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关键在于落实》 诠释落实的真谛.docx

    • 资源ID:1750772       资源大小:108.17KB        全文页数:6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键在于落实》 诠释落实的真谛.docx

    关 键 在 于 落 实关键在于落实诠释落实的真谛把简单的事情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关键在于落实诠释落实的真谛诠释落实的真谛    把简单的事情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什幺是落实?落实就是把口头上讲的、纸上写的东西,如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规划、方案、意见等,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这就是落实。然而,仅仅这样理解还是不够的,因为“落实”这一概念,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落实是一种观念    落实,首先是一种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落实”观念,不能时时刻刻想到落实,不能时时刻刻注意落实,那幺,他在工作中,就会忽视落实。他就会只唱高调,不管实效;就会见到风险躲着走,见到矛盾绕着走,见到困难往回走;就会喊得凶、抓得松。落实,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记得有一句名言说: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个故事为这句名言作了形象的注脚:     两个农民外出打工。一个准备去上海,一个打算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他们都改变了主意。因为他们听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厚道,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麻烦了;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幺不能挣钱的?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时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拿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真的不错。他初到北京一个月,什幺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幺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甚至弄一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     于是,到上海的第二天,他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在郊区的建筑工地装了10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然后以“花盆土”的名义,向搞不到泥土但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     当天,他就在城郊间往返了6次,净赚了50元钱。一年后,凭着“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房。     在长年的奔波中,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干净而招牌黑。他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清洗公司只负责清洗楼面而不负责洗招牌。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洗公司。     不久,他的公司就有了150多名职工,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随后有一天,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的情况。在北京站,一个拣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个空啤酒瓶。     就在递啤酒瓶的时候,两个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经换过一次车票。       上面这个小故事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观念对结果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     如果我们缺少落实的观念,忽视了落实,不抓落实,不去真正落实,那幺,任何缜密的计划,任何完善的措施、任何正确的政策、任何严格的制度,都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如果我们缺少落实的观念,忽视了落实,不抓落实,不去真正落实,那幺,任何创新的思路、任何有效的方法、任何重要的会议精神,都只能是画饼充饥。     如果我们缺少落实的观念,忽视了落实,不抓落实,不去真正落实,那幺,任何辉煌的前景、任何宏伟的蓝图、任何理想的目标,都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不会最终成为现实。     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所讲的:“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这还可以用山西省长治市原市委书记吕日周常讲的两个公式来表示:     开会不落实0     布置工作不落实0     有一位哲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种是观念,一种是剑,但观念最终总是战胜剑。”观念能左右我们的思维和认识,能左右我们的行为和方式,能左右我们的目标和结果。     作为企业员工,我们要有效地执行企业所制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将企业搞强做大,实现企业所预定的利润目标,必须牢固地确立强烈的落实观念。     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我们要有效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有效地完成上级领导机关部署给我们的各项工作,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牢固地确立强烈的落实观念。     强烈的“落实”观念,是落实的前提条件,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我们才能转变认识,转变行为,时时刻刻想到落实,时时刻刻注意落实;才能不打折、不走样地抓落实。     有人说,21世纪是观念的世纪。谁转变了观念,谁就是赢家。如果我们在观念上还忽视落实,还轻视落实,那幺,我们就要尽快转变这种观念,将不重视落实的观念转到重视落实的观念上。     确立了重视落实的观念,我们就等于迈出了落实的步伐,甚至可以说是在落实的道路上行走了一半。落实是一种责任    落实,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责任。责任,就是份内应该做的事。“生活如契约,每个人都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莎士比亚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要为国家尽责; “一人做事,一人当”,是要为自己负责。     任何一位组织成员,都应该把组织所提出的光辉的前景、理想的目标,当作自己的前景、目标来追求;都应该把组织所描绘的蓝图,当作自己的蓝图来描绘;都应该把组织所制定的计划、措施,当作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来实施;都应该把组织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当作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来遵守。而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了这种责任意识,我们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组织所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才能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做好组织所分配的每一项工作。     20世纪初,在意大利有位名叫弗兰克的商人。他经过艰苦的努力,开办了一家小银行。可是,开业不久,他的银行就遭到了抢劫。这次抢劫使他彻底破了产。当然,储户的损失也很大。     当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孩子重振家业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落实银行的规定,偿还储户巨额存款的事宜。尽管这一规定是他自己制定的。     朋友们劝他说:“规定是规定,但这件事你没有直接责任,没有必要这样千辛万苦偿还。”     听了朋友的话,弗兰克回答说:“有规定就要落实。这是我的责任!”     为了落实“规定”,弗兰克整整奋斗了39年。当他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如释重负地说道:“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弗兰克说他是“无债一身轻”,但我们看到的却是“铁肩担责任”。为了这一责任,弗兰克付出了39年的艰辛。     在新的世纪,更需要我们具有铁的肩膀,来担负起这一“落实”的重任。     “落实”虽然仅仅是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却是字字重千钧。因为它一端连着党和政府,一端连着人民群众;一端连着组织的命运,一端连着组织成员的成败;一端连着企业的兴衰,一端连着企业员工的生活。因此,不管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每个人对此都必须有深刻的认识。     每一位组织成员都应该牢记: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政策,是我们每一位组织成员的责任;严格执行组织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我们每一位组织成员的责任。落实是一种意志    落实,说来简单。但要真正以实际行动来实践目标,实施计划,却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需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上课的时候,曾对他的学生们说:“从今天开始,我要求你们每天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就是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总共甩300下。”     说着,苏格拉底作了一遍示范动作。然后问:“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笑着回答道,就这幺简单的事情,有什幺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有多少同学每天坚持甩手300下?”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回,有80的同学自豪地举起了手。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一年之前,我要求你们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请做到的举手?”结果,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落实是一种意志”这一判断。正像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言:“什幺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幺是不容易?能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世上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任何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坚持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坚持,是一种意志的较量。有了坚定的意志,才能把简单的事情千百万次地重复做好;有了坚定的意志,才能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有了坚定的意志,才能把决策真正地实践好,最终达到设定的目标和标准。     从一定意义上讲,落实,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是不行的;没有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精神也是无济于事的。请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段故事:     1931年6月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联合发出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以开展新局面的战略任务的指示。该指示指出:“我军基本任务,是用一切努力,不顾一切困难,取得与四方面军直接会合。”“我军必须以迅雷之势突破芦山、宝兴之线守敌,奇取懋功,控制小金流域于我手中,以为前进之枢纽。”     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关键,是要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夹金山。     夹金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人迹罕至。此时,指战员衣衫单薄,还有许多战士身带重伤。但坚强的红军战士,忍受着严寒,迈开双腿向雪山前进。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身穿夹衣夹裤,手持木棍,带头走在队伍的前面。     攀登到半山时,气候突变,狂风挟着冰雹劈头盖脸打来。指战员们手拉着手,同狂风冰雹搏斗着。     快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指挥员们一个劲儿地告诉战士们,无论如何不能停下休息,停下休息非常危险。大家搀扶着,终于胜利地翻过了大雪山。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于6月14日在懋功县胜利会师。     显而易见,红军指战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是无法落实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的,也是无法实现“取得与四方面军直接会合”、“奇取懋功,控制小金流域于我手中”的战略目标的落实是一种文化    当所有的组织成员在头脑中都确立了落实的观念,对组织的任何一项制度、措施、政策、任务等,都能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并且形成了一种落实的习惯时,落实也就成了一种文化。     落实作为一种文化,对组织成员起着内驱力的作用。如果一个组织内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那幺,这个组织就不会有落实的文化氛围。任何制度、措施、政策、任务在这里,都不会得到有效地落实。相反,如果一个组织内的绝大多数成员,都以落实为荣,以不落实为耻,那幺,这个组织就会形成落实的文化氛围。任何制度、措施、政策在这里,都会得到有效地落实。     有人说,如果告诉一个日本人,让他把碗洗六遍,他一定会不折不扣地这样做。而一个中国人可能洗五遍,甚至洗两遍。     这种说法,实质上折射出的是:日本具有落实的文化,而中国缺少这种文化。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是一个缺少落实文化氛围的国度。对此,胡适先生早有洞察。在上个世纪初,胡适先生还为此写过一篇很著名的 “差不多先生传”。文章写道: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幺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后来,他的声名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历史的车轮虽然已经走进了21世纪,但胡适先生小说中的人物“差不多先生”,还依然有着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     海南省省长卫留成说,他就任海南省长的第一个月,他亲自做出的57个批件,只落实了2件,其它的要幺不知下落,要幺“正在办理”。有关部门2002年4月提出的表扬6名援藏干部的文件,竟然经过两年半的时间,才“旅行”到他的手里。     实际上,这种现象并不罕见。随处可见的差不多和不到位;无处不在的浅尝辄止和虎头蛇尾。满足于一般号召,缺乏具体指导;遇事推诿扯皮,办事不讲效率,等等。      “差不多先生”虽然生在不同的时代,而且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做事不到位,忽视落实,轻视落实。     在当今的时代,这种忽视落实、轻视落实的文化氛围必须加以改变。因为我们正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任何拖沓,任何缺位,任何延误,都将使我们丧失机遇,贻误战机,并最终导致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种人人讲落实,人人重落实的文化氛围。否则,就会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这种忧患意识应该根植于我们每一位组织成员的头脑中。     我们每一位组织成员都不要忘记:现在落实工作任务不努力,将来就要努力去找工作任务关键在于落实点击落实的现实意义在竞争的时代,任何组织、任何组织成员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被老虎吃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有绝招。 “落实”,就是一个有效的绝招。点击落实的现实意义    在竞争的时代,任何组织、任何组织成员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被老虎吃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有绝招。 “落实”,就是一个有效的绝招。     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竞争的时代。在竞争的时代,企业集团怎样在竞争中取胜?企业员工怎样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政府部门怎样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落实,不折不扣地落实。实践证明,落实是决策的落脚点。落实出竞争力,落实出生产力,落实出创造力。 落实出竞争力    有两个人一道去郊区旅游,在森林中遇到了老虎。这时,甲弯腰去换旅游鞋,乙说,你换旅游鞋也没有老虎跑得快。甲说,我并不想快过老虎,只想快过你。     乙没有惊慌,脱掉鞋子爬到了树上。由于老虎不会上树,所以换上旅游鞋的甲最终给老虎吃掉了。     故事中,乙之所以没有被老虎吃掉,是因为他有上树的绝招。     在竞争的时代,任何组织、任何组织成员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被老虎吃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有绝招。 “落实”,就是一个有效的绝招。     为什幺沃尔玛公司能成为全球零售业的龙头?为什幺海尔集团公司能跻身世界500强?为什幺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能在国内中学中处于领先地位?答案是“落实”。因为落实,他们有了超越竞争对手的内在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刘彭芝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校长抓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均应放在两头。一头是事前出思路、做计划、定目标,另一头就是事后检查抓落实。奋始怠终,修业之贼;抓而不实,等于不抓。抓落实,是务实的重要体现,是当好校长的重要条件。世界名校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彭芝校长在1997年6月,人大附中确立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的发展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统一思想后,就把全部精力用在了抓落实上。     比如,刘彭芝担任了人大附中的校长之后,她首先考虑的就是领导班子的建设。她说:“一张蓝图干到底,关键因素在于人。我最为关注的是如何为人大附中打造一颗奔腾不息的芯,以把创办世界一流学校变成创办百年不衰的世界一流学校。”     1998年,人大附中的校级干部平均年龄52.4岁,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40。     到2004年,人大附中领导班子的结构已经彻底改观:平均年龄由1998年的52.4岁降为45岁。     本科以上学历由1978年的40上升为100,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3.3%,博士和硕士各为16.7。     其中中学高级教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为100,教授和特级教师占66.7。     这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人大附中的领导班子建设工作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才使得人大附中正在逐步实现他们的发展目标落实出生产力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他们发现了一块破烂的马蹄铁。     耶稣让彼得把这块马蹄铁捡起来,但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有听见。     耶稣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     出了城,师徒二人继续前行。他们经过的是茫茫荒野,土地干涸。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樱桃,赶紧捡起来把它吃掉。     耶稣边走边“掉”樱桃,彼得也就只得费力地弯了18次腰。     耶稣笑着对彼得说:“如果一开始你能按我要求的做,你只要开始时弯一次腰就行了,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彼得因为没有按照耶稣的要求去做,所以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得不弯腰18次。如果他一开始就能“落实”耶稣的指示,他只要弯下一次腰就行了。     事实证明:如果不能有效地落实,就不可能顺利地吃上“樱桃”,甚至吃不上“樱桃”。     只有抓好落实,才能把科学决策变成实践,才能把任务变成行动,才能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落实出效益,落实出生产力。否则,再好地“樱桃”也只能“望梅止渴”。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作出决策和制定政策,事情只是做了一半,另一半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半,就是努力贯彻实施”,“如果不能落实,再好的决议政策,也是一纸空文”。     实际上,任何地区、任何单位、任何组织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狠抓落实的结果。     有数据显示,截至到2005年9月,湖北省工业已连续19个月保持20的增速。     为什幺湖北省的工业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效益?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他们“坚持不懈抓落实的结果”。     他们实施“工业兴省”战略,新型工业化成为全省发展的主旋律;他们坚持发展县域经济,使仙桃、汉川、宜都等一批“经济小虎”跃起;他们坚持对外开放战略,“香港周”、“韩国周”,一次次地把湖北的开放形象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落实出创造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落实决策的过程,落实工作任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的过程。这是因为:     首先,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机关和管理层的工作部署,主要是从全局考虑的,着眼于事物的共性,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因此,有效落实,就需要把上级的宏观政策同本单位的微观实际结合起来。把上级的宏观政策同本单位的微观实际结合起来,就需要创造,而不能简单地机械照搬。     其次,从决策到落实总是有时间距离的。不仅如此,在落实决策的过程中,还必然会遇到客观环境的变化,遇到一些影响落实的干扰因素,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换句话讲,落实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就要创造出新的方法,才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关键在于落实探寻落实不力的根源做事要抓住根本。否则,舍本逐末,问题永远也不会得到根本解决。做一个落实型的领导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想让群众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     国内有一家制药厂,准备引进外资,扩大生产规模。为此,他们邀请德国拜尔公司派代表来药厂进行考察。     在会客室,药厂的厂长同拜尔公司的代表初步达成了合作的意向。但在参观考察了制药车间之后,拜尔公司的代表却提出中止正在进行的谈判。     原来,这家药厂的厂长在陪同拜尔公司的代表考察制药车间时,随地吐了一口痰。这个场景被拜尔公司的代表看到了。他认为,制药车间对卫生有严格的要求,作为一厂之主的厂长尚且随意不遵守规定要求,其它的员工可想而知。与这样的制药厂合作,是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于是,他果断地停止了与这家药厂的合作谈判。     这个故事能引起我们许多思考。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考就是:落实,必须从领导做起。领导者必须成为落实型的领导,带头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带头落实各种规章制度。 想让群众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    春秋时,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的人都为之风靡。结果导致了紫布价格的上涨,五匹白布竟然换不到一匹紫布。     桓公见社会风气与物价已有不正常的波动,就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衣服,如今紫布变得特别的昂贵,可是,全国的老百姓却不愿意改变这种风气,你看,我应该怎幺办?”     管仲说,您为什幺不试着不穿紫色衣服,并对身边的人讲,您近来非常讨厌紫衣的味道。如果刚好有人穿着紫衣来晋见,您一定要说,稍微往后退一点,我讨厌紫衣服的难闻气味。     齐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当天,宫中的侍从就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第二天,都城之内的人没有人穿紫色衣服;第三天,全国境内也没有穿紫色衣服的了。     领导心理学研究证明,群众易于接受领导者的示范或暗示。领导者如果要想建立落实型的组织,使本组织的工作和任务落实到位,就必须以身作则。     1799年,法军从叙利亚向埃及撤退时,由于鼠疫猖獗,部队中患病的人较多,其它伤病员也不少。因此,拿破仑在撤退的命令中规定,把所有的骡马和车辆全部用来载运伤病员,全体高级将领都要徒步行军,不准有任何特殊。     当时,管理马匹的军官认为总司令应当例外,便去请示拿破仑留下哪一匹马。拿破仑很生气,大声喊到:“全体步行,我第一个先走。难道你不知道命令吗?”这个举动,迅速传遍全军,极大地激励了士气。     以身作则,能使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朝着领导目标的方向转变并发展,能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从而激发他们落实的力量。     为什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度过“三年经济困难”的难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身作则,带头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全国人民做出了榜样,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大家同心同德的结果。     从1959年到1961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的一再发展,加上全国连续三年普遍遭灾,我国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这段时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被称为“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三年的自然灾害是非常严重的。仅1960年秋,全国受旱面积就达到6亿多亩,水灾面积有1亿多亩,再加上虫、风、雹等灾害共约9亿多亩,占全国16亿亩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得1960年的粮食、棉花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油料跌落到建国时的水平,轻工业生产也急剧下降。同1957年相比,1960年全国城乡人民平均粮食消费量减少了19.4,其中农村人均消费量减少23.7。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减少23,猪肉人均消费量减少70。许多地区因食物严重缺乏而相当普遍地发生了浮肿病和其它疾病。如有个叫“武店”的公社,“竟有1034人浮肿,929人子宫下垂,3047人闭经,1016人干瘦。” 许多省份农村人口因饥饿而死亡增加,出生人口大幅度降低。据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减少1000多万。     在“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生存危机,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困难,度过难关。     因为粮食奇缺,所以,首要的措施,就是要求全国人民节约粮食。     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给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和小队级的各级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谈了六个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就是节约粮食问题。毛泽东指示,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每年一定要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     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将每个国民的口粮定量减到最低限度。中共中央紧急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带头,国家干部带头。中南海首先勒紧了裤带。     中南海里,机关干部们吃粮重新定量,先由个人报斤数,再由群众公议评定。毛泽东自报的粮食定量是每月26斤。刘少奇报得最低,只有18斤。周恩来报了24斤。朱德和毛泽东一样,也是26斤。     在领袖们的带动下,中南海的工作人员们都把自己的粮食定量降了下来。     粮食少了,但胃口却没有缩小,人的身体仍然需要营养。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中南海里的炊事员们和广大干部们便采集一切可食的植物,和粮食掺和在一起吃。俗称“瓜菜代”。     中南海里,特别是沿着中南海的外墙,有不少榆树。在榆树长出嫩叶时,他们就把它采摘下来,和在面里蒸馒头。除了采摘榆树叶,他们还到地里挖野菜。只要是能吃的野菜,都上了他们的餐桌。     在困难时期,毛泽东曾有过一餐只吃一盘马齿苋、个月不吃肉、不喝茶的记录。周恩来担心毛泽东的身体,曾关切地劝他吃一点肉。毛泽东知道,其它几位领袖也跟他一样几个月没沾荤了,就反问周恩来:“你吃了吗?”周恩来沉默了。     一天,毛泽东女儿李讷从学校回来,对父亲说:“我的定量老不够吃。菜少,全是盐水煮的,上课肚子老是咕噜咕噜叫。”     听了女儿的话,看着女儿因缺少营养而黄瘦的脸,毛泽东对女儿说,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度难关。要带头,要做宣传,形势一定会好转,要相信共产党。     给自己定量缩减到斤的朱德,也和中南海其它领导一样,靠瓜豆蔬菜来度过了困难时期。他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开荒,种上了一些瓜豆蔬菜和杂粮,并到院子里寻找野菜来吃。他还鼓励孙辈们自己挖洞,饲养了一些兔子,依靠自家的力量,解决粮菜不足的问题。     三年困难时期,党中央始终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不搞任何特殊。     1961年春节前,青海省委知道党中央机关生活艰苦,从青海湖打了2000多斤鳇鱼,送到国务院,说是给周总理送鱼,并请周总理转送党中央。     周恩来得知后立即指示:第一、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困难时期党中央应该和人民同甘共苦,不能接受这样的馈赠;第二、既然鱼已经送到北京,再返回耽搁可能腐烂,就由北京工商局按市场价格收购,随即在市场上出售。结果,中共中央机关和国务院,一斤也没有留。     在领袖们的带领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度过了“三年经济困难”的难关。     看来,想让群众做到的事情,领导者自己要先做到。领导者做到了,群众不会不做。大家同心同德,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落实不了的工作任务。善于发掘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1)    一百多年前的一天,美国总统麦金莱把一封有关战争的信交给了一位名叫安德鲁?罗文的中尉,要求他“必须把信送给加西亚并且要独立完成任务。”     安德鲁?罗文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并且为麦金莱总统带回了宝贵的情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尽管送信的途中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但安德鲁?罗文却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只是忠诚地把信送给了加西亚。     这个故事随着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名篇把信送给加西亚而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阿尔伯特?哈伯德认为,文明,就是充满渴望地寻找这种人才的漫长过程。在这位百年前的出版家眼中,一个组织要想成功,就是要寻找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即具有主动性、责任感和忠诚的人。     做一个落实型的领导,不仅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下属树立落实的榜样。还要知人善任,寻找到具有主动性、责任感和忠诚的员工,并授权给他们,把他们凝聚在组织中,让他们尽职尽责地完成组织的任务,成为落实的骨干。     寻找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说过:“人之难知,海洋不足比其深,山谷不足喻其险,浮云不足拟其变。”     正因为“知人之难”,所以三国的人才学家刘邵在人物志里把“知人”归为最难得的才能。他说:“夫圣贤之所以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以贵,莫贵乎知人。”并提出“知人者智”的论断,即知人是最大的聪明。领导者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最大的聪明”,寻找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呢?     (1)深刻认识知人善任对落实的重要性     古人云:“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古人还说:“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不祥”,就是不吉利,有衰亡的征兆。一个国家有人才而不识,识了人才又不用,虽然用了却不让他担当重任,有此“三不祥”,肯定不会兴旺。事实上,不仅国家这样,任何一个组织或团体都莫不如此。     实践证明,事业的兴衰,政权的兴亡,落实的与否,与人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正像诸葛亮所总结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对于领导者来说,仅仅确立决策目标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要能组织人员来为决策目标的实现而奋斗。因此,知人善任,公道正派地使用人才,就是实现决策目标的组织保障。     (2)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领导者要做到知人善任,公道正派地使用人才,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亲与贤的关系。 “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是两条对立的用人路线。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用人为私,还是用人为公。     “任人唯亲”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人才,而且还必然会形成以亲为贤,以媚为能,以家世资历为依凭的局面。其结果,只能是庸者掌权,媚者当政。     要做到“任人唯贤”,必须不徇私情,不讲情面,出以公心,唯德、才是举。前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宋开元七年,后备官员宋元超找到吏部,自称是当朝宰相宋璟的叔父,希望优待安排一个官职。     宋璟接到呈报以后,立即指示吏部:“此人系我叔父不假,他若不提与我关系,尚可公事公办。既已提起,岂不是走私人门径。请取消其后备官员资格,令他回家老实耕种。”     结果,宋元超后备官员资格被取消,回家老实种地去了。     像宋璟这样在用人方面不循私情、秉公办事的人不仅历史上有,现代也有。比如,朱镕基。在他到上海当市长时,他曾对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侄子朱匡宇说:“匡宇,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朱镕基果然说到做到,在上海的四年里,朱匡宇没有得到任何提拔。     二是德与才的关系。在选才用人问题上,许多领导者最感困惑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事实上,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关键是要牢记“德才兼备,不求全责备”这九个字。     “德才兼备”是选拔使用人才的理想标准,按照这个标准选拔使用人才,一定能保证人才的质量。但在具体选才用人的实践中,每个人的“德”与“才”水平实际上是不平衡的,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恐怕为数不多。鲁迅先生就曾幽默地说:“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很有限。”因此,领导者在选拔使用人才时,不要一味地去追求“完人”、“全才”,而是能够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一般来说,求“德”,要看大节,赦小过;求才,要看其是否能胜任本组织的工作,以及他是否比同层次的其它可选人员更胜一筹。     三是长与短的关系。许多领导者常常感叹没有可用的人才。实际上,不是没有可用的人才,关键是他不大懂得用人的长短之道。如果他能懂得用人的长短之道,那组织里的人都是可用之才。明朝吕楠在其泾野子?内篇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户人家有五个儿子,老大老实,老二机灵,老三眼瞎,老四驼背,老五腿瘸。这五个孩子,除了老大和老二,其它的都不健全。但他们的父亲却很懂得用人之道,扬长避短。他让老实的务农,机灵的经商,眼瞎的按摩,驼背的搓绳,腿瘸的纺线。结果各得其所,全家衣食无忧。     实际上,所谓人才,也有其擅长的特定领域。假如把他放置在他不熟悉的领域,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正像清代诗人顾嗣协在杂兴诗中所写的:“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领导者应该记住这样两句话:“人才放错了位置就是垃圾”;“世上之人,各有所长,也皆有其短,只要能扬长避短,兼收并储,天下都是可用之人。”     四是职与能的关系。职,就是职位;才,就是才能。正确处理职位与才能的关系,就是要求领导者在选拔任用人才时,要能“因事设人,量才任职”。这就是说,要先有职位后选人才,不能先选人而后设岗。而且,职务的高低和才能的大小必须一致。     人才只有得到了与自己的才能相适应的职位,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落实好。     (3)善于发掘潜在人才     有的领导者常常感叹自己的单位里没有人才。事实上,并非是没有人才,而是他不善于开发人才。高明的领导者是能识才于未显之时的。列宁就能开发潜在的人才。善于发掘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2)    在第八届苏维埃代表大会期间,列宁同其它代表一道唱歌。其中一位名叫阿法那西耶夫的代表给众人演唱了一首“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的俄罗斯民歌。他的歌声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列宁看到这种情形,高兴地走过去同他握手,并问他在哪儿学过唱歌。阿法那西耶夫告诉列宁,他没有学过声乐。     第二天会议休息时,列宁找到阿法那西耶夫交给他一封信,信是写给莫斯科音乐学院裴恩堡教授的。信中写道:“请您接见阿法那西耶夫,并听一听他的歌声。我建议接受他到音乐学院学习。致以

    注意事项

    本文(《关键在于落实》 诠释落实的真谛.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