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三生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docx
大学生“三生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以红河学院为例刘以菊,昝文平,周学林,张邓红(云南省蒙自县红河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摘 要:“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了解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的认知状况及“三生教育”在高校的开展状况,是寻找更有效的“三生教育”途径,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三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大学生在生命、生存和生活方面都出现了许多问题,加强大学生“三生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生存规律,提高其生存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尚的道德生活作风势在必行。 关键字:大学生 ;“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College Student "Three Lives Education " Situation Inquires _ Into a Report Taking Hong He University as Example LIU Yi-ju, ZAN Wen-ping, ZHOU Xue-lin, ZHANG Deng-Hong (Mengzi County, Yunnan Province, hong he university, Yunnan Mengzi 661100 China) Abstract: "Three Lives Education " i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mportant content, which is the university implement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Three Lives Education " , the cognition condition and "Three Lives Education " in university's development condition, is seeking effectively means to implementing"Three Lives Education " .The college student has all appeared at present in the field of life , survival and life a lot of problem, reinforces college student "Three Lives Education ", the behaviour helping a college student to know lif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 knowing the survival law , improving whose survival ability , training a college student fine habits and customs , noble morality is imperativ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hree Lives Education " life education ;survival educates; lives education 前言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作为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三生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校园里出现一些大学生由于对生命的意义、价值认识不足而产生过激行为,由于缺乏起码的生存知识而导致人身伤害,也有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正是这种现状的存在促使我们进一步开展关于大学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知及具体状况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三生教育”提供一些建议。 “三生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003年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同志提出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结合为一体,“三生教育”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和倡导。之前就“三生教育”的部分内容有了较多的研究和实践,近代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后,人们开始反思战争对人类的生命、生存、生活造成的极大危害,对个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此基础上,美国人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率先提出了生命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反响,各地院校纷纷效仿,这种教育模式先后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展开来,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则显得落后了。罗崇敏同志倡导“三生教育”,将教育内涵丰富和系统化了。目前,对“三生教育”进行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相关论文如苗启明先生的论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应用伦理关怀:生命、生存、生活关怀兼论“三生教育”的哲学基础对“三生教育”的哲学基础进行论证,郑晓江教授的呵护大学生的人文生命在大学开设“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公选课的思考对生命教育提供了实践模式,相关著作如郭建军的生命与教育、张曙光的生存哲学走向生命本真的存在、郭元祥的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等,以上专家及学者的研究无疑为“三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就目前而言,真正对大学生“三生教育”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资料并不多,可参考性不强,大多是从现象中来总结出一些结论。本次调查主要从年级、性别、学科、是否是独生子女等方面对我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我校大学生对生活、生存及生活的认知状况状况及他们迫切的需求,分析归纳他们在“三生教育”有关方面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从而为在大学开展“三生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也为我校更好地开展“三生教育”提供些现实依据。 一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为了客观真实地了解和分析大学生“三生教育”的状况和特点,我们以红河学院为例,对红河学院在校生展开有关“三生教育”状况问题的调查活动,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为自编问卷,为了使问卷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上网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献、书籍,咨询指导老师等途径获得与当代大学生相关的“三生教育”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组员进行了较深入讨论,设计并拟定了调查问卷的初稿,然后我们再将其重新发放给10名在校大学生,仔细向他们说明本次调查的设计方案、结构与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并真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我们通过对某些问题进行了修改、删除了问卷中存在的不合理项目、增添了合理的内容,经过我们的系统整理形成正式的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年级、性别、学科、是否是独生子女、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等方面;第二部分为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根据大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状况,实践情况,他们对“三生教育”内涵的理解,对开展“三生教育”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学校开展“三生教育”的程度、成效等方面设置了34个问题,包含33个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我们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问卷361份,有效问卷345份,作废问卷16份,有效回收率为86.25%,其中男生共计179份,女生共计166份;大一学生占6份,大二学生占262份,大三学生占67份,大四学生占11份;理工科学生为195份,文科学生为一五0份;城镇学生79份,农村学生266份;独生子女计有34份,非独生子女计有311份;父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占58份,父母的文化中高程度的学生占287份。我们首先以人工方式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然后再用SPSS软件技术进行分析处理,试图对它所呈现出的一些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 二 研究结果分析通过对本课题的调查问卷及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大学生“三生教育”的状况及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分析。 (一)生命部分1 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状况分析 一个人只有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之后,才会有意识的去爱护生命,珍惜生命,才有可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据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在看待自杀行为中,90%以上的人都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自杀行为是对生命的轻视,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值得反思,不可原谅,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是情有可原的(表1)。20%的大学生有过轻生的念头(表2)。影响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看法的因素很多,其中自己的性格,父母、家庭的影响,社会现象的刺激尤为重要,学校的教育和帮助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见,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很多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生命的存在发展及其规律缺乏清晰的认识,然而这正是我们教育所面临的重大任务。表1 您如何看待某些大学生的自杀行为?(问卷第3题)选项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生命的轻视情有可原值得反思不可原谅比例17%45%7%26%一五% 表2 您是否有过轻生的念头?(问卷第9题)选项有没有比例20%80% 2 大学生的压力状况分析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有压力(表3),而且压力的来源、类型、大小程度也各不相同,或来源于学习生活,或来源于父母过高的期望,或来源于家庭经济的问题,或来源于同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或来源于个人理想和目标等方面(表4)。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压力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一新生主要表现人际交往、适应环境和自我管理方面的压力,由于他们刚从紧张的初高中学习生活中走出来,在大学“轻松”的环境中不知所措;大二的学生主要是学习方面的压力,对待奖学金,对待考各种各样的证书,部分同学已经开始对考研有所关注;大三学生已经提前关注就业,学习压力仍然是一重要压力,考证书已经有了正对性和选择性,考研和考证都比较紧张;大四学生面对的主要是就业和择业的压力。各种压力交织在一起,层出不穷,面对错综复杂的压力,大多数大学生都拥有一种比较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在紧张状况下保持乐观的心态,能够认真地完成学业,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在缓解压力方面,35%的大学生感到压力而不知道如何缓解,往往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解决方法和手段,例如:上网聊天、玩游戏,吸烟喝酒,赌博,或暴饮暴食,睡觉,自暴自弃,甚至采取打架、斗殴等过激行为,不知道或忽视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极少有人寻求他人的帮助,咨询相关工作人员的确(更是)是少之又少。 表3 在您的学习和生活中,您是否感到有压力?能否知道如何缓解?(问卷第7题)选项经常有 知道经常有 不知道有时有 知道有时有 不知道不会有压力比例20%一八%40%17%5% 表4 您的压力主要来源于?(问卷第8题)选项父母的期望家庭经济问题学习成绩同学间的关系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其他比例22%一八%19%3%36%2%3 大学生的生命健康状况分析 关爱生命就要关注生命健康,健康的身体能够使生命变得更加精彩,生活更加美好。生理与心理的不健康会导致情绪的低落,进而导致抑郁甚至会引起轻生。保持健康状态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一直都是维护、提高健康,促进心理完善,健全人类精神不可代替的手段。1 然而,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关注程度严重不够,大部分大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都低于专家建议的一天一小时的锻炼标准(表5)。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以及体育锻炼对个体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是他们对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也没有外在要求、没有动力,或是没有持久锻炼的恒心和毅力(表6)。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年级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中高年级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越来越淡薄,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逐步减少,形成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是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增加,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普遍感到时间紧凑,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除此之外,还存在性别差异,凸出体现为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强度等明显少于男生,尤其是高年级女生,由于体育课程学分已经修够,缺乏主动锻炼意识,安排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急剧减少,更多的女生几乎不锻炼。 表 5 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是?(问卷第25题)选项每周大于5小时每周45小时每周34小时每周23小时几乎不锻炼比例21%20%一八%24%17% 表 6 您认为限制您锻炼的因素是什么?(问卷第26题)选项体育设施不健全个人兴趣不足时间限制体育锻炼知识不足其他比例一五%41%29%8%7% 出现上述现象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首先,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不知如何是从;其次,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很多大学生不知如何缓解或找不到合适的缓解方法;第三,学校教育中相关教育不到位也是一重要原因,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针对性不够强,人文关怀体现不足;再次,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能力弱,对外界认识不清楚,这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生命教育对解决大学生迫在眉睫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生存部分 人作为一切社会的综合而存在。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环境中立足,生存是第一法则,离开生存谈生活犹如缘木求鱼;避开生存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切实际,因此,生存成为关乎个人、集体、群体乃至人类发展的命题。研究“三生教育”避免不了对生存状况的调查。我们对大学生生存状况的研究发现: 大学生普遍认为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自身(个人)素质(表7),大学生们普遍感到紧张,他们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如:自主创业,买股票,做促销等。在月末父母未汇生活费来的时候,一半以上的人会向他人借钱或自己挣钱解决,75%以上的大学生常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设法去达成,在对大学四年的计划上,大学生们各不相同,如重视社交能力的培养,毕业后考公务员,刻苦学习走考研之路,正常地按要求完成学业等,大多数都比较积极。表 7 您认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问卷第一三题)选项自身素质家庭背景学校声誉经济形势比例74%10%7%9% 同时,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将近50%的大学生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表8),只是大概地看到就业压力大,因此在被问到“你希望你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选择的?”的时候,一半以上的同学的答案都是先就业后择业或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很少有人是经过考虑和挑选才最终确定的。大学生中有58%的人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不太确定,不了解或没有考虑;80%以上的大学生迫切希望和有打算为将来的就业在各个方面主动学习和训练,因此,他们在参加大学生各种学生社团、考各类资格证书、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表现比较积极。表 8 您是否了解当前及就业形势? (问卷第14题)选项是否比例51%49%表 9 您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吗?(问卷第17题)选项了解不太确定不了解没有考虑比例42%50%6%2% 表 10 您希望您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选择的?(问卷第16题)选项先就业后择业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考虑挑选再做决定依自己的目标选择比例39%16%一三%32%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自身生存能力的提高是很期待的,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方面,他们表现得很积极,然而,在实施当中,他们不免会显得有些盲目,受到一些不必要的挫折,原因在于:第一,大学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在教育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缺失,导致大学生生存技能技巧的缺乏,生存意志薄弱;其次,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以及学校相关条件的影响,学校不能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锻炼平台,尤其是文科类学生,实践资源更为缺乏;再次,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不太确定、不了解和没有考虑的分别占50%、6%、2%(表10),这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充分,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大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结构及职业倾向,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缺乏清晰透彻的认识,以至于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以上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生存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重视大学生的生存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生活部分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充分认识生活,尊重生活,才能够得以维持其存在,进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此,我们主要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不太凸出,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做餐饮服务员、为企业或公司做促销、做家教等途径基本能够解决日常生活开支,中高年级的部分大学生则可以凭借奖学金、助学金解决自己的学费问题。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却不是这样天遂人意的,譬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遇到突如其来的疾病或灾难的时候,由于无力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或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一些列心理和生理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访谈到这样一位大三的女生,她来自偏远山区的农民家庭,经济来源少,父亲是小学文化,母亲则根本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她是长女,加上兄弟姐妹六个,家庭负担很重。她也是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来到大学之后,该生努力学习,勤俭节约,在学校做过勤工俭学,在校外作过促销、餐饮服务员、家教等职业,还拿过国家励志奖学金,抵消所欠学费和住宿费。大三学年学校开设的课程增加,课余打工的时间不得不减少,于是她只能基本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甚至有时还要靠向其他同学借钱度日。然而不幸得是她发现自己经常出现偏头痛、头晕、等症状,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于是她开始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想去医院看病,又有许多顾虑:一方面,头部检查治疗的费用较高,自己没有钱;另一方面,担心万一病情像自己所预料的那么严重的话恐怕自己接受不了,所以一直都不敢去医院看病。然而祸不单行,当她打电话准备将埋藏很久的情况告诉家人,希望父母寄点钱给她的时候,还未来得及说自己在这边的情况,便得知母亲旧病复发,病得不轻,且本已经出嫁的大妹子因婆家万般刁难,被人逐出家门回家,两家正为此事闹翻了天,一系列的烦恼和忧愁包裹了她,使她无法静下心来去听课学习,也无心做其他的事情,她在这里没钱给自己治病,对家庭方面又无力为家人分担压力和困难,她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哭泣,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自暴自弃,郁郁寡欢的生活,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诸如此类的事在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中较普遍,由此可以看出,生活问题解决不好,可能引发生存、生命问题,大学生的生活应当受到关注,以便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据调查,生活问题在独生子女大学生中较为突出。我在此我们仅以一个我们调查到的艺术系女生为例:该生坦白说他们从小就深深受到家人的宠爱,过着以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习惯了被人关注、关爱,习惯了占有自己、别人的资源,在宿舍独占书柜,桌椅,有东西自己一个人享用等,尽显自己的“小霸王”风采,看不惯别人的言行举止,妒嫉他人的成就,很少或根本不屑于与人沟通、交流,当然,很少有人愿意与其交往,很少会有人主动关心他们以至于行为孤僻。其实,这是许许多多大学生独生子女共有的问题,这也是生活教育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调查还发现,大学生的生活态度较为积极,面对生活的艰辛,生命的无常和生存的太多不确定,78%的大学生会选择积极乐观的生活,22%的学生比较消极(表11)。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很俭朴、节俭,在购买服装的时候会选择价格合适、穿着舒服、能够展现自己个性的着装(表12),这无疑是一个比较良好的现象。 表 11 面对生活的艰辛,生命的无常和生存的不确定,你会?(问卷第22题)选项积 极乐观相信宿命得过且过闭室自修比例78%一三%8%1% 表 12 购买服装你会首先考虑下列哪个因素?(问卷第24题)选项价格合适的穿着舒服的显示个性的便于清洗的能长期穿用的比例49%33%9%3%6%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在生活习惯、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例如:对待课桌里的垃圾,大部分人的态度是置之不理或斥责丢垃圾的人,很明显这样做于事无补;9%的大学生会将其俭到垃圾箱里面,可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带来的东西;而25%的同学会“坦然的”跟着别人一起丢,完全不理会别人的言论。(表一三)大学生的生活风貌体现出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但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中不少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待于改变,需要进行相关的生活教育。 表 一三 看到课桌里的垃圾,你会?(问卷第21题)选项捡到垃圾桶里斥责丢垃圾的人跟着别人丢置之不理比例25%32%9%34% (四) 我校“三生教育”的开展状况分析 在我校,“三生教育”是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而开设,到目前我校选修过该门课程的主要是07、08级学生,因此,我们的调查对象的重点放在这两个年级上。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的学生是通过修读该门课程获得“三生教育”相关知识,通过上网、看书了解的占24%,听别人说过的人有31%,其余的人不了解什么是“三生教育”(表14)。对“三生教育”课程感兴趣、不感兴趣和一般的分别占34%、一五%和51%(表一五),有45%的大学生喜欢演讲、辩论、看电影的“三生教育”的授课方式,主张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开展该门课的占21%(表16)。由此可以得出:虽然“三生教育”极具吸引力,但是眼下由于传统的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仍然存在,“三生教育”开展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的关注程度还不够,“三生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广泛的渗透于师生的思想和行动之中,此外,相关的师资力量、教学科研得不到保障也是一重要问题,对此,学校应当加强重视。 表 14 您主要是通过哪种渠道了解“三生教育”的?(问卷第32题)选项修读该门课程听别人讲过看书上网了解其他比例26%31%24%4% 表 一五 您对“三生教育”?(问卷第33题)选项感兴趣不感兴趣一般比例34%一五%51% 表 16 关于“三生教育”,您喜欢以何种方式开展?(问卷第34题)选项专题报告传统授课主题班会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社会实践专题讨论其他比例8%9%4%45%21%5%8% 三 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三生教育”状况问题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在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知及存在的问题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他们的共性表现为大学生的“三生观”均受社会现象、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的影响最大;大学生在尊重生命价值,培养生存能力,提高生存技巧,改善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丰富生活经验等方面表现较为积极,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相似;但是,在对压力来源及处理压力的方式上、对生命健康的关注程度,生存实践方式等方面出现年级差异与性别差异;大学生对生存知识、生存技能的迫切需要与就业信息不充分、职业兴趣不明确、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环境的缺乏构成一对矛盾体;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风貌上有特定性。因此,开展大学生“三生教育”必须在普遍开展的同时注意这些差异,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要区别对待,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因人因事而异,做到有的放矢。大学生“三生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力度还得加强。 四 认识与建议 高效(校)开展“三生教育”是大势所趋。但是,就目前而言,高校“三生教育”的全面有效开展却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对“三生教育”系统性的研究不够充分,师资力量薄弱,开展“三生教育”的动力不足,开展的方式方法的局限性,学生对“三生教育”的认识不充分等,所有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阻碍高校“三生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高效(校)“三生教育”在开展应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和生活学习过程充分了解。在生命教育中,除了进行必要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以外,针对大学生临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了解、及时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然而这些问题总是在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生活风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及珍爱生活、热爱集体的精神。高校“三生教育”要贴近教育教学实际,使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说明仅将“三生教育”作为一门通史(识)选修课程而开设,以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注重课堂的讲解而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体验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升知识技能的地方,它更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熏陶氛围的场所,因此,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氛围对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大学生人格素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三生教育”应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实践锻炼。这主要是针对于大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大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弱等现象而提出的。加强大学生“三生教育”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培养师资力量,加大对大学生“三生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从而丰富大学生“三生教育”的理论基础。另外,高校应增加教学实践基地,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锻炼自身的平台,在教育设施,教学设备方面该增加的应增加,该改善的得改善,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应更趋于合理化,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应实现多元化,体现全面性。通过理论教育是学生对生命生存和生活有个初步的认识,但只有通过实践教育才能使学生自己对生命、生存和生活更深的领悟、认同和内化。 (三)高效开展“三生教育”既要具有普遍性,又要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高校,“三生教育”不论是以有形的方式或者是无形的方式都在开展,不管是明确开设此门课程,还是在学校管理方面、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当中都会涉及到,如:校园消防救灾演练活动、禁毒宣传、防艾宣传、交通安全教育等方面,以上均是“三生教育”中普遍性的教育,看得见的教育。对于高校“三生教育”中突出的问题应该针对性的解决,如:针对大学生对生命健康的关注不够,高校不仅应加强相关体育知识的教育指导,改善体育设施,更重要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广泛的体育兴趣爱好,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现对大学生体质的关怀和生命的关爱。针对大学生生存知识的欠缺,生存技能的缺乏,信息了解不充分,迫切需要锻炼而又不知如何下手,高校应加强创业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教育,同时积极寻求与工厂、企业合作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对口的实践基地。针对贫困生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应特别对待,贫困生大多是心理压力严重、缺乏自信心的群体,对于他们不只是给予经济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给予精神上抚慰,引导他们在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上积极乐观,锻炼坚强的意志,可以看出真正妨碍他们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对待困难的态度。对于独生子女,可以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使之摆脱依赖心理,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同时,还应注意他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之学会与人分享分享及与人交往。针对大学生生活习惯不良、生活风貌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监督机制与评价机制的作用,采取外部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在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及赏罚机制,规范约束大学生言行举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作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的精神,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发挥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之,只有把对大学生“三生教育”的普遍关注与特殊指导相结合才能切实抓好大学生“三生教育”。 (四)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使得各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才能提升高校“三生教育”的质量。大学生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知和态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性格的影响极大,大学生对社会现象认识偏激,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自身性格弱点都会导致他们一些极端行为的出现,因此,学校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生观”上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还需要广大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最关键的,大学生自己通过不断学习理论,加强实践,学会自我审视、自我管理,将“三生教育”的具体内涵内化,从而引导和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五)大学生“三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长期性、持久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高效开展“三生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将“三生教育”的育人理念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宿舍管理,班级管理和学生活动管理等各个方面,积极调查获取真实信息,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解决学生实实在在的问题。在开展方式上,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加强师生交流与体验,力求方式的创新与多样,加强“三生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同时要整合教学资源,发挥校园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社团的引导,开展相关专题活动,进行相关专题讲座,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及报刊杂志的媒介作用,引起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的广泛关注,丰富大学生“三生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三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高校是开展“三生教育”的重要阵地,任重而道远,目前对大学生开展“三生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阻力,但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在不断探索之中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有关大学生“三生教育”的一些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一些在高校开展“三生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1 赖云华“ 三生教育" 中体育价值的显现与实现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 ,(11)2李 舜论“ 三生教 育" 与素质教 育的关系 J昆明 学院学报2009 ,(31) 附:大学生“三生教育”状况问题调查问卷 项目名称:大学生“三生教育”状况问题研究以红河学院为例 作者简介: 刘以菊(1987),女,云南昭通镇雄人,红河学院 人文学院 07思想政治教育 , 昝文平(1988),男,云南曲靖师宗人,红河学院 人文学院 07汉语言文学 周学林(1985),男,云南普洱墨江人,红河学院 人文学院 07历史教育 张邓红(1985),女,云南普洱墨江人,红河学院 人文学院 07思想政治教育 12.16.202212:5612:56:4322.12.1612时56分12时56分43秒12月. 16, 2216 十二月 202212:56:43 下午12:56:432022年12月16日星期五12: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