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出版物流管理资料.docx

    • 资源ID:1726982       资源大小:103.51KB        全文页数:5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出版物流管理资料.docx

    “出版物流管理”课程大纲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编辑出版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了解物流科学一般理论和基本原理及其有关技术,而且对我国出版物流系统的库存管理、配送制、运输网络等具体的业务和我国出版物流系统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的特点和改革措施等有比较全面的掌握,以培养学生运用物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和思考我国出版物流中的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二、主要章节n第一章 物流与出版物流引论n第二章 出版物流基本业务管理n第三章 出版物流配送管理n第四章 出版物流成本管理n第五章 出版物流信息管理n第六章 书业企业经营与物流服务竞争 第七章 出版业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 三、平时作业Ø 分小组进行文献调研、课堂演讲交流: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中的物流管理状况Ø 分小组进行市场调研、课堂演讲交流: 武汉市出版物流市场调研(第三方物流、需求方与供给方状况等) 四、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成绩与上课情况,占总成绩的5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45%。课外拓展阅读三类参考书籍Ø 关于物流管理的系统性书籍 王槐林,刘明菲. 物流管理学.武汉大学大学出版社,2002 李培亮. 物流作业方法.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许胜余.物流配送中心管理.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Ø 关于物流战略与企业发展的书籍 (英)克里斯托弗.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3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徐文静.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Ø 关于物流管理实战与物流师方面的书籍 仪玉莉,刘洪斌.高级物流师.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宋传串.高级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证问答.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一章 物流与出版物流引论§1 物流与出版物流引论§1.1 物流的概念解析§1.1.1 从字面来理解“物流” “物” 指一切以地球为参照系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 依据“物”的不同来认识物流: 电器、服装、日用百货、药品、废品回收等物流,当然也有出版物物流。“流” 指以地球为参照系的“物”的物理性运动,即时空位置的变化。 依据“流”的范围来认识物流: 宏观物流微观物流, 社会物流企业物流 一般物流行业物流, 国际物流区域物流 依据“流”的领域来认识物流: 生产领域中的物流: 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按工艺流程要求运动;流通领域中的物流 :是当前物流中¡°流¡±的一个重要领域; 销售领域中的物流: 面向顾客的进货、备货和退货。§1.1.2 从发展历程看“物流”内涵的演变 1、20世纪20年代前后:美国产业界和理论界对物流经济活动和理论的探索物流概念的启蒙阶段。 1915年美国市场营销学者Arch W.Shaw在其书市场营销中的一些问题中指出:市场营销中有两类活动,一是创造需求,二是物质实体分配(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 1905年美国军事后勤派 Chauncey B. Baker在其著作军队和军需运输中从后勤的饿角度提出物流(Logistics)概念,是“与军备的移动与供应有关的战争的艺术的分支”。2、20世纪的二战期间:美国、英国军事兵站¡°一体化¡±后勤实践活动,大大充实和发展了军事后勤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人们对综合物流优势的认识 ¡ª¡ª发觉¡°物流¡±的优势需要通过对其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管理方能充分体现。3、20世纪50-80年代:物流理念从美国走向世界,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形成和发展了物流管理学、物流学派、物流产业和物流领域。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经济的黑色大陆一文,提出物流是降低成本的最后领域,进一步引起和促使产业界和理论界对分销领域物流管理的高度重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从美国导入“物流”概念,积极实践,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纷纷诞生,70年代达到高潮,丰田公司创造了准时化生产技术(Just in time,JIT),出现了许多物流理论的科学认识和管理方法,企业内部物流理论发展迅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60年代出现了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80年代产生了物资资源配置技术(Distribution Resources Planning,DRP)等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信息系统。4、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此,进入现代物流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从日本导入“物流”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和经济高速增长,物流理论与实践发展迅速。5、 20世纪80年代中期:物流朝纵深方向发展;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兴起,进一步导致物流的专业化、技术化和集成化,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物流是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6、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供应链物流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物流管理的联合化、共同化和集约化。出现了LRP(logistics resources planning)和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1.1.3 从物流协会发展看“物流”内涵的演变Ø 1963年 美国成立了世界第一个物流专业人员组织¡°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NCPDM)Ø 1985年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 更名为 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LMØ 2005年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 名为 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 CSCMP§1.1.4 物流与流通的关系 1. 区别: 物流贯穿社会再生产三大领域,即生产、流通 和销售; 流通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2. 联系: 由于流通是由商流和物流两部分组成的,因此,物流只是流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1.5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 1. 管理上: 传统物流只注重各个物流职能(局部观), 现代物流则强调各物流职能的协调性(整体观)。 2. 地位和作用上:传统物流被视为企业经营的附属(被动性),现代物流则对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在战略上能够具有能动作用(主动性)。 3. 性质上: 共有的性质有规模化、产业化、网络化;现代物流独有的性质有信息化、系统化、标准化、集约化、协同化等。§1.1.6 物流的定义 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已于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对物流的定义是: “物流是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物质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1.2 物流的价值 §1.2.1 物流的时间价值(Time Utility) 它是指“物”从供应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 时间差创造的价值,称 做“时间价值”。具体表现: (1)缩短时间差创造价值 “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似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 自行增殖就越大。”(马克思)物流周期的结束是资金周转的前提条件。 (2)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解决生产的集中性与需求的经常性矛盾。 例如:新华字典. 一次性大量采购,储 存,分期发货,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3)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 例如:年历 §1.2.2 物流的空间价值(Place Utility) 从理论上讲,物流的空间价值来源有三个方面:Ø 产销上存在的空间距离是物流价值产生之处。Ø 物流客户服务通过扩展企业的市场边界来增加产品或服务的 价值,而扩展市场边界的表现之一就是通过物流活动来转移产品或服务所处的地点。Ø 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价值,通过物流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到高价值区,便可以获得价值差,即“场所效用”。 物流空间价值实现的具体形式:Ø 将商品从生产集中地运到分散需求市场Ø 将商品从分散生产地运到集中需求市场Ø 将商品从价值低区运送到价值高区,或发往潜在需求市场,以发掘和开拓市场。 由此,物流还可以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目的下, “物”与“流”的有机结合,使“物” 从供应者到达需求者的物流性运动,是一种创造 “物”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经济活动”。§1.3 若干物流科学基本理论认识§1.3.1 “商物分离”学说 早期:“商物合一”商流途径与物流途径不分离是重叠,物流效率低。随后:“商物分离”将复杂的多方面的商流途径,跟很多通过同一途 径的物流途径相互区别,以发送中心的设置为契机,将物流途径从商流途径中分离开,规定一个合理的物流途径,提高物流的效率。意义:“商物分离”的认识与实践是现代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在商品流通中,“集中与分散”的内在辨证关系体现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就是“商流分散、物流集中”这一商品经济发展规律: “商流分散”有利于通过竞争促进市场的繁荣;“物流集中”有利于通过协作提高社会物流效率。 §1.3.2 “第三利润源”说 在1970年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把他的著作流通费的副标题写作“不为人知的第三利润源泉”。从此,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的提法流传开来并逐渐成为共识。 通常,把销售部门提高销售额得到的利润作为第一,把生产部门降低成本所得利润作为第二,把由物流部门降低成本而得到的利润列为第三。 当时强调“第三利润源”的背景:技术进步使生产成本降低空间越来越小,也使产品质量本身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市场竞争加剧。而有效的物流可以: (1)降低企业总成本物流占企业成本的份额较大 (2)扩大市场销售物流服务竞争优势§1.3.3 “效益背反”规律(二律背反”) 该规律是指物流系统中各个职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相关性,即在追求一种物流职能要素的效益时,另一种或几种职能要素的效益就会下降。例如:在一个物流区域中,削减仓库数量,必然导致两仓库之间运输距离加长,增加运输的费用。 这个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在改造物流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到物流系统要素间的这种内在联系,进行物流系统总成本分析和管理,实现物流整体的合理化。§1.3.4 “黑色大陆”说与“物流冰山”说u 美国管理学权威德鲁克曾指出:“流通是经济领域的黑色大陆”。其泛指的是流通,但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所以,“黑色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其含义指: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很多,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启迪作用。u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反映物流成本的全貌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冰山一角”。 u 西泽修教授用物流成本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德鲁克的“黑色大陆”说,强调物流领域存在着研究与开发的潜力。 §1.3.5 成本中心说、利润中心说、服务中心说 对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的不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物流观念:Ø 物流成本中心说(传统的物流观念) 物流只是企业成本消耗环节,是企业附属的部门。Ø 物流利润中心说(以日本为代表) 物流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Ø 物流服务中心说(以欧美国家为代表) 物流能够为企业赢得服务竞争优势,进而稳定和扩大市场份额。§1.4 出版物流管理的几个基本概念 §1.4.1 出版物商品流通 出版物从出版社生产出来,在还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之前的整个买卖过程,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出版物交换连续进行的整体,它由购进、销售、储存、运输四个主要环节组成,其中前两者是商流活动,后两者是物流活动。 购进:出版物流通的起点,以货币为手段取得图书商品; 销售:出版物流通的终点,将图书商品转化为货币; 运输:出版物商品在流通中的位移,弥补图书生产与销售 的空间距离; 储存:出版物商品在流通中的停留,弥补图书生产与销售 的时间距离。§1.4.2 出版物流的内涵与外延 出版物流¡ª¡ª是出版物及其原材料由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流动,是出版物储存、运输、包装、装卸、搬运、配送及其信息处理等系统和相关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Ø 广义“出版物流”具有前瞻性。它不仅指要包括印刷、出版、发行和销售物流,还可能和应该整合图书、电子音像、期刊等多种出版物物流。Ø 狭义的“出版物流”具有现实意义。在现实中,只是指出版物(主要是图书)从出版社到终端读者之间的物流活动。因此,本课程大多数内容立足于此概念。§1.4.3 图书商流与图书物流的关系| 图书商流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图书商品所有权发生转移、 价值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又可称为图书商品的“价值流” 图书物流是指图书商品以实体形态流转的过程,而图书实体承载着图书商品的使用价值,故可称图书商品的“使用价值流”。 | 图书商流与图书物流的关系是前提与条件的关系:商流是物流的存在前提,没有商流就没有物流;而如果没有物流作为条件,即使发生了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商流活动和商品流通都不能最终完成。| 一个完整的图书商品流通概念和过程是由图书商品的商流与物流共同构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并且商流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必须与物流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相适应。§1.4.4 出版物流管理的涵义§1.4.4.1 出版物流管理的概念 出版物流管理就是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对各项出版物流活动(包括仓储、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配送和物流信息等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统筹规划:物流建设和实施往往涉及资源多、部门多、时间长,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规划。组织实施:计划后就要面对企业、市场和供应链众多成员企业组织和协调各项物流活动,进行专业化和综合化管理。§1.4.4.2 出版物流管理的特征Ø 系统性:从系统的角度考察各个物流活动,以系统整体最优为目标进行规划和制度选择。Ø 综合性:物流管理实践中要用到经济学、运筹学、企业管理、系统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等理论、方法和技术。Ø 现实性:出版物流管理中要考虑出版企业的实际状况及其历史成因,出版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系统的先进性改造等都要根据人力资源、资金效率、出版企业战略规划等具体情况进行切实有效的方案选择。§1.4.4.3 出版物流管理的作用 出版物流管理就是运用一定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出版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其在出版企业经营中应发挥的作用主要是:Ø 保障出版物供应,满足出版物市场销售需求Ø 提高出版物流服务水平,提升顾客价值和企业美誉度Ø 提高出版物流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1.4.4.4 出版物流管理与其他出版学科关系出版物流管理是出版发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门对出版物流环节进行系统而具体的研究,是出版学科体系中一个必要组织部分。它与出版学、出版营销学和出版企业管理等学科关系密切。出版学是研究和探讨整个出版系统中包括编辑、印刷和发行各主要活动规律的一门先导性学科。其中一些出版业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出版物流的研究和探讨具有指导作用。 出版营销学是主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销售,内容包括需求创造和商品分销物流,后者是站在营销角度看待物流;而出版物流管理是从物流的角度全方位考察物流问题。出版企业管理是围绕着企业的经营发展所进行的体制、机制、制度和组织等方面的管理;出版物理管理则是企业物流业务管理和企业物流供应链战略管理。§1.4.5 现代出版物流的主要特征1. 目标整体性:从系统的角度、以整体效益最优为目标来规划出版企业物流活动,而不因单个物流环节的最优而损害企业整体效益。2. 功能集成性:不再局限于物流活动的具体操作,而着眼于将物流纳入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来考虑。功能多样化并与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集成,使企业上下游能够衔接。3.手段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系统内信息的有效交换,提高效率.4. 服务系列化:除了提供物流基本服务,还向上延伸至市场信息调研、图书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图书配送、货款回收与结算和物流培训等增值服务。5. 作业标准化:作业流程、操作的程式化和规范化,减少标准差异造成的兼容障碍和成本浪费。6. 反应快速化:通过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对市场和用户需求实现快速响应。7. 组织网络化:构建高效的出版物流网络体系,既有相当的辐射面,又有较高的物流运作水平。§1.5 我国出版物流的发展历程 §1.5.1 第一阶段:新华书店储运渠道 Ø 全国新华书店的创立初期,实行编、印、发一体化的事业体制,以计划分配为主,储运工作处于摸索起步阶段。Ø 1951年,新华书店进行了第一次大的行政事业改革,编、印、发分家,撤销北京新华书店总管理处,出版部成为人民出版社、印刷部成为新华印刷厂,发行部并入总店。Ø 图书发行业在新华书店总店领导下,设立管理东北、华北、中南、华南、西北、西南等区划的总分店及行政区划的省、市、县新华书店,专门负责书籍和教材课本的发行工作。§1.5.1 第一阶段:新华书店储运渠道 曾经的辉煌: 经过自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近30年的建设与发展,全国新华书店储运网络不仅规模庞大、组织严密、履盖全国,而且颇具效率,这在世界出版物流发展史上也是屈指可数和堪称一流的。 §1.5.1.1 新华图书储运网络的历史形成与特征Ø 图书发运网构成环节: 发运、转运(包括中转、分发)和收货Ø 图书发运系统发展影响因素: 出版发行事业的繁荣发展、 出版发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变化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客观水平1.新华图书储运网络组建方式Ø 历史背景:1950s初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市场经济,交通条件有限Ø 组建原则:¡°图书储运工作与一般商品储运工作既有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Ø 组建方式:基于这种认识和指导原则,全国新华书店总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领导下,在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自成立那一天起开始构建全国图书储运网络,自上而下,先是六区总分店,后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店,最后是地市、县店。 总之,立足于图书商品的特殊性,由中央组织推动,地方参与,通过行政管理和强制性、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垂直建成。 (1) 图书中转网的历史形成 原因:当时,全国有60%的县级图书销货店不在铁路沿线上,不能垂直发货;联运涉及面广、管理不力,费用 高。 措施:1952年,设在原各大行政区的新华书店总分店在各级新华书店的配合下,统筹计划在系统内部自办中转,即把一次不能直达的,都由中转站所在地的各级新华书店负责转运,把铁路、公路等由本系统自行连接起来了,形成全国的图书中转网。这有助于节省开支, 加强管理,加速图书流转。 至1990s,新华书店系统有中转店约200多个,已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中转网。(2) 图书分发网的历史形成Ø 分发形成原因:1981年,为解决图书直发范围广、点多、分散、运量零星、与铁路运输集装化和大件化发展不适应,以致出现发运店图书发不出去又不进来的局面。Ø 分发业务内容:在全国推行二级分发法,即发运店把一个地区若干收货店所要书,先集中运到二级分发店,然后再由分发店发给分发范围内各收货店。 1987年省级店之间的¡°邮包二级分发¡±。 1988年实行的省级店之间的二级分发。Ø 集运分发的优点:直发店减少,发运量相对集中,减少铁路拼装待运时间和途中倒车换装的次数,缩短了发运周期。 据新华书店总店1991年编印的图书运输手册统计,至1990年底,全国新华书店储运网络拥有:Ø 省级发运店32个Ø 转运店265个(其中:一转店213个、二转店52个)Ø 收货店约3000个 (其中:铁路发货直达店893个,占30.8%;铁路运输一次转运到达店1597个,占55%;铁路运输二次转运到达店185个,占6.4%; 邮政发运点227个,占7.8%。)也即是,面向全国发运的图书90%以上的收货店可通过铁路发运,60%以上的收货店可通过新华书店自办转运收货。2.图书储运网的运行建立严格的发货中转(分发)收货的责任体系和具体业务的组织、要求与管理的一致性,保证了全国图书储运网络的有效运作 。(1)全国图书储运网络的发货中转(分发)收货的责任体系统一要求:Ø 明确货物运到期限Ø 统一发货原则 Ø 规范差错事故责任及处理办法(2)统一协调管理:定期编发全国新华书店运输手册,及时印发“收书 网点及运输路线变更通报”,以及指定和实施各环节业务的具体操作要求等。(3)统一的转运费用结算方式(以中转费为例)Ø 费用构成:中转费=运费+手续费+杂费(+破包加固费)Ø 费用计算:手续费和破包加固费是按全国统一规定执行的;运费和杂费则根据中转店的情况,由省级店分片报请各片主管核定并通报各地执行。Ø 中转运费计算(a)“一店一价”法: 每件运费=运费率(元/吨公里)X 里程(公里) X 0.015吨(每件按15公斤) (b)“平均运价”法: 第一步:用“一店一价”法清算出每个收货店的每件运费 第二步:每收货店全年的运费=每件运费 X 全年运件数 第三步:发运店用于周转各店的运费之和=各收货店全年运费之和 第四步:求各收货店全年收货件数之和 第五步:每件平均运费=发运店用于周转各店的费用之和 / 件数之和3.具体作业规范:Ø 规范目的:全国图书储运网络是一个巨大系统,站多、面广、线长、节点多,如果没有统一的发运作业标准供全国发货店、中转店、收货店共同遵守,其混乱和无效可想而知。为此,为保证全国图书储运网络的整体发运质量,系统内共同制订并遵循规范、统一的发运作业流程与标准。Ø 规范内容:规范了发货作业流程以及每一环节作业的作业要求: 制票制签配发包装理包托运 4. 储运网络的组织管理Ø 新华书店总店通过全国性的分级建设、分片管理的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的系统性构建,对全国新华书店图书发运网络体系进行统一协调和集中管理,这些是全国储运网络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Ø 1991年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新华书店图书发运工作办法明确规定: 全国新华书店图书储运工作,由新闻出版署宏观管理和领导,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图书发运政策、法规和制,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华书店之间及新华书店系统与其他系统、部门的关系,委托新华书店总店储运公司和上海发行所,对各地新华书店储运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全国新华书店图书储运网,实行南北两片的分片建设、分级管理。 (1)分片建设。 中国大陆地区,按行政区划分为北片、南片,北片包括华北、东北、西北三大行政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沿相近再加上山东省、河南省,由新华书店总店储运工作协调管理。南片包括华东、中南、西南三大行政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山东省和河南省),由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协调管理。(2)分级管理。从地域按南、北分片,从业务职能按发货店、中转/分发店、收货店建立的全国图书储运网络,组成层级清晰、权责明确、条块结合、垂直管理的网形结构 。§1.5.1.2 新华图书储运网络的现状与原因分析1. 现 状 Ø 中转网和中转业务量萎缩,分发网消亡。Ø 原统一协调的全国性的图书发运网络至今名存实亡。Ø 就整个网络来看,省级发运店以上的联系基本断层,而下面则是以省级发运店为中心在各省 范围内的原发运网的基础上进行着网络发运业务,但跨省发运业务量不大,既不统一,也不规范,随机性较大。2. 原 因: 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因在因素(1) 外部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购销形式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各省集团化、连锁化经营起步。 具体而言,从客观环境看,原全国新华书店图书发运网的构建、运行与管理以计划经济、行政主导、地区分布为条件,经济核算以省为单位统收统支,省店之间、省内各店之间业务联系以主管部门的指令为标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该网络所依存的社会经济条件开始动摇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一主三多一少”改革方针:“改革图书发行体制,增强图书发行能力。逐步形成以新华书店为骨干的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形式、多种购销形式、减少流通环节的图书发行网”。 1988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出版改革、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行“放权承包,搞活国营书店;放开批发渠道,搞活图书市场;放开购销形式和发行折扣,推行横向经济联合,发展各种出版发行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即“三放一联”。(2)内部因素原发运网效率低下,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改革;转运费划拨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影响了转运店的积极性。原新华书店系统改革的滞后,使之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方面:Ø 管理方法以行政命令为主,习惯计划分配、调拨,存在严重的“大锅饭”、“平均主义”。Ø 市场观念、经济核算、经济效益观念淡薄,整个行业发展水平不能满足市场需要。Ø 管理、运作、作业以经验为主,人才匮乏,管理落后,生产效率不高。Ø 传统的逐级征订报订包销折扣固定的方式,既束缚了书店的发展,又严重制约了出版 社的出版工作,延长出版周期。Ø 分片分级管理和征订包销制,使总店储运公司、上海发行所和省级店居于上层地位,对中转店、分发店在品种、数量、时间和结算等方面行使“霸王条款”,而收货店处于下端,被动接收。上述种种原因和利益的冲突成为新华书店图书储运网络逐渐断层的根本的内在原因。§1.5.2 第二阶段:出版社自办发行渠道的兴起与发展1. 出版社自办发行兴起的缘由与背景:Ø 解放初期,国家实施企业分工专业化,对当时新华书店经营的出版、印刷、发行三项业务分为三个独立的企业单位。出版社所有的出版物,只能通过新华书店发行所和省级新华书店统一征订包销。Ø 各地基层店仅靠出版社提供的200字左右“新书内容简介”估计需要的品种与订数向上级店报数,而上级店根据报数,又选择品种作少量备货。Ø 通过新华书店汇总的订货常常是二三千册,甚至是几百册,使出版社普遍感到难以经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难达到要求。Ø 这样,在当时新华书店不进的书,读者就买不到。Ø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的民营书店兴起。Ø 新华书店发运的成本、效率和服务水平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版社和书店的需求;全国性的图书储运网络逐渐消亡。 由此,出版社逐渐意识到自办发行的迫切需要。 实行了30年的出版社管出版、新华书店包发行的体制,既不能调动出版社的积极性,又制约新华书店的活力。 改革图书发行体制已是当务之急。 2.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兴起 Ø 1982年3月,国家出版局提出:¡°疏通图书流通渠道,大力支持出版社自办图书发行业务¡±。Ø 1982年6月文化部召开了全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座谈会。会议确定,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根本的目标是:在全国组成一个以国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使货畅其流、书尽其用,更好地贯彻出版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对图书的需要。3. 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形式Ø 出版社自办发行部门,其利润、费用由出版社统一核算,实行目标管理。初重版图书印数由社和发行部门共同商定(不再根据新华书店“征订报数”)。大多数出版社实行这种形式。Ø 发行部门单独成立公司,属于二级法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库存由社负责。资金来源主要由出版社投入,部分由职工集资,年终分红。公司成立董事会,由社领导兼任法人。初重版图书印数,先由公司提出,后由社核定,出书后全部交公司进货,公司按商定的折扣付款。Ø 自办发行部门属于出版社统一核算,其所属储运、门市或邮购单独成立集体所有制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法人一般由发行科负责人兼任。资金由社和集体企业职工共同投资入股,年终分红。至今,全国出版社全部建立了自办发行机构,不少发行机构实行了公司运作,一般图书90%以上依靠出版社自办发行机构完成。原新华书店储运网络主要承担教材、课本、教辅读物以及10%左右的一般图书的储运工作。§1.5.3 第三阶段:现代出版物流的兴起与发展Ø 最早于1991年,国家物资流通学会物流技术委员会的吴润涛在图书储运导报第1、2期上发表图书物流琐谈一文; 1992年,湖南省店文惠安发表对加快图书物流速度的思考。 Ø 城市新华书店实行连锁经营,是出版物流兴起的主要标志和主要动力。因为连锁经营的开展促进了书业物流整合的开始:市级新华书店建立中心仓库,将各门市的物流进行集中。Ø 全国各省级新华发行集团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蓬勃发展。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物流业务的集中与整合。一方面,出版社自办发行断了发货店的“粮”,发货店丧失了上游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新华书店在发行体制改革中,从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独立进货、自主经营,并成为出版社的盟友,总店储运公司、省级发货店丧失了下游支撑。但是,作为传统全国新华书店储运网络的主干,其人才、设施、渠道和专业经验还是存在的;而作为掌握全省新华书店人、财、物权力的省级店,在这一轮洗牌中很快醒悟:必须建立自己的终端销售体系,作为市场支撑。 §2 出版物流企业基本业务管理§2.1 图书仓储业务与管理 §2.1.1 图书收货 1. 图书收货的类型 按货源渠道分:购进收货、调拨收货 按收货方式分:送货收货、提货收货 按流转环节分:发货店、转运店、销货店收货 2. 图书购进收货常见差错和处理 Ø “表里不一” 指出厂包内图书品名、册次或定价与包装封签所列不符。Ø “规格短数” 指出厂包内图书数量与包装封签所列不符。 这两种差错的处理:如是发运店,可向承印刷厂调换或补书;如是收货店,将包件封签撕下,随同发货差错查询单寄给发运店要求调换、补书或退货处理。Ø “堆码架空” 承印厂送书进库时堆垛不实,包件短数。Ø “双超书” 超期超量的图书送进仓库。 这两种差错的处理:及时与业务部门(发行科)联系处理。§2.1.2 图书发货v 图书发货,是指依据调拨凭证进行图书分发包装作业,实施图书商品转移的业务。其基本要求是:票签保证质量、配发准确无误、包装合格牢固、单据实物一致、严格交换手续、发货流转迅速。v 图书发货常用方式Ø 一单一书发货:一份调拨单只开一种图书,并据以实施发货作业的发或方式。 特点:简便、灵活、快速,有利于加快图书快速流转,缩短发货周期。但在图书品种多、订数小、发运起点低的情况下,邮包会增多、费用会加大。ØØ 一单多书发货:一份调拨单开列多种图书,同时配发合并包装的发货方式。特点:具有集零为整、零担发运起点低的效果,有利于缩短发运周期,但配发、并包作业较复杂,零书并包的要求较高,需要工作人员密切配合、协调一致,防止差错。Ø 上下箱发货:对于数量少、不够大包的零星图书,上箱待并包(一般采用定期或定量下箱并包)发运的发货方式。特点:适应图书品种多、发货数量少的矛盾,在一定期限内集零为整,提高发运起点。v 发货原则:Ø 重点书(政治学习用书)、实效性强的书,优先配发Ø 坚持“凭据发货”:对仓储业务实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Ø 配合运输,服务销售。(例如:对于边远地区的应考虑优先发货)v 仓库发货:是使商品得以转移而有可能进入消费领域实现其价值的一个重要的作业环节。其要求是:加快发货速度,缩短发货周期;发货准确无误;降低发货费用,减少图书损耗。v 发货业务流程:制票制签配发包装理包Ø 制票:根据业务部门的发货凭证,开制调拨单或图书商品转移单或批发单发票。制票是要填写齐全、清楚,计算准确,汇总平衡。Ø 制签:根据调拨单所列发货数量、图书出厂包装的每包(捆)内数量和重量,计算折合成运输件数及其重量,汇总平衡后,按收货店分别印制运输包装外标签,需要中转的开制中转单。Ø 配发:根据调拨单所列收货店名、发货数量,将待发图书逐店进行配书、分书、和复核的作业过程。一般是先对单,后配总,再分复。Ø 包装:根据新华书店图书运输包装规格标准的各项规定,对调拨配发的图书应其图书种类和发运方式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包装形式。Ø 理包:根据调拨单(存根联)收货店名、调拨单号及件数等项目,核对包件运输标签上的相关项目,完全符合后将包件堆码到固定货位上待运。§2.1.3 图书在库管理1. 合理利用仓容:通过分类分区和储位管理两种措施,提高单位仓容储存量。 分类分区:分类是对图书进行分类,实行分类集中管理,它要适应具体仓库的状况;分区是根据仓库建筑的条件将库区划分为若干保管图书的区域,它要适应图书进出的需要。两者要相互联系,相互条件。其作用:合理利用仓容;方便吞吐,提高作业效率;有利于掌握图书进出库的规律。 图书分类: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分类法(“人

    注意事项

    本文(出版物流管理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