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备考材料——文言句式ppt课件.pptx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李春贵,李春贵语文,主语,谓语,宾语,名、代,形容、动,名、代,定语,形容、数量、名、代,补语,形容、副,状语,定语,形容,形容、数量、名、代,状语,时、地、介宾短语,句子结构图示,1949年,伟大的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了腐朽的蒋家王朝。,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李春贵语文,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定语,状语,古汉语特殊句式结构图示,主谓倒装,李春贵语文,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定语,状语,古汉语特殊句式结构图示,宾语前置,李春贵语文,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定语,状语,古汉语特殊句式结构图示,状语后置,李春贵语文,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定语,状语,古汉语特殊句式结构图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李春贵语文,划分句子成分口诀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后为补。的定地状得后补,结构助词要记住。状语还可置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李春贵语文,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具备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句式考核,要求考生能够分辨和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序句等特殊句式的用法。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大学语文(公共课)考试要求,一、考纲是怎么要求的,李春贵语文,2006翻译: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2008翻译2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23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为所:表被动),(判断句),(“见”表被动),二、山东省专升本试题长什么样,李春贵语文,2009翻译:制,岩邑也,虢叔死焉。(郑伯克段于鄢)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驳复仇议),判断句,状语后置 为动用法 判断句,2010翻译: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侍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晏子春秋),固定句式,宾语前置,省略“于”的状语后置句,尽了孝道并为义而赴死,李春贵语文,2011释词题: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 是以: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2011翻译题: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无乃尔是过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固定句式 宾语前置 判断句,判断句式,李春贵语文,2012年考题三、释词题(每小题分,共分)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留侯论)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10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四、翻译题(每小题分,共分)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谏逐客书),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李春贵语文,213年考题四、翻译题(每题2分,共10分)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5.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管晏列传),被动句,判断句,省略“于”,被动句,李春贵语文,2014年考题15.以下各句中的“之”字,意思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B.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与之,不以为言。(史记管晏列传)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D.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汉书苏武传),A,宾语前置的标志,李春贵语文,14.“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句中的“见”是表示 的副词。,2015年考题四、翻译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26.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27.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被动,宾语前置句,判断句,李春贵语文,2016年考题三、释词题(解释加点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四、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管晏列传)3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3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被,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判断句,李春贵语文,2017年考题四、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2.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谏逐客书),状语后置句,李春贵语文,李春贵语文,2018年考题31.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3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史记管晏列传)3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固定句式,省略句,宾语前置,三、判断句,李春贵语文,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中,“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李春贵语文,1.“者也”及其变种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这种判断句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有的主语后面不用“者”表停顿,而谓语后用“者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有的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还有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翻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如:,李春贵语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晏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晏列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春贵语文,(1)“者也”式,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管晏列传),李春贵语文,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苏武传)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先秦诸子语录)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先秦诸子语录) 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谏逐客书) 郑象者,异国之乐也。(谏逐客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留侯论),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李春贵语文,(2)“者也”式,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留侯论),(3)“者”式,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晏列传),李春贵语文,(4)“也”式,制,岩邑也,虢叔死焉(郑伯克段于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李春贵语文,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洵奇男子也。,开奇之,曰:“公辅才也”,李迪贤相也,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李春贵语文,2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李春贵语文,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鸿门宴),群季俊秀,皆为惠连(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是谢惠连(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实为狼狈。(陈情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李春贵语文,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城隍、郡司,为小民父母之官(席方平),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先秦诸子语录),意孰为高?行孰为厚?(先秦诸子语录),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先秦诸子语录),世传灌口二郎为帝勋戚(席方平),3.用“乃、即、则、皆、诚、本、悉、必、亦、素”等表示肯定判断,李春贵语文,始知车中即上帝殿下九王,所嘱即二郎也(席方平),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即今之傫然重叠相连的样子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徐而察之,则山上皆石穴罅(石钟山记),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臣本布衣。(出师表),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驳复仇议),此必长沙王之计也 (史记南越列传),李春贵语文,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这些全都是可以忠贞为君,可以为守气节而死的人,此则国人之罪也,宋忠本庸才,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饮食,李春贵语文,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先秦诸子语录)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意(留侯论) 汝志诚孝。(席方平) 少顷,槛车中有囚人出,则冥王及郡司、城隍也(席方平),李春贵语文,4. 用副词“非”(有时候 是“不”)表示否定判断。如:,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郑伯克段于鄢)现在京城的城墙不合(先王)法度,这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忍受不了,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驳复仇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子非三闾大夫与?(渔父),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过大孤山小孤山),李春贵语文,李春贵语文,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我只知道种树,作官治民的道理不是我的职业,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苏武传),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我的苦衷,不仅是蜀地的人们和两位牧伯大人明明白白知道的,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向上(皇帝)报答的。,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 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驳复仇议)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留侯论) 既在鬼曹,便非人类(席方平),李春贵语文,5.“,”式。 “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此辈荧惑(迷惑;星名,即火星)小人,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廉颇蔺相如列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此席家物,汝乌得有之(席方平),李春贵语文,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现在我是破亡之国的微贱的俘虏,兄弟亲近(苏武传)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吾知公长者(项羽之死),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晋鄙嚄唶(hu z,形容勇悍)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李春贵语文,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管晏列传)管仲世所谓贤臣(管晏列传)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管晏列传)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先秦诸子语录)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先秦诸子语录)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驳复仇议)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采薇)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 此下方人,正欲往愬,宜即为之剖决。(席方平)席方平,东安人。(席方平),李春贵语文,四、被动句,李春贵语文,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李春贵语文,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如:,李春贵语文,父爽为县尉赵师韫yn所杀(驳复仇议),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被天下人嘲笑) (过秦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因犯卤簿,为前马所执 (席方平),李春贵语文,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吴太伯世家),(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有滏f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2.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晏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留侯论)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燕昭王求士)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席方平),李春贵语文,是以见放。(渔父)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李春贵语文,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也是此种用法。这属于特殊句式中的“宾语前置”。,李春贵语文,3. 用“受”“于”或“受于”表被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又如: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渔父)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五人墓碑记)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夫),李春贵语文,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而刘夙婴于疾病祖母又常年被疾病缠绕(陈情表)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圣人不凝滞于物(渔父) 即或势逼于大僚,而有志者亦应强项(席方平),李春贵语文,4. 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东南飞)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李春贵语文,5无标志的被动句。,管仲既用,任政于齐(管晏列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苏武传),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缑gu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苏武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李春贵语文,以节俭力行重于齐(管晏列传)管仲囚焉。(管晏列传)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管晏列传)触柱折辕,劾大不敬(苏武传)信则人任焉(先秦诸子语录) 诚信就能受人信任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留侯论)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 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方平)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留侯论),李春贵语文,是“于”表被动吗?,五、倒序句,倒序句就是顺序颠倒的句子,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三种形式。,李春贵语文,(一)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的句子就叫宾语前置句。,李春贵语文,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有“不”、“未”、“毋”、“弗”、“非”、“否”“勿”,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指代词“莫”。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再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李春贵语文,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屈原离骚)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而良人未之知也。(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李春贵语文,故不我若也。(种树郭橐驼传)时不我待(成语)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遏者。(逍遥游)师叹其贤,遂不之禁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先秦诸子语录),李春贵语文,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为学)客何为者? (鸿门宴)大王来何操?(鸿门宴)鬼子胡为者(席方平),李春贵语文,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其又何尤【又能怨谁呢?】(祭十二郎文)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春贵语文,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寡人将谁朝而可(燕昭王求士)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李春贵语文,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何以汝为见? (苏武传)何以知其然邪?(先秦诸子语录)是以见放。(渔父),李春贵语文,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庄暴见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史记鸿门宴)余是以记之。 (苏轼石钟山记)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李春贵语文,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奚以知其然也? (庄子逍遥游)不识吾子,奚以知之?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又为什么来了却厌恶它(招呼自己的鸡)并驱赶它呢?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李春贵语文,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管晏列传)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晏列传)何以复加。(苏武传)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留侯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谏逐客书),李春贵语文,4、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助酷虐于昏官,共以屠伯是惧(席方平)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技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岂管仲之谓乎?(管晏列传)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先秦诸子语录),李春贵语文,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商君书)夫晋,何厌之有?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惟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你是问。(成语),李春贵语文,5、指代性副词“ 相 ”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公)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黔之驴)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例 的 “ 相 ” 代 “ 愚公 ” ,例 的 “ 相 ” 代 “ 它 ” (驴),例 的 “ 相 ” 代 “ 你 ” (焦仲卿),例 的 “ 相 ” 代 “ 大家 ” 。这些 “ 相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相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李春贵语文,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例 的 “见”代“我”(王安石),例 的 “见”代“我” (刘兰芝),例的 “见”代“我”(李密),例的 “见”代“自己” (苏秦)。这些 “见”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见”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见谅 ”(请谅解我)、“见教”(请指教我)、 “见示”(请指示我)、 “见告”(请告诉我)等。少有宰相之志,物议咸相推许“相推许”,就是“推许相”,李春贵语文,6、其它宾语前置。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窃喜二隶已去,遂转身南向(席方平)“自”作宾语,有时前置到动词前面。现代汉语中还有这种现象。尝与鲍叔贾,分财力多自与。(管晏列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苏武传)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苏武传)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李春贵语文,(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列子愚公移山)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苏武传)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燕昭王求士),李春贵语文,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李春贵语文,(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李春贵语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伯克段于鄢)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先秦诸子语录)谨认真地兴办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谏逐客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李春贵语文,虽董督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李春贵语文,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相与枕藉横七竖八地倒或躺在一起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命坐于灵虚灵虚殿之下。(柳毅传)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语)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李春贵语文,勿惧以罪,勿止以力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子曰:为政以德(先秦诸子语录)席念阴曹之昧暗尤甚于阳间(席方平),李春贵语文,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涓人言于君曰 (燕昭王求士)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也。(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管晏列传)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管晏列传)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管晏列传)子孙世禄于齐(管晏列传)管仲富拟于公室(管晏列传)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管晏列传)以节俭力行重于齐(管晏列传)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管晏列传),李春贵语文,为降虏于蛮夷。(苏武传)子张问仁于孔子(先秦诸子语录)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先秦诸子语录) 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先秦诸子语录)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谏逐客书) 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奋其吏气,虐于非辜(驳复仇议)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留侯论),李春贵语文,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留侯论)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留侯论)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留侯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方平)肆淫威于冥界,咸知狱吏为尊 乃注籍中,嵌以巨印,使亲视之(席方平),李春贵语文,(四)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详哉其言之也(管晏列传)壮哉此汉!(席方平)异哉席生,何其伟也!(席方平),李春贵语文,六、省略句,李春贵语文,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郑伯克段于鄢)不以【之】为言。(管晏列传)齐桓公以【之】霸。(管晏列传)管仲既任政相【于】齐(管晏列传)既相【于】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管晏列传)晏子出,遭之【于】涂(管晏列传)身相【于】齐国,名显【于】诸侯(管晏列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燕昭王求士)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于】亡人之地(苏武传)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谏逐客书) 春寒赐浴【于】华清池(长恨歌) 遂去,不复与【之】言(渔父),李春贵语文,行吟【于】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雄飞雌从绕【于】林间。(蜀道难) 又闻子规啼【于】夜月,愁空山(蜀道难) 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之】以千金(席方平) 官府十余员,迎谒【于】道左。(席方平) 即或势逼【于】大僚,而有志者亦应强项(席方平) 我将赴地下,代【其】伸冤气耳。(席方平) 其父已收【于】狱中。(席方平) 至狱门,遥见父卧【于】檐下(席方平) 乃注【之】【于】籍中,嵌以巨印,使【之】亲视之(席方平),李春贵语文,七、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李春贵语文,1“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韩非子)有过错(却)不治罪,无功劳(却)受到奖赏,即使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2“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李春贵语文,3“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得毋有病乎? 4“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燕昭王求士)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李春贵语文,5“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6“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其孰能讥之乎?,李春贵语文,7“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女为见(苏武传)8“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劝学),李春贵语文,李春贵语文,