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系统诊断与优化设计.docx
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论 文 题 目 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 管理系统诊断与优化设计学科、专业 工商管理研究生姓名 余绍山导师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 熊勇清 副教授2009年5月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摘要铁路是我国的交通大动脉,创造了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换算周转量、铁路运输密度四个世界第一。但是,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不断提速以及高速铁路的建设,铁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每年大大小小的铁路安全事故,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高达几千万元,因此,在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的同时充分重视减免铁路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本文把危机管理理论引入了铁路的安全管理理论体系,通过比较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异同点、安全危机管理与一般安全管理的区别,首次提出了铁路安全危机管理这一铁路安全管理的新模式,并具体阐述了铁路安全危机管理的主要特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实证分析,探讨了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设计了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的总体框架和三大系统,构建了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沟通机制、社会力量协助机制、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善后处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提出了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的实施步骤和保障要求,诠释了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的理论体系。最后,本文对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进行了讨论。关键词 铁路,安全危机,安全管理,危机管理ABSTRACT Railway traffic is the artery of China's traffic system. By the end of 2008, China's railway mileage has reached 79,000 kilometers, ranking the third in the world, taking up 6% of the world's total railway mileage, achieving 24% of the world's railway volume conversion, and its volume of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cargo volume, conversion volume, the density of the traffic also tops the world. However, as our country continues to speed up rail transport and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railway security issue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Large and small rail accidents claim thousands of lives annually, causing direct economic losses up to ten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Therefo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ail traffic we need to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issues, which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theory on railway security manageme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general safety management and rail safety management. The thesis proposes and illustrates the features of the railway safety crisis management of the railway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new model. This independent questionnaire covers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safety management issues through sampl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t also established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3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ar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s for crisis management,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s,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the social forces to assist mechanism, cadres and error-correcting mechanisms of accountability, the after-treatment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It also proposed the crisis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safeguards requirements,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nchang Section security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end,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innovational and research prospect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Railway, Security and Crisis, Security management, Crisis management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导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的意义21.3 国内外研究概述31.3.1 国外研究综述31.3.2 国内研究综述6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01.4.1 研究的内容101.4.2 研究的方法11第2章安全危机管理的基础理论122.1 危机、危机管理及应急管理122.1.1 危机122.1.2 危机管理132.1.3 应急管理132.2 安全危机管理的内涵与作用152.2.1 安全危机管理的内涵152.2.2 安全危机管理的作用162.3 铁路安全危机管理的特征182.3.1 突发性和紧急性182.3.2 严重威胁性182.3.3 高度不确定性192.3.4 信息有限性192.3.5 影响公众性202.3.6 效果双重性20第3章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系统现状诊断与分析223.1 企业概况223.2 南昌铁路工务段现行安全危机管理系统233.2.1 现行安全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233.2.2现行安全危机管理应急流程243.2.3现行安全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273.3 主要问题的诊断与分析283.3.1 干部和职工的危机意识淡薄283.3.2 危机处理程序重危机紧急救援、轻危机预警和善后修复303.3.3 缺乏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333.3.4 危机管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较薄弱34第4章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354.1安全危机管理系统设计的原则与总体框架354.1.1 基本原则354.1.2 总体框架374.2 安全危机管理预警准备系统374.2.1 危机预警机制384.2.2 危机应急预案414.3 安全危机管理及时救治系统424.3.1 及时救治系统的反应机制424.3.2 及时救治系统的沟通机制434.3.3 及时救治系统的社会力量协助机制454.3.4 及时救治系统的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464.4 安全危机管理善后修复系统464.4.1 安全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机制464.4.2 安全危机管理的评价机制47第5章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系统的实施与保障525.1 安全危机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525.1.1 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525.1.2 加强全员危机意识的培训教育535.1.3 开展危机事件的模拟演习535.1.4 修订完善危机管理的应急预案535.2 安全危机管理系统的资源保障545.2.1 人力资源保障545.2.2 财务资源保障545.2.3 技术资源保障555.2.4 公共关系资源保障56第6章结论与展望576.1 主要结论及创新处576.1.1 主要结论576.1.2 论文创新点576.2 论文不足及研究展望58参考文献59附录 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调查问卷设计63致谢68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69第1章导论1.1 研究背景铁路是我国的交通大动脉,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到2008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达到7.9万公里,完成客运量14.6亿人1,每年完成的旅客周转量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的1/3以上,完成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的552;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4%的换算周转量,并创造了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换算周转量、铁路运输密度四个世界第一3。2007年,铁路成功实施了第六次大提速,在主要提速干线大量开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4。但是,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不断提速以及高速铁路的建设,铁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每年大大小小的铁路安全事故,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高达几千万元,影响重大的有2008年4月28日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遇难者人数为7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是中国铁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特大事故,该事故是在全国两会刚结束不久、北京奥运倒计时百天之际发生,震惊了全国,一时间该事件频见于各类新闻媒体,把中国铁路推向了安全生产的风头浪尖,成为全世界所关注5。表11南昌铁路局(20052008年)行车事故统计年份行车事故路外一般伤亡事故件数其中:工务事故件数伤亡人数重伤死亡2005147774921354520061387584193405200718682478817020081522220160147合计6234417815541267数据来源:南昌铁路局安全监察室统计资料表1-1是南昌铁路局(2005-2008年)行车事故和路外一般事故发生的件数和造成死伤的人数。这四年间共发生行车事故623件,发生路外一般伤亡事故1781件,造成1267人死亡,554人重伤。由此,在大力发展铁路建设的同时,铁路的安全问题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深刻认识各类安全危机,提高危机管理和处理的能力,降低铁路交通的事故率,减少由于铁路安全突发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社会财产损失,也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共同问题和铁路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表1-1的统计数据来看,南昌铁路局安全事故增长率以及伤亡人数增长率有下降趋势,也就是说,根据南昌铁路局的安全管理现状和高速铁路的建设情况,提高安全保障,并非高不可及。铁路管理部门已意识到这一点,但现有的措施大多是局部的、相对孤立的、经验性的,有的还是阶段性的,还缺乏大环境下对铁路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的研究,还远远无法适应我国铁路高速发展的需要。1.2 研究的意义本文研究的目标是建立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系统,就是要在现有安全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引入危机管理的理论,建立安全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及时救治系统和善后修复系统,尽量减少安全危机的发生及由于危机事件带来的财产损失,保证铁路运输处于安全、畅通的状态,提高运输效率。目前南昌铁路工务段尚未提出系统性的安全危机管理理论,对安全管理仍处于“遇危除危”的被动式管理,局部性、短期性和习惯性的行为较为普遍。由此,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贯彻我国铁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铁路工务系统安全事故的研究,开展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是铁路安全“预防为主”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安全第一”方针的深化和发展,对不断提高铁路安全管理水平,促进铁路安全体系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有利于应对我国铁路提速后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2007年4月起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工务段作为铁路维修养护的基层单位,面对时速达到200公里及以上的中国铁路,安全管理机制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出现了许多管理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铁路的运输安全。开展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工务段安全管理的漏洞和问题,防范于未然。(3)有利于适应我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对工务段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减少工务段安全事故,大幅度地降低事故率的艰巨任务摆在了我们面前,而且刻不容缓。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之上,其他铁路基层单位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研究与设计出科学实用的铁路安全危机管理体系,更好地适应我国铁路的快速发展。1.3 国内外研究概述从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对危机的定义、诱因、形成机理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在危机管理理论方面,国外的研究重点在于危机发生后如何应对和如何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而在国内,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加之现有体制不够健全,所以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危机管理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有限。1.3.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早期研究、现代研究和当代研究三个发展阶段。(1)早期研究危机管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促使企业的经营者加强了企业防卫管理的研究6。早期的危机管理研究范围比较狭窄,侧重于比较实用的角度,大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且大多集中于政府角度,属于事后分析,而且均是从局部入手,很少有将结构和理论合成起来进行研究的。1915年,莱特纳的企业危险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危险管理的概念。1921年,马歇尔在企业管理中发表了危险负担管理的意见和危机的处理方法,但此时仅局限于单纯的危险对策、保险管理、安全技术和防灾计划等方面的研究7。“危机管理”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决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首先被运用于外交和国际政治领域8。自此危机管理作为一种预防和处理突发危机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并且一些学者开始将危机管理理论引进了企业。美国行为科学家罗伯特·布莱克(RobertR.Blake)和简·莫顿(JaneS.Mouton)针对领导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率先从企业组织因素的角度来考察有效领导和无效领导的行为差异,并建立了一个指标系统来评价企业内部的不信任行为、冲突行为、无效行为、沟通障碍和失误等现象。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豪斯(R.J.House)和费德勒(F.Fiedler)以环境因素为主变量来考察无效领导行为,并试图用领导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来论证领导方式的权变特性9。1986年,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在危机管理一书中建立了一种四阶段的危机管理分析模型,全面论述了危机干预、危机处理计划、危机识别、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通讯和危机决策等危机管理的具体内容10。1987年,国际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英国查尔斯·巴克公关公司危机管理部经理迈克尔·里杰斯特(Michael Register)在危机管理一书中,通过对世界上几大著名的危机管理案例的分析,阐述了企业危机管理的步骤与方法、传播技术和技巧,总结出一份危机管理纲要。他指出:面对灾难,应考虑到最坏的可能,并及时有条不紊地采取行动;危机发生时,要以最快的速度设立战时办公室或危机控制中心;了解组织的公众,倾听他们的意见,并确保组织能把握公众的抱怨情绪;设法使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站到组织的一边;邀请公正、权威机构来帮助解决危机,以便确保社会公众对组织的信任;时刻准备应付意外情况;把情况准确地传递给总部,不要夸大其辞等。这些原则都是该作者本人和其它企业界人士在应对企业危机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结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11。(2)现代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化经济的快速进步,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急剧变化,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品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强,独特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获得,企业经营比以前更具挑战性。在这期间,一系列重大的企业危机频繁发生,危机管理及其预警研究引起了管理学界和管理者的极大关注。1994年,澳大利亚的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博士提出了危机管理的4R阶段模型:缩减(Reduction)、准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并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综合的危机管理框架结构CMSS(Crisis Management Shell Structure),该结构包含:危机管理者(CM)、管理联络部(MLO)、信息整理部(INCO)、信息侦察兵(IS)、公众与媒体部门(PUMO)、咨询形象管理部(IMMO)、主要咨询团体(PAG)、首席危机管理者(CCM)、标准运作联络部(NOLO)、指挥协作部(CACO)和战术反应部(TRU)。CMSS结构实质是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将企业内外各方面的资源集成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有利于危机过程内外信息的畅通和各部门的协调12。1995年,美国一家大型公关公司的危机沟通部顾问Gonzalez Herrer和公关专家Prat根据麦当劳的热咖啡事件和英特尔奔腾芯缺陷事件的研究,发展了一种四阶段的危机管理模型:问题管理(包括对环境的扫描,收集数据,发展一种信息交流的战略);计划、阻止危机发生阶段(包括监控环境的信息变化,建立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发展内部沟通的机制);危机阶段(评估应对的方案,实施危机应对行动,清除对公司的负面的影响和信息);后危机阶段(注意事件各方反应,监控问题的动向,继续同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评估整个危机计划)13。在危机传播研究中,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威廉·L·班尼特(William L.Benoit)是利用模型来发展宏观模式的最有影响的学者,其代表理论是形象改变理论。他认为,就像其他有价值的资产一样,声誉或公众形象应该从战略高度去维护,任何社会组织都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声誉和形象;同时,一个组织对于危机来说天生是脆弱的,因为危机事件总是在非控制状态下发生,或者是因为人们的失误或错误判断,或者存在于两个相互冲突但是同等重要的目标选择中。在班尼特看来,声誉处在特殊环境中,操纵在别人手中,形象的树立总是在一个流动的永远变化的环境之中形成的。1995年,他发展了一种基于信息管理的组织形象恢复策略的方法体系,指出了危机反应中的五大战略方法:否认、逃避责任、减少敌意、亡羊补牢和自责。班尼特和他的助手,在运用其模式来分析一系列危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包括飞机坠毁、产品损害等等14。美国的公共政策教授托马斯·伯克兰(Thomas Birkland)于1997年提出了另外一种危机传播事件的视角焦点事件理论。伯克兰认为,鉴于社会变革往往是衰退的结果,而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原因,所以社会变革和冲突往往产生突发事件,他称这些事件为“焦点事件”;他相信媒体对焦点事件的关注可以为新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机会15。1998年,美国丹佛大学营销学教授伯纳特(Bumet)从战略高度出发,建立了一种危机管理的战略固定模型,包括目标形成、环境分析、战略形成、战略评估、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等六个部分16。1999年,学者Donald A.Fishman将伯克兰和伯纳特的理论进行了综合和扩展,提出了一种阶段分析和战略分析的危机信息沟通综合模型,其中增加了危机评估阶段,从而使之更符合现实17。(3)当代研究近几年,危机管理理论已广泛运用于政府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等领域。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诺曼·R·奥古斯丁(Norman R.Augustine)认为:在商业活动中,危机就像普通的感冒病毒一样,种类繁多,防不胜防。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他进而将危机管理划分为危机的避免、危机管理的准备、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和从危机中获利等六个阶段,并相应地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建议18。2001年,杰佛里·R·卡波尼格罗在其危机顾问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19。在危机管理的实践方面,英国企业危机管理专家戴维·詹姆斯(David N.James)通过对90多家企业的接管工作,总结出危机管理的7条准则(或称拯救七步曲):委托他人制定一份关于公司偿付能力的报告;控制好企业的支票簿;找出优秀人才;必要时将原来的领导扫地出门;尽快做出决定哪怕是错误的决定;总是有备用方案;筹集到比你预想还要多的资金20。1.3.2 国内研究综述(1)起步阶段国内的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伊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陷入了严重亏损的困境,急需研究导致这些危机的原因和发生机理,以帮助这些危机企业摆脱困境。于是一些高校和研究所的专家和学者开始研究企业危机的成因及其预警机理,提出了一套预防和摆脱企业危机的预警管理原理与方法,对企业危机管理及其预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21。我国著名的危机管理专家佘廉教授是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创始人,他于1988年首次提出“企业逆境管理研究”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组曾先后支持佘廉等人从事“企业逆境管理管理失误成因分析与企业滑坡对策研究”和“企业危机的预警原理和方法研究”两个基金项目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993年,他建立了企业预警管理系统理论,在国内外理论界和企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9。随后,大批学者从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对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魏加宁博士提出要重视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并阐述了应该如何进行危机管理22。1995年,上海交通大学的王金桃副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就危机管理应急决策及其在城市防汛中工作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侧重于危机管理的应急反应决策。他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危机的成因,并研究了危机管理应急决策的时机选择的问题和通过运用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来提高应急决策的速度和效果问题23。经济学家厉无畏教授在其1996年发表的“危机管理”在企业中指出,从危机管理的目的和效果来看,危机管理的要点在于危机爆发前的预计和预防管理24。1998年4月,卢锡慧提出了“建立企业经营管理预警系统的结构和原则” 25; 1999年3月,阮平南、王塑源在“企业经营风险及预警研究”中分析了企业经营风险因素,并提出应“从企业整体经营风险指标”和“企业子系统经营风险指标”两方面构造企业经营预警指标系统,这是企业预警研究的一个突破26;同年,佘廉教授在出版的企业预警管理论中提出了企业管理运行新模式和预警管理指标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操作性9。(2)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在危机管理一般理论的研究和危机管理体系构建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主要学术论著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近几年国内有关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突然升温。2000年2月,王林、唐晓东研究了“经济波动对企业的影响”,从政策预警、外部经济预警和内部经济预警三个方面构造了企业预警系统27; 2001 年1月,以武汉理工大学谢科范教授为主的专题组开展了企业生存风险的研究,同年8月出版了企业生存风险28; 2002年,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薛澜教授领导的危机管理研究课题组及时跟踪分析国际上各类危机形态的变迁,深入调研我国危机管理的实践,于2003年5月出版了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对我国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薛澜教授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反映了“9.11”事件发生后全球危机形态的变迁,基于大量的事实探讨了转型期我国危机形态的特点、问题,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从不同的角度勾勒了现代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29。资深危机管理专家及公共关系专家游昌乔,率先创造性地提炼出危机管理6C理念和危机应对5S原则,全面解析了企业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方法和步骤,并第一次全景式剖析了中国本土10年来的经典危机管理案例30。我国台湾学者朱延智在企业危机管理一书中,通过对不同企业危机案例的实证研究,从来源上对危机进行了界定,认为企业是否有能力处理危机,完全依赖于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危机决策体系,并且构建了企业危机的结构理论31。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成福教授在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一个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以不断提升政府和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的观点,这对危机管理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2。2006年6月,由中国人民大学的危机管理专家胡百精主编的危机管理报告(第一卷)出版33,是中国第一本最具权威的全景透析式危机管理专题报告,选取年度内中国发生的各类危机典型案例,将危机从萌芽到爆发再到恢复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记述,重现危机警示读者,通过系统客观的分析,按照危机管理的观念理论、策略、技巧、细节等内容对案例进行及时分析,提供危机管理的系统知识和可参照经验,读解危机管理中的关键因素。此后,每年推出一部报告,相继出版了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34和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735,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抽样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我国政府、企业的危机管理意识、原则、方法和机制,以及大众媒体在危机中的角色扮演和公众的态度取向与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胡百精提出了“危机传播管理的事实与价值模型”,并进行了系统的实践检验,使理论模型、实证数据、个案研究有机结合。相关学术论坛2001年8月,由中国经营报社、投资导报社和经理人杂志社在深圳联合主办了主题为“提升企业应对危机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届企业危机管理高峰论坛”,在我国企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后,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咨询中心联合有关方面,经精心策划,又于2001年12月1517日在北京举办了同一主题的“企业危机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探讨了新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危机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以达到强化危机管理理念、提升应对危机能力、实现健康永续经营的目的。2003年2月2123 日,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首届经济全球化的企业危机管理国际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如何预防危机,妥善处理危机,把握危机期间的媒介关系,进行积极的危机管理,使企业减少或避免危机造成的损失,成为本届论坛讨论的焦点。这次论坛无疑对强化企业危机意识,帮助企业建立起科学、完整、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2003年7月18日,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危机管理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政府行为,公共卫生”,分危机管理、危机管理中的传媒与法律问题、危机应对和影响三个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介绍了危机情况调查,及时分析和预测危机发展趋势;结合种种危机类型,阐述危机管理的系统知识和处理方法。来自我国公共卫生、公共政策和危机管理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们,就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政府公共管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法规建设等发表了看法和建议。2004年11月25日27日,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主办、名道公关传播研究所、中国公关网协办的 “第二届现代企业危机管理国际论坛”在北京西苑饭店隆重召开,论坛的主题是“科学有效危机管理”,来自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人,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危机管理专家、公关传播专家以及中外企业负责人近150人出席了本届论坛。2006年6月6日,由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危机管理与应急机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上海首次就危机管理问题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学者共计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他们就危机管理与应急机制,特别是“9·11”后美国危机管理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的讨论。2006年9月1516日,国资委研究中心与亚洲风险与危机管理协会在北京国宾酒店联合举办“首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高峰论坛”,论坛主题包括:企业风险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剖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发展趋势探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当今国际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趋势、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策略探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评价及成熟度评估、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在业界产生的影响、风险管理师在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中的作用等。法律法规建设在危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应急管理机制形成方面,我国政府和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些针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和应急条例,并形成了应急管理体系。2001年年初,上海市启动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编制工作,经过两年努力,编制完成总体预案,这是省级政府中最早编制应对灾害事故的预案;2002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应急联动系统正式运行,成为中国最早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2003年5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布;2003年7月,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国务院办公厅专门成立“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2003年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2004年9月底前报国务院办公厅备案;2004年12月16日北京市公布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蓝、黄、橙、红四种颜色作为北京面临突发公共事件威胁严重程度的预警标志;2005年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2005年7月222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已编制了国家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200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等九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2006年6月6日,国资委推出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6年6月15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年2月24日,全国工商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指导民营企业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至此,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均已编制完成,并对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危机管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危机管理的实践方面,政府以及很多行业和企业己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危机管理系统,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无疑为我国危机管理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4.1 研究的内容本论文将研究定位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理论基础,围绕相关理论,对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论述;第二层为核心层,针对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体系提出了实用的优化设计;第三层为操作层,以优化设计为基础,结合实际,给出了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的实施步骤与保障体系。论文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共六章,其框架见图1-1: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系统诊断与优化设计研究的基本问题基础理论和现状分析诊断安全危机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安全危机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和保障体系图1-1本文研究内容框架第一部分(第1章):导论。论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第2、3章):基础理论和现状分析诊断。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的基础知识,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安全危机管理与一般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系统的现状。第三部分(第4章):安全危机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提出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理论体系的设计原则、总体框架和三个系统,论述了南昌铁路工务段安全危机管理的预警准备系统、及时救治系统和善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