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培训课件.ppt
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病毒感染,定 义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增殖的过程称为病毒感染。 感染过程取决于病毒和宿主两者的力量对比,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病毒感染定 义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大多数病毒。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破损皮肤)、血液感染。垂直传播: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乙型肝炎病毒等。,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3,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大多,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4,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感染途径传播方式及途径病毒种类呼吸道,二、病毒感染的类型,(一)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二)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慢性感染:乙肝 -潜伏感染:疱疹病毒属 -慢发病毒感染:HIV、狂犬病毒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亚急性硬 化性全脑炎,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5,二、病毒感染的类型(一)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唇疱疹,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6,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唇疱疹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6,水痘,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7,水痘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7,潜伏性病毒感染:带状疱疹,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8,潜伏性病毒感染:带状疱疹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8,原发感染和潜伏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9,原发感染和潜伏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9,复发性感染,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0,复发性感染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0,三、病毒与肿瘤,病毒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 一种是肯定的,即肿瘤由病毒感染所致,如人乳头瘤病毒-人疣,人类嗜T细胞病毒-人T细胞白血病; 另一种是密切相关,但尚未获肯定;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EB病毒与鼻咽癌和淋巴瘤,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与宫颈癌,以及人疱疹病毒-8与卡波洛肉瘤等。,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1,三、病毒与肿瘤 病毒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本科病毒,四、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一)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杀细胞效应:无包膜病毒 稳定状态感染:有包膜病毒 包涵体形成 细胞凋亡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2,四、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一)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本科病毒的感,杀细胞效应: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 CPE): 病毒大量复制过程中可损伤细胞核、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导致细胞裂解死亡。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3,杀细胞效应: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3,CPE,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4,CPE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4,CPE,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5,CPE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5,稳定状态感染:,1.细胞融合:是病毒扩散的方式之一。 结果是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 2.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使宿主细胞成为靶细胞,最终受细胞免疫的作用而死亡。,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6,稳定状态感染: 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6,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本质是: 病毒颗粒的聚集物,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可作为诊断依据。如狂犬病脑细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体。,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7,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包涵体,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8,包涵体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8,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基因整合导致细胞转化病毒蛋白诱导细胞转化 细胞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发生肿瘤。 见于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9,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基因整合导致细胞转化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超敏反应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超敏反应 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0,(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0,(三)病毒的免疫逃逸 病毒的免疫逃逸(Viral mechanisms of escape of immune responses)是反映病毒毒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方式: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等。编码特异性抑制免疫反应蛋白质。合胞体让病毒在细胞间传播逃避抗体。,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1,(三)病毒的免疫逃逸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1,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2,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免疫逃逸机制病毒举例及作用方式细胞内寄,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培训课件,干扰素(Interferon, IFN),概念: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可表现出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干扰素诱生剂有:1、人工合成的dsRNA,如聚肌胞(polyI:C)。2、胞内寄生微生物如衣原体、结核分支杆菌。3、脂多糖、真菌多糖等。4、促有丝分裂原(PHA、PWM、ConA),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4,干扰素(Interferon, IFN) 本科病毒的感,干扰素种类和性质,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5,干扰素种类和性质型别产生细胞编码基因位于作用IFN-型白,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干扰素并非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而是分泌到细胞外,作用于邻近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使细胞内抗病毒蛋白基因活化,编码产生一系列抗病毒蛋白,阻断病毒复制和增殖,从而终止病毒感染。,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6,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 干扰素并非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而,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7,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7,干扰素抗病毒机制:抑制病毒蛋白翻译的两种途径,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8,干扰素抗病毒机制:抑制病毒蛋白翻译的两种途径本科病毒的感染,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只能抑制病毒不能杀灭病毒,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发挥效应。 作用特点: 1、广谱性:因为抗病毒蛋白是一种酶,作用无特异性。 2、种属特异性 3、间接性 4、高效性,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9,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只能抑制病毒不能杀灭病毒,不能直接,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活化巨噬细胞和NK细胞,促进巨噬细胞表达Fc受体,增强其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 促进细胞表达MHC-I类和MHC-II类抗原,增强抗原提呈细胞对病毒抗原的提呈。 增强Tc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30,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抗病毒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30,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 NK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细胞免疫 CTL CD4+Th1,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31,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体液免疫中抗体-中和抗体,种 类 IgG、IgM和黏膜局部分泌型IgA(SIgA)功 能 与细胞外游离病毒结合 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与病毒结合后消除病毒感染能力,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32,体液免疫中抗体-中和抗体种 类 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血凝抑制抗体 表面含有血凝素的病毒感染机体后,体液中出现的抑制血凝现象的抗体,能中和有血凝素的病毒感染。 补体结合抗体 由病毒内部抗原刺激产生,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但可发挥调理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体液免疫中抗体,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33,血凝抑制抗体体液免疫中抗体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33,细胞免疫,抗病毒的主要免疫对细胞内病毒杀伤不是直接杀伤,而是破坏病毒寄生的细胞。破坏寄生细胞后,病毒释放,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细胞、体液免疫协同作用。,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34,细胞免疫抗病毒的主要免疫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34,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的长短因病毒种类而不同,具有以下特点: 1.型别单一、可产生病毒血症的病毒,产生的免疫力较为牢固,且持续时间较长。如水痘、天花、腮腺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等。 2. 无病毒血症的局部或粘膜感染,免疫力短暂,可多次感染。如流感病毒、鼻病毒等。 3.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免疫力短暂,如流感病毒。,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35,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的长短因病毒,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的比较,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病灶 局部粘膜 全 身 潜伏期 较 短 较 长 病毒血症 - + 病后免疫力 较 短 较长或终身 免疫力来源 局部lgA和细胞免疫 血流抗体和细胞免疫 病毒感染举例 流感病毒、轮状病毒 麻疹、脊髓灰质炎,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36,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的比较,思考题,1.病毒感染的类型?2.什么是干扰素? 它有哪些特性,是怎样产生的,其抗病毒作用机理如何?3.试述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4.试述病毒致病机制与细菌致病机制有何不同?,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37,思考题1.病毒感染的类型?本科病毒的感染和免疫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