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docx
贵州省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团队名称: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 带头人: 夏五四 承担学校: 贵州民族学院 填 报 日 期: 2010-04-04 贵州省教育厅 制二一年四月申报材料目录贵州省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151. 近5年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132. 近5年承担的教改项目133. 部分教师、学生获奖一览表134. 报贵州省省级教学团队支撑材料135. 部分获奖证书13(1)1991年首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奖证书13(2)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46. 团队带头人部分证书复印件15(1)学位证书复印件15(2)职称证书复印件16(3)国家体育总局领导评价17(4)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奖187. 贵州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证书复印件198. 近期部分学术论文21附件2-1:贵州省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团队名称: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 带头人: 夏五四 承担学校: 贵州民族学院 填 报 日 期: 2010年04月 贵州省教育厅 制二一年四月填 报 说 明本任务书中提出的“今后建设计划”的基础上,由各有关高等学校组织专家论证后填写。任务书着重填写作为省级教学团队,今后三年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兄弟院校培训教师,对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进行探索等方面将要开展的工作,不包括立项前团队自行建设的已有成果。一、团队简介(申报理由)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贵州是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多彩,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继承与发展我省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内容是研究和挖掘我省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并结合国情省情及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促进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传承而进行研究,解决贵州这样一个相对落后,欠发达、欠开发省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贵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体育学科始建于1993年,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07年为校级重点学科。本学科已经为贵州省各级教育部门培养了13届毕业生,共705人,为我省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教育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集省内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研究学科。以夏五四教授为带头人的教学、研究团队在多年来从事教学与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忠于民族体育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具有开拓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团队主要骨干由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研方面有深入研究的相关专业教师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7人,3人具有硕士学位,5人为在读研究生平均年龄41岁。团队人员结构合理、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年富力强,真正做到了传、帮、带,承担着本科生系列主干课程及实验,每年教学工作量7000学时以上。团队建设成绩突出, 1人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及省管专家,3人先后分别入选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1人为校级教学名师。团队十分重视打造和彰显民族体育特色。明确了以特色求生存、谋发展的办学思想,以突出“民族性”为核心,将少数民族体育纳入课程体系,在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高脚竞速、珍珠球、蹴球、押加、民族式摔跤等项目)同时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理论课程,并在全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将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观赏性较强的抢花炮、高脚竞速、蹴球、珍珠球、民族健身操等项目列入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喜好、组成兴趣选项班和特长班。在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科研、训练、竞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团队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近五年来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教学科研方面先后承担国家民委课题2项,科研经费累计31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 余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有11 篇。 团队五年来指导学生论文350多人次,指导的学生获国家专利1项,获省科协和科技厅首批创新基地建设单位,有效地培养本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团队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主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精品课程1门、校级教改项目4项,获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 主持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器材高脚杆的改革,已得到国家民委和省民委、省体育局和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拟用于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使用。24二、团队带头人姓 名夏五四性 别男出生年月1954.5民 族汉政治面貌中共党员高校教龄3最终学历(学位)本科职称/职务教授/院长专业体育联系地址、邮编贵阳市花溪贵州民族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邮编:550025办公电话3610585移动电话13984092666电子邮箱xws195454主要学习、工作经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学习、工作内容及岗位1978年-1982年北京体育大学学习1994年-2002年贵州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2003年-2005年贵州省体育馆馆长2006年-2007年贵州省老年人体育指导中心副秘书长2007年-2009年贵州民族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所承担的团队建设、管理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以夏五四教授为带头人的教学、研究团队在多年来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忠于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具有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队伍。团队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获国家级论文二等成果奖一项,科研经费累计310万元。团队5年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350多人次,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1项。有效地培养本学科大学生发现、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团队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主持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教改项目2 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1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获1个第一名,3个第五名,1个第六名,大学生省级比赛11个第一名、15个第三名,2个第四名。三、团队组成1本教学团队共 21 人(含团队带头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19人,占 91%,兼职教师 3人,占 14%,教授4人,副教授10人,硕士3人。团队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序号姓 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称高校教龄讲授的课程(学时/年)及承担的主要工作1夏五四1954.5男本科教授3体育创新学2郭颂1956.9男本科教授30民族传统体育3王建中1962.9男本科教授22民族传统体育4黄咏1964.5女本科教授25民族健身操5毛骥1962.11男本科副教授24民族传统体育6雷邦齐1962.4男本科副教授25民族传统体育7赵波1970.7男硕士副教授16民族传统体育8陈强1964.1男本科副教授24民族传统体育9杨正光1966.2男本科副教授23民族传统体育10王南童1971.2男研究生副教授17体育教育理论11杨世如1964.9男本科副教授23民族传统体育12刘继鑫1972.3男本科副教授15民族传统体育训练13田萍1962.9女本科副教授27民族传统体育14余刚1968.10男本科副教授8民族传统体育15韦佳1981.6女研究生讲师5体育社会学16刘柳1977.2女在读研究生讲师10民族传统体育17任廷1976.4男在读研究生讲师8民族传统体育18宋碧波1976.5男本科 讲师10运动生理19薛勇1978.3男在读研究生讲师8民族传统体育训练20林晓滔1977.12女在读研究生讲师10民族传统体育21吴军1981.7男在读研究生讲师7民族传统体育四、教学改革及成果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1. 专业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依托贵州省情,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整理、挖掘、研究和总结,将这些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闪光的元素进行提炼,使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化,使其进校园、进课堂,得到有效保护与继承。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放眼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构建民族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及人才培养平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将民族传统体育元素在学校体育中进一步开发、选择、加工和教材化,构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为民族体育走进课堂提供理论和人才支持;通过民族体育理论知识的讲授,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在民族传统体育上的创新潜力,最终可以让学生的掌握基本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并结合实践,形成实际的能力,部分学生还可以将创新的原创物化成样品或成果;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挖掘、整理,构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 团队设置特色有明确的远景目标和业绩目标。以贵州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为共同目标可以激发团队的激情和向心力,通过建设,打造一支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科研水平领先的教学团队。结构合理、知识技能互补。团队中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职称10人,硕士学位教师3人,讲师7人 。教师年龄结构中,50岁以上的2人,40-49岁的9人,30-49岁的7人,30岁以下3人。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做到了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具有较高的整体教学水平。学科结构、学缘结构优良,团队有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贵州大学等高校中的青年骨干;学科边缘杂交,拥有体育教育、体育、体育管理、田径、篮球、武术、足球、体育创新等专业人才。(1)有效的领导。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夏五四教授是省管专家,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具备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他治学严谨,坚持在专业课程教学第一线,有着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这有利于团队的绩效产生乘数效应。(2)教学与科研并举。团队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大部分从事一线科学研究,承担着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可喜成果。(3)良好的运行机制。团队有着较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实行带头人负责制,课程负责人落实实施,制定有着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督教制度及公开透明的激励制度。建立了全通道型的沟通方式,使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3. 课程特色团队教学系列课程涵盖民族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系列主干课程及实验26门。建院以来共有13届毕业生,向省内各民族地区输送了700多名毕业生,且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3. 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1)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对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设计和修订,使新的人才培养计划能体现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人才培养计划具有“弹性、灵活、兼容”等特点。以提高毕业生岗位竞争力为目的,加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形成了一个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点较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2)配备一流师资队伍:经过近年来的培养、引进和优化,团队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好、学历层次较高、学科背景强和学缘结构广的高效精干的教学团队。多年来,团队教学坚持教授、副教授必须上一线讲台为本科生授课,确保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3)重视教材建设,打造专业精品课程:选用教材90以上是统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积极组织部分教材的编写任务。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级精品课程,加以示范与推广。现有校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形体训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教改项目。(4)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团队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先后获得国家专利;积极组织学生申请承担校级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让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跟随教师开展科技活动和各种支教活动。 (5)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长效机制 :在2006年第六届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竹铃鼓获表演项目金奖;板凳拳获表演银奖;珍珠球两个第一名(男女队);蹴球两个第三名(男女队);2009年全国射驽邀请赛一金两银;2008年全国民运会蹴球第六名;珍珠球第六名。(6)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视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本科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与改革,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实验室。积极进行实验基地的建设,现有8个教学实习基地和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少数民族体育体育训练基地” ;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科协“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实践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省级以上获奖情况时间奖项名称及等次获奖者颁发部门1991年首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夏五四贵州省科协1993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夏五四国务院1999年省管专家夏五四贵州省委省政府2006年省民运会竹铃鼓表演金奖黄咏第六届省民运会组委会2006年省民运会板凳拳表演银奖王云松第六届省民运会组委会2006年省民运会蹴球第三名罗克兴第六届省民运会组委会2008年“嵌入式健身器”创造成果三等奖夏五四中国创造学会2008年奥运会火炬手夏五四中国奥委会2009年创造教育杰出贡献奖夏五四中国创造学会2009年全省射弩邀请赛金牌罗德虎全省邀请赛组委会五、未来三年建设目标(请列出分年度建设计划,能量化的请量化)(一)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梯队建设、运行机制等)1. 专业结构团队现有1名专业带头人,13名骨干教师,3名兼职教师。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目标是支持青年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和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进修。2. 学历层次2010年使拥有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40%,2011年达到50%,2012年达到6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三人。3. 梯队建设鼓励与支持教师参与教学、实践、创新、科研活动,支持年青教师深入田野调查、参加学术会议、与其他民族高等学校的教师交流经验,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利用学校的有关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材竞聘教学、科研带头人。3. 运行机制聘请国内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或开设讲座。通过三年时间的发展,形成一支以优秀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学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二)团队水平的提高(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科研能力及科研转化教学等)1. 教学研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每年组织课程组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每1年修订一次专业培养计划,每2年修改一次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以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相结合,提供更大的学习自由度,满足大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需要。2. 重视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把民族传统体育与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三年内,80%以上专业系列课程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制作多媒体课件,网络版试题库等。(三)教学水平的提高(教授给本专科生授课、团队内课程分担情况、教学效果等)本科教学过程本身就内含着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基于这种共识,团队在抓教学质量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团队的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高学历教师都为本科生上专业课,其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要求教授、硕士把他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开阔学生的学术眼光和视野、进行学术熏陶。我们的实践表明,通过启发式的案例教学,不仅使同学们深刻领会到学习该门专业课的真正目的和用途,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生动又直观,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团队的影响辐射能力(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为兄弟院校培训教师)本学科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在省内首先开设了体育创新学、综合实验课程;聘请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池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小民等专家为我校的客座教授,并定期邀请这些专家来校讲学。团队积极主持参加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一是 “在本科生中普及专利知识提高学生专利意识和创新能力”此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技能得到提高,学生研制成功了“一种搏击用前臂护具” 并申报了国家专利;第二项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器材高脚杆的研究”,目前器材研究已获成功,申报国家专利并得到国家民委和省民委及省体育局有关领导的认可,是贵州为2011年全国民族运动会做出的积极贡献。近年来承担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其中2008年获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三等奖嵌入式健身器,已获国家专利,在国家专利公报上介绍推广。2008年少数民族体育教材获教育部推荐教材;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教学名师1名。积极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到相关大学选修课程学分和学习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2010年,选派了1名二年级学生前往韩国大学跟班学习一年。六、团队建设保障条件和具体措施1. 团队建设保障条件团队在稳定现有教学人员数量的基础上,加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在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中压担子,让年轻科研人员承担相关专业系列课程和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研究。近5年来,积极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选派2名中青年教师分赴国内名校高访。现有1名青年教师正在国内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团队利用学科优势,为完善教学与研究平台,先后派出26人次外出进修,接受省内8人次来校进修学习。2008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承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练员培训班”,接受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在职中青年骨干教师,以推动国内民族体育教学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专业修养。2008年承办了全省大学生游泳比赛。2. 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1)学校已连续3年每年对团队建设投入15万元用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师培养等。(2)2010年国家投入经费290万元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实验室建设中。(3)每年送一名教师到名校高访。(4)每年送3-5名老师参加全国重要学术会议交流。(5)每年组织运动队参加教育厅、教育部组织的各种比赛。(6)每年向国家专利局申报2-3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器材专利七、经费开支和预算经费来源额度(万元)总计(万元)省里资助资金22.043.0学校配套资金21.0支 出 科 目金额(万元)用 途 说 明教师培养11.0用于派出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学科建设10.0用于学科的发展规划、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图书资料4.0用于增定相关学术期刊、图书资料等学术交流5.0用于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科研活动差旅费外聘专家4.0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作短期工作、访问办公耗材2.0纸张、打印墨粉、移动存储器等耗材教学软件3.0用于购买相关教学软件、研制试题库等学生实践活动2.0用于相关实习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等其它2.0其它不可预见费用八、评价、推荐意见教务部门评价意见我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在多年从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忠于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具有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队伍。团队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效果显著,获得多项教学和科研奖项。因此,同意推荐该团队参评贵州省优秀教学团队。(公章)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学校推荐意见同意推荐。校长(签字) (公章)年 月 日专家组意见: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教育厅意见: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九、报贵州省省级教学团队支撑材料1. 近5年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1)国家民委课题“在本科生中普及专利知识提高学生专利意识和创新能力”(2)国家民委课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器材高脚杆的研究”2. 近5年承担的校级教改项目(1)教研组教学形式在学校体育学中的应用(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3)多媒体技术在足球教学中的运用(4)拓展训练在普通高校中的研究3. 部分教师、学生获奖情况4. 部分获奖证书(1)1991年首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奖证书(2)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5. 团队带头人部分证书复印件(1)学位证书复印件(2)职称证书复印件(4)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证书复印件(3)省管专家证书复印件(5)国家体育总局领导评价(4)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奖(5)(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证书复印件十、 近期部分学术论文1 郭颂,合理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72 吴文丽,对体育高考生准备运动的初步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2005, 13 刘继鑫,对1990年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成果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9. 4 刘继鑫,关于贵州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2005,2. 5 雷帮齐,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高校体育文化的互动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6 王建中,浅析黔东南苗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 3. 7 黄咏,黔西南民族体育旅游的文化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2005,2. 8 黄咏,论黔西南州民族体育项目的健身价值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39 黄咏,论西部地区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思路J,贵州布依学研究,200510 宗春林,论民族体育的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2006.211 雷帮齐,班主任工作的思考,独立学院论坛,2006.312 黄咏,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于健美操的相融性和共通性M,贵州世居民族研究,2006.213 黄咏,浅析西部地区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思路J,布依学研究,2006.814 陈强,浅议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贵州世居民族研究,2006.215 宗春林,论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M,贵州世居民族研究,2006.216 崔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贵州体育科技,2006.317 赵波,教练员专业自我发展探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增刊18 薛勇,略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课J,运成学院学报,2006.219 薛勇,论高校健美操对全民健身的作用J,教育研究与探索,2006.520 刘继鑫,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工作探析,独立学院论坛,2006.621 吴文丽,对老年体育锻炼问题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体育教学学报,2006, 7. 22 吴文丽,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及健康保障对策的研究J,才智理论,2006.723 余刚,论讲解与示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论丛,2007.224 赵波,对两期奥运争光计划对比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 刘柳,浅谈健美操专项班学生表现力的培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426 刘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比赛规则及裁判法探析J,中国教师,2008.727 林晓滔,对我国高校拓展性课余体育竞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28 赵波,体育竞赛的现状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29 赵波,对我国高校拓展性课余体育竞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30 余刚,浅论推铅球的训练方法J,中国教育与探索,2007.231 薛勇,民族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832 余刚,贵州民族体育的传统性与地域性研究J,魅力中国,2009, 5. 33 余刚,试论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世界,2009.834 郑宁,谈心理学教师情绪控制的重要意义J,考试周刊,2009.435 薛勇,对贵州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研,2009.336 杨世如,拓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空间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37 杨世如,苗族独龙舟竞渡的体质人类学分析J,体育科学,2009.738 夏五四,民族院校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职能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9, 4. 39 夏五四,贵州台江民族舞蹈“反排木鼓舞”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40 夏五四,论我国武术文化发展中的传统身体观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8.141 夏五四,民族健身操在贵州民族学院开展的必要性J,中国体育教育学报2008. 1042 崔周,篮球移动技术与教学训练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243 赵波,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分析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