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docx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浅议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姓 名: 陈秋月 准考证号: 010409302374 学 院: 管理学院 专 业: 会计学 指导教师: 张白 2011年8 月17 日浅议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摘要2006年初,我国正式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资产减值准备政策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也为企业在一定范围内操纵利润留下空间。本文以上市公司为主角,牵引出“微利”、“避亏”类上市公司为了不被特殊处理或暂停交易;“巨亏”公司,为了在第三年扭亏为盈;已经亏损一年或两年的上市公司为了“保牌”或“摘帽”等如何利用新准则中计提资产减值存在问题进行盈余管理,并以攀钢钒钛为例做进一步分析。对于新准则中的计提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可回收金额计量的不确定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复杂性和随意性、减值准备计提后缺乏可确认性等方面,那如何防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了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进行分析,提出了培育完善的价格信息市场,减轻确认计量难度和规范可回收金额,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加强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监督,二者双管齐下,提升可确认性。然而上市公司之所以进行利润操纵,股市退市制度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连续两年亏损被“ST”处理,连续三年亏损就得暂停上市,连续三年半亏损就要终止上市。管理层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保护上市的资格,减值准备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要从根本上防止管理者的越轨,有必要对此类条款加以修改,使之日臻完善。我们可以仿效国外的做法,不要简单地以亏损为标准,应切断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使其更加完善。关键字:上市公司;计提;问题;操纵;对策目 录摘要 1一、绪论 1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必要性 1三、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存在问题 2(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 2(二)可回收金额计量的不确定性 2(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复杂性和随意性 2(四)减值准备计提后缺乏可确认性 3.四、上市公司如何利用这些问题进行利润操纵 3(一)利用准则漏洞操纵利润的目的 3.(二)表现方式 41. 利用坏账操纵利润42利用存货跌价准备操纵利润5.五、案例 5六、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对策 6(一)培育完善的价格信息市场,减轻确认计量难度和规范可回收金额 6(二)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6.(三)内外双管齐下,提升可确认性 61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72.建立和完善对资产减值的检查与监督制度 71)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 72)注册会计师应加强独立审计监督 7(四)切断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 8七、总论 8八、参考文献 8一、绪论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 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2006年初,我国正式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资产减值准备政策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可以规范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依据之一是稳健性原则,但稳健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在应用中需把握其尺度,极端的稳健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提示,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然而由于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存在模糊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 因此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调节盈余的重要工具。那么如何规范上市公司的计提行为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的研究显得十分的重要,这就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必要性及目前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存在问题,接着阐述上市公司如何利用这些问题进行利润操纵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对策以加强准则更好的实施。二、资产减值会计的必要性企业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提高资产质量,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有信心。(一)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企业资产真正符合资产定义的要求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二) 资产减值会计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了量度资产减值会计是指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而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核算方法。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三) 资产计量接近真实价值,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为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强调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四) 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可比性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避免了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资产减值准备确实具有其重要性和优越性,但近年来的实施,由于被一些企业为了种种目的歪曲使用,以及资产减值准备本身存在的缺陷,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又影响了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质量。三、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存在问题(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然而对于可收回金额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二是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上述两种方法合理确认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难度。一方面因为我国目前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各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依据,公允价值取得有难度,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也由于预计现金净流量、资产使用年限和折现率的比较难以确定而使用较少。另一方面因为我国现阶段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账后,由于技术更新、市价下跌等原因发生价值贬值时,对其确认和计量远远超出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需多个部门协同认定,甚至需要企业外部的专业评估机构才能认定。不仅难度大,而且时间往往滞后于会计信息披露时间。(二)可回收金额计量的不确定性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作为可回收金额具有不确定性。首先,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价格体制下, 公允价值是否公允很难判断。因为相同的资产由于品质、功能等因素在市场中会有不同的价格, 同行业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较难获取。处置费用也是一个未来预计费用, 其发生是不确定的, 新准则对处置费用亦未做定量要求, 企业当局在确定处置费用时取决于主观判断, 有一定的随意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认的不确定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取决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期和折现率。决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金流人和流出受多种因素影响, 虽然新准则要求计算未来现金流量, 以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以及该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受企业管理层、财务人员主观意识的影响;在确定折现率时,如何反应企业特定的风险,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复杂性和随意性会计准则是按照资产种类进行减值准备计提,相应规定了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至于如何计提、计提比例是多少,则完全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这对会计人员的判断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因而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例如,关于“坏账准备”,企业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可以自行确定计提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假设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下,企业计提比例选择1 % 或5 % ,其对利润的影响是不同的。再说一个大型企业可能要涉及十多种资产的减值测试,包括基本的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各种投资减值准备等和其他特殊的如无固定期限无形资产减值测试、商誉减值测试、资产组减值测试、总部资产减值测试等。目前企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是否能及时、合理地得出减值测试结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四)减值准备计提后缺乏可确认性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计算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时涉及的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因人而异,差距很大。计提的减值准备数额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如何对这些减值进行复核给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管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带来了难题。而且由于减值计提很多依靠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结合企业持有资产的意图确定,外部监管机构由于受对企业基本情况、企业资产的性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的约束,除了对特别重大的问题可能重新确认外,一般问题限于时间和效益原则使复核的程度大打折扣,从而使复核缺少权威性。四、上市公司如何利用这些问题进行利润操纵 (一)利用准则漏洞操纵利润的目的当上市公司最近两个会计年度显示的净利润为负值时,其公司的股票将被特别处理(即被ST);当上市公司最近三个年度连续亏损时,其公司的股票将被暂停交易(即被PT)。“微利”、“避亏”类上市公司为了不被特殊处理或暂停交易,其管理者一般倾向于采用增加或至少不减少收益的减值政策,来达到净利润大于零的目的。“巨亏”公司,为了在第三年扭亏为盈,就会在亏损的第一年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为第三年扭亏留下巨大的利润操纵空间。已经亏损一年或两年的上市公司为了“保牌”或“摘帽”,就会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要么提较低比例的资产减值准备,要么转回以前年度的资产减值准备,甚至可能通过注销资产减值准备来提高当期收益。盈利的上市公司为了向投资者传递一种业绩逐年增长的信号,就会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把部分会计盈余递延到以后各期体现,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此外,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为了短期的经营目标,也可能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上市公司的短期收益。我们知道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年度奖金分红往往跟公司本年的业绩挂钩,所以为了个人利益他们也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一定的财务指标,从而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内在目标。因此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调节盈余的重要工具。 图1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操纵赢利的手段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准备”操纵盈余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方面是集中在某一年巨额计提准备,造成当年巨亏,来年可轻装上阵,不提或少提准备,为利润增长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是往年先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年部分冲回,以调控盈余。再者是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从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的构成来看,主要是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由于新准则堵住了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转回之路,对这些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明显“谨慎”了,而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允许转回,所以大多数公司在这方面计提和冲回则比较频繁,而且部分公司的波动幅度较大,所以仍不排除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二)表现方式1利用坏账操纵利润根据证券时报信息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 年末,全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总额为1909.11 亿元。其中,坏账准备为943.56 亿元,占49.42%;存货跌价准备为185.56 亿元,占9.72%,两者合计占计提近六成。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占15.8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三项的计提占13.79%。但是新会计准则在有关流动性资产的计提转回方面与现行规定并没有多大变化,因此新会计准则并不能完全堵住上市公司利用流动资产的计提转回操纵利润的漏洞。应收账款计提坏账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太强。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且提取比例也由企业自行估计,这给企业调节利润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企业如认为应收款项收不回来,全额提取坏账准备也未违反会计制度,这使得审计人员有时明知企业在造假也无法予以纠正。对于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利用坏账准备金做假账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多计,一种是少计。少计坏账准备金很容易理解,这样可以增加利润,提高股价;多计坏账准备金则一般发生在经营情况恶劣的年份或者更换CEO 的年份,新任CEO 往往倾向于把第一年的业绩搞得特别差,把大量资金划入坏账准备金,由于第一年多计了坏账准备金,以后几年就可以少计甚至不计,利润当然会大大提高。2利用存货跌价准备操纵利润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主要是依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进行。由于缺乏相关资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难以确定。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费用后的价值。由于我国目前的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尚不完善和透明,企业很难获得当前真实、合理的市场价格,从而难以凭客观的计量依据来确认其可变现净值,会使上市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财务状况不佳的年度,上市公司可以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从而计提巨额的存货跌价准备,为以后年度的繁荣赢利打下铺垫。相反,企业可暂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不提或少提跌价准备,以此达到粉饰业绩、顺利增资配股的目的。此外,根据存货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各个存货项目计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按存货的类别或系列合并计提,这一规定也给一些企业留有空隙。以达到上市公司目的。五、案例:攀钢钒钛(000629)的金蝉脱壳利用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10年,公司在坏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计提比例均出现大幅下降,且远远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水平。2010年公司的坏账计提为0.14亿元,仅占当年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与其他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之和(31.84亿)的0.45%,相比2009年公司的坏账计提比例4.42%大幅下降。对比同行业公司可以发现,2010年行业龙头宝钢股份(600019)和四川本地钢铁龙头重庆钢铁(601005)的上述比例分别为2.13%和1.96%。而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方面,2010年公司固定资产折旧费用2.96亿元,占其固定资产账面净值的9.73%,较2009年8.78%的比例虽然有所增长,但仍然明显低于鞍钢和宝钢的计提比例。其中,鞍钢股份(000898)2010年和2009年的比例分别是12.22%和11.61%,宝钢股份的比例分别是11.06和11.31%。业内人士认为,攀钢钒钛2010年大幅度降低的资产减值计提,已存在以财务调节的手段增加利润。利用存货跌价准备2010年,攀钢钒钛的存货跌价计提为0.60亿元,仅占当年存货账面余额(95.50亿元)的0.62%,相比2009年公司的2.03%大幅下降。但同行业鞍钢股份和重庆钢铁上述比例分别为9.45%和7.39%,而行业龙头宝钢股份也有2.21%。不仅如此,攀钢钒钛还对2009年的存货跌价准备进行了0.23亿元的转回。"这些数据显示攀钢钒钛有利用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或利用存货跌价准备转回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嫌疑。假设2010年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与存货账面余额的比例为鞍钢股份、重庆钢铁和宝钢股份的平均值的6.35%,则存货跌价计提费用会增加5.47亿元。保守来说,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哪怕是达到公司 2009年的水平或宝钢股份2010年的水平,也应该在2%左右,假设正常无转回,则存货跌价计提费用会增加1.3亿元。"业内人士指出。而基于上述种种财务调控对年报的粉饰使其增加利润,攀钢钒钛巧妙上演了一出金蝉脱壳大戏。由于此前攀钢钒钛已经实施重大资产置换,年报公布后不到1个月就成功摘星脱帽,由*ST钒钛变身为攀钢钒钛。股价从7.96元涨至11.11元,截至2010年底,同比增长39.57%攀钢钒钛周K线图 图2受此影响,公司股价(箭号标注的地方)不断走高,顺利摆脱了被投资者大幅行权的危机。六、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对策新准则的颁布是我国资产减值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上市公司的计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在执行上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为了促进新准则的有效实施,规范上市公司的计提行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应对措施。(一)培育完善的价格信息市场,减轻确认计量难度和规范可回收金额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以公允价值和市价为基础的,而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无论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还是证券管理机构都很难获得公司各种投资、存货当前合理的市场价格,不能及时地公布各种资产的市价,使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较差,导致计提工作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国家应逐步建立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各行业市场价格信息系统,通过机提供各种商品的动态价格资料、利用化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信息资料,为公司披露公允价值创造一个“透明”环境,这样就可减少资产减值会计中的主观因素,限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在确认和计量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因素,因此,相关信息的充分披露显得尤为重要。从已披露的年度财务报表来看,不少上市公司虽然披露了计提金额、计提比例、计提依据、计提方法等,但几乎只是对企业会计制度中相应条款的重述,很少结合企业自身减值的具体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可靠性值得怀疑。由于目前会计制度对信息披露要求过低,让人怀疑如此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多大价值,而且公司也可以通过模糊的披露甚至不披露相关信息去掩饰操纵利润的目的。因此明确的信息披露要求比空泛的规定不得计提减值准备要有意义得多。资产减值的披露应包含一般披露和特殊披露两部分。一般披露是指目前在资产减值明细表中要求披露的内容,即各项资产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转回额及期末余额。而特殊披露是指对报告企业的财务报表整体影响较大的单个资产或资产组合的确认或转回信息的披露,具体包括:导致资产减值的确认或转回的环境和事件,单个资产的性质及资产所属的报告分部,资产组合的基本情况,按资产类别或报告分部已确认或转回的减值的金额,可收回金额是其销售净价还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销售净价的基础或估计所使用的折现率等。在当前无法根除利用资产减值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下,加强相关信息披露是有效遏制滥用资产减值准备的重要手段。另外,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应和资产负债表同时编报,这样可使报表阅读者随时了解企业资产总额、减值情况及管理水平,且不影响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同时,在利润表中单列“资产减值准备损失”项目用以反映资产减值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三)内外双管齐下,提升可确认性1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水平,首先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因此要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不仅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对谨慎性原则进行把握,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实事求是,避免主观随意性。要有效地遏制会计操纵行为,必须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使其进行违规操作的成本加大,同时还要借鉴国际做法,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既可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可使造假者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从而达到遏制目的。2建立和完善对资产减值的检查与监督制度1)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增强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是规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有效办法。监管部门应要求上市公司在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明细情况,对金额较大的要详细披露其原因,并披露剔除减值准备因素后的利润指标,还应要求企业披露近几个年度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比较资料,使投资者能够更加清晰地分析出资产减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及作用。对披露信息不足的公司,应视其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以限制其操纵利润行为。2) 注册会计师应加强独立审计监督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内容特殊、性质敏感、情况复杂,且最终数额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未来利益的预期,难免带有主观性,不排除部分企业会利用其调整业绩。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年度审计时应当分派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执业经验较为丰富的注册会计师来计划和实施资产减值的审计工作,判断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计提比例、计提条件、计提数额等方面的合理性,从而发表正确、合理、公允的审计意见。(四)切断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合理谨慎的尺度, 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上市公司瞄准了该漏洞进行盈余管理。特别是连续两年亏损将ST 处理, 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上市及退市的规定, 一些亏损公司便充分甚至过度利用会计政策, 在亏损一年后的第二年, 往往会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 以争取盈利避免ST 处理; 另一些连续三年亏损的公司则在最后一年大幅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希望借助这种“一次性处理”的做法, 博取公司最终盈利的可能和恢复上市的机会。上市公司为了释放风险, 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 对资产负债进行清理以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因此应对之策就是应尽可能切断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在考核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时,应以经常性净收益为主要指标。上市公司经常性生产经营项目所产生的损益为经常性损益,而非经常性损益是公司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之外形成的一次性或偶然性损益。资产减值准备就属于非经常性损益。假如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中剔除了该项,上市公司就很难通过随意改变资产减值来达到其盈余操纵,从而弱化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该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七、总论上市公司面临的具体情况是复杂多样的, 针对不同上市的实际情况, 新准则的规定还略显不足, 在某些细节之处仍然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特点, 给盈余管理行为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但我国的会计制度正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其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逐步解决。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公众、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企业的会计信息会更加真实、充分,为市场决策提供最有力的信息和依据。参考文献1 曹阳,刘琦.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2007-06-15.2 柯宝红.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04.3 张成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探讨. 财务通孔.综合(上),2009-06.4 李晓兵.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群言堂,2009-05.5 黄金香,孙茂竹. 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的双刃剑. ,2009-08-166 李迎春.浅析现代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煤炭经>,2009-057 应虹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2009,01:5648 陈广宇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对策J 财经财会探讨中国商界,2010,04:196.9 李增泉.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0510 韩延龄.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选择问题实证研究. <会计师2010-0911 曲莉莉论新资产减值准则在实施过程中难点及对策N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02.12 李成艾.新准则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研究. 岁月联盟,201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