逐渐进入公务员的工作范畴,与此相应的新的礼仪也将随之出现,所以对于礼仪这个与时俱进的领域,人们也将会不断地去总结和发展其新的内容,因此我们这本书自然就不可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择其要者编写,还请读者理解!同时由于作者钻研不深,理解不透,而且长期工作在基层,对社会不同阶层工作生活状况不尽了解,加之礼仪本身所具有的共同性、社会性、多变性、差异性、继承性、发展性等特点的影响,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疏漏和不足,甚至是错误,还请读者海涵,并予以修正!多谢! 公务员是行政机关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 温家宝总理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党员的素质,提高公务员的素质。2006 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开始实施。它是我国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里程碑,对我国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具体要求,也对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提供了法律依据。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又对国家公务员的道德、行为提出了指导性要求。 公务员是国家政令的制造者和执行者,是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社会形象大使,是人民心声的代言人。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的快慢,影响到国家政令的制造水平和执行结果。 当前,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精神面貌、工作作风是好的。但仍有个别公务员受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着不讲公德、不懂礼貌、举止粗俗、语言刻薄、甚至野蛮行政、违法乱纪。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能完全符合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如何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能力,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公务员队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公务员礼仪,是公务员素质能力的重要内容。 公务员礼仪,是指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按照有关规定,用以维护个人形象和公务形象,对交往对象表示友好、尊重,在各种公务活动中应遵循的文明规范、准则和惯例。张一讲师简洁地说:公务员礼仪就是公务员在公务场合适用的行为规范和交往艺术。它是礼仪在公务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也是岗位的特殊性对公务员自身修养和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务员礼仪既是推进政府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形式,也是公务员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不但有助于全面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规范行为,进一步树立和展示公务员在社会公众中的美好形象,更加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而且必将对转变行政作风、促进机关效能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所以,我们认为,对于当前我国的公务人员来说,学习、普及公务礼仪,这不仅顺应潮流,更是形势所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中国便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今天在强调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重温礼仪教育依然应该同步而行。如今,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业务的成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前进的社会需要礼仪,科学的未来呼唤文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两个文明建设,正努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荀子曾讲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就是说一个不讲礼仪的人,一定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件不合礼仪的事,一定很难办成;一个不重视礼仪的国家,一定政局不稳,不得安宁。因而他强调“礼者,节之准也”,“强国之本”,他认为礼仪是人们言行的准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一种高尚的行为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做,由于它不普遍,所以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明。但是,一种很普通的,最起码的礼仪,诸如礼貌用语、文明举止、仪表端庄等等,尽管没有传奇式的伟大,却为人人遵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那就形成了十分深刻的道德力量。它虽不光彩夺目,却有着持久而隽永的魅力。曾经在一个时期,传统礼仪文化被彻底予以批判,全盘否定了礼仪的积极作用,使得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对礼仪感到十分陌生。而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方面教育的欠缺,致使许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也有一部分人就根本不重视道德伦理的修养,无视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因而在道德操行方面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在大范围上表现为市场经济发育和健全过程中的道德伦理水平有大滑坡现象,以及在个体行为上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责任、急功近利、重利轻义、私欲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等,进而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诚信,不能以友善和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人,造成不良的心理障碍,不利于与他人相处和沟通。加强礼仪教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需要,而且还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又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必须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为基本途径,彼此密切配合。加强对全体公民礼仪教育,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对提高其文明礼仪的修养,涵养道德意识,节制贪欲,严格自律,完善道德情操,培养优良气质,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都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帮助人们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今天我们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仪道德规范,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有序,推动社会礼仪整体水平的提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总之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及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礼仪,是“礼”和“仪”两个词的合成词,它们虽有联系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礼的含义 “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其跨度和差异也比较大。“礼”的含义,按辞海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本来的含义是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统称。如敬礼、礼貌。 ()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典礼、婚礼、丧礼。 ()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的等级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指礼物。如送礼、礼品、礼单。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 、“礼节” 、“礼宾” 、“礼仪”等的代名词。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他人的准则。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礼貌的含义 礼貌是人们在交往时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它对人们交往时的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主要通过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来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礼貌表现在人们的举止、仪表、语言上,表现在服务的规范、程序上,表现在对客人的态度上。一个微笑,一个鞠躬,一声“您好” ,一句“祝您旅途愉快”,这些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教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礼貌的基础。在有教养的人们中间,礼貌应该是出于自然的。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培养和训练自己良好的礼貌习惯。 从道德、社会风尚方面来研究礼貌,可以将它分为三类:一是各种公共场所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二是各种个人交往中最起码的礼节;三是个人私生活中起码应有的行为习惯。礼貌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秩序,言必有信,敬老尊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讲究卫生。礼貌的内容既是社会公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商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礼节的含义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它具有严格的仪式;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着某种道德原则,反映着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例如,在某人生日那天,他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对他说一句“生日快乐” ,或给他送上生日贺卡,或送上一束鲜花,或送上一个生日蛋糕等等,这是礼节;在宴会服务时,服务员送茶、斟酒、上菜、送毛巾等按照先宾客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等程序进行,这也是礼节。在国际交往中交际礼节也是各式各样的,日常见面礼节就有鞠躬礼、点头致意礼、举手注目礼、握手礼、吻手礼和接吻礼等。虽然现代社会的交际礼节有从简及趋向一致或相通的趋势,但是,各国人民的文化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使用起来就存在着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习惯。因此,我们平时应十分注意不同礼节的具体运用,在交往时必须注意尊重对方,以避免出现“失礼”的行为。 礼仪的含义礼仪作为一种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要求,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社会而言,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从礼仪的历史沿革看,现代社会的礼仪主要是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中,为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系列行为、道德、社会规范和惯用形式。狭义的礼仪通常是指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即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在较大或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等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例如,在接待外宾时鸣放礼炮;外宾到达宾馆时,服务小姐在宾馆门前列队站立、微笑、鼓掌等。 礼仪也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礼仪即教养,素质体现了对交往礼节的认知和应用。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行为准则。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简言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 礼、礼貌、礼节、礼仪的联系与区别 礼、礼貌、礼节、礼仪,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是: ()礼包括礼貌、礼节、礼仪,其本质都是表示对人的尊重、敬意和友好。 ()礼貌、礼节、礼仪都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区别在于: ()礼貌是礼的行为规范。 ()礼节是礼的惯用形式。 ()礼仪是礼的较隆重的仪式。 简言之,"礼"指的就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则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崇尚礼仪,推行礼仪,践行礼仪,这不仅仅是政府对全国人民提出的号召和要求,更是全体公民提升自我素质的普遍呼声和自觉行为礼仪是人类为维护有序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环境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她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性契约。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水准和生活品质的反映。凡是讲究礼仪的国家和民族,一般都拥有比较优秀的文化传统,比较发达的科技水平,比较先进的管理水准,比较富足的经济基础,比较系统的道德规范。从企业、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国际化的大企业,都有独具特性的、与企业的定位和企业的内涵相匹配的专属礼仪,且都把这种专属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极重要的内容,同时这种专属礼仪也是国际认可、尊崇该企业的一项重要标志。这种专属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极重要的内容,同时这种专属礼仪也是国际认可、尊崇该企业的一项重要标志。从个人对礼仪的重视度和运用的娴熟度来看,礼仪既是衡量某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一杆标尺,也是展示此人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的手段。礼仪的分类 我们看上面这个图: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表现形式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行为等;从执行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职场礼仪等;从类别内容上看有沟通礼仪、交际利仪、公务礼仪、文字礼仪等。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她涉及文化背景、道德法律、公共艺术等多门学科。 如果对礼仪进行行业分类,又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五大分支,仅是相对而言,各分支礼仪的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相互渗透,在运用上更是需要综合使用。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 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我们从古人对礼的论述中来具体看礼仪的演变: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真实教诲,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荀子曾讲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就是说一个不讲礼仪的人,一定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件不合礼仪的事,一定很难办成;一个不重视礼仪的国家,一定政局不稳,不得安宁。因而他强调“礼者,节之准也”,“强国之本”,他认为礼仪是人们言行的准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荀子还说;“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培养出了李斯和韩非子这两位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话应该很有力量。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荀子认为,礼,是最高的人道人之极也。 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不按“礼”办事,社会就会瓦解,陷入混乱;人将无法生活。因此,荀子把“隆礼”作为了自己的理论落点,同时也是他的学说的核心。 左传中说:“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也是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如此重要,那么就足以可见“礼仪”的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是天的经,是民的行(行为规范)。 礼记中说:“礼以行义,政之大节也。”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是为士者必读之书。她把礼仪看作是“用来推行道义和国家行政管理的大节。” 礼记中还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人如果有礼,就可以平平安安;人如果不懂礼仪就会发生危险,给自己增加羁绊。所以不学礼仪是不行的。 管子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也是千古名相,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这样一个圣人,能把礼排在“礼义廉耻”四维之首,可见礼之重要。何谓“维”?维就是指治国的纲纪准则。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为了保证法庭中活动的秩序,将印有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作为遵守的规矩和行为准则。后来“Etiguette”一词进入英文,演变为“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准则。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众所周知,被誉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礼和仪是合二为一的。礼是道德规范,是内涵、是内容、是本质;仪,是外延、是形式、是现象。现在我们学习礼仪更多的时候只注重仪而淡化了礼。从行为层面知道该怎么做了,但是从意识层面没有意识到她的重要性。是先有“礼”而不是先有“仪”,这个顺序互换之后,结果是不一样的。 那么,什么是礼呢?古代几位圣人早就给出了明确的方向。让我们深刻认识礼的内涵。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化把现代人领到了一个无限伸展而又不断浓缩的空间,这就是地球村。在这个有着60亿居民的村庄里,交往和沟通日益频繁,说服和理解越发重要,其中,作为公关“第一印象”的礼仪就更显得不可或缺。礼仪修养,不仅是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而且是社会交往、商务活动和其他各项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华礼仪的渊源 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的。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国以礼” ,“克己复礼” ,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 ,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视“礼” ,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荀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 ,他著有枟礼论枠,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仲则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古籍中,枟周礼枠、枟仪礼枠、枟礼记枠等就是最重要的古典礼仪专著。我国古代“礼”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指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 。纵观我国礼仪内容和形式的演变与发展,可以看出“礼” 和“德”不但是统治者权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广泛社会性与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及生活准则,并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西方礼仪的起源 在西方,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的Etiquette ,原意为“法庭上的通行证” 。但它一进入英文后,就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西方的文明史,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人类为了维持与发展血缘亲情以外的各种人际关系,避免“格斗”或“战争” ,逐步形成了各种与“格斗” 、“战争”有关的动态礼仪。如为了表示自己手里没有武器,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没有恶意而创造了举手礼,后来演进为握手。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与尊重,愿在对方面前“丢盔卸甲” ,于是创造了脱帽礼等。在古希腊的文献典籍中,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的著述中,都有很多关于礼仪的论述。中世纪更是礼仪发展的鼎盛时代。文艺复兴以后,欧美的礼仪有了新的发展,从上层社会对遵循礼节的繁琐要求到 世纪中期对优美举止的赞赏,一直到适应社会平等关系的比较简单的礼仪规则。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的礼仪文化不但没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现代化而被抛弃,反而更加多姿多彩,国家有国家的礼制,民族有民族独特的礼仪习俗,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程式,国际上也有各国共同遵守的礼仪惯例等。有的国家和民族对不遵守礼仪规范者,还规定了一定的处罚规则,有的已把礼仪作为公民就业前的“入门课” ,被企业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也必须先经过严格的礼仪训练,才能上岗工作。从上述关于礼仪的含义及其源流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礼仪在中国作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而受到中华民族历代贤良的广泛重视和提倡。第二,礼仪是为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并随着人际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它不仅是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产物。第三,礼仪是施礼者与受礼者的情感互动过程。正如枟礼记· 曲礼上枠所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第四,礼仪是一种程序,有一定的规则,不是毫无联系的某些行为的堆积组合。第五,礼仪规范、程序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第六,遵行礼仪是现代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公务员日常公务礼仪。办公礼仪规范,在此是指基层公务员在工作岗位上处理日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基本礼仪。又称公务礼仪或行政礼仪。一般它简称为办公礼仪。遵守办公礼仪,是基层公务员身份的必然要求,否则在人民群众眼里基层公务员的形象就有可能受到损害。办公礼仪是基层公务员礼仪的核心内容,是每一名基层公务员都应优先掌握的最重要的礼仪规范。基层公务员遵守办公礼仪的必要性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为了维护个人的形象,为了维护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另一方面,亦可使基层公务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个人的办公水平,更为妥善而艺术地处理日常公务,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社会。一次,苏轼游完莫干山,来到山腰的一座寺观。道士见来人穿着格外简朴,冷冷地应酬道:“坐!”对小童吩咐道:“茶!”苏轼落坐,喝茶。他随便和道士谈了几句,道士见来人出语不凡,马上请苏轼入大殿,摆下椅子说:“请坐!”又吩咐小童:“敬茶!”苏轼继续和道士攀谈。苏轼妙语连珠,道土连连称是。道士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来,苏轼自谦道:“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道士连忙起身,请苏轼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恭敬地说:“请上座!”又吩咐随身道童:“敬香茶!”苏轼见道士十分势利,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道士见挽留不住苏轼,就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